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夕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夕古诗词范文1
一、图文赏析法,激活诗词学习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插图等信息展开细致观察,结合图文信息进行诗词赏析,不仅能增加直观感知机会,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新的学法。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示。
唐诗中涉及咏月的有很多,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特别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在教材编辑时,插入了一幅图画,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时,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画上都涉及了哪些内容。学生经过细致观察,给出了丰富的观察信息:一轮明月从天际升起,树上有栖居的乌鸦,一群文人墨客聚集在桂花树下,对着明月在高谈阔论,不知他们都在说些什么话,但赏月是他们的共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信息进行整合,对学生观察认知给出积极评价。然后结合学生的观察信息学习《十五夜望月》,学生很快便进入诗词描写的意境之中。
教师利用插图为教学发动契机,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然后结合学生观察信息,对古诗展开互动性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习效果快速呈现出来。古诗词插图往往是对诗词内涵的形象展示,以此作为学习突破口,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二、诵读感知法,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古诗词属于特殊的体裁形式,非常适合诵读训练,教师要抓住教学引导方向,为学生做出多种诵读示范,鼓励学生展开积极诵读训练,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诗词内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形成学习认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的是塞外将士生活场景,这首诗有较强节奏感,非常适合诵读训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音频,然后发动学生展开仿读练习。为提升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长统一组织,展开诵读比赛,每一个小组要推选出一个诵读选手,准备参加班级诵读展示。诵读活动开始后,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室内顿时书声琅琅,学习气氛渐浓。课堂展示b读时,教师对每一个选手的表现都给出较为专业的评价,并当堂给出分数评判,虽然没有统一排名进行奖励,但学生对分数还是特别敏感的,一旦出现高分,都会引发学生轰动。诵读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诗歌赏析解读,因为有前面诵读的铺垫,课堂学习活动会顺利展开。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发动诵读竞赛,瞬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大多有表现欲,给其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升。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对诗词内涵有了整体认知,为后面深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课堂学习呈现高效性。
三、想象拓展法,塑造诗词认知品质
意在诗外。这是最为普遍的学习认知。在古诗词学习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建立拓展意识,引导学生透过诗词表象,通过多重联想现象,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古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汇聚地,大多能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让学生展开合理联想,自然能够贴近诗词表达意境。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感知中,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在学生《迢迢牵牛星》时,教师先对这首诗展开通读通讲,为学生理顺学习思路,然后展开诵读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学习认知,最后发动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拓展性训练:课外搜集整理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信息,结合传说故事感知诗词内涵,依据自身理解,将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白话故事。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拓展性学习,很快就获得了相关信息。经过学生课下探究感知,最后形成白话故事。课堂展示时,学生大多表现比较出色。有学生这样讲述:牛郎和织女是一对夫妻,彼此非常恩爱。却因为隔着天界,被王母娘娘硬生生拆开,牛郎带着孩子去追赶被王母娘娘带走的织女,却被王母娘娘画下一条天河隔开。从此,织女与牛郎只能隔河相望了。举头看那牵牛星、织女星,仿佛听到织女织布声,那思念的泪水肯定像下雨一样落下来。织女与牛郎虽然只隔着一条浅浅的天河,他们却不得见面交谈。每到七夕这天,千万只喜鹊要来到天河,为织女和牛郎搭建一座鹊桥,让这两位有情人能够在桥上相会……
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诗词学习已经超出其自身内容范围,这当然是拓展学习的结果。教师让学生搜集信息编制故事,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机会。学生展开创造性实践尝试,其学习认知构建呈现活跃性,由此形成的学习体悟当然是鲜活的。
七夕古诗词范文2
摘 要:变电站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异常问题或事故常常出现。变电站的变电运行维护工作,需要正确及时的发现并处理问题,其维护工作是维护人员一项基本技能和职责。值守人员要在发生故障时,迅速、精准的查明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及时报告相关调度人员,以便及时处理故障,及早恢复电网运行。本文介绍了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的特征以及分类,同时根据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难点查找等问题,对其二次回路的故障原因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电气;二次回路;故障分析
引言
电气二次回路在力生产过程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是电气一次设备正常工作的有效保障,电气二次回路的故障,会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行造成隐患。在进行电气二次回路检测时,需要配合多样化的检测方法,检测过程比较繁琐,并存在一定的检测难度,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强化电气二次工作,积累整理分析检修经验,为电气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一、电气二次回路的类型与故障排查分析
继电保护人员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异常情况,例如直流系统接地、开关跳闸等,不论是否为自身的本职工作,都需立即停止其作业,保持现场原状,待查明原由,确定对设备的正常运行无妨碍后,方可继续工作;如若异常情况为其工作造成的,应做好现场保护并立即通知值班人员,及时解决问题。
(1)电气二次回路的类型
电气二次回路是对电气一次回路以及其他电气设备做好调控与保护电路的作用,作为电路系统中重要一环,电气二次回路的正常运转关系到电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是确保变电站稳定生产的关键。同时,随着电路系统的推广使用,各领域中电气二次回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形式将电气二次回路进行划分,按照用途来说,可以分为展开接线电路、以原理为基础或者以安装为基础的接线电路三种;同时可以按照功能来分类分为有测量功能回路、有保护功能回路或者有控制功能回路的三种;按照电路形式,分为直流回路、交流回路两种类型。
(2)电气二次回路的读图方法
电力设计生产时,大量的电路图可直接指导我们的生产工作,在进行电气二次回路故障分析时,要想精准的确定故障问题,就必须了解相对应的识图方法。在进行电气回路识图时有一定的技巧,熟悉二次回路专业名词,了解各接线模式,做好技术储备。
(3)电气二次回路故障排查分析
电气二次回路的常见故障具有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同一类型的故障常常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同时不同的故障类型也表现出相同的故障现象,让人难以区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电气二次回路故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故障的表现形式,做好故障发生的时间记录以及环境情况的,故障发生前后是否有异常等。
电气二次回路出现故障时,首先需要明确故障发生的具置,以便后续维修工作的开展,如及时检查故障发生前有无奇怪气味、振动或者温升以及异常声音等出现,再借助专业的仪器,通过对电路系统的电流、电压、绝缘值以及功率等信息进行判断,以准确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同时,如果发现故障表现出来的现象与设备以前发生的故障类似,就可以利用起来以缩小故障查找范围,进一步快速准确定位故障,并解决故障功能的电子元件,直到电气二次回路中出现故障的电子元件。
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交流电路的位置重点观察,分析电源所在的线路部位;而对于直流电,要考虑到线圈和继电器的串并联问题,做好整体电路的全局分析,同时也要对局部电路问题细致分析。
(4)互感器故障排查检修方法
通常针对电气二次回路故障的处理方法分为以下几种,最常用的就是利用互感器的维修方法,针对电压互感器出现高压触电故障的维修方式具体如下。首先明确好电压互感器的电流来源,利用辅助的仪器来测量挂地线以及熔丝之间的电压,安装好电闸,并对电气二次回路通电,以查看电路的运行状态。
另外,针对断路器跳跃的故障维修方法也较为常用,通常通过更换继电气或者改变接线方式的方法来去除回路中的故障。此外,对于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来说,可以采用拆卸电源熔断器的方式,如果不是熔断器的故障,则要检查变压器,并进行逐一排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交流回路上出现的断线故障,应通过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定期进行检查来防治。而对于电子元件的故障则只有一种,就是利用替换法选择型号相同或者性能相同的元件来确定故障位置
二、电气二次回路故障分析检测方法
确认二次回路已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原有电路图,全面了解二次回路中的相对应的电气设备,科学合理的开展二次回路故障的排查工作。电气二次回路的故障检测往往具备灵活性、多变性的特征,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方可有效地开展检测工作。
(1)开路法检测
开路法往往运用在直流电路的故障检测之中,其方法操作方式简便,可以及时精准的找到电路故障的位置。在使用开路法进行检测时,第一步需要对整体线路进行逐个开路,查明线路的故障位置,再使用电压笔检测电压,确认线路电压度数是否超出正常的电压范围,然后逐段检测,逐步缩小故障位置的具体范围,确定故障位置,此种检测方法简单实用,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适用范围小,仅在直流线路的二次回路比较适合使用。
(2)替代法检测
电子元件在现在的电力生产中被大量的使用,而这些元件出现故障时,由于其数量庞大,对检修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查找这些电子元件的故障位置的难度,将变得非常大。
此时采用替代法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检测难度。替代法的操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正常的电子元件替换电气回路中相同型号以及功能的电子元件进行临时工作,观察电气回路是否在替换后仍然运行来判断电子元件是否损坏,然后逐一排查就剩下的其他功能的电子元件,就可以找出电气二次回路中故障的电子元件。
(3)电位测定法检测
使用替代法来寻找出现故障的电子元件时,我们往往知道了其型号和类型,但若是对其型号未知的情况下,替代法就不再适用。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电位测定法,利用专业辅助设备来测量电气二次回路的电位,测量的电位结果出现异常状况,就可以判断出现故障的位置。
(4)电流测定法检测
在进行电力生产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在操作继电保护器时失误,极易导致电气二次回路中断路器的断开,为了确保二次回路的电路安全,就需要对二次回路的线路实时检测。电流测定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到电气二次回路的短路情况,测量过程中,所得的电流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即可判定电路中是否出现了故障。
(5)开路法和电阻法结合检测
同样的,结合检测的方法也是为了检测电气二次回路的短路问题,其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所得结果更加的精准完善。此方法是使用万用表进行辅助作业,测量电路两端电阻值,结果若是小于最小标准的电阻值,即可知电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掌握变电站二次故障的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电气二次回路作为电气工业生产的控制枢纽,是电气工业生产安全的保障,如果电气二次回路发生意外的状况,会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因此,在现在的电气生产中,要对电气工程师的电气二次回路检修技术进行强化培训,主动找到并排除电气二次回路中的故障,对二次回路进行优化,保障正常的工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钟玉英.电气二次设备及回路的检查与安全措施.科技信息,2010/13.
[2]陈昕,陆淑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技术探究.机电信息,2013/24.
七夕古诗词范文3
中图分类号:TK2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a)-0000-00
1. 概述
某有限公司采用新技术投资兴建工业化示范煤化工项目中的空气-高温烟气预热器在试验运行过程中发生了二次燃烧事故。事故造成:
(1)靠近空气出口端下部的部分不锈钢换热管烧毁;
(2)烧损区管板变形严重,换热管管头缩回管板30mm左右;
(3)换热管管头与管板间的密封填料(陶瓷纤维)变硬变脆。
设备严重损坏。工艺系统不能正常生产出煤气。燃烧事故发生前后,DCS系统显示的异常温度点记录如下:
2. 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设备运行情况和设备损坏情况分析,在空气-高温烟气区域发生了强烈的可燃物二次燃烧(再次燃烧),这种事故在燃油、燃气和燃烧煤粉的锅炉设备中,在燃烧不正常、换热面有积灰经常发生。烟气中发生可燃物二次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 有可燃物存在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是炭黑、煤粉或油等,它们不易完全燃烧,会在预热器受热面上或容易存灰的墙壁、支撑件等结构上沉积(即我们所说的积灰)。在本设备中,烟气中含有浓度很高的碳粉(具体数量不详),在设备设计时考虑了积灰清理问题,即在设备上预留了吹灰器接口,要求设备使用方安装吹灰器吹灰。但使用方在事故发生前一直没有安装吹灰器,也没有根据积灰情况进行人工吹扫,经过多次长时间运行在换热管上碳粉沉积严重,使设备具备了第一个必备条件。
(2)有助燃物存在凡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是空气和氧气以及氯气和氯酸钾等氧化剂。在本设备设计前使用方由于没有明确烟气的固体成分和含量,设计方设计时按照常规含灰烟气设计,考虑换热管的热膨胀问题,空气出口侧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结构采用了能够相对滑动的简单的填料密封结构,该结构具有不大于3%的漏风率,使设备具备了第二个必备条件。
(3)有点火源存在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统称为点火源。本设备中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决定了烟气的的温度,烟气进口温度800℃,出口温度518℃,据此烟气温度达到了发生二次燃烧的条件,因此具备了第三个必备条件。
3. 二次燃烧过程分析
(1)根据DCS系统烟气出口温度曲线和运行记录显示,设备每间隔一定时间,烟气出口温度突然升高,短时间内又降低,有可能在设备烧毁前已多次发生二次燃烧,只是因为漏入空气量较少,空气能够接触到的可燃积灰较少,空气能接触到的可燃物燃尽后,火焰自然熄灭,经多次二次燃烧,换热管烧损严重,但没有烧穿,因此没有发生强烈的二次燃烧。
(2)当最后再次发生二次燃烧后,某支管子被烧穿,较多空气漏入烟道,接触到更多的高温碳粉并燃烧,较强烈的燃烧将相邻的管子烧穿,提供了大量的空气,引燃了更多的碳粉,最后导致换热管大面积烧毁和工艺系统后部燃烧设备缺氧熄火。
(3)换热管烧毁区中心距空气出口端管板内壁距离大约为400mm,说明管端漏入空气对换热管积灰具有一定的吹灰作用,在靠近空气出口管板处换热管上的积灰受到漏入空气的扰动被清除,该区域没有燃料燃烧。
(4)可能加热炉中助燃空气量供应不足或燃料供应量偏大,部分可燃气体在炉内没有完全燃烧,随烟气流入余热锅炉区域,使燃烧具备了燃料条件。
4. 预防及处理措施
为了防止二次燃烧事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设计方面 设备应采用完全密封结构,防止新鲜空气漏入烟道中助燃。
(2)设备上应安装吹灰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根据积灰情况定期吹灰或进行人工清扫防止可燃物的沉积。
(3)运行中如发现排烟温度不正常升高时,应根据实际运行状态做好运行分析校对温度测点,不可盲目处理。
(4)紧急停炉后应停止全部风机,严密关闭各处孔门,必要时可采取蒸汽消防灭火。
七夕古诗词范文4
一、传统的复习模式要更新
分析各省市对诗词部分的考题题型,大多数是完成简单的诗词填空,或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中考前,有些地方还明确规定了诗词考察范围,这种考试模式就形成了目前诗词教学的一种常规状态――以学生的背诵默写为主。诗词复习课,也被有些老师简单处理为“背诵――老师抽查”、“背诵――学生默写”、“背诵――过关测试”等简单的模式。虽然这种反复记忆、反复检测的手段在应试中也能帮助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题目,但静思其弊端确实不少。
这种教法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了吗?在各个学科紧锣密鼓齐头并进的复习阶段,这种简单而又枯燥的复习方式会有高效率吗?此外,复习就仅仅等于知识的简单回顾和重现吗?这种复习方式对“温故而知新”又作何解呢?复习应该达到在原有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体会得更透些,领悟得更深些,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况且,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其中蕴含多少耐人寻味的精髓呀!简单背诵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诗词的美吗?能感受到诗词炼字的精妙吗?能悟透诗作的情感吗?所以我认为,这种应试的复习模式应该加以改进。
二、给诗词复习添加一些新味道
味道一:变自由背诵为才艺朗诵
自由背诵时,学生往往追求背会背熟即可,而朗诵讲究节奏、重音以及情感,精彩的朗诵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或慷慨悲壮,朗诵者能用声音传达出诗作的内涵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朗诵者还是欣赏者都能被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所感染,而这读诗的趣味也自在这朗诵中产生。这绝非自由背诵所能比得了的。
味道二:变简单抄写为每周书法
干干净净一张纸,或横或竖几道格,或硬朗或娟秀的钢笔字,看起来就是一种享受。学过的这些诗词经过学生的用心打扮,一下子就以另外一种气质展示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抄了一遍诗这么简单的。
味道三:变“大杂烩”为“清一色”
这个方法体现的是诗歌复习的筛选分类法。老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内容将诗歌巧妙分类,例如:乡情系列、爱国系列、四季系列、田园系列、亲情爱情友情系列、山川秀水系列等等,相信学生从这些类似的素材中一定会获得深刻的感悟。
味道四:变考试为竞赛
两个精干的小主持,两队严阵以待的男女生赛手,精心设计的诗词题目,相信这堂课一定比埋头苦写来得有意思得多。
味道五:变单纯接受为激感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有所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诗歌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4.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四、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1.从内容看可分为叙事诗、写景诗、哲理诗、抒情诗等。其中重点是抒情诗。抒情诗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一般以间接抒情为主。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类。可分别找一些典型的诗词做整理、分析、小结。
2.从诗词表达的意境来看,课文中又以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为主,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作整理,并通过比较阅读,彰显其特点,以加深理解,积累一些鉴赏的方法。
3.从写作技法上进行归类整理,如:映衬(正衬、反衬)、象征、用典、谐音、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对偶、对比等,把技法相同的诗句放在一起复习,有助于对某种技法的深入了解,并形成鉴赏能力。
4.课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内容,这些知识的积累,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如,“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花”:指亡国之音;“可汗”: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胡”:古代少数民族称呼;“朔”:北方;“篁”:幼竹;“折柳”:送别;“怜”:爱;“”:指《国风》、《离骚》,或文人写作,或有文学成就的人等。古文化还包括诸如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这些积累对加快理解诗词内容非常重要,也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七夕古诗词范文5
描写秋天的成语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欧阳修《秋怀》
6、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9、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0、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1、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2、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8、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20、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2、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3、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8、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9、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31、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5、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6、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9、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4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4、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6、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8、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七夕古诗词范文6
一、在古诗文中挖掘民俗文化元素
文化可以理解为被社会成员广泛复制执行的操作程序,最基本的体现为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忠、孝、节、悌、温、良、恭、俭、让等行为规范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传统文化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 就会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更谈不上文化的弘扬。因此,想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在古诗文中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这样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唐代重阳节风俗诗,王维除了在诗中写出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山东家乡亲人的心情,还记录了当时重阳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在这些习俗中蕴涵的丰富内涵不可漠视。据资料记载,重阳糕最多有九层,取重九之意,一层比一层小,远看像座小宝塔。“糕”与“高”谐音,象征高寿千年、步步高升。插茱萸可祛病消灾、延年益寿,人们可将茱萸叶切碎或用茱萸子装在小袋中系在手臂上,也可以头戴,其意与插茱萸相同,祈望避凶增福,健康长寿。
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故而在教学中可以大讲特讲,还可以让学生们做相应的古诗词积累。例如:杜牧的《清明》,欧阳修的《元夕》,《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让学生对清明、元宵、七夕等传统节日进行积累整理。
二、在古诗文中培养审美情操
中国文化常常流淌于文学这条河流,传统文化元素汇聚成了文学作品的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作品通过所描述的物或事来寄托作者的“情”、“理”、“美”等主观情感。借助古诗文的意象,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奠定学生的审美底色。
月、花、鸟、水、山、木……这些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群体,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挖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例如“月文化”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范仲淹的《苏幕遮》,曹操的《观沧海》……很多篇目都出现。
月,是存在于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亘古不变,清辉永存。面对皓月当空,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月”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对这一意象的挖掘有助于奠定学生的审美底色。而学生有了基本的审美底色,他们就能结合生活实践中的物质文化,更好地理解意象的丰富内涵,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养。
三、挖掘体现科学思维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强调教化功能。以文教化,就是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其中蕴涵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挖掘弘扬。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八则》一文时,笔者注意到语录中关于学习的辩证思维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等。这里的“时习”、“温故”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时要温习,也可以理解为要多实践,在生活实际中多体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体现了“先学后教”、“先思后得”的教学理念。这些至理名言,就是与“功到自然成”、“随性而为”相对举的。强调教化作用,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的思维方式也可在教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优化。
此外,语文课程不仅强调实践性,还提倡综合性。在开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时, 我们需要注意到学科的跨越性、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