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均绩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均绩点范文1
【关键字】均值不等式;高中;应用;最值
中图分类号:G633.6
均值不等式是高中数学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均值不等式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用于求最值,用于比较式子大小和用来证明不等式的成立。应用均值不等式解题时需要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掌握变形技巧,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均值不等式。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时不断摸索和总结高效的教学方法,我发现通过开展总结性的教学专题,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均值不等式这部分时,我对均值不等式的各种应用情况和应用技巧进行总结,使同学们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有利于加深同学们的理解,熟练的进行应用。
一、灵活配凑,求出最值
应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有直接求最值、巧妙变形求最值、结合待定系数法求最值三个层次。解题时的技巧是要学会灵活的配凑,配凑方法主要有拆项配凑法、加倍裂项配凑法、平方裂项配凑法、添项配凑法、换元配凑法和待定系数配凑法等。
我在对这一应用类型进行教学时,将每种配凑方法都用对应的几道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体会配凑方法的选取与应用。例如,已知x>-10,所以y=[(x+1)+4][(x+1)+1]/(x+1),进而化简为y=[4/(x+1)](x+1)+5,化简到这一式子即可应用均值不等式,y≥5+2√(x+1)[4/(x+1)=9,当且仅当x=1时成立,y的最小值为9。通过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与讲解,同学们掌握了拆项配凑法求最值的解题方法。另外,对于不同的求最值题型,我也总结出相应的求解技巧,以促进同学们遇到时能快速的做出判断。例如在求几个正数和的最值时,解题关键在于构造条件,使其积为常熟,然后选用配凑的方法进行变换。求几个正数积的最大值时,首先需要创造条件使和为常数。通常是通过乘以或除以常熟或拆因式的方法创造。最后,我对同学们的易错点进行了强调,同学们解题时常常忽略了定值的选取或是“=”号成立的条件,并对同学们的错题进行举例,以加深同学们的记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习题讲解的方法向同学们渗透各种求最值的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灵活的应用均值不等式。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多种多样,变化多端,只有掌握所有的变形技巧和求解方法,多做一些求最值的题型,加强训练,多多体会,在解题时灵活的配凑,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注意条件,比较大小
均值定理可以用来比较式子的大小。掌握这一均值定理的应用的方法是快速求最值,证明不等式和解决应用题这些题型的基础。同学们需要通过进行灵活的变化,应用均值不等式来比较式子大小。
对于这一应用,同学们经常会忽略均值定理的使用条件,致使解题思路虽然正确但因为一些偏差而错误。对于这部分进行总结时,我将同学们出现过的典型错题进行分析与讲解,让同学们既学会这一应用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把握住易错点,做题时谨慎注意。例如,a>b>1,Q=√(lga*lgb),W=(lga+lgb)/2,S=lg[(a+b)/2],比较Q、W、S的大小。因为a>b>1,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lga>lgb>0,所有变元为正数,因此在解题时,可以通过均值定理来比较三个式子的大小。否则,如果题目中没有给出a>b>1的条件,我们需要分a>1,b>1和a
在应用均值定理比较大小时,同学们一定要首先判断是否满足应用均值定理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然后灵活的应用均值不等式a^2+b^2≥2ab和a+b≥2√(a*b),进行式子大小的比较。
三、巧妙代换,转化证明
均值定理是证明不等式的有力工具,应用技巧主要有巧用常熟、巧变项,通过巧添、巧拆、巧凑常数或者是项进行巧妙的代换,然后应用均值定理实现不等式的证明。
对于均值定理的这一应用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例题讲解了巧用常数与巧变项的方法。例如,已知a>0,b>0,a+b=1,求证√(a+1/2)+√(b+1/2) ≤2。对于这道题的求解,是通过巧用常数进行转化的。为了脱去左边不等式的根号,可以通过条件a+b=1来实现,把a+1/2看作是(a+1/2)*1把, b+1/2看作是(b+1/2)*1,然后利用均值定理凑出常数因子,√[1*(a+1/2)] ≤(1+a+1/2)/2=a/2+3/4,√[1*(b+1/2)] ≤(1+b+1/2)/2=b/2+3/4,因此原不等式就转化为√(a+1/2)+√(b+1/2) ≤a/2+3/4+ b/2+3/4=(a + b)/2+3/2=2,不等式得证。通过对于这一例题的讲解,同学们理解了巧用常数这一技巧。同样的其他常数的用法和项的用法也是通过例题向同学们渗透。对方法进行完总结后,我对利用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的常见题型进行了汇总。第一类是对称性的不等式,这类不等式的证明技巧通常是分别应有均值定理然后将所得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或相乘即可得证。第二类是需要整体替换的不等式,这类不等式通常是先观察不等式的特征,然后结合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整体替换。第三类是在证明中需要利用题目中隐含条件的不等式。这类问题需要同学们善于充分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例如通过题目提供的条件a+b=1,可以挖掘出a* b≤1/4这一条件,在证明过程中进行替换。
应用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需要同学们仔细观察不等式和所给条件,分析所证不等式的结构特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进行解题。同学们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迅速的通过观察分析找到解题思路,准确迅速的求证。
均值不等式因其应用的广泛性与灵活性,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对均值不等式的求最值、比大小、证不等式这三个应用进行了总结与探讨,并对同学们的易错点进行分析,旨在强化同学们对于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同学们在应用均值不等式时,一定要切记均值定理的使用条件和变形技巧,p少错误的发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平均绩点范文2
一、更新评价理念
任职教育学员学习评价的理念对学员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评价理念会带来不同的评价结果。
(一)采用发展性评价,激励和实现人人发展。发展性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员和学员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员和学员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员的发展服务。发展性评价具有激励性与发展,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员自评、学员互评、教员评等多角度对学员进行评价,并侧重学员的自评及对学员进步的鼓励,培养学员的自信心。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传统的学员学习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与过程无关。这种评价只能达到甄别优劣,无法对学员的学习起到诊断、调控作用,更无法帮助学员指导今后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则是一种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评价的不仅仅是最后结果,而是包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它揭示了教育评价的动态本质。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学员的不良学习策略及时做出诊断,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实行调控。
(三)多用表现性评价,强调能力本位为导向。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学员做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任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强调的是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基本知识的简单测试上,更要注重对学员的具体操作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员完成一项具体任务,不仅能够考察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重视学员是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因此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在任职教育中运用表现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实的任务让学员感到学有所用,学习会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中突出学员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强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是对任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正确导向,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活用多元化评价,张扬个性化教育成才。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员转变为教员、学员都可以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员成绩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学员,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学员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学员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让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个性化教育中得以成才。
二、细化评价标准
评价任职院校学员的学习成绩,应该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标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目标有所侧重或程度不同,但共性的目标必须坚持和把握。因此,学员学习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道德标准、知识标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人文科技综合素)、能力标准(任职能力、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应从实际出发,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任职需求客观现实。所以,初级任职院校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方面建立标准,使人才的院校培养与部队用人之间实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
三、活用评价原则
(一)水平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学员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选拔出学习成绩突出,水平较高的学员,又要对那些经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成绩有所提高的学员给予充分肯定,尽可能衡量其进步、提高的幅度,即使有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层次攀登。
(二)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在通过考试等不同方式考查学员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考查学员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操作能力。可以由学员单独或分组完成教员设计的程度相等、内容不同的课题。根据不同的学科和项目,可以分别进行考核评价。
(三)智力与情意评价相结合。在对学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进行考核时,还应注意对他们的情意因素即非智力因素进行考核。这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要考核这方面有否增强、加深和改善,因为非智力因素的不断优化,对于学员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来说,具有很大的驱动力。
(四)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是在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不仅能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或弥补;同时也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过的知识更加巩固,兴趣更加持久。过程考核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检查,评定活动中的练习和活动后的作业来进行。光有过程考核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在最后评价学员成绩时应把过程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评定。
(五)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在学习的某一特定阶段,教员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出学员自我考核总结的内容和标准,要求学员自己做出评价,然后在集体场合发表自我评价的意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请其它学员予以评议,最后由教员做出总结性评价。这样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从中受到教益。
四、改革评价方法
目前军队任职院校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而不是选拔评价。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质量、教学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应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评价学员:
(一)考核方法的多样化。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任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员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就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二)尝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军队任职院校可以尝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这是进行任职教育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以下优势:公正性、全面性、权威性。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学员任职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发展,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平均绩点范文3
【关键词】 特殊使用级;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47-03
doi:10.14033/ki.cfmr.2015.07.074
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早提出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1-2]。
为加强和规范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和应用,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制度》和《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定期点评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情况。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点评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取自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从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信息,抽取病历进行点评。
1.2 评价标准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制定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点评标准如表1,主要点评项目参照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和药品说明书。
2 结果
2.1 2012年12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0.18%,使用强度每百人天0.21次。如表2所示,2012年12月氨曲南使用金额和频次最多,呼吸科使用量最大,越占全院使用量的一半,其次是儿科。
2.2 2012年12月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点评分析
本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5份病例,儿科8例,15份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出现17种不合理问题,合计51例次。各种不合理因素分布如表3所示,其中最多的是抗菌药物专家会诊记录不符合要求有11例。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根据《办法》,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者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病菌过快产生耐药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者并不优于现用药物,或药品价格昂贵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耐药率上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而对其进行强化特殊管理是降低其危害的主要措施[3-4]。
某院根据安徽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把头孢吡肟、氨曲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并制定《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对越级使用的给予处罚。
3.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
本月氨曲南使用量最大,近一半用于呼吸科患者,可能与氨曲南对敏感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有关,并且氨曲南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不良反应小,无耳、肾毒性,氨曲南具有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少,与多种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等特点[3]。
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强度0.21个DDD每百人次,与某院特殊级抗菌药物受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约束有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才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2 专家会诊及记录不符合要求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参照“抗生素分级使用目录”,从严控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确定是否使用,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1]。
本次点评,有10例在本科两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查房后决定用药,可能与该院儿科和呼吸科资历深的副主任以上医师较多有关,未请抗菌药物专家组的成员会诊;1例未请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会诊,医院给予越权开具处方通报。
有3例越级开具处方超过24 h,有3例无副主任以上医生签名,不符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记录分析不完整病例有4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要根据病例特点,结合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分析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3.3 未送微生物培养和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要求,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要有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本院 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对目标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本次点评有4例未送微生物培养,送检率67%,未达到国家规定的80%和某院规定100%。未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已要求临床医师对该药使用中要针对药敏实验的结果,做到使用有理有据。
药敏结果为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选药依据,提高治疗效果,但也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用药效果。本次点评有3例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可能与患者病情和用药效果有关。
3.4 重复和联合用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须符合《指导原则》中的使用指征和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若选择抗菌谱近似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使患者易产生耐药,而且联合用药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发生。本次7例重复用药和有3例无指征联合用药,医院均给予通报。
3.5 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对于特殊人群,除考虑抗菌药的抗菌作用外,还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如病情、体质、肝肾功能等,来确定适宜的使用方法,剂量要适当,疗程要足够。
本次点评有4例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主要是新生儿需慎用氨曲南和头孢吡肟。氨曲南对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头孢吡肟说明书中提出2月龄以下儿童需慎用。大多数药品对儿童的临床试验较少,缺乏对抗菌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的足够了解,只能按体重计算使用剂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可以说是目前临床应对耐药细菌的最后防线,合理的保护和正确的应用都非常重要[5-6]。
某院在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和指标,采取有效措施,如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限制医师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权限等[7]。医院还应加强临床病原学送检,提高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从而减少经验性的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8]。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监管,保障安全用药;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9-10]。争取真正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水平的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常态化,以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时,某院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安全合理地用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纠正不合理用药,从根本上提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
[2]医政司.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2:132.
[3]周舍典,周甘平,黄云平,等.笔者所在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临床选用[J].中国药师,2010,17(1):71-74.
[4]肖萍,梁陈方.医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020-2022.
[5]闫美兴,王少华,李杨.笔者所在医院强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25):2394-2395.
[6]吴志明,葛孟华,李明祥,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6):22.
[7]韩雪玲,洪贝,张文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抗菌药物监管成效[J].医学信息,2009,23(9):38.
[8]王长江,杜鹏飞,涂厉标,等.医院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887-1889.
[9]史红,宋剑,张建明,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50-151.
平均绩点范文4
[关键词]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
[中图分类号] R55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9-0071-0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也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是儿童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自身的细胞、 体液免疫异常有关,产生了抗血小板表面某些糖蛋白(如gpⅠb、gpⅡb/Ⅲa等)的自身抗体,激发的Ⅱ型超敏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并损伤巨核细胞, 使巨核细胞成熟障碍[2]。ITP的诊断治疗中临床医生往往只注意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而忽视了血小板参数在ITP患者诊治中的意义。因此本研究观察了ITP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诊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8例,其中男58例,女30例,年龄4~14岁,平均(7.8±3.6)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修订的ITP诊断标准[4]。根据血小板计数将88例患儿分为轻度组(50×109/L< Plt 0.05)。
1.2血小板参数的检测
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 mL,EDTA-K2 抗凝,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上清,尿素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均需为阳性。检测试剂盒和全血质控物购自日本希森美康公司,日本 Sysmex XE-2100 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样本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使用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每天1 mg/kg,血小板计数升至200×109/L 时强的松逐渐减量,5~10 mg 强的松维持 2 个月后停药。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检测使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IT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从表1可见对照组Plt显著高于ITP组(P
2.2 ITP患者不同病变程度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 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从表3可见,ITP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获得性疾病,为儿童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中50%以上是儿童[5,6]。它以血小板数暂时性或持续性降低、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为主要特征,骨髓穿刺检查可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但骨髓穿刺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特别是小儿患者,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反复操作检测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体内血小板的增殖动力学变化[6,8]。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使用,使血小板参数检查成为可能,正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而且血小板参数检查较骨髓检查更方便,其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了临床上的肯定[9,10]。本研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ITP的血小板参数显示Plt、MPV、PDW及P-LCR与健康对照患儿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有利于ITP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是IT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MPV是观察PLT大小的一个参数,机体血小板减少后必然会刺激骨髓反应性增生,产生新的血小板,新生的血小板细胞大小会增大,功能活性较强,故而MPV也会增高,Plt与MPV此时呈负相关;如果骨髓病变衰竭时,无法造血则MPV会减低,此时血小板也会减少,骨髓抑制越严重,Plt越小,MPV也越小,Plt与MPV此时呈正相关[11,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Plt与MPV呈负相关说明患者的骨髓造血没有受到抑制,并且随着外周血小板的减少MPV也会相应地增加,而且经过治疗血小板回升后MPV也会相应地减低,说明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以用于ITP疾病病情判断及临床疗效的观察。PDW为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的一个参数,P-LCR为大血小板比率,当骨髓代偿功能良好时,会代偿性地产生体积更大的血小板,使得大小不等体积的血小板混合循环于血液中,使得PDW和P-LCR也相应增大,本研究也显示了PDW和P-LCR与MPV呈正相关,与血小板数目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了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盛光耀,王春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3):157-159.
[2] Xu RL,Zheng ZJ,Ma YJ,et al. Platelet volume indices have low diagnostic efficiency for predicting bone marrow failure in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J]. Exp Ther Med,2013,5(1):209-214.
[3] 刘艳奎,朴美花,金春岩,等. ITP 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临床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6):1195-1196.
[4] 马进标.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542-1543.
[5] 李艳秋,牛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 华西医学, 2012, 27(10):1570-1574.
[6] Varasteh-Ravan HR,Ali-Hassan-Sayegh S,Shokraneh S,et al. Relationship of admission mean platelet volume,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and white blood cells with ST resolu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streptokinase without history of previous cardiovascular surgery[J]. Perspect Clin Res,2013,4(2):125-129.
[7] Strauss G,Vollert C,Von Stackelberg A,et al. Immature platelet count: a simple parameter for distinguishing thrombocytopenia in pediatric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from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1, 57(4):641-647.
[8] Noris P,Klersy C,Gresele P,et al. Platelet siz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nherited thrombocytopenias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A multicentric, real life study[J]. Br J Haematol,2013,162(1):112-119.
[9] Zeb Jan A,Zahid B,Ahmad S,et al. Pancytopenia in children: A 6-year spectrum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Rehman Medical Institute, Peshawar[J]. Pak J Med Sci,2013,29(5):1153-1157.
[10] Lao W,Xiang Y,Fang M,et al. Polymorphism and express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does not contribute to glucocorticoid resistance i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 Pharmazie,2013,68(10):846-849.
[11] Ramakrishnan,Geethakumari P,Rubin A,et al.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cardiac papillary fibroelastoma:a 'unique coexistence[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13,24(8):881-883.
平均绩点范文5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苹果 苹果斑点落叶病 苹果轮纹病 毒力 防治效果
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是苹果生产上的2种主要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主要为害苹果树叶片,造成前期大量落叶,而苹果轮纹病可为害枝干和果实,导致枝干粗皮和果实腐烂,严重影响苹果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生产上多使用多抗霉素、异菌脲、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使用戊唑醇、代森锰锌、多菌灵等药剂防治苹果轮纹病。由于常年使用这些药剂,导致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对这些药剂已逐渐产生抗药性,为此,探寻新的化学药剂十分重要。25%吡唑醚菌酯乳油为最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活性高、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和耐雨水冲刷的特点。该药剂在国内针对西瓜、香蕉和黄瓜等作物病害已取得登记,然而,在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上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为了探明该药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的防治效果,我们于2011年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病菌和苹果轮纹病病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室内毒力测定
1.1.1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43%戊唑醇悬浮剂(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南通德斯益农化工有限公司)。苹果斑点落叶病病菌(Alternaria mali)和苹果轮纹病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均由本实验室分离培养,在PDA斜面上于4℃冰箱中保存。
1.1.2毒力测定方法
(1)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供试药剂稀释成5个系列质量浓度,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吸取1mL药液加入到融化的99mL灭菌PDA培养基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以不含药剂(无菌水)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将培养好的病原菌用直径6mm的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25℃恒温培养箱培养,待空白对照的菌落快要长满培养皿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菌落直径。计算菌落扩展直径及菌丝生长抑制率,求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
菌丝生长抑制率(%)=[1-(处理菌落直径-菌饼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2)孢子萌发法 取9mL水琼脂与系列浓度的药剂在锥形瓶内充分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用直径6mm的打孔器在水琼脂平板不同直径的同心圆上打取6个含药琼脂片,将其放在载玻片上,取25μL孢子悬浮液涂在琼脂片上,25℃黑暗保湿培养,当对照的孢子萌发率在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况。计算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求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
处理校正孢子萌发率(%)=(处理孢子萌发率/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100
孢子萌发相对抑菌率(%)=[(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处理校正的孢子萌发率)/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100
1.2田间药效试验
1.2.1试验园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河北省清苑县温仁镇温仁村。苹果品种为短枝富士,树龄7年生,行株距为5m×5m,试验树共36株,常规管理,历年来均有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发生。
1.2.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167mg/L)、2000(125mg/L)、2500(100mg/L)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143mg/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143mg/L),对照喷清水。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2株树,重复3次。于2011年6月15日开始施药,每隔15~20天施1次药,共施5次药,喷药当天晴或多云,每株树喷洒药液4L。
1.2.3调查方法
(1)苹果斑点落叶病 2011年6月15日第1次施药时调查发病基数为零。于2011年9月4日即第3次施药后24天(第4次施药前,期间有降雨,施药间隔期延长)、9月20日即第4次施药后16天(第5次施药前)分别调查1次发病情况,按分级标准记载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病级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苹果轮纹病 2011年10月24日(第5次施药后30天)果实近成熟期调查树上、树下的总果数和苹果轮纹病病果数并采果,每株树分上、中、下3层,从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采摘35个果,每小区共采70个果,装入纸箱中,室内常温下存放,于采收后15、30天后再各调查1次,统计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果率-处理区病果率)/对照区病果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室内毒力测定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0.1763、0.0333μg/mL;抑菌率均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43%戊唑醇悬浮剂(表1)。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轮纹病病菌孢子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0.2755、0.6029μg/mL,均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相当,明显好于43%戊唑醇悬浮剂(表2)。
2.2田间药效试验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3次施药后24天和第4次施药后16天2次调查,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2500倍液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表3)。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轮纹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苹果树安全、无药害。近采收时(第5次施药后30天),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250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90.73%~96.36%,采收后贮藏15天的防效为96.34%~98.80%,采收后贮藏30天时防效为93.17%~99.15%,均显著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明显高于对照药剂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表4)。
3 小结与讨论
平均绩点范文6
1、GPA的计算一般是将每门课程的绩点乘以学分,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得出平均分。
2、 90以上算4分,80到90算3分,70到80算2分,60到70算1分,60以下0分。平均学分绩点一般3.7分以上为优秀,3.5分左右为良好,2.5分左右为中等,1分为及格。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成绩绩点)/∑课程学分=各门课程学分绩点之和/各门课程学分数之和。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