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1
在讲授完《公输》一课后,笔者便对墨家的思想与主张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他们不仅有“侠义”,更具备“实力”!若将“侠义”比作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思想,那么“实力”便是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力量。于是,笔者便有了下文的思路。
作为在教材中首篇亮相的先秦诸子散文,《公输》成功地展示了《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尤其是它那出彩的、雄辩的语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于是,历史上便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精彩一幕。而其中的“墨家”就是一门追求和平、崇尚俭朴、意志坚忍、务实能干的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出身贫贱。据记载,他的生活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公输》这篇课文就是记叙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辩论技巧和机智果敢的应变能力,阻止强大的楚国进犯弱小的宋国的这件事,集中反映了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我们看到:墨家对于诸国统治者的影响无不展现着“侠义”与“实力”的交融。
作为语文课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在为达到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一目标时,首先应对其语文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予以重视。因为“语文毕竟首先姓的是‘语’”!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起点,也是本质属性所在。
以本课为例,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应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尤其是特殊句式的用法
文言语汇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更好地进入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精神实质的基础。作为经典的《墨子》,它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也便源于此。
1、文言常用词汇:如“以”“为”等。
例句:“将以攻宋”,“以牒为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特殊的短语:如:“不可谓……”“犹……之于……”“以……为……”“虽然”“所以……”。
3、特殊的句式:如:“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与王?”“此为何若人?”
以上列举的这些文言现象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弄懂这些细微的文言知识,要求他们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贯通,文言文今后的阅读道路才会走得平顺,在此基础上感知文意,领会思想,探究手法才具有“发言权”,提高阅读能力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谈。
(二)理解文章说理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逻辑方法的巧妙运用。
在与公输盘的这场交锋中,墨子先诱使公输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于是墨子以此为前提,推论攻宋的不合逻辑,指出对方“义不杀少而杀众”是何等的矛盾与荒谬。在与楚王的这一回合中,他同样也是先诱使楚王说出“舍好求次”的人犯有“窃疾”,于是墨子立即以此为前提,并将这种现象与楚国攻宋做类比,指出楚王也是犯了“窃疾”。正是由于前提都是对方亲口说出的,对方便自然难以逃脱“必然的结论”。这种善于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的辩论机智,的确增强了辩论语言的说服力。《墨子》思辨性、战斗性的语言实力确实叫人拍手称绝!
(三)探究墨子的劝说的语言艺术,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形式上以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对话又以言理为主,通过假设的方式,运用大量比喻,充分展示了先秦散文“连譬带喻”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将楚国的富饶比作“文轩”“锦绣”“梁肉”;而将弱小的宋国比作“敝舆”“短褐”“糠糟”,三次夸饰不仅取悦了楚王,也达到了劝阻的目的。另外,排比句的运用,也使文章的说理极富气势,增色不少。
其次,文章的文字简洁明快,典雅含蓄,形象生动。例如墨子一连串的质问使公输盘无可辩驳,一个“服”字写出了公输的一副尴尬相。而墨子与公输模拟攻守,使其无计可施,只得表示“诎”了。这个“诎”与“服”相应成趣,既宣布了公输的彻底失败,又将他失败后的泄气、沮丧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写作中高超的“炼字”手法,很是值得学生的借鉴。
总之,离开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空谈作品的思想与价值永远是不现实的。作品中墨子的最终获胜,就已经铁证了“侠义”离不开“实力”的真理,即具备“实力”的语言才是经典的真正载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2
一个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这样的句式称为被动句。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无标志被动句――语意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例如:《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又如:《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理解这一点,两句的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二)有标志被动句
这种句子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现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主要有以下九种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例如: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为……”表示被动,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3.用“为……所……”表示被动,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4.用“……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动词”的格式,“为所”是“为之所”的紧缩形式,可译为“被……”。例如: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5.用“见……”表示被动,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用“见……于……”表示被动,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7.用“受……”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
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8.用“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9.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者的句式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C.克伤於矢,流血及。(《左传・成公二年》)
D.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D.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4.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B.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D.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5.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王痍者何?伤乎矢也。(《公羊传・成公十六年》)
B.商鞅用于秦而收魏。(苏洵《六国论》)
C.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两小儿辩日》)
B.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D.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B.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B.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袁宏道《满井游记》)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溥《五人墓碑记》)
11.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活板》)
C.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2.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辱于奴隶人之手(韩愈《马说》)
B.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D.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13.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左传・文公十八年》)
14.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荆轲列传》)
B.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15.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
B.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16.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被以不慈之伪名。(屈原《楚辞・九章・哀郢》)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7.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B.庄公即位,(姜氏)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C.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
D.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18.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B.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C.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被动句》
1.C(“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A、B、D三项皆为被动句)
2.A(“见恕”即“恕我”,“见”表指代;B、C、D三项皆为被动句)
3.D(“为之”意为给他,不表被动;A、B、C三项皆为被动句)
4.B(此句为陈述句;A、C、D三项皆为被动句)
5.D(此句为定语后置句;A、B、C三项皆为被动句)
6.C(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项为陈述句;B项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7.D(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B、C三项皆为判断句)
8.A(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B、C、D三项皆为判断句)
9.C(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B、D三项皆为普通句式)
10.B(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C、D三项皆为普通句式)
11.D(此句为一般句式)
12.C(此句虽有“所”字,但为一般句式)
13.A(句中“为”是“给”的意思,并不表被动)
14.D(此句为一般句式)
15.C(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16.B(这是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夺”意为被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