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居秋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居秋暝范文1
追溯这种结论的得出,便是所谓的“知人论世”,于是就有了“秋暝”为“年齿之衰,心境之暗”的牵强,以及“春芳”为“昔年爵显名重”的理解。知人论世,固然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条通道,可是一旦拘泥于这一条通道,无疑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陈子昂的《登幽卅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无外乎是怀才不遇的抑郁。前人之述备矣。可如果我们不为之所困,仔细品味文本,却能获得另一种感悟:诗人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诗人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与时空比较。个体的人又是何等渺小,其一生又是何等短暂。如何变渺小为伟大,化短暂为永恒,这就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关于人生的最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话题。显然,这样的解读,远比囿于一种背景更有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极具独立性,它绝不是一种背景的简单影像,否则,它就无以超越时空,赢得后人的共鸣。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这样。
从文本角度看,诗歌起笔的“空山”,与“新雨”紧紧连接于一体。“空”,有空明澄澈之意,加之又为“雨”洗涤,就更显出清新和净洁。于是,诗人的心绪便得以一种净化:清明幽深的“山”,就成了诗人诗意地栖息之境;轻灵明净的“秋”,也就充盈了诗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联历来为后人称道不已,以为是“天成”。诗人似乎随意拣来“明月”“清泉”,便勾勒出一幅极有美感的月下秋山图。如果我们不乏想像力的话,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脉皎洁的清光,穿过幽幽的松树林,滑过树叶的缝隙,投下斑驳迷离的影子;一股明澈的溪流,淌过清冷的岩石,如优美的小夜曲淙淙有韵。大自然的脉搏就这样在诗人的笔下清晰地跳动,诗人的步履也情不自禁地合着这种跳动行走在山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又为月下秋山图点染出活泼的情调:浣纱的女子悠悠地穿梭在青青竹林里,窃窃的私语,也将竹叶逗得簌簌作响;而在那满眼荷花的池塘里,晚归的渔船从水面上轻轻滑过,莲摇动起它那婀娜的枝叶,也就摇动出满池的清波。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物语皆心语。诗中无论是自然的物态,还是人事的情态,都充溢着和谐与宁静。由此,诗人内心的世界也就昭然于月光的朗照之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已“歇”,那就由它去吧,剩下的唯有一个“留”字。这里的关键是谁“留”?这个问题似乎早就有了定论,无需赘言。那么又为什么而“留”?自然是这秋夜,是这幽山,是这明月,是这清泉,是这松竹,也是这一池的莲花……
这样看来,王维的《山居秋暝》,其实就是对“秋”的一种认同。在诗人的心目中,“秋”与“春”应该是等同的:春草萋萋,“王孙”可不归;秋月朗朗,“王孙”亦可留。因为,秋天的山野满是一种别样的生意。
这样的理解,也就明显有别于陈家武老师所论。
山居秋暝范文2
关键词:王维 山居秋暝 语言 景色 境界 典雅性
王维的山水诗作《山居秋暝》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研读这首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维诗歌的精妙,更可以达到对整个唐代山水诗歌的意趣的体会。
一.诗意的语言
《山居秋暝》描绘出的绝美景色是通过诗意的语言进行的,而语言的诗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迷人的意象。诗人列举了“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多个景象。这些景象多为充满着诗意与美的自然景象的代表,无一例外,全部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千百遍歌颂的,兼具外在美和内涵美的意象。二是音韵的美感。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可见他是个精通声乐的人。在《山居秋暝》中,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1]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竹喧对莲动,浣女对渔舟,清丽自然,典雅多韵,读来朗朗上口,值得品味。善于捕捉天籁之声与人间乐音,是本诗音韵和谐的又一个特点。[2]清泉流动的声音是自然之音,而竹林里传来的喧闹是人为的声音,人的存在给自然之景增添了一丝灵动与生气,自然之景又给人的存在补充了原始的,生命本源的气息。作者此时创造出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大和谐,进入了心灵的“大雅”之境。
二.醉人的秋景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言非虚。《山居秋暝》就是这样一首诗意里透着画意,读来眼前满满的画面感。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便超乎寻常:通常,我们写景都是先写时节,再写这个时节的景色。王维他开头就告诉大家“空山”刚刚下过一场雨,雨过天晴,山中之景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不是时节造就了景色,而是景色体现了时节的妙不可言,景色提前,让人感受的是景,是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刚下过一场秋雨的干“净”又安“静”的大山,正在层林尽染的美好的时节。诗人走出寓所,见到了美丽的大自然。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如水银之幕,笼罩在万顷挺拔的青松之上。透过那枝枝杈杈,倾泻在树下的是斑g光影。潺潺的流水,月光下一闪一闪地在石间流过,发出悦耳的流水声。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再看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又是千古名句。前两句写实景,此句写虚景:诗人听到竹林传来嘈杂的人声,猜测在溪水边浣洗的女子正结束一天的辛劳,心情愉悦地回家。诗人看到莲花在摇动,猜测一定有人乘一叶扁舟,在接天连叶中捕捉灵动的鱼儿。为什么看不到人呢?那是因为山实在是太高深了,太安静了。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一个近,一个远,这就不仅是画面感,而且具有立体感了。一句一景,一景两物。[3]两个景物相映成趣,是自然的大和谐,是心境的大和谐。
三.超然的境界
众所周知,王维有着“诗佛”之称。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从小受到这样的熏陶,他的心里长出了一颗“禅”的种子。在这里,诗人并非是在单纯的描摹自然山水的田园风光,而是试图要从清美的山水中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想从宁静清幽的景物中表现一种任兴所之、自得其乐的情趣。此时,诗人在这种沁人心脾的美景中超然物外,早已忘记自我。这样的景色之所以让我们也沉醉不已,那是因为这个景色被作者的“禅”心点化了,所以我们看到了空灵清静的自然之景。这里体现的是作者的心性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清澈,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禅意的集中体现是“空山”这个词。很多教材对这个“空山”的解释是“安静的山”,其实不然。诗人信佛,而“空”是“禅”的宗旨。“空”,并不是没有任何东西,而是指有物而无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明月”、“松”、 “清泉”、“石”、“竹”、“莲”、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没有人的出现。
《山居秋暝》是一首相当典雅的诗。它的景典雅、人物典雅,诗的语言和境界也是很高雅的。王维的佛学思想通过诗歌,超脱了时代的局限,回归到生存和生命的本源,其感染力穿越千年,直到现在还直指人心,不愧是一首传承千古、有着无限生命力的佳作。
注 释
[1]谢虹光.王维《山居秋暝》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J].
[2]谢虹光.王维《山居秋暝》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J].
山居秋暝范文3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图景――晚归图。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图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山居秋暝范文4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山居秋暝范文5
2、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山居秋暝范文6
王维的代表作很多,现列举以下五个:
《相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归嵩山作》,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终南别业》,通过描述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