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1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不少宋词选本标注作于神宗熙宁8年(1075年)冬,应是可信的。东坡先生熙宁7年冬来任密州知州。当时密州“蝗旱相仍”,“盗贼渐炽”,“饥寒之民,所在皆是”,以至堂堂知州不得不采杞菊充饥,还时常与通判刘庭式环城拾取弃婴。面对如此现实,他一方面请求朝廷宽减赋税,停止“榷盐”,一方面率僚属抗旱、灭蝗,又大力整治社会秩序,惩办恶吏,同时几次祈雨常山(我们不能苛求他不迷信),或许天感其诚,这年春、夏都降过雨,灾情有所缓解,民困得以渐苏,社会秩序大体安定。作为一个爱民的知州,他才会有兴致去打猎,才会有词中所说民众倾城相随的情景。至于地点,有人说是常山,似不妥。因为常山虽算不上高峻,却也突兀而立,不是“平冈”,所以出猎地点应是城东、城南一带低矮的丘陵地段。

从内容上说,上片主要是叙事。作者通过凝练语言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场面开阔、气氛热烈的出猎场面:官员几十,军士上百,军旗猎猎,战马萧萧,苍鹰盘旋,黄犬驰奔,弓响铮铮,箭飞飕飕。灌木、荒草中狐惊兔恐,狼奔豕突。太守本人厕身官兵之中,一扫儒雅之气,俨然心雄万夫,张弓如满月,箭发似流星。围观的百姓,群情振奋,欢声雷动……

这片词,没有着意抒情,但豪情跃然纸上。先看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写此词时东坡年甫40,却以老夫自称。固然,古人寿命短于当今,否则也不会有“人过七十古来稀”之说了,但自称老夫并无颓唐心态。“聊发少年狂”,正蕴含了英姿飒爽、精神焕发,不亚于少年的豪情。结句用典,《孙权传》载:建安23年10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在今江苏丹阳东)。此句本是叙写自己为酬谢全城父老跟随自己出猎,所以亲自张弓射猎(密州当时未必有虎,虎泛指猎物而已)。但既以孙权(仲谋)自况,也就自然地流露出了慷慨豪情。因为三国时虎踞江东的孙权,在历史上算得上一个值得称道的人物。后于东坡先生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就很推崇他,其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的下片抒情言志。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说自己乘着酒兴出猎,胆气雄壮,是满怀豪情的自然抒发。“鬓微霜,又何妨”,则表达了老当益壮、乐观豁达的心态。持节一句用典,《史记・冯唐列传》记载: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太守魏尚打败入侵的匈奴骑兵,上报战绩时因所报斩敌首级数比实际情况多六个而获罪被削职。汉文帝身边一个年老的郎官冯唐向文帝进谏,说对魏尚处理过重。文帝派他持符节(古时帝王派出使者的凭据)赦免魏尚,让他复任云中太守。作者来任密州知州,是因对王安石新法一些条款不满,在朝廷受排挤所致,觉得与魏尚景况相似。所以希望有冯唐那样的人为自己说公道话,让朝廷起用自己,使自己能一展雄才,实现致君尧舜上的愿望。此句表达了奋发向上,切望有所作为的情结。结句中,“天狼”是星名,《晋书・天文志》中说,天狼出现,必有外敌侵掠。当时宋朝西北有西夏,北有辽,均为强敌,边患严重。东坡先生一直主张训练士卒,抵御外侮,所以此句正是抒发了自己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以建不朽功业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2

射天狼指诛灭贪残者或敌寇,投身战场保卫自己的祖国。

我国古代星象学中代表战争的三凶星: 主星贪狼,两颗副星破军和七杀。射天狼指投身战场灭敌寇从而保卫祖国。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来源:文章屋网 )

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在仕途上却不甚如意,因此,与弟弟苏辙相隔两地,因此,挥毫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而我从你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收获感动,还有你的豁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个者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你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虽然能从中读出淡淡的忧愁,但你给我更多的,是你的“不辞长做岭南人”,是你的豁达,当然,还有豪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一游,此词一出,名动天下,你的豪放,是由你的豁达造成的,你开创的豪放派词风,是古今多少文人心目中的至宝,心中纵有剧痛,也被这词风淡淡的抹去了,消逝了,消逝在对百姓的关心中……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为霜,又何妨,持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人说陆游的诗词最凄凉,谁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最雄壮,谁人说辛弃疾的《破阵子》最豪放,谁人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忧国?我看不见得,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道尽了天下多少爱国将士的心,那渴望奋勇杀敌之心,在酒后尽吐,虽然这世上容不下他苏轼,可他的这颗心,却容得下整个世界!天对它不公,他还于天的却是宽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4

(一)重诵读,品韵味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且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单诗歌的节奏、旋律就足以让人读上多遍而不释手。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使得语言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音乐感。就诵读方法而言,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自己体会感知,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是教师要多种诵读方法并用,如利用多媒体或听名家朗读录音。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语言上表层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有切实的感受。学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自读、试读之后,欣赏著名演员兼话剧人濮存昕的一段朗诵。他对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把握得极好,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感人,完全把李清照内心的凄苦和悲凉读出来了。他的眼神,他脸上的神态,他手上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词中的情感,在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这个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古代仄声的读法。欣赏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试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关键词,品语言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概括凝练,一个词、一个字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最好的写照。无论韩愈的“推敲”,还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无一不是最好的例证。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必须要品味语言的隽美。这其中,抓关键词是个好方法。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叠音词都是关键词,都是值得注意,值得鉴赏的。古典诗歌中律诗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一般出现在颔联和颈联中,如果是五言律诗,那么颔联或颈联的第三个或第五个字往往是最富有表达力的关键词,是值得鉴赏的。如《江间作四首》中的颈联“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拳”“退”二字用得巧妙,都是诗句的第三个字。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二字都是诗句的第五个字,也是素来为人称道的。其他题材诗歌的关键字出现的位置不太固定,教师要耐心体会并引导学生领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要鼓励,要重视学生的初体验。教师只有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理解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鉴赏诗歌。

二、鉴赏形象

(一)鉴赏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长空大陆、夕阳落叶等,可谓无所不包,凡是自然界存在的,诗中皆有。然而,诗中的景物并不等同于自然景物,它往往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成为客观形象和主管情感的有机融合体,这就是“意象”,也就是说,诗中的各种意象通常都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的“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可以说是美丽风景,但仔细品味,这些景物都跟离别有密切的关系,向读者传达出的是与心上人离别时候的悲愁和怅惘。要想把握意象,我们还要学会想象和联想。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人笔下的景象进行再加工,进行合理的想象。读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时,如果我们只将诗句理解为燕子在湿湿的泥土上飞来飞去,鸳鸯睡在沙滩上”,那么会使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大打折扣。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泥融土湿,燕子双双翩飞,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成双的鸳鸯安然地静卧。这样,春天的祥和明媚就展现出来了,也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鉴赏人物形象

有的诗歌以景色为主,如山水田园诗。有的诗歌以人物为主,如《小儿垂钓》和《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些诗歌或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形象,或者描述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小儿垂钓》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使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他坐在长满青苔的草丛中,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虽然衣着不整,头发蓬乱,但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可爱。《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写的是作者自己: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他率领的队伍,何等雄壮;出猎的场面,何等壮观。鉴赏人物形象时,我们往往通过分析诗中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小儿垂钓》通过“蓬头”“侧卧”“遥招手”等外貌和动作描写突出稚子的可爱和聪明。《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了老当益壮、气宇轩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三、鉴赏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写景或状物都是为抒感而蓄势作铺垫的,我们鉴赏时须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或事物所要暗示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知人论世,读懂背景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人们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每当鉴赏一首诗歌,我们都要弄清楚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同一种题材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肯定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写成的诗所表达的思想肯定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鉴赏诗歌前,知人论世,读懂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二)辨清题材,找准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5

关键词:朗读 理解 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

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

“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古诗词教学要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我们的同行做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

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为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6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选编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且对学生做了全文背诵的要求。高考诗歌鉴赏,也由原来的8分提至现在的11分。让学生读懂诗歌,会做题,是我们高考的需要,也是读诗的第一层次,第一境界;提升品位、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是读诗的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重境界。

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以及读诗品诗的境界,我在教学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概括起恚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诗诵读,不可或缺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所以,要想读懂诗歌,只有教师的理性分析是不够的,比各种解读和分析更重要的,是熟读和背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诗歌诵读,让学生在大量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平仄之美。具体做法是,每天挤出10―15分钟的时间,或课上、或课下,坚持不懈地让学生朗读背诵;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读、集体读、男女生分读、跟录音读、教师范读等等。日积月累,古典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如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炼字炼句的炉火纯青等,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孩子们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表达能力、写作水平也得以提高。

二、名言警句,浓缩精华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诗词中的名言警句则是精华之精华。这些名句,有的通过凝炼、传神的语言概括出一种诗化的人生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的写出了人们真诚美好的祝愿,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的则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真挚的情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用九种不同景物构成一幅萧索的秋之图,整首曲子短小精致却意蕴丰富,应该说通篇都是名言警句。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深入玩味、仔细揣摩。天长日久,古诗词的意蕴内涵就会凸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点代面,举一反三

所谓“以点代面”是指把作家的作品按时期、风格等不同标准进行归类,教师在课堂上拿出有代表性的两三首进行讲解、赏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体味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开词坛豪放之风的一代大家苏轼,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叙师友之谊,抒爱国之志……对于他的作品,笔者着重讲了表现平冈千骑、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表现烟雨一蓑、芒鞋竹杖、吟啸徐行的《定风波・老夫聊发少年狂》以及表现生死相隔、荒郊月夜、松林冈垄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学生对苏词刚柔相济的特点便有了最初的认识,进而为理解苏轼的其他诗词奠定了基础。

四、自讲自背,互相激励

中国的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特定的时代,作家辈出,佳作如林。课本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但篇目少、涉及作家少的这一现状又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笔者在班上开展的“讲古诗背古词”活动,激起孩子极大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前,让一位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讲解一首古诗词。学生将所选诗词提前抄在黑板上,并对生僻字加注。讲解的同学除介绍作者、串讲大意外,还要说出诗的表现手法或主旨。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这一做法,在极大提高学生读诗、背诗兴趣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自创佳章

笔者喜欢写作,也喜欢写一些抒情小诗。三十年同学聚会时,笔者有感而发,写下《同学聚会抒怀》。

转眼分手三十载,今日相聚紫气来。时光无情人有情,泪颜笑语都是爱。

学生刘熙流畅背诵长诗《长恨歌》后,笔者写下《赠刘熙》。

诗歌长恨熙偏爱,婉转流畅背将来。若问春江花月夜,妙音佳词耳边开。

课上,有学生与周公幽会,叫而不醒,无奈之下,仿元代诗人姚遂的《寄征衣》,写下《寄语梦游同学》并当堂诵读。听过小诗,孩子们会心一笑,不再入睡。

欲叫君醒君不醒,不叫君醒悖师情。叫与不叫间,为师千万难。

值得高兴的是,笔者写诗的热情感染并带动了学生。读到孩子们的诗作时,真的是满怀欣喜,满心激动。在此,摘录学生部分诗作。

江城子(刘一男)

苍古随风帘影动,晦如空,落春红。犹是无晴,几多离人梦。还望窗栊忆难收,人何处,泪空流。未雨何风云渐浓,凭谁懂,意沉冗,一语多情,消得心自冷。赢得封侯谁与去,珠连落,渐朦胧。

减字木兰花・吊陆放翁(刘成川)

星暗鸿飞,迢迢银河终难渡。寒鸦绕林,纷纷羽翼旋悲楚。

大江东去,江岸蓑翁非蹇叔。回首兴叹,皇朝霸业终尘土。

秋雨游园(苏若冰)

时至白露秋风寒,细雨如丝意绵绵。鸟雀湿羽几飞落,垂柳舞枝自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