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跟踪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跟踪审计范文1
(一)跟踪审计的专业判断
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实现其审计目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事项进行比较、识别的主观审计思维活动,并为最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其内容包括:一是对审计人员行为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等进行的判断;二是对审计事项主要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规、有效等进行的判断。审计专业判断既是对单个审计事项的判断,又是对整个审计总体的综合判断。
(二)跟踪审计的评价标准
在跟踪审计中,所作出的审计专业判断是否准确、有效是评价判断效果的核心。由于审计专业判断的抽象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也相对抽象,无法量化和细化,一般可以采用可验证性和可防范性来检验判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客观的审计意见可以由不同的判断主体加以验证,即不同审计人员根据相同的资料作出判断的一致程度。同一个审计人员对同一事项在不同时间作出判断的一致程度越高,表明审计判断结果越接近判断对象的真实状况,其客观性越强。可防范性是指审计专业判断结论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审计证据是审计判断的载体,任何一个审计专业判断都应有充分的判断证据支持,从而可以对抗来自第三方的置疑,尽可能避免审计专业判断偏误带来的审计风险。
二、跟踪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专业判断受主体因素影响较大
任何一个审计专业判断都是由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人员是审计判断的主体,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着审计专业判断质量,审计专业判断是主观感性的认知过程。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性格、习惯、心态、道德标准等因素都会带到审计判断过程中,从而影响到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新校区工程建设环境的复杂性更有可能增加判断的不确定因素。相同的审计事项,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专业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审计专业判断作为主观思维的一种方式,实质上是审计人员综合审计能力的一种体现,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专业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凭借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稳健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跟踪过程的客观审计事项进行比较、识别,并为最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二)审计事项信息状况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直接影响
构成一个审计专业判断必须有特定的判断任务,即审计判断客体。其或者是客观的审计事项,或者是审计人员的主观行为,审计判断客体的信息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在新校区建设中单体项目多、施工工期紧、建设任务重,因此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来自各方的信息资料纷繁杂乱。在审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建设程序的复杂性和建设各方有其趋利的特性,工程信息资料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工程信息是经过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结果,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审计人员需要从大量的、模糊的工程信息中做出合理判断,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在跟踪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对象多、审计事项复杂,在工程信息的获取上处于劣势,在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审计人员应在各个方面提升审计专业判断能力,利用已知的信息对未知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澄清事实,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削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环境差异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影响
任何审计专业判断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审计环境的差异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一,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可以减少对审计专业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一方面法律规范为审计判断提供必要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审计准则提供了统一运用审计证据的要求,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给以约束和规范。其二,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到审计专业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立一套严密而健全的质量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可能因审计判断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强化审计专业判断的一致性,为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质量提供客观保证。其三,审计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到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实际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由于受组织管理体制、跟踪审计的管理模式等因素,审计人员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审计专业判断的客观公正。
三、跟踪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与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专业判断的主体。改善审计判断效果,提升审计判断能力应首先从审计人员开始,通过强化后续教育、研究审计业务档案、定期开展审计专业判断交流会、参与审计专业判断实践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积累一定的经验,形成直觉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审计判断是专业技术强、综合程度高、判断过程复杂的一项心理活动。具备熟练的审计、会计、工程、法律等专业知识是对跟踪审计作出准确判断的基本要素。同时,审计人员的判断经验、职业道德、沟通技巧、个性心态所综合反映的能力因素是影响审计判断效果的重要方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审计专业判断而言,都是审计人员所拥有的知识与外部审计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具有将知识水平协调融入外部审计环境能力的审计人员,才能通过识别与分析,形成合理科学的审计专业判断结论。
(二)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与外部监管体系
从审计专业判断的角度来看,质量控制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是集体判断。集体判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共同判断,这样可以弥补个体认识的局限性,避免或减少个体判断可能产生的失误。另一种形式是复核,复核也是一种判断,要明确复核内容、复核要求、复核人的责任,对于重要的审计事项,可以增加各环节的复核人员,实行相互监督,增强复核判断结论的可靠性。还应完善对审计人员的外部监管体系,适度强化法律责任将对审计人员形成足够的压力,促使其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保证审计专业判断思维在审计职业道德框架内有序进行,使审计人员做到清正严明、廉洁自律。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审计专业判断的准确性、有效性。
(三)加强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高度独立性
跟踪审计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人员众多,关系复杂,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保持组织独立、经济独立和工作形式上的独立,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不受人际关系、领导干预、威迫利诱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审计态度,从而实现审计上的实质独立。独立是审计人员最为显著的职业特征,独立性是审计人员作出准确判断的基本要求,是审计职业的灵魂。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使得审计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审计评价才能保持客观和谨慎,审计决策才能做到公正和合法。
跟踪审计范文2
采购方式的确定,通常在物资采购立项阶段的项目批复环节,是决定物资采购后续程序的关键,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比价采购、单一来源谈判四种方式。四种方式各有利弊,应当在满足物资采购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兼顾公平、公正原则。
在当前国家局“应招尽招”的指导思想下,公开招标被认为是物资采购的首选方式,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告征求意向企业,再通过一定的程序的综合评价来确定中标企业。但是公开招标也有程序相对复杂,采购周期长的缺点。对所有项目无差别地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虽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采用其他采购方式舞弊的风险,但是对于数量少、金额小的采购项目,无异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临时性、突发性、紧急性的物资采购,例如突发病虫害,急需采购农药,采用公开招标程序又难以满足其时间要求,因此应当针对项目数量、金额、采购标的价格差别程度、市场供应商的数量以及紧急程度和采购方式特点综合考虑,通过民主集体决策的方式,选取最适合的采购方式,以确保采购目标的实现,同时做到严格规范,又不造成资源浪费。
规范严谨的招标文件是物资采购有序进行的条件
招标文件的审计仅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过程中进行,发生在采购实施阶段的采购实施准备阶段。在公开招标程序中,无论是委托招标还是自主招标,招标文件是需求单位向供应商传达采购具体信息最主要的方式。需求单位通过招标文件向有意向的供应商表达需要商求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的评标办法。供应商则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标。招标文件是严肃的,不仅是公开招标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影响招标结果的重要因素,更是后期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其审计关注的要点一是招标文件对需求商品的描述不能带有明显的排他性和歧视性,如指定品牌等,应当保证所有有能力、有意向的供应商都有资格参与投标。二是语言表达准确,避免模糊,防止因言辞不准确导致投标商的理解偏差,导致后期招标失败。三是评分办法的合理性,评分办法要具体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起到筛选作用,又不能过于苛刻。
严肃公正的招标过程是物资采购圆满成功的核心
作为采购实施阶段最重要的一环,评标委员会通过一定规范化的程序选定中标供应商。审计部门在此环节必须全过程参与,严格把关招标程序,以保证招标过程合法规范。关注的要点一是注意投标商资质的审查,通过对其经营资格证书的审查,确保投标商是符合招标资格要求的有独立参与投标能力,并有相应的委托授权文书。
合法合规的采购合同是物资采购双方利益的保障
采购合同的签订在中标公告之后,是采购实施阶段的结束环节。合同是具有法定约束力的文书,双方签订合同也就意味着买卖契约关系的缔结,双方必须按照合同条款履行必要的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对合同的审核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合同审核的关键点在于:
(一)合同内容的审核。对采购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查看合同中是否含有不当言词或存在违法违规可能的内容,是否使用模糊语言、易造成歧义,对约定的履约责任和服务承诺是否明显夸大、与实际不符。
(二)合同关键条款的审计。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金额、规格型号是否准确;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及保修期限是否明确等。
(三)合同一致性的审计。合同的一致性是指合同文本与招标文件的一致性,特别是合同签订金额与中标金额的一致性。
严格有效的资金管理是物资采购顺利完成的标志
物资采购的结束阶段包括验收付款和整理归档两个环节。由于物资采购管理程序中并无规定采购付款时必须经审计的条款,而项目结束后审计部门要对整个物资采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因此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应该在验收付款之后的时间段进行。资金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审计。二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查物资采购项目是否有超出预算金额情况,超支一定比例的是否有原审批机构的批复;是否有采购金额明显低于预算批复金额的情况,预算执行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应形成报告,归入物资采购档案。
跟踪审计范文3
[关键词]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效益性;特征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将公共工程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由审计人员跟随审计项目的进程不断地对工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反馈审计情况,促进改进工作。在这里,“跟踪”是指一种审计方式。笔者认为,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一种能够有效容纳效益审计内容的审计方式。
一、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审计时间和职能具有效益性特征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审计程序,这些审计程序普遍体现了事前、事中审计和现场审计的特点,体现了审计的建设性职能,与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具有明显的效益审计特征:
(一)确定项目计划。开展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确定项目计划依据的是所在地区国家公共工程年度投资计划。在公共工程立项时就将其纳入审计视野。上年度已列入计划,建设期及跟踪审计期跨年度的项目,作为“续审”项目,一并列入当年跟踪审计项目计划,而不是根据即将竣工的公共工程来确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确定上具有明显的超前性,是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职能作用的合理安排。
(二)编制审计方案。在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实施方案是依据对公共工程开工前情况及资料掌握情况制订的。这些资料包括:公共工程的基本情况、可行性报告、概(预)算文件、年度预算安排情况、建设资金筹措计划、有关工程核算管理制度等;审计方案的内容主要在于如何发现工程运行中的增收节支途径。与根据公共工程竣工结算资料、以查问题为主的审计实施方案有明显的差别。
(三)实施审计。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组的操作方式如下:审计组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立办公室,定期参加被审计单位组织的工程例会以及与项目有关的方案认证、设计变更等会议;审计组成员不定期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工程的进程、变化情况;对设计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隐蔽工程进行必要的抽查(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对变更工程、额外工程以及有关材料设备采购进行审核把关;对涉及付款的已完工工程量及拆迁工作等进行定期审计,把可以提前审计的事项尽可能地安排在平时审完。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跟随着工程进度,随时收集测量、变更、签证等资料,及时对工程的量、价、费进行审核取证。做到项目竣工,审计基本结束,归档基本到位。另外,每次审计都安排对上次审计处理意见落实情况的后续检查。这些都体现出了履行建设性职能的特征。
在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审计组总的是在项目竣工后,坐在“家”里审计被审计单位报送来的竣工决算资料,因而无法发现许多只有在现场跟踪审计才能发现的问题(尤其是效益问题),也无法取得只有现场审计才能取得的成效(尤其是效益性方面的成效)。
(四)审计处理。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处理是按照“跟踪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原则进行的。即针对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效益性问题,也包括合规性问题),及时(定期或不定期)提出意见和建议,出具书面的分期报告和终结报告,促进问题的及时纠正,具有显著的建设性特点。
对分期进行的工程项目造价审计,在每次审计结束后还需及时出具《工程项目造价审定书》,告知核减(增)金额及审定金额。在最后一次审计结束后出具《公共工程审计结果汇总表》,告知总共核减(增)金额及审定金额,交被审计单位,据以调整工程结算,并与建设单位结算资金往来。
审计报告采用详式报告形式,内容包括一般审计概况、审计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审计确定的工程造价和投资总额,审计意见和建议等。在跟踪审计模式下,有关审计核减的工程款一般都在平时经协商后得到了处理,即在分期支付工程款时已作了扣减。因此一般不需要再制发审计决定。这些做法都具有显著的效益审计特征,与事后竣工决算审计时采用制发审计决定进行强制性处理的做法明显不同。
二、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审计目的、成果、依据及方法具有效益审计特征
(一)审计目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以效益为目的的审计,与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有明显的效益性特征。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只能对公共工程的效益性作出评价、鉴定,起点亡羊补牢的作用,而不能真正实现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只有在跟踪审计模式下,才能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只是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防微杜渐,真正起到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审计成果及依据。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成果是“核减额”,使用的审计依据主要是有关规范性条文。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成果除了“核减额”外,还有许多增加效益的成果,审计建议主要是涉及改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属于财务方面的很少。建议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健全管理、堵塞支出漏洞、提高效益方面的,而不是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方面的。与此相适应,其使用的审计依据除了有关规范性条文外,还有许多与评价经济效益相关的标准,包括根据项目特点临时确定的标准。例如:百分比,定额、预算、计划,经济指标(包括行业平均指标,全国、各行业、本企业先进指标),盈亏平衡点,平均利息率,市场公允价格等。这些与评价经济效益相关的标准,大多缺乏强制性,有的还要与被审计单位或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确定,与规范性条文有很大的区别,体现了鲜明的效益审计特征。
(三)审计方法。开展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在运用审计方法时有着不同于合法性审计的特点。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时,除了要使用检查、盘点、查询等方法外,还要经常使用分析性复合、观察、利用其他人工作等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这在合法性审计中一般是用不上的。除此之外,还要运用与审计内容、目标相关的其他审计方法,包括:(1)价格确定方法,主要用于对建筑项目的材料、设备采购价格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具体有询价、提供证据、限价、测算等方法。(2)项目评估方法,包括财务评价法和国民经济评价法。财务评价法又包括年财务净收入、单位工程年支出、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3)经济预测方法,用于对公共工程效益预测数据复算、验证等。
三、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各项审计内容具有效益性特征
(一)与经济性相关
公共工程的经济性审计包括节约(减少)工程成本和控制工程质量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是节约工程成本。
跟踪审计中的绝大多数审计内容都与减少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有关。包括:(1)公共工程审批程序审计。该项审计可防止“三边”工程上马,促进减少损失浪费和工程成本;有助于控制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该项审计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本效益;有助于促进提高公共工程的技术可行性。(3)设计概算审计。该项审计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总投资的控制;有助于促进合理选用材料、设备,提高项目质量。(4)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计。该项审计关系到建筑物的经济合理性,影响到清单计价和工程成本的确定,有助于促进在设计环节把好质量关。(5)拆迁审计。该项审计直接影响工程的拆迁成本。(6)工程招标投标审计。该项审计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确定,有助于通过选择条件优越的竞争者承建工程,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7)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该项审计关系到工程量清单确定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确定,有助于防止工程量清单出现错项、漏项以至影响到工程质量。(8)前期财务审计。该项审计直接影响前期工程成本。(9)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该项审计有利于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控制成本、防止损失浪费,提高工程质量。(10)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严格执行工程量清单的规定,促进控制工程成本;该项审计包括了对工程质量的审计内容,也有利于促进提高工程质量。(11)工程物资采购审计。该项审计有利于直接控制物资采购成本,防止购入低质、劣质材料及设备以至影响到工程质量。(12)物资核算、管理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物资成本,防止物资“跑冒滴漏”。(13)待摊投资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直接控制投资成本。(14)基建收入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防止公共工程收益流失。(15)监理履职情况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通过监督监理职责的行使来控制工程成本,控制工程质量。(16)公共工程(分期)投资支出审计。该项审计可以直接控制投资支出。(17)概算执行情况审计。该项审计可以直接控制投资支出;该项审计包括了对设计变更、调整合理性的审计,也有助于防止因设计变更、调整的盲目性而影响工程质量。(18)工程量清单决算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总造价。(19)结余资金、尾工工程和交付资产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造价,防止资产流失;也有助于控制交付资产的质量。(20)公共工程总投资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公共工程总投资。
(二)与效率性相关
上述与减少工程成本有关的审计内容中,有许多项目也与提高效率性相关,包括:(1)公共工程审批程序审计,有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促进提高效率。(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有助于促进提高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3)设计概算审计,有助于促进合理选用材料、设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计,有助于促进在设计环节将建筑设计技术与控制投资有效结合,提高效率。(6)工程招标投标审计,旨在通过选择条件优越的竞争者承建工程,来促进提高效率。(7)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可以防止清单出现错项、漏项,避免工程争议、减少索赔损失。(9)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利于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控制成本、质量,提高效率。(10)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审计,有助于通过对工程量清单内、外工程结算、措施费、索赔事项的审计,促进提高工程效率。(11)工程物资采购审计,可以促进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材料、设备,从而提高采购效率。(15)监理履职情况审计,旨在通过监理职责的行使来控制投资支出。
(三)与效果性相关
上述与减少工程成本相关的审计内容,有些项目同样与效果性相关,包括:(1)公共工程审批程序审计,有利于公共工程决策、立项的科学、有效,从根本上防止项目失败。(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有利于促进公共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防止立项失误。(3)设计概算审计,包括概算编制审计和概算执行审计,涉及到公共工程效果依据的确定和考核评价。(4)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计,有利于促进将工程质量、建设周期、投资控制和经济效果有机结合,防止立项失误。(6)工程招标投标审计,旨在通过选择条件优越的竞争者来承建工程,从根本上防止出现“豆腐渣”以及其他失败工程的情况。(9)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利于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从制度上加强质量控制,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10)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审计,包括对工程质量的审计,有利于防止“豆腐渣”工程。(11)工程物资采购审计,能够避免购入低质、劣质材料、设备,防止“豆腐渣”工程。(15)监理履职情况审计,旨在通过监理职责的行使来控制质量,防止“豆腐渣”工程。
另外,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中的环境审计、宏观事项审计,均直接关系到公共工程的效果问题。项目搞好了但破坏了环境或者项目本身不错但影响了宏观效益都是影响项目效果的问题。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公共工程投资效果审计,则是直接对公共工程效果进行的考核和评价,自然与效果性更加密切相关。
以上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就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与效益性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关系所作的阐述。实际上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各项内容对公共工程的效益性影响大都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对此应有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跟踪审计范文4
关键词:医院耗材 跟踪审计
我院是一家拥有床位2000张,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我院的耗材采购占用金额在70%以上,仅2010年耗材采购金额就超过1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耗材采购量,如何规范耗材采购内部控制程序,提高耗材采购的合规性和效率性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耗材的跟踪审计的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作用,其优点是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反馈,提出建议,促进医院相关制度的完善,防止浪费和损失,能够起到规范和完善的目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医院耗材的跟踪审计进行了阐述。
我院制定了关于耗材采购、仓库保管、付款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并具有相关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制度文件,在组织管理方面,医院成立了物资采购领导管理小组,负责对大宗物资和医疗耗材采购进行管理和监督 ,由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专家组成医院大宗物资采购领导小组,下设采购管理组(实施部门及相关专家组成 )和监督工作组,监督工作组成员由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组成,并由监督工作组对采购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职责分离方面,验收独立于仓库保管和记账职责,由设备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分别执行,实行设备处耗材采购职责与物资采购领导小组审批、使用科室与设备处仓库管理人员共同验收的职责分离,实行设备处处长与耗材管理小组的分级审批制度,整个耗材采购过程涉及到申请采购、审批、 购买(签订合同),验收、付款五个环节,整个控制流程如下图:
跟踪审计范围也包括以上几个方面:
第一 、明确申请权限,科室申请购买耗材必须是政府中标产品,对于申请新购耗材和非中标耗材需要经过医用耗材管理领导小组讨论确认是否购买,外请专家手术所用的自带医用耗材必须是中标产品,且三证齐全,并经医务处同意报设备处备案后方能申请使用。各科室应根据上月的耗材使用量,编制本科室下月的耗材需求量,库房保管人员对各科室购置计划进行归类统计,结合库存物资编制下月计划,月计划表除了反映下月材料采购需求量外,还应反映本月计划购置耗材的消耗量,一方面使计划的编制更真实,准确,便于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控制库存,提高库存物资的周转率,提高医院资金的利用率,如果有计划外的采购,由所在部门申请,报相关分管院长审批后再实施,以达到既能规范管理,又能及时满足医疗业务需求。由于科主任在决定购买耗材的规格方面的权利比较大,不利于有效管理,所以,明确科室申请购买耗材的权力和范围尤为重要,可以要求至少2人在申请购买单上签字认可。
第二 、明确审批职责,为了提高耗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制定了相关的审批制度,对于常规的在中标范围内的品种并且金额在5万元以下,由耗材管理委员会授权设备处处长审批,年使用量5万元以上的常规品种由分管院长审批,如果是非中标产品或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使用的新产品,要由耗材管理委员会讨论后审批,对于临时采购或紧急采购,需经医务处和分管院领导审批。
第三、 确定供应商,询价 对于大宗耗材(年使用量超过5万元),原则上要求至少邀请三家供应商进行评标议价,并对供应商相关资质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证,产品经营授权书,产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等;由监督工作组(设备处、审计处、纪检监察)参加谈判,如只有一家供应商的,还要进行市场调查,以确定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对于中标品种可以采取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的形式,非中标产品可以采用单一来源或者竞争性谈判方式,并由监督工作组(设备处、审计处、纪检监察)参与谈判,一般都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达到降价的目的,对于常规性年使用量在5万元以下的耗材,可以选择信誉佳,合作好的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就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与供应商进行磋商,争取更多的优惠,对于技术含量高,规格和价格不确定的产品,也要由监督工作组(设备处、审计处、纪检监察)部门参与询价和谈判。
第四、 签订合同,在确定供应商后,设备处依据招标文件及双方达成的品种及价格、数量、交货时间等条款等,连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写进合同。交由采购领导小组审批后,正式签订合同。
第五、验收入库,这是本循环的一个关键点,医院从供应商处收到耗材验收入库,首先由仓库管理员对货物的数量、规格外形进行检查后进行登记,检查收到的商品是否与订购单上的项目一致,由验收人(设备处仓库管理员和科室人员)签字确认,验收合格后填制一式三联的入库单,其中一联交仓库保管,另一联交设备处财务人员做帐,第三联由设备处会计人员入账编制报销凭证,连同供应商发票及发货单、科室请购单、申请单、审批单、合同等,经科室、设备处、审计处、分管院长、主管院长签字后报送财务处办理付款。
第六、付款,财务处审核发票并付款,财务处主要审核验收单、请购单和合同协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即发票注明的耗材与验收单、请购单上注明的耗材是否一致,各相关人员签字是否完整并附有相应的合同,经审核无误后,进行付款和记账,并每月与设备处核对。
在整个耗材购买过程中,审计作为耗材管理委员会成员,除了参与新品种和非中标品种的审批和议价过程,还要对入库单进行审核,审核验收单和入库单的耗材数量和规格、价格与科室的申请单和审批的数量和规格、价格是否一致,审核各分工人员的签字,特别要对所购耗材的价格进行审查,明确中标与非中标产品是否区分,随机抽样核对中标产品的价格是在贵州省中标目录价格或者卫生部中标目录价格以内,如果是大宗耗材(5万元以上)要审核购买价格是否为议价价格,非中标耗材价格和新使用耗材价格与议标价格是否一致,购买是否根据计划进行申请,是否符合分级审批制度,对入库单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以便将耗材采购过程中的管理缺陷降到最低。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而跟踪审计能够更好地推动实 现这一作用,无论是何种组织,内部审计在对采购跟踪审计的过程中 ,首先要关注采购业务中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恰当的职责分工并体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是否有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最关键的是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再好的制度是由人来执行,如果执行不力,也就可能会导致耗材采购的无效率,串通和舞弊,因此,医疗耗材采购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严格执行,并对违反制度的情况建立相应的追究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而内部审计部门对整个购买过程的跟踪审计,能为医院管理部门对医院耗材的购买过程的监督提供合理保证,并及时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
跟踪审计范文5
高校基建全过程跟踪审计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决算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1跟踪审计的审前准备
跟踪审计涉及的建设项目时间跨度长,投资大,作为高校应成立跟踪审计小组,审计小组专门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放在招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在统筹兼顾质量、工期和造价的基础上,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小组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签字确认来确保工程量、工程价的监督。
2决策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决策阶段的跟踪审计的重点应放在相关资料和手续的完整性审核,审核建设资金的筹措情况,建设项目前期相关的决策会议等资料。
3设计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工作,设计的成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造价、施工和质量。首先审查设计招投标文件、设计合同。审计小组人员应参加设计方案的会审,审计设计概算。
4项目招投标阶段跟踪审计的应用
招投标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和后续阶段的控制。全过程审计应重点放在对招标过程的控制,从投标资格的审核方式、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招标控制价的审计,到开评标过程技术规范的监督、施工合同的审签等方面,加强跟踪审计控制。第一,在对投标人的资格预审过程中,加强资格审查审计工作。目前,高校采用资格预审的较多。资格预审是指在招标开始之前或开始初期,由招标人对申请参加投标的签字投标人进行资质条件、业绩、信誉、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资格审查。经查都能够合格的潜在投标人,才可以参加投标。但投标前进行的资格预审存在以下弊端:高校一般采用招标公司进行招投标工作,招标公司在资格预审阶段,会出现暗箱操作,设置一些条件,将一些投标单位排除在外,这样不利于公平竞争。而资格后审避免了资格预审中出现的不公平竞争,资格后审是指在开标以后对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专门的章节,明确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资格后审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方法。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应当清晰明确,易于准确判定。资格后审中承包商的资质等级,注册资金,业绩要求,项目经理资格和业绩要求等条件,只要符合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要求即可,防止人为地抬高条件,设置倾向性条件。第二,提前控制施工过程风险。加强对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前移。对招标文件的审核,一定要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而对工程量清单的审核,要确保工程量的计算准确,因为甲方承担工程量清单中量的风险,这样可以避免以后的签证变更,很好的控制工程造价。其次在工程量清单审核中,对于需要使用的主要材料实行暂列金额。在招标文件中确定了工程主材,在工程量清单中确定为暂列金额。例如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主要材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材料价格变动提前控制,有效防止竣工结算过程中的分歧。第三,对招标控制价的审计,对招标公司编制的招标控制价进行审计,通过对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查,使设计达到相应的深度,有利于招标公司清单的编制准确。中介机构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时,应吃透图纸和图纸答疑的资料,直接控制工程最高限价,可以有效地节约工程造价。
5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的应用
跟踪审计范文6
1、审计的目标
(1)、积极并且有效地监督投资管理、建设管理,审查建设资金使用是否合法、真实、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促进相关单位加强和改进管理。(2)、全面真实地掌握整个建设过程的具体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结论和评价。(3)、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反馈审计结果,促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有效制约,在规范建设程序、加强建设管理、节约建设资金、推动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审计内容
2.1、前期准备阶段
(1)检查建设项目的前期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文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证、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文件等,分析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可行。
(2)检查是否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范围是否完整,编制依据及采用规范、标准是否准确,采用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经济。
(3)检查建设项目的各参与单位是否按照法定程序确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是否公开招标确定。
(4)检查合同的签订过程是否合法、公正,合同条款是否全面,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是否一致,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划分是否公平合理。
2.2、建设项目实施阶段
(1)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合同双方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施工方转包、违法分包、甲方指定分包工程等情况。如发生变更、合同内容增补、标的转让或合同终止等情况,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2)检查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无严格按照概算指标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一般不得超概算。
(3)检查工程形象进度结算资料是否按规定时间报送,监理等单位是否及时把关,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及规定时间办理相关手续。
(4)检查工程项目会计核算和账务管理,是否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和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及竣工决算的需要。
(5)检查工程付款情况,严格控制付款,杜绝超付工程款现象发生。
(6)检查材料、设备的采购价格,对材料及设备的材质、质量把关,避免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用于工程,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
2.3、竣工决算阶段
(1)检查工程结算资料和工程财务资料,分析甲乙双方材料决算表,超、欠供材差计算是否正确、结算凭证是否合法。
(2)检查工程造价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竣工图纸、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竣工资料的完整和真实性。依据竣工图纸、现场发生的签证资料、设计变更,工程量计算规则,细致、认真地审核、复算工程量,防止工程量虚高,套用相关定额和取费标准,如是招标工程并采用固定单价合同的,检查是否套用投标单价。审查合同中相关工期、质量等奖罚条款是否执行。
(3)检查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主要检查“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核实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办理了验收手续和交付的递延资产情况等。
(4)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依据技术、环境、经济等指标,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有效性、经济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投资效益的各种因素。
3、跟踪审计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3.1、跟踪审计与项目参建方职责不清,定位偏差
国家审计对投资项目参与各方的监督是建立在各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和具有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的,但在项目实施过程,建设单位往往会对跟踪审计产生依赖心理,特别是政府临时成立的工程建设部门积极要求进行跟踪审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谋或承担一些风险,以弥补他们本身经验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及一些前期的违规行为。
3.2、缺乏统一操作标准
虽然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进行了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跟踪审计实践的操作思路,但尚未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审计取证及审计报告等还缺乏统一标准和指南,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合理性因素超过了合法性因素,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因此跟踪审计有待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3.3、跟踪审计力量不足
跟踪审计活动贯穿项目建设整个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综合运用工程、财务、经济、管理与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审计机关中能够胜任这方面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审计机关希望借用社会中介机构力量来进行跟踪审计,扩大审计监督面、增大工程审计影响力,而中介机构由于受自身单位性质的限制,在审计过程中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与审计机关有着显著的不同,审计机关的现有力量难以做到对中介机构参审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跟踪审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4、业绩考核及组织审计收费模式有待完善
投资审计中的工程结(决)算审计一般以投资额或审计核减额作为业绩考核和收费依据,但跟踪审计的很大部分内容侧重于建设管理方面,而且其工作弹性较大,很多工作无法量化或直接体现为实际投入的审计工作量,因此一般的考核、收费模式对组织审计项目的质量有较大影响,也无法真实反映对中介机构的考核结果。
4、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措施
4.1、健全、落实建设管理制度,完善跟踪审计制度环境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的创新方式,完善的配套制度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除了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外,应当健全、落实并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相衔接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建设管理问责制度等,保障全过程跟踪审计真正有效地运行。
4.2、建立健全操作规范,提高跟踪审计规范水平
建立健全跟踪审计操作规范,是促进跟踪审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跟踪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合理引入量化评价指标,使审计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4.3、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综合性审计力量是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础。首先,提高现有审计力量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性培训和交流力度。其次,扩大审计人员专业来源,吸收更多专业工程、工程造价、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
4.4、理顺跟踪审计协审费用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