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风险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风险控制

企业风险控制范文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控制在企业内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风险控制制度的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风险控制;机制;趋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4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3- 02

1 企业风险控制论述

企业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风险控制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确保生产活动顺利完成,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控制等功能,通过规划,识别风险的形成,量化,评价,管理,和监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合风险管理原则,成本效益结合,以反映风险的影响,优化系统效能,以合理地达到最佳效果,科学规避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2 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

企业面对的风险类型有很多种,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2.1 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有很多种,主要分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本文主要从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入手进行分析。

2.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完全或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也指企业因一国政府或人民的举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可以把政治风险进一步分为宏观政治风险和微观政治风险两类。国家政策风险常常代表整个国家地区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只能适应而不能改变这种宏观的经济环境。

2.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因素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供求形势变化,企业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市场性质、市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而导致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市场风险因素内还包含许多相关因素,其中,潜在的市场容量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风险因素。潜在的市场容量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问题,市场测不准原理说明决策者往往乐于对产品潜在的市场容量做出过高估计而做出错误决策。

2.2 内部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战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方面来分析。

2.2.1 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调整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各种战略风险也伴随在各个流程环节当中。企业战略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战略环境、战略资源、竞争能力这几个方面构成。

2.2.2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营规模扩大,市场化进程突飞猛进在环境下财务风险膨胀,而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风险控制阶段,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观念。加强对资金管理技术性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企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活动和业务风险的管理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

3 风险应对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抗风险能力,但是,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者已经研究出多种对策来应对我国企业的风险。

3.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风险管理首当其冲就需要建立风险识别,只有全面了解各种风险后,才可以预测与评价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应对风险。然后由风险管理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确定风险的处理办法。

3.2 增强企业风险管控的理念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并未真正了解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企业的整个高层领导者由于缺乏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理念与文化,认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多余的工作,更是企业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风险管理理念只有得到企业不同岗位不同级别职员的共同认同,企业才有可能站在整体层面上,宏观把握评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环境,微观引导员工及时应对各个环节上可能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防止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失。

3.3 加强企业监督管理

监督环节作为企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能及时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检测到有安全隐患的漏洞,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对于企业的监督工作来讲,必须要把风险作为导向,把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作为评估的重点。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应该有专门的部门科室进行负责,不定期的对企业制度的实施情况和金融业务进行审计检查,尤其是企业的资产处理、关联交易、财务报告、资金使用等容易产生问题的业务。审计监督检查完成后,针对检查结果, 形成针对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以后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4 结 语

我国对于风险控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未来应该把L险管理的研究内容由某些单一、局部或分离性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到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企业要实现风险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应该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正确传达相关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子平.企业风险的分类控制[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4):28-32.

[2]覃展辉.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J]. 财务监督, 2013(20):40-41.

企业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信托金融产品风险委托人控制

一、我国信托业风险分析

随着《信托法》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许多信托公司迅速推出了大量的信托产品,这些信托产品打通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隔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普遍欢迎。我们在对此感到欣喜的同时,还应对信托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强有力的控制,以使信托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信用风险。信托行动中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受托人信用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对其他信托主体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受托人的信用是信托公司经营的生命线,而委托人正是出于对其无比的信任才将自有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而一旦信托公司丧失了信用,那么它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就会迅速被市场所淘汰,甚至还会对同业其他企业的信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信托公司在经营中一定要坚持诚信原则,努力锻造本企业的金字招牌。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委托人因信托产品流动性的不确定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信托投资公司推出了大量的资金信托计划,这些信托计划一般属于中长期金融产品,但是没有一个可以进行法定交易的平台,这就使其极其缺乏流通性,其流通性甚至远远比不上债券等其他投资工具。一旦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委托人就有可能会面临损失。因此,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是信托业一个急迫的课题。

3.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变化给委托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根据信托法规,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承诺或保证信托产品的收益,而其风险应由信托财产承担。而信托公司往往在投资中追求高回报,管理又缺乏风险控制,造成由于投资项目和合作对象选择不当使投资的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或没达到预期收益,以及由于资金运用不当而形成风险。如:资金来源利率高于资金运用利率,短期资金来源作长期运用等等。这种状况以往普遍存在于信托投资公司的自营投资和委托投资中,是造成信托投资公司资产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4.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财务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根据信托法规,信托公司应对信托资产与自有资产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我国许多信托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财务状况发生危机时还全然不知,更没有建立起信托资产与自有资产之间的防火墙,容易引起信托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纠纷。

5.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在信托业中主要是指信托公司的管理不善给其他信托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托公司以往大都属于国有独资的行政性公司,其内部往往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数公司没有做到政企分开,在经营过程中受政府干预较大,缺乏科学管理的机制。这种较为弱化的管理模式往往会给委托人及其收益人带来较大的风险。

6.法律风险。指当信托企业正常的业务经营与法规不相适应时,公司就面临不得不转变经营决策而导致的风险。在我国《信托法》已出台,与其相配的制度法规尚不完善,而信托业有着强烈的拓展新业务的冲动,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托业与滞后的法规建设之间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信托业风险防范与控制

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清理整顿并重新登记,80多家资产质量较好的信托公司得以保留。在此过程中,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信托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信托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此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西方同行的成功经验,在开拓新业务之前,首先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1.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英国著名的百年银行巴林银行,由于缺乏内控机制,竟然毁于一个普通交易员之手。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育初期,外部环境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市场规则体系,在这种条件下,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勇于从自身做起,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风险,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1)全员参与,制定信托机构风险控制制度。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首先要制度先行。必须在有利于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业务计划、操作规程和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领导体制上,要充分体现监事会的监督制约职能,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活动违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动员全体员工,充分发现经营活动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风险,只有全员参与风险控制,才能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联系起来,上下一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严格防范风险的工作体系,将防范风险的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信托机构的风险控制机构,落实各级风险控制责任。风险控制作为信托机构的大事,必须要有专业的部门来抓。这个部门应直属总经理管理,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风险管理的工作。通过此部门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风险控制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并使之责权明确、相互促进、协调统一,严格落实已制定的责任制度,并积极开展风险教育,组织群众性的风险控制活动。

(3)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要以预防为主,保证业务稳健运行。信托机构一旦发生业务风险,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会使信誉受到严重的损失,重则会立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信托机构要对经营风险实行严防死守的态度,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实现信托机构内部组织体系的控制、资金交易风险的控制、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基金风险的控制、会计系统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和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控制等。全面贯彻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规章的贯彻执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并有利于防弊查错,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的稳健运行。

(4)完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建立合理规范的信托投资公司治理结构。信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健全程度。信托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此对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体系,它规定了公司的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与权力分布,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时,所以遵循的规则与程序。信托企业只有建立起了良好的治理结构,委托人与收益人才会对其树立起高度的信心。股东的基本权利应包括:稳妥可靠的所有权登记办法,可以转让和转移自己的股份;及时、定期地获取公司的有关信息;出席股东大会并投票;选举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利润分红。股东有权参与并了解有关公司重大变化的决定,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交易和滥用权利进行自我交易必须受到禁止,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尊重,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有机会得到补偿。利害相关者应当能够得到有关的信息。

(5)建立信托风险基金制度,提高防范系统风险的能力。在银监会的领导和监督下,建立信托业基金制度。各信托机构应按每年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专款专存,统一交由银监会管理。当信托机构整体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可用此基金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信托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风险补偿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了金融防范机制,又拥有金融风险补偿的雄厚经济实力,才能经受起金融风险的考验,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6)保证信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作为公信力很强的信托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其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应当披露的重大信息至少应包括:信托财产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信托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阶段目标;公司股份的分布;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可预见的风险因素;重大的关联交易及对外担保情况等重大事项。

2.健全信托法规,从外部控制信托业风险。信托业能够健康地发展,必须要以法规来引导。在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初期,信托立法滞后一直是困扰信托业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20多年来,信托业一直在银行、证券、保险的夹缝中生存,始终走不出整顿、发展、再整顿、再发展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信托业的问题与困境实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现象和政策性现象。因此,健全法规并与国际接轨是信托业的当务之急。

企业风险控制范文3

一、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 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都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即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企业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目标的层次性, 所以本文将两者的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同时保证现金持有量最优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并非单纯绝对值的概念, 还有其特定含义: 第一, 相对量最大化, 即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长不能保证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当绝对值增长速度小于股本扩张(配股或增发新股) 速度时,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不仅不能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在经营现金净流量绝对量和相对量关系中,应把相对量置于首位。第二, 绝对量最大化, 即规模扩张。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三, 长期最大化。由于长期是由短期构成的, 因此这一含义本身就包含着短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长期最大化是目标, 短期最大化是基础。在将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同时, 还要保证现金持有量最优化。因为,尽管现金是流动性以及支付能力最强的资产, 但过多持有现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意味着管理上的失败。但是, 企业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 又需要持有一定量的现金。因此, 必须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数量和速度加以控制, 在从动态角度保证企业经营所需现金流量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静态现金持有量。

现金流量管理目标根据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别。处于创立期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财务战略主要表现出稳健的特征。所以, 此阶段现金流量管理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 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拟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 在时间序列上考虑多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即从时间维度进行资本支出的现金流出量规划, 并结合企业筹资方式进行筹资预算, 以保证已运行项目资本支出的需要。企业进入发展期之后, 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 但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压力。因此,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合理确定企业的发展速度, 以免造成“成长性破产”; 充分规划投资项目, 保证投资效益与产生现金收益的能力; 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 提高利润向现金转化的能力。成熟期的基本标志是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大, 在市场中的地位相对稳定, 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低。此时,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成本控制和进行再投资以增加利润上来。例如选择激进的筹资策略, 以充分获得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益; 拓宽投资视野, 着眼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定位, 为增强企业的创收潜力打好基础; 加强成本管理, 规范制度, 控制风险, 杜绝滥用资金; 加强现金的机会成本意识, 提高现金使用效益。笔者认为,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是指企业即将破产或清算, 而是指企业经营需要通过产品开发与新产品进入而步入再生期, 故本文用转型期来代替。这一时期在经营上体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稳定但市场总量下降, 销售出现负增长; 在财务上表现为大量应收账款收回, 而潜在的投资项目并未确定, 因此, 自由现金流量大量闲置。在这一时期, 企业在加大转型力度的同时必须做好现金预算, 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

同现金流量管理一样, 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目标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笔者认为,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均衡的目标, 是收益与获取该项收益的风险的均衡, 并非单纯地追求收益或风险的最大或最小, 因为追求收益是要承担风险的, 而控制风险则要耗费成本。所以, 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以最小的风险控制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风险控制的具体目标可分为风险发生前的目标(亦称损前目标) 和风险发生后的目标(亦称损后目标) 。损前目标包括经济目标, 即风险控制必须经济合理, 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安全系数目标, 即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合法性目标, 即对每项经营行为加以合法性的审视; 损后目标包括生存目标, 即在不违背合法性目标的前提下, 尽量维持企业的生存; 持续经营目标, 即企业不因为风险的发生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获得能力目标, 即发生风险时, 企业必须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使其获利能力不低于最低报酬率; 收益稳定目标; 发展的目标。

二、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企业为了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如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完善组织结构, 谨慎选择投资方向与合作伙伴等等。其中, 加强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 是实现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 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销售与收款循环是从取得客户订单开始到收到货款为止的业务循环, 该循环包括对信用、发货、存货、应收账款等的控制。循环中对现金流量控制的关键点是在保证现金流入数量的同时, 加快现金流入的速度。(1) 信用批准与信用条件。企业建立信用批准体系的目标是将坏账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对信用批准程序的改进受到信用风险控制要求的限制, 在审核时应考虑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批准程序以及信用限额, 信用批准成本不能超过坏账的金额。信用批准过程不能太慢, 企业应该经常对信用审核速度进行检查。在某些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电话对信用申请进行批准。此外, 企业通过追查客户是否存在延期支付的纪录, 也可以减少等待信用调查而延误的时间。企业在审核客户信用时还应考虑需要进行信用批准的最低限额。通常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信用标准, 30 天内全额付款是常见的信用条件, 它要求在开出发票后30 天内全额付款, 没有任何折扣。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 信用条件则更多是60天内全额付款或90 天内全额付款。当然, 信用条件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重要的是, 企业一开始就应同客户明确支付条件, 对于大额的订单, 应要求客户在定货时交纳10%左右的定金。(2) 发货与存货控制。在发货环节中, 影响现金流入速度的因素包括发货的速度, 因为货物被发出后才能开具发票; 收货确认书的返回, 如果需要客户确认发货单或其他单据才能开据发票, 那么应尽快将这些文件送交开票人; 准确性, 发货本身以及发货单据的错误会阻碍现金回收的过程。存货控制同样十分重要, 当有了订单却没有存货进行供给时, 现金流入速度就必然

延缓。原材料库存的短缺阻碍生产进程, 产成品短缺阻碍发货进程。如果向客户发货的进程受到阻碍, 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在对存货控制的检查中, 企业应注意由于存货短缺而产生的无法履行的订单和延迟履行的订单数量。如果这一情况发生频繁, 则意味着收款循环周期的拖延。(3) 应收账款控制。如果所有客户都全额准时支付货款, 那么在收款循环阶段就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 现实中许多客户都做不到准时付款, 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包括了解每项应收账款的欠款人、金额及到期日; 了解客户逾期应收账款的金额, 是否还有其他未到期的欠款或其他订单; 尽量高效快速地处理客户的质询; 督促逾期未付款者付款; 对未结清的应收账款定期编制报告。企业应按照个别账户监督与总账监督相结合的思路编制账龄分析表,按时间顺序详细列出每项逾期未付的款项, 监督客户的支付情况, 以利于催款人员追收。此外, 相关人员还要定期计算企业的平均收账期, 与同行业和本企业的历史情况对比, 并随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此外, 企业还应定期检查客户投诉、质询的次数以及妥善处理的速度。如果对客户质询处理得太慢, 必然会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对逾期客户的最后手段是提请诉讼, 企业应该确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确定发出提醒函的次数、频率以及对拒付者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采取上述方法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 必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加速资金回笼, 实现安全系数目标, 提高现金销售能力比率, 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 生产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生产循环中, 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主要是存货周转的速度。该循环中的关键控制点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存货周转期。企业应定期报告存货周转期及其变化并说明持有存货的成本。有关存货周转的资料可以编制在定期报告中, 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可以分别编制。在报告中, 根据项目的购买、使用或销售方式进行归类分组, 不重要的项目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编制报告, 企业可以判断出周转期正在改善和正在恶化的存货项目;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 如何改善恶化的存货周转期或巩固已改善的存货周转期。在生产循环中, 控制企业现金流量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适时制(Just in Time) 。适时制是一种由需求驱动的组织生产流程技术, 其应用可以减少浪费和库存, 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灵活生产。采用适时生产系统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库存的急剧下降, 随之而来的是由于现金循环的缩短而节约的利息费用。适时生产系统通过缩短存货周转期和降低库存量为企业带来财务利益, 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报告这些潜在的财务收益来鼓励适时生产系统的实施。在企业尚无能力实行适时制时, 可采用确定经济订购量、再订购点和安全存货量等措施对存货进行管理。企业通过运用上述手段对生产循环进行管理, 可以提高存货周转率, 降低存货资金占用, 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存量资金用于生产、投资等活动以及偿还债务, 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三) 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采购与付款循环是从企业下订单开始到支付货款为止的一个业务循环。该循环中现金流量管理的关键点是根据生产需要并结合市场供求关系, 决定采购数量和信用方式, 在不影响生产和企业信誉的前提下, 尽量延缓现金流出的速度。(1) 下订单与信用条件。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 对供应商进行详细区分并分别进行管理, 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存货和付款期限的目的, 进而实现对物资流和现金流的有效控制。虽然信用条件通常为行业标准, 但也应该有一定协商余地。大企业经常能够从小供应商处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条件; 部分谈判可能会涉及在信用期长短和价格高低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供应商对提前支付给予一定的折扣, 那么所获得的利益应该超过提前支付所花费的成本。如果企业能够向供应商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支付体系或计息支付方式, 那么供应商就会乐于提供较长的信用期。(2) 货物与购货发票的收讫及存货管理。企业应建立一个收取货物、处理发票和相关支持文件的高效程序。收到的货物、收货通知以及购货发票应该与订单定期进行核对, 一旦出现问题, 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 直到所有问题得到解决后才能批准付款。企业应对存货进行定期检查, 以确认是否存在超额购买的积压存货。同时, 企业还应确定最佳存货经济储备量, 防止存货积压, 做到既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 又尽可能少地占用营运资金, 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水平。此外, 企业还必须健全存货的进、销、存责任控制制度, 做到以销定产、以产定购, 防止资金积压。(3) 信用管理与付款。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供应商,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检查, 了解各供应商对付款期限的要求, 分析出哪些供应商可能要求尽快付款, 哪些供应商可能允许逾期付款, 然后根据供应商的不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支付速度。企业应充分利用供应商所给予的信用期, 并不定期地对付款进度进行检查, 以确认每一笔款项都按预定时间进行支付。此外, 企业还应该认真考虑延期支付可能带来的后果。延期付款可能有利于本企业的现金流量, 但却是以供应商的现金流量恶化为代价的, 实际上是将现金短缺的难题转嫁给了供应商, 将加剧供应商筹资的难度, 甚至会导致供应商破产。在推迟任何大额支付之前,企业都应仔细考虑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和商业地位, 这样的延期付款行为是否会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从而导致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服务甚至停止供货。如果企业实行适时制, 则是将供应商视为价值链上的伙伴, 延期支付的方式显然与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相矛盾。企业若能有效地进行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现金流量管理, 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信誉的前提下获取足够长时间的商业信用, 以相对较少的实有资金维持一个相对较大的采购与付款循环, 从而达到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

以上虽然讨论了企业如何在产供销环节中采用现金流量管理的方法加速资金流转, 创造更多的存量资金, 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然而,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 特别是当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 由于时间、地域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企业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全程控制, 上述现金流量控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障碍, 难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上述障碍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汉克尔、尤西・李凡特著, 张凯、刘英译:《现金流量与证券分析》, 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

[2] 杨乃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年第5 期。

企业风险控制范文4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石化企业 风险控制 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关系概述

通过笔者对内部审计研究发现,该活动借助于规范化与系统化方法对相关组织生产经营中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切实有效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同时对于确保其生产经营目标地实现也大有裨益。由此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二者属于相辅相成关系,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后者风险管控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此确保组织实现良好的生产经营;而组织风险控制效果如何是内部审计开展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石化企业要想确保内部审计有效地应用就必须理清二者关系。

二、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借助于整体风险控制,提升石化企业价值

从实际来看,受市场经济一体化所影响,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面临各种风险在行业间往往会相互传染,并且企业内部由于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某一部门所面临风险事件会对其他部门带来消极性影响。在这种风险具有全行业与企业内部相互传递的情形中,如果石化企业管理人员仅通过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风险控制措施显然无济于事。而内部审计地应用,其凭借着不涉及石化企业具有业务活动的优势,可以让管理人员站在全局角度以及综合考虑各方影响因素而对石化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予以统筹控制。这样一来能够使得石化企业借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全局性对各种风险予以整体控制,从而达到提升其价值之目的。

(2)对风险因素予以识别预警

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地应用,使其能够对生产经营中各种活动利用行为模式评估方法与信息支持系统开展检查与评价,随后在获取相关数据基础上进行不同条件下企业生产运用情况分析对比,并在此过程中将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中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及时予以识别,之后将识别结果预警给企业管理人员,从而使其能够第一时间做好风险事前控制措施。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地应用能够较为有效地将生产经营风险予以识别,随后在预警情况下促使石化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将其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进而有效地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开展。

(3)有助于完善石化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除了上述两方面作用外,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地应用还有助于完善其风险管理流程,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机率。首先,石化企业风险控制属于一项围绕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活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管理流程。内部审计地应用不仅可以使得石化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流程予以完善,同时借助于咨询、监控以及分析等审计活动对流程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如此一来能够使得石化企业获得一个完善且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另外,内部审计还需将石化企业所能承受风险范围与程度在定期审计报告中予以明确,从而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充分掌握本企业风险容忍度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三、强化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应用探究

鉴于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企业采取相应强化措施确保内部审计更好地应用。

(1)加强重视并提升内部审计地位

结合实践来看,石化企业要想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是其最重要环节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各项审计活动地开展使得石化企业可以有效地评估与监督风险控制行为,并且为了确保良好控制效果而提供相应支持与补充建议,从而最大程度地促使石化企业实现有效地风险控制。鉴于内部审计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石化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其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制度、赋予更大权责等多种措施提升内部审计在石化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这样一来在确保内部审计得以切实有效地应用到石化企业风险控制之中,从而大大地降低风险发生率。

(2)建立起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根据笔者分析可知,石化企业所面临生产经营风险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不变的内部审计模式显然无法长时间适应风险控制需求,从而造成石化企业因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而严重影响自身生产经营。针对这一情况下,笔者认为石化企业就应当建立起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来确保风险始终得到有效地控制。首先,石化企业应当结合新时期下自身所面临生产经营风险梳理清楚,随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难点,之后在基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对内部审计对象与范围予以优化。其次,为了确保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最大作用地发挥,石化企业还应建立起一套完善信息支持系统,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各种信息数据得以高效地处理,从而为确保石化企业风险得以有效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教育培训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此项工作成效,为此这就需要石化企业应加强他们教育培训工作。首先,石化企业应就内部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譬如定期聘请行业专业或兄弟单位优秀人员对本单位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其次,组织本单位优秀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深造或对他们通过自学、成人教育等途径所获各种证书予以认可奖励,这样一来鼓励审计人员实现自我专业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控制范文5

很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使得内部控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其中采购和资金报销环节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加强企业采购和费用报销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资金集中管理;大型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渐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多,经营管理逐渐分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变大,因此内部审计管理的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上市公司必须要设立审计委员会也是《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设立,对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大型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采购环节风险

(1)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采购管理网络系统设置。如金额没有上限,也没有较为稳定的供应商设置等。在申请采购项目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要求,员工使用的申请方式不一,导致采购管理混乱。(2)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根据采购需求对供应商进行比价,并且对供应商名单进行最后确认,再向主管部门提交报价审批申请。主管部门所需做的只是事后管控采购业务,而无须管控前期采购工作。(3)销售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时常做调整。由于企业的采购计划都是依据销售部门年初设定的计划编制而成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没有及时沟通,导致企业虽然有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却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造成采购过剩或短缺,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企业对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使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缺乏,不利于提高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断升高,供应商供货质量不断下降,进而使得企业业绩和盈利能力也相应下降。

(二)财务报销环节风险

费用报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看似不重要,但是不考虑生产原材料成本外,员工日常推广及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过程中的费用、业务招待费用、推广活动费用等)同样在企业主要运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商业贿赂等行为。工作人员在日常报销时,擅于钻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使用虚假发票编造虚假业务进行报销,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财务人员在收到员工报销时,对其取得的报销凭证的真实性也难以辨别。员工在填写报销凭证时也不能够按报销要求规范填写,使得报销凭证不符合公司报销制度的要求而给予退回重新申请,这样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等的严重浪费。此外,企业财务还经常出现报销凭证和业务项目不相符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报销人提供虚假报销信息。部分企业报销人员将一些自费项目归类到企业活动,并且向企业申请报销这一部分费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涵盖所有业务活动,或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对数额仅以“较大”来描述,但具体多少数额才算较大却没有明确标准,造成无法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督之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重要环节实施全面控制。在设计企业系统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提升设计的完整性,简化控制程序,提升企业效率,减少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在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应该依据企业规模与业务特色进行控制,确定控制节点,对于不同金额应有不同的审核方式。对于牵扯到较大金额的重点项目,应采用更为严密的控制措施。这比制度不完善的危害还要大,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制度好比没有关闭的防盗门,根本不防盗。企业受利益驱动,更看重企业经营,而忽视企业的管理,未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通常是违规的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

二、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一)明确会计责权,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当员工将报销单据递交会计人员后,在业已完成初次审核后,还应对较大金额的付款申请加以复核。只有当复审人员确定报销申请无误时,会计人员才可以将此次报销的金额付款给相应的收款人。倘若复审人员对于报销单据存在疑问,就可以在系统中退回此次报销申请。复核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报销申请进行第二次审核,检验报销的真实性,涵盖支持此次活动的文件、发票,报销项目类型、初次审核人员的审核方式是否符合流程规定等。实现网上电子审批系统后,财务人员无需手工在财务系统中做账,相应的财务人员只需在员工电子费用申请单上选择正确的费用类型,点击批复按钮即可。相关的费用明细会自动上传的财务系统,实现电子自动做账模式。财务人员无需再手工做账,只需要对审批记录准确性加以确认即可。不同的费用类型会有与其相对应的费用科目,电子审批系统会根据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单上选择的费用类型进行分类,上传到财务系统的相应费用类型的科目中。对于应付账款科目,则设为系统固定使用的贷方科目。只有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是根据活动的实际类别进行分类的,贷方科目则设为固定的科目。如果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系统中选错费用类型,上传到财务系统中后可以在财务系统中进行修正。但也仅限于对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进行修正。贷方的应付账款科目应设置为不可修改状态。负责银行付款的财务人员,每次付款时,在财务系统中导出应付账款科目即可进行付款。不同付款类型的性质不同,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使用权限应有严格规定。对于与采购相关的对公付款以及与员工报销相关的个人付款,应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系统使用权限进行相应的设置。

(二)定期对员工进行采购及报销相关知识培训

财务人员及采购人员应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人员做费用报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培训内容作为对财务及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财务及采购人员通过工作中对员工费用申请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定期以座谈会、电话会议或者其他形式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财务、采购相关知识培训,优化员工费用申请进度,提高各部门间的配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要注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市场调查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架物资信息库,提升企业信息传递效率。此外,还要构架信息管理系统已支持网上采购和审批。降低采购风险,提升企业效率,掌控采购流程。企业应该对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有全面地了解,对合同约定的事项特别关注,而且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合同约定以外的事项。当收到货物时,采购人员应对货物进行及时登记。对于作为某些有特殊使用目的的支出要加以关注,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及时沟通,避免交付货物的难以收回;或者仍然挂在企业账上,没有及时做账务处理。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招标的方式,获得质量好同时价格又合理,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招标时,应使用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部队企业供应商进行投标限制,确保过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尤其是管理人员,要做好对于招标过程的管理工作。倘若某家供应商确认中标,相关人员应告知企业管理人员供应商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在董事会上应安排专人负责其监督工作。如果发现某个中标供应商存在价格虚高,应严肃处理相关招标负责人,确保招标流程的合规性和公平性。

(四)做好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这是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的第四大策略。预算办法涵盖企业固定预算、企业概率预算、企业增量预算等等。在进行企业预算编制时,应使用综合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除去增量预算,还应该对概率预算、零基预算、动态预算等加以考虑。就程序而言,应逐步从增量预算向其他预算过度。对于银行所用的预算方法而言,其有着各自的优劣性。例如增量预算方法是指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比对企业上一期业务数变化,在某种水平上升降银行预算额度的手段。而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就并非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而是基于零这一基数,分析某项开支方式和数量的必要性,将预期收益考虑在内以后进行预算确定。就增量预算过渡到零基预算而言,参考项目重要性程度高低,再根据先后缓急这一策略,进行经费预算。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过渡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银行业务稳定。

参考文献:

[1]吴秀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企业风险控制范文6

关键词: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管理

一、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概念

在电力企业中,全面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主要是指电力企业以企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首先通过对电力企业实施整体的管理并管理好经营过程中风险控制管理,进而有效的营造出完善的风险管控的企业文化,然后再建立有效的、完善的全面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最后提供合理的保障和方法来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风险无时无刻的存在整个过程当中,这就给实现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有效的做好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当前电力企业需要认真思索的难题。

二、现阶段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现状

(一)风险的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并且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片面性,只有当企业遇到风险时才开始重视风险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才想去如何去应对风险。

(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我国电力企业对全面风险控制管理的现状来看,电力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管理组织职能体系还有待完善。并且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职能发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出现风险时,这些部门之间容易出现相互推责而不是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风险。

(三)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尽管现在电力企业对于全面风险控制管理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框架和制度,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的情况,导致电力企业的全面管理制度的实践性不强。

(四)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由于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管理还不断完善中,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中一些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对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管理不够熟悉,从而导致对风险应对手段相对单一的情况,随意性较强。

三、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

在电力企业当中,对于风险的管控主要通过采用相应的分析手段对出现风险概率和其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风险的识别

对风险的识别是电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期工作,通常是在电力企业即将出现风险前,通过各种分析手段,判断出电力企业潜在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鉴定和归类。所以,在电力企业中,风险识别工作十分重要,不但需要提前意识到潜在风险的存在,还要对风险的基本特点和种类进行识别。

(二)风险的测算

对于风险的测算主要是建立在电力企业的风险识别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手段对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预估风险可能出现的几率和后果。

(三)风险评估

对于风险的评估,电力企业需要按照计划制定的控制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全面的收集各项相关数据信息,最后评估出风险的具体状况,并根据风险评估的情况来权衡电力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度,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四)风险决策

对于风险的决策,主要是从可供参选的方案中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的决策过程。一般而言,面对投机风险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承受风险等各项风险应对的对策进行风险的控制。而面对纯粹风险,那么我们尽可能采取规避的策略来进行风险控制。

四、加强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

(1)编制《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引》。为促进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需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而有效的促进风险管理控制和防范的提升。(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根据电力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理论、成熟度理论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等内容,来制定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3)编著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引。相关部门需要编制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表梳理工作指引》、《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工作指引》、《基于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修编工作指引》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指引》等。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制

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并按照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全面风险管理组织部门,进而保障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设立全面风险管控办公室。我们可以再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组建一个全面风险控制办公室,其组织成员由电力企业部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安排。(2)风险管理归口部门。按照“专业归口”管理原则,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由七个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负责。

(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1)加强风险管理流程的规划。首先,在风险识别工作中加强对风险管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收集;其次,加强风险的评估,主要从风险产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再次,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的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处理管控方案;最后,还要对监督整个风险事件带来的后果,在做出相应评价。(2)完善风险数据库。风险数据库主要能够有效的识别企业当中各个领域的风险点情况、并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进而制定相应处理对策等。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各地市、县区和供电所的实际状况,来完善风险数据库的建立。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省公司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在风险管理的工作开展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加强信息中心的管理,来保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加以更新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电力企业中面临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化,如何加强全面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只有我们加强重视电力企业的全面风险控制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或规避电力企业的风险,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岭,叶春明.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J].山西电力,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