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一、德育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德育包括社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四个方面。德育的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第一、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合适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说教,用更加生动多样的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灵的洗礼,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第三、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饱含热情,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信息化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的接收其中的德育思想。第四、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既有学生的创新,也有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和德育的特点,开发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激情。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下,自由发挥,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创新精神,真正学到知识。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让整个教学都充满惊喜和创造,实现教育对自身潜能和自身素质的深层次开发。
二、德育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既然是榜样,就要有为人师表的道德素养,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有:(1)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根本,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教师有责任精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必须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不求甚解,不深入的钻研自己的业务,只是勉强应付学生,只会误人子弟。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知识有比较深的造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材施教。(3)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十分讨厌老师,肯定也没有什么心思听课,教学也达不到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师毕竟只是在某些方面强于学生,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某些方面老师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1、在内容上整合。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在内容上的整合。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的场景拿到课堂上当作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计算机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媒体特性,能从声音,图片,文字,语音,视频多方面展示案例,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和巩固。
2、在方法上整合。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德育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断提高,所以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以往的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新的时期,德育教学的方法应该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也是一新生事物,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利用新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展示给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获得启发,把抽象乏味的理论概念直观的展现出来,必然获得学生的好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不断探索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在这里举一些比较成熟的例子。(1)情境-讨论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借用多媒体,将自己的核心思想蕴含于图文并茂,情境交融的图画里,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学到该学的知识,从实际情境中懂得德育教育的内涵。这种模式的具体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目的,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讨论式:这种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将案例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交流,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自己得出的结论,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出点评,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定能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德育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果。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2
关键词:内蒙古;农业发展;耕地利用
农业的发展与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独立自主。内蒙古农业发展和耕地利用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农作物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水准有所提高等,但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仍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强耕地利用。
一、内蒙古农业发展策略
1.优化农业发展政策
内蒙古耕地总面积700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加快内蒙古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要想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要立足于国家政策,走一条与自治区实际相符合的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这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和过渡的必由途径。另外,还应当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充分结合基本经营制度,切实让广大农民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受益,以此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新型的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更好地解决“三农”中所存在的问题。
2.引进科学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第一,树立科技生产的理念,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依靠科技的进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实现。第二,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的素养。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生产方式与观念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为了将科学技术更好地引进和落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必须加大对农民农业科技的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使其成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三,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指导活动中,应当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并将高科技人才下放到基层农业生产活动中,从事专门的农业生产活动指导工作。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农业生产活动是以一定的投入为前提基础的,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农业物资生产资料充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农业投入主要分为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即是对农业生产活动投入一定量的农用资金,或者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投入研发资金,以及对改善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等现象,都属于资金投入行为。而物质投入是物资的形式,如化肥、农膜、农业机械、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加大农业投入,才能确保农业物质生产资料的供应顺畅,从而促进内蒙古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但在开展农业投入时,需要注意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优化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科学的农业发展理念,是以市场为主导,农户为基础,工业化思路谋划和加快农业发展的方法。农业产业化是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模式,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将千千万万个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加强农业生产活动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内蒙古地区还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挥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民就业等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中转点,以此加快内蒙古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内蒙古耕地利用策略
1.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农用耕地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前提,将农业耕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实现我国农业稳产的重要保障。农业耕地作为一种宝贵且相对紧缺的资源,数量有限,特别是对于内蒙古而言,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及生态恶化等因素,农业耕地范围大量减少,而且由于对耕地保护意识的淡薄,造成了部分农业耕地污染,导致土壤肥料下降,耕地品质不高等。因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实行最少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规定耕地数量的最低限额,同时,加强对用地总量的控制和监督,严禁开垦荒地等行为,确保农用耕地总量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对于明确违反耕地利用和保护的违法行为,应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还要采取加倍处以罚款、赔偿等手段。
2.做好耕地保护及治理
耕地保护及治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耕地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面临的问题多样复杂,比如建造栽培设施、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为了加快治理的速度和成效,必须以连续性投入大量治理资金为保障。所以,要加大对耕地的治理,就要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供给。由于非耕地相对于可耕地而言,自然环境条件更为恶劣,因此,加强非耕地的保护及治理更为急迫,要把非耕地的保护及治理放在重点,要加大对非耕地地区的投入。另外,对于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的建设资金,内蒙古各级政府要建设专项农业治理和保护资金,专款专用,以此确保耕地保护及治理的有序、稳定进行。政府部门还可以发挥主导功能,主动牵头,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体制,为耕地保护及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语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耕地利用、农业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加强耕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时,内蒙古还应当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立伟,衣保中.农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117-120.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3
核心提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转型。
“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别蕴含着深刻的观念创新。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对我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一是参与力量将更加多元。要办好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政府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吸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关键。二是主体权责将更加明晰。在“教育治理”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要更加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在其中的功能地位、权利职责,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基础。三是体系运行将更加高效。走向“教育治理”要求体系中各主体的运作更加科学、协同更加精细、响应更加即时、流程更加优化,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保障。
从当下来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管办评的分离”,其中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格局。由此,管理信息化在此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管办评”体系的构建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职责关系的明晰,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都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印证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论断的正确。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实施,尤其是2013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后,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以解决中央、地方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无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第一阶段”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此阶段更加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应用;相比第一阶段着力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此阶段将更加重视通过管理信息化提升各类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化力量最薄弱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此阶段将更加注重破解制约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相比第一阶段着力解决教育数据的获取问题,此阶段将更加重视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4
普及与公平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受教育权。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它是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2014年,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毛入园率达到7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凸现出来,因此国家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均衡发展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努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结构与质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另一战略重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就是要由“有学上”到“上好学”,要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新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战略上面向全体,在策略上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完善教育结构,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成长立交桥,努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条件与保障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一是教师,这是教育中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研修。其二是硬件办学条件,这就要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传统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和进一步改善,并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着力提高信息化配备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三是教育经费,这体现政府教育投入的保障能力和努力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5月在韩国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形成的《仁川宣言》倡导各会员国将至少4%-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15%-20%的公共支出用于教育。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治理 现状 措施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财务治理工作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管理任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财务治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决策、目标考核、绩效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现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树立财务治理理念,加强财务治理,可以增收节支,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财务治理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管理范围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系列环节。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治理的对象主要是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它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目标、管理职责等进行分析定位,确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管理目标,并在财务治理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其管理职能。
正是由于企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面临风险的多样化,现代企业尤其要重视财务治理在企业现代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强化企业财务治理制度建设,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定位,建立完善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二、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财务治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不一致。财务治理工作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财务治理工作的不完善和财务治理目标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确,战略目标的缺失又进一步导致财务治理混乱,一系列的循环后,企业发展无目标无战略无资金。在集团企业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分公司财务治理目标与整个集团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使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经济利益不一致,进而导致行动混乱,经营效益下降。
其次,企业缺失财务治理监督机制,导致财务风险无法及时有效管控,对财务治理的监管工作比较薄弱。资金的流动和资金的管理监控不能齐头并进,企业集团面临的环境多变,风险较多,企业既没有科学的预算管理,又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且较多的企业集团对风险防范与管控不够有效,缺乏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与之相对应,也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和部门去控制风险,许多企业没能做到全方位地监管财务治理工作,领导层难以及时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这都成为企业集团失控的潜在因素。
再次,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治理的难度。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存在风险,计算机系统极易受到外来攻击。尽管实现信息数据的高度集中和网络化传输,可以提高数据收集、传输、交换以及处理效率,缩短经营管理的中间环节,进而提高整个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但是,数据存取及处理存在风险:电子数据信息的存取一般都是利用磁性介质工具来完成,这些磁性介质的使用给数据存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数据存取存在风险。它们往往都无法对数据进行追溯,一旦数据遭到篡改,通常难以找回原始数据。
三、完善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建议措施
首先,企业要制定相关财务治理制度,严格强化制度的落实,提升制度的效力,重视制度的执行,明确责任,层层负责,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现代企业要强化企业的各项制度,财务治理制度尤其要健全。企业要认识财务治理的重要性,根据财务治理的要求设立相应的管理岗位,以此进行财务治理和控制。
其次,科学设置财务治理目标,企业管理层需要征求一线工人、销售人员、采购人员、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将他们的意见汇总整理,报决策层审批,在此基础上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管理目标。要界定清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财务治理工作要注重公平和效率。
再次,加强对财务治理的监管。依靠审计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审计,明确战略目标,保障财务治理的合理和准确。重点加强支出结构调整的审计力度,逐步增强财务治理工作的透明度;有效杜绝财务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要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水平,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在防范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可以积极借助于专业的外部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的审查。借助于加大审计力度,利用社会中介或第三方的介入,保证开展好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审计,对公司的财务治理工作状况、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财务预算落实情况等一系列的财务工作效果进行审计核查。也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管理,确保企业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并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财务治理制度高效规范地开展财务工作。由企业审计部门,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治理状况,选取适合的内部审计控制指标。
最后,及时科学地对企业财务治理工作进行评价考核。确定考核奖惩时,可以考虑实绩与管理目标的差异方向及大小。对于完成管理目标难度较大的部门奖励多一些,对于管理目标难度较小的部门奖励少些。以此鼓励员工尽可能编制科学准确的财务治理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保障对财务治理工作的合理科学评价。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在评价指标上和评价方法上都不能反映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容易使相关人员产生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也容易产生短期效应,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明.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目标辨析[J].现代商业,2009(35).
[2]张明亮.浅析加强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0(8).
[3]吴海峡.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治理发展现状[J].中国经济,2010(10).
[4]王艾韵.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治理问题浅析[J].中小企业科技,2010(7).
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6
摘 要:林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环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林业要在改革创新、森林经营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本文着重研究林业经营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 经营 现代化 对策
1.林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1.1林业资源总量少
我国森林各种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分布不均、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木材的需求多于供给,可供开采的资源并不丰富,森林的增长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发展遇到误区
长期以来,忽视了林业产业带来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这就造成在发展林业产业的时候走上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换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大量地砍伐树木,导致我国林业资源越来越少,生态也更加地不平衡。
1.3建设难度加大
因为我国适合林业种植的面积不多,就要为增加种植面积付出更大的代价。再加上有些居民生态意识薄弱,相关部门没有适当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导致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屡屡出现。甚至有些不法商贩偷伐树木,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
1.4模式不够完善
我国林业建设虽然属于综合治理,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却总是将一个任务让多个部门共同完成,造成了工作人员之间推卸责任,工作不协调,不能达到共同合作的效果。林业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正是因为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又加剧了问题的困难性。
2.林业经营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2.1改革国有林场
我国林业改革整体滞后,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刚刚起步,集体林权制度需要继续完善,林业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依然很低,已经成为制约林业现代化的最大瓶颈。改革创新是引领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解决国有林区林场产权虚置、责权利不一致问题,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提升林业发展活力和效益,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各级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紧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2.2落实生态优先
坚持保护优先是中央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坚持生态优先是实施以生B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重利用、轻保护,重造林、轻管护,形成了大量低质低效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都不明显,造林绿化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保护湿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要组织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让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充分休养生息,全面增强并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
2.3增加资源总量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有资源总量作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资源虽有明显增长,但总体上仍然缺林少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木材严重短缺,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1.6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居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8%。今后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加快国土绿化作为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着力增加资源总量。要创新产权模式和国土绿化机制,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
2.4推动协调发展
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保障。当前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不足,人才队伍紧缺,既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也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不协调。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中,仍有486个林场不通公路,170个林场不通电,1575个林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林业高端人才缺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提升林业协调发展水平。要实施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互联网+”林业建设和基层站所建设,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增强林业基础保障能力。
2.5拓展发展空间
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积极培育国家储备林,尽快提高木材自给能力。同时要增强统筹全球森林资源的能力,更好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的林业合作,着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主动与欠发达国家分享我国林业发展经验。要认真履行涉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增强森林、湿地碳汇功能,如期实现国家方案中的林业目标,为林业扩大开放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跟上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面临的林业问题还很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这就需要我国借鉴更多的优秀政策,完善我国的林业的机制体制,举全行业之力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确保林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