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蛋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蛋白范文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血清前白蛋白(PA) 和白蛋白(ALB) 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前白蛋白在临床多范围应用方面的重要性。方法 前白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白蛋白采用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分别对503例病人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糖尿病肾病314例, PA 阳性率45 % ,ALB 阳性率33 %; 肝硬化45例,PA 阳性率95% , ALB 阳性率82 %;年龄在70岁以上老年人102 例,PA 阳性率23%, ALB阳性率16 %;恶性肿瘤42例,PA 阳性率90 % , ALB 阳性率90 %;脑外伤59 例, PA 阳性率42 % ,ALB 阳性率35 %。肝硬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 和白蛋白(ALB)同时降低水平和脑外伤、糖尿病肾病、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前白蛋白;白蛋白;肝功;肾功;营养指标
血清前白蛋白(PA)是由肝脏细胞合成的一种血清蛋白,半衰期约为2 d , 成人正常参考值为20~40m g/ L,因其在PH8.2~8.6缓冲液中电泳移速比白蛋白快而得名,具有在血清中含量少、体内转化率高的特点,其在肝内合成降低后,可迅速地在外周血中检测出来。白蛋白(ALB) 是人血清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半衰期为15~19 d,正常人群中血清白蛋白含量范围为35~55 g/ L 。报道称前白蛋白比白蛋白在监测营养不良、机体的应激反应和早期肝损伤方面特异性更强、更敏感。本文分别测定肝硬化、糖尿病肾病、恶性肿瘤、脑外伤以及大于70岁老年人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并进行了比较, 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03例患者均系2010年3~12月我院住院患者,其中肝硬化组45 例,男26,女19例;糖尿病肾病组255例,男152例,女103例;年龄大于70岁老人102例,男63例,女39例;恶性肿瘤42例,男25例,女17例;脑外伤59 例,男37例,女22例。患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3~5 ml,及时分离血清,6小时内检测。血标本要求无溶血及脂血现象。
1.2 仪器与试剂
OLYMPUS AU-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上海志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试剂;标准品和质控品均为德国罗氏公司生产(批号分别为:校正品:153317;质控品:150403)。
1.3 方法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为免疫比浊法,正常参考值为20~40m g/L;血清白蛋白检测为溴甲酚绿法,正常参考值为35~55 g/L。
1.4 统计方法
采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疾病患者测定结果
不同疾病患者血清PA、ALB 测定结果及异常率,见表1 。
由表1可见:除70岁以上老年人,其余组PA、AL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恶性肿瘤、肝硬化同时降低为明显,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各组患者血清
各组患者血清PA、的阳性率比较。(PA
各组前白蛋白的阳性率(除恶性肿瘤)均高于该组的白蛋白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脏是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合成的唯一器官,由于血清前白蛋白半衰期比白蛋白短,仅2 d,肝脏疾病时血清前白蛋白变化较白蛋白早,有30%肝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正常而前白蛋白降低[1]。血清前白蛋白能敏感反映肝脏蛋白质代谢情况,被认为是判断早期肝脏损害的灵敏指标,肝硬化时由于假小叶形成,造成肝细胞大片坏死,前白蛋白降低最为明显,几乎降至零,反映了肝纤维化、肝坏死时蛋白合成功能的明显下降。病情越重,血清前白蛋白降低越明显[2]。体内白蛋白40 % 在血液中,肝脏合成白蛋白是限速的,仅在体内白蛋白过量丢失或破坏情况下,合成速率才会增加。长期以来,人们均以白蛋白来判断肝脏的合成功能,因此常规肝功能检查均含白蛋白,但白蛋白由于半衰期长,反映肝脏合成不灵敏,而PA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生物半衰期较短的血浆蛋白,其血清含量的变化较为敏感,能够特异地反映早期肝细胞损害。 本研究资料也显示:肝硬化时PA阳性率高于ALB阳性率。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肝脏及肌肉中蛋白质摄取减少、合成减弱、分解代谢亢进。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血糖高、且饮食限制严格,导致各类营养物质摄取不足,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易通过内细胞沉着于基底膜上,导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合并肝、肾损害。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不全则蛋白丢失增多,最终导致蛋白质合成降低,尿液丢失增多,机体出现负平衡,而PA 特点是半寿期短,下降程度较明显。本文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PA 含量明显低,阳性率亦较高,因此,PA对正常评估糖尿病患者营养状况,对患者的治疗、康复、预后、转归均有重要意义。可见PA 下降可作为DN 早期诊断检测指标之一[3]。
血清PA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的成熟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4]。PA 以其短半衰期和高色氨酸含量一直被认为是评价蛋白质和热卡缺乏的灵敏指标,PA 在营养不良评估、肝病、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PA 作为急性期反应的阴性指示物,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其浓会急剧降低。恶性肿瘤患者PA 之所以降低,可能与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以及由于癌瘤引起机体疼痛,影响患者进食,从而导致合成PA 的营养物质缺乏, 进而使肝细胞合成PA 减少;亦可能因肿瘤坏死产生毒性物质引起机体代谢紊乱,从而影响PA 的合成。由于PA 能普遍适于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比检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简单、快速、方便, 在临床中可作为恶性肿瘤筛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肿瘤患者。
脑外伤引起机体应激性反应,血液中出现一类大分子肽类或蛋白质的免疫抑制因子,使机体能量代谢出现紊乱;同时应激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肌蛋白分解加速,尿素和葡萄糖产生增加,脂肪动用也增加,从而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并处于明显的代谢亢进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可使机体蛋白质供能比例从正常的10%~15%上升致30%,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速率远低于分解速率,使机体呈现明显的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目前研究[5]发现,外伤后机体的高代谢率取决于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等。由于PA的半衰期很短(1.9d),且较ALB更易受到体内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影响,且在营养不良早期的灵敏性较ALB高。
PA是一种非常宿主防御物质,所以在急性感染时,PA血清中浓度可迅速降低,尤以细菌感染时更为明显。在营养状态检测方面也是一项很灵敏的指标。老年病人营养不良是临床医学面临的常见难题,正确评价老年病人营养状况对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血清前白蛋白(PA) 在营养状况检测方面是一项很灵敏的指标,为目前国际上评价营养状况和检测营养支持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6]。血清PA 主要由肝脏合成,属快速转运蛋白之一,它的半衰期较其他血浆蛋白短( 为2 天),比白蛋白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PA 的血清浓度明显受营养状况及肝功能改变的影响。PA 下降反映了老年人蛋白合成功能的明显下降。又由于很多老年病人长期卧床不起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各类慢性疾病,脏器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均可造成肝脏功能明显下降,PA 比白蛋白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如持续下降则预后不好血清PA 的水平持续< 10g/ L 就说明病人营养状况极差,病人的愈后差。然而,老年病人营养状况与PA动态变化的相关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所致的肝损害以及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糖尿病、消化吸收障碍等,血清中PA的变化较ALB更为敏感,是上述各种疾病诊断较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又由于PA可以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起来简便、快捷,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振若,于文彬,苏明权,等.现代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448-449.
[2] 陆卫英,孙莲娜.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 21 (1) : 32-33.
[3] 王海英,梁化歧.血清前白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J] .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6):19-20.
[4] 鲁然.血清前白蛋白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25):91-99.
[5] FranKenfield D.Energy expenditure and protein requirements after traumatic injury. Nutr Clin Pract,2006,21:430-437.
白蛋白范文2
免疫力正常的人,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基本恒定,注射人血白蛋白起不了任何作用。相反,正常人注射后,白蛋白中的一些活性物质有可能引起药物过敏,严重的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循环紊乱,甚至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后果。
此外,一些慢性病老人未必适合使用人血白蛋白。如果心脏功能或肾功能不好的老人注射了人血白蛋白,他们的心脏或肾脏的负荷可能会一下子加大,加重原本的病情,引发心衰和肾衰,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那些惠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他们本身就可能存在心脏功能和肾脏功能不好的情况,所以在输注入血白蛋白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人血白蛋白是血液制品,虽然近年在生产工艺流程和病毒灭活方面有很大的改进,但不可能完全避免一些未知的致病菌或病毒感染,盲目使用有可能增加血源性感染的风险。以前滥用血液制品导致众多民众感染丙肝就是一个例证。
而更危险的是。由于正规医院一般不会随便给正常人使用人血白蛋白,很多人就四处托人花高价购买,在私人诊所使用,这种做法更加危险。因为药监部门近年来已陆续查出多批假冒“人血白蛋白”。如果注射的是假人血白蛋白,注射后会出现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的将引发败血症导致死亡。
人血白蛋白为何受青睐
人血白蛋白是血液制品中的一种,它是从健康人血液里面分离提取,加温灭活病毒后制成的液体制剂。直接静脉注射到病人体内。在临床上,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体免疫力,但其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主要是针对某些危重病人,如烧伤和失血创伤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等。对于一些身体极度衰弱、消耗大的危重病人来说,人血白蛋白有时确实能起到“救命”的作用。因此,临床上人血白蛋白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以致这种药的供应在各大医院都很紧张。正是因为供应紧张,更使人血白蛋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稀缺品”,其作用也被越传越神。
因此,一些不法商家瞄准了这个市场,各种假人血白蛋白层出不穷。真的人血白蛋白一般价格在300元左右,而假的人血白蛋白的成分只有水、维生素K、当归、葡萄糖,每瓶的成本不超过5元。质量低劣、消毒不过关的假人血白蛋白还可能会有致命危险。即使真有需要也必须到正规药店购买,并且要索取所购买人血白蛋白的正式、有效批文和发票。
白蛋白范文3
【关键词】 肝病; 胆碱酯酶; 总胆汁酸; 白蛋白; 前白蛋白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具有复杂的代谢功能,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物质。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中有重要的作用。肝功能受损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本实验是通过联合测定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肝功能的受损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肝病患者650例,其中男378例,女272例,年龄18~65岁。按肝病分类,急性肝炎278例,约占43%;慢性肝炎252例,约占39%;重症肝炎64例,约占9%;肝硬化36例,约占6%;肝癌20例,约占3%。
选择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32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8例,女142例,年龄16~68岁。
1.2 方法 仪器采用Hitachi 7600-110,所用试剂和校准品来自广州标佳公司。ChE为酶连续检测法,ALB为溴甲酚氯染料结合法,TBA为循环酶法,PA为免疫比浊法。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质控品为利德曼UN615和UE6141。每天测定前先定标再做质控,确保质控结果在控。
1.3 统计学方法 用SAS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和正常对照组对比,白蛋白在急性肝炎组中降低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在其他肝病组降低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降的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见表1。
表1 各种肝炎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均值比较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是由肝脏合成并分解代谢,从而维持人体胆汁酸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的胆汁酸很低。只有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引起胆汁的代谢障碍,使进入血中的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而且血清TBA升高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1]。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胆碱酯酶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该酶分两种:一种为真性胆碱酯酶或乙酰胆碱酯酶;临床测定的胆碱酯酶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丁酰胆碱酯酶,能间接地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导致胆碱酯酶合成减少[2,3]。转贴于
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小,约为5.4万,电泳速度快,出现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约12 h。血清前白蛋白在体内代谢机制与血清白蛋白相似,但肝病时前白蛋白变化较血清白蛋白更为敏感,能更准更早地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及早发现肝细胞受损情况及程度。有资料显示:大约30%的肝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正常而前白蛋白降低,其中多数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降低的程度都超过50%。因此,测定前白蛋白在血清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肝功能受损比测定白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4]。
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其中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5~19 d。肝功能受损的时候会导致白蛋白浓度的降低。但在急性肝炎组白蛋白降低不明显(P>0.05),说明血清白蛋白不能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的早期受损。只有在其他各类型的肝病组中,肝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以后,白蛋白才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此,测定白蛋白在血清中的水平能准确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的程度,对病情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
综上所述,胆汁酸、胆碱酯酶、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准确反映肝功能的状态。通过对以上四者的联合检测,对于诊断肝功能不全、观察临床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僬雅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意义.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2(1):32-34.
[2] 孙宏勋,谢永富,胡建峰,等.血清丁酰胆碱酯酶与白蛋白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比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07-508.
[3] 王静,高锦孝,白永泽,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临床研究.中华检验学杂志,2005,28(1):68.
白蛋白范文4
在一次义务咨询活动中,我告诉他,你患高血压已有十多年,且伴有糖尿病,应警惕肾脏病变,建议他到有条件的医院作一次微量白蛋白尿测定。检测结果是24小时尿白蛋白50毫克。50毫克是多少?仅是1克的1/20,王先生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蛋白流失。但我告诉他,微量白蛋白尿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说明肾脏已受到损害。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会对全身血管、内脏器官造成持续而严重的损害,肾功能受损是其中之一。在有条件的医院,微量白蛋白尿已经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是评价早期肾脏病变的敏感指标,且可作为肾功能不全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患者一般在患病几年之后,肾脏发生了亚临床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才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不进行干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加速。
微量白蛋白尿跟高血压密切相关,也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起病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则在确诊糖尿病时应同时检查。但一次检查阳性,还不能确诊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需要在3~6月内复查,如果3次检查中2次阳性,则可确诊;如为阴性,则应每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微克/分,或24小时尿中白蛋白总量30~300毫克)是糖尿病肾病的最早期临床表现,也是隐性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诊断标准。
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如不加控制,糖尿病肾病进一步发展,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原来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人血压也会升高。到了糖尿病肾病晚期,尿中出现大量白蛋白,24小时超过300毫克;当24小时白蛋白超过550毫克时,尿常规才能测出蛋白,并出现浮肿和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患者处于肾功能不全,伴有尿毒症等一系列表现,治疗非常困难。据报道,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可高达25%~40%。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病因。
有许多危险因素可预示和/或加重糖尿病肾脏损害,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压水平,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50%。所以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如苯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具有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排出,抑制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改善滤过膜通透性等药理作用。即使全身血压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产生肾脏保护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副作用主要有高钾血症和干咳等。B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和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因其有潜在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故不主张纳入一线用药,除非合并心动过速或明显水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尽可能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为使血压达标,可联合服用2~3种降压药。可选择的其他降压药包括钙离子拮抗剂,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革等。
白蛋白范文5
关键词:合理利用 人血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109-02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临床上常见的适应证有:①大面积烧伤24h后;②急性创伤性休克;③严重感染、创伤所致低血容量;④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所致低蛋白血症;⑤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颅内高压;⑥肾病综合征所致水肿或腹水;⑦其它适应证,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肺分流术、血液透析辅助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血浆置换等。白蛋白制品都经过加热处理灭活病毒,因而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但同时白蛋白价格昂贵、有副作用,而且在某些临床情况下疗效不佳,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白蛋白的应用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人们对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纷争不断,特别是其应用的安全问题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生理物质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既往认为在创伤应激和严重疾病或饥饿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但近年来的研究[1]证实,严重疾病和创伤应激时机体的蛋白质合成速率是增加的,分解的主要为肌肉等结构蛋白,而白蛋白的分解并不加快,但由于有效循环容量和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而使白蛋白重新分布,白蛋白大量进入细胞外液,导致稀释性或漏出性的低白蛋白血症。即所谓“分布性低白蛋白血症”。临床上经常可见:许多原本健康的青壮年患者因为创伤等急症在24小时内白蛋白水平急骤下降,其变化速度远远快于白蛋白的半衰期,即反映了这种伴随体液重新分布和毛细血管渗漏而造成的低白蛋白血症。此外,在许多疾病,特别是其急性期,机体要合成大量的“急性相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如:各种细胞因子、抗体、补体、激肽、激素、凝血因子等等,这都需要与白蛋白竞争原料―――氨基酸。所以尽管急性创伤应激时机体的总体蛋白质合成是增加的,但作为平时最主要的“非急性相蛋白”,白蛋白的合成会有一过性的相应减少。若通过某些干预手段强制性增加白蛋白的合成,则势必减少“急性相蛋白”的产生,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增加死亡[2]。临床上确有患者其白蛋白总量绝对减少。主要是严重肝功能衰竭(白蛋白不能合成)、严重肾小球病变和大面积(烧伤)皮肤缺失(白蛋白大量丢失)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必须考虑积极补充白蛋白。
白蛋白既是生理物质,又在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药理”作用。根据其作用及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特点,应该细化白蛋白输注的适应症。若单纯为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目前多数人工胶体(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明胶等)都可以起到类似白蛋白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胶体渗透压和保留时间。但所有的人工胶体都受到一定的容量限制,长期过量输注可能干扰凝血过程并在体内组织蓄积,甚至导致组织变性,器官功能损害。在动物实验中部分羟乙基淀粉溶液等似乎还显示出减轻毛细血管渗漏的效应。因此,也仅仅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人工胶体显示出可以替代白蛋白的部分作用。由于白蛋白还是重要的物质交换载体,以及具有清除自由基、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因此人工胶体并不能完全替代白蛋白。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3],若血清白蛋白40%血容量)病例,由于肝脏来不及合成足量的白蛋白以补充丢失,也可酌情考虑补充白蛋白。另外,必须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合理的方法与剂型剂量。补充白蛋白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和改善物质代谢及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而且正常情况下每日机体要分解丢失9~14 g白蛋白;因此,只要心功能允许,应在1~2天内尽快将血清白蛋白水平提高至25 g以上或正常范围,不宜采取每日5~10 g的所谓“细水长流”式的方法。
白蛋白在细胞外液的生理浓度为4%~5%,而我国多数的白蛋白制剂的浓度为20% ~25%;因此,大量输注20% ~25%的高渗白蛋白溶液时,随着细胞外组织间液大量回流入血管内,细胞外液的(晶、胶体)渗透压均会发生骤然的改变,从而改变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损伤细胞乃至器官功能,这在同时伴输注葡萄糖溶液时尤为突出。因此,输注20%~25%的白蛋白溶液时,最好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作为溶媒,尽量保证细胞外液渗透压等环境的稳定[4]。
白蛋白是细胞外液最重要的蛋白质,具有调节血管内外渗透压与容量,改善血管通透性,维持细胞外液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交换,清除自由基,调节凝血等重要作用。其上述的部分作用可以被人工胶体溶液所替代,从而减少输注血液制品的生物安全隐患,节约日益紧缺的血液资源用于更需要的患者。但当其严重合成不足或丢失过多过急,血清水平显著降低(
自1940年开始应用人血自蛋白制剂以来,有关自蛋自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规范了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医学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有些差距,临床滥用情况也比较普遍。2007年就已经出现了白蛋白短缺现象,2008年有增无减,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现有情况下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人们去思考和讨沦。
参考文献
[1] 于忆曾. 白蛋白的临床应用近况[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 (3);255.
[2] 董碧蓉,赵伟业.危重症病人输注人血白蛋白的利弊[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46-45.
白蛋白范文6
【摘要】 目的 研究尿微量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GLU)、餐后2h血糖(2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6例2型糖尿病(T2DM)病人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了mALB和HbAlC,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GLU及2PBG,采用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了CRP。对各指标进行了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T2DM组病人的GLU、2PBG、HbAlC、mALB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C反应蛋白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估计临床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C反应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2型糖尿病
本文通过对76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mAlB和HbAlC,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GLU及2PBG,采用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以探讨各指标对2型糖尿病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6例2型糖尿病人均为来本保健办就诊的患者,其诊断符合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男52例,女24例,年龄43~80岁,平均(60.2±8.7)岁,病程1年以上,所有患者尿常规蛋白阴性,排除泌尿系感染、肾结石等其他肾脏病史。同期选择43例对照组,均为来本办健康体检者,无明显临床心、肝、肾及内分泌疾病,男26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9.2±8.1)岁。所有研究对象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象(WBC计数及分
类)正常。
1.2 方法 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检测采用己糖激酶法,试剂为Roche公司生产,仪器为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试剂为BAYER公司原装试剂,仪器为DCA2000分析仪。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试剂为芬兰Orion Diagnostica公司生产,仪器为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结果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
2 结果
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见表1),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
表1 T2DM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分析 (略)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起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广泛的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导致双目失明、肾功能衰竭、肢端坏疽、心血管病变及脑血管病变等。糖尿病人在接受卫生教育、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的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及时了解其控制程度,调整治疗措施或降糖药剂量 [1] 。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可反映测定前6~10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2] ,故认为是糖尿病诊断、估计临床治疗效果、监测治疗适应性及协助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
目前有假说认为2型糖尿病可能是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炎症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 [3] 。C反应蛋白是参与炎症的主要时相反应蛋白,功能相当广泛,一直作为一种指标用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及治疗效果。近年来发现,C反应蛋白浓度甚至在正常范围内的轻度升高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可以推测以后或几年以后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 。Pickup等 [5] 观察到糖尿病患者血中CRP等多种急性相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升高,本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对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白蛋白尿是肾小球性蛋白尿,白蛋白是带负电荷的小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受基底膜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排斥作用,在尿中排出很少。糖尿病肾病早期当基底膜富含负电荷的硫酸肝素减少时,白蛋白的通透性增加 [6] ,大量研究表明,微量白蛋白除与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有关外,还与糖尿病其它慢性并发症有一定联系。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病人除需要监测血糖、尿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外,还应定期检查C反应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用以估计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并进行专门治疗来预防其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张秀明,李健斋,魏明镜,等.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0-83.
2 Pope RM,Aps JM,Page MD,et al.Immunologic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aemoglobin Alc.Clin Chem,1993,10:260-263.
3 Freeman DJ,Norrie J,Caslake MJ,et al.C-reactive protein is an indeˉpendent predictor of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 the west of Scotland coronary prevention study.Diabetes,2002,51:1596-1600.
4 Haverkate F,Thompson SG,Pyke SDM,et al.Proudction of reactive proˉtein and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in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Lancet,1997,349:46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