心理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范文1

一活动前准备工作:

1活动场地:多媒体教室

2活动用品购买:奖品(薯片,饮料)材料纸彩色纸片棒棒糖黑色中性笔

一次性纸杯

3宣传海报

4心理图片音乐PPT制作

5微电影寻找

6场地由所有工作人员布置

二活动中:

1活动的介绍:

本环节由主持人对心理健康部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及活动的注意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

2互动环节:

①团队协助寻找幸福感——取之有道

游戏分为2组,每组4人。参与者用布条蒙住眼睛,端着一碗水从前台走向教

室最后面,在同伴的声音的指导下,杯子的水未洒出并最快到达者为胜。

②生命之重——珍惜点滴幸福。中间插入事先制作好的ppt

每个人慎重考虑自己20个身份,然后不得已作出选择,放弃10个,最后再放

弃5个。在放弃直至只剩下1个身份。由主持人随机选取或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自己放弃的以及原因。并由这个游戏得到的感悟。活动过程中,将会插入音乐以及幻灯片观看。

③假如生命只有3天。——珍惜点滴幸福活动过程中播放音乐

活动参与者没人在纸上写下“假如生命只有3天,最想要做的事”再将纸片叠成飞机向讲台投掷,再由主持人及工作人员随机抽取与大家分享。

④幸福是什么

活动开场前,每人分发一张小纸片。写下对幸福的感受和认识。结束时由工作人员收上来,选取有创意较好的,由主持人与大家分享。作为此次活动的最后,并由工作人员向现场分发棒棒糖。

⑤微电影观看寻找有关提升同学们幸福感的微电影两部,一部备用。在活动环节播放。

三活动后

1各负责人将场地整理干净。

2活动新闻稿活动照片

3活动总结

四活动经费预算

1中性笔10*1、5=15元

2薯片饮料4*4=16元2、5*4=10元

3矿泉水10瓶10元

4材料纸2元

5彩色纸片10元

心理活动范文2

关键词: 心理活动 歌唱 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歌唱的欲望非常强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舞台上,都充满着表现欲,甚至台上发挥得比台下好,他们渴望展示自己也许还并不成熟的才能;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缺乏表现欲,演唱时过分紧张,不能自制,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以致平时所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得不到正常发挥。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歌唱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即使是专业表演者,一旦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都是消极情绪在起作用。

一、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发声、歌唱,虽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1.消极的情绪

在歌唱中,我们经常会存在一种被动、颓靡的情绪。有这种情绪的歌者往往在学习中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或指导,容易受困难和错误的影响,歌唱的状态不够积极,各个发声器官处于懒散的状态,更不要说整体的协调运动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歌唱者由于特别重视歌唱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发声技巧,因此,稍稍出现偏差,就会忧心忡忡、倍感失望。如果不能及时地自我改善和调整,长此以往,人就会厌倦、松懈,甚至对歌唱逐渐失去信心和意志力。

2.积极的情绪

在歌唱的学习过程中,歌者情绪高昂的神态,热情洋溢的神情,跃跃欲试的举止,饱满、明亮的嗓音,都说明他的歌唱状态基本是积极的。当我们在歌唱中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时,情绪就会随之高涨,对歌唱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时,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在兴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情绪越积极,歌唱欲望会越强烈。乐观、热情的精神面貌,对歌唱有着积极的影响,它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达到统一,从而使歌唱活动顺利进行。在歌唱过程中,这种乐观、热情的精神状态是每个学习者都应努力达到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其心理和行为所表现的经常性的、稳定的一种本质特征。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很放松、自如,竞技状态一直很好,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演唱水平;有人却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般可分三种。

1.外向型

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喜活动、爱交际。他们在歌唱的时候,很大胆地向观众推销自己,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

2.内向型

内向型性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一直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出错,对歌唱产生了很大阻力,他们很容易怯场,而且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3.中间型

除典型的外向型和内向型外,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性格。这一类型的人既有外向的一些特点,又具有内向的部分特征,表面上看似外向,其实是内向,而大多数人则属于这种类型。

二、歌唱心理的训练

(一)情绪调节的心理训练

美国著名声乐理论家及声乐教师威廉・凡纳德指出:“歌唱者情绪低落时会出现音低,歌唱者心情焦急时就会发生音高。”所以,一个歌唱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数事实证明,人是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换句话说,积极的情绪是可以培养的。

1.放松训练的方法

首先要将发声练习“内容化”,即练声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如激动、伤感,由歌者自己尽情地发挥。其次将音乐表现“理想化”,即音乐在脑海中的形象运用意念,借助想象,准确地描绘音乐意境,用这种手段使学生放松身体,放下心理包袱,调节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的训练方法

学生情绪的紧张往往由注意力的倾向性造成的,这时教师可利用外界事物作为转移对象,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过程,也可以利用头脑中的形象的转换训练,自我控制情绪,达到转移注意力倾向性的目的。

(二)塑造良好的性格

性格问题是人生中最大的盲区。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对歌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一种性格都有值得改造的方面,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利有弊。外向型性格的利是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弊是争强好胜,缺乏稳健;内向型性格的利是沉稳而更富有内涵,弊是内敛而不利于交际。所以,塑造良好的性格是很有必要的。

塑造性格的第一步,就是认真检查自己的性格中有哪些优点、哪些弱点,然后勇敢地将弱点转换为优点,靠实际行动来扬长避短。如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发言,担心讲错了引起大家的嘲笑,要拿出胆魄来跟怯懦作斗争,不要怕一时的难堪和痛苦,也不能急于成功,因为性格的改变要靠日积月累。

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记下同学的言行和师长的教诲,并分析、比较,进行性格的自我梳理,或是制订一个工作计划,每天清晨在头脑中确定要做的事,每天临睡前例行检查“今天作业完成情况,在性格修养上有哪些可取之处,或通过一次努力战胜了哪些心理弱点”等事项,这样“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将起到“性格体操”的锻炼作用,是塑造性格十分有效的形式。

(三)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影响歌唱的正常发挥。在演唱时,要有“破釜沉舟”的想法,充满自信,情绪积极兴奋,保持冷静,不受外界干扰,将情感完全投入到歌曲当中;可以给自己一定的暗示:“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为自己加油打气。

歌曲中,最能抒感的地方,一般就是最困难、最令人担心甚至恐惧的焦点,也就是歌曲中高音出现的地方。因此,如何调整好心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歌曲进行中,高音出现的地方都是歌曲激昂和极度兴奋的乐段,此时歌曲中高音的思想感情与我们发声的感觉一定要协调一致,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以情带声”,丰富的感情对唱高音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演唱歌剧《刘胡兰》中《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乡》选曲,是极具情绪抒发和表现力的。由平静的讲述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旋律的发展越发曲折。歌唱表演者一定要跟着剧情发展,跟着人物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深深打动听众。这种感染力要求歌唱表演者具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感的演绎技巧。

(四)加强舞台实践

首先应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的能力就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参加一些小型的演出,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体会舞台感、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这对于“怯场”的歌唱者是非常有益的,不仅能积累经验,还会大大增强自信心。只要用心去歌唱,则不论唱好唱坏,都会得到掌声与喝彩,只要我们心态平和,声音就会自然流畅,我们就会成功。

三、心理活动对歌唱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心理学与歌唱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良好的心理又可促进歌唱发挥,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良好的心理因素会令其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任何歌唱者都要以饱满的情绪、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歌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唱出歌曲的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而这一切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音乐修养和演唱技巧的条件下,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演唱者演唱水平的发挥好坏和演唱是否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在教学,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要注意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作用。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的“思”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思维;“行成于思”就是告诉我们心理活动是学习的秘诀,强调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也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感觉的方式启发学生,如在发声时要求保持“深呼吸、高位置”,初学者却不知道怎样叫“深”和“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打哈欠”“吸气”的感觉来解释,让学生体会“深呼吸”的状态;用“哼鸣”、“哼唱”的感觉体会“高位置”的方法。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学唱,光知道方法,自己做不到,那么方法还是老师的,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沈湘教授强调感觉的重要性,也是强调这些心理活动在歌唱教学各要素中所起的主动和主导作用。

四、结语

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只有了解了歌唱的心理状态,掌握歌唱的心理规律,采取适合自己歌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歌唱学习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主动遵循心理规律,避免走弯路和倒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歌唱学习、表演及教学和诸多心理因素有联系,要提高歌唱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掌握歌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懂得与歌唱活动相关的心理知识,掌握这些心理因素的一般规律,以使歌唱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与表演收到更好的效果。

调整心理活动到最佳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歌曲的表现中去,声乐学习效果才能逐步得到增强,我们的歌声才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王玉美.声韵[M].黄河出版社,1999.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

[4]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心理活动范文3

她最喜欢插科打诨,喜欢逗我笑,搞小小的恶作剧来试探我的底线。可是......一向很反感跟人亲近的我却怎么都没办法讨厌起她来,真想给他......无限的宠爱。

也会吃醋,看到她和别的男人的时候,看到她对别的男人笑的时候,劝告自己不要太小心眼,她只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事业付出努力。我喜欢她也为了她所爱之事奋发努力闪闪发光的样子,但是又实在担心一个不小心会有人偷走这个闪闪发光的少女。“所以......把你整颗心都给我好吗?”我很想这么说,可是狮子座男生的骄傲不允许,我只能说“天冷,来钻进我的外套里。”比起说好听的,我更想用行为表达爱意“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要着凉。”恨自己口笨舌拙到这种程度只会说几句话。“她会不会觉得我烦呢?”我心想。“可是我真的很爱你啊。”我小声嘀咕。偷偷的在风里感知她,知道她笑了就很安心。知道她不开心就想冲过去第一个见她,不想走,不想出任务。是不是很懦弱?我苦笑。“可是真的很害怕一出去没有回来的日子。”很害怕旧事重演,害怕她忘记我。

“学长。”她叫我的名字。她在机车后座环抱着我,忍不住开快一点,想让她抱得更紧一点,也会有这么幼稚的小心思。

送她回家,却在半夜偷偷跑到她的窗前看她有没有睡熟,有没有做噩梦。很爱她,爱到无论她做什么我都不会对她生气,对抗全世界也会保护她。“学长最好啦。”买好吃的给她,她会开心地跳起来,会紧紧挽住我的胳膊。“你也是......最最最可爱了。”我心里这么想,却因为害羞,说出口的话变成了“嗯,你开心就好。”她会不会觉得我冷淡?深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这个问题,想问问朋友却不好意思。

“最最最爱你啦。学长。”她说,甜甜的笑。我也最爱她,始终如一。谢谢你,给我跨越生死的力量,谢谢你,让我能重拾温暖,谢谢你不嫌弃我满身灰尘冲我扑过来,谢谢你,让我想要拥有一个家,谢谢你,最好的你。

心理活动范文4

现代教学实践中,课堂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年来评价不再只强调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加强了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更加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发现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过程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一对多的评价,过程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决定了课堂评价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评价的激励功能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由此,笔者在小学生心理活动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心理活动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素养的辅导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体验和主体探究,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基于心理活动课的主体性、活动性、参与体验性和感受唤起性等特点,笔者构建了“参与―倾听―分享”的心理活动课评价模型,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功能。这一尝试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一、评价要素的构建

评价的要素是由课堂质量影响因素决定的。在心理活动课中,活动是主要载体,承载着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使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质量是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先决条件。“倾听”是课堂实施的保证,心理活动课中,活动体验过后往往是经验互动环节,如果学生不能倾听他人,就不能达成有效的互动。“分享”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之间的分享、生生之间的分享,决定着主题内容维度和问题解决深度。基于此,在评价模型构成上,笔者选择了三个过程性要素:参与、倾听、分享。

(一)参与

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依据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定主题。因此,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般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成长需求,力争做到面向全体。那么,课堂实施过程中就需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要准确把握活动的目的并有效组织活动的进程,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上,感受与体验越深,教育效果就越明显。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并不能紧跟课堂的节奏,而恰恰又是这一部分学生更需要心理活动课堂上心理教师的个性化辅导。所以,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达成良好课堂效果的关键。

活泼好动、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要经常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将心理辅导理论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堂,将音乐、绘画等请进课堂,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课堂的辅助,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对“参与”的评价的实质是互动。互动本身是一种实质性的参与,心理课堂上互动的设计是必要的,互动的评价应该由互动的对象来负责。评价本身具有监督、激励功能。由同桌作为评价主体是全面覆盖式的评价,学生参与也是一个彼此影响的过程,所以“参与”是第一先决要素。

(二) 倾听

在心理活动课教学中,笔者发现倾听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课上活动往往都会进行得热热闹闹,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有时兴奋得不能自已。接下来的环节,交流感受就变成重点,哪里有交流,哪里就需要倾听。不能形成倾听的氛围就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因为活动之后的感受分享阶段才是学生进行自我经验整理、重新认知和思想升华的关键阶段。

在课堂的评价中,笔者引入了“倾听”这一要素,将其分为两个层面,即小组内部讨论时的倾听和全班交流时的倾听。

(三)分享

研究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上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感悟,获得心灵的营养。

我们尤其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这是给予个性化引导的前提条件。鼓励分享,给予分享的机会,促进个性化互动,也可以促成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评价的主体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由教师一个人、小组长承担或监督角色来承担,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经过尝试与实践,笔者将同桌作为评价主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明其是最切合辅导的实际过程的评价主体。由此,笔者在心理活动课上建立了同桌督学机制。

三、评价的实施

我们的心理活动课设计了评价表,见表1。

课堂活动中不论是采用8人小组还是4人小组,评价都是以2人为单位,同桌互评。每节课每个组都有这样一个评价表,随时评价,最后教师给予综合等级作为本节课的课堂学习评价结果。

同桌的评价发挥了很好的课堂提醒功能。当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时候,同桌会悄悄地提醒他。教师的评价发挥了评价的综合功能,教师会根据课堂中学生的个体发展、互动表现、分享贡献给予学生综合鼓励性的评价,针对不同情况的个体在课下给予补充性评价。

心理活动范文5

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但是因为师资等问题,大多数学校都选择了开设校级选修课的形式,由学生自由选课。心理教师往往是在一个大教室为一百多名学生上课,即俗称的“大课”。这种“大课”人数多,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教室通常都是公共教室,配备的多为固定桌椅,开阔空间少,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反思、共同分享”的课堂氛围对于心理教师来说要求就比较高了。

一、当前技校心理活动课的“大课”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大课”人数众多,课时又有限,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很多教师都会选择理论教学,单纯说教,满堂灌,虽然心理教师也会努力与学生互动,但是仍然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人,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被大大削弱,渐渐就失去了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造成“课堂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怪圈。

(二)以心理活动课为主导

心理团体活动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获得一定心理技能和知识的教育活动,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很大作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心理活动课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大课”人数多,一个教师很难掌控全局,来自不同专业或班级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等原因参与度不高,或者把活动完全当游戏,玩得很高兴,但是没有达到心理活动的本质目的,甚至使课堂秩序陷入混乱。

心理活动课的宗旨是轻理论,重实践、重分享感悟,但是在“大课”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和资源都非常有限,要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完全以学生为主导是不切实际的。结合多年的“大课”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理论—活动的交叉式教学设计更为合适。

二、理论—活动的交叉式教学设计

心理活动课以“大课”的形式开展,无论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还是以心理活动为主导都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心理团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叉设计,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贯穿全课,用活动推动课程的发展,使教学主题升华,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对理论教学和心理团体活动的教学设计进行一些改进。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作为一堂课的主线是指心理教师以传授知识的方式引导“大课”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们的思考方向不发生大的偏差,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必须明确课程的主线,设计好课程内容。关于心理课程的设计,已经有很多教师提出过自己的见解。针对“大课”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素材的选择

普通的课堂可能是一个年级,或者都是一个专业,但是“大课”的复杂在于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人数众多。心理教师就必须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什么样的故事才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笔者在讲授自我意识那一章时,就以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舌战姬无命一段为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自我、本我等概念的兴趣,成功导入课程主题。接着为了向学生们展示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笔者列举的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包括郭靖、周伯通、慕容复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来说明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程度。在中国,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极大的群众基础,很多人即使没看过小说,也看过电视剧,所以对这些武侠人物都不陌生,以他们为例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趣味。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偏低,彼此差异也较大,所以选择教学素材时最好趋向大众化。另外,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如果加入一些自己学校的特色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上新生适应课时,谈到丰富课外活动,可以在幻灯片中加入学校曾经举办过的活动的图片或视频,新生就会更有代入感,更愿意去思考。

2.幻灯片设计

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工具,让教师能够将理论化的知识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但是可能导致两种不好的现象,一种是很多教师可能习惯于粉笔黑板,在使用多媒体设计幻灯片时只是固定地使用模板,简单地将理论一条一条罗列出来,缺少变化和创意,显得过于死板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另一种则是过于依赖多媒体,在幻灯片里堆砌大量的素材,看上去似乎内容很丰富,主线却不明确,而学生不停地接收各种信息,缺少了思考感悟的过程。所以幻灯片的制作应简洁大方而不失精美,主线清晰,选择合适的素材来体现主题,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启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在讲述人际关系这一主题时,会涉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笔者在上课时便以孙俪为例,当初她以《玉观音》走红,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纯,后来她陆陆续续演了很多戏,也塑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但是因为首因效应,很多人还是觉得她清丽可人。最近她因为《甄嬛传》大红,观众才发现原来她也可以塑造如此有心计的狠辣女子,以后她就算又演性格单纯的角色,大家也会想到她演的甄嬛,觉得她就是有心机的女子,这就是近因效应。心理教师只需要设计出一张幻灯片,各取《玉观音》和《甄嬛传》中孙俪的图片进行对比,就可以说明人际交往中的两种心理效应,而不需要每一种心理效应都举很多例子来说明。

(二)心理团体活动

心理团体活动对于心理活动课不可或缺,在交叉模式中,心理团体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达到深层感悟,这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将其作为导入,点明主题或给学生热身;亦可穿插在课程中,使课堂达到。但是在设计“大课”时,考虑到完全实施的难度,心理教师就需要对心理团体活动进行一定的改造。

第一,将心理团体活动精简化并保持可操作性不变,穿插在理论授课中,与理论知识融合,推动课程的发展,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比如关于时间管理这一主题有一个游戏叫撕纸条,原本实施过程是让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条同样大小的纸条,代表24个小时,然后根据心理教师所说的内容从纸条上撕去相应的时间段,比如吃饭、睡觉等,最后剩下的是学习时间。这个心理游戏简单方便易操作,启发性也强,但是在设计时是假设人数只有30人左右,并分为10人左右一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讨论分享环节中。而一堂“大课”起码七八十人,要保证每一个人都全程参与并分享感受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实际操作时就需要对游戏进行一些改造:比如可以由教师在台上拿纸条进行示范,和学生们一起撕纸条;在讨论环节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己沉思感悟;在分享环节就只能选代表发言。这样心理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氛围,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二,充分利用课前课后,将心理活动课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心理健康的内容包含很广泛,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很多个主题,但是心理选修课一般一周仅安排一次,课时十分有限,所以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也要学会利用好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心理活动课最大效能化。例如在讲授“自我意识”这个主题时,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项作业,即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一个以此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表演时间限制在几分钟以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体验更深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心理教师可以布置生活作业,或者将心理团体活动设计成几段,留下一些悬念,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三、关于“大课”的其他改进措施

除了课程设计本身,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心理教师必须培养自身的个人魅力,提高心理素养,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修炼”。其次,心理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比如在穿着打扮上显得健康阳光,语言亲和有趣,对学生态度友好,以微笑示人,等等。这样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也会随之上升,课程的进行也会顺利很多。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翠霞.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中职课堂效率——心理活动课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2011,(10):25.

[2]张富洪.高职心理活动课“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52-56.

[3]张秀娟.职业学校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究[J].职业圈,2007,(20):118-119.

[4]周江玲.浅议中职学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形式[J].科技信息,2010,(23):521-523.

[5]王锦丹.浅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模式的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29-31.

[6]熊素珍.中职学校心理活动课教学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09,23(9):70-72.

心理活动范文6

借鉴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五步骤,探究式心理活动课一般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创设探究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分享探究感受、整合探究收获。这当中,一组有效的探究活动可能包括若干个探究策略,每个探究策略实践后,都会引发探究感受,活动与分享可以多次交替进行。不过,由于心理活动中探究的主要是感受、情绪和策略等,对于探究结果的评价与检验 ,需要学生自己梳理与整合。

一、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设计

现以笔者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所上一节心理活动课“为自己喝彩”为例,探讨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一般结构和设计思路。

1.创设探究情境

在探究式心理活动中,情境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主要起导向作用。本课师生热身互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奇迹问句引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如果有奇迹发生,这节课真的帮助到了你,你最希望能够帮你做到什么?是什么原因,使你想做到这些的呢?当学生思考交流后,引导他们写下来,以明晰自己的方向。

2.组织探究活动

当探究方向明确后,教师就可以围绕探究主题,精心策划相关的探究活动,以促使学生获得新体验。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影响自信心的内在因素,明晰努力方向,掌握提升自信的方法,我采用了5种不同形式的探究策略:

(1)故事探究。请学生听《上帝与乞丐》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上帝想帮助乞丐,可和乞丐聊后发现,即便乞丐拥有百万家财,仍不忘记乞讨。全班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探究:①如果说有些学生和乞丐很像,聪明的你,想一想,可能会是因为他们的哪些言行呢?②在做一些事时,你有过类似的乞丐想法吗?

(2)体验探究。请学生修改自己的目标,把原先的“我希望……”改成“我能……”,大声读几遍,觉察下自己的内心有什么不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学生能够感受到内心中有一份力量在涌动,信心在增强。

(3)游戏探究。引导学生玩鼓掌游戏:①先让学生预估自己10秒钟鼓掌次数,然后计时鼓掌,了解差异,分享感受。②请速度快的学生分享经验,学生探究练习。③再次计时鼓掌,了解差异,分享感受。

(4)冥想探究。引导学生冥想: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那会是什么时候,怎么看出奇迹在你身上发生了?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他们会怎样?老师看到你的进步,他们会怎样?同学看到你的进步,他们会怎样?那个时候,你感觉怎样?

(5)内省探究。回忆自己曾经在学习上的一次成功,或者让你感到骄傲的一次经历,无论离现在有多远,无论别人是怎么看,哪怕是很小的一次发言很出彩,作业得满分等都行!把那次经历说给同学听,在说的时候尽量回忆清楚当时的场景。

3.分享探究感受

因为有多次探究活动,所以分享探究感受和组织探究活动基本上是融为一体的。在分享的过程中,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觉察体悟:①故事探究后,分享哪些话语在影响着你的信心?通过对隐藏内心深处的信念的探究,引导学生觉察负面信念对自己信心的影响。②体验探究后,分享朗读时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没有束缚后的那份自信。③游戏探究中分享两次鼓掌后的内心感受并进行反思追问。第一次追问惊讶的原因,很多学生不相信自己竟然可以拍这么多次。第二次追问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你第二次鼓掌会进步这么多?④冥想探究和内省探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

4.整合探究收获

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后,给学生一点时间静下来,回顾今天的感受之旅。这部分主要有三个环节:①纸上涂鸦,用关键词描述收获。②看看上课时写的努力方向,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如何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③现在,你如何看待自己?如果特别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是10分,觉得毫无可能是1分,你会选择几分?给自己鼓掌!教师带着充满自信的学生结束本节课的探究之旅。

二、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特点

探究,中文字面意思是探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心理活动课也不例外。从《为自己喝彩》一课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于一般的心理活动课而言,探究式心理活动课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目标明确

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式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必须非常明确,以确定学生探究方向。如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说出影响自己信心指数的一些因素,能掌握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并在运用方法中感受到自己的信心在增强,对自己更有信心。整节课聚集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

2.主体参与

探究式学习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促使他们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取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能力;学生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主题,运用探究方法,开展探究行动,交流探究收获,总结探究成果。本课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活动聚焦

探究式心理活动课中有多元化的探究策略。如本课在从探究主体上主要采用合作探究与自我探究;在探究形式上,主要采用体验探究、游戏探究、阅读探究、内省探究等;在探究内容上,重点进行了情绪探究、信念探究等。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部聚焦于探究影响学生自信的因素,从认知、信念、情绪、策略等方面合力深入,或抽离分析,或结合体验,直达学生内心深处,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4.自然生成

心理活动课中最可贵就是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在探究式心理活动课中,老师只是设计了探究的路线图,而每走一步,会发生什么,出现什么,很难精确预设。教师秉持“无对错”原则,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发现。学生的情绪、感受都是在探究中现场生成,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真实、生动、深刻。虽是刻意安排,却又自然生成,突破了理性层面的限制,让内心的感受自由滋养。这种师生、生生间真诚互动,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场,有力地支持学生心理成长。

上一篇立体几何

下一篇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