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江雪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江雪古诗词

江雪古诗词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 编排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17-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背诵的量和实施建议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在量上,要求一至三学段学生共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在教学目标上,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

教材是达到以上数量和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苏教版小语教材以课标为要求,在各年级古诗词编排上颇具匠心,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古诗词中的精华,成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对小学各年级的古诗词编排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选取数量适中,依学段有序安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词61首(《青松》《》仍为古体诗),与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有41首吻合,既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编者的自主,二者有机结合。

61首古诗词,又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分阶段呈现,由易到难,第一学段,每册书安排了4~5首,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类型上看,第一学段都为五言诗,到了三年级出现七言诗,到五年级以后才安排了律诗、词,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诗词主题鲜明,与同组教材保持一致

61首古诗词有写四时景色的,有描写儿童生活的,还有边塞诗、哲理诗、送别诗、爱国诗等,内容丰富多样,在单元的编排上又注意了与同组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爱国”为主题,选取的是古今中外爱国的人物、故事,这一单元编排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就与本单元的主题契合,和谐统一。

三、编排形式多样,创造性地多种呈现

(一)直接呈现

这是教材最为传统的呈现方式,教材几乎没有任何注释,但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底版,大幅生动的配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抓手,为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境创造了丰富的情境。

(二)“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所独创,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但愿人长久》以记叙的方式,描述了苏轼与弟弟的分别,中秋夜时思念弟弟而思绪万千,由埋怨而宽慰,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千古名词。

(三)融入课文

如《师恩难忘》一课,讲述了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将古诗意境描述成有趣的故事。这些古诗融入课文的安排,又不同于上面的“文包诗”,体现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文中不知不觉就认识、理解、背诵下来。

(四)读读背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这个栏目重在让学生背诵积累成语、谚语、俗语、古今贤文、古诗词等,全册共安排17首,如《小池》《村居》《风》《竹石》等。只要求背诵积累,不要求精讲,有的还配有注释,供学生理解和记忆。

1.加强诵读,循序渐进。教材无论在量与难度上都循序渐进,学习训练要求呈螺旋式上升。所以,古诗词虽好,但不必贪多,循着教材的安排,将学生小学阶段的诵读量分解至各个学段,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学中,可淡化对诗意等的背诵,多在背诵古诗词、感悟诗情上花时间,在诵读、吟诵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根据难易,合理教学。古诗词,往往言浅而意深,看似简单的二三十个字中包含的意境深远,但一首诗放在小学、中学、大学所要达到的理解程度会因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以《寻隐者不遇》一诗为例,若在第一学段,安排学生会读、会背,体会诗人没有遇到隐者的失望心情即可,本诗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理解上就应有调整,可以在体会诗的意象和感受隐者形象上进行深入探究。

3.形式多样,吐故纳新。教学古诗一般有模式,但随着教材中古诗词呈现形式的不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如《英英学古诗》本身就是对话表演式的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就可以活泼一些。许多古诗均可入画、题诗,也可以与书法、绘画等结合起来。古诗词意境深远,也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学习“文包诗”等形式将古诗词写成文,也是高年级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与古诗词的编排有机结合,会找到许多教学形式,将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会编者的匠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才可以不走偏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好路。

参考文献:

江雪古诗词范文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我品味无尽。“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拓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清代诗人潘德c的《镇江至江宁山杂述》,亦颇具意味,同样写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艳丽,给人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宽慰。“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老木妍新霜,浅红透深翠。”诗人是说,别人畏惧冬的酷冷,我却眷爱它的冷艳和明丽。经霜的老树在冬天里更加美丽了,浅浅的红色中透着深浓的翠绿。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吟颂冬天,别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们,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会陶醉其中。

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便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旷明净。但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文开始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江雪古诗词范文3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和流行元素泛滥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织。“流行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传播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背景之一,并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所无法忽略的重要资源。”这体现了流行文化对如今学校教育的影响。中学生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接受人群,流行元素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流行音乐以饱含情感的语句、通俗易学的唱腔,很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为学生所接受。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完全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将之运用于古典诗词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是极为有利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我国的古典诗词,并更易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在2005年的“教研在线”中,大多数教师也对此持肯定态度,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开始将其运用于教学。

在2009年8月,国家语委发出一则“古诗词尝试流行音乐包装”的消息,使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则消息的颁布正是受到了周杰伦《青花瓷》广受好评的影响,使得他们作出了要在古典诗词中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决定。

二、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

(一)运用流行歌曲中鲜活的语法现象

在流行音乐中不乏一些鲜活的语法现象和生动的情景构造,像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这些歌词中包含着活用、倒装、比拟等语法。利用流行歌曲中的语句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虽然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着优美的语句,但是由于年代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对诗句进行语言分析时往往无从下手,而利用流行歌曲便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解杜甫《望岳》的时候,便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望岳》开篇便用了问句“岱宗夫如何?”这样开篇点题,写出了作者初望泰山时高兴得无法形容和那种对泰山姿态的惊叹、仰慕之情,以问句的形式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然后经过一番揣摩和思索后,得出答案“齐鲁青未了”。这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首《潮湿的心》,在学生听完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冰冷了我的心情”“是雨声喧哗了我的安宁”,然后在欣赏这首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理解问句的强调作用,并将它与陈述句作对比。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二)将流行歌曲作为诗词教学的辅助工具

将流行音乐作为诗词教学的辅助工具引入课堂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课堂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都是极为有利的。例如,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点题式音乐,在进行学习之前播放一首与课堂教学有关或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入境”。这种效果往往是激励性语句所无法企及的。例如在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前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学生带入这样一种情境中去,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同样,在讲授李白的《送友人》时,可以引入周华健的《朋友》,使学生的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现如今许多古诗词已经被编成了流行歌曲,并被广为传唱,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经》中的《蒹葭》、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在进行这类诗词的讲解时,将歌曲直接引入课堂,那么学生对于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诗词背景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例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这篇佳作可谓是绝美的,但是其中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却是学生所不易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播讲解一边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通过歌曲的旋律和韵味充分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歌词中典型的表现手法

江雪古诗词范文4

一、渗透审美教育,品味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要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这样才能渲染气氛,激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联想和想像等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去品味清新、冲淡、沉郁、豪放、旷达、含蓄的不同语言,去感受它们效果。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像丰富,境界辽阔;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关健的方法是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在诗歌中,“意”和“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感悟意境的角度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具体做法如下:1.范读牵引,初感意境。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教师应通过范读尽量地将诗人的主观感情再观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2.补白创造,挖掘意境。文学作品住往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创造,诗歌更是如此。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可透过马蹄带回的香气进行补白、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会还原出马和主人游春的惬意情景,自然就传达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3.调动体验,分析意境。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展示的画面,以及构成具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就应让学生调动生活的体验和诗人对话,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也即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画面意象的深层关系。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它描绘的是诗人登高的凑凉感感慨,但结合陈子昂的时代遭遇就会更深地感悟到诗歌意境展示出来的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了个人于历史中的苍茫渺小感。诗歌就具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普遍意义。

三、渗透审美教育,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格美

江雪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古诗词 适度 适当 适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6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大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佳作。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蕴丰富,让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那如何教学古诗词才能更加有效呢?

一、教学目标,难易适度

古诗词意蕴深厚。学习古诗词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研文本,预先对诗词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既不失诗词原有的风味,又易学好懂,被学生所接受。

如,《望洞庭》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路过洞庭湖时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教学这首诗,在目标的制定上,除了让学生熟读古诗,扫清文字障碍以外,还要让学生从诗人对洞庭湖的描绘中感受到意境美。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学会古诗中新出现了生字,尤其是读准“和”“磨”“色”的读音;二是边读古诗,边想画面,大致了解每句诗的意思,从中感受到古诗词所体现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三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样的教学目标难易适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这个教例中,教师主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诗歌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二、教学解读,深浅适当

对古诗词的教学,历来存在着诸多分歧。有教师主张精讲、深讲,往深处挖,使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得更加透彻;也有教师主张只要学生会读会背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笔者认为,对古诗词教学,我们既不能为了“力求甚解”而把分析讲解放在首位,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要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古诗词。

如,《江雪》这首五言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很容易读懂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让学生读、读、读,在诗意的理解上没有进行必要的点拨或指导。这样的教学学生无法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诗句的难易程度来选择解读的深浅。如,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学生结合诗句和插图就可以明白,“绝”“灭”是指没有的意思。如果教师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一吐为快,反而会压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心理。因此,在古诗词解读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把握好解读的度,不妨让学生“卖能”一番,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挑战自我,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不要面面俱到,一字不漏地解释说明,但是必要的理解还是必须的。教师要把准诗词解读的深度,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词的教学更加有效。

三、教学环节,繁简适宜

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作为古诗词教学,同样要遵循“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原则,让学生在简要的教学环节与步骤中,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自身以及学生的特点,删繁就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给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笔者这样设计:一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二是画面呈现,欣赏美景;三是再读古诗,放飞想象;四是赏读古诗,体会意境;五是熟读并背诵古诗。这几个教学环节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并环环相扣,并且集读诗、观景、想象、赏读、背诵为一体,既使学生了解、体会意境,又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读书背诵的时间,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可见,古诗词的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定要繁简适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清清楚楚一条线,教学环节简单,安排合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并不要求复杂,也不强调课堂的热闹。只有始终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才能使高效的教学落到实处。

江雪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精髓;丰富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24-01

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古诗词兴趣不浓,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缺乏文学欣赏应有的美感。传统教学过于注重诗歌强化记忆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了一首诗歌,也熟记了一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但总是觉得缺少一种灵动的美,缺少发自内心的理解感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关键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美的要素。

一、尊重学生的初读涩读,挖掘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范读诗文——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教师总是觉得学生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开始就以范读展示,轻易地删除了学生自己“涩读”的环节。事实上,学生自读诗句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涩读、顺读、诵读。实际上,涩读是整个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涩读触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涩读中学生的情感渐渐走进文本当中,自然有了要弄懂大意的要求。于是就可以顺利进入第二阶段——顺读和第三个阶段——诵读。在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中,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远比教师硬塞给他们的好得多。此时再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播放合适的配乐,让学会尝试配乐诵读,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会不断增强,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情感境世界中。

二、鉴赏语言,挖掘古代诗歌的文字美

古诗词的语言都十分的凝练,细到眼每一个字眼。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古人对诗歌的创作要求极高,既是有感而发,又是精雕细琢。关键文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精华所在,更是通往诗人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共鸣的敲门砖。

《江雪》“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中的“灭”写出了万籁俱寂,人迹罕至的画面,“独”,更是用得十分巧妙,不仅写出了文人内心的孤独,还有孤傲,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教学中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可用替换,对比的手法。例如,把灭字换成“无”,把“独”字换成“孤”或“痴”,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替换的字太过于直白,没有诗歌含蓄的韵味不说,既无法显示诗人内心孤独中的傲然,更无法体现人物所处环境的苍凉之感。还有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两个动词“溅”与“惊”更是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杜甫面对国破家亡内心感伤,悲痛之情。

三、丰富想象,挖掘古代诗歌的画面美

世称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中国画直观、简洁、明了,营造意境,耐人寻味。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从中获得灵感,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对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积累不够,内化的东西少,他们看图画比读文字更容易接受、理解。对教师解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手上有无现成绘画图片资料等实际条件,以及诗词的意境审美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绘画辅助教学中分为三种教学方法:图片显示法、简笔勾勒法和口头描述法。教授者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运用。

四、寻因赏景,挖掘古代诗歌的情感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通道。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因此诗中的景物处处展示了他内心的野心,创造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想象大胆独特。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望岳》),泰山雄奇的风光,展现了杜甫早期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这里可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看似孤立的景物却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诗歌眼中的景物是萧瑟的,暗淡的,昏暗的色彩下隐藏着一颗孤独,寂寞的心,逐字逐句都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小桥、流水、人家看似给人感觉是温暖的画面,似乎与整首曲的主旋律不符,而细品味,却会发现这温暖画面,更加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情景交融,不可分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下沉,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上一篇通讯报道

下一篇婚礼父亲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