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师的诗歌

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1

关键词:英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73-02

一、英语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极为重要的。作为西方社会的重要精神产物,诗歌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其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文化信息,是了解西方历史演变的有效途径。同时,诗歌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迥异多元的倾向特征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提升其认识水平。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掌握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所以,英语诗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以重视,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和检测其英语诗歌教学等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路和理解,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手段。虽然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表达了支持赞同的态度,但是具体实施中,却并未真正实现诗歌教学本身的目标,而是出现了很多的困惑和争论。尽管这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必然的,但是必须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学生远离诗歌,不愿不能与诗歌亲近,无法理解英语诗歌学习的价值;部分教师忽视诗歌,认为英语诗歌的教学费力不讨好,意义不大,或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可有可无的“添加剂”,甚至从应试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肢解”,进行所谓的重点归纳。这些都造成了目前英语诗歌教学的困境。所以,有必要对英语诗歌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剖析,理清思路,探讨有益的方法或可行的手段。

二、英语诗歌教学的本质和关键

要开展英语诗歌教育,必须认清其本质,准确进行定位。英语诗歌教育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以诗歌作品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或过程,是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对作品有效的阅读之后进行客观评述的过程,也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思想艺术特点的过程。因此,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强调语言基础。英诗的教学兼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需要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进行作品的分析理解和归纳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一定的语言障碍和困难,让其更直接全面地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使其更自然顺利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打消其抗拒、畏难的消极心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诗歌的赏析。借由必要的语言点的提示和疏通来避免因语言知识缺失而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歧义和不通;(二)注重诗歌常识。把诗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素养。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地让其了解诗歌常识,理解基本概念、熟悉主要流派、把握诗歌特点和技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形成正确的认识,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进行评价。适当的诗歌知识的介入才能揭示诗歌本质,让学生具有对诗歌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受表达上。当然,英语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传统深厚、流派众多、形色各异,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对教学双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诗歌,如何去理解诗歌,并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得到关于自身,乃至生命的启示。

三、英语诗歌教学的原则

英语诗歌不仅传统悠久,流派众多,且名家辈出,名篇迭出,值得认真研读者众多。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也需要细致深入地思考探索,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悟英美诗歌的真谛。

(一)以兴趣为支点,激发学习欲望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学习者本身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诗歌知识的传递、诗歌作品的解析或者诗歌历史的讲述都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其学习心理和生活体验,找到切当的切入点,来引发学生的求知心,而不宜生硬地进行灌输或宣讲,以免损害学习热情。这一原则应贯彻这个英美诗歌教学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教授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才能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为线索,串联诗人诗作

英语诗歌教学因不同的教学实践者,不同的教学材料,可呈现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接受这一教学内容前,是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英诗知识体系;对于英诗的体验是稀少的、零散的、片面的,多停留于感性认知的表层,没有诗歌阅读赏析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和真义。所以,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英诗的知识框架,勾勒其发展线索,梳理各历史阶段和主要流派。依借历史,将众多不同诗人诗作有机地连成一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诗歌历史观,辨明潮流间兴衰承接,洞察风格更迭来由,体悟诗风同异缘由,进而可了解过往,理解当下,展望明天。因此,虽然英诗讲解离不开精彩纷呈的诗人或诗歌深入阐析,更不可缺对其发展演变的把握。

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2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在“文化热”和“素质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史是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实施,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针对这门课的特点,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教学改革;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58-03

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无论是院系内部的选修课,还是全校的公选课,在现下“文化热”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这门课已经成为历久弥新的一门课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高校的课程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也不例外。本文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方面来探讨。

一、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二是发展脉络。文化含义广泛,既可以包括“小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包括“大文化”的概念。“小文化”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大文化”即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而发展脉络,既是每个具体文化体系的发展脉络,又是整个文化的发展脉络。所以,单从文化的概念上看,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庞杂、内容涵盖量非常大的体系。但是,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时候,一般都是36课时的选修课,最多是54学时。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合理的安排好每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深入探寻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确实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因此,在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设定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关于中国文化史的书目非常多,①每一本书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史做了系统的论述。而且,高校的中国文化史一课基本上没有规定的教材,这就为授课教师的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一般在教授《中国文化史》时,基本上是按照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论述,即按照文明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文化创造及特点,将整个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8个阶段:

1.夏王朝建立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起源阶段,重点介绍各个史前遗址,这不仅是我们探寻文化起源的重要证据,也是我国先民在物质、精神、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2.夏、商、西周时期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初始阶段。重点介绍夏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和周代的文化维新。

3.春秋战国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重点介绍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思想。

4.秦、汉时期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发展阶段。重点是秦代的文化一统和汉代的思想统一。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第五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大融合和大发展时期。重点介绍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文化成就。

6.隋唐五代时期为第六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大繁荣阶段。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宏大气魄以及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7.宋辽夏金元时期为第七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阶段。重点介绍宋代的士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元代的的文学以及辽夏金少数民族文化。

8.明清时期为第八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总结阶段。重点介绍明清两朝对古典文化的大汇总。

这样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际教授起来,要想完成教学计划,每个部分几乎都是蜻蜓点水,一扫而过,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时间去深入,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也没有时间去具体讲解,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应对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文化史的线索可简介

文化史的线索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简略介绍即可。因为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几乎是一致的。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接触中国古代史,因此,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比较熟悉的。因而,这一部分可以一带而过。然而,文化史毕竟不等同于古代史,所以,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每一个阶段的文化重点。这样,学生对每一阶段重点的内容有所了解,有利于之后具体教学的开展。

(二)选取典型性的文化特征

在每一发展阶段中,可以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特征来做深入的探究。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求知欲,又能使这门课有一定的深度。譬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史讲解的阶段,不用把诸子百家都一一讲解清楚,我们可以挑选其中的某一学派来做一个专题讲解。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学说对于古代甚至现代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课堂上可以从《孔子》这部影片谈起,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其内容和影响做重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儒家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具体的仁爱、自强、正义这些核心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又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举一反三,道教思想、墨家思想,甚至杨朱之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具体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对古代文化甚至我们现代的社会,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一来,课时的安排适中,学生既有学习的时间,又有思考的时间,还有深入探究的模板。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方式。

(三)学问与现实对接

学以致用,以古看今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文化史学习的时候,要始终贯彻这一思想。所以,在讲解文化史的每一阶段时,要尽量与现代社会的思想、状况等结合,古今结合才能使这门课真正活起来。譬如在学习周代文化的时候,周礼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其中有很多的礼节早已废止,我们现在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其中有些礼节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如周代的婚姻“六礼”②就是其中之一。婚礼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那么,究竟哪些婚礼仪式是属于周代“六礼”的范畴之内呢?六礼在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对周代六礼进行讲解,古今对比,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对现代的婚礼进行渊源追溯,使得学问与现实能够真正对接。

(四)尽量缩短学习古代文化的距离感

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的时候,往往存在着距离感。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感,要让学生真正深入其中,才能学有所悟。举例来说,现在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这部纪录片也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而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时候,不妨以此为题,做一个专题探讨。这个部分可以放在宋代文化上来讲解。宋朝时期的市井文化兴盛,其主要表现形式,除了文学艺术之外,饮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宋代的市井饮食,大多记录在宋人的笔记小说之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诗文、绘画的形式流传下来,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吴郡志·风俗》、宋人梅尧臣的诗歌《河豚鱼》、南宋画作《斗浆图》等,不论是记载的各地小吃,还是吟咏的美味、描绘的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无不栩栩如生。以《舌尖上的中国》开题,先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层层展开,通过对宋代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对宋代市井文化有了一个极深的印象,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史进行探讨。

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可以解决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方式

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除了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多媒体,多媒体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图片和影像往往是文字的必要辅助和补充。中国文化史尤其如此。比如在学习史前文化的时候,遗址的介绍是必要的,但是单靠一组组的数据,学生无法想象具体的情形。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在数据的旁边配上适当的图像,既直观,又能助于学生的理解。举例来说,在介绍后岗一期文化时,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河南省濮阳西水坡(在河南濮阳市西南)的45号大墓中,壮年人尸骨旁边的随葬物为蚌壳摆成的虎、龙和鹿。这3种动物的形象不难想象,但是在几千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用蚌壳摆成的虎、龙和鹿的具体情形,假如不用图片的话,相信很难有学生会想象的跟实际出土的一样。再如,在讲解秦代文化统一的时候,秦始皇的“车同轨”措施,大家都不会陌生,但仔细探究“车同轨”的含义,相信会有不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假如在多媒体上放上一组照片,即今天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井径秦皇古道,这条古道保存了秦始皇时期道路的原貌,在这条古道上,车辙痕迹又长又深,肉眼一看即非常明显,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讲解,相信学生也一定能明白“车同轨”的含义。除此之外,还可以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简短的资料片,利用视觉的冲击,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深入理解。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现在的教学改革提倡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这就对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史这门课,很多的内容学生会很熟悉,因此,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可以最大范围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讨论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简单讲解一下,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等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一个班级的大讨论。比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化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魏晋名士”的探讨。这一时期,社会上有“品评”的风气,那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一个“品评”,品鉴这一时期的名士,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然后,可以让学生做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做一下总结,这样一来,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还是以主动的形式参与进来的,效果应该比教师满堂讲解要更好一些。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课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自己讲课。同讨论课一样,教师先布置好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学生自己准备,或是做教案,或是做课件,第二节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去讲解。主动讲解和被动接受,其效果差别巨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四)写读书笔记

学写读后感也是锻炼学生的一种方式。与中国文化史相关的书籍数不胜数,在学习到具体的某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献书目,通过阅读,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或者重点的摘录。教师要及时、细心的对读书笔记或摘录进行批改,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都会有所了解,对学生来说,既扩大了阅读面,也进行了思考,一举两得。

由于学生知识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因此,不论哪种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尽量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对于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来说,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更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绽放,也希望通过改革,让我们的高校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注 释:

①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南京钟山书店,1932;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世界书局,1935-1937;顾康伯.中国文化史.上海泰东书局,1924;王云五.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路明书店,1949;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李山.中国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陈辉.中国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吴荣政,王锦贵.简明中国文化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3

1、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2、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3、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4、享受人文的课堂,享受动感的课堂,享受智慧的课堂。

5、爱拼才爱赢。

6、执着杏坛,乐于奉献。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在于如何看护儿童。(苏赫姆林斯基)

8、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9、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10、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11、尚自然,展个性。()

12、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3、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

14、体罚与惩罚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处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处罚权,也应该合理利用处罚,惩罚的真谛在于爱的感动。

15、掌握好的方法,是学业有成的前提;打下好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必需;养成好的习惯,是终生受益的伟业。

16、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修养越高,智力发展越好,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越深刻。

17、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马卡连柯)

18、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19、扬黄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20、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21、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第斯多惠

22、欣赏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隐私,快乐自己的人生。

23、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对其教育是教师的责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启智明理导行的过程。教师的几个不等式:有名气有水平,人缘好威信高,有点子有能力,资格老经验多。

24、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是光辉的,是荣耀的。教师的心声是纯净的,高贵的,无私的。

25、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

26、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27、习于智长,优与心成。(朱熹)

2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29、俯首甘为孺子牛,挥蹄勇做千里马。

30、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31、宽容别人等于祝福自己。

32、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

33、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

34、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光是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35、念人之善扬人之长量人之难帮人之过。

36、爱拼才会赢。

37、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38、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地。

39、人生的目标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40、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41、教育贵在一个“及”字,重在一个“小”字,即使天天从小事抓起。

42、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43、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4、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45、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46、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47、勤勤恳恳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堂堂正正做人。

48、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求实的态度,崇高的道德情操,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

49、才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5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51、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

52、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

53、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54、一个教师必须对祖国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字深深地热爱,否则就钻不进去,不可能获得真知。

55、打电话的时候请你微笑,对方一定感觉得到。

56、人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57、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4

“极限催化”:优秀生的辅导策略

优秀生一般是指那些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发展较好,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优秀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为使他们更加具有榜样作用,班主任要选择“极限发展”的辅导策略。极限催化是根据极限导致逆反的原理实施的,班主任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催化学生的缺点,按班主任既定的范围、方向和分寸发展下去,乃至发展到极限,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厌恶和逆反心理,并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及其危害所在而幡然醒悟。优秀生心高气傲,不容易接受外界的批评意见,而他们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强,班主任可采用极限催化的方法,促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

(一)正确认识优秀生

虽然对优秀生的定义很少有人会产生歧义,但实际上“一俊遮百丑”的现象较为普遍,认为优秀生什么都好,而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不去关注,以至影响了对他们其他方面的真实看法。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有些班主任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秀生学业上的优点、长处,看不到他们某些优点掩盖下的不良发展倾向,以致贻误了教育时机,致使优秀生的素质残缺不全,甚至出现了人生发展旅途上某一阶段的中断。所以,必须以全面发展为标准,正确认识优秀生。

(二)高标准,严要求

任何人身上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优秀生也不例外,更何况优秀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和不足。优秀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如果教育不当,容易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极度膨胀,形成自视高人一等、目空一切的消极心理,并滋生虚荣心。第二,自我为中心,处世冷漠。优秀生是班上的先进典型,对同学往往发号施令多。如果认识不正确,时间一长便会产生自我中心、人人为我的思想,对人、对事冷漠,甚至发展为极端的利己主义。第三,盲目自信,讳疾忌医。不少优秀生地位优越,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在成长道路上一直很顺利,很少受到挫折,表扬听惯了,经受不了批评,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因此,班主任对他们潜在的和已经暴露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姑息迁就,掉以轻心。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防微杜渐,促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预防“过誉心理”,正确认识自我

由于优秀生更多的是在赞誉、掌声中成长的,所以,他们往往有“过誉心理”,即优秀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一种非健康心理。此心理如果不及时给予矫正,则会成为优秀生健康成长的极大障碍。对优秀生“过誉心理”的预防应注意:首先,了解“过誉心理”出现的背景。“过誉心理”一般出现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顺境的情况下;相对他人付出同等或较少劳动而取得较多的报偿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绩时。班主任只有了解“过誉心理”出现的背景,才能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其次,激励适度,防止心理错位。优秀生在众口赞辞中极易发生心理错位,往往认为自己是黑夜里冉冉升起的晨星,是荆棘丛中生长起来的玫瑰,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作为班主任对他们的激励必须适度,甚至于适时泼点冷水,让他们保持清醒,引导他们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给自己准确定位。

“锦上添花”:中等生的提高策略

中等生是相对于潜能生和优秀生而言的。一般是指既不像优秀生那样思维敏捷,在德、智、体诸方面十分突出;又不像潜能生那样“惹是生非”,学习困难。他们表现一般,不引人注目,但思想顾虑多,心理负担重,所以班主任要注意顺势利导、“锦上添花”。

(一)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中等生也各有特点,如有的进取心很强,但又常常被挫折感所困扰;有的学习成绩中等,但相对稳定;有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较强,容易管理,但组织性不强;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怕苦畏难;有的散漫疲沓,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和好胜心;有的学习态度时好时差,学习成绩时有波动,等等。所以,班主任进行教育时,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或经常褒扬他们积极上进的热情和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实践,认真学习,迎难而上;或注意培养和大胆使用,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参与集体组织和集体管理,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或积极引导,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发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或有意识地严格要求,造成外在压力刺激,促使他们力争上游,等等。总之,有的放矢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提供机会,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不少班主任常常忽视、甚至遗忘了对中等生的关心、教育,使他们的品德得不到提高,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情感得不到陶冶,心理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展示的机会,他们往往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先进不敢沾,后进不愿沾,不前不后、甘居中游的消极心态。为此,要想教育提高中等生,班主任必须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展示中享受到成功的高峰体验,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以激发其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三)挖掘潜力,促进发展

中等生虽不像优秀生那样出类拔萃,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潜力。学生中不乏各方面的人才,也不乏日后的精英。因此,班主任都应正视中等生,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尤其是优势潜能,以开启心智,发展潜力,使他们看到无限光明的未来,奋起直追,勇往直前。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等各项集体活动,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在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成功情绪的激励下,逐步培养自信,从而成为优秀生。

“滚动跟进”:潜能生的转化策略

潜能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在品德、学业等方面距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差较远,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他们不是指由某些遗传的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脑功能轻微失调(多动症)等等的儿童,也不是指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这样的学生总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班集体中,转变他们的难度稍微大一些。面对潜能生,班主任要选取“滚动跟进”的转化策略,即在实践中不断巩固转化策略,实现所有转化行为的序列性。

(一)纠正心理偏向,确立正确教育观念

班主任在教育转化潜能生时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偏向:首因效应的心理偏向,即在了解学生情况时,先人为主,形成难以改变的劣差印象;晕轮效应的心理偏向,即在了解潜能生情况时,以差概好,把其没有的弱点也加在他(她)们身上;包袱沉重的厌弃心理偏向,即把潜能生看成是班级前进的绊脚石,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绩的大包袱;眼光不变的定势心理偏向,即用一种长期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潜能生;不准反复的永久心理偏向,即不允许潜能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否则就灰心丧气,指责埋怨。凡此种种心态,给教育转化潜能生的工作增加了主观上的困难,又阻碍了潜能生的思想转变。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必须纠正主观上存在的心理偏向,确立正确的教育转化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二)关心爱护,激起自尊

潜能生一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教师的批评和班集体舆论的谴责,性格变得桀骜不逊,感情不易激发。所以,班主任要以真诚的爱去全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个潜能生,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亲身去体会班主任的善意和真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把班主任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亲、可信和可敬,从而消除疑惧和对抗,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当然,班主任的爱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姑息迁就。对待他们,班主任惟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三)掌握心理,“对症下药”

潜能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挫折心理、仿徨心理、矛盾心理、多疑心理、防御心理。由此可见,潜能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消极落后的心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班主任想要走捷径、立竿见影,而采取简单粗暴、生硬机械的办法对待潜能生,那就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所以,班主任要做好潜能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即形成一个以预防教育为起点,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以陶冶教育为中心,以批评惩罚为辅助手段的系统教育转化工程,扎扎实实地做好潜能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四)抓“闪光点”,扬长避短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即便是潜能生,也有闪光的地方,也蕴藏着某些优点和长处,只是有时不引人注目而已。班主任要把潜能生看做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有责任琢去那些掩盖着它原来光辉的杂质,使它重放光芒。正像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尽管有的学生很气人,似乎是铁板一块、顽石一块,那也仅仅是似乎。实际上,没有矛盾、没有对立的头脑是不存在的。当教师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心灵深处藏着的那个先进的自我,发现打仗学生脑子背后躲着的那个不想打仗的自我;发现自私学生偶尔表现出的关心别人的自我。所以,班主任对潜能生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用感情培育它,用道理巩固它,用行动扶植它,以激起潜能生自新的勇气,树立起自信心,加速转化进程。

(五)弥补基础,培养兴趣

潜能生一般都存在着学功课赶不上去等情况,班主任要把他们从失败者的心态中挽救出来,首先,提高其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补习功课,教给方法。再次,结对子,发挥共生效应。对潜能生学习上的进步,不能急于求成、期望过高。而应该从基础开始,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效率,不断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六)反复抓,抓反复,常帮不懈

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高中 教学管理 改革实践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没有高效的教学管理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可言。高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站”,这一阶段的教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高中办学的内在要求。随着时展,学生的思想、教育背景都在发生着转变,比如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学生性格的个性化,以及教学目标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推进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深入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端正工作态度,牢记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均应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服务于教学工作。教导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转指挥中心,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核心职能部门。教导处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的情况,负责组织并协调各科、室、组、馆以及教师间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在组织上、时间上和物质上为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要对学校招生、学生编班、课程编排、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教师业务提高和业务档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电化教学管理、仪器实验管理等工作负责,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服务作用。

二、更新学校管理观念,建立多种制度,推动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应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为扩大优质资源,高中可以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马克斯・韦伯曾正确地预见到行政主义在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张。他曾指出:哪里有行政机构,哪里就有管理事务的理性方法、办事程序的规范化和按等级的权力分配。在许多国家,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数量仅次于军队数量,位居第二,使得教育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事业。即使在一所学校内,大量学生的入学也会造成十分复杂的行政问题,必须以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解决,这对教育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教育管理者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知识。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不能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第二,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能力。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权力。要想取得教育管理的成功,就必须做到职、责、权一致。有责无权或责大于权都无法完成任务;而有权无责或权大于责,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不能尽其职责。

四、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协调发展

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6

论文摘要: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良好的动手能力也是学好生物的基础。本文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革新等方面对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生物;教学;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良好的动手能力也是学好生物的基础。生物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生物学科的这种特性,给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然而,在我们当前的生物教学中,理论学习重视得多,动手能力培养得少;理论学习抓得好,学生动手能力则相对较弱。这样的结果是动手能力的短板又反过来给理论学习设置了障碍,限制了生物理论学习的升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方面进行革新。

一、教学理念需要进行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生物教学也迎来了新一轮改革。新的形势在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全面型、高素质的学生。而生物课程理念和内容的更新,也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由应试教育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法,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由此,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来转变教学理念:

(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知识传授不仅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青少年喜欢观察新事物的天性,运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苔藓植物由于没有根,茎中没有导管。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它们必须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可是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因此植株较高大,为什么也需要生活在潮湿陆地环境中呢?”由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与原有知识相矛盾的问题,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还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如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基因知识后,可提出:“能否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改造水稻(或其它生物)的根系?”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较充分的空间。可以说,在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者、创新者。

(二)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中,要将教师的以教为主转移到学生的以学为主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学时可先把本节课要自学讨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源。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探索。当然,这些问题教师事先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学习目标。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可设计目标为: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植物体的器官由什么组织构成?与人体的组织有何不同?植物的组织是怎样形成的?请用表解的形式表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相关的信息资料,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进行解难释疑。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进行。可以说,转变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要真正形成尊重和发展个性差异的自觉理念和意识,让学生富有特色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随着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将大大激发好奇心,促使他们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浓厚兴趣。当学生对某事物有兴趣时,就乐于观察,记得也牢,就爱探索、爱思考。

(三)要结合实际生活,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教学时,让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有关病毒的情况,并且说出是从哪儿得到这些知识的。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大家都很乐意把所知道的与同学交流。教师提出“病毒有哪些种类?”“病毒的结构与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病毒是怎样生活的?”“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享受学习的快乐。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中增设了许多生动易做又能吸引学生去观察、操作、思维的“看一看、想一想”、“动动脑”、“小实验”、“你知道吗”、“课外读”和“动动手”等栏目,为生物教学进行探究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想方设法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具有探讨性的研究课题。如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后,提出“酸雨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吗?”让学生去查资料,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

二、新型观念指导下的生物教学

那么,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如何在新型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激情和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要挖掘生物知识中的趣味性

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严密性、科学性、内在的逻辑性和趣味性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特性,从教材本身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努力思考问题,起到积极组织教学的作用。关于生物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这通过教材或教师将知识消化后精心设计的教案本身,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其趣味性和直观性等其它特性的体现。

(二)要适当利用感性知识

适时地利用感性知识,是师生之间在生物知识上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贮入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有关感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列举事例等方法,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使他们的感性知识与教师所讲授的理性知识之间因授击而产生“共鸣”。例如:在讲到根的渗透吸水原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给农作物上的肥多了会产生烧苗现象?为什么我们吃饭不能偏食、挑食?”等等。这样,会使学生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然而,在学生记忆的仓库中熟悉的感性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有许多生物或生命现象,学生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光靠语言的描述,将显得苍白无力。一个没有见过地衣或文昌鱼的学生,无论你怎样描述,他们都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注意力也不会保持长久。这就需要将标本、模型、挂图等体现生物知识的直观教具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知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模型,制作投影片,尽可能地发挥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用激情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