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COPD康复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3―01
COPD在急性症状控制后,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现在已经认识到,COPD稳定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继续减退,预防或减轻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故在此将COPD患者病情稳定期如何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做一介绍。
屏住呼吸:可延长肺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时间,使更多氧气进入血液。此方法适用于年龄偏高,体质较弱,一般状况较差或有外伤者。锻炼方法:①用鼻深深吸气;②屏住呼吸3秒钟;③用口慢慢呼气。锻炼次数和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腹式呼吸:加强膈肌活动,增加肺通气量。COPD患者由于膈肌下降、收缩效率下降、以及气道阻力增加和胸肺有效顺应性减低,往往动员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因此,即使在安静情况下,病人的呼吸常常以上胸廓活动为主。部分COPD患者出现呼气的症状。这种以胸式呼吸为主的表浅呼吸既不能保证有效的通气量,又易增加耗氧量,引起呼吸肌的疲劳,运用膈肌做深缓呼吸,即腹式呼吸,改变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有利于提气容积,减少无效死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分布,降低呼吸功耗,缓解气促症状。
腹式呼吸主要靠腹肌和膈肌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腹式呼吸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吸气时放松腹肌,膈肌收缩,位置下移,腹壁隆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膈肌松驰,回复原位,腹部凹下,增加呼气潮气容积,减少无效死腔。锻炼时根据病情,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锻炼方法:①初学时取仰卧位,可在两膝下垫软枕,放松双肩。腹肌松驰,首先应全身肌肉放松,包括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②左手置胸部,右手置腹部,这样便于观察胸腹运动情况;③用鼻吸气,这样吸入肺部的空气经鼻腔黏膜的过滤、湿润、加温等,减少气道不良刺激。通过鼻子吸气时,右手稍微加压,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徐徐隆起。④用口呼气,呼气时腹部下沉,右手稍微加压用力,以进一步增加腹内压,促使膈肌上抬。呼气应该缓慢和均匀,逐渐延长呼气时间,使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1:2~3。⑤每次休息2-5分钟,重复3次为一组,每天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重复此练习多次。
缩唇呼吸:缩唇呼吸可帮助你控制呼吸频率,使更多气体进入肺部,减少呼吸功耗。以缩唇呼气代替COPD患者呼气,可通过增加气道阻力来避免外周小气道提前塌陷闭合,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有助于下一次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在增加气量和增加肺泡换气的同时,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有利于缓解病情,改善肺功能。由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体力消耗较大、体质较差,在进行缩唇呼吸操锻炼的时候,需掌握正确要领,坚持正确规范的练训。根据病情,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如取坐位。训练方法:①患者取鼻孔进入,这样吸入肺部的空气经鼻腔黏膜的吸附、过滤、湿润、加温可以减少对咽喉、气道的刺激,并有防止感染的作用;③吸气后不要忙于呼出,宜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④呼气时缩拢口唇,舌尖放在下颌牙齿内底部,舌体略弓起靠近上颌硬腭、软腭交界处,以增加呼气气流的阻力,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吹出。每次呼气持续4~6秒,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调整。缩唇口形大小和呼气流量,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cm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不致熄灭为适度。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尽量多呼出气体,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
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在上述呼吸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可进行全身性的呼吸体操锻炼,如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起到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和增强体力的作用。锻炼次数和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端坐位,双手扶膝;②通过鼻子缓慢深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吸气时让气体从按照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在呼吸康复训练中,对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发作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复训练的病人,暂停止训练,待缓解并评估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老年人易产生疲劳,应采用间歇式训练法。做每一项动动后要休息5min.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内。停止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值。做每项运动后需要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训练一定要因人而宜,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赵志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9(8)26 :144 -145
[2]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3] 邓春燕,谢俊玢,郝小平,张宏华. 腹式呼吸锻炼对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年,4(5):34-35
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失语;康复训练
失语症是由于大脑的语言中枢受损导致言语功能障碍,而丧失产生语言或了解语言能力的症状群,发音功能正常,但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语言。它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因眼、耳、咽喉等器质性器官损害引起的言语、阅读和书写障碍。因先天性疾病或幼年时生病造成的语言机能缺陷也不属失语症范畴。
言语功能是受一侧大脑半球支配的,称为优势半球,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位于大脑左侧,优势半球一旦受损常发生失语。受损的部位不同,失语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额下回后部是口语的中枢,受损时会丧失口语表达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失语;颞上回后部是听语中枢,损害时患者会出现对别人的语言不能理解,称之为感觉性失语;额中回后部是书写中枢,病变时患者无法用文字书写来表达自已的观念,这种病医学上称之为失写症;角回为阅读中枢,受损时读不出文字的字音,也不知其意义,我们称之为失读症;颞回与角回之间区域是物体的命名中枢,病损时讲不出所见的人物名称,这就是所谓的命名性失语。
引起失语症的病因很多,以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栓塞最为多见,其次为脑部炎症,脑外伤、变性、脑部肿瘤等。患者失语后由于不能说话,无法或不便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也给自已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对30例不同失语的患者,根据其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并给予实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5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了60例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失语患者,,他们的脑血管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得到了控制或痊愈,却留下失语这一后遗症,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68岁。其中运动性失语22例,感觉性失语20例,失读症8例,失写症6列,其他命名性失语4例,临床诊断脑梗塞42例,脑出血18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2],病程1~15d,平均7.5d。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不等,病前均无智力障碍,言语正常,看报、写信均无困难,病后无意识障碍。
2 护理评估
2.1病史 评估患者的职业,文化水平与语言背景如出生地、生长地及方言等,以往和目前的语言能力,患者的意识情况,精神状态及行为表现,是否意识清楚、检查配合,有无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计算力等智能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有无孤独、抑郁、烦躁及自卑情绪。
2.2身体评估 评估言语障碍和残存能力,障碍的类型和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无听觉和视觉缺损,患者能否自动书写或听写、 抄写,患者能否按照检查者指令执行有目的动作,能否对话、看图说话跟读、物体命名、唱歌、解释单词或成语的意义等。评估口、咽、喉等发音器官有无肌肉瘫痪及共济运动障碍,有无面部表情改变、流涎或口腔滞留食物等。
2.3心里评估:此类患者的主要心理变化有 ①恐惧:怕病治不好;②绝望: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认为自已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③烦恼、焦虑、抑郁,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财产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的忧虑;④担心:担心自已病不会好而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信心;⑤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如多汗、便秘、失眠。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最危险的症状,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警惕。
3 方法
我们随机把他们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指导家属多与患者交流,教些简单常说的字、词、句,不断重复地刺激他,3~4次/d。实验组30例,根据患者的失语特点、身心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计划而进行训练。
3.1运动性失语 大脑额下回后部受损,表现为自发语言为非流畅性,多数能听懂日常口语,主要是构音困难,患者不能组成正常的言语,说话缓慢费力,语言贫乏,严重患者缄言无语,多数患者能说出单词,发音不准,造不出完整的句子-类似电报语,并有不自主的语言重复。康复医生应着重给患者讲口形、示范。首先,画出口形图,告诉患者舌、唇、齿的位置以及气流的方向和大小;模仿发音,包括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四声,然后教患者对照镜子练习缩唇、叩齿、卷舌、弹舌、鼓腮等。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训练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尽量用语言表达自已的心理需求。先要求患者训练张口发唇音(a.b.c)、唇齿音(b.p.m)、舌音到反复发单音节音(pa.ba.ma),当能够完成单音节发音后,让患者学说数字1、2、3……等,以及常用的单字你、我、他、吃、喝、要等。待患者能清楚地说出单字后,再说双音词如你好、我要、吃饭、睡觉等,最后指导患者学说短语、短句及长句。在患者发音时,要让其通过镜子观察自已发音时的口形,或通过录音机将自已的发音与正确的发音做比较来纠正发音时的错误。
3.2感觉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受损,此类患者表现为自发性语言流畅。患者尽管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但却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也听不懂自已所说的话,工作复述时有错语,患者因意识不到自已语言的缺陷,而产生一种丰富的、但不正确、无意义、发音良好的句子。感觉性失语患者可采用复述训练法,复述单词和词汇,如出示与需要复述内容相一致的图片,让患者复述3~5遍/次;也可采用交流板刺激患者应答,在交流板上写简单的短语、短句,以及患者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其回答,轮回训练,2次/d,10min/次。
3.3命名性失语 病变在大脑颞回与角回之间,此类患者有严重的呼名困难,言语可流畅,其它语言功能良好。对轻、中度命名性失语患者,除同运动性失语患者一样训练外,还可在治疗、护理中利用打针、服药的机会与患者进行交流,反复训练。对重症患者,让患者指出常用物品的名称及家人的姓名等,也可常问自已姓什么名什么,用强行的办法来帮助患者对词的回忆。
3.4失读症 大脑角回受损。这一部位受损,患者视觉表象与听觉表象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书面语就不能转换为有声口语,形成书面语阅读障碍,比如过去认得的字现在读不出它的音,成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符号,患者能说出听到的词,却说不出看到的词。对失读症患者,我们从小学生字典中随机选取500个汉字来作为语言训练和测试的标准,由专职护理人员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汉字,患者跟读,进行2次/d,跟读3遍/次,连续训练,记录其准读率和误读率,并计算语言恢复率。最后将方法示范给家属,教会家属训练技术,要求其回家后继续训练。
3.5失写症 额中回后部受损。这一部位的主要功能是书面语表达,由于人在写字时需要头、眼的移动和手的活动,而这一区域正好处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头、眼、手的运动投射区内,若这一区域受损,将使患者形成书写障碍-造成失写症,因此康复训练应强调视、听、读、写的配合。我们指导此类患者,应在家属的帮助下以日常生活为背景进行训练:①抄写字、词、句子;②让患者看动作图片,写叙述短句,看情景图片,写叙述文;③写日记、写信、写文章等等,每隔1个月复查1次。
4 疗效评定
通过了解失语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和家庭状况及心理需求,坚持因人而异、训个体化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训练计划,同时在患者恢复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最终恢复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尽快重返社会。
4.1患者能表达自已的基本需要和情感,语言流利,书写、记忆、理解能力比较正常,这是显效。
4.2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字、词、词语、短句,书写、理解能力较前好转,这是有效。
4.4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统计学分析P
康复训练对失语患者的治疗作用是积极、肯定的,它可使受伤后的大脑语言中枢残余功能通过语言训练得以充分利用,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因此,患者意识清醒后,发现失语应尽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并且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及程度,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程薇萍,赵晓莉.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护理[J] .护理研究,2006,20(2) :336-338.
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步态轨迹;遗传算法;康复训练台;有限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TH78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提高,但是下肢行走失能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疾病因素是我国老年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对于运动失能的人群,尽早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发展,恢复肢体功能,有效地缓解病症,降低残疾程度,减少并发症。以神经可塑性原理为基础的重复性训练可实现患者大脑功能重组,通过机械装置辅助训练有望使患者逐渐康复。部分减重步行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就是基于上述原理。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时,一般需要两名康复师来辅助,但是康复师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也无法保证患者的康复训练时间和强度,这使需要人工辅助的康复训练的实际疗效受到制约。因此,开拓更加广泛的康复训练手段和进一步提高康复效率是解决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基于平面连杆机构的能近似实现正常步态轨迹与步行速度的家庭用训练台,该训练台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安全,能够为患者提供合理地康复训练。
1.康复训练台的设计
为了设计步态训练台,首先应了解人体下肢运动的规律。对于下肢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而言,如果进行相应的关节运动,则能够带动下肢肌肉进行收缩与拉伸,促进下肢运动神经系统重建,从而达到下肢康复的目的。步态是指人行走时的姿态,正常的步态是人体以最自然、最舒适的方式完成行走的步态,通常需要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进行协调完成。有研究表明,人体运动时的步态轨迹是一个近似椭圆的轨迹,同时,该轨迹并非一成不变地适用于每一个个体。对于不同身高、体重、年龄的人而言,其步态轨迹均是有所差异的。而且,有相关医学研究表示,下肢康复机器人带动人体进行康复训练时,各项步态参数对于康复训练十分关键,这些参数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对康复后患者的步态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为患者提供近似的或者更加精确的步态轨迹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获取人在正常行走时的步态轨迹,首先运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进行了动作捕捉实验。图1为经过处理后得到的踝关节的轨迹。
位置偏差为期望轨迹与生成轨迹对应点Cdi和Ci之间欧氏距离的平方和。Cdi=[CiXd,CiYd]T是期望轨迹目标点,在本文中也就是指通过动作捕捉实验得到的人体正常步态轨迹的空间位置点。Ci=[CXi,CYi]T=[CX(θi2 ),CY(θi2 )]T是生成轨迹上与曲柄转角θi2 对应的位置点。其中为位置偏差,Mh(X)为罚函数,来源于对机构施加的设计约束。
当满足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时,M=0,h(X)=0当不满足曲柄存在的条件时,M是一个很大的数,h(X)=1。为使求解得到的机构尺寸合理实用,各变量的取值范围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使求解得到的机构尺寸合理实用,各变量的取值范围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初始种群是在搜索空间范围内随机生成的设计变量的组合。本文中在变量范围内随机生成NP个个体作为初始种群。初始种群需要不断地向较好的解的群体进化,这是通过自然选择,交叉,变异过程来实现的。适用度函数表征结果的适应能力,作为自然选择的依据,用来区分种群中个体的优劣。由于机构综合时目标函数越小越好,因此适用度函数取目标函数的倒数。变异操作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种群的多样性。变异的过程是首先在群体中随机选择一个个体,然后将选中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概率Pm随机的改变染色体中某个基因的值。Pm通常比较小。针对曲柄摇杆机构,种群规模取150,进化代数取200,变异概率取0.1,交叉概率取0.6,运用MATLAB软件,编写遗传算法程序代码,计算得到的最优结果如下所示:
其中l1,l2,l3,l4分别为机架、曲柄、连杆、摇杆的长度;r、α代表了执行点相对于连杆的位置;θ0表示机架倾斜的角度。对所得的尺寸进行圆整。
2.康复训练台的三维模型
由遗传算法确定了机构各个关机尺寸,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训练台的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训练台主要由机架、曲柄、连杆、摇杆、鞍座、电机、链轮、链条、曲柄小轴、曲柄滑轴、前后中轴、轴承、轴承端盖、螺栓、踏板等零部件组成。运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将装配好的康复训练台模型施加运动仿真,并用SolidWorks软件中的Motion分析进行运动学分析,分别得到踏板中心(即患者脚心)处在X轴与Y轴方向上的速度、加速度。将分析结果数据导入MATLAB中,编写程序得到曲柄摇杆机构的速度、加速度图像如图4所示。故该曲柄摇杆机构得到的轨迹接近人体正常步态轨迹,故选择曲柄摇杆机构最为康复训练台的主体框架结构。
结论
本文从训练康复下肢障碍患者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足部驱动康复机构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动作捕捉实验,获得了人体正常行走时的步态轨迹,并用MATLAB编写程序,运用遗传算法(GA)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优化综合,得到了能够近似实现人体正常步态轨迹的机构尺寸及其对应的空间位置。根据求解得到的机构尺寸,设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康复训练台,并建立了训练台的三维模型。明确了曲柄摇杆机构康复训练台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为后续的工程生产制作提供理论参考。
⒖嘉南
[1]刘民,栾承.中国老年肢体残疾人群主要致残原因及其变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2):164-167.
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卒中;肢体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及老龄化人群增多,我国脑血管意外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数量约150万人以上,死亡率 20 %,75%丧失了劳动能力,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显著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大量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康复介入时间与患者日后运动功能障碍与感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在病情稳定48h之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康复训练介入时间越早,则预后越理想。为了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本研究运用康复训练早期脑卒中病人,并对治疗前后进行了评定分析,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及分组共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的20例脑卒中患者,均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其中脑出血3例,脑梗死6例,脑栓塞7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颅内动脉瘤2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2-68岁。
1.2治疗方法20例患者均给予改善脑血循环、神经保护治疗等内科常规治疗,并针对伴发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均在7天之内介入康复训练,以Both理念为基础,配合运动再学习,PNF技术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良肢位摆放,保持肩胛带向前,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保持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背曲。床上应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床上坐位交替进行避免半卧位。②被动活动为了维持患者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治疗师对头颅、躯干、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教会患者陪护给患者进行活动,及患者本人利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③床上活动:a.向侧方移动,向偏瘫侧翻身,向健侧翻身;b.从床边坐起,床边坐位:重心转移,坐位平衡的训练,从床边坐位躺下。④床、椅间的转移。被动转移、主动转移。⑤诱发主动活动:a.双腿屈曲,叉手抱位双膝;b.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抬高臀部并保持平衡;c.诱发肩胛带及髋关节主动运动。⑥站立训练,利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等器械辅助站立。
1.3疗效评价标准于治疗前后1个月对20例患者分别采用Brunstrom分期、肌张力Ashworth评定法、Fugal-meyer平衡功能测定法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以(χ±s)表示,采用SPSS 1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及组内比较选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后20例患者Brunstrom分期、肌张力、平衡功能比较治疗
治疗前20例患者各项评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3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神经突触,加速中枢神经功能重组,同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还能加速机体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功能重组或代偿,从而提高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及反应性;通过进行反复康复训练,使机体大脑皮质接受大量神经传入性冲动刺激,对加速脑功能可塑性进程、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经过康复的患者,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①长期卧床,所有动作靠健侧代偿或完全依赖他人;②早期则过度的运动,造成肌张力增高,联合反应加强,异常运动模式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经过康复训练患者肢体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早期偏瘫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结合康复治疗更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庆芬.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06):102-102,104.
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 手外伤;康复护理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极为重要。受外伤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院开始只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只偏重于手术效果,对康复护理不够重视,术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们针对手外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系统康复护理训练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龄6~65 岁,平均33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无其他疾病史。
本组术后随访6~12 个月后,按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AM]评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MP)屈曲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屈曲度数]-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MP)伸直受限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受限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伸直受限度数]。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度;良:功能为健指的75%以上TAM达到220~200 度;中:功能为健指的75~50%,TAM达到200-180度;差:功能为健指的50%以下,TAM<180 度。本组患者疗效评价结果为:优35 例,良10 例,中5 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期间问卷调查,50 例患者术后均能按步骤顺利康复。
2 治疗方法简介
手外伤患者在臂丛麻醉下行屈肌腱损伤探查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3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但同时又要得到主动功能练习,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本组50 例按计划进行了系统康复训练,5 例因肌腱粘连严重,术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症状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和抗炎类药物,3 天后即明显缓解;2 例患者出现患指肿胀、切口持续渗液症状,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换药20%甘氯醇日3 次静脉注射,4 天内症状均消失。在此期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范文6
主题:小儿脑瘫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10余年来,在门诊陆续医治了主动来医院就医,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72例。轻重程度不等,类型不同,男女比例接近约各50%,年龄在2—17岁之间,分别是:2—5岁组11例,占15.28%。6—12岁组42例占58.33%(2—12岁两组53例占73.6%),13—17岁组19例,占26.39%。
1.2 主要表现和体症
1.2.1 按生理运动类分型:
痉挛型(抽搐型)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僵直硬型(持续僵硬型)
混合型(均有型)
1.2.2 按部位分型:
单肢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瘫。
偏瘫:一侧的上、下肢瘫、多伴有面瘫。
三肢或四肢瘫:(面瘫多不确切)
1.2.3 表现:
患区的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较重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和语言功能障碍,牛活不能自理或欠自理。如和同龄儿相比较,年龄越大,异常表现越明显。
1.3 诊断要点:有小儿脑瘫的可疑病史。他觉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及智能、语言、表情、行为异常。
除外运动发育落后和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报告支持者。
(以上有三项符合条件者即可诊断)
2 治疗
2.1 原则:抑制异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松懈异常的肌张力和肌腱挛缩及畸形状态。
促进和诱导正常或生理性的,有意识可以控制的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出现或建立。特别是自然生理性的立直,平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和建立及稳定。
训练认知、反应、动作连贯的准确和速度功能。
2.2 方法:
2.2.1 机械法:
2.2.1.1 推拿按摩:
医生多次的治疗性操作后,再把要领和程序指教给家长,先简后难的,一日数次的,在患儿穴位、经络处,拍、推、拿、按、压、揉、掐、滚、敲、搓、打等。 2.2.1.2 手法矫正、矫形:
根据患儿的情况,在患处给以反复的,反方向性松懈,矫正和矫形。1—2次/周。
2.2.1.3 外固定法:
患儿年龄较大,肢体畸形较重者,给以患处松懈、矫正、矫形后,认为是满意时,再选定最佳生理自然位给以持久性抑制固定。例如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等。2—3周以后拆除。效果不满意时,可以加大角度重复治疗。
2.2.2 药物穴位注射法:
处方穴位2—3组,每组5—10穴(根据病情选穴和排组)。
药物选用:施普善(脑活素)注射液5—10ml或脑复康注射液5—10ml及其他相关的注射液,在每组的各穴位处,注射0.5—1ml。
各组交替注射每周2—3次,30—60次为一疗程,较重的重复2—3个疗程。
3、功能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帮助和监督患儿,完成已经建立的正常姿势或已经出现的,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先简单渐复杂,先短时渐长时,每天反复多次,日复一日,持久战式的强化训练和练习。尤其是吃、穿、站、立、行走、持物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功能。要模仿和学习正常同龄儿的各种高级动作和功能,在质量和速度及连贯性逐渐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直至满意。
3.1 对患儿:
要启发诱导式,由浅入深的,耐心反复的进行。要以最大努力去使患儿理解、接受、配合,做的正确时要给以鼓励和微笑。不正确时要表示出不高兴,让患儿理解和认知这是不好,同时要纠正。不配合时,也不要惩罚。出现不良行为时,绝不能迁就,一但养成习惯很难改过。多做户外活动和游戏,多接触一些事情和对话。肢体运动训练和练习时,复杂动作可分几个步骤完成,直到连贯在一起能独立完成后,再进行另一项训练和练习。必要时安排或求助与患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帮助纠正不准确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些高级活动。总之其目的就是提高脑瘫患儿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反应及表达能力。对生活的自理和各种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的完成,适应社会的,接近正常人具有的各种功能和能力的发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程度。
3.2 对家长:
要逐渐了解到患儿的疾病性质,目前的状况,治疗和训练的过程,以后的结果等。不可默认命运而不负责的延误患儿。不能经常打骂或过于溺爱,更不能歧视虐待。确诊后要及时治疗,配合医生的指导,树立起信心和持久战的决心。否则,其结果必定是劳而不功或前功尽弃。医生忠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及早的拯救一个点,以后获益也是成千上万个点。要明确知道患儿残疾是肯定的,治疗与不治疗,其残疾程度相差是巨大的。
4、观察
凡是能早期发现给以早期治疗的患儿,在1—2个疗程以后,给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比较,很容易的看出并能得到结论和做出评估。例如:2—5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100%,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95%以上,增长的程度和速度是满意的。6—12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85%以上,和正常同龄儿相比接近85%以上,增长程度和速度是基本满意。12—17岁以上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65%,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60%,增长程度和速度欠满意。因此分析预测,17岁以上组(未成立)肢体功能恢复率大约50%左右,和同龄儿相比较大约接近30—40%,增加程度和速度是不满意。也就是说:患儿年龄越大治疗的有效率越小,效果越差或越不稳定,和同龄儿相比较进步的程度和速度越慢及相差越大,满意度越差。故认为,越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效果越好,遗留残疾程度较小,以后生存质量越高。
5 讨论
5.1 解释: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法、药物穴位注射法,功能康复训练法,三者合而为一的效果为最佳。例如:
5.1.1 机械法:按摩推拿和矫正、矫形术,就是利用外界的手法技巧和力量直接抑制患儿躯体、肢体和指(趾)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外固定法:就是利用外界的物体和力量,直接或持久的抑制患儿躯体,肢体、指(趾)异常姿势。也就是说:通过外界的技巧和力量,在患儿患侧的头、颈、肩胛、腰骶、上、下肢等各部位的患区,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立位等各种下,给以反复,持久的抑制,反方向性矫正和矫形,直到已建立稳定的自然生理位或姿势。
5.1.2 穴位药物
注射法:有两种作用,一是药物在穴位处,由于吸收比较缓慢,可以持久的作用穴位,通过穴位和经络作用调节机体的状况,有利于病患的恢复。二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在穴位处经过缓慢的吸收,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机体内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持续的作用于脑组织细胞。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受到损伤的脑组织细胞恢复和发育及功能的建立,更为重要。
5.1.3 功能康复训练:就是在巩固和稳定,已经建立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生理或姿势的基础同时,鼓励、启发、诱导患儿产生或形成有意识的运动反应,做出主动动作,建立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姿势。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逐渐接近正常
同龄儿水平和功能状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残疾程度和提高以后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总之在发育尚未停止之前,如能建立一个功能,以后就能减少许多残疾的程度,提高巨大的生存质量。
5.2 理论上的支持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脑瘫,其脑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由于致病因素,已经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由于损伤而造成了一部分脑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及发育迟缓。可是患儿正处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脑组织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不断的发育和建立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没有完善和尚未完全停止的阶段中(认为是非常可贵的治疗黄金期),能给以科学的治疗和合理的、持久的、功能康复训练必定是有益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和认可。这个过程肯定是一种综合性刺激和促进作用,因此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促使了已经受损伤而不能再生的脑组织细胞和周围组织细胞,功能复苏和逐渐的再建立,或者是周围残存的健康脑组织细胞,其功能逐渐壮大增强后,代偿了因损伤而丧失的那部分脑功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