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除以小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个数除以小数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教师角色;活用教材;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16-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转变自身的角色,这也真正的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办法。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的方式不能够体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数学学习方法要不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要勤于动手、动脑,发现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活用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是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真正的生活来源,数学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要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通过参与多样的数学活动来获取数学知识。如:笔者在教授数学第一册“9加几”时,教材给出两筐牛奶的实物图(一筐是9瓶牛奶,另一筐是4瓶牛奶),笔者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动手算出“有几瓶牛奶”。通过提出的问题,学生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 是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 9+4=13 ;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 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 ,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 ,再用14减去1得13,即: 9+4=13……

教材只为教学提供承载知识的例子,教师可以因班级、因实际掌握基点、把握重点、突出难点,灵活有创造性的运用好教材。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表态性的素材。由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材编写人员受到篇幅的限制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因此教材不是仅有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好教材。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即是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数;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35―03

收稿日期:2006―10―08

作者简介:云连英(1957―),女,河南焦作人,副教授,学士,从事应用数学研究;汪亚东(1981―),男,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教学;汪荣伟(1957―),浙江奉化人,副教授,从事应用数学研究。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内涵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教与学、学与用等诸多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已无法满足各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首先,教学内容体系一成不变。在教学内容上至今还是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是本、专科教材的“剪辑”。虽然近年来高职高专教材纷纷问世,但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还为数不多。教学内容与专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着教的内容用不上,用的内容没有教等问题。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但同时又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开,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其次,教学方式单一。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对现代实用技术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知识背景,授课内容往往以书本内容为主,忽视教学对象的特征,单纯地传授数学的理论知识,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这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手段仍是粉笔加黑板。再次,教学模式一仍旧观。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精英教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生源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的生源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个别差异明显,这对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个教室听课,有的学生没“吃饱”,有的学生没“消化”,造成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增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这种局面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影响教师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们在反思原有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首先进行专业调查,研究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深入调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及主干课程对高等数学的应用要求;其次协调组织各系领导及任课教师进行反复研讨,听取他们对高数教学的要求和意见。通过调研,对高职院校高数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一、以“必须”为原则,改革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教育部在教字[2002]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小“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革数学教学,首先要从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做起。数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决定于专业教学的必需,决定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需”是改革内容体系的原则。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由于科技的进步,这种技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如以前的钳工、电工)。这种技能的涵义更广泛,科技含量更高,必须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即技术应用能力,即指学生运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以及多种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厘清了各个专业在专业教学中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好专业知识必要的支撑点,是专业教学的“必需”,是专业建设的有机部分,因此这就组成了各个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同时考虑到数学知识的相关性、专业扩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对这个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是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教材是落实教育思想,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过程的“脚本”,也是教法与学法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学双方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内容体系确定以后,教材建设要强调高职特色。如:不求系统但求应用;先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入专业教学的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精选足够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础,以增强应用能力等。一本美国大学管理专业的数学教材很值得我们借鉴。它的内容从有理数运算开始,直到简单的二元函数微积分,其中包括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线性代数、线性规划、一元微积分等。教材中每个章节都反复出现有关利润、税收、最佳方案等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实例与练习题,而与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曲率、曲率半径、变力作功、液体的静压力、傅立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等内容,全书中没有触及。这本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结合专业、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现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大胆地尝试了对教材建设的研究,采取案例驱动模式,以应用为主线,突出模块化思想。我们组织浙江省有影响的四所院校共同编写了高职数学系列化讲义《微积分应用基础》、《工程应用数学》和《经济应用数学》,此教材已于2006年6月份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情况,我们还编写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一书,同时构建了网络教学内容体系。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突出了“宽、新、实”的特点,即知识面宽,提供的信息量大,涵盖的知识面广,符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内容新,即既讲解了经典的微积分,又介绍了专业所需求的现代数学知识;内容实,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加强了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同时,新的教学内容还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微积分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应在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继课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工程应用数学》和《经济应用数学》是工科和经管类专业分别需要的内容,作为公共必选课应在第二学期开设,为专业课的开设提供了数学工具。

二、以“够用”为原则,改革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直接载体。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只有要求明确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明确,掌握这个度的原则就是以“够用”为度。一个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也必须从专业教学的要求出发,以“够用”为度。

比如 一阶线性非齐次常微分方程

其中f(t),g(t)是什么函数,应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由专业教师去丰富其特定的内容。数学教学要完成的是方程的

求解及得出解的一般形式:f(t)=A1+A2e-at,其中系数A1,A2a所代表的意义及具体的求解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进行探讨。高等数学教学应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教学提供够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可以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授课纲要是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整个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数学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内容、要求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高等数学公共部分《微积分应用基础》的教学授课纲要,机电类、电气类、工程类等专业的《工程应用数学》授课纲要以及经管类、生化制药类等专业《经济应用数学》的授课纲要,并具体地规定了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及考核。在考核中,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应以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微积分应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所有工科和文科学生的思维语言,是后继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必需的工具,应作为考试科目。《工程应用数学》和《经济应用数学》应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决定考试或考查。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

必须改变以前照本宣科,一本书,一支笔,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创新适合高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

1.结合专业、讲清概念

高等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有效途径,是专业教学的基础,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因此高等数学教师要不断深入地了解专业,专业因市场需要进行了调整,教学也要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对于明确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掌握“必须、够用”的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专业教师也应该关心高等数学教学,在教师的安排下,适时地进行数学在专业中应用的讲座,通过双向交流,使高等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专业的要求,在教学上结合专业实例进行教学,通过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学了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中引出,效果是会很好的。例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除了举出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要多介绍一些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在经管类专业介绍产品总产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在机电类专业介绍了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在热处理专业,可以讲解物体的冷却速度、化学反应速度等实例。用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讲概念,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职培养人才的从业岗位,决定了他们不必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像理科学生那样要搞得清清楚楚,而是要能用这些公式、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花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例如:讲求导的四则运算法则时,课堂上可以仅推导函数乘积的求导公式,对和、差、商的求导法则就不再一一推导。而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函数单调性定理,也不作严格的数学证明,只要给出几何图形,作出几何说明,学生也就能接受了。把用于推导公式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反复利用这些公式作更多的练习,解决具体问题,效果会更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3.创新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等数学的教学亦不例外。高职数学改革的切入点就是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多模式分层教学。可把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足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应是必修课,教师必须精耕细作,使学生彻底弄懂。要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在基础模块教学中,可采取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即在不打乱原有班级编制前提下,实施数学分层教学。一般根据高职学生的数学入学成绩,将学生分成A(优胜级或专升本)、B(提高级)、C(达标级)三个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核。在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学生,针对每一个课时,既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让C层次学生“吃得下”,B层次学生“吃得好”,又要让“专升本”的学生拓展知识,让A层次学生“吃得饱”,以达到课堂分层教学近期目标。每个学生通过各层次的期末考试,从而实现课堂分层教学远期目标:将A层学生培养成“专升本”学生,B层学生培养成专科层次的良好毕业生,将C层学生培养成专科层次的合格毕业生。应用模块内容的设定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亦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可以由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提倡数学工具的应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业以后不会要求他们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问题或公式。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主要是为了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种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性。为此,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忽视各种数表、计算器等工具的应用,更应改变数学考试时不允许将计算器带进考场的规定。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数学问题,多是通过数表、计算器、电脑等工具即能迅速、准确地得到结果,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在介绍数学工具应用的同时,还在数学课教学中开设了一些实验课,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5.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已有很大幅度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要求日趋迫切。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要素。目前,使用这种教学手段的教师逐渐增多,并收到一定的效果。这种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是“粉笔+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它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它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思维的特殊性,用屏幕显示某些公式推导过程就显得相当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生动形象的指导思路。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在黑板与屏幕之间的协调变换,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院建院已有六年,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作过一些改革的探索,为我们进行这一次调查研究、改革教学,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我们围绕着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旨在贯彻落实“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从而形成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这对于高等数学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各系及教务处对高数教学的教学安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可以给其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我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我们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为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2]邱东.统计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石生.电路基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3

关键词: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能力创新思维课程架构

一、重构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

当下,我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为原则,把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调整为以素质教育为主、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把单项专业教学往多项专业教学方向转变,进一步解放设计专业的细分模式,增设设计概念性和方法性的课题训练,强调多种专业知识的交叉互补、跨界与融合。如,平面设计方向可以从认知、建构、解析、编排设计、媒介拓展、图形表达等方面建立系列课程,以史论和相关哲学性知识为辅修,以计算机、绘画、手工为车间实验训练内容,形成成长式的整体系列课程。这样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得以交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跨界交叉使多种知识互动,产生新的研究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可转换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以方法维度为线索的学科分类体系,将设计概念通过研究的具体方法分类细化,并配合相应的辅助工艺学科,如手工、材料、绘制等技术研究。教师应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教师要让当今新的视觉设计元素与传统造型元素相互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秉持“专业基础保障实践、实践反哺创作、创作推动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遵循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在课程中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取灵感,掌握新的媒介创作技法。教师要以实践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艺术设计课题训练,一方面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发展新型应用学科,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体系构架,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实践技能,自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为其奠定多向度发展的基础。这样能够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达到个人能力的整合,以便能够让学生在高年级独立完成设计实践项目,进行课题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模式构想。

1.建立导师群,“集中授课+个别辅导”的教学模式

设立两类导师群,一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课题训练,另一类导师为拔尖人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此种模式可以有机整合艺术设计教育的共性和学生成长的个性,为设计专业培养技能突出的人才奠定基础。

2.设立课程群,“跨越专业+跨越媒材”的课程模式

通过建设素质拓展课程群,强调跨专业和跨媒材的理念。注重设计专业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交叉学习,从设计的方法论中寻求规律,让学生不但能够将所学的技能在本专业中运用,而且能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性,拓展思路,从而培养自身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跨界学习,以寻求艺术创作的突破。

3.建立资源群,“教学相长+产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调动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专业人才讲座、交流、考察等形式,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将社会实践项目引入课堂,带动教学,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落实课题项目化、作业产品化、训练实战化、实验创新化的培养模式。同时,采用学分制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科学化的评奖机制。将大数据应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使各项教学工作和规划更为科学合理。在专业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项目相结合,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逻辑严谨的思考习惯、自由多样的表达能力;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将理论讲授、课堂作业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作品观摩与教师示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户外写生、课题实践相结合,作业讲评与教学讨论相结合,临摹范画与写生创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同时,建立课程反馈机制,在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中保留具有价值的文字、图像、表格和多媒体资料,形成教学档案,如实反映教学管理、实践创作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客观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记录;实行学生匿名网上评课评教制度,从学生端了解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并加以整改。

二、构建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动力。高等美术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障碍进行综合改革,以期为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等美术院校设计专业要迎合这种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设计人才。设计专业要优化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师结构,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突破以往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创作的比重,改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二者孤立的状况,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潜能。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二者是孤立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以往教学的特点,多种模式并用,强化专业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通过夯实基础、继承传统,立足当代、关注现实以及跨界创新等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将以往艺术教育中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观,转变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复合型的高端艺术人才观。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对新材料、新媒介的运用,通过纵向与横向综合发展,探索如何将国际性、前沿性等观念引入本科教学体系中,以更好地适应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体来说,构建创新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个层次。基础实验:在专业学习入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尽快了解设计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和主干课程教学阶段目标,通过直观、参与性强的实践项目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能力,并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综合实验:在专业学习的深入阶段,综合实验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通过多层次的针对专业技术特点的专业课程与项目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形成创作流程意识。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设置多方向、多题目的系列实验课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课程特点,自由选择不同研究方向和实现手段,让其能针对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提高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创新实验:设计学科需要顺应时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迎接新的挑战。教师通过实践过程中对新的设计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更新自我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训练学生在选题、文献检索、撰写论文和报告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此,创新层次的实验课程涵盖了从基础学习阶段到毕业设计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研究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知识创新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思路。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全国性艺术设计展览以及国内外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使学生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随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其次,引导学生关注、探索艺术与设计的历史渊源及其衍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梳理和总结,借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再次,引导学生参与院系级展览的策划与筹备,了解诸如美术馆、画廊、收藏家的流通环节,从而反思自我创作过程中的设计语言表达,提倡学生为自己的毕业展览预设展陈方案,从艺术实践的角度,锻炼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营销的能力,鼓励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设计师的状态。规范完善教师奖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新颖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同时,借鉴国外综合性大学公开课的模式,将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优秀课件转化为网络平台共享课程资源,通过实验教学和教学资源共享,开发覆盖主干课程知识点的数字化微课、实验课堂、现场教学网络直播等,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开发。以此补充以往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交叉转换的创造性思维和课堂之外的软性研究力。同时,在选课环节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鼓励学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创作的方式,并为学生举办个人展览或联合展览提供各种学术支持和服务。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4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教学评价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很多种: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形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条件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根据参与评价的主题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根据评价的基准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不同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由于分类标准各不相同,因此这些评价方式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是有所交叉的。

评价应具有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最初动机是要区别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激励教师来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起到激励作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看,评价要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思维、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实施积极的评价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提高数学水平,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评价应具有发展性。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教学认知结构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依靠的是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实际采取积极的评价措施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还是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知识教学,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着眼于渗透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得每个学生变得聪明起来。否则,单靠"题海战术"达到这一效果,是难以奏效的。我们教师评价学生一定要注重激励性与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学得好,他才愿学习;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乐于学习。激励性与发展性评价,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与自豪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在小学阶段低中年级主要强调“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倡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那些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强调要重视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所记录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的过程和取得的进步,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等。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5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 艺术硕士 教育改革

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基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优化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结构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此举对于以技能培养要求较高著称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无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改革思路和广阔的实施空间。

一、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动与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13年7月印发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再次加大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基本稳定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总体规模,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办法。”“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改革质量评价机制,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同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对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艺术硕士学位从一起步就显出很强的生命力。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05]9号)和《关于申报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学位办[2005]13号),批准北京大学等3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同时对艺术硕士的招生对象、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与培养要求等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开启了我国艺术学科特别是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纪元。

艺术硕士,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区别于艺术理论、学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艺术实践经历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特点,注重创作表演技能的提高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艺术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美术、艺术设计、舞蹈、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等。

吉林艺术学院于2009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第二批艺术硕士培养院校。当年获批的专业领域为音乐、美术,专业方向为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声乐演唱和油画。2010年,艺术硕士招生和培养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设计和戏剧。随后,吉林艺术学院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全国艺术硕士教指委的要求,注重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仅五年时间,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就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研究生导师为132人,累计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536人,其中已获得学位105人,在读431人。

二、构建符合艺术硕士特点的创新理念和课程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超越”。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阐述,不仅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对以创新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为此,吉林艺术学院在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实践基地、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吉林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课程体系既有以培养文化艺术涵养和掌握现代艺术理念的艺术基础理论类课程,也有以培养扎实深厚的创作技能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艺术创作类课程,突破了偏重创作技法的单一培养思路,提升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明确区别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计划,增加艺术硕士的创作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使创作实践类学分占比达到60%,将高层次、应用型这一目标理念贯穿实践教学之中,从而大幅度提升艺术硕士的创作实践能力。

三、构建具有较高创新实践素质的“双师型”和“双导师”团队

“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既是艺术硕士培养理念的需要,也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障。近年来,在“双师型”导师团队的建设中,吉林艺术学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校内建起一批“双师型”导师工作室,坚持以创作和项目的实践带动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导师工作室的创作和项目中,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并行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艺术水准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准和创作能力。

“请进来”是指把业界德高望重的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剧作家、舞蹈家、知名导演等专家请进学校,特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艺术学院制定了详尽的聘任条例并履行相关聘任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共聘请了许占志、董亚春、王晓燕等30余位省内外艺术家来校建立工作室和创作室,对艺术硕士实施培养。此外,吉林艺术学院还聘请了刘云志、方力钧、岳敏君、范福安、王举等10余位国内艺术家。“走出去”就是让艺术硕士进入到这些校外专家导师的工作室和创作室,充分融入和利用其创作实践环境,真正在创作实践及项目研究中培养。对于此类校外特聘导师,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相应支持,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艺术硕士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机制。

四、构建融教学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是艺术硕士培养的关键,按照艺术硕士高层次、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要求。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与吉林省交响乐团、长影乐团、吉林省民乐团、吉林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长春广播电视台以及画廊、经纪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结成长期合作关系,还与拥有“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和“中国好舞蹈”三大王牌娱乐节目的灿星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该公司在国内唯一的流行音乐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建设了一批具有提高创作能力、激发创新潜能融教学和创作实践为一体的艺术硕士实践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五、构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人才特征的评价体系

针对艺术硕士的教学成果强调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其学位论文要求主要对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的专业分析和理论阐述,旨在突出培养艺术创作、表演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征。吉林艺术学院明确区分了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考核评价标准,以艺术硕士的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质量为主要评估考核依据,论文需结合创作或表演作品来阐述自身创作、表演的体会与感受,以及创作、表演理念与技法或技巧创新等。完善毕业音乐会、毕业画展、毕业设计展、毕业剧目的相关要求,毕业论文的答辩形式也在探索创新,可以在表演或展览现场对其作品创作与实践展开答辩。

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化改革、确保质量、突出特色,学习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提高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注: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其和,.“双导师”视阈下高校艺术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策略――以中国画方向为研究个案[J].美术大观,2012(5).

[2]江河.关于在我院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思考[J].新美术,2005(4).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6

关键词:设计产业;培养方案;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3-02

在我国设计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被提上日程。过于强调设计的艺术性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明显弱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在校学习内容与市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级实用型设计人才,如何创新实践教学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是摆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摆正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位置

我国高等学校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不早,随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设计强国比起来还有一些距离。早在1997年,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后,表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英国的设计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将非常重要。”,这种自信的判断来源于英国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与社会的脱钩。我们必须正视我们所处的境况。设计处在艺术与科学的中间,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育离艺术教育稍微近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的设计专门人才,在培养这类人才过程中,培养方案中应该体现我们的设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必然联系,让我们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姿态求得创新与发展。

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各类学科的迅猛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必须紧跟社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满脸茫然,理应学校的任务却推给了企业。我们评价学生作品的评分标准和市场的要求连接不起来,各自表述自己的重点与难点,这样高校没有肩负起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责任。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科技与教育已经是整个社会的中心,高校的设计教育理应与市场做好结合,我们希望在做设计时要求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东西付诸实践,做出产品。一方面我们应该将最新的社会成果拿来为教学所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二、将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是扭转设计教育偏离其正确轨道的首要任务

设计一定要看市场,牢固地树立起这一观念,是培养高级实用型设计人才的基础。我们的学生是从美术教学的流水线延伸下来的,往往过多关注艺术设计的艺术性的层面,忽略设计的自然科学的层面,只看到终端卖场中那个视觉性的冲击,却把生产、运输等更要的环节抛到一边,这便是没有真正全面认识设计产业。从根本上说,艺术设计与促进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的经济属性应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准确把握艺术设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实际,对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商业行为,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它的范畴包括造型、、颜色、图形、文字等视觉传达语言,但也应该看到材料、成型工艺、印刷工艺、运输限制等等技术环节,当然还有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技术美学的参与。了解设计内容的多层面,对培养出稳妥的设计整体策划与实施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鸡蛋的包装结构训练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相关指标的实践测验,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设计作品如何服务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从一个课程的学习中意识到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的从业状态。

三、培养方案认可艺术设计的外部视觉装潢的作用,但是必须强调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定位

艺术设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决定了设计产品实用性的重要,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要解决艺术设计产业中社会生产层面的问题。

过分追求设计表层面貌的花哨,是高校中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明显的弱点。比如目前高校的设计教学,主要有几点不足。一是注重视觉艺术设计,忽略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技术,二是没有过多地让市场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让生产商、消费者去衡量设计产品的各个方面的成功与否,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培养思路,忽视这一点就可能使得我们的教学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境地。例如在包装设计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就是在这种观念之下,重点地研究材料、结构、成型条件等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包装设计因素,同时要求要认真考虑物品的包装劳务成本、流通成本、装潢成本、回收成本等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协调一致地端正艺术设计产品的审美标准,深入领会、准确把握设计的功能美

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很多学者同意艺术设计功能定位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设计作品的“美感”很重要,认为外部装潢的艺术美是各类商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笔者不以为然。看到设计作品的外部的装潢设计的重要性并没有错,但是不能说外部装潢下足了功夫就是该设计作品成功的唯一制胜法门。

一切商品都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同时按照自己掌握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物质改造的结果。在包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出包装的结构分析,是实现包装功能的主要支撑。当由于包装结构的优化帮助其实现预期功能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成一致,人就获取了一种自由,而这种形式便是它的自由的一种形式,从而表现出一种美感,也就是功能美。

功能美之所以能够产生,在于它产生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感受,满足了人的功利于实用的实际需求。比如它使人在使用过程中得到物质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可转化为一种美,再比如它符合人机协调,使人获得了体力和脑力的解放,使人体会到人类自身利用规律,摆脱束缚与重负,美感自然出现。

五、深入研究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市场,但是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还不应该放弃现代主义的理性旗帜,即使要从事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创作,深入了解现代主义也是必须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是基于现代主义的,不经过现代主义的洗礼是无法认清后现代主义的,当下艺术设计教学不应该丢掉现代主义的阵地。

六、了解设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客观地分析设计信息,是一名设计师的从业基础

在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因为不参与实践项目而忽略与设计相关的政策法规,没有树立理性的认识和为生产负责的务实态度,“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与创作状态取代了“设计师”的科学与严谨,在这种环境下,高级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七、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与思考

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如下:

1、取消延续多年的素描静物、素描头像、色彩静物等绘画类课程;基础类绘画课程与设计的构成教育等后续课程衔接不紧密,同时对学生抽象精神的树立缺失直接的帮助。

2、重新重视书法、白描、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的学习,加快中国设计的本土化进程。

3、取消艺术概论,建立设计概论,使理论教学更具针对性。

4、photoshop、coreldraw、Flash、CAD设计、3DMAX、渲染等软件的加强,让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更突出。

5、加入印刷工艺等课程,增强艺术设计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6、科学分析课程顺序。

7、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程,拓展专业就业口径。

参考文献:

[1]朱上上.设计思维与方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