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岳阳楼记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岳阳楼记教案范文1
比如我在给学生教授基础知识,也就是高考语文字音字形考点时就常这么做。上《赤壁赋》这篇课文时,当同学们不认识“山川相缪”句中的“缪”的读音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缪”的其他三个读音(móu,miào,miù),并比较三个读音的相同点,再根据句子意思知道“缪”有“缭绕”意,自然而然的就推出了此句中“缪”的读音是“liáo”,还可以判断它是通假字,通“缭”。这个办法可谓屡试不爽。我在教学“誊”的字形时,学生记成了“誉”。我便抓住机会先让学生复习“荣誉”一词的读音和字形,再告诉“誊写”这词的读音和字形,又添加“眷恋”一词的读音和字形进行比较记忆。这样既能温故知新,也达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还扩大了记忆的容量。
又比如,我告诉学生文学常识或补充课文背景知识时,在温故的同时还可以向权威挑战。南方出版社编辑的《优秀教案》,在2009年版高二语文上册的第88页第二段的第三行把“大乔”说成了孙权妻,这是错误的;“大乔”应该是孙策妻才对。我查过历史资料,也和同事讨论过,大家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实我在2002年版的高二语文上册142页第七段第三行早就发现过,那时我以为再版时会改正过来,没想这个错误一直沿袭了下来,时隔近十年了,我希望出版社能接受我的建议,并写了封信给他们指了出来,一个星期后他们给我打来了电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给了我荣誉证书。可见“温故”可以“改错”。
再比如,我在教学文言实词和虚词考点时也常用这个办法。上《陈情表》这篇课文时,同学不理解“慈父见背”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学生先复习“请见谅”“请见教”“府吏见叮咛”“君既若见录”(课文《孔雀东南飞》)句中“见”的含义,同学一下就知道了“见”在句中是“我”的意思,整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岳阳楼记教案范文2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微课”特点
若要使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优势,首先要了解并深入研究微课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对于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或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相对于平时的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微课更注重“质”,精准度高,因此\用微课的课堂也常被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情景,资源使用方便。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景,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微课虽“微”,但却不容忽视,微课的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步调虽慢但效果不慢,知识虽微但道理、智慧不微。
二、初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探究
(一)制定有效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使用微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师对微课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校具备的微课软硬件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微课实施的整体规划,以保证微课能够正常有效实施。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是让班长和我一起调查了班级同学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实,并在征得同意后拍些照片或录段视频,然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把这些照片或视频加入其中,与先生的母亲一起感受母爱。课后发现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
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意在辅助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传输、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归纳中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因此,应注意挖掘微课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课程学习功能。
微课的创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只想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有趣,一切都要围绕课程知识来展开,微课若没有课程学习功能,便也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稍微介绍一些云南的特色民俗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姑娘节,但在视频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云南的歌会中,介绍其他节日时可以直接以一张图片表示。
2.重复播放的功能。
微课视频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观看后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再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节约教师重复讲授同一个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学生通过一遍视频的观看很难彻底明了课文内容及其内涵,必须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去学习、了解、掌握平时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古文”。
3.交流互助功能。
微课视频不仅能用于课堂,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或学校建立的微课平台进行多次的观看和学习,且能在观看的同时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优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课后笔者把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平台上,让同事和学生观看并发表意见,因为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因此在交流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学生也从中深刻了解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岳阳楼记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优化 课堂教学 提高 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关系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强弱。怎样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语文老师探究的课题。
一、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目标,就是要制订出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喜欢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制定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必须钻研大纲、吃透教材,明确大纲中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能力、发展哪些方面的智力、培养哪些思想情感和习惯。
初中语文新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单元前都有“单元提示”,明确提出了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这是教师进行单元每篇文章教学的依据。依据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在熟悉单元中每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立每篇文章、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二、认真备课
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明确与优化教学目标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是无效劳动。抓教学重点问题时,应该注意到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不能忽视。如《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1.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探索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课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譬如,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娇嫩幼稚,教法上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初二学生轻松好动,在教学中可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课文的内容不同,教法亦应不同。有的课文可以自学为主、有的宜多讲解、有的需反复咀嚼、有的可一览而过……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对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吸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既要借鉴,又要创新。
2.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方法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采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注重情景,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还可以激活语文课堂、优化课堂结构,降低教学的难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主要包括:
1.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句子、词语或观点等有质疑地方做上记号,为上课时解决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并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方法
让学生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记忆;对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3.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复习的间隔时间,应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多而逐渐拉长。
五、在授课中优化教学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把握着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则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的师生合谐的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产生后,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乐于教授学生。一种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能使教学诸环节顺利展开。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从上课一开始就注意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做铺垫,常常以引人入胜的提问做突破口,然后以妙趣横生的讲授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使之心理活动高度指向和集中于课堂的教学活动上,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和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活动均保持在最佳水平状态,从而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六、优化练习与检测
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检查评估是对学生的语文积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也是反馈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每节课都应布置一定的有质有量的课内外练习。在练习与检测题的设计上,不宜布置那些机械、重复、单纯抄写的题目,减少客观试题的比重,增加主观试题,在保证基础知识巩固练习的前提下,尽量设计一些开放型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七、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案范文4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77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自主学习习惯最好的体现。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已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手。”
课前预习是一个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十分复杂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既可以将要学的知识进行整体疏理,准确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又可以锻炼学生发现、提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特点,课前对文本的疏理更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效、事半功倍。
但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对于预习仍是无从着手,易陷于茫然,即走走形式,把课文读一读,生字念一念,缺少系统和层次性。笔者就语文课前预习对本校97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预习的认知现状;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1. 学生对预习的认知
2. 预习的主动性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承认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少学生预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参与预习的动机原因分析见下表:
由表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才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极不利。能够自觉预习的仅占25.8%,而63.9%的学生不懂得主动去学习。
3. 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从第三方面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预多数在范围上只局限于教科书,在方法上止于读读书,看看字词,很少有去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困惑。所达到的效果相应地也就在于能流利朗读,能了解大意,对文章的个性阅读极少。
由上述调查统计可知: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仍不够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普遍只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评价比较低,态度大多较马虎,效率比较低。学生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有预习的意识,但预习的活动仍很表层,不过就是停留在看看书,认认字上;(2)中学科目多,作业也多,相比作业,觉得没有必要花在这不用上交,教师无有效方法检查的预习作业上;(3)预习过后,教师也不会进行评价,只要课前了解大意,上课听得懂就可以,效果差不多。这些原因致使学生未能从观念上和行动上重视课前预习。
二、探寻预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经过长期的体会、感悟与改善才得到的,它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高效。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有效的预习方法,所以教师的早期介入有其重要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和选择有效方法。
1. 持续预习,形成习惯
美国教育家曼恩曾经说过:“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根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同时能有加强平常教学中方法的指导。
(1)材料提示法。就是借助一定的资料,针对文本内容给予学生预习的帮助,或通过一些文本学习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角度和方向。在这种提示下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看书,任务明确,有的放矢。同时,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背景材料和作者简介后,更好地悟读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使学生能生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批注文本法。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文本中划找重点词句,能做一些段落等简单的标记,并且在反复读中,标注不懂疑难之处。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上点评批注,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加上恰当的点评批注,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这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大有好处。建议教师在这种方法使用初期,可以采用当堂训练、同学相互分享等方法,使更多本来批注迷惘的同学,在同学所用方法的刺激中产生并形成自己的方法,逐渐学会圈划知识要点,标记各类知识等。
(3)习题练习法。对于一些简单新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文本内容后,在适当把握难度,设计检验预习效果的相关知识问题,使其完成定量的练习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专注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在解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动力,在题目一道道攻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并非难事,通过预习就可以排除一定的困难,以此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根据以上方法,笔者尝试采用让预习单来引领课前预习。预习单是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导向,以此来激励个体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载体。它让预习的进行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展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问题意识,促发成就感
目标导向,学习者在一个个的成就基础上不断前行,在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是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学习帮助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因此,在预习单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推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之一。
首先,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强探究欲。鼓励、奖励参与提问。如此学生才会自由地表达感受、提出疑问。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同学要学会尊重提问在的同学,民主平等的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探索努力、创新不断。
其次,引导探寻预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思维的障碍,于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课,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在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较浅显,质疑的能力大多仍处于表层。因此,教师在设计预学习单中的质疑环节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角度,以增强学生更深入去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质疑和学习文本的突破口。如从课题入手;在朗读中质疑;从重点词句处质疑;从标点符号处质疑等。知识无涯,工具在手,因时而用之,熟练成技能。教材实则例子,从例子出发进而举一反三才是教和学的共同目的。
再次,发挥预学习单的作用。如果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设计预学习单时可以逐步细化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中去提出自己的困惑。例如设计《岳阳楼记》的预学习单时,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步骤,主要设计了作者及相关背景的简介、简单的字词音义梳理、文章整体感知的理解、我的困惑几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培养课前自主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学水平和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困惑的能力。
最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一个学习团队中,学生学习能力难免高低不平,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更要在实际组织学习和指导中重视这一现象。因此,所提问题也会深浅不一,教师分层指导这些问题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3. 有效组织,学会交流共享
现在许多课前预习存在有预习无检查、无反馈、无评价,教师仍按预设教案进行;对学生无了解,无把握,谈不上人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至少做到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1)要有必要和及时的评价。在多元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评价、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学习,或因肯定的评价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前预习效果大大提高。
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幻灯形式,归类实名展示学生所提困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问题被认可,被重视。一方面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兴趣和决心做好下一次的课前预习提惑环节;另一方面能让其他同学分享别人的困惑,或已能解答,或不能解答,都将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就能对文本有自己的概念和需求点,也形成了多维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班级制的教学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是重要学习过程。分享,可以获得成就和认同感,是继续学习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在贡献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将及时收集反馈,不断修正、补充所取得的知识,这是学习方法不断得到操练,在失败和困惑中自我调整,学习因之而不断前进。因此,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学生对预学习成果分享环节,有时很有必要。
在《小石潭记》预习提疑中,有多位学生提出对为什么花了整段来写游鱼的不解。在幻灯片呈现、学生交流之后,产生了三种被大多学生认同的解答。第一类学生认为:写游鱼的生动是为了写出水的清澈,从而表达此处环境的清冷和凄凉。第二类学生认为:写游鱼更多是想借助有生命的东西来表达作者在此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第三类学生认为:写鱼是在影射诗人及与诗人有着同样境遇的有学之士,他们可能安静生存于某个角落,一旦被发现、受关注会展现出超凡的才华。以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受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这种解读还受到一部分学生的赞同,并有学生助读“皆若空游无所依”是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无依的外化体现、悲愤无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