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1

1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产业布局来看,结构趋于优化。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县南形成以桃、李、杏、酥梨、葡萄、冬枣、西瓜、棉花、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中形成以苹果、樱桃、花椒、中药材、小麦、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北形成以苹果、核桃、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资源条件来看,发展压力巨大。县境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全县耕地面积80.6万亩,海拔406.9-1268米,年均气温12℃,降水量680毫米,无霜期204天,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616小时。水资源总量1.66亿m3,可利用量1.30亿m3,累计建成石堡川水库、东雷抽黄、五一、红石崖等几处灌溉工程,全县可灌溉面积46.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42.08万亩。从宏观形势来看,发展机遇难得。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大,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西部生态建设、优势产业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2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县属渭北旱塬,干旱少雨且旱涝分布不均,尤其是夏秋旱涝交替发生,冬春连旱、伏旱、秋涝等灾害性气候因素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县中、县北部分乡镇表现的相当突出,靠天吃饭,等雨栽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普遍出现人员结构失衡、知识老化、技术断层现象,一线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技术更新滞后。比如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由于缺乏本地技术人员而不得不从外地聘请。加上外出劳务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及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制约,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制度影响,加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刺激,群众对土地流转价格期望过高,全县80.6万亩耕地中,土地流转面积仅占5%,其中用于发展农业产业的50—100亩的只有80多户、100亩以上的仅有32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总体比例很低,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档次偏低,装备偏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受财政收入、金融信贷政策影响,融资渠道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解决问题

3.1坚持规划引领。一方面,要精心编制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涉农部门、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高标准、超前编制现代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配套编制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设施建设、园区发展等各项规划,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强化规划指导。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要严格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规划,抓好落实。同时,要维护规划纲性,避免投入分散、重复投资,也利于打造亮点,带动发展。

3.2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动态,适时研判中省市投资重点,策划并积极争取一批对我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围绕果畜等主导产业发展,吸引配套产业化企业入驻,形成以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龙头,现代农业园区为骨干,产业示范村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3调优产业结构。一是壮大果畜产业。围绕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目标,生猪产业发展上,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科技培训、质量安全四大体系,稳定生猪产业规模;果业上,精心实施现代果业项目,大力推广灯板带网新技术应用,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粮—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提升果畜产业规模标准和产业化水平。二是做优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苹果、樱桃、冬枣、粉条等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业,充分挖掘县域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以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为内涵的休闲农业,积极推广以郭家庄“樱桃+农家乐”、龙首坝“文化旅游+农家乐”为典型的观光农业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带动农家餐饮、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贸易等周边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增收。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2

为了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理念、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明确目标,创新举措,加大扶持,确保我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本届政府期满,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立足本地,发挥优势,提升兰溪特色农业产业

3、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兰溪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培育杨梅、枇杷、小萝卜、大红柿、早熟梨、鲜食枣等地方特色果蔬业,提升蜜蜂、珍珠、畜禽等健康养殖业,做活茶叶、高山蔬菜、竹业、中药材等山地特色种植业,扶持双低油菜、鲜食春大豆等高效冬种业,鼓励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每年确定5个综合效益明显且对我市产业和农民的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给予每个基地5万元的建设补助。

4、着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鼓励农业园区拓展休闲观光功能,扶持农业生态休闲园区建设。农办、旅游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科学制定我市农家乐发展规划,沿47省道规划建设具有兰溪特色的农家乐长廊,主动帮扶经营户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的农家乐示范村(点)和农家乐星级经营户。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对农民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要简化有关证照申办手续,减低收费标准。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一部分特色鲜明、经营规范、有发展前景、能带动当地产业的示范村(点)。对符合规划的新开办农家乐经营户每家给予2000元的扶持,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每家给予5000元奖励,对获得金华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点)给予2万元奖励。

5、实施农业生产“走出去”战略。既扶持农产品向外销售拓展市场,也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市外建立珍珠、生猪、家禽、蔬菜等种养基地,突破我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瓶颈,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关心外出创业人员的发展,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外出创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6、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扶持和实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应用新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每年扶持5个新技术、新品种应用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的补助。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校(单位)合作,引进或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兰溪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扶持,培育主体,做强农业生产经营龙头

7、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工业园区有关政策执行。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营销等项目新增贷款予以三个百分点的贴息,对建有农产品生产基地、连结一定的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奖励。

8、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取得上级表彰的规范化合作社给予奖励,凡取得金华市级表彰的奖励1万元,取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奖励2万元。每年选出5家在带领社员对接市场、培育品牌和提高种养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专业合作社,每家给予1万元的奖励。

9、培育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鼓励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投资入股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与各类主体的经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投资开发,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积极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和现代农业种养项目的招商引资。全面摸底,努力盘活农村现有闲置的场所、土地资源。

10、大力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以农业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骨干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农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11、大力培育兰溪农产品品牌。结合兰溪农业的主导产业,市政府成立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以兰溪地域冠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提升兰溪农产品知名度作出突出贡献的生产经营主体,由市财政予以1-5万元的市场营销补助。对获金华市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称号的农产品,或对当年通过市级农口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兰溪农产品,对生产经营单位给予0.2-1万元奖励,兰溪特色农产品通过国家原产地注册标记或原产地保护登记的,或当年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的,由市财政对项目申报单位给予2—5万元的补助。

12、大力促进兰溪农产品销售。积极探索推广“超市+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配送我市农产品进超市、连锁店和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根据其销售量情况,市政府每年对前五名的组织营销主体给予1—5万元奖励。每年评选3-5个对农产品销售做出突出成绩的镇乡、街道,由市政府授以农产品销售组织奖。

13、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对农产品出口销售重点企业在享受工业产品出口补贴的基础上,每年评出农产品出口若干优胜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五、夯实基础,优化服务,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

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的涉农资金要进一步整合,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整理、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水产养殖塘标准化改造建设。同时,采取奖补结合的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农业,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流通设施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建设,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

15、推进新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要创新农业服务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在城区建立集农业科技推广、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农村劳动力市场等为一体的新农民之家,并逐步将其服务功能向镇乡、街道延伸,创造条件向中心村辐射。继续抓好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买卖信息有效对接,推广电视、电脑和电话有机结合的“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发挥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3

而农业“新”文化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掌握核心科学技术,可持续生态发展,信息化产业链的建立等等,这些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可谓受益良多,源远流长。

一、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农业“新”文化的杀手锏

农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战略产业。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全国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农村的繁荣稳定。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的基本点在科技。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础,是在全球变暖趋势下一个必然要面临的问题。通过发展科技还可以打破资源短缺环境恶劣的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科技做为工作重心,下定决心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集中力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够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二)“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对我国科技工作的明确指示,是立足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所作出的前瞻和预警,这也一语道破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门”。作为世界第一农业产量大国,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发展奇迹。如今“中国制作”“原产地中国”遍布全球,“农业大国”的桂冠令世界惊羡。然而,大和快的另一面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我们要牢牢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拥有绝对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低端技术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但在有些项目中,我们缺少尖端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使得一直倡导的转型升级进度缓慢。

过去“以量取胜”的农业发展模式曾经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人口红灯”、资源消耗等都亮起红灯,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核心尖端技术、以质带动产量扩张就越来越迫切。

二、精耕细作、生态可持续是农业“新”文化的内在涵养

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必须继承和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国情和现实依据也决定了要继续坚持精耕细作,它依然有生命力,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当时我国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形成了相应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结构,和以往不同,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变了,民族关系也更加和睦,但基本的自然条件并没有改变,人多地少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更为尖锐,那时形成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结构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仍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不足,想大规模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解决问题提高单产还得依靠精耕细作。

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水以及能源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为合理高效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这四类密集方法。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开发利用过去一些荒废及不能使用的土地,充分拓展可利用的土地或空间。在严寒缺水、高山盆地、盐渍滩涂乃至沼泽等各种环境恶劣不适合农产品种植的地区,都可用水栽法使其成为生产基地。水栽法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既扩大了生产空间,又延长了生产季节。目前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区面临的问题已经用水栽法得到有效解决,可以看出水栽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发展高科技农业,吸引青年人扎根农村,可使农村的发展有更广阔的天地。第四,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发展精细形态的农业,完善装备、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经营管理,可发展为观光休闲农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收入,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而与此同时,发展农业经济一定要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甚至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

三、信息化、推广式农业是农业“新”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技术人员短缺、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市场观念淡薄、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发等主观和客观因素阻碍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出路。

农业信息可以帮助农民摆脱陈旧腐朽的观念。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又分布广泛,要想掌握信息难就更需要发展咨询服务。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农业资源整合和农业信息共享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条件。农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占有信息就是占有财富这种盲目渴求致富的心理很容易被骗子利用, 使不少农民不仅没能依靠信息发家致富,还被这些虚假信息误导。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引入,可以帮助领导们进行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从而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二)推广式农业发展的可观性

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科技转化必须依赖农业推广。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合理的农业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科技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日子里,科技成果还是要和农业推广相结合,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原来单纯增加产量单元化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元化为中心转移,并以农业的生产、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业推广的主旨;推广工作的内容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了农业,还涉及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更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只是农民个体,而应当是全部农村居民;推广组织体系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增强;推广方法更加多样化。有效的交流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手机网络及纸质传媒将被广泛的推广。

农技推广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广服务范围不再只是单独的农业生产,而是为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农村文明等综合服务,推广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是面向农村全体农民和农村产业化经营中的所有劳动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所以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办好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群体对于农业“新”文化传承的几点实质性建议

1、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咨询。积极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广泛宣传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用朴实的语言讲解,让群众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利用远程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群众收看农业种养殖技术;进农户,深入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为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2、组织科技宣传与科技推广。积极利用村里宣传栏、公示栏、板报、“三下乡”活动、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组织科技宣讲团,组织群众收看农业科技节目,编排科技小品、文化演出,努力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群众增收致富。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机技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

1新时期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降低劳动强度

大力推广农机技术对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农民能够娴熟应用农机技术,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面对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发展现状,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推广并引入农机技术,有利于新农村现代化农业体系全面建成。

1.2强化农业生产力

人力劳动相较机械设备远远不如,我国当前应用性较强的农机技术类型相对较多,如,经过现代先进技术改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推动农田水利发展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机的效率性与安全性更强,所以积极推广与广泛应用农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生产风险,有利于帮助农民降低经济损失。

1.3改善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压力,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优势,可有效改善因传统农业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农业生产要求,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农药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威胁。

2新时期推广先进农机技术的方法

2.1开拓推广资金来源渠道

在新时期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方面,A市农村农业局通过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的方式增加了大量推广经费。该农业局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大量财政补贴,采取农村个体投资与集体投资等方式提高了农机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使得该村农机技术推广程度大幅度提升,为后期农业经济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局利用通过多方渠道筹集到资金建立了农机技术专项扶持基金,针对学习农机技术与应用该技术开展农业活动的家庭给予补贴,如,农民购买600~900元的小型机械设备(小型割草机、多功能耕地机),专项扶持基金会补贴300~400元;购买大型农机设备(全自动青贮取料机、遥控履带式旋耕机、自走式多功能施肥开沟机),银行贷款利息会比正常贷款要少得多。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转移农民就业,助推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调查显示,机械化生产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其他多个环节有增产的效果,幅度一般在1%~15%之间。机械化生产可以使水稻插栽和收获2个环节节约110元/667m2,机播油菜比人工增产19.7kg/667m2,深度松土的小麦每667m2可增产9%[1]。

2.2加大推广人员培训力度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是限制其接受与使用农机技术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先进农机技术推广质量,需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确保其对农机技术具备正确的认识,切实增强使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强化农机农艺的协调性

B市农村农业局在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方面采取了强化农机农艺协调性的方式,构建了面向所有下属县乡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将该网络与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相整合,形成了良好的农机农艺共同发展局面,对扩大农机推广范围与提高农民接受程度产生了积极影响。该农业局在保证农机农业良性互动的同时构建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技术与资金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此外还建立了农机农艺配套协作机制,针对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成立专家小组,结合下属县乡农机化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推广方案,切实推动了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

3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3.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方式

对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方式进行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农民实际需求构建用户档案,此举借助了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有利于促使有关部门进一步掌握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增强农机技术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农民接受能力制定合理性较强的宣传推广方案,可以利用电视或广播等媒体渠道对农机技术、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进行宣传,促使农民对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加深认知程度;为农民提供近距离服务,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其真正走到农村基层中,了解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情况、机械设备的维护与养护状况,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给予农民指导,确保农民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农机技术相关内容,为推动现代农业良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物联网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时,可以借助并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构建有效性较强的物联网,改进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农业发展相关信息,改善过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有效节约农产品销售与运输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是保证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给农民了解农机新技术提供新的渠道,并通过农业需求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可以建设农业贸易委员会、农业企业以及相关的信息和搜集机构,与农业研究所保持信息的密切联系,实时更新公司信息。多种渠道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快农业的发展,搭建农机推广部门与广大农机户、农机专业服务以及农机大户等组织之间的交流平台可以加快信息的流动性[2]。

3.3制定合理的农作物灌溉计划

传统灌溉技术以人工操作为主,需要农民根据种植经验对农田进行浇灌,不仅无法准确掌控灌溉量,还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采用经由信息技术、自动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的现代灌溉系统,可有效控制灌溉量、节约水资源、降低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向农机化与精细化发展。

3.4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强监控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基本没有充足的条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与控制,无法保证播种质量与作物产量。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各项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应用优势,将其与农机设备有机融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采用网络化手段对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观测与管理,可以收集、分析、整理、保存有效数据,对促使农业发展加快生产机械化与管理精细化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2个农业园区和12个现代农业基地,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了“粮、果、蔬、花”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我县农业总产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12.8%;粮食总产量79.36万吨,实现十连增,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连续十年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六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荣誉称号;被省政府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文宫枇杷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近年来,我县粮食生产面积保持在243万亩左右,其中,大春159万亩、小春84万亩。二是示范基地带动。扎实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已实现旱地“千公斤粮五千元”和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全年比大面积亩增产390公斤以上,增效900元以上。三是推进高产创建。我县属省级高产创建整县建制推进县,近3年每年推进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2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四是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2014年,全县小春粮食测产达18.33万吨,同比增长4.3%。

(二)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县已建成现代粮食产业、龙桥蔬菜、兆嘉蔬菜、文宫镇枇杷、古佛乡枇杷、高家水果、鳌陵乡枇杷、黑龙滩镇柑桔(眉州红脐)、中农清见、新店清见、河口不知火、曹家梨子等12个万亩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其中珠嘉、龙桥、文宫、古佛、鳌陵、黑龙滩等6个示范基地已经省政府认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效益明显,水果万亩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年产量30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6000元;蔬菜基地建成2万亩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元。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到2013年底,全县水果面积65万亩,年总产量48万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76.5万吨、总产值11.48亿元;全县粮经比65:35。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13年以来,我县共实施省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示范县建设、2012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012年“五小水利”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完成投资12795.6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7007.2万元,市、县投资1993.0万元,群众自筹3795.4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6万亩,田型调整1.6万亩、灌排渠系258.8公里、蓄水池1134口、山坪塘327口、提灌站11座、田间生产便道62.1公里、机耕道15.6公里。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县承包耕地面积119.2万亩,承包农户40.96万户。截止目前,土地流转面积32.1万亩,其中规模流转17.5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涉及农户9万户。目前我县正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6个、家庭农场35个,成员总数达47383户,带动农户64850户。其中:专业合作社中农业(种植业)215个、畜牧业158个、渔业56个、服务业38个、林业25个、其他4个;家庭农场中种植业11个、养殖业6个、种养结合的18个。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7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专业合作社40个,其中通过地标认证的2个、农产品质量认证38个(无公害认证21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有机认证4个)。

(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项目资金1800万元,完成全县60个乡镇农技站建设,配备配齐相关仪器设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现有在编农技人员528人,其中乡镇401人、县级127人,取得岗位证书322人,高级农艺师33人占6.25%、农艺师190人占35.9%、助理农艺师281人占53.2%、技术人员24人占4.5%。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强校县合作,加强与专家的合作,加大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实行“技术到户,指导到田”,重点推广“四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种、良法、良机、良壤、良灌、良制)。

(六)加强农业执法监管。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广泛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农资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春、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突出重点时节、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经营场所,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636人次、执法车辆153台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4家、市场91个、经营企业833个,取缔无证经营摊点3个,抽检产品21个,查处违规经营行为11起。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16个乡镇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12.3万亩)。全县56个乡镇110万亩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52个,其中无公害28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5个、地标2个,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80万亩,主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要优势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每年抽检农产品1200个以上,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截止目前,全县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幅员面积广,加之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主动性、积极性下降,不愿投资新建设施,对原有设施管护维护也不到位,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滞后。

(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由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为老弱病残,部分地方土地撂荒较多,同时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等接收能力较弱,影响和滞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三)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难。由于我县属典型丘陵大县,多数地方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田块多、单块面积普遍较小,加之受承包经营期限和群众法制意识影响,流转业主投入积极性相应受到响,致使土地成片规模流转难。同时在适度规模经营中,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且受自然气候、病虫害、技术、市场影响较大,从事粮食生产的较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受编制限制及行业的影响,目前全县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年青的、高学历人才较少。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混岗使用、一岗多用、另做它用,同时多数人基本上未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措施

1连云港市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一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制约农业集约生产,土地流转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入会农户少,涉及面窄,生产缺乏信息指导,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50岁以上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47.5%,其中妇女占专职农业劳动力的65.9%,制约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1.2综合配套体系依然薄弱

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投入不足,建设规模较小,仍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滞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致使动物防疫形势严峻、外来生物入侵几率加大等问题日益加重,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3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投入不足。乡镇财力有限,农技推广办公事业经费几乎没有,造成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二是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偏低。有些基层农技人员按国标工资发放且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存在农技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现阶段作为技术骨干的农业中高级技术人员60%以上在5年内面临退休,人才处于青黄不接局面,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薄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已经转换到位,但是基层监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人员编制相对缺乏,执法力量不足;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5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综合实力弱。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资本积累时间短,产品开发、储藏运输能力不足,多以简单加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不足、品牌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外投资合作的实力。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综合实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不强。

1.6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技术因素始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较少,如设施农业新品种多半还依靠引进或进口。技术不足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特点,而现代设施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集成、安全农产品标准生产、优美生态环境营造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1.7农业资源环境日益恶化

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局部地区农业用地质量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将持续深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挤压农业发展空间。

2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主要措施

2.1明确农业产业布局

在农业部外经中心编制了《“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规划(2015-2030)》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明确功能定位,确定产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谋划《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并加快推进一系列规划实施,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2.2抢抓农业发展机遇

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重点海港城市,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西依大陆桥,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处于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十”字结点位置,在区域经济布局中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其开放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要抢抓这一农业发展机遇。

2.3稳定基础农业生产

保障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亿kg左右,加快高产技术普及步伐,以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建设为依托,辐射引领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整体提升。推进设施农业集中区建设,在设施农业集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中开展高效创建活动。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建设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引导规模养殖场更新改造提升设施装备,提高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

2.4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

应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紧盯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连云港农业资源禀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产业体系。围绕连云港市优势产业,继续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只有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切实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2.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台资创办农业经营服务企业。支持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针对,提升种养植大户生产水平。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2.6实施农业科技创新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研发,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完善农技推广制度,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继续完善“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实施“百千十”示范工程。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示范应用。

2.7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品牌化经营。

2.8提高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

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应抓紧深化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用工业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着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

2.9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普及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环保型饲料,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秸秆综合利用,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继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王蓉,张来振.“一带一路”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