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文化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文化价值范文1
一、群众文化活动简析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对象,而不同组织将会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引导等工作,而群众文化活动与职业文化活动存在明显差异性,它通常不以职业化目标作为主要方向,主要目的在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群众的业余时间,使得广大群众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精神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广大群众的根本性需求,确保文化活动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接收,使得更多文化内容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传播与发扬。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核是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前者是在现代工业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普遍性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现代性,而后者则是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二者的发展与融合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重要思想引导,进而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的重要产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保持了更高的观众,我国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第二大经济体,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仍存在明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具备了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
1.有助于社会文明传承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而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又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群众互动交流频率明显降低。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有效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将社会文化与文明有效融入活动之中,有效实现文明传承与发展,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普及社会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同地区的群众能够有效参与到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活动之中,在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吸引群众参与,有效利用文化活动完成这些风俗的传播,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2.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效果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矛盾。当前民众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工作并提升服务质量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民众的创新意识与参与意识,促使民众更加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确保整个社会产生更强的活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3.有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多样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及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最为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涌入城市,而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协调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着的重要问题。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积极疏导群众心理,使得群众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与问题,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在全新社会形势下具有更加宝贵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该在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顺应时代及群众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与作用。
1.有效创新与丰富活动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丰富能够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改变当前文化活动相对简单和乏味的现状,使得广大群众能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形象与品牌,充分提升其影响力,引导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当前整个社会的个体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的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与认知存在较明显区别,而活动形式创新与丰富能够利用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关注,满足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2.持续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机制
群众活动的组织机制建立能够充分提升文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文化活动顺应时展状况发生有效转变。因此管理人员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组织机构,确保整个组织能够保持更加的运行效率及更快的反馈速度。其次组织机构要围绕广大民众的需求展开深度调研,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民众的需求。最后组织机构要深入基层,围绕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更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并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3.深入创新文化活动管理模式
良好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有效地展开,同时将活动中所蕴藏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广大民众。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群众为本,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全面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职业水平与专业素养,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其次我们要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展开系统性评价,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保持群众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艳华.群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5,25(02):234.
新文化价值范文2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团队形成强大战斗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十分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协调好员工,成为了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员工的心灵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企业文化像熔炉一样能够发挥出神奇的魔力,员工的思想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统一,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凝聚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否先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当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建立而存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要相互匹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有很重要的影响。相反,如果企业文化相对落后,保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员工自觉遵从一定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将企业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企业经营的历史上,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管理影响巨大。当企业的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员工必须对企业文化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要受传统企业文化的束缚,要重新认同新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应该起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不断创新理念,重新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改变思想,提升创新管理能力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非常关键。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企业要想提高内部凝聚力,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造一种和谐的、得到员工认可的、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建立一种先进文化,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核心是人,因此,只有在员工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得到员工认可的、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才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要想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树立统一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形成适应企业发展的道德规范,要引导员工信任并认可企业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管理创新,不仅要改变思想,创新管理能力,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手段促进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思想教育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精神动力,无形的创新文化是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既要有具体措施的创新,更要有思想管理的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两者缺一不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虽然不能够具体地、直观地体现出对企业的价值,但是,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推动企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如果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重视企业文化,在先进企业文化熏陶下,都能够形成一种行动的自觉,必然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获得成功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是一种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比较优良,就可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创新。另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给员工带来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优秀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员工会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主动为企业付出。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员工思想、行为等方面起到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与企业制度不同,并不是那种强制约束,企业文化对员工限制是一种软约束,有利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形成。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企业内部具有良好的工作风气,企业环境也比较和谐,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性质,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员工产生共鸣,根据企业需求,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觉的进行调整和控制,将这种无形的压力变成一种工作动力,积极投身到创新活动中。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本质区别,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管理更加完善,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促进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企业管理战略的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表现最基本、最直接,对创新企业管理战略影响深远。首先,企业文化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战略管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战略管理,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获得成功。如果企业文化与管理战略产生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发生变化,必须要创新企业文化,要用新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管理战略创新,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战略创新协调发展。
新文化价值范文3
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师德文化是以教师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形态,而教师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执教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构成其内核。我们结合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教师中开展“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书活动,组织教师联系实际研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并本着“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的精神,撰写读书学习体会,进行共享阅读交流。通过理论武装,广大教师深感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战略理念、价值理念确立起来,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到我们高等学校,教学也好,科研也好,管理也好,都是为了培育人才。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因此,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凝炼格言,培育共识。组织教师通过师德论坛、座谈交流、凝炼格言等形式,将教书育人的精神和作风熔铸到教师的价值观中。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具有矢志不渝、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不畏辛苦。能耐寂寞,自觉抵御住金钱、地位、权力等种种诱惑,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师德访谈,正向强化。组织学生开展“师德访谈”、“聚焦魅力老师”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领略老师的精神风貌,感受老师的学术魅力,领悟老师的人生体验,探寻老师的治学理念,彰显老师的道德文章,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另一方面让老师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收获欣慰和启迪,从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收获愉悦和激励,体味为人师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师生互动共勉,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良好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
入职宣誓,升华境界。新教师入职时,请党员教授带领他们面向鲜红的五星红旗庄严宣誓:“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学相长;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终身学习,创新创优;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实践表明,入职宣誓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它是新教师公开承诺和展示其“责任”的一种形式,使新教师感受其“职责”的神圣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义务观念、道德自律和行为审慎的自觉性。
典型示范,师德实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师德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学名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让他们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和学习的本质及过程,如何活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让他们领悟教学以人为本,就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育的过程管理。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由有效地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诱发反应,培养深度思考,包括多元视角,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在打造一流特色学科、一流教学团队、一流精品课程、一流教学成果、一流科研成果等方面,我们用师德建设中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创新创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生物化工学科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遴选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生物分离工程被遴选为国家精品课程,一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及其凝聚的师德精神,既是教师学术魅力在师德实践中的卓越表现,也是教师人格魅力在师德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创新载体,潜移默化。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寓“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师生共建”、“授课竞赛”、“龙舟大赛”、“合唱比赛”、“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新春团拜”、“爱心捐赠”、“学术沙龙”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氛围,把“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精神素质特征进一步凝聚起来、提升起来,生动地展现了广大教师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文化价值范文4
摘要课堂教学文化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针对课堂教学文化特殊性、情境性、惰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本文试从人文价值教育理念的视角,反思与重构课堂教学文化,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重构民主平等、互助合作、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文化,让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关键词 人文价值教育 课堂教学文化
一、什么是人文价值教育
人文价值教育是一种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它起源于印度,目前全世界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国际人文价值教育学院”。“人文价值教育”主张:人类有五大人文价值,包括“真理”“正当行为”“和平”“仁爱”及“非暴力”。其目标是通过对这五大价值及其子价值的关注和渗透,让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课堂教学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1.课堂教学文化的含义。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每天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师生在课堂上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影响、决定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表现,“是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建构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2.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1)特殊性。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谓特殊文化是指“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文化成分,换言之,仅适合于某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人或团体参与的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空里进行的,构成课堂教学文化主体的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教师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获得教师资格的知识分子。学生是达到一定年龄、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儿童。其次,特殊的文化活动。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文化,学生学习并掌握文化,这一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最后,特殊的行为规范。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特殊的行为规范,如显性的课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行为规范,隐性的师生达成的共识。
(2)情境性。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情境性文化。首先,课堂教学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这一特殊空间和一堂课这一特定时间里。课堂教学文化是受一定时空的影响,具有特殊的环境背景。其次,课堂情境极为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最后,课堂教学文化的情境性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情感的融合和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语、动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和信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3)惰性。“就文化自身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当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兴起、传播时,大多要受到旧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样有价值,它都要受到旧文化的反对。”新课程改所要求的课堂教学转型,其本质是文化的转型、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文化的惰性使得师生习惯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文化,习惯了过去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当面临一种新的教育生活时,这种观念上、行为上的差异使他们处于一种困境中,新旧文化的冲突,使师生有意无意的抵制新的文化模式。
(4)隐蔽性。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但它渗透于课堂之中,时刻左右人的行为而不为人们所觉察,但是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却时时表现出文化的存在。“在很多时候,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往往是对人而言最陌生的东西。因为,它已成为人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生活内涵。”课堂教学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内化于师生的行为,无声无息的制约着人的行为而不为人所知。
(5)滞后性。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每天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文化就是他们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课堂教学文化一旦形成,支配着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文化中的主体产生持久的影响。由于文化的长期性、隐蔽性及对人行为的控制性。所以一旦一种文化模式形成之后就会形成持久性。由于文化持久性的存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很难一下渗透到当前课堂教学文化中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融合过程。
三、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
1. 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速度。学生属于被控制者,只能被动的学习。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形成以“支配- 服从”为普遍特征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且不再把主要责任理解为传播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不再把责任理解为塑造而是引导”。人文价值教育理念认为,要摒弃那种强调师道尊严,知识授受的“主———客”、“我——他”的关系,而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努力构建以对话教学为基础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主———主”、“我———我”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
2.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关注的是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和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都由教师决定。在忽视生命的课堂中,学生的生命价值受到压抑,不断贬值。人文价值教育理念认为,要树立起生命教育的理念。从生命的层次、动态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地审视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体,看成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无生命的工具,而要把学生视为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将学校生活视为师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成长经历,真正把课堂变革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满堂灌”。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减少教学中的强制性,让学生自主活动,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利弊,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扬长避短,综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递过程,更是一种师生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要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再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下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压抑的气氛中快乐地体验学习,将主体性化作学习的动力。
四、结束语
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人文价值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仁爱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新理念。课堂教学及文化建构的目标是挖掘人的学习潜能,实现人的学习本性,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从而去传播知识、优化生命、美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建构及呈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8:48.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新文化价值范文5
关键词:新闻;新闻策划;论争;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211-01
一、新闻能不能策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新闻界开始关注“新闻策划”这一概念,并就“新闻能不能策划”、“新闻策划是否合理”等展开讨论。
新闻传播界对“新闻策划”的探讨,较早提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蔡雯。她在《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和《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中提出了“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的概念,其后,“新闻策划”开始在公关界和策划界流行起来。新闻界则在经过了几年的争论后,终于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即认为新闻报道是可以进行策划的。当然,对于新闻策划的界定、新闻策划的层次等也有不同的争议。中国传媒大学张晓红在《新闻策划的层次构成及优化途径》一文中提到,新闻策划是“新闻机构对一个时期或一项专题的报道所进行的有创意的设计、指挥和调控。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新闻价值,特别是突现一些新闻潜在的新闻价值,从而强化新闻,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如《北京青年报》在1997年时策划了100个纪念金版,不仅报道了的消息,也将香港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等列入报道的范围,全方位地把香港的方方面面展示在读者面前,受到读者的追捧。
而新闻价值又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事实、新闻事件,亦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二是人们对于新闻事实、新闻事件的认识,即新闻事实本身所提供的信息能否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要让事实本身决定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有其应有的位置。
所以,有人说,遇到一个好的新闻线索,一定要抓住不放,要用甩干筒把它的价值甩干,要用炸汁机把它的价值炸尽。这就需要新闻的策划,笔者赞同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不但需要找到好的线索,而且要求新闻记者找准新闻的立意。因为新闻立意是新闻记者对某种新闻事实或者新闻现象产生深刻认识或感受而形成的新闻主题,而新闻立意的角度则是确定新闻主题的视角选择。
二、新闻策划的价值
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从不同的新闻角度切入,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新闻主题,并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因此,新闻立意角度,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然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受众,那么,新闻的立意就应贴近受众,围绕受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问题,选择立意。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把新闻线索浪费了。
作为媒体,求助的热线很多,有的是孩子生病,有的是父母生病,有的是遭遇天灾人祸等等,比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位青春女孩患了白血病,但已找到相应的配型,只等实施手术以挽救其性命。这应该是喜事,因为这类疾病的配型成功率不是很高的,家人于是想方设法凑了一些钱。但苦于凑不齐20多万元,父亲情急之下找到一家报社。报社给予了报道后,有些人开始为她捐款,报纸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次次的“所谓跟踪报道”,即张三又捐了多少钱,李四又捐了多少钱,仅此而已。渐渐地,这件事就无声无息了。
在这件事情中,受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受众想知道,这位女孩收到捐款后,是什么表现,这些捐款对她是起了大作用还是杯水车薪?她现在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她是否在爱心的支撑下顽强地与病魔在抗争?她还需要多少钱……作为媒体,笔者认为,这就是需要策划的内容。跟踪报道应该在这些方面人手并下大功夫。
如果媒体能够与生病的女孩连线,让她的形象出现在报纸上,让她的情感真实地流露给受众,让她表达她对来自社会上这些爱心的感动,会不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她?这样,不论是读者还是捐款者,对这个人就有了形象上的认识和情感上的牵挂,就会产生共鸣,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在此基础上,新闻人再进行进一步策划,如该女孩为大学生,就关注一下她的成长历程,关注一下父母亲怎样含辛茹苦地培养她,关注一下她有何特长,她是否美丽,她是否善良,她是否热爱生活等等,加上对她病情进展的报告,谁能忍心看着一位如花女子、优秀女子就这样因为没有充足的钱而坐以待毙?这将是何等残忍的事情?新闻若能做到这个程度,还愁为女孩筹不来钱吗?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只要能抓住受众的心,能牵住受众的情感,能使得受众不由自主地前来参与,这种策划就是成功的。
再比如,在笔者所在的城市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广播电台利用它的优势,就成功策划了这起新闻事件。有一回,一辆公交车因刹车失灵,在一个十字路口撞倒了一片清晨上班的人们。事情发生后,因医院急需血源救助伤者,广播电台利用其优势,通过滚动播出,使许多出租汽车司机爱心大发,纷纷前往医院主动献血。这时,广播电台抓住时机,以专线形式跟踪报道事态的进展情况,并通过播音员情真意切的情感流露,牵动了听众的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的队伍中来,从而使这一不幸的事件变成了这坐城市的爱心颂歌。
笔者认为,策划一个新闻并不难,只要新闻人把握住某一新闻事实的价值,再把自已的情感溶入到他所报道的事件中,只要把握住了读者的脉膊,只要从被报道人的心愿出发,笔者相信,这样的新闻策划是丰满的而不是苍白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刻意加工的,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做作的。
三、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新文化价值范文6
关键词:儒家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 、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形形、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许多人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应该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记或者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缺乏感情依赖,在网络里追寻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国民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原因而言,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来重塑民族价值观,化解国民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国民心理环境,是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研究国民心理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心理诉求,加强及确立传统文化教育,使国民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文化思想成为国民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环境。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文化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儒家文化的契合点,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以儒学经典提升道德修养
用儒家经典文化提升道德修养,以儒家思想的精华滋润国民的灵魂,运用儒家经典解决对应的国民道德修养方面的心理问题:基于国民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 “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亚健康心理状态,儒家文化倡导“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用儒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学的“忠恕之道”教育民众宽容、沟通和双赢是和谐人际交往的最佳钥匙。儒家文化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文化提出了 “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学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道德修养。
2.以儒家价值观塑造人格魅力
儒家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耐挫能力;用“经世致用”教育民众“乐群贵和、重义轻利”, 完善理想人格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些思想传递着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学之人生观升华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国民善待生命、重视生命、 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 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 悦纳自己。儒家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 的人生观, 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善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 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境界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4.以儒家文化修炼平和的心态
儒家文化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用“中庸之道”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
5.以儒学之智慧点化人生的困惑
儒家文化主张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转换认识和积极修养来解决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等心理问题。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文化强调 “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 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笔者认为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举世闻名的中药针对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才能治标也治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证确实管用,因为儒学思想渗投到的心灵深处需要一个过程。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凝聚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并且利用好网络平台传递儒家文化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时代责任。但愿在儒家文化润泽下使得每个“丑陋的中国人”都变成“最美的人”,铸就天人合一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执前 ,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