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贵的施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贵的施舍范文1
第一部分:一个乞丐来“我”家乞讨,母亲让他把门前的一堆砖搬到屋后,给了他20元,告诉他这是他凭力气挣的钱;
第二部分:又来一个乞丐,母亲如法炮制,并告诉不解的“我”,对乞丐而言,这大不相同;
第三部分:几年后,一个独臂的董事长来“我”家,说他是当年那个搬砖的乞丐,要接我们去城里,以表感恩,母亲拒绝了。
(来源:文章屋网 )
高贵的施舍范文2
关键词:“轨交”、“高架”、森林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春市区规划是在极具特色的《国都建设规划》基础上完成,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目前长春市交通拥堵问题,长春市政府于2000年5月开始投入“轻轨”工程建设。目前长春市轻轨已全面贯通投入运营,运营里程已达到52.1公里。长春市建委于2011年7月17日召开“两横两纵”井字型“高架”快速路系统新闻会,2011年7月底前,快速路开工,工期为5年。未来长春市在已完成的“轨交”和目前在建“高架”快速路,将使城市交通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城市的扩容,长春各方向的主要道路尽情延伸,二环、三环、城市交通骨架日益拉大,四环线已全面贯通。
一、解读极具特色的长春《国都建设规划》
关于长春《国都建设规划》一直被业界广为关注并加以研究。它在整体布局上、新老城区结合上、道路广场架构上、公园水系的利用上、未来发展空间上等诸多方面形成具有独立特色。
1、特色一《国都建设规划》合理的城市道路框架和功能定位
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广场设置方面,先是定位几个大型广场并确定它周边的功能定位。大同广场(现人民广场)设计直径300米,作为经济中心;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设计直径244米,作为政治中心;新京南站广场(现西解放立交桥处)作为交通中心;南岭广场(现体育学院占地)作为体育文化中心,力求使重要的建筑物适当分散配置,构成城市的主次中心。在道路布局上,以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为南北轴、兴仁大路(现解放大路)为东西轴,辅之以主要的干线道路,将上述广场有机结合。各道路尽可能直角交叉,在斜向道路上(特别是现工农大路以南部分),将整个城区的方向随路布向,也照顾了东北气候特点的面向西南、更多采光的要求。而在道路的细节设计上,规划分为干线(20~60米)、支线(10~18米)、辅助线(4~8米)等三种制式。在干线和支线道路上,均为人车分离,即10米以上的马路均设人行道,而26米以上的干线路,更是用绿化隔离带区分了快慢车道。尤其是顺天大街(现新民大街),路宽60米,其中间有16米宽的“散步道”,这种散步道的设计是非常有特色的,即分隔了车流,在车流量继续增加时,保证了道路的可调整空间。
2、特色二《国都建设规划》水系的合理利用
当时长春自火车站往南,有五条水系都是自西向东流向伊通河。就是现在的胜利公园水系、杏花村和牡丹园水系汇集后的儿童公园水系、朝阳公园及动植物园水系、南湖水系。利用的比较合理就是因为实行了城市排水管道的雨、污分流。将雨水管道与公园水系的建设相结合,在适当的地方挖土填坝,形成人工湖,即可作为雨水的调整池,也是城市供水的临时水源地,同时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亲水公园。这种设计,在当初是世界上少见的,而日本根本就没有。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长春诞生了不少人工的湖面。最大的就是南湖公园(当时始称黄龙公园),当时在安民大路(现工农大路)一侧建了一个宽15米,高10米的大坝,形成了一个湖面面积近百公顷的人工湖。另外大同公园(现儿童公园)、白山公园(现仅剩杏花村部分,原一直连到皇宫后御花园)、牡丹公园(也是西接地质宫广场)、顺天公园(朝阳公园东通到动植物园)、动植物公园、黄龙公园等。在国都建设的一期工程项目中,公园和运动场面积占新建20平方公里的12%,这是个很高的比例。到1940年时,长春的绿地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人均31平方米,已经远远超过日本的状况,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先进城市的水准。历史上长春被称为“北国春城”、“森林城”,与《国都建设规划》具有相当大的关系。
3、特色三《国都建设规划》长春街道名称的由来
当初各道路是仿照纽约的命名方法,南北为“街”、东西为“路”,宽38米以上的道路称为“大街”、“大路”,而辅助街路称为“胡同”。具体名称是“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国都建设局长阮振铎共同商定的,基本都是中文里吉祥的字眼。比如“大街”有大同、万寿、承德、长春、顺天、东盛等;“大路”有兴安、兴仁、至圣、安民、盛京、民康等。可能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有些街路的名称至今没改过,像康平街、清明街、安达街、北安路、锦水路、隆礼路、民康路等。还有一些改动,应该说也算改得巧妙,“同志街”,原为“同治街”;“红旗街”,原为“洪熙街”;“兴安大路”跟“西安大路”,挂在嘴上差别不大。
二、长春市区规划与“轨交”“高架”建设的完美结合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各大城市纷纷陷入“堵局”。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各大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问题的解决应实现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核心是解决公平分配路权和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问题。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道路、交通、水、电力、通信、供热、交通运输、供气、垃圾收运、排水、园林绿化等。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与保护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化进程的方方面面。为了解决长春市交通拥堵问题,长春市政府投资建设“轨交”“高架”工程;规划设计上体现了长春市区规划与“轨交”“高架”的完美结合。
1.轻轨工程启用、达到交通规划线路布局合理效果
新建轻轨一期工程于2002年10月建成通车,线路由长春站至轻轨三期工程永宁路站止。新建轻轨二期工程,线路由一期工程卫工街站起至净月开发区长影世纪城为止。新建轻轨三期工程,线路由长春北站起至南四环止。
2.轻轨方便乘坐、实现全面换乘为百姓造福
临河街站为轻轨二期工程和轻轨三期工程的换乘站,两线车站均为高架侧式车站,二期工程(3号线)车站在下,三期工程(4号线)车站在上,两换乘站通过高架走廊将两站付费厅相接,实现换乘。两线间设联络线,永宁路站为轻轨三期工程(4号线)和轻轨一期工程延伸线(3号线)的换乘站,三期工程(4号线)车站为高架侧式车站,车站在上,一期工程延伸线车站为地面车站,车站在下。高架站站厅付费区通过楼梯与地面站站台相连,实现换乘。轻轨3号线在长春火车站南侧,轻轨4号线在长春火车站北侧,规划地铁1号线南北向下穿长春火车站,形成3条轨道交通线之间的地下换乘枢纽,轨道交通与铁路换乘大厅与铁路进出站相连接,地面乘客进入换乘大厅后可以随意选择乘坐轻轨3、4号线和地铁1号线。
3.在建“高架”快速路将全方位的解决交通滞留
目前长春市交通问题出现了伴有早高峰和晚高峰的钟摆式交通流,不仅造成了道路使用强度的不均匀性,使市民在通勤时间成本上花费较大;道路交通压力严重,轻轨建成后其交通的便捷性仍未与其本身规模相匹配,其克服空间距离的能力仍旧十分薄弱。长春市政府投资规划建设的“两横两纵”井字型“高架”快速路将有效吸引驾驶员向二环路行驶,缓解二环路以内的交通拥堵状况。
(1)“两横两纵”井字型快速路体系包含东、南、西、北4个部分,以四环路为界,东部快速路为远达大街―东盛大街―仙台大街―彩宇大街,长度17.1公里;南部快速路为硅谷大街―卫星路,长度14.7公里;西部快速路为青年路―普阳街―宽平大路―前进大街,长度18.6公里;北部快速路为花莲路―青冈路―台北大街―铁北四路―东荣大路,长度14.4公里。两横两纵中间包围二环路全长34.5公里,二环路部分以高架式为主,环线上互通立交桥9座,出入口15处。 快速路系统体现“快出、慢进(核心区)、环线疏解”,并采用60~80公里/小时的设计车速。 建成后的“两横两纵”“井字型快速路系统将成为中心城区内、外交通转换的重要枢纽,成为长春市7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交通保护壳。实现区域开发的重要纽带,并形成中心城区的生态走廊。“两横两纵”快速路系统主要坐落在二环路,该系统建成后将有效吸引驾驶员向二环路走,缓解二环路以内的交通拥堵状况。预计未来五年可有效应对长春市城区100万辆机动车的保有量。
(2)快速路横断面形式:二环路上主要为高架式,主线快速系统放至高架层,辅道系统放至地面并利用桥下净空。桥上部分双向6车道,桥下部分双向6~8车道,道路红线宽56~60米;三环以外部分采用地面式,快速路主线与辅路均布置于地面层,主线和辅道均为双向6车道,道路红线宽56~60米;在卫星路过人民大街的节点处采用隧道式,主线布置在地下,采用隧道的方式,辅路布置在地面层,隧道部分双向6车道,地面部分双向6~8车道,道路红线宽56~60米。二环路以内路网建设主要以平交下穿为主,不建高架。
“轨交”“高架”工程建设是解决长春市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规划建设好长春市基础设施,提高人们出行速度,解决老百姓生活的实际困难是目前民生的首要问题。长春市“暖房子”工程的实施更是深得民心,绿色概念更加突显,也体现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城市主题。确立了绿色宜居城市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方向。打造绿色宜居城市,不断深化建设“幸福长春”城市发展内涵。永葆“北国春城”“森林城市”是长春人的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1.《洲国首都规划》 作者:越泽明译者:欧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8.01
高贵的施舍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环境;有机;整合
1.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能满足生理与心理需要的良好形象,也要使它能成为城市总体环境中的重要角色,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给人们创造满足精神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惬意的心理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及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种新趋向,高层建筑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这种新型建筑在城市中所占地位重要。作为时代的特征,它有着明确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一定的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的风土人情、传统特点、人文环境等关系相当密切。另外,高层建筑以其高大、丰富多彩的挺拔体型不仅成为吸引人们视线的中心,也可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景观,因此它在城市总体环境中的作用及周围环境对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的关系也就变得相当重要。
2.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物理性影响及其对策
由于建筑其相对的体量与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高层建筑插入城市环境影响到光线、日照、阴影,甚至于空气流动,造成倒灌风和突然阵风。建筑物体量的形式是决定其干扰性及干扰性大小的最主要因素。高层建筑的设计必须用协调其形式的方法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
2.1噪声的影响
高层建筑本身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特有噪声,如电梯、空调机组和冷却塔等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这随着设备的改进,将会有明显改善。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加大,风的呼啸声及碰到建筑上的撞击声也越大,要消除这种噪声和声源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改善幕墙构造、采用多层不共振玻璃、加强窗经密闭性、提高围护结构隔声性能、简化建筑外形等途径来解决。另外还有城市环境噪声的影响,包括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尤其在市中心街道两边密集排列高层建筑的地区,噪声由于高耸摩天楼的阻挡而不易迅速消失,还常常由于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及铝板等金属外装饰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延长了噪声的干扰时间。解决办法就是减弱声源,如修环城公路,将穿城而过的车辆引到市郊,修建地下铁路以缓解地面交通,将大城市市中心繁华地区辟为’ 步行街’ 等,以减少城市交通噪声。
2.2日照及阴影
高层建筑高耸于空中,大多无遮挡,白天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的房间其室内温度各不相同,时刻在敏感地变化着,造成空调负荷变化剧烈,冷暖气的调节比较困难。为了避免过多的阳光进入室内,引起眩光和增加室内温度,除采用室内外的一些遮阳装置外,还用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等作为保温隔热的防护材。但高反射玻璃能反射掉30%的辐射长波,把热量散发到邻近建筑和人身上,影响周围小环境。高层办公综合建筑日照下的落影很大,对落影区内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都有影响,影响到周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要对建筑高度及体量进行限制,以控制落影而保证其周围环境的日照。这些都在一些城市或地区的地方性规划法规中有所体现。此外,玻璃幕墙对阳光的高反射及对周围街景的反映,造成对汽车驾驶员视觉的干扰,也已被人们所重视。
2.3风的影响
风声是有刺激性的,而高层建筑带来的风声往往更大。风速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处于风流场中的高层建筑,由于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各个面都受到不同的压力,使高层建筑产生一定的运动,产生缓慢的偏移和围绕偏移位置的振动。这种振动能使主体结构开裂,围护结构遭到损坏,还使得居住者和工作者感到不适。风除对高层建筑本身产生影响以外,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风碰到高层建筑,分别在它的上下左右穿过,经过上面及左右两侧的风,因气流的收缩而产生负压,随之出现涡流。还有一部分风向下带到地面,再强行分向左右两侧穿过建筑物。这种高层建筑周围的地面风流,除影响到附近的低层建筑外,还会给附近的行人造成不舒适,使大楼出入口处产生强大风流。建筑之间的空隙处,风速增大,拐角处出现旋风。建筑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在若干高层建筑之间的地带,对风力环境的控制更加困难,影响亦更复杂。如果说人们对于风的控制无能为力,至少应适当地选择窗户、覆盖层等建筑细部处理方式和良好的设计与规划。因此在进行高层办公综合建筑的规划设计时,应对建筑的高度及其周围建筑的关系,有全面的考虑,最好预先制作包含周围大楼在内的模型,利用风洞实验装置吹送风流,测出建造前与建造后的风向以及速度的变化,进行预测。在强风区,建筑物不得采取阻挡风之主导风向的形状,严格控制高宽比同时还要考虑采用种植树木、设置防风网之类将风减弱的方法,或利用长廊等防风之方法。
3.高层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范畴下的完善与发展
3.1高层建筑的集群化、规模化、综合化
早期高层建筑占满基地,入口雨篷深入人行道上方,与相邻建筑间距很小,其外部空间往往就是城市道路,狭窄,单调。人们或从街道直接进入高层,或从高层周围的街道匆匆而过,无处可停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层建筑发展了板式主楼与低层裙房相结合的体型,其外部空间随裙房而伸展,设计内容与手法逐渐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层建筑发展更为迅速。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创造为人使用的舒适的环境”已成为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刻意追求的目标。除了物质条件许可与精神功能要求外,其发展迅速的原因还有:逐步完善的“法”,使其得以实施;出现专门研究机构,使其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同时,高层公共建筑的兴起和高层建筑群的形成,使高层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已从单幢与周围的关系发展到高层建筑群形成宏伟的城市设计。
3.2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
高层建筑本身进行规模和功能扩展的同时,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补与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城市开发,广场、庭院、步行街、街角绿地等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常常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开发的参与,有高层建筑附属广场庭院、各种服务设施(如厕所)、商业设施以及室内外停车场的融入。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综合体)的底部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同时提供资金的来源和更新发展的可能。而高层建筑本身也依靠城市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化氛围和空间环境特色。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一体化的趋势反映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重组,给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模式,形成了一种以公共社交和休闲活动为中心的强调综合利用的新型公共活动场所,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多种物质需要,同时也提供了更加自由自在的休闲交往空间。
3.3室内外环境的宜人化
建筑与其所营造的空间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人是空间环境的主体,予人关怀,为人创造健康、方便、舒适的场所成为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又一大趋势。即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了解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规律,将人对空间、场所的多种需求转化为丰富的建筑和环境设计语汇。环境的宜人化,首先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整体考虑,包括与城市其他相关职能的融合,区域内公共步行系统的良好设计等。让人始终处在一种方便、轻松且不受城市紧张生活干扰的状态;第二,通过空间的变化,设置精美的绿化、喷泉、座椅、雕塑、铺地等环境设施,创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得到最大限度地享受;第三,重视区域内城市环境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为建筑环境赋予有内涵的场所特征,增强其可识别性和与人的情感交流。高层建筑空间环境的这个发展趋势,都预示着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重视实体到注重空间的联系和流通;从注重建筑本身到重视使用建筑的人的感受;从注重单体的精雕细刻到重视区域及城市的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会 高层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雷春浓 编著 现代高层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DDE
3.张珊珊 王恩栋 探求城市环境中的和谐共鸣―――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设计 建筑学报 199.2
高贵的施舍范文4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城市设计 尺度 融合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出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当,高层建筑就变得与街道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还有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但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这样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使周围建筑与之相协调,但不能过多的采用保护建筑的元素,以免削弱原有保护建筑的特征,如泉州清净寺街区的改造。
3、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使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高贵的施舍范文5
县政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近年来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被誉为“陕南第一街”的北城街一期工程建设竣工,使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西大桥连接线的贯通,使北城街成为交通顺畅、文明美观的形象大街。然而,与新北城街及西大桥紧紧相连的技术监督局至西大桥之间的原属公路路段已成为闲置路段,车辆通行量极小,现实为广大群众从事市场交易的场所,该路段因路面破损、排水不畅,故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与北城街以及县城的整体形象极不协调。为改变这一局面,以完善城市功能,解决**县历年来有街无市的问题,我局根据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经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充分分析论证,认为:应将此闲置路段规划建设为“西城综合市场”。现就规划建设“西城综合市场”的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规划建设“西城综合市场”的必要性
规划建设“西城综合市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技术监督局至西大桥之间的路段原是316国道经过**县城区的一部分,是**县城较为繁华的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20多年来,四面八方的群众自发地在这里摆摊经营,生意十分红火,从而形成马路市场,成为**、**、城郊等地蔬菜销往县内外的中转站以及全县其它农林副产品和外地水果的集散地,大量的占道经营现象曾经严重影响了我县的交通秩序,政府也曾多次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想方设法进行了管理,但终因多种原因未能解决实质性问题。随着**二级公路的通车以及北城街与西大桥连接线的贯通,上述问题自然不复存在,该路段即成为闲置路段,形成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物遍地”的脏、乱、差的典型,直接影响到上级和外界对**县城的第一印象,过往群众也无不怨声载道。另外,该路段紧临北城小区,县政府、县工经局、电力局、人行、化工厂等单位家属楼均在附近,人口居住密度很大,城区中西部的居民大都在此购买蔬菜、粮食等生活消费品,年成交额达1600余万元。因此,将此路段规划建设为“西城综合市场”,一是符合经济规律和多年来市场交易习惯,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充分利用了城市闲置资产,并可彻底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县改革开放良好形象的“死角”问题;三是顺应了社会各界的迫切愿望,可彻底根治新街口、西大桥面上的以街、桥为市占道经营问题,确保新街至和平街以及西大桥的交通畅通。
其次,我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总人口28万人,面积1347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二三四”经济发展战略,奋力实施“六大突破、一大发展”,国民经济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卖粮难、蔬菜产业发展缓慢和今年发生的部分农民种植的大葱销售难问题,以及我县农副产品和蕴藏丰富的传统经济林特产品形不成规模或虽有一定规模但因销路不畅导致效益不高等问题,无不与我县没有一处农林副产品综合购销批发市场以及信息不灵有关。因此,在县城这个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地段,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处综合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是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晴雨表”,是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催化剂”。“西城综合市场”的规划建设,一是必将成为全县农副产品、经济林特土特产品的收购、批发、零售的重要集散地,不仅可以方便群众生活,而且将极大地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必将起到“栽梧招凤”、“筑巢引鸟”的特殊效应,有利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将技术监督局至西大桥之间原公路路段规划建设“西城综合市场”,有很广阔的发展潜力,可将此闲置路段作为“西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随着北城街二期工程的实施,再将祥和酒店至工经局之间闲置路段作为“西城综合市场”二期工程。该市场建城后,若规范管理,可一年达地级文明市场,三年内达省级文明市场,五年争创国家级文明市场,其辐射面之广、规模之大、效益之好都将居陕南县级商品交易市场之首位,而名符其实的成为“陕南第一市”,为**县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增添又一靓点。
第四,**县素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传统小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但县城小吃分散,未形成规模,且影响环境卫生,不便于监督管理,既容易发生食物不洁致人中毒而影响**县小吃形象的问题,又使大量的税源“跑、冒、滴、漏”而白白流失。“西城综合市场”建成后,市场内可根据商品种类科学地划行归市,分类管理。白天经营农林土特产品等,夜晚经营小吃,使该市场充分发挥“一场两市”的作用。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市场功能,又挖掘、开发了**县小吃资源,展示**县的传统饮食文化,更好地提升**县城市品牌的综合形象。
二、规划建设“西城综合市场”的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
高贵的施舍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迁建 电类实验室 规划建设
自1999年开始,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出台,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已经超出了原来的承受能力,急需扩大规模或异地迁建。高校的改造和迁建涉及很多内容,其中一大块就是实验室的搬迁,特别是电类实验室。实验室的迁建不仅仅只是设备上的搬迁,而应该在搬迁之前进行整体考虑和规划。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要考虑到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当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超前规划。电类实验室在搬迁过程中规划和建设需要统筹安排,它的建设受到电源布线、功率负荷以及场地大小的限制,在已建成的院校中很难再进行规划和展开。而在新建的院校中就可以提前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要有超前意识,为将来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简单地说,电类实验室可以分为电子类和电气类。而电子类的实验室又可以分为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物操作演示型实验室。电气类实验室包括虚拟+实物结合型实验室和实物操作演示型的实验室。具体见图1:
该图是结合本校实际将所涉及课程安排,规划建设如下的实验室。
根据以上的规划设计,我们把虚拟仿真类实验室和虚拟+实物结合型的实验室放在同一楼层,以便于整个强电的布置走线和功率的设计考虑。每个实验室设计的最大功率初步考虑为20KW,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将课堂教学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比如单片技术课和PLC基础课程等,而有些课程可以整合在一个实验室里进行,比如PCB制作和电气CAD课程都安排在一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只要课程、时间安排不冲突。
对于实物操作+演示型的实验室,我们的设计方案基本是放在1楼。尤其是对于电气类型的实物操作,该实验室不仅要通水电,还必须要通气。对于一些大型的设备或者很多需要同时供气的设备,光一两个气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靠气站。再将气站的气通过管子输送到各个实验室去。在实际的建设要求上,首先每个实验室的功率安排为10KW,必须通水、电和气。其次,房间内要做到防尘、防潮和防静电措施。最后,还须配备一间更衣室,面积为10~20平方米。这样的建设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电子电气设备检测企业的建设标准。
很多高校在迁建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尤其是工科类的高校。实验室里的旧设备该怎么处理,是搬迁还是报废?假设旧设备搬迁过去,在途中损坏或者搬迁进实验室安装好后无法使用。假如直接报废,那么学校的固定资产总值就会减少,本来还能用的设备就这样报废了有点可惜。我们迁建过程中的做法是,旧设备还能用的就尽量搬走,实在不能用的就淘汰和报废。同时,尽可能地去评估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搬迁、安装到新校区后出现的问题,这些在新校区实验室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周详。比如我校的电子电工实验台,2002年和2004年分两次购买了一批设备24套,型号不同但规格和功能都相同。目前的使用情况是,很大一部分元件损坏严重,相应的实验也很难做出效果。但是主体设备基本完好,我们最后的决定还是将这些设备搬迁。
旧的设备要搬迁,那么新的设备就需要购买。在采购新设备时同样也要考虑周详。比如学校的资金、本校的特色、办学水平以及实验设备需求的轻重缓急等等。很多实验室的设备不是一下子就能采购齐全并投入教学使用的。在新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要高的标准,先进的理念以及合适的价格。同时要参考同类院校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要求,在规划建设前可以先调研、参考其他院校或者企业,总之不能盲目建设,造成资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