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素质,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对21世纪的新一代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与低。而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通过美术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的感召下,中国美术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型和推进,把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极力探求和全面实施。

在美术教学过程里加强素质教育不妨说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因为美术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就是要有较广博的知识,也要有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学会“做人”是高层次美术教育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一、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措施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造就新一代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学校的制度。首先,学校应当对把加强素质教育的措施做到最前面,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其次,学校必须促使教师积极提高自我素质,加快实验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等措施,把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可见,要加强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的是学校对其的重视。

二、教师的自我认识和加强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是指事物的形态美丽、好看。一幅成功的画,追求的是技巧的高超,是创造美,如果单纯地把美术理解为“画画”就有些狭隘了,因为它的形象,创造和情感特性,可以为作者和欣赏着带来愉悦与成就感。[1]教师不但要对此了解,更要为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负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一定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必须将前后两节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所加强的素质教育才能结出硕果来。教师应当明确,美术绘画技能要求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维创造,用心去体会。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之门,才能培养出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教师应该用此来对学生进行开导。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按照美的原则,用点线面、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让学生亲自感受创作的美。让美感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美术教育可以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我们拿一幅著名的作品让学生观看的同时,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也可以找相关的视频供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体会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哲理、人格品质等,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心灵得到净化。这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美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美术能造就出学生的身心健全。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和谐性格、全面人格。一个人的良好素质是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比如,用一些优秀画家的成长经历进行美术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形成和谐的性格特征。只要有了和谐的性格就能铸造良好的心态。要让学生们自己明白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才是关键。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正确认识自我、适当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教师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们明白,美术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格。比如在地震时期,国内艺术家拿起画笔,画起一张张震撼人心的作品,让人不得不感慨画中的自然形象不仅能引起学生的震撼,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再比如说学生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服装、发式、体态的观赏,了解到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方式,以及唐代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富足,这可以使学生对唐代的历史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并对古代画家的心里进行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因此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哲学性德育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养成和谐性格、全面人格。

美术教育是一门强调情感培养,注重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心理的课程。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育心的教育,让学生接触世界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美术主要着眼于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和塑造审美人格,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界、教师、家长都应充分明白,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灵魂是一张白纸,每个个体都是一块待开发的璞玉,只要学校与教师、家长做好了教育工作才能达到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只有不停地锻炼自己,只有不断寻找自我,认识自己,才能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38-02

引言

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从1980年开始提出的,从1995年开始在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素质教育进而被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由于高中就开始文理分科造成的学科型偏好,到了大学阶段就逐渐显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偏颇与不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美国的通识教育也是试图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一种综合的素质教育,来避免学生所受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在给予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等全面的教育,为大学生今后就业、融入社会及今后更好的个人发展打下基础。美国的通识教育开展得很早,至今已成为美国本科教育最大的特征和亮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缓慢、滞后的发展,形式主义的现状,而对美国的通识教育的研究必然能给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因此,通过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及其发展的现状等,我们能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意义、方法和策略上得到更好的启示。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们高校驾驭改革必须解决的大课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通识教育

1.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上。文化素质教育界定为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

2.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通识教育理论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全人而不是工具人。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次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界一直争论的重要话题,美国研究型大学、四年制文理学院通常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模糊不清、很难界定的概念。通识教育被广泛地看作专业教育的必要准备,有很多母体或别称:普通教育、共同学习(Common Learning)、核心课程、文理教育(Liberal Arts)、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博雅研究(Liberal Studies)等。美国高等教育界没有绝对权威的定义,国内学者更是众说纷纭,基本共识是把通识教育看作宽度的保证,而专业教育是深度的保证。按照美国课程专家阿瑟・列文(Arthur Levine)描述性定义,通识教育是“本科生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在全校或学院范围的基础上定义的。它一般涉及在若干主题领域的学习,通常目的是为某一所院校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本科生体验。”美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AC&U)把通识教育看作博雅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提供多学科宽广视野,为培养重要的认知能力和公民素养提供多方面的基础,要求全校所有本科生共同学习。哈佛大学多明戈(JorgeI.Dominguez)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成为有教养的人的同时,获得的事实知识被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

二、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

1.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有好处。学生涉猎文、史、哲、自然科学等多样化学科,能使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文理科不同思维,具有综合能力,同时,涉猎多领域多学科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进一步升学或就业方面提供更多选择,扩大就业面。

2.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再思考,从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美国的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不分专业,而是进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才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院学习具体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涉足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使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最终从事自己真正向往与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专业。

3.通识教育让学生更具创造力、竞争力。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跨学科、跨领域思考问题,使他们常常能突破学科间壁垒,具有更强的创造力。目前,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更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通识教育使学生更具竞争力。

4.通识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实习工作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部分学生以不良的竞争心理参与学习、生活和社会竞争,甚至做出病态的行为。如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身亡案,甚至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姿多采的活动、多领域的课程,能促进学生交流,丰富学生生活,给心理亚健康的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宣泄的渠道和机会,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

5.通识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有积极意义。通识教育能培养心理更加健康的、知识全面的国家建设者,能培养国民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等,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素质。

三、启示

1.在我国必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改革。美国,相比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建国历史,而当今美国已成为世界一号强国,这与它的教育制度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在采用通识教育的模式。其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塑造了美国教育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我国号称为世界文明古国,祖先的四大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而当代中国有着世界最勤奋的学生,却多年无缘诺贝尔奖。这一切证明一成不变的专业化教育已经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迫切需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提倡在我国实施本科三年级选专业的改革措施。大学生在一、二年级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广泛涉猎,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在三年级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专长选出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我国,很多高中生的大学志愿是父母、老师帮忙选定的,可是到了大学发现很不适合,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中途改换专业在目前中国的大学并不容易,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业课成绩下降,甚至不能毕业。大学生三年级选专业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同时,由于三年级离毕业时间较近,也能规避一些社会上相对较饱和的专业,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

3.加强认识,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在美国,通识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美国高校普遍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行政机构,建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等决策或咨询机构。在美国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资金投入到通识教育中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刚上任就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不受重视。老师和学生都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很多高校即使有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也是挂靠在团委等部门,没有独立的人财物,因此很难有话语权。我们应真正把素质教育认识提高到“战略高度”,通过政策保证,建立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采取多渠道拓宽文化素质教育。

四、结语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留学大国。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漂洋过海去美国接受教育,这让人反思中国的大学改革与大学建设。美国的通识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成功之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应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和开展有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

[2]刘颖.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2,(6).

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3

高考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都将深刻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高考这根指挥棒。这足以证明黄全愈的一句话:“在中国,则恰恰相反,高考指挥教育,我考什么,你学什么。”(前半句是:在美国,教育指挥高考,你学什么,我考什么。)这也反映了一些中国教育的方针。

一直在喊高考改革,也一直在改了,然而却只是流于形式,今年小综合,明年大综合,后年3+2……但这些都未触及中国教育的根本:应试。如此换汤不换药对中国教育有何意义?对于这样的改革还是一线的老师说的实际:“高考再怎么改,也还是要考试,只要考试,就得要分,只要的高分你就是人才!”即“以分数决定人才”。这让人想起前几年“减负”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就不足为怪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说是人才不如说是考才。前段时间美国的大学拒绝中国165名高考状元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名校何以出名?谁都明白,这些学校每年都培养了很多名校学生(清华,北大等)。正因为培养了众多的高分考生, 他们才出了名,然后出了书,再然后就出了效益。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效益高于一切。曾经清静的校园也不免下海,于是,校园不在是培养人才那么单纯,而是要名利双收。

然而,谁想过这些名校会给那些非名校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引导中学教育怎样发展。名利双收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对于那些非名校来说。于是他们纷纷效仿名校,给学校制定规划,每年考多少北大、清华,给老师定指标,老师再给学生定指标。如此,只是为能够培养高分考生。学校这样盲目地去培养考才,中学教育就陷入了争名逐利的明争暗斗中去。这在社会中已有所表现。教育到了这一步还谈什么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有位老师曾跟我讲了一件事:我们学校组织教师到某中学校参观学习。回来后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学校每个晚自习都考试,每个星期天都考试。老师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有效,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和应付考试的能力,并表示效仿。我不知道这在美国会引起什么反响,但在中国却是很受推崇。真不难想象,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中国教育会被引向何处。难到中国就是这些人在改革,就这样改革吗?

当我们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几个诺贝尔奖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不汗颜吗?如果我们只是汗颜,恐怕中国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得主吧!

高考制度一日不改,素质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实处,那素质教育也是一句空话。

对此,我只想提出我的建议:

改革高考;从根本上革除应试弊端,改变高考指挥棒效应,弱化高考对选拔人才的决定作用,让其成为选拔人才的辅助手段。注重更直接的能力的选拔。

改革高校招生;高考归根结底还是为高校服务,高校如何招生必将影响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应该多层次,多角度选拔人才,体现一种更积极,更自主的态度,高校主动网罗人才-像球探寻找球员那样,学生自主推荐。总之高校招生应多样化,高考只作为一种参考。

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理念;这是最基础,最持久的改革。教育理念不变,中国教育就无法走出新路。

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4

关键词: 中美高考制度 对比 优缺点

高考已成为中国一种极其重要的升学考试制度,使千千万万的学子走上相对公平、公正的继续上台阶的学习和成长之路,是中国考试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模式。但在新时期,需要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角度应用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改革和优化策略,这就要求重点突出教师应怎样教,强调教师教学的行为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力图从素质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创造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力打造适应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试图将教育从片面追求结果和目标转到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要结合主观与客观的要求,以特色定位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杠杆,并制定适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应用策略,使该教育策略具有生命力。最终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重视教育教学的策略和策略中的每个环节,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以有效扭转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教育教学的结果不足局面。虽然考试可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但考试仅是对结果的考查、考核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不是学生综合学习结果的具体需求和要求。目前高考就是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模式,最能体现选拔人才继续深造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形式的高考模式,但考试的方式是不同的,下面主要以中国与美国的考试制度中的高考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考改革提出建议。

各种类型的考试制度已经经历了若干年,并且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都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学习、选拔人才最终结果的具体手段,但不同时期对考试形式、要求是不一样的。

国内不同考试制度是有差异的,如国内的高考制度是国家行为,一年一次,考试成绩当年有效,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学科,还一些荣誉加分政策。美国的ACT考试由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美国高等院校考试中心ACT举办,与高中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分为语文、数学、阅读、科学、写作五个科目,为标准化考试,每年分别开考7次和5次,两年内成绩有效,考生可多次考试、自选成绩报送大学,很多考生从十一年级(高二)开始考试①。

招生原则,国内采用划分数线,按一定比例进行投档(俗称调档线),从高分向低分录取,直到录用到国家规则的计划名额为止,并且录取一名,发放一封录取通知书,即以分数高低决定考生是否继续进入高一个阶段学习。近年来,中国积极采用了众多措施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高考制度,让更多的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并积极提倡和加快步伐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让更多有条件、想读书的考生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在美国,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提供申请书、简历、考试成绩、中学成绩、推荐信、申请论文等;学校招生需要综合衡量中学成绩(最重要)、人品/个性、班级排名、中学表现、课外活动、特殊才能、学校/老师/同学的推荐、SAT/ACT成绩/两科或三科SATII成绩、申请书、申请论文、家庭背景、面试、居住地区、义务工作情况、工作经验等综合素质考核。

在美国对于不同的高等学校,标准也不一样。因此,不同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不同要求,如中学所修科目、排名;对于SAT或ACT成绩,并不设定分数线,但可能提供以往录取学生的成绩供参考;特长与兴趣、个性等则通过申请书和推荐信了解,一般涉及学术趋向、智力、个性、兴趣、人际关系、社会活动能力。一些名牌大学需要提交论文,显示出学生的热情、智力、成熟、创造性和写作水平。一些小规模的私立学校还在学校或委托各地校友组织面试,测试学生的处理事务的应对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因此,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社会化、标准化的考试:完备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实现了考试的多样化、多元化、组织化和标准化,避免了考试过程中的特权化、关系化等;(2)开放式与选择式结合的招生制度:实现了招生的弹性、柔性;(3)(选择式招生)综合招生标准;(4)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择校,双向选择:实现招生考试制度的双向性和相互选择性;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公开、公平和公正地招生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选择不同的学校。这样的招生更能满足学校、考生的要求。

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方面,作为培养社会需求、满足教育需要的一种制度,它不能脱离高等教育制度的其他方面单独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中的其他方面的制度而存在,而是要以社会要求为出发点,以国家需求为前提,以国家其他相配套的制度为基础。比如,美国的招生人员不能徇私,是因为有自由的办学制度下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多方利益代表的监督、权责到人的负责制度。推荐信、高中成绩单可作为录取依据,是因为社会诚信体系已经建立,一旦被发现“有水分”,这位老师、这所学校将不再被信任,并进入信誉“黑名单”中。

从中国与美国的考试制度分析表明,中国的考试制度是国家行为,是学校行为,是集体行为,而美国的考试制度是(非)盈利的服务中心实现的公立和公立高校效力的两大体系来实现。从美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来看,他们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学生的升学结果,而在国内基本上采用考试分数定结果。因此,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中国与美国的高考的入学考试制度对比来看,我国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以结果录用考生,而美国则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录用考生,从这一点可以得到,美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是考虑综合能力的、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中的每一环节整合决定考生的走向,即美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是多元的、多样的、过程的,而且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积极的、诚信的、有效的。当然中国与美国考试所存在的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但各有优点。

(1)中国的考试制度,如我国的高考入学考试制度可以全面合理利用、调配教育资源,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向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发展,也可以有效促使考生朝着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化方向学习知识,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2)美国的考试制度,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单方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衡量考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有效整合素质教育思想。

以上以中国和美国为例简要分析了各自的高考制度,有利于在美国高考制度中找到平衡点,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素质教育 教学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

2.培养创造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 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

2.“智商”与“情商”。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在美国范文6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