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合作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范文1

一、经营服务模式

合作社坚持走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经营服务中合作社落实“五个面向”:一是立足建立根基,全心全意面向合作社服务。对承包的2029亩耕地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有机化、无害化,建立了年加工销售6000吨生产规模的粮食(大米)加工厂。二是全方位面向社员服务。农户将承包田几年或一年出租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按面积付现金或折粮食给农户。三是面向承包户(农庄)服务。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四是有计划安排面向社会(农民)服务。农民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服务费。五是合理安排面向跨区(乡)服务。根据农时合理安排组织跨区作业,既可增加收入,又能服务异地农民。

二、经验做法

1.合作社与主导产业(水稻种植)培育相结合。合作社依托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育秧两大技术制高点,发挥出三大优势。一是水稻(农业)生产全程一体化优势。积极构建产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二是工厂化育秧作业化优势。通过合作社联动农户的“大户+农户”模式,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育秧标准化,解决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三是政策扶持倾斜优势。合作社先后荣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江西省农机专业示范社”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使合作社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政府一系列的惠民利民措施,更使合作社的发展如虎添翼。合作社今年机插秧育秧面积达50亩,力争2-3年内达到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

2.合作社与环节增效相结合。一是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增效。合作社摸索出三种土地流转办法。①土地出租。合作社与土地所有人(农户)签订租赁合同,租金标准为:水田为500-550元/亩,抛荒地为300元/亩,旱地为200元/亩。②土地互换。本着自愿的原则,为便于耕种或规模种植的需要,承包地交换,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相应交换。③以土地入股。为提高生产效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算成股权。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力争1-3年土地流入面积翻番,规模增效形成。二是以优质米加工厂建设促进加工增效。2013年合作社全年收获稻谷1800吨,优质稻米加工厂投入生产后,不仅让合作社的稻谷有好去处,还能通过收购周边农民余粮进行加工,实现双赢。

3.合作社与农机维修中心建设相结合。切实解决“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困境,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机规模化作业。农机具维修是农机作业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农机维修与农机作业服务相结合,即有利于农机具的日常保养及维护,又可为农户修理农机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也拓宽农机合作社的收益渠道。

4.合作社与统一服务相结合。合作社的长足发展要贴近老百姓,为他们提供优质、优惠、优先的“五统一服务”,即实行技术输出、产品(秧苗)供应、病虫防治、产品销售(购买)、资金结算五统一。

三、盈利模式

一是合作社规模种植收入。除去作业费用、地租、农资投入等成本,得出纯收入为285.8元/亩,因此合作社2029亩水稻收入为116万。二是承包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收入。由合作社为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单季稻收400元/亩的服务费。三是部分机械作业服务收入。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部分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对社员及签订服务合同的农户有优惠价,耕地110元/亩,插秧40元/亩,育秧20元/亩,机喷10元/亩,机割120元/亩;对有承包合同的全程机械服务按300元/亩收取。2013年仅此项收入达52万元。四是农机维修中心收入。大中型农机具小修费用年平均1000元,大修3000-6000元。每台大中型农机具维修利润为40%,按黄龙、青龙农机保有量概算,维修中心年收入约为6万元。五是蓝雨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收入。六是优质稻米深加工收入(筹建)。按惠民优质加工厂年加工稻谷4000吨概算,利润约为80元/吨,年收入近32万。七是国家惠农补贴收入。综上所述,合作社一年收入在170万元左右。

四、成长启示

农机合作社范文2

农机合作社由于其采用现代化大型机械作业,使其必然拥有极具规模、连片的土地,比较容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创新。例如,呼兰大用农机合作社早在2011年就建立起几个生产示范区:一是建蔬菜生产示范区,主要是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机生产示范;二是瓜果生产示范区,引进美国大樱桃、四季草莓、蓝莓、油桃、礼品瓜、提子等;三是花卉生产示范区,引进郁金香、安祖花、矮牵牛等盆栽花卉和鲜切花卉,年产鲜花100000盆(株);四是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建立菌种生产繁育车间。生产示范区的建立,使农户更直观的感受到农业科技成果,享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另外,农机合作社科学的管理与现代农业、农机技术相结合,使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的生产,优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提高了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农业推广人才难以引进

无论是农机合作社内部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实践,还是农技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服务热情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专员和技术人员。然而,农技推广机构的优秀人才往往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小城乡发展,更不用说去地处偏远的农机合作社了。基层农业推广专员的缺乏导致其很难真正意义的指导农机合作社运用新技术、新机械进行生产,其理论与实践知识也相对老旧,很多人员对省里配发下来的现代农机具根本不了解。农机合作社中的人员更是如此,虽然有一些生产能手和技术人员,但其理论知识储备并不充足,没有主动更新知识的意识,对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普通社员更是难以接触到新技术的具体操作和应用,且由于其学历不高,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形成辐射作用来实现农技推广入户。

(二)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农机合作社本身就面临着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遇到有自然灾害的年份合作社的资金尚不足以满付农户的土地保底租金,更不用说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建立示范区、引进新机械、新种植技术、研发良种、聘请专家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了。而支持其推广服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资金又都是公益型政府划拨经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有些地区都难以保障,用于推广技术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宣传、推广、后期服务效果必然不佳。

(三)农技推广机构、高校未能同农机合作社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应该与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三者目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关系并不紧密。农技推广机构往往只是完成省里下达的推广新技术的任务,将一些新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教给农机合作社后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跟踪服务或者不定期的查看农机合作社将新技术宣传、推广到普通农户的效果。在合作社的问卷反馈过程中还发现,新型机械如何修理、大机械高昂的燃油费用是否能推出补贴政策等都是农技推广机构,甚至可以说是省农委工作的盲点。农业院校虽然有一些创新的科技成果,但其往往转化率并不高,只局限于完成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上,没有实现有效的推广对农业增产增收并不具有广泛的影响。农机合作社方面与农业高校的联系几乎都是简单的聘请高校专家进行讲授农业知识上,但实际上,因培训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术语过多不贴近生产实际,农户反应效果甚微。

(四)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形式不够丰富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内容并不全面,一般集中在推广良种、农业机械、栽培技术方面,且大多都是面向合作社社员的;对于农药、病虫害防治、繁育良种、农田水利等技术多采取合作社集中控制,没有实现有效的推广和辐射效应。推广形式大多局限于定期培训、代工作业、自身示范三种形式,由于农户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不让其切身感受到增产带来的增收好处,很难打动他们改变原有的种植行为,所以农机合作社现有的推广形式不容易被农户接受。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高素质的推广队伍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该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便于各司其职,可分为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村推广部门,同时聘任技术工种的临时用工。高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引进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指标体系,对基层推广人员工作进行打分,在基础工资上可获取额外的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要建立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农业推广专业,进行最新农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实践培训。对于农机合作社,要端正态度服务农民,定期将不同专长的社员送出培训教育,去示范社进行参观与学习,提高高素质农业人才引进的待遇。

(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经费

想要技术服务的良好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员的工资,更多的是办公经费和科技与推广服务经费。而黑龙江的农产品基本保持输出的状态,增值部分绝大部分在省外,所以这项公益性的经费划拨不应全部由省里承担,应尽量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在农机合作社发展中,政府也应拓宽其资金的来源,在贷款条件和利息上给予优惠,便于其扩大规模、建立示范区、推广农业新技术。

(三)创新推广形式

农机合作社范文3

1.提高了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会大大提高,这样会使农产品的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而实行农机合作社,就使农民的生产水平达到同一个水平,便于统一组织调配,有利于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推动了农机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一般都是自主经营,自主准备生产器械,这样就使农机的结合程度并不是很高,农机利用率大幅降低,从而影响了农机的生产经营机制的发展。而通过农机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出科学的农机生产机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随着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农民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经营的机械化模式,这就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机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田作业机械有机整合,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及订单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推动了农村人才资源有效整合

在过去农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农业是需要大量劳动力作为支撑的。但是在实行农机合作社以后,通过加大机械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减少对人力劳动的使用,这样就使一批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开始投入其他生产领域,所以有利于促进农村人才资源有效整合。

二、加强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1.加大对村民的农业知识培训

为鼓励新生代农民参加农业信息化培训,成为新型信息化农民,可以建立利益诱导机制。可以从教育、资金、法律、政策等各个方面建立诱导机制,培养和扶持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支撑和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现有的农业类学校免费对农民培训。农业学校除长年培养农业、畜牧、园艺方面的学生外,还免费定期为社会各界志愿学习农业、畜牧、园艺技术的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和指导实习;通过建立严格的奖励和考核机制,确保农业信息化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从事农民信息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规定从事农业信息化教育或培训活动的教师,不仅要接受专门的农业专业训练,还要有较强的经营农场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农业信息技术学校的所有经费由政府承担,不仅不收学费,还为学员提供免费住宿等服务。

2.加大招商引资

对于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外资的注入来增强当地农业发展的活力,并且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思路。所以说,必须制定农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区域农业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外资的引进。

3.政府加强引导

农机合作社范文4

当日上午,记者在××县××乡张楼村见到了××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就在5月12日,××作为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在全市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他和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时间成为工作会上各县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说,合作社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管理、便于协调。以前,农机手都是单车跨区作业,不但途中容易被拦截,外出开展业务核算时价格也不统一,极为不便。成立合作社后,不但杜绝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而且去农机部门办理作业证也方便多了。

合作社为农机手赴外地开展跨区作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有时会出现对方不按承诺兑付薪酬的现象,如今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以合作社的名义进行。”××说。

20*年4月,××牵头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社员10人,成立了4个农机作业服务队,固定资产118万元。在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该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经营模式。一是对入社司机严格要求,保证作业质量,搞好优质服务,取信于民。二是对入社社员加强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拉大机械作业链条,跨区作业,延长作业时间,增加收入。20*年夏季,该社小麦联合收割机分别到驻马店市确山县、河北省一些县跨区作业,单车收入都在6.8万元左右。四是开展农机维修和零配件供应业务,方便了广大机手。

农机合作社范文5

一、问题存在的原因

1.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成立合作社时,因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缺乏认识和了解,都认为是农机合作社,入社成员当然是做农机的,得保证入社的人数,固定资产达到多少万元等。为了达到这些条件,盲目的在销售农机时,把购买农机的农民都纳入了农机合作社,这样一来,人数保证了,固定资产也上来了,虽然是条件够了,发挥作用却微乎其微。合作社的成员干什么的、担什么责任一概不知,失去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意义,甚至出现了负面影响。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应遵循在“两个”结合,即农机与农业的结合,农机大户与承包土地相结合;“两个”考虑因素,即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劳动力转移程度。离开这“两个”结合,“两个”需考虑的因素,去组建农机合作社都可能会与客观相违背,起码缺少实事求是。

2.对国家及地方政府扶持奖励政策有误解

有些合作社成立后,不去研究怎么发展,怎么对社会做贡献,而去研究外表包装,把合作社当做争取资金的钓鱼项目来做,导致了在合作社的检查、评比当中出现了不合理的竞争。

3.盲目组建,互相攀比

在合作社组建当中,个别人看人家成立了合作社,自己也得成立,赶潮流、随大流、互相攀比。不看自己条件够不够,而是在研究将来一旦吃亏了怎么办。有些人听到了一些社会上的误传,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后会有很多的好处等等,盲目组建。

根据现存的问题,对今后如何去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构建,人选应立足于选择有丰富经验,有远见、有思想、有号召力,具备有承包一定土地能力的营机户。先承包本地区零散土地,五保户土地,外出打工无力经营的土地,并把他们纳入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需要钱的可根据当地土地租金的价格返给他们,需要粮食的可扣除费用如数返粮,年头好的年终还可得到合作社分的红利。这样随着农村劳力逐年减少,种地人年龄越来越大,承包土地会越来越多。

二、组建专业合作社模式有以下五点好处

1.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零散的土地承包后,对土地使用可统筹安排,种什么可根据市场需求,什么值钱种什么。如,现市场花生价格上扬,合作社可根据土质,合适后即可种植,免去了原来一块地好几家,种植什么不统一,不增产又不增收。

2.有利于缓解外出务工、孤寡老人种地难的压力

这些人入了社后不再会为种地发愁,务工的可安心务工,不用因种几亩地请假误工,又省去了往返路费。老人有几亩地,儿女在外地也省去了牵挂。从大的方面来说,也为农村稳定、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土地改造整治

土地集中了合作社可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如:现农村的水田面积不小,产粮不多,池不大,坝埂不少,这样可通过机械化进行平整土地,小块地变大快地,坡地变平地,改造后可增加耕地面积。

4.有利于粮食增产增收

因对土地采取了统一的耕作模式,统一机械作业从种到收,包括中间的生产管理环节都采用了机械化,免去了大量的人工费用。机械化作业亩可增产粮食50-80斤,亩可省人工费用100元左右,这样每亩地可直接增收150元。

5.有利于农机相关政策实施

农机合作社范文6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00-01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正式实施,在市场经济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1],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近年来取得了蓬勃发展,数量大幅增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促进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按照“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的目标,宣州区大力发展农机大户,着力扶持和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区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达到2.85万个,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70个。

1 宣州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宣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皖东南,是长江以南双季水稻主产区,全区辖26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2 533 km2,水田面积4.87万hm2。近年来,该区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耕作、灌溉、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十分适宜农机具开展工作。一方面由于农业机械价格让单户农民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农机户分散难找市场,农机利用率较低,便产生了将农机具集中起来在村里办农机合作社的想法。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作业协议,把过去人工进行的机耕、机播、机收等农事,全部交给农机合作社,让外出打工的农民不用在农忙时请假回家务农。因此,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

2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思想落后、管理粗放、市场竞争压力大、外部融资难等原因,目前仍然处于低水平、不规范的状态。

2.1 农机服务领域较窄

农机服务基本局限于小麦、水稻生产,在林业、畜牧、果树、茶叶等方面生产较少,服务面窄,内容少,未能在农业生产中提供全面服务,农机户兴趣不大。基本没有开展农机配件供应、维修、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较低。

2.2 思想认识不足

农村居民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创新精神及诚信意识。加之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入农机合作社后农机户个体思想认识问题导致农机合作社发展缓慢,运行不规范,发展不平衡。农机户在加入合作社后要求期服从统一安排,但是由于农机户个体在长期的作业中自主性较强,使得多数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当地能人或村干部发起,各方面关系不明确,没有形成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则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成立时地域性特征较明显,农民参与度不够高[2-3]。

2.3 内部管理不规范

有些合作社的《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流于形式,多不按章程规定开展活动。此外,由于合作社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的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还未形成。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在现行农村下,土地流转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土地分散经营,品种不统一,增加了农机作业的难度和成本,致使大型机械作业量下降,作业效率降低;加之农机维修点分布不均、维修质量参差不齐,给维修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机服务社会化发展。

2.5 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缺少财政方面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加之利润较低,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建设中,此外,合作社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活动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3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努力拓宽服务领域

利用合作社在跨区作业方面的优势,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从传统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业发展。把合作社作为农机手培训基地、农机维修基地,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花木种苗供应等,以提高其效益,增强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

3.2 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在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统一发展土地流转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制约,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土地成片种植,将流转的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建立高产创建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

3.3 争取财政支持

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财政支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购机补贴资金优先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合作社的办公土地供应,在合作社机库棚及办公用地方面,可以采取以租代征的形式。

3.4 加大培训力度

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运作。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3.5 创新发展模式

在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对可分配盈余部分可以低于合作社规定的限额,留作合作社发展基金;有些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可以先组建后规范[4-5]。

4 参考文献

[1] 吴昭雄.河南省信阳市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J].当代农机,2010(8):54-55.

[2] 朱长春,成如.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内蒙古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引擎[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4):26-29.

[3] 翟振才,刘永建,罗政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北地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999-30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