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迅的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的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鲁迅;野草;哲学;黑暗;彷徨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这本小册子自从诞生起到今天,人们一直在言说,而又言犹未尽。“鲁迅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1],这本诗集包含了鲁迅的全部生命哲学,透过这些小故事,向世人传达先生最深的生命体验。

一、为自己的书写

鲁迅先生曾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是他为自己而写的,也只属于自己。教科书中的鲁迅,印象大抵不外是勇往直前、笔利如刀的战士,然而那些慷慨激昂、言辞犀利的文章并不是鲁迅先生为自己做的。“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鲁迅先生说,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能怕是微弱的慰籍;二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个对象很特别,是敌人,他不愿意在敌人面前过多地显示自己内心的悲凉与痛苦,以免使他们感到快意。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鲁迅先生才是“为自己”写,多少发表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极端黑暗、冷酷的内心体验,吐露一部分真实的灵魂与血肉。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如《呐喊》、《彷徨》,就是“为他人”而写的;散文诗集《野草》,才是“为自己”写的。

《野草》常常作于夜间。因为在黑夜里,更容易脱下人造的面具和衣裳,甚至穿透皮肤,剥离骨肉,凝视那血淋淋的真实。“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然而纵观历史,又有多少著作多少文人能够做到?当然,鲁迅先生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不仅因为完全披露内心的黑暗必使人畏惧唾弃,更因为从根本来说,“所想”与“所说”都是背离的,人的内心思想、生命体验,一旦用语言来表达,就产生了扭曲,即《野草》题辞一开始所说的,“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也表明鲁迅先生的思想正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旧的已然舍弃,新的还不成熟。

二、彷徨、绝望与新生

《野草》比小说《彷徨》更能展示鲁迅先生“彷徨”的轨迹。《影的告别》是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中最集中地表现他在“彷徨”中坚韧前行的篇章,“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也沉默”。曾有日本学者提出“彷徨”的另外的含义,典出《庄子・达生》:“水有罔象,丘有辛,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3]据此可知,“彷徨”是居于旷野的“鬼”的名称。关于其形状,成玄英注解说:“状如蛇,两头,五采。”生有双头与五彩花纹的蛇形之鬼,这就是“彷徨”的又一重意义。这种“鬼”的形象,鲁迅先生是否自觉地纳入意象尚不得而知,但作为他的彷徨时期的象征则是相宜的。

也因此,《野草》的语言风格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鲁迅先生要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悲剧性情绪,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恰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野草》中的诗篇,与其说是“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毋宁说是双头蛇,即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相互争执产生的矛盾纠缠的两种思想,对黑暗的现实的悲观绝望,和即使陷于深渊也不熄灭的一点希望。正如《火的冰》中,一个火的冰的人,热情被冻结了,还是在呼唤一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哎!火的冰。哎! 火的冰的人。”

三、结语

旧的世界太黑暗,也太沉默。未来虽然充满了不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过去的确已“死亡”。鲁迅先生过去曾追随前驱者们而“呐喊”,那时他相信“将来”和“青年”;而现在这种笼统地、不加分析地、甚至有些“僵化”地看待这个发展着的世界的思想正在“死亡”。虽然进化论的思想已经“死亡”,但过去的“呐喊”还是有意义的。现在再来看那时的“进化论”思想,确实感觉它已经“朽腐”了。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认识,才使鲁迅先生对过去的思想有了这样一个总结,并预示着一个提高。《野草》以丰富多彩的意向来表现鲁迅内部的这种冲突、苦闷与变化,过去的、强迫约制自我的思想已经发生崩溃,精神境界焕然一新的凤凰涅正在到来。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0.

[3]庄子.《庄子》,孙通海译注[M].中华书局,2007:28.

[4]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 孙玉石,王光明.鲁迅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J].鲁迅研究月刊,2005(6).

鲁迅的小故事范文2

阅读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阅读童话更有会一种很自由的心境。

当我看到《冰小鸭的春天》的时候,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了一股感动,一股暖流涌上心来,注意力凝聚在了这字字如玑的故事里,置身在书之海洋……

这是一本获安徒生提名奖的童话故事集,它由多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是那么童趣。在孙幼军爷爷的笔下,人和小动物都生活在充满离奇想象的空间里,又到处都弥漫着温情脉脉的爱的气息。

冰小鸭是一只怎样的小鸭呢?原来它只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冰雕作品。寒冬,在冰雕公园里,石天鹅向冰小鸭描述了春天有多么神奇,多么好……于是,冰小鸭便渴望着春天了。它明明知道,一到春天,它立刻就会化作一摊水迹,但是它还是无限憧憬,满怀希望地说:“我多么想见到春天啊!”冰小鸭的话深深感动了石天鹅,于是,石天鹅便背着它来到了温暖的南方,冰小鸭终于见到了春天!它无比的快活,在春天的池塘里,冰小鸭渐渐地融化了……它终于以自己的方式看见了春天,感受了春天,融化在春天!

虽然这个故事有些令人伤感,但我更能感受到冰小鸭坚持不懈。它一心想看到春天的景象,虽说着梦想是泡影,但是它的梦想实现了,它启迪我在人生的旅途上要坚持不懈,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事物,在这过程中可能是漫长,曲折、艰难、痛苦的。现在我们同学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温室里,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只看见高墙四角的天空”。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长大,内心反而变得更加的脆弱,渐渐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勇气。而冰小鸭告诉了我要有勇气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心中的愿望。

鲁迅的小故事范文3

看到这本书时,不免对作者卡尔·爱华尔德感到陌生,读了序言才知道,原来他也是十九世纪后期丹麦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甚至可以与安徒生相提并论。终于,国内正式翻译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填补了空白,丰富了我国儿童的阅读宝库。

其实早在1925年,我国就出版过爱华尔德的一部作品《两条腿》,由鲁迅的学生李小峰翻译、鲁迅校对、周作人作序推荐。在序言中,周作人对爱华尔德的科学童话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科学童话中的一种佳作,不但是讲得好,便是材料也很有戏剧的趣味与教育的价值”。在爱华尔德的笔下,整个大自然都在窃窃私语,公主和王子却不知所踪。他能神奇地把科学和童话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物完美融合在一起。而这本《我的小儿子》是其中唯一的例外,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父爱,这种对孩子的爱恰是他创作儿童文学的全部灵感和动力来源。

《我的小儿子》以一位父亲的口吻,讲述了他的小儿子从会走路时起,直到上学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极富生活气息的有趣故事。“我的小儿子”和所有的男孩一样,活泼好动,充满好奇,而又独一无二——有个“我”这样用特殊方式记录他的故事的父亲。那些故事时而有趣、令人捧腹——安娜姨妈和她的啤酒汤;时而深刻、发人深思——小伙伴吉恩和他的死亡;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对待金钱的态度,父亲逐渐帮他形成初步的经济观念,不再贪婪自私,培养了他强大的内心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故事都源自于爱华尔德对自己家和别人家孩子的深刻了解和细致观察。他在林区生活多年,丰富的经验使他对野兽、飞禽、鱼类、花朵、树木等自然风物的描写精彩绝伦、别具一格。

这本薄薄的小书翻起来很快,但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值得回味,同时行文流畅、清新自然、明快简洁。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父母可以学会教育孩子,儿童懂得珍惜父母的爱,也更加关注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正如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说:“卡尔·爱华尔德创造了一种将大自然的美妙和理性,融入到儿童世界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教育的秘密,让孩子在其中完整而饱满地长大。读这些作品,孩子能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母亲知道了如何陪伴孩子,父亲体悟了自己的修为,老师学会了生动的方法。”

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找来卡尔·爱华尔德的另外几本科学童话来看,包括《池塘》、《两条腿》、《蜂后及其他自然故事》。读了他的书,一定会让你更加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鲁迅的小故事范文4

说起读书,我不由得想起一件往事。

周日完成作业后,我正寻思如何放松一下,恰好小华打电话约我到公园去骑自行车玩。我欣然答应了。

我骑上心爱的自行车,迫不及待地向公园飞去……

一进公园大门,远远地,我就看到小华早到了。他正坐在一个石凳上看书呢!这好动的家伙,今天竟能这样安静地看书?真是难得呀!

我扯着我的雷公嗓对他喊道:“小华,我来了!”可小华竟然任晴天霹雳而岿然不动。

天哪!这家伙看书也太入迷了吧!平时同学们都说我这雷公嗓一出声,地球也要抖三抖,可他……是一本什么书让他如此着迷呢?

直到我飞车到小华身边大力拍了拍他肩膀,他才如梦初醒。他连忙把书随手放在石凳上,向我笑了笑说:“真是抱歉!现在我们开始骑车吧!”

于是,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公园里自由驰骋。我们一会儿来一次竞赛,一会儿按自己喜欢的路线独自去寻欢。就这样我们一路欢歌,时而分,时而合,真是“骑”乐无穷呀!

同骑了一会儿,我们又分开了。蓦地,我发现自已骑到了刚才小华看书的那个石凳边,那本书映入了我眼帘。它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里想:究竟是一本具有什么魔法的书让他如此入迷呢?我停下来,弯腰拿起书。

“哇!《小故事、大道理》?!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一本书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对了,让小华先借给我一睹为快吧。可是,看他刚才沉迷期间的神情,他会借给我吗?”

突然,一个让我心跳的念头在脑海里冒了出来:悄悄将书拿走!虽说这行为与老师平时对我们的教育不相符,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不是说过“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么?

我向四周张望,没看到小华的影子。于是,我神差鬼使地将书塞进怀里,故意骑上自行车在公园里与小华擦肩而过。我告诉他,我突然想起一件紧急的事要办,得先回去了。小华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他还要骑一会儿。听他这样一说,我就做贼心虚地骑着自行车飞快往家里赶……

回到家里,我一进门便遇到了妈妈。她说:“你怀里鼓鼓囊囊的,放了什么东西呀?”我结结巴巴地说:“没……没什么……”然后头也不回地钻进我的书房。

我等自己狂跳的心稍稍平静下来,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小故事、大道理》看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妈妈竟站在我面前不动声色地看着我。她越不说话,我越是惴惴不安。过了许久,妈妈终于开口了:“孩子,《小故事、大道理》,这是一本挺不错的书嘛!告诉妈妈,这本书哪来的?”

“找同学……不……到图书馆借来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妈妈皱了皱眉,摸了摸我的头说:“说实话吧,孩子!你的眼睛早已向我泄露了你的秘密。”

鲁迅的小故事范文5

关键词:《阿Q正传》 本意 改革国民性

鲁迅先生逝世前不久,在一封通信里说:“《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了解者不多。”(《致沈西岑》)

鲁迅去世七十多年了,《阿Q正传》的本意,仍一直困惑着人们:鲁迅先生画出阿Q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是“批判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高中语文《阿Q正传》“预习提示”语),是“形象地揭示了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江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阿Q正传》“阅读提示”语),还是告诫人们“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以启蒙国入对民族传统的理性自觉?

孰是孰非,按鲁迅先生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题未定”草・七》)。如果牵强附会,虚悬一个“批判”说,“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同上)。

先就“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看。鲁迅先生的前期,是以进化论的观点评判人生、以启蒙家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选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途。(《热风》六十二,一九一九年)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呐喊)自序》,一九二二年)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九三二年)

明明白白,鲁迅前期改革国民性的启蒙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正是这种启蒙思想,激励鲁迅喊出了“救救孩子……”(《狂人日记》),希望宏儿和水生“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画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愚昧、闰土的“崇拜偶像”、阿Q“精神胜利法”等等,“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注意”(《(自选集)自序》)。

至于,鲁迅一开始是欢欣鼓舞的:“说起民主的事来,那时确实光明得多,其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很有希望。”(《两地书》八)然而他“见过,见过。见过称帝,,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自选集)自序》)。在失望和颓唐,鲁迅真切地看到了改革国民性的艰难:“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两地书》八)鲁迅再一次告诫人们:“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两地书》八)要想“再造中国”,就必须使国民都能“革我之面,洗我之心”(语);否则,“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阿Q正传)的成因》)。

显见,鲁迅在“阿Q”身上渗透了自己“改革国民性”的理想,一部《阿Q正传》闪耀着不朽的启蒙之光。

再就“顾及全篇”而言,《阿Q正传》通篇没有一个统一的事件,只是以传主为中心,以“精神胜利法”为内核,按时空转换为顺序,记述了阿Q一生中的若干小故事:姓赵的迷团、癞头疮风波、赢钱被抢、与王胡斗殴、痛挨“哭丧棒”、找吴妈困觉、与小D“龙虎斗”、静修庵偷萝卜、宣布“造反”、“洋先生”不准“革命”、画花押、示众杀头。阿Q的这一系列人生故事,与关联的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是阿O全部生活的极小部分),而且,按传记通例,材料是为表现传主服务的,阿Q与关联的一个故事,只是为了显现传主的愚弱的灵魂:宣布“造反”,阿Q“精神胜利”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洋先生”不准“革命”,他也“胜利”了:思想里“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画花押“圈而不圆”,他仍然“胜利”了:“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示众杀头,更是“胜利”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艺术描写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关于阿Q要求参加革命的描写,在我们的研究文章中被大大强化了,成了《阿Q正传》之所以成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品的主要标志,而在原作中用大量篇幅和主要笔墨加以表现的阿Q精神弱点的艺术描写,则无形中被降到一个较次要的位置上来。”(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傍徨)综论》)

鲁迅的小故事范文6

本以为四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不再喜欢那些幼稚的故事,现在才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不禁有些同情这些孩子们。是啊,谁会给他们讲故事呢?父母为了生计终日忙碌,很难抽出时间来关心他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让学生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多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偶有休息的时间,孩子们只能跟电视玩,与电脑玩,和玩具玩。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时代,但他们的童年是多么乏味,相对而言是缺少幸福的。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是伴着火塘和故事度过的。无论春夏秋冬,夜里,劳作了一天的父母总会背来一大篮玉米放在火塘边,一家人围着火塘剥玉米。这时我们都会央求父亲讲故事,父亲的故事可多了,地主老财的贪婪,神仙与妖魔的争斗……父亲的嘴能让一只青蛙变成帅气的王子;能让一张牛皮飞上青天;还能让喝人血、吃人肉的女鬼金盆洗手,变成善良的女子……

庆幸我的童年有父亲和老师的故事相伴!是那些神奇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美好的种子,让我生出智慧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天堂。

故事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是属于故事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枯燥的说教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如果你真心爱孩子,请给他们讲故事。故事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优美的艺术化语言,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会增长知识,促进思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美的情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事实证明,凡是智力超群的孩子,在早期接受的教育中都有通过听故事而获得教益的经历。比如大诗人歌德,发明家爱迪生,文学家高尔基、鲁迅等。如果你认为故事会荒废孩子的学业,那是片面的想法。

让我们把故事还给孩子,让故事成为美好的“种子”植于孩子们的心田,等待着将来长出鲜嫩的芽,开出美丽的花,结成坚实的果!

上一篇法治建设论文

下一篇有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