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1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护理干预;新生儿;妊娠结局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治疗: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10]杨慧霞.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1-3.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护理程序 临床实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67-02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我院的临床教学安排,与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在临床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护理程序这一方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是临床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1 临床教学模式
我院的临床带教主要由带教老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结合具体病人,把护理程序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贯穿在临床教学中。
2 护理程序的应用指导
护理程序分为5个步骤,分别是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程序的每个步骤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步骤都有赖于前一个步骤的正确性,评估和评价与诊断,计划和实施都相关。
2.1 评估
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阶段,是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以了解病人目前的健康状态,并评价起过去和现在的应对形态。评估是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中的主观资料,客观资料与所护理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很好的联系起来。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问诊。刚刚接触临床的学生在问诊时往往抓不到疾病的特点,常出现的问题是过于细致描述病人的饮食、睡眠、排泄、活动等情况,而忽视病人的一些重要症状。收集的资料没有特异性,抓不住病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评估是另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一部分往往是护理专业学生欠缺的地方。指导学生明确身体评估是发现病人健康问题,提出正确护理诊断的重要资料。如某病人主诉有痰,咳不出,这时应指导学生评估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进行肺部听诊,了解有无呼吸音的异常,以全面收集主、客观资料。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是客观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不能很好的利用这部分资料将其作为护理诊断的重要诊断依据。指导学生理解每一项重要检查的意义,分析检查结果是教学重点。如某病人主诉食欲差,进食少,查体病人消瘦,结膜、甲床苍白,学生考虑病人存在护理问题“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应提醒学生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病人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是否降低等,这样才能收集到全面的病人的资料。
心理社会评估是护理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此普遍比较重视。教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在与病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运用沟通交流技巧收集资料,避免问诊的模式化和生硬感。
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核实,可采用让学生病历汇报的方式,锻炼其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诊断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指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正确护理诊断,是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虽然学生在理论上学习了很多护理诊断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2.2.1 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
诊断依据是一些可观察到的迹象或推论,即上述相关的、支持护理诊断的主客观资料。相关因素则是促使护理诊断成立或维持的情况,包括病理的、生物的、环境的、精神的等多方面因素。如学生曾提出“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快,咳嗽有关”,其错误在于混淆了两个感念。“清理呼吸道无效”,其相关因素可能是疲乏无力,伤口疼痛,痰液粘稠,不会有效咳痰等原因,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分析主要因素。而诊断依据则应包括呼吸异常,呼吸频率或深度的变化,无效的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区别这两个感念。
2.2.2 将护理诊断与基础知识衔接
在临床学习中,指导学生将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与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疾病及护理诊断的认识,将基础知识与目前病人的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如为某支气管哮喘病人提出护理诊断“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支气管痉挛,通气障碍有关”,对肺炎病人则为“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支气管黏膜水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
2.2.3 区分易混淆的护理诊断
在临床学习中,学生常出现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相似的护理诊断,如“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与”“疲乏”。教师应根据每个护理诊断的定义,相关因素,诊断依据,并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3 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过程中的难点是护理目标的制定。由于学生临床工作不足,对护理问题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在制定护理目标时常出现问题主要有护理目标的时间不恰当,护理目标不可测量和评价等。如学生为开胸术后病人提出护理诊断“不能有效的清理呼吸道,与疼痛、咳嗽无力、痰液粘稠有关”,护理目标为“3日内病人能有效的咳痰”。该时间的制定显然是错误的。
护理措施的制定是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这也是学生开始临床学习时薄弱环节。通过这一步骤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采用何种方法解决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每一措施的科学依据。这样,避免了学生在临床学习中盲目忙于临床操作,动手不动脑的问题。如学生针对肺气肿病人“低效型呼吸形态”这一问题制定护理措施,指导病人进行缩唇腹式呼吸,学生应明确进行这一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措施依据中应阐明这一方法对改善病人呼吸状况的作用。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专科护理技术,有关药物的使用及护理也应在此很好的体现。在书写护理计划时,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是护理措施与护理问题不一致,护理目标与护理问题不一致,这些都提醒临床教师应在临床技能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2.4 实施
这一步骤是学生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正规的护理操作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学生在最初面对病人时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在掌握如何保障病人的安全,护患关系的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提高专科护理技能等方面重点加强学生的训练。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3
关键词:纽曼系统理论;急诊哮喘;护理效果
哮喘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各地的患病率在1%~13%左右,我国的患病率在1%~4%左右,根据我国五大城市不完全统计显示,13~14岁年龄段的患者发病率比例较高,在3%~5%左右[1]。其中儿童患病率略高于成年人,城市患病率略高于农村,发达国家患病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性别比例上无较大差异。据既往研究发现,40%以上的哮喘患者均存在家族史[2]。我院针对高患病率的哮喘哮喘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护理模式,对70例急诊哮喘患者进行了纽曼系统理论护士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5月,共接收70例急诊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2±12.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6±13.4)岁,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喘乐宁)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纽曼系统理论进行护理,首先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评估,根据护理诊断结果制定护理目标,其次,制定护理计划,最后,观察和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结果[3]。
1.2.1护理诊断 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人际间、个体外存在和潜在的压力,以及患者各防线的特征、基本结构、心理因素等,并给予全面评估。经过评估,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正常防御线已经收到疾病的影响,被各种压力所突破,身体出现反应。因此,对本组患者主要护理已经存在的症状,以及通过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调动护理对象来加强三条护理防线(初级防线:维持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增进健康;二级防线:获得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三级防线:维持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其中主要以二级防线作为主要护理方式,其它两条防线作为辅助[4-5]。
1.2.2 制定护理计划
1.2.2.1护理诊断1:患者气体交换受损。护理目标:给予和保持患者氧气护理和通气。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研究组患者的发绀、出汗、神志等变化,评价呼吸困难的程度;②持续吸氧;③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耳朵、口唇颜色、出汗等情况;④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烦躁、呕吐、严重呼吸困难、胸骨后灼痛等氧中毒现象,一旦发生疑似现象,则应立即降低吸氧浓度[6],并及时通知医生;⑤SPO2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况发生,应立即寻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时处理。
1.2.2.2护理诊断2:无效的呼吸道清理。护理目标:减少患者肺部的痰鸣音,确保患者咳痰顺利,保持患者的呼吸平稳和通畅。护理措施:①观察和记录患者每次咳痰的颜色、量、粘稠度等;②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③给予雾化吸入喘乐宁,及时清除呼吸道、口、鼻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④关心患者情绪,嘱咐患者放松心情,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⑤定时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和记录缺氧的改善情况;⑥鼓励患者用力咳嗽以利于排痰,必要时给予拍背;⑦SPO2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况发生,应立即寻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时处理。
1.2.2.3护理诊断3:患者焦虑情绪。护理目标: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患者能自行应对焦虑。护理措施:①及时了解患者焦虑情绪的来源,理解和承认患者的感受;②主动开导患者,告诉患者医生和护士会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和进行各项治疗;③向患者讲解其病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解释哮喘虽然无法根治,但是能被有效控制,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与护理;④多与患者家属沟通,要求患者家属配合护士给予患者心理护理;⑤指导患者如何放松和消除不安情绪,例如缓慢的进行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所减轻,神志保持清醒,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1.2.2.4护理诊断四:活动无耐力。护理目标: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护理措施:①嘱咐患者在急性期的时候应多卧床休息,取半卧位,被子不能过厚,以防增加胸部的压迫感,也不能穿过紧的衣服,保持呼吸通畅[7];②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③患者出现严重的气促时,应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解痉平喘治疗。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并积极配合治疗。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3岁,货车驾驶员,于2008年10月10日3:40车祸伤后1小时入院,急诊在全麻下行开胸探查术,术毕于6:35,安返ICU病房监护,行抗休克、止血,对症、支持治疗。带气管插管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一日间断脱机SPO2维持在84~94%。闭式引流量1100ml,无气泡冒出,水柱波动8~10cm,有反常呼吸,术后二日脱机后SPO2在80%左右,病人自我呼吸憋气明显,呼吸深大,闭式引流量320ml,为血性,10月12日病人呼吸困难,呼吸深大,出现三凹征,左上肋可闻及痰鸣,经口吸痰后无缓解,呼吸机辅助呼吸SPO2仅80%,考虑病人痰液粘稠不易吸出,且气管插管已3天,经向病人及家属讲明病情后行气管切开,10月16日胸片提示:左多根肋骨缺失,左肺挫伤改变,左胸膜增厚,左胸腔少量积痰,10月21日停胸腔闭式引流,10月22日拔气管切开导管,1月后痊愈出院,无肺部感染。
2观察与护理
2.1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和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纠正反常呼吸。因胸部外伤所在的部位极易引起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变。因此胸部外伤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部位,受伤的机制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对严重程度的及时判断尤为重要,必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简单的辅助诊断措施,及时准确作出处理。护士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时予以输液、抗休克,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
2.2病人
术后病人清醒后通常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度,此姿势不仅使膈肌下降促使肺扩张,胸腔容积增大,而且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2.3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设专人守护,连续动态地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尿量,及时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如患者在术后2天SPO2低,应随时保持气道通畅,并配和医生作气管切开。
2.4管道护理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瓶,妥善固定,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患者于术后第5天24h引流<100ml时经胸片提示:左多根肋骨缺失,左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左肺挫伤改变,左胸膜增厚,左胸腔少量积液,于第10天拔出引流管后,患者无胸闷气紧。留置尿管妥善放置,尿袋每日更换,行膀胱冲洗1次/d,于第3天停保留导尿后,患者小便自解。
2.5气道护理
按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护理。备有专门的气管切开护理包,每日更换,用后消毒灭菌处理,气道雾化吸入6次/d,随时吸痰湿化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Q6h,尽量避免对患侧排背,因可能加重胸廓畸形及损伤血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6使用呼吸机的护理
2.6.1 使用呼吸机时应掌握好吸痰时机和吸痰要点呼吸机使用时应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肺部听诊情况随时吸痰,吸引负压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吸痰中操作应准确迅速,一般不超过2~8S/次[2]。吸痰时,吸痰管深度不要超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套管末端1cm[3]。使用呼吸机时,由于多采用正位通气模式控制呼吸,因此,病人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是呼吸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2.6.2 使用呼吸机时的压缩空气应湿化处理,减少寒冷、干燥空气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使用加湿器加湿装置,保证吸入气体的相对温度,呼吸机加温30~35℃,温度可达到100%,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粘稠和排除障碍。
2.7病人使用肋骨固定带应松紧适宜,移动病人时必须小心,尽量使病人胸部有所支托。
2.8营养支持
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术后第三天患者无腹胀,已排气进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的流质饮食。患者因行气管切开,进食时吞咽费力,动作应慢,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呛咳。每次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2.9心理护理
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多数患者术前、术中出现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与疾病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式,术前、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对医疗护理措施知情同意,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减轻和消除其焦虑与恐惧情绪,因对该患者及家属告知详细术后患者配合咳嗽、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
3总结
此病人的护理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治疗对重症胸部外伤,尤其是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是首选的治疗措施,掌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时机,熟悉呼吸机参数的设置与调整,减少人机对抗,同时加强各种相应的护理是减少重症胸部创伤并发症的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树贞.现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907.
[2]李文涛,孙丽娟.使用呼吸机时气道湿化方法的讨论.护理学杂志.2001,16(10):584-585.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5
【关键词】老年;院内内科呼吸感染;肺部感染;预防措施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老年人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在呈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老年人的呼吸道发病率最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就针对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部位及其主要原因作一分析,然后探讨它的措施,以期抛砖引玉。
一、老年人医院感染的易发部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在我工作过的医院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判断。一般来说,老年人在医院感染的部位通常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经过对在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对于老年人来说,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患病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病,许多患者还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这些都容易造成呼吸感染,加之个别医务人员护理和病房管理不到位,这些都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发病因索。
二、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
2.1源自肺部真菌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为15%左右①。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有多种疾病存在,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的减退,使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再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索,使敏感菌株被抗生索杀死、抑制并且有直接促进典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从而诱发全身性典菌感染。②同时当对患者实施了小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加了典菌定植感染的机会。真菌感染的种类,结合临床,对疑有肺部有真菌感染的患者都进行了痰的培养,对疑似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同时也进行了尿液、粪便、血液的培养,培养或分离出63株真菌株真菌,均为醉母菌属,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共40株,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滑念珠菌。分离出细菌20株,G-菌占75%,G﹢菌占25%,多伴有耐药菌与真菌混合感染。
2.2受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影响:在长期的呼吸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呼吸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常会伴随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症状,长期的这种状态常使老年人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热虑、情绪低落等。再加上长期反复的住院,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这样的低落情绪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使他们不会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的概率。据专家统计,老年住院病人得抑郁障碍发生率为百分之四十二,所以老年患抑郁症状给治疗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老年长期的抑郁病,加上老年人年纪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也因此会引起的各种疾病。这就更加增加老年抑郁病的发生,使老年人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康复延迟。近年来,医学界对心血管、消化系统、青少年、产后等引起的抑郁病研究较多,而对老年人的抑郁研究却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要对老年人抑郁病更加重视。
三、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提高治疗水平:因为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与没有真菌感染的并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医生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突然加重、口腔黏膜部位出现异常和痰液粘稠不宜咳出的情况,应及时涂片及送培养,确定有肺部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而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我们应早期发现和诊断真菌感染,提高真菌测验水平,发现伴有细菌混合感染的应做药敏实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真菌侵入途径,增强免疫力。
3.2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老年人住院一般来说,陪护多,探视多,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室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以控制而造成反复感染,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要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对病房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从而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和空气消毒等工作。
3.3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过多使用抗菌素是造成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范围和用量,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感染,在感染疾病中,要严格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展开病原学检查并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滥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的现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扰乱和破坏患者的正常防御机制,以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
3.4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力度: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任何不适都应积极关心,要能做到及时处理,还要注意对患者的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细节操作,比如对反应迟钝者不能性急,对言语罗嗦者要有一定耐心,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而应该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于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这类患者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于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起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这样,对患者的治疗和感染的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3.5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愈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期间,对老年患者,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3.6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并提供具体指数。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应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3.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兔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四、结语
如何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控和护理力度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要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给于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的效率,可减少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许颖颖,张春红,李文峰等.呼吸内科330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04(4).
[2]梁宗安.华酉医院呼吸内科[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2).
[3]蒋兀菊,张学伟,杨红芳.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体会[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1(2).
[4]李秀,白如瑾,温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1(3).
[5]张柏膺,许仁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酵菌群感染的临床及药敏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3).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加重的慢性肺部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1]。COPD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我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COPD患者136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患者中男103例,女35例;年龄42~84岁,平均64.5岁;病史:5-36年;其中慢性支气管型86例,肺气肿型50例,合并呼吸衰竭16例,肺源性心脏病28例;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除外标准:心、肝、肺、脑等重要器官病变、精神性疾病和意识障碍、其它肺部疾病。
2护理
2.1基础护理将患者安排在整洁、舒适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特别注意对患者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温度22~24℃、湿度50%~60%。严禁患者吸烟及他人于病房内吸烟,并耐心劝吸烟患者戒烟,向其详细说明吸烟对本病的危害。
2.2监测护理对合并心衰竭、肺性脑、少尿、心律失常患者应进行床旁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合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4~24小时做动脉血气分析一次,严格记录24h出入液量。
2.3静脉输液护理对该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一般肺心病30~40滴/min,严重心衰20滴/min以下,一天输液量在24h内输完[4]。
2.4呼吸衰竭的护理护士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精神可表现为先先兴奋后抑制,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动脉血气分析:PaO2下降,低于60mmHg,?PaCO2升高,超过50mmHg。护理人员应指导协助病人排痰,定时协助病人翻身,进行有效的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0-20min,指导患者慢慢吸入,吸入时稍屏气片刻,呼气时应闭口,以免气雾外呼造成浪费。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持续用氧者的护理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天更换鼻导管,避免被分泌物堵塞导管。
2.5并发肺心病的护理患者取半卧位,可减少心脏负荷和肺灌注量。及时清除痰液,送检痰标本作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或抗真菌药,遵医嘱给予祛痰、镇咳、解痉平喘及利尿药物,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根据病情限制输液量,控制输液速度,及时遵医嘱给强心利尿、扩张支气管药以及祛痰、止喘药物。
2.6心理护理该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甚至轻生的心理反应,护士要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与情绪控制,减少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5]。
2.7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食物的营养,少食多餐。鼓励患者进行咳嗽训练,掌握排痰技巧,确保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制订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鼓励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方式包括慢步行走、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为运动时不出现的气短和气促为宜。采用腹式呼吸、呼吸操和缩唇呼吸等方式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3结果
12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病情好转,有效率89.7%。
4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常规的基础护理,还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患者实施规范、精心全面的护理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
[2] 何权瀛,周新,谢灿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部分城市患者生命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4):253-257.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