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转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审计转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审计转型

内部审计转型范文1

一是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与理念。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势在必行,因此搞好内审工作,作为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转变观念,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着眼于预防控制,努力实现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在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防范经营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内部审计只有转变观念,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的关注上,组织开展业绩考核审计和风险型审计,才能提高效益,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内部审计必须由关注历史向关注现状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流程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才能实现管理效益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要通过转型,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经营者为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项系统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与服务是一致的。内审人员要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是增强人员全面素质,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从学习、工作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打好内部审计的基础,做好审计工作。要增强学习力。面对目前企业发展的新形势,要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要重视对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新的会计制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提高工作能力。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努力提高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化,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关注热点,把握重点,协调关系,提高应变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地做好企业的内审工作,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重要体现,要提升审计报告的应用价值,不仅要注重审计检查更应注重审计分析,不仅要注重问题发现更应注重原因分析。提高自身形象。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将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的信息随意进行披露,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赢得被审计者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形象,要注重在审计中做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对重点问题查深查透,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处理处罚行为。严明审计工作纪律是审计形象和工作质量的保证。

三是明确审计重点内容,拓展审计范围。实现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其基本含义是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范围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评价公司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作业。内部审计应立足于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围绕公司经营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以加强公司内控管理、提高公司风险防范和整体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是转变传统工作职能,提高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在审计中以风险为基础制定审计计划,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按照风险的高低进行排序和确认,充分收集和分析相应审计业务的资料,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一般采取问题导向型审计方式。即鼓励被审部门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表述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方法,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将详细性的审计建议报告直接送给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改进问题。在编送审计报告时,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

五是改进审计手段,合理运用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内审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采取现代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审计工作要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开展审计工作,积极推广应用营销自动化软件和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要将软件应用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把办公自动化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把培训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把网络建设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力争将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内部审计转型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模式;审计转型;内部控制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为顺应烟草行业发展的趋势,保持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烟草行业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内部常设机构和非常设机构得到充分的配置,内部监督部门和监督机制在体制改革中也得到完善和提高;而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规范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监督工作模式也应进行调整,来满足行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审计模式转型的客观需要

首先,审计模式的转变是行业组织转型的需要。目前,烟草行业正处于增长型向成长型的转型过程中,为保障行业组织转型的顺利进行,行业持续开展了整顿规范、同级审计、三项检查、全面审计等多次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管理工作在企业组织转型中的突出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加强。

烟草商业企业作为烟草行业运行的基本单元,在行业整顿规范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烟草外部监督量力量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的发展,烟草商业企业在行业、卷烟零售终端和卷烟消费者之间起到联系的媒介作用不断提高,烟草商业企业的市场执法行为、卷烟经营行为的规范程度以及合法性都直接暴露于外部舆论监督之下,也必将对整个行业的形象在较大范围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烟草商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监督的职能必须按照行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进行调整和加强,以适应组织转型的需要。

自2010年起,全行业范围内开始实施审计委派制,地市级审计派驻办相继成立,相对于其他内部规范监督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在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得到了充分保证;内部审计所使用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和标准,均能够应用到企业组织内部规范管理监督工作中。同时,烟草企业母子公司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之后,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独立的监督机构,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提供的咨询和保障服务,在内部规范管理中的作用逐渐提高,因此企业的组织转型,必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审计模式的转变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虽然烟草行业已经实施了全面的审计委派制,但是目前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程序还不能完全满足内部监督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在审计监督的对象方面,仍旧以财务账目的查错纠弊为主,重视对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大额基建工程等方面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忽视从规范管理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和业务经营管理过程和流程的监督,也不重视在效果、效率和效益方面对内部控制实施评价,缺少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也缺乏向内部控制提供咨询和指导的能力;在审计实施的时间点上,重视事后的合规性、合法性审核,忽视事中、事前监督,审计监督的介入点滞后于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进度;从目前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已实施的拓展审计项目看,重视基础业务层面的监督,忽视企业管理层面的控制评价;另外,目前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管理部门转来,在行政管理、卷烟营销、烟叶生产经营、工程基建、专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欠缺,无法从全局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能力。因此,目前内部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将以往的集中化审计、阶段化审计、事后审计已经转变为日常化审计、流程化审计、实时化审计。

二、审计模式的选择――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审计监督模式的调整需要依据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方式来进行确定。自烟草行业实施工商分离之后,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和执法主体,在卷烟流通领域承担着主要角色。近年来,为规范和维持商业企业在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行为,商业企业开始大范围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过程管理、流程再造、内部控制等管理理念逐步引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企业对经营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符合国家法律、行业规范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陆续建立和完善,相对固化的经营管理业务程序,为审计监督模式的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系统内审计作业指南的出台和各项新的审计项目的开展,审计人员对审计监督模式转变进行了一些探索,流程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新的管理审计理念开始进入审计人员的视野。

1、流程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内部管理控制和业务流程执行的符合性实施鉴证和评价,发现对企业组织运营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增加企业价值。是“受托责任”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相互作用的产物。

2、内部控制评价。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而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效果、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而实施的所有程序和政策的总和。

通过比较以上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流程审计”较“内部控制评价”,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目的上,后者都比前者具有更大的空间和优势,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内部审计的模式确定为:内部控制评价。原因如下:

为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内部管理的需求,审计目标已从检查账目的真实性转向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审计人员除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财务报告的控制上外,还开始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环境、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审计范围和审计的职能扩大,内部管理控制咨询服务业务的增加,内部控制评价能够有效地向企业组织的管理者提供内部管理控制的充足信息,帮助管理者判断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良好地运行。

(一)内部控制评价与企业发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受到现代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在经营存续期间总是存在必要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就有必要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和执行实施监督和评价,从而判断内部管理控制是否存在缺陷,进而得出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形成内部控制评价的结论,并按照相应的结论提出改进的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帮助组织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合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能够有效发挥保障作用的内部控制评价,应覆盖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包括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内部控制评价可依据企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针对业务经营管理环节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各岗位、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衡量和评价,促进企业经济、安全、有效地运行,保障企业各项经济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企业通过采取内部控制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环节上的完善和提高,内部控制不仅是外部的强制性需求,还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发展需要。

(二)内部控制评价与受托责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条件,带来了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推动了受托责任的发展。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监督受托责任是否得到充分履行,成为企业所有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逐渐受到企业所有者的重视,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得到加强。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日趋复杂,内部审计的监督重点从财务责任向管理责任转变,协助企业出资人及受审计委员会指派对内部管理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实施客观、独立的评价,督促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20世纪末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风险因素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如何帮助经营者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来识别、控制、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评价内部控制,也逐渐纳入审计工作范围。

(三)内部控制评价与流程再造。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压力增大,如何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关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发生了一项重大变革,流程再造思想被提出,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营运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为适应新的企业营运空间条件,改造原有的业务流程,以便企业适应新的生存条件,实现所有者、经营者的目标。流程再造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核心是使客户满意的业务流程,流程分析、诊断、设计是流程再造的重要步骤。这些步骤中就需要对内部控制实施评价,来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分析、诊断,进而重新设计新的流程。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全面质量管理。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是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唯一途径,企业实施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来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内部控制评价同样需要全面参与,其目的也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PDCA循环,保持持续改进;内部控制评价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内部审核也是以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管理手册对业务流程执行的规范性、合规性为审点,两者之间在目的、标准、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内部控制评价可以视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借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应用到内部控制评价中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内部控制评价应用到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实务中,不但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将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其他企业管理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当中;能够构建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规范为目标、以提供增值的顺向服务为目的的新审计模式,符合烟草企业对规范工作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参照前文中内部控制评价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烟草商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在市级局(公司)高级管理层授权下,由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实施,其他相关内部监督机构配合,全体员工参与,对企业卷烟营销、专卖执法、内部规范管理等方面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内部评价,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过程。下面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对象、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1、持续改进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属于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对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核总结,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措施是否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偏离;另一方面通过对偏离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向内部控制进行信息反馈,并通过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保持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持续改进。2、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本身就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企业内部资源分配有限,不可能将大量资源分配到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而应是基于风险防范管理意识,来权衡内部控制评价实施成本与经营管理风险降低带来的预期经济效益。3、风险导向原则。烟草商业企业,受到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后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烟草行业内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区域品牌整合、工业企业合并,使烟草商业企业在产品营销、市场执法、人事用工、投资决策、成本费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增加。以风险为导向原则,可以帮助内部审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从而为得出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支持。另外,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还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烟草商业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烟草商业企业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具有合理性和恰当性;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的内部控制是否按照规定得到正确的执行。重点关注的是在评价期内,相关控制是如何运行的;是否得到持续一致的运行;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烟草商业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贯标已经基本实现将企业自身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标准的有机融合,在全面制度梳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等在内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已明确列明关键控制点、风险点等关键节点。因此,可以选择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加以应用。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按照五个阶段进行,即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编制评价报告、反馈和跟踪验证。评价方案应明确本次评价的目标、范围、任务、时间安排和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案在制定后,应报市级局(公司)高级管理层审批。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与评价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根据评价方案对被评价项目进行测试,对有关数据进行确认和分析,并予以记录。评价人员对检查出来的各类问题统一进行复核和确认,汇总检查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实施情况,编制评价报告,并向市级局高级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馈可以借鉴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内部审核末次会议的形式,进行评价结果反馈,并要求相关部门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改进内部控制的效率,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相关部门实施纠正或预防措施后,应及时对改进的效果进行再次跟进,验证内部控制改进的效果。

(五)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一般来说,内部控制评价采用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专题讨论会法、重新执行法、抽样法、比较分析法、实地查验法,以上方法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议使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综合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监督和审计实务的方法。另外,烟草行业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对标指标体系,包括行业指标和延伸指标,在内部控制评价中采用标杆法来实施评价,有利于标准的选择和内部控制效果的判断。随着烟草商业企业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在内部控制测试和验证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类似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保持有效运行、评价法律法规及标准执行的符合性,促使企业在内部管理控制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还可以借鉴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晓燕,程富.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J].财会月刊,2009.9.

[2]张龙平,陈作习.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审计月刊,2009.7.

内部审计转型范文3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同时具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评价职能、咨询服务职能和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服务目的。体制的合理性是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服务效用、实现其服务目标的基本保障。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基于公司管理需求的不同,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隶属于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部等不同模式,并且在审计报告的汇报路径方面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产出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机构设立在董事会下或总经理领导下,并将审计结果汇报董事会的管理模式和汇报路径,比较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因此,基于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和审计目标,需要通过体制的转型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审计成果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模式已经从对基于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的财务账目审计和制度审计等传统审计模式,转变为有利于增加审计增值机会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有审计主体的风险和审计客体的风险,即审计风险和企业风险。审计风险包含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企业风险是指能够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其业务目标和战略计划的威胁、潜在因素或一系列事件,企业风险按风险来源划分,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从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可分为单一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审计实施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则是建立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审计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审计内容的转变,更是审计思维和理念的转变。风险导向型审计有别传统审计从操作层面出发关注控制的全流程审计,而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识别和评估风险水平,综合考虑风险影响程度、影响频率等因素确认审计范围和重点,并据此识别和确认重要的、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实施建立在风险管理框架基础上,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进行确认和提供咨询的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是增加审计增值机会,满足审计需求的可选择路径。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企业因所处行业、规模大小、业务繁简以及管理需求不同,所实施的审计项目类型也各有不同。建立在以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目的基础上的审计项目更需要审计供给方运用新的审计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方对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在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审计需要根据公司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综合考虑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关注重点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并利用风险矩阵、风险图等方式,形成能够有效帮助审计人员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审计工具。集团化企业在开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系统性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项目时,需要从战略观、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揭示系统性、重大性问题,从而避免片面的、局部的审计发现。因此,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尝试将单一揭示基层被审计单位问题,或仅对基层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进行简单汇总的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转变为基于系统性、重大性风险导向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式,做到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在审计技术上则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远程审计、跟踪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充分运用收集整理、分析验证等基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等。通过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实现审计的增值价值。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需求者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审计需求方希望获得的便是优质的审计服务和审计成果。审计服务和成果的质量不仅仅是审计报告等结果性文书的质量控制,更涉及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贯穿于审前、审中、审后等多方面、各环节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一是审前准备阶段需综合考虑各方需求,根据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经营管理需求、监管规定等内外部需求合理安排涉及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计划;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情况、风险评估等前期分析制定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二是审中实施阶段可通过后台技术支持和跟踪、审计底稿分层复核等控制措施对审计工作的实施进度、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三是审计报告阶段可通过小型业务会议讨论、重大项目审议等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审计项目报告进行审议,通过建立分层审核机制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控制。

五、内部审计成果

利用审计工作获得审计需求方的高度认可、审计建议被有效采纳、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是审计增值价值的主要体现。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成果的主要载体,不同类型的报告因不同的审计目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内控审计报告结果有助于改善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专项审计报告结果为决策层和管理层制定重大经营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结果为领导干部考评和提拔任用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等。此外,审计成果还可以通过审计专报、审计提示、审计警示等不同载体,及时、有效的向审计需求方传递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内部审计转型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转型 着手点 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与成熟,内部审计由刚开始服务于“政府审计”的基础和使用“行政模式”的管理方法显得过于局限,这使得高校在内部审计目标上过于注重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完整性,偏离了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计,形成了以“监督主导型”为核心的高校内部审计,从而忽略了“服务主导型”方面的审计。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就是由“监督主导型”转向“服务主导型”,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管理方面的效率,更有助于高校在高竞争环境下的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原因

(一)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需要我们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而在一些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专项拨款被一些高层领导层层扣留,剩余的资源也存在浪费,使用中也多见不尽合理之处。这些使本来已经尖锐的东西部教育矛盾更加严重,基本高校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地区发展也难以跟上东部发达地区的步伐。当然,如果高校资金来源的大部分不仅仅局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是有更多的资金渠道来维持学校的稳健发展,资金实力雄厚的话,这一矛盾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缓解。其次就是高校要切实做好内部审计、明确资金的使用途径以及学校的管理架构,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内部审计策略,及时发现相关资源的不良使用渠道并加以纠正阻止。

(二)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随着会计财务行业对电算化依赖程度的提升,传统手工记账出现的差错也不再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相比许多公司企业,高校的日常交易业务也比较单一简单,监督控制水平的要求也相对低得多。如果和过去一样将“监督主导型”仍然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基础,那么内部审计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扣。在内部审计给高校带来一定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成本和利益原则是否匹配。在当今的信息一体化、公正化和透明化的时代,内部审计更应该作为一种管理治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益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将内部审计作为分析和评估考核的手段,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三)有利于完善高校的运行机制

教育部已明确指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高校管理策略,高校的发展进步和业务的多样化、复杂化和成熟化,都使得传统只关注与财务会计账实不符的内部审计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单一化使高校在某些领域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人力,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又毫无涉及,造成内部审计业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相关审计人员思维狭窄,难以拓宽领域使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内部审计应该紧紧跟随国家审计改革,扩大业务职能,并参与到相关的决策中,建议和完善各个部门的运行机制。同时,把高校管理缺陷和漏洞及时地向上级反映,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功能,提高“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占的比例。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着手点

(一)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校应该转变教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局限性认识。很多高校内审人员由于缺乏适度的培训和学习,对内部审计发展的前瞻性和建设性还不太了解,因此也限制了高校审计的发展。相比很多大型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在这方面则显得滞后了许多。实际上内部审计早已不是单纯的防范财务错误的审计,作为一个管理部门,它也应该有自己的管理职能。比如防范风险、制定程序和完成高校治理的目标,使各个部门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协作,减少因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而发生“踢皮球”的现象。只有转变相关工作人员思想上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校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下扮演的角色,才能使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

(二)发现问题要与纠正问题相结合

很多时候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发现学校内部存在着哪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具体怎么解决、由谁解决没有明确的建议和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也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之一。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个发现表面错误敷衍了事的程序,而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在高校里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及时分析审计结果、完善内部管理缺陷、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把内部审计的作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它真正的价值。

(三)从事后纠正转向事前预防

培养高校对预防性审计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漏洞并作出防范,尽量降低损失,还能节约成本,避免事后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如果公众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和信任,无疑会给高校在生源、融资和师资等方面带来很多的不便,而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又是一个漫长困难的过程。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事前预防措施比事后弥补措施更为容易,耗时更短,见效更快。高校应该从事后监督控制转向整个管理过程,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使内部审计从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积极参与到风险控制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树立“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意识,将不利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做到和谐审计

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放任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利而不加以约束,容易使内部审计部门凌驾于其他部门的职能之上,形成控制其他部门行使相应权利的局面。这不但削弱了其他部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甚至会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玩弄权利,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使结果适得其反。内部审计应该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其他管理部门和谐相处、积极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策略,形成高校内部管理的统一和协调及互相监督的局面,而且要虚心接受其他部门提出的意见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部门的服务,时刻履行好相应职责,做到以服务为发展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

三、内部审计转型的方法及建议

(一)提高内部审计要求及完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是高校在当前教育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后备军,因此提高整体内部审计团队的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必须不断更新对招聘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使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知识背景。对在职工作人员也应给予适当的培训和组织同行间的交流学习,培养员工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交流,形成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同时要做到奖惩分明,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内部审计建设中。在科技改变工作方式的今天,高校也要给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先进完善的设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幸福感,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投身到内部审计工作中来。

(二)发展有关高校的内部审计理论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多局限于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相比高校它们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应用更为成熟健全,发展与之相关的内部审计似乎更有前景。因此,有关高校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借鉴理论则少之又少,限制了一些缺乏专业审计人才的高校对自身内部审计的提升和改进,也给了一些工作人员挪用资金、报销私人费用账单、偷盗公共资产的空子。而相关理论方面的指导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内部审计方面缺乏经验的高校,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应该鼓励支持有关审计专家切实有效地投入到适合高校的内部审计研究中,社会也应对此给予关注,帮助高校及时完成内部审计转型。

(三)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

当前许多高校为节约成本,基本没有相关职责分离的控制和规定,经常让一个人担任好几项管理职能,对组织结构的分层定位也不够明确,增加了高校日常运行中潜在的风险,也对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高校自身的运行和架构更为了解,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利于识别和分析一些外部审计注意不到的风险,使高校对此给予一定的关注并及时提出应对之策,提高高校的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内部审计也应该提出完善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并评估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有效性,为内部审计的转型找到突破口。

(四)鼓励实施审计公示和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的责任应该扩展到及时监督高校对缺陷错误的整改,及时检查评估相关部门的纠正成果并向上级报告,对整改不到位或不及时的部门应该深入调查是否存在固有局限或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对拒绝整改的部门要与部门主管积极交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争取找到适合这些部门的改革策略,做到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实施后续审计可以让监督服务一体化,统一内部审计程序,切实做到高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改善。对一些自身管理和内部审计发展良好的高校,可以考虑内部审计公示制度,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加强内审部门以外其他教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了解,并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使他们也有权利参与到高校治理中来。

(五)强化内部审计咨询职能

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除了被动接受内部审计定期检查监督外,也可以主动地去和内部审计部门交流关于内部控制的安排设定,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熟悉了解,减少内部控制可能发生的错误和无效性,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交易和经济业务给出专业意见,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目标。同时高校工作人员也可以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向内部审计人员咨询,获得建设性的专业意见。这既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这也可以帮助内审部门深层次地了解高校基层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管理部署指明了方向。

总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高校向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决策。高校应该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内部审计方面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部审计转型方法。国家也要对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帮助,鼓励更多专业审计人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的管理效益,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方针。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玲,景春平,陈璇.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思考[J].财会通讯,2009(4).

[2] 潘银兰.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路[J].会计之友,2010(4).

[3] 左旦平.试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与发展方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1)

内部审计转型范文5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一、悦达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拓展的动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拓展和组织形式的更加复杂,受托责任的需求逐渐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委托者对原有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深层次的介入。加强下级管理人员对上级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控。

随着企业集团规模扩大、经营领域延伸的状态下,内部审计在评价企业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评价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解释企业经营中的弊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在审计内容上,以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内控审计制度为主;在审计重点上,尤为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实时动态监督;在审计方法上,实行审计与调研相结合,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并加强综合审计。

二、内部审计转型于悦达集团的两种主要职能作用

目前国际上将内部审计的概念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企业集团面对成员单位复杂而具体的生产经营系统,集团总部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集团所属成员单位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以监督成员单位遵守公司章程和集团公司重大经营方针、管理政策为主,成员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情况,以国家行政审计监督为主,对成员单位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经营主体的组织架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监督,则以成员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为主。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集团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对成员单位的审核检查,进行系统性评价。主要评价:第一,成员单位风险控制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第二,成员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第三,经济活动是否按照集团公司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和落实情况等;第四,根据审计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成员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悦达集团内部审计转型现状问题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问卷调查当场收回、座谈和走访了解的形式。座谈走访时主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方法、范围和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重难点和一些经验进行了分享了解。而在调查问卷阶段,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7份,主要涉及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据调查显示,投入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方面的审计人力资源,问卷显示,仅占约为6%。而75%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资源集中在事后审计阶段,而在事前审计方面,整体时间占工作时间超过40%的仅有9%。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集团内部整体控制良好,89%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作业时,会根据风险要素对审计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由上可知,悦达集团在内部审计增值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事后监督审计占内部审计工作份额过重

通过对以往经营期间的内部审计业务投入计算分析,我们得到如下数据:事前控制投入为13%,事中控制为25%,事后控制为62%。随着集团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能力不断提升,集团及所属各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建设规模逐年增大,为控制投资成本,集团对内审部的主要工作要求为:“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对各企业的日常审计监督,督促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督促各公司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审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经济责任审计师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它是对经济责任者任期内经营目标在各年度的实现情况进行分别审查,以便及时纠正误差,改进提高,向最终实现任期经营目标努力。其主要参数指标包括:企业的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等。现一般企业审计投入较大,但在经济责任归结及审核方面较为薄弱。

(三)内外审计资源的未能科学的整合增值

1.内部审计队伍不应局限侧重财务人员

集团内部审计的人员构成应从单纯的审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组织机构转变,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作用。

2.审计技术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管理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内部审计应实现由传统审计向技术审计的转变。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审计人员只懂传统财务审计,不懂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审计,就会面临潜在的审计风险。在无纸化办公条件下,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被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如不考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安全程度,对单位的系统与设备盲目信任,极有可能误入计算机陷阱,后果相当危险。网络时代的到来已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掌握过硬信息技术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从事对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审计。

四、总结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由它的职能所决定的。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客观情况要求内部审计进行职能的转换。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成为企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为加强内部监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遵守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审协会.Internal Audit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ACCA P1,Professional Accountant[M].UK.BPP Press,2009.

[3]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内部审计转型范文6

【关键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形式化严重,不利于降低企业内控风险。尽管在电网公司已经全面上市,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但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建设依然比较落后,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在审计控制力度上,形式化现象凸显,尤其是在基层电网公司,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很小,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当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形式化严重的现象已经使电网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很难得以提升和改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形式化现象严重,也不利于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第二,一些基层电网企业在内部审计上管理粗放现象严重。自改制完成以后,一些基层电网企业在管理水平上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但是仍有很多基层电网企业依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绩效低下,内部审计工作做得不扎实、不完善,内部审计不严格、关键点审计不到位、分析评价不到位的现象凸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基层电网公司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管理粗放,不能着眼于主要矛盾和主要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关注到资金流向与资金管理,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又很难做到查错纠错的准确性,难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化、科学化。

第三,供电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难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交织现象比较严重。供电企业在上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应当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当前电网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依然不能做到相对独立,不能直接、独立的参与电网企业经营决策;现存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是内部制度的维护者,是内部控制的监督者、是经济管理的评价者。因此,现存的电网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就很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内部矛盾交织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急切的需要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进行转型。

二、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现实途径思考

第一,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就必须要坚持以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主要风险为核心。内部审计的本质就在于为电网企业服务,实现电网企业在资金管理使用、在内部经营管理中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在电网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遗留了诸多历史问题,阻碍了电网企业在新形势下很难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因此,电网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企业的经营效益、控制企业的主要风险为核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现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更好的的为电网企业把脉,查明在当前经营管理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坚持以经营效益和企业主要风险为核心,要求电网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着眼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紧盯企业的经营绩效、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层面展开,敢于改革和打破传统的内部审计思维,认真分析影响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障碍和矛盾,查明电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企业的主要风险。

第二,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以内部重点审计为中心的机制。伴随着电力企业改制的向深水区逐步迈进,电网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越来越多,来自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在电网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时候,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加快形成以内部审计为重点的中心审计机制,有效预防和规避电网企业经营风险,有效合理的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实现企业保值增值。实施以内部审计为中心的审计机制,要紧紧围绕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原则,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点环节进行重点审计、有所作为,对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的重大经营项目开展重点审计、对企业经营项目的重大资金安排和使用进行重点审计、审计过程科学完善并扎实开展。建立健全电网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内部重点审计为中心的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保值增值的作用。

第三,要不断规范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电网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必须要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手工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快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内部审计平台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有效节约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人力与物力成本。规范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还要加快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原来的内部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向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的抽样审计转变。规范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致力于从整体上提高电网企业的经验管理水平和自觉抵制企业内部风险的能力。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审计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水平建设,建成远程审计体系平台,完善内部审计资料信息库。通过完善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目标。

第四,实现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水平。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制,即使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如果没有素质过高、专业过硬的内部人员队伍,高效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将无从谈起。加强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必须要着眼于内部审计转型的全局工作,从审计理念转变和强化审计实战技能两个层面入手,着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与激励的各项制度机制,使复合型、优秀型的的内部审计人才脱颖而出,从根本上打牢审计创新和审计转型的基础。

三、结语

电网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转型的过程中,务必要清醒的认识当前在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结合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围绕降低企业风险和提高经营绩效开展工作,采取推动内部审计转型的有效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审计机制,重点从坚持以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主要风险为核心、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以内部重点审计为中心的机制、不断规范完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申南林. 浅谈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转型[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6): 91-93

[2] 贾宏飞. 电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J]. 现代商业, 2011(12): 262-264

[3] 唐忠良, 程俊春, 王伟玲. 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 31(27): 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