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祝福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祝福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祝福成语

端午节祝福成语范文1

一、历史教学中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知识

【案例1】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包含着深刻的蕴意,在传承中可以让学生懂得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春节贴春联、帖门神、放爆竹是一种民间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并有期盼吉祥祝福之意。

问题:

1.对联即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学生对对联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可以通过读对联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

2.中国民间的除夕夜大多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为什么放鞭炮?它包含有哪些知识?如“辞旧”的关门放爆竹有什么寓义?“开门爆竹”又有什么含义?正月初一至初五为什么一直放,而过了初五,初六就停止放爆竹,这是为什么?亚运会里的焰火里含有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每年端午节来临,不论城乡,家家准备着粽子、雄黄酒、端午草和菖蒲等。划龙舟既是一种有纪念性的活动,又是一种体育活动,现在国内还专门有划龙舟比赛项目。它有着深刻的寓义。

问题:

1.煮粽子、蛋时为什么要加车前草、猪牙草、戚戚草、艾叶和当年的新麦穗,有的地方还用煮蛋的汤水来洗澡,这是什么原因?

2.端午节喝雄黄酒、门窗上挂上菖蒲,这有什么科学道理?

3.请简述划龙舟的含义。

【案例3】“拦街福”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此俗在清初盛行。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和各种文娱活动,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各方游客云集。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为温州地方性民间传统节日。

问题:

过去的“拦街福”活动与现在的“拦街福”活动形式不同。现在的活动丰富多了,除了保留传统的项目外,增加了小吃、儿童玩具、餐馆名菜推介、书籍、木偶类的工艺品等。那么,“拦街福”“变味”利弊如何?请说出理由。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深层次了解,使学生对各个节日的寓意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剔除其中的消极意义,弘扬积极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其文化艺术功能得以传承。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价值

1.促使民间文化的回归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和细节都传递和教授给学生,而是把其中精华的、有价值的进行传授,以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一切民间文化的演变都是嵌入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这种演变既包括原生地随着政治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历时性变迁导致的变化,也包含着共时性传播至异地后受当地状况制约而发生的“本土化”衍生。而民间文化各地的习俗也会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教师要把这些知识设计成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架起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世界融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2.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保护民间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现在许多城市的孩子平时与家长交流都用普通话,长大之后,有的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不会说。于是,有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为了保护这些方言文化的传承,利用广播、电视专门设置栏目和频道,用方言播放节目,既照顾当地老年人看不懂、听不懂普通话之苦,又能影响年少孩子学习当地方言。就连外来人员在本地区工作也能通过媒体学习方言。作为学校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是华夏子孙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民间实例,灵活地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准确地找到与学生契合的兴趣点,更好地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3.对乡土文化活动的创新

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民间文化是历史文化,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生活和情感归属的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电视还没有普及,电影业发展也滞后,只是家家通广播。于是乡村的鼓词、南戏成了当地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影视业的普及,作为温州地区的鼓词、南戏一度走向低谷。要使该活动有一定的生命力、影响力,就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人们喜欢的内容。所以,大多地区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时,选择了“先继承、后创新”的路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多向互补的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使传统文化显得更具有生命力。历史的变迁,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反思和创新。笔者去年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听了一堂《侵略与反抗――话剧〈茶馆〉》,先用一组图片(外来船舰、吸大烟者、中国港口的沦陷),配以低沉的音乐来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学生自编自演,不仅把握住历史事件和文化知识,可贵的是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一种崭新的曲艺课。于是作为中国传统的话剧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同样,温州的地方戏、鼓词是本地节日不可或缺的节目。如果在教学中,也把温州鼓词的琴、快板拿过来在课堂中传授,一定会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节日文化的提升

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联系就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果没有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影响、作用和制约,也就不存在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要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用什么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精神培育呢?僵化的历史与抽象的泛泛空谈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关键是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拥有一个丰富的、健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品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关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如拦街福里的猜谜语、成语接龙都是品位较高的项目,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感悟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项目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知识,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怀。

5.包容教育的民间文化表达

历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目的的“教”与“学”的活动,建构对社会中的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认识,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并最终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该坚持时代性,培养全球视野,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史学遗产,有益于人生修养,其中所蕴含的众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与人生经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好、开发好当地有效资源,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意义。上海世博会引来众多的游客来参观,就是100多个国家不同文化的吸引。由此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不逊于科技。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因多元而有生机,历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样性而丰富美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想方设法营造环境,让学生从历史演变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在历史学习中吸取经验,在历史的传承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对历史的尊敬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区分是非善恶。

传承本土文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2] 谯伟.论中学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和全球意识.教学与管理,2007(9).

端午节祝福成语范文2

关键词:汉日成语 花 隐喻 对比

一、引言

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隐喻,可以说,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渗透性(王文斌,2010:1)。就可查资料考证,隐喻的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用于表达和帮助理解的修辞方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为隐喻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认知语言学从人类认识过程的角度,将隐喻视为认识、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自身熟悉的具体事物、概念来比拟抽象、复杂和生疏的事物或概念,从而达到用隐喻来构建人类大脑中的概念系统。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中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赵艳芳,2011:101)。人们利用隐喻这一思维方式不断地认识世界,也在这一程过中逐渐发展自己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又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提供了可能。近些年来,基于英汉语料的隐喻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对汉日成语的隐喻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以汉语和日语中出现的以“花”为原始域的成语为例进行整理,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考察。

《辞海》(第六版,第4699页)中对成语定义如下:“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成语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狭义的成语主要是指由书面用语转化而来的四字成语,广义的成语除了上述以外,还包括一些被收录在谚语大辞典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

日本《广辞苑》第(989也)对日语中的「ことわざ的定义如下:“自古以来为人们流传、说习惯了的短句。含有教训、讽刺等含义的短句和诙谐话”。《明镜国语辞典》中对「ことわざ做了如下解释:“自古以来为人们熟知的,巧妙地表述出含有教训、讽刺和真理的短句”(第594页)。「ことわざ翻译为中文可以为谚语、俗语、成语。

本文限于篇幅,且为了更直观地对比“花”隐喻含义的不同,将日语中的「ことわざ视为与汉语中的成语等同的语言现象来进行研究。

二、日语成语中有关“花”的隐喻

日语「故事?俗語 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了与“花”相关的成语共有320多条。通过分析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就其中“花”所映射的不同含义归纳如下:

(一)由花的外观映射出的隐喻

1.虚有其表的事物。例如「花多ければ実少し(花开得多的植物却只结少量的果实)、「花より団子(优雅漂亮的观赏物不如有实际利益的东西更有吸引力)、「絵の花には香りなし(画卷上的花漂亮却没有香味)。这三个成语中的花都比喻徒有其形却无实的事物,这是由花缤纷美丽的外表逆向思维而引出的隐喻含义,暗含了对花这种属性的贬义和不屑。

2.美好的事物。例如「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含蓄而不露骨才是美),「見ぬうちが花(不看为妙;想像更添三分美)、「錦上に花を添える(锦上添花)等等。这是一种纯粹地对花的美丽的欣赏和赞颂,由花的美联想到世间美好的事物。

3.女孩、美丽的女人。例如「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不管长相怎样的女子,到了妙龄时都会散发出女性的魅力),「立てば芍薬すわれば牡丹歩く姿は百合の花(比喻站如芍药般魅力,坐如牡丹般优雅,走如百合般婀娜的女性),「散らぬ花(美女的姿色就像永不凋谢的花)等等。盛开在植物之中的鲜花正如人群中驻足的美人般光鲜照人,花朵纤细娇嫩的样子也如同女孩般惹人怜爱。

(二) 由花开时的状态及其生命周期映射出的隐喻含义

1.繁华、热闹。例如「花の都(如同花开一般繁华的都城),「花をやる(极尽繁华、极尽奢侈),「話に花が咲く(讨论谈话像花盛时开一样热闹、繁盛)等等。百花齐放的季节都是能让人感觉到欣欣向荣的景象和热闹、繁华的气氛。

2.光荣、荣耀。例如「故郷へ花、錦を飾る(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的成功人士正是家乡的荣耀),「武家奉公は男の花(在武士的家族中担任职务是男子汉的光荣),「花を持たせる(将花一样的荣耀和名声都谦让给对方)等等。饱受风雨摧残的鲜花最终绽放,花朵之中隐含着奋斗和努力的回报。我们常常给做出贡献的人,取得成功和进步的人献上鲜花,那正是光荣的代表。

3.虚幻、转瞬即逝的事物。例如「風吹かぬ間の花(短暂瞬间的繁华就像还没被风吹落的花瓣一般),「器量は当座の花(人的美貌就像一时的鲜花,不能长久),「花七日(花开只有七天,荣华不能长久)等等。作为美丽和繁华象征的鲜花,最终还是要随风落地,不免勾起赏花人的伤感,世间万事都如鲜花一般,转瞬即逝。

4.雨后送伞,错过时间而无用的事物。例如「会に会わぬ花(错过节日时间,不起作用的事物),「菖蒲会に会わぬ六日の花(原本五月初五端午节用的花,到了初六就不起作用了),「盆すぎての蓮の花(错过盂兰盆节以后,原本需要使用的莲花也不起作用了)。在这些成语中,花总是和节日联系在一起,原来在节日中花作为喜庆或装饰的东西而被使用,继而引申出错过节日后无法发挥作用的意思。

5.征兆、预兆。例如「返り咲きの花は凶兆(花谢之后再次开放预示着凶兆),「栗の花盛りには雨天が続く(如果栗子的花开了,就会有连续的雨天),「仏様に夕方花を上げると仏様が殖える(傍晚的时候给佛前献上鲜花,家里就会有人过世)等等。诸如此类的成语比比皆是,日本人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形成了朴素的自然崇拜的观念,认为万物之中都有神明,花作为植物的代表,更是被给予关注。远古时代的日本人就曾经通过观察花开的状况来占卜一年的收成,因此将花开作为事件发生的预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由人们对花给予的心理暗示映射的隐喻

1.婚姻、恋爱。例如「花嫁の支度(就像为新娘所做的准备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恋いの花(爱就如同花一样美好),「春は花散り、夏は腐れ緑、秋は飽きやすし(用花来比喻婚姻的不顺,说明对在春夏秋季提及婚姻的反感)。日语中有「花嫁,「花婿这样的表达方式,意思是指新娘和新郎,美丽的鲜花也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婚姻的祝福和向往。

2.幸运、奇迹。例如「石に花咲く(石头上开出鲜花),「煎り豆に花が咲く(炒豆发芽,铁树开花),「煮大豆に花の咲きたる如し(就像煮熟的黄豆上开出鲜花一样)等等。花的开放能令人精神一振,让处于绝望中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因此花被人们给予了幸运和奇迹的含义。

3.标志、特征。例如「倉は長者の花(仓库和粮食是富人的象征),「火事と喧嘩は江戸の花(火灾和吵架是江户的代表性特征),「がさつは臆病の花(粗暴野蛮的人往往是胆小鬼)等。人们看到绿丛中的一簇鲜花常常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樱花也常被看作是日本文化的特征,不同的花在人们眼中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四)由花本身蕴涵的价值映射出的隐喻

1.有利益、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花八層倍、薬九層倍(比喻与本金相对所得利益多少的职业),「子供に花(将有价值的花交到不明白其价值的小孩手中),「実入り豆に花(在已经结有果实的豆子上又开出了花,比喻利上加利)等等。这些成语中的花都映射有价值、有利益的事物,

2.精华、精英。例如「花は桜木、人は武士(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輪咲いても花は花、一合取っても武士は武士(即使开放的花朵只有一朵,鲜花还是鲜花;即使俸禄只有一合,但武士终究是武士)。这种隐喻中带有强烈的等级思想,就像樱花为日本人喜爱并大加赞颂一样,武士被认为是社会的精英而受到人们的尊重。

3.才能、智慧。例如「才覚の花(将既有才学又机灵的人比作花),「才覚の花を飾る(比喻充分地发挥智慧和才能),「盛りの花を野で暮らす(比喻身怀才能却默默无闻地度日,即怀才不遇)等等。这种隐喻是对花价值的充分肯定,身怀才能的人正如孕育着果实的花朵一样,光鲜照人,令人羡慕。

(五)其他消极、反面的隐喻含义

1.艺妓,风尘女子。例如「手活けの花(赎身后嫁人的),「闇に咲く花(在见不得人的地方开放的花朵,比喻)等。

2.衰败、失败。例如「霜の下の花(经受霜打之后的花朵,比喻失去生机和活力的事物),「駒が勇めば花が散る(过份张扬得意之后反而会失败)等。

三、汉语成语中有关“花”的隐喻

即便是看待同一事物,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人也会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观。花与中日两国都有着密切关联,但在各自的语言中所反映出的隐喻含义和文化现象却不尽相同。现以李松《汉语成语辞典》中出现的与“花”相关的成语中表达的隐喻含义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将汉语和日语成语中由“花”引申出的隐喻含义进行对比。两国成语中在“美丽的女人、美好的事物、光荣”等隐喻含义上存在着较大的相似度。与此同时,汉语成语方面的“心情、衣着打扮、虚伪”等,日语成语方面的“预兆、特征、精华”等隐喻含义也是分别属于各自文化圈的不同语言现象。下面将就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形成原因来进行初步的分析。

四、汉日成语中“花”隐喻含义的共性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两国的语言和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汉日语中都存在“花”这个汉字,这也使得花在两国人民头脑中形成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825页)中对“花”的解释有一条如下:“不真实或不真诚的”。《广辞苑》中对“花”也有“浮于表面却无内涵的事物”的解释。花相对于果实,有较好的欣赏性却缺乏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用价值。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存资料的解决是劳动的目的。因此,在生活中逐渐引申出了“没有实际价值”这项隐喻含义。

尽管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上存在不同,但对于美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似乎是两个民族的共性。花朵绽放的美丽,妆点了自然的色彩,丰富了生活的情调,让观赏者为之赞不绝口。汉日成语中都出现了由“花”映射出的“美丽、美好的事物;爱情、婚姻”等,怀有人们对“美好”的欣赏和祝愿。两国古老的传说中也都有关于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最终只能借助美丽的花来表达爱慕之意的传说。另外,由于花具有的孕育果实的能力和女性在繁衍后代方面的相似性,加上人们对两者共有的美丽的认同,从而又出现了以花来喻美人的隐喻含义。

花开之时,颜色缤纷交错,让人目不暇接。加上一到赏花的季节,人们常会结伴出行,络绎不绝地来欣赏美丽的风景。这样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繁荣、热闹的景象。

作为植物,花的生命周期也必须经历从开始到鼎盛最终走向衰亡的过程。人们在感叹“好花不常有,好景不常在”的同时,也对生活中转瞬即逝、无法长久的事物产生了思考。

五、汉日成语中“花”隐喻含义不同点形成原因分析

经验基础产生于隐喻映射之前,为隐喻隐射提供土壤,并赋予隐喻映射以意义。而隐喻实现则产生于隐喻映射之后,其意义也是通过隐喻映射实现的(蓝纯,2005:2)。中日两国文化积淀、历史条件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影响了两国人民对“花”这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对还原“花”在两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下文尝试对形成这种不同隐喻含义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日本,人们的生存都依赖于自然的庇佑。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刺激下,古代日本民族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古代日本人相信‘花’里栖息神灵,他们还根据花儿开放及凋零的状态来占卜收成的好坏及人事的凶吉”(滕军等,2011:285)。这样一来,日语中出现的以“花”来隐喻“征兆”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古代人观察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

在《广辞苑》(第五版,第216页)中对花的解释特别列出了一条:“尤其指梅花或者樱花”。《花の変奏——花と日本文化》(第109页)一书中也说到,“提到花便是指樱花,这是文学界的常识”。樱花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更是神圣的代表。日语中「花見这个单词就特指樱花。樱花作为日本民族和生命意义的象征,受到日本人的追捧。可以看出,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标志。日语成语中出现的以“特征”为目标域的隐喻含义可能与此有较大的联系。

和樱花被认为是日本的国花。其实,原本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外来物种。中国汉代把看作延年益寿的良药而大加赞赏,在重阳节也会品尝酒。这一习俗为日本借鉴,并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在日本传统艺术中,“花道”被认为是极致地展现日本特色的艺术形式。花道的发展经历了从对“唐物”的追捧到对“花”本身自然价值的注重,从而将日本民族纤细、敏感的审美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花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审视,其观赏、药用价值也为人们称道。

王云在《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一文中对中西文化中“花”隐喻的“精华”的含义作了探讨。他认为中国古代诗文选集多以“英华”来命名,如《诗苑英华》《国史英华》等等。古文中,“英华”就是指“花”。可见,在古汉语中,“花”引申为“精英”是存在先例的,但似乎这种现象在汉语成语中没有出现。

此外,汉语成语中“花”的隐喻含义多见于事物色彩等方面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的表达,这可能与汉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关。

六、结语

本文通过汉日成语中有关“花”隐喻含义的对比考察研究,发现汉日两个民族对于“花”这一事物的解读,伴随有对同一事物的相类似的认知过程。同时又始终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观念。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交流和表达的要求,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想要表达的含义也会受到自己文化圈的影响,因此对于同样一个事物会赋予它不同的隐喻含义,实现同类型文化圈内部的交流。正确掌握日本成语中这些隐喻的含义,对于深化日语学习、深入理解日本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张正军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赵艳芬.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夏征农.辞海(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新村出編.広辞苑[M].東京:岩波書店,1998.

[5]北原保雄.明鏡国語辞典[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8.

[6]尚学図書.俗語?ことわざ大辞典[M].東京:小学館,2007.

[7]李松.汉语成语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9]新村出編.広辞苑[M].東京:岩波書店,1998.

[10]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滕军,黄玉梅,张瑜,王善涛.日本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1.

[12]新村出編.広辞苑[M].東京:岩波書店,1998.

[13]中西進,辻惟雄.花の変奏——花と日本文化[M].東京:ぺり

かん社,1997.

端午节祝福成语范文3

关键词:龙的传说;龙图腾;生活中的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1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1-032-07 收稿日期:2011-11-18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么?

一、龙的传说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命名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身体的各部分命名,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命名,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可以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据传,古时候森林里的动物很多,而且非常凶猛,常常成群结队出来袭击、吞食人类,使人类无法安宁地生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频频向天庭发出求救呼声,祈求上天能惩治那些无比凶残的动物。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间查看,了解实情。 六郎神下到凡间目睹了动物撕咬凡人的场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如果不及时拿出拯救办法,人类将无法生存。他重重地划出一条界线,暂时把人与动物隔离开,再遍访百姓,搜罗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在动物之中立一个“王”,以它来管制那些为所欲为的动物。六郎神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苦思冥想得出了一个妙计:以九种动物组合成一种新动物,取名为“龙”。说办就办,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慢慢地画了起来。先勾画出蛇身,接着画驼头、鹿角、牛嘴、鱼鳞、凤尾、鹰爪,当画完“狮须”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想这第九样“虎眼”只能先画在一旁放着,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个咒,再把两只“虎眼”安上去,以后这东西才会更听话。快到八十天的时候,有一个木匠带着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头,走入洞内歇息。偶然之中看见洞壁上画着一个动物图案,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东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两只眼睛。他随手拿起墨笔,模仿六郎神画的“虎眼”,添在龙头上。这下,洞壁上的龙张牙舞爪扭动起来,嘴里喷着浓雾,龙体火光四射,一时狂风大作,洞内飞沙走石,龙像一道闪电似的飞了出去。木匠吓得趴在地上。

一听说“王”龙出洞,那些凶猛的动物早已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出来吃人,人们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随随便便在山野劳作。但是,龙成了百兽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听六郎神的使唤,常常飞上天空兴妖作怪,有时连续降雨不止,地上常闹洪灾,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摇身一变,还多出了一条龙。六郎神一怒之下,将一条镇在云层里,继续看管动物;另一条则打入东海,令它不得随意出入。百姓以为龙虽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毕竟功大于过,依然把它视为吉祥物,因此,逢年过节都要扎上一条龙,走村串户游耍一番,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太平安康。

后来,传说不断演变,龙帝被称为了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下胡髯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二、龙有几个孩子

说是龙母生了9个儿子,这9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起来,简析如下:

1.老大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2.老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形象。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3.老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4.老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钮,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5.老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威武。

6.老六霸下。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形象。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7.老七狴犴。

狴犴,又名,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形象。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8.老八负■。

负■,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形象。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老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三、龙图腾象征皇帝

在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龙的由来要追溯到先祖炎帝和黄帝时代,传说他们和龙有着莫大的联系,相传炎帝的出生就是由于他的母亲梦到“神龙首”才怀有身孕,生下了炎帝,而且死后还化作了赤龙,这才有了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这一说法。

当然,这些传说,不足取信。还有一种说法,在黄帝和炎帝时期,分散有很多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都用一种自己认为很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来作为部落的标志,当时黄帝和炎帝的标志是蛇,每个部落管辖着一个地方,但是由于环境的不同,有的部落的生活环境就很差,于是就起了争夺其他部落领地的野心,因此各个部落之间就开始了你争我夺的现象,但是黄帝和炎帝在降服了其他部落之后,没有去诛杀他们,而是把各个部落的人都纳入自己的领地,进行管理。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取那个部落的标志的一块来添加进自己的标志里,久而久之,黄帝部落的标志已经成为了一个什么动物都不像的图像,于是他们把这个图像叫龙,而由于黄帝的管理得当,人们之间也没有再出现战乱,于是龙的形象就被看做了和平的象征,被炎黄子孙一直传承下去。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龙渐渐地成了权利和身份的象征被绣在了皇帝的衣服上,预示着龙是皇族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在古代人心中,龙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在民间享有非常高的崇拜。

古时,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把龙绣在衣服上的,老百姓穿龙袍,那是何等的大逆不道!这也稳定了龙在皇族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皇帝衣服上的龙,绣法也是非常讲究的。通常皇宫里会有专门为皇上缝制龙袍的宫女,选用上好的布料,一针一线的把龙给绣上去,绣的龙还要栩栩如生,给人腾空而跃的感觉,因为古代人都是穿长袍的,所以一般都要求要绣整条龙。皇帝衣服的颜色也非常的讲究,通常为黄色,因为古代人认为,黄色和金子的颜色一样,是一种荣华富贵的象征。所以龙袍选用黄色,到了唐朝以后,黄色渐渐地成了皇族特定的色彩,像一些达官贵人或是平民百姓都不能用黄色来装饰自己的房子,否则被视为大不敬。

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那时候,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成为五爪大龙。

中国的老百姓不喜欢代表皇权的龙,他们喜欢另一种龙,这种龙没有皇权的威严,它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的舞蹈。端午节时,举行龙舟比赛。民间还流传着很多跟龙有关的故事,其中“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鲤鱼跳龙门”等故事流传很广,在这些故事中,也有英雄斗恶龙的内容,这也许是人民对皇权的一种反抗吧。

在民间,有关龙的戏剧、音乐、图画、工艺品和成语也是很多的。在中国带“龙”字的山名、水名和地名更是多得数不清。龙在民间还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这是人们对龙喜爱心情的表现。

四、“龙”图腾的意义与别人无关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图腾蕴含着无数有着同一基因的人的希望。沧海可以变为桑田,岁月可以变迁,但血液的浓度不会变淡。中华民族将“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华人不管自己身在何方都乐意把自己称之为“龙”的传人。“龙”,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龙”,就是中华儿女的自豪。

但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足以震撼五千年历史的观点: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因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图腾,比如说美国:它的国鸟是白头海雕,甚至其国徽的主体都是一只胸前带有盾形图案的白头海雕。海雕的“霸气和攻击性”似乎比“龙”更具有现实性,但美国为什么没有忌讳外国人的联想而改变自己的“国鸟”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从文化角度讲,图腾就如同一个人的基因,就如同一个人的血型,永远都无法改变;从国家角度讲,国家强大了,无论什么样的标志都无所谓,因为别人只能够仰视。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崇拜标志,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崛起方式。一个大国正在崛起,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在顺应历史的趋势,别人无权插嘴;“龙”这个图腾无需改变,因为“龙”具有什么意义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五、世界各国的龙

龙的善恶是文化的沉淀。今天,龙在东方文化里保持了正面的形象,龙的精神成为奋发的精神,龙的民族成为自强的民族。如果说古代的舞龙或许是为了祭神祀雨、扫瘟避邪,那么今天的舞龙则多半是娱乐或庆典。在世界上,中国的舞龙、划龙船已经成为东方文化渗透于西方文化的一缕,是东西方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有关于龙的记载和描述。

印度的那伽是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它长身无足,称霸水域,是古印度人对蟒蛇的神化。翻译成中文时,它变成了龙。

《北欧的神话传说》记载北欧的毒龙时说道:有一条狰狞的毒龙叫尼特霍格,盘踞在冰天雪地的海维格尔玛泉水旁,日夜不停地噬咬着伸入泉水的巨大树根。又说:“毒龙生为恶魔,企图最终咬断宇宙树的巨根,毁灭世界。”北欧的毒龙嗜水,不同于中东的古龙,却类似于中国龙的传说。在欧洲战争史上,龙还常常作为武士的徽章。

在西方,龙同样是传说中的巨兽,而且有翅膀。在希腊语里叫Drakon,演变成英语叫Dragon,在拉丁语里还有一个Draco。尽管西方人也一直没有解开龙的起源之谜,但多半认为它是蛇崇拜的回响,因为世界各文明里几乎都流行过蛇崇拜。Draco则来源于蜥蜴,在希腊也有天龙星座的意思。

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中东地区的蛇或龙硕大而凶猛,被认为是邪恶的总代表,埃及的黑暗之神Apepi就是一条巨大的蛇。希腊、罗马人接受了龙是恶者的说法,同时也把它构想成慈善的力量,希腊的阿波罗就是蛇的崇拜者,但总体上来讲,他们也没有改变龙的邪恶形象。

在《圣经》里,龙就是蛇。在《创世纪》里,有一条著名的蛇,他曾引诱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在《启示录》里又两次说到: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蛇与龙前后相承,而且迷惑天下人。可见,基督教义完全不利于西方龙文化的形成。

相反,在东方却记载了大量龙与龙王的传说,为人们普遍所接受,对东方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也明确区分了龙在东西方文化中,正面和反面形象的不同。

六、传说中的龙真的存在么

龙,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谁都知道龙的形状;说陌生,一般人谁看到过真龙?

有人说龙在海里,在天上,谁见过?

清・光绪三十四年刘建封考察长白灵光塔时记录到“龙岗双龙”的消息,特转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塔甸于祥鳞云:光绪丁末年五月间,日夕大雨,忽见双龙跃于龙岗,旋自西南陡起狂风,吹出无数黄云,直奔白山而去。

倘若于祥麟一人之言不足为信的话,那么,1995年3月22日下午4点钟左右,抚松县城许多人目睹天上之龙则令人难以解释了。

这天下午4点左右,抚松县城西江公园一带有工人、干部等20多人忽然发现西山上空出现一条“龙”。通身为金红色,龙眼、龙须、龙鳞等清晰可见,头朝东南,尾朝东北。发现者大为惊讶,奔走相告,等有人通知记者摄像,“龙”已离去,实在遗憾。

抚松“金龙”发现人数众多,“龙”在空中滞留20多分钟,这个现象,使人迷惑不解。远离抚松县城东几十公里的北岗大顶子村,正在参场干活的参农们也发现并清晰地观看了“金龙”这一奇迹。

有人认为,可能是云形成了龙形。但几十名亲眼看见“金龙”的人坚决否认“云”之说,理由是当时天空万里无云,怎么会单独有一“龙形云”?况且龙头、龙目、龙须、龙鳞、龙身、龙尾,均清清楚楚,决非云彩所能构成。

究竟龙是否客观存在,大概目前尚不能定论。美国科学家最近证实大气中可能存在一种生物:他的状态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

1917年中国某地出现一次鸟类群体死亡事件:尸体上留下生物的爪印,极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爪印,这些鸟食虫空中坠落的据目击者称,当时鸟类极像在躲避某种掠食者,鸟类身上留下的爪印似乎证明了就是这种不明生物导致了鸟类的死亡,当地人也在同时看到空中的一条龙影。

1939年美国一家军用飞机在弗罗里达海滩坠毁,12名飞行员死亡,调查后结果惊人:飞机舱里,到处是弹孔,一些飞行员的手里还握着手枪,很显然飞行员们好像在舱击过。 但不知是在射击什么东西。正当调查人员一筹莫展时,又有了一条惊人消息,一位农民正在种田,看到了这架飞机的坠落,同时他看到了一种不明生物从飞机内蹿了出来,据他描述跟中国传说中的龙简直一模一样,灰色的,最后消失在云彩中。消息进一步得到证实:在两名飞行员的胸前,明显可以看到两个印子,很像动物的爪印。这两位飞行员的生命大概早在飞机坠落前就丧失了。

据推测,这大概就是龙所为,它进入飞机,飞行员开枪射击但未能将其击毙,反而它却杀了两名飞行员,最后由机失控,坠落。

七、考古发现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7000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蚌塑龙纹等。

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八、龙须珠的传说

龙须珠是龙须、龙珠的简称,是古代人们将龙须、龙珠搭配在一起佩戴的吉祥饰物。龙须和龙珠本身都有吉祥之意,而龙须珠搭配寓意更为深远。

1.龙须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黄帝升天成玉帝时,有龙垂胡须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70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臣民都抓住龙的胡须,龙须受不了重量而断了。至此,断掉的一半龙须留在民间。民间有传说,龙须型的饰物是有灵性的,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学业、事业有成。

2.龙珠

龙珠即珍珠,珍珠产自水中,拥有亮丽的光泽和形态,而龙在很多传说记载上都是掌管水的水族之长,所以人们都将珍珠定为龙珠。珍珠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爱戴,珍珠不仅美丽而且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明代的《本草纲目》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现代医学也经常指出珍珠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解毒之功效。

3.龙须珠的搭配

龙须、龙珠的搭配佩戴更有深刻含义,龙须虽然能给人带来诸多吉祥之意,但民间传说龙须拥有灵性总想要回到龙的身上,这样也会将龙须的吉祥祝福也带走,而龙喜欢龙珠众人皆知,龙珠的作用就是定住龙须,将龙须一直留在人间,留住吉祥祝福。

龙须珠并非封建迷信产物,和龙一样只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们在生命中的精神寄托,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文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年轻人开始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龙须珠虽然是古代人们佩戴的吉祥饰物,但须和珠的造型透出经典的时尚造型,又有吉祥文化含义所以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

九、我们生活中的龙

在我们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龙是原始人的图腾。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是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人们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着想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舟,植物有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等等,龙真是无处不在啊!

十、龙与中国饮食文化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

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此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文化活动。

在人们使用的饮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见龙的形象。它或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或是营造一种庄严尊贵的气氛。这些龙的姿态各具时代特色,有的曲体盘绕,有的穿云腾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势待发。斗转星移,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龙”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仍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十一、属龙人的性格

神话传说中那巨大、宏伟的龙使人们产生无限遐想。所以龙那神奇的品质,不管虚幻与否,肯定也包含在那些出生在龙年人们的心中。在龙年出生的人据说都带着命运之角。属龙的孩子喜欢拣重担挑,喜欢承担重要责任,即使这个孩子在家里最小也是如此。年龄较大的孩子常常能比他们的父母更能担负起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中国人把龙看做是财富和权力的卫士。属龙人当然是属于成功的属相,但属龙人也是权迷心窍的狂妄自大的人。

属龙人出生时的天气状况对属龙人今后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在暴风雨中诞生的孩子会走一条暴风雨般的、充满冒险性的生活道路,会历经更多的艰险或磨难。在海和天都很平静的白天出生的属龙人,一生都会得到保护,而且这样的属龙人性情会很可爱。

值得记住的是:尽管龙使人眼花缭乱,但思想没有深度。只有当属龙人能够控制住那传说般的力量时,才能创造出奇迹。属龙人需要人们充分地信任与理解。

属龙人宽宏大量,充满生气和力量。对属龙人来说,生活是五颜六色的火焰,跳跃不停。尽管属龙人以自我为中心,偏见、武断、异想天开,要求极高或蛮不讲理,但从未失去过崇拜者。由于属龙人骄傲、清高、非常直率,在一生中很早就树立了理想,并要求其他人也具有同样高的标准。属龙人异常积极,属龙人不会长久沉没,甚至当属龙人处于忧郁时,会比别人都更快地挣脱出来。属龙人是快活的,并反对斯斯文文。对于需要马上办的事情,属龙人会亲自去办,而不是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属龙人在场时,别人的注意力会转向属龙人,按属龙人的思路办事。在与属龙人接触中,也能激发每一个人的热情。但属龙人本人并不需要别人激励,因为属龙人自身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属龙人的能量很大。属龙人那急躁、渴望和几乎是宗教性的热情,像寓言中所讲的龙口中喷出的火那样燃烧。属龙人有做大事的潜力,因为属龙人喜欢大刀阔斧地干事情。然而,如果属龙人不能控制你那早熟的热情,就会把自己烧掉,变成一缕青烟。属龙人的性格易变得狂热,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大张旗鼓。

与强大的属龙人竞争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属龙人常用恫吓的手段来威胁敢于向属龙人挑战的人。一个恼羞成怒的属龙人会像一只大灰狼一样蹲在别人家门口,并在外面喷云吐雾,直到把别人的房子吹倒了事。如果你是那种非常粗暴的属龙人,极可能会有很强的摧毁力。

属龙人很少拐弯抹角讲话,属龙人讲起话来就像引用皇家法律一样。有时属龙人会感到文明、充满深情和甜言蜜语对属龙人是一种极大的约束。当属龙人被激怒的时候,特别粗暴、无礼,并完全不体谅别人。但别人以同样的方法回敬属龙人是无效的,除非那人也是属龙人,并决定用武力来解决。那么我们就都可以坐下来观赏那壮丽的烟火了,属龙人能把打架变得像过生日一样热闹。尽管属龙人们脾气很坏,又武断,但对长辈还是孝顺的。无论属龙人或龙女郎与家庭有什么分歧,只要家里需要属龙人帮助时,属龙人会把分歧丢到脑后,果断而慷慨地给家里人以帮助。然而,危机以后,家庭成员要遭到属龙人严厉指责。尽管属龙人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爱爆发,但不能说属龙人好感情用事,也不能说属龙人敏感或浪漫。属龙人对爱和谄媚习以为常,那是属龙人本应得到的。属龙人恼怒时很固执,不理智并很专横,但属龙人发作之后就能原谅别人,属龙人也希望别人能原谅属龙人。有时属龙人也许会忘记道歉,这似乎很迟钝,实际上是属龙人真的没有时间为自己做解释,属龙人只想开始工作。属龙人的感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当属龙人说爱别人时,别人可以肯定属龙人是真心的。

属龙人是强大的、果断的,但属龙人并不狡猾和诡计多端。属龙人避讳那些微妙的谈判,要是这种竞争只靠力量来决定的话,属龙人很容易取胜。但属龙人常常过于自信,被幻想所迷惑,因而对周围发生的倾覆或是密谋都无所察觉,更不能及时寻找到对策。属龙人非常傲慢,从不请求别人帮忙,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拒绝撤退。由于属龙人勇往直前,以至于忘记保护属龙人的后方和侧翼。属龙人非常直率,从不撒谎。不管怎样,属龙人是一个坦率的人,别人能像看书一样来了解你。属龙人从不伪装自己的感情,也很少费心去尝试这一点。属龙人不能守口如瓶,保守秘密,甚至当属龙人发誓一个字也不说时,别人也能肯定在属龙人发怒的时候便会把秘密脱口而出,并且一字不错。

作为从不接受失败的属相,属龙人会自讨苦吃。当你认为自己没有错时,会一头扎进灾难的深渊。别人说属龙人是自负、自我毁灭吗?不是那样。这个道理很简单,这种人一定要实现属龙人的计划,丝毫不考虑后果。属龙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达到最高的目标,别人越想使属龙人改变行动方向或绕开麻烦,属龙人就变得越顽固。属龙人不愧是个带头人,甚至在属龙人情绪最不愉快的时候也能不负众望。

属龙人生活是有目标的,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对属龙人的健康不利。属龙人必须有一个为之奋斗的事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一个犯错误的机会,别人能想象属龙人心中的火如何燃烧吗?没有宏伟的计划和失败后的重振旗鼓,龙就像没有燃料的机车,最终会垮掉,变得无精打采。属龙人与属蛇人一样与成功有着不解之缘,但属龙人比属蛇人更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属龙人的失败往往是由于体力不支所致,所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在属龙人心里留下创伤。属龙人是个敢干的人,属龙人可以单枪匹马地进行讨伐。向领导示威,给报纸写信或在请愿书上收集一百万人的签名。这种猛烈的抨击方式使属龙人不致患任何一种精神或神经病。

属龙人不喜欢浪费也不吝啬。属龙人很慷慨,从不关心银行收支平衡与否,除非属龙人凑巧与欠钱的属相结合在一起。属龙人要么就很早结婚,要么干脆独身。属龙人过独身生活会很快活,因为工作和事业占据了属龙人的全部生活。总会有朋友或崇拜者来与属龙人做伴。别人从来不会对诚实的属龙人丧失信心。属龙人很少动摇、怯懦或推御责任,从不疑神疑鬼。由于属龙人天生具有开拓精神,所以属龙人企图一举成名,但有可能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属龙人是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

属龙的姑娘很少过分打扮自己,完全是自然美,没有任何修饰。龙女郎的自尊心很强,虽然有架子,但龙女郎并不希望人家像圣人一样地待自己。龙女郎只要别人尊敬自己,并且龙女郎会竭尽全力地做到这一点。通过龙女郎的衣饰别人还可以看出龙女郎是个严肃的人。实用的衣服最受龙女郎欢迎。龙女郎的衣服上没有褶边,不要飘带,没有多余的纽扣、蝴蝶结。但最低限度的要求还是要的,比如:喜欢穿宽松的、适于活动的衣服,龙女郎不喜欢穿紧身的、受约束的衣服。实际上,如果龙女郎爱好军事或公共事业,龙女郎会喜欢一套制服。这样龙女郎可以穿着衣领挺直、干净利落的衣服轻轻松松地去工作,不必为每天决定穿什么衣服而烦恼。

龙女士是十二生肖中的贵妇人,龙女郎爱鼓吹妇女参政,男女平等,对妇女的歧视行为会使龙女郎大发雷霆。男人能做的事,龙女郎也许会做得更好。不要低估龙女郎,龙女郎会将别人击败,置之于死地。龙女郎从不逆来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