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引线框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引线框架范文1
关键词:Cu-Ni-Si合金; 强化机理; 引线框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G 146.1+1
文献标志码: A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Cu-Ni-Si Alloy for Lead Frame
ZHANG Ying, LU Meng-meng, HU Yan-yan,
LIU Yao, ZHENG Shao-fe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d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Cu-Ni-Si lead-frame material,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Cu-Ni-Si alloy has been elaborated.While ageing strengthening is the main strengthening method of the alloy,strain strengthening and solution strengthening affect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lloy to some extent.Besides,th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analyzed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loy and the weight ratio of Ni and Si and the type and amount of added alloy elements such as P,Fe,Mg,Zn and Cr that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Cu-Ni-Si alloy.Cu-Ni-Si alloy is a promising lead-frame material with its strength about 600-860 MPa and its conductivity 30-60%IACS.
Key words:
Cu-Ni-Si alloy;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lead-frame; development
0前言
引线框架材料作为集成电路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必须满足3个基本要求:支撑芯片;连接外部电路;散热.上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问世并得到快速发展,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材料也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早期的引线框架材料是Fe-Ni-Co系合金,但由于Co价的升高,研发出了价格相对较低的Fe-42Ni合金,使得Fe-Ni-Co系合金淘汰.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上世纪70年代,美国某公司成功研制了C194合金替代了Fe-42Ni合金,之后又有多种铜合金研发成功,并进行了大规模生产[1].Cu-Ni-Si系合金就是其中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引线框架材料.
1铜基引线框架材料
世界各国现今已研发生产了多种铜基引线框架材料,按性能分类,可大致分为高强高导型、高强中导型和中强中导型.一般把抗拉强度>500 MPa的称为高强型,抗拉强度在300~500 MPa之间的称为中强型.一般把导电率在80%IACS以上的称为高导型,相应的,导电率在50~80%IACS之间的称为中导型.
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引线框架材料具有一定的加工特性.而作为成品零件,要求该种材料具有特定的使用性能,以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但对引线框架材料来说,在诸多性能当中,强度和导电率最为重要,只有兼备优良的导电性及强度,才能用作集成电路用的引线框架材料[2].
现今研制开发的铜基引线框架材料,按成分划分,大致可分为Cu-Cr-Zr系、Cu-Fe-P系、Cu-Ni-Sn系和Cu-Ni-Si系等[3-7].
Cu-Ni-Si系合金中的Ni、Si元素能够形成强化相,使该合金在具有较高强度和硬度的同时,不会过多地降低导电率,其强度一般为600~860 MPa,导电率为30~60%IACS.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陆续开始对该合金进行研发,目前已有多种牌号的Cu-Ni-Si合金[8-10].热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很大,这使得合金的最终性能较难控制.但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制备出性能不同的材料.
在Cu-Ni-Si系合金的研制方面,曹育文等[11]在研究Cu-1.0Ni-0.25Si-0.1Zn合金时发现:Zn元素的加入改善了引线框架所用合金与焊料的结合情况.潘志勇等[12]在Cu-5.2Ni-1.2Si合金中添加了质量分数为1.5%的Al元素,发现Al的添加对该合金热轧时动态再结晶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Al的加入显著提高了铜基体的固溶度,该合金的维氏硬度达317,导电率达44.5%IACS.Young等[13]研发的Cu-1.3Ni-0.3Si-0.03P合金在450 ℃时效1 h,析出Ni3P相,出现第一个强度峰值;时效10 h,析出Ni2Si相,出现第二个强度峰值,强度达600 MPa,导电率达60%IACS.北风敬三[14]研究Cu-2.4Ni-0.4Si-0.16P合金时发现:P元素的加入会生成大量的夹杂粒子阻止亚晶界迁移,使晶粒细化.Rdzawski等[15]研究了Cu-3.3Ni-1Si-0.8Cr合金的热处理工艺,认为Cr与Si形成Cr3Si相,提高了合金的高温稳定性、塑性和导电率.现今已有多种Cu-Ni-Si系合金进行了工业生产[16].
国内外一些公司生产的引线框架用Cu-Ni-Si系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见表1[17].
2强化机理
在研究Cu-Ni-Si合金时发现,时效强化是合金的主要强化方式,形变强化和固溶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金的性能.固溶使Cu-Ni-Si合金形成过饱和固溶体,时效后合金中的固溶原子有部分残存在铜基体当中,固溶的原子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但会严重降低其导电率.
Cu-Ni-Si系合金为时效析出型强化合金,热处理工艺对该合金的影响很大.1927年,Corson[18]发现该合金的时效强化效应以来,各国对Cu-Ni-Si合金的时效强化机理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文献认为析出相为Ni元素和Si元素形成的强化相,但对其具体的结构却仍然没有定论.多年来,陆续出现有关Cu-Ni-Si系合金析出相的报告,有研究认为:析出相结构类似于γ-Ni5Si2相;也有研究认为其结构类似于β-Ni3Si相[19-20].近些年,诸多研究认为第二相的晶格与δ-Ni2Si相的晶格相似,并且与Cu原子晶格的位向有一定的联系.Lockyer[21]对二者的位向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位向关系:(100)Cu//(001)ppt、[01l]Cu//[010]ppt,惯习面为{110}Cu.Lockyer[21]以δ-Ni2Si相与Cu基体的位向关系为基础,研究了位错在晶体间的运动方式.研究表明:Cu-Ni-Si系合金产生的强化效应主要是由于位错的环绕作用.因为如果是位错的切割作用而产生的强化效应,要求基体滑移系移动时,不同惯习面上的强化相沿不同晶面发生切割,这是不可能的[22-23].
Cu-Ni-Si系合金时效过程中,Ni、Si元素形成的第二相颗粒限制位错的运动,合金的强度升高.同时由于时效产生的脱溶效果,使得Cu基体中其他元素的含量降低,导电率有所升高,合金性能在时效后能有效地提高[24-27].
3合金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Cu-Ni-Si合金的综合性能,许多学者研究了其他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如P、Fe、Mg、Zn、Cr等元素.一般认为,微量元素的加入会导致合金晶格畸变程度的增加,导电率下降.但通过大量试验发现,一些加入的微量元素在提高合金强度的同时,并不会使其导电率下降.一些微量元素通过促进Cu基体中溶质原子析出,或抑制析出物的长大等方式,改变析出物的数量及形态,使得Cu基体中其他元素的含量降低,晶格畸变程度减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合金的导电率.总而言之,其他元素对Cu-Ni-Si合金的导电率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有些元素由于溶入Cu基体中增加了溶质原子的含量,增加晶格畸变程度.与此同时,能促进其他元素析出,减少晶格畸变程度,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影响着导电率的变化.一般情况,希望添加的元素能提高合金的某些特定性能,而对其他性能影响不大,制备出综合性能较佳的材料,以适应市场需求[28].
3.1Ni、Si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Ni、Si元素是Cu-Ni-Si合金中的主要基础元素,对合金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Ni、Si元素的添加量的确定是制备该合金十分重要的环节.大量学者认为,Cu-Ni-Si合金的析出强化相为Ni2Si,通过析出弥散的Ni2Si相能有效地提高合金强度.以此为基础,如果Ni、Si元素全部形成第二相,则Ni、Si元素的原子数比应为2∶1,质量比为4.2∶1,此时,基体中残留的溶质元素含量最少.考虑到溶质元素不可能完全析出,并可能和其他元素化合,实际添加的Ni、Si元素含量应与理想值有一定差距.其中,山本佳纪等 [29]研究了Ni、Si元素质量比在2.8∶1~6.0∶1之间的合金性能,不同成分的合金在时效后,其性能参数见图1(a)[30-31].由图1(a)可知,随着Ni、Si元素质量比的增大,合金的导电率及显微硬度会不断升高,导电率在Ni、Si元素质量比为4.2∶1左右的时候到达峰值.之后,随Ni、Si元素质量比的增加趋于平稳,显微硬度在到达峰值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进一步证明Ni、Si元素质量比对Cu-Ni-Si合金的硬度及导电率有一定的影响.
山本佳纪等[29]还对Ni、Si元素质量比为5∶1,而Ni、Si元素含量不同的Cu-Ni-Si合金的导电率及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1(b).由图1(b)可知,Ni、Si元素含量的升高,会引起硬度的提高及导电率的下降,而随Ni、Si含量的变化,硬度及导电率的变化趋于稳定.Ni、Si元素的增加会降低导电率,但却能提高其力学性能,Ni、Si元素的含量是影响Cu-Ni-Si合金最终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Cu-Ni-Si合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Ni、Si元素的条件量,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合金.
图1Ni、Si元素对Cu-Ni-Si合金导电率及硬度的影响
Fig.1Effect of Ni and Si on the conductivity and hardness of Cu-Ni-Si alloy
3.2P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Ni、Si元素是Cu-Ni-Si合金的主要元素,在铜合金熔炼时为了改善合金的性能,通常需要加入其他元素.添加P元素能起到脱氧、提高熔体流动性的作用.但过量P元素会严重降低导电率,在与Cu化合时形成低熔点的Cu3P相,容易造成热轧开裂.北风敬三[14]研究Cu-2.4Ni-0.4Si-0.16P合金时发现,在合金中加入P元素,经时效及冷变形后,会生成大量的弥散颗粒,这些夹杂物粒子能抑制析出物的成长,同时也能抑制亚晶界的运动,从而细化晶粒,使得合金的力学性能提高.
汪黎[32]通过透射电镜对Cu-3Ni-0.6Si-0.03P和没有添加P元素的合金进行了观察,发现添加P元素的合金的析出相尺寸更小,弥散程度更大.认为P元素主要集中在基体与析出物颗粒的晶界上,在时效过程中能阻碍晶界迁移,抑制析出相的长大.
3.3Al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潘志勇等[33]对Cu-5.2Ni-1.2Si-1.5Al合金进行了研究,发现添加Al元素能抑制合金热轧时的动态再结晶过程,同时Al元素能有效提高Si元素在铜基体中的固溶度.通过试验,发现Al的添加会降低合金的均匀化温度,同时该合金时效后能析出Ni3Al相,使析出相更弥散细小分布.在时效过程中由于Ni3Al相与Ni2Si相的共同钉扎作用,能有效阻碍位错运动,从而抑制晶粒长大.Al元素的加入能进一步提高合金的强度,但是添加Al元素会使合金导电率下降幅度很大.
3.4Zn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Zn元素对Cu-Ni-Si合金能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并且对该合金的钎焊性能有很大的提高.曹育文等[11]在Cu-1.0Ni-0.25Si合金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Zn元素,并研究了Zn元素对该合金的影响.试验发现在Cu-Ni-Si合金中加入的Zn元素在Sn-Pb共晶焊料界面处偏聚,能阻挡Cu元素向焊料中扩散,防止Cu3Sn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生成,从而改善Cu-Ni-Si合金的钎焊性能.但Zn元素的加入会降低合金的导电率,所以Zn元素的含量不能过高.
3.5Cr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Rdzawski[15]研究了Cr元素对Cu-3.3Ni-1.0Si合金的影响.研究发现Cr3Si相能在合金液态结晶过程优先形成,它的粒子尺寸很小,溶解温度高于Ni2Si相,能抑制在保温期间的晶粒长大,对提高合金高温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当合金中Si元素过剩时,Cr元素与Si元素能形成Cr3Si相,Cr3Si相主要是在合金结晶中形成的,尺寸为几微米,与合金中的Ni2Si相共同产生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金的塑性和导电率等性能[34].同时消除了基体中残余Si元素对合金导电率的影响.
林高用[35]在对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Cr元素的Cu-l.6Ni-0.5Si合金进行时效强化特性的研究时发现,该合金在高温(600~700 ℃)时效时还能保持较高的强度,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再结晶温度.分析认为:Cr3Si相的溶解度要高于Ni2Si相的溶解度,故合金经过固溶处理后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就有Cr3Si相析出.同时,Cr3Si相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第二相,在高温时效Ni2Si相部分溶解时,Cr3Si相还能继续对位错起阻碍作用,从而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同时,能在高温时效时保持较高的硬度.
雷静果[36]对比了Cu-3.2Ni-0.75Si和Cu-2.37Ni-0.58Si-0.39Cr两种铜合金时效时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Cu-Ni-Si合金系中添加微量Cr元素之后,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而基本不影响合金的导电率.
3.6Ti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Lee等[37]探究了Ti元素在Cu-3Ni-1Si和Cu-6Ni-1.5Si两种合金中的作用.研究发现Ti元素能增强Ni2Si相从固溶基体中析出的驱动力,从而加速时效反应,降低成本.Ti元素能减小合金颗粒度大小,细化晶粒,并使Ni2Si相很好地沿着晶界析出,提高合金的塑性.但Ti元素会促进合金中片状组织的形成,不利于合金的力学性能.
4结语
迄今为止,铜基引线框架材料已占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材料的85%左右,其主要是由日本等发达国家生产,国内在此方面相对薄弱.在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研发以及试制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大量的高端铜基引线框架材料仍需依赖进口.研制和开发出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铜基引线框架材料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Cu-Ni-Si系合金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引线框架材料,是高性能引线框架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分析Cu-Ni-Si合金的强化机制及微量元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为研究高性能合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即在研制高性能铜合金时从合金化规律及微量元素的研究出发,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根据所需要研究合金的性能要求,加入不同的微量元素得到强度及导电率都满足要求的Cu-Ni-Si合金.合适的热处理工艺是提高Cu-Ni-Si系合金强度及导电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范莉,刘平,贾淑果,等.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23(4):101-107.
[2]邬震泰.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9(3):127-130.
[3]Liu P,Su J H,Dong Q M,et al.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u-Cr-Zr alloy after rapidly solidified aging and solid solution ag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1(4):475-478.
[4]Batra I S,Dey G K,Kulkarni U D,et al.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Cu-Cr-Zr alloy[J].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2001,299(2):91-100.
[5]Su J H,Liu P,Dong Q M,et al.Effect of Fe Particle on the Surface Peeling in Cu-Fe-P Lead Frame[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21(3):18-20.
[6]王艳辉,汪明朴,洪斌.Cu-9Ni-6Sn合金概述[J].材料导报,2004,18(5):33-35.
[7]杨后川,王东峰,孔立堵,等.引线框架Cu-Fe-P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5(1):23-25.
[8]李银华,刘平,田保红,等.引线框架用Cu-Ni-Si合金的发展[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7,1(4):260-264.
[9]王涛.论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研究方向[J].有色金属加工,2010,39(1):4-8.
[10]姜伟,甘卫平,向锋.热处理工艺对Cu-3.0Ni-0.52Si-0.15P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9,38(4):101-104.
[11]曹育文,马莒生,唐祥云,等.Cu-Ni-Si系引线框架用合金成分设计[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9(4):723-727.
[12]潘志勇,汪明朴,李周,等.超高强度Cu-Ni-Si合金的研究进展[J].金属热处理,2007(7):55-59.
[13]Young G K,Tae Y S,Jae H H,et al.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precipitation behavior in a Cu-Ni-Si-P alloy[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1986,21(4):1357-1362.
[14]北风敬三.Cu-Ni-Si-P合金的特性及P对其显微组织的影响[J].铜加工,1991,2(1):104-111.
[15]Rdzawski Z,Stobrawa I.Mechanical processing of Cu-Ni-Si-Cr-Mg alloy[J].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3(2):142-148.
[16]Que Z P,Jung H M,Lee J H.Influence of vanadium on 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rolled Cu-Ni-Si alloy[C].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10,658:256-259.
[17]汪黎,孙扬善,付小琴,等.Cu-Ni-Si基引线框架合金的组织和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5):729-732.
[18]Corson M G.Electrical conductor alloy[J].Electrical World,1927,89:137-139.
[19]Zhao D M,Dong Q M,Liu P,et al.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the age hardened Cu-Ni-Si alloy [J].Mater Chem Phys,2003,79:81-86.
[20]Hidemichi F.Effect of alloy composition on precipitation behavior in Cu-Ni-Si alloy [J].Japan Inst METALS,1998,62(4):301-309.
[21]Lockyer S A,Noble F W.Fatigue of precipitate strengthened Cu-Ni-Si alloy[J].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15(10):1147-1153.
[22]张毅.微合金化高性能Cu-Ni-Si系引线框架材料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23]Watanabe C,Monzen R.Coarsening of δ-Ni2Si precipitates in a Cu-Ni-Si alloy[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11,46:4327-4335.
[24]李宏磊.Cu-3.2Ni-0.75Si合金的时效析出强化效应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467-471.
[25]Zhao D,Dong Q M,Liu P,et al. Aging behavior of Cu-Ni-Si alloy[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2003,361(1):93-99.
[26]张毅,刘平,赵冬梅,等.Cu-3.2Ni-0.75Si-0.3Zn合金的时效与再结晶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36(z3):467-471.
[27]Lei Q,Li Z,Pan Z Y,et al.Dynamic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Cu-Ni-Si alloy with super-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during aging[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0,20(6):1006-1011.
[28]龙永强,刘平,刘勇,等.高性能Cu-Ni-Si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22(3):48-51.
[29]山本佳纪,佐佐木元,太田真,等.高强度リドフレム材HCL305の开发と特性[J].伸铜技术研究会,1999,38:204-209.
[30]谢水生,李彦利,朱琳.电子工业用引线框架铜合金及组织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3,27(6):769-776.
[31]雷前.超高强Cu-Ni-Si合金的相变特征及性能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2]汪黎,孙扬善,付小琴,等.Cu-Ni-Si基引线框架合金的组织和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75-78.
[33]潘志勇,汪明朴,李周,等.添加微量元素对Cu-Ni-Si合金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7,21(5):86-89.
[34]Constantinescu S,Popa A,Groza J R,et al.New high-temperature copper alloys [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1996,5(6):695-698.
[35]林高用,张胜华.Cu-Ni-Si-Cr-Fe合金时效强化特性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1(4):28-30.
引线框架范文2
关键词:市场风险;VaR;度量框架
一、引言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而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只要银行进行投资经营活动,市场风险就会随之产生。它通常是指利率、汇率等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就是围绕这些汇率、利率、股价、商品价格和波动率这些参数的管理进行的。
在度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上,按照技术要求的不同,具体又分为灵敏度分析、波动性方法、方法、压力测试法和极值理论。其中,是目前市场风险度量的主流方法。
这些参数和方法都是管理的工具,除此之外,在管理方法上巴塞尔委员会和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商业银行在实际市场风险度量中,由于前台、和后台的业务特点不同,导致风险来源、性质、影响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出发点和重点也不同。
二、市场风险管理的参数
市场风险的管理参数是指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下面临的不同风险。如表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具体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如下:
表市场风险管理参数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波动引起的银行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和银行经营收益绩效的变动。利率风险有大小和方向之分,利率风险大小是指利率变动幅度大小带来的风险度,而利率风险方向是指利率变动方向上升或下降带来的对于不同资产的不同风险的表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其利率风险大小和利率风险方向的组合产物。巴塞尔委员会996在《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性风险四种。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种,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的定义“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我们可以把汇率风险定义为因汇率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具体就商业银行而言,是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市场风险的度量包括度量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价值损失的大小。市场风险度量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测定市场因子的变化与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关系,如Delta,Beta,持久期,凸性等。一旦得到这种关系,对于市场因子的特定变化量,就可以求证券组合价值变化量;另一种方法是度量由于市场因子的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收益的波动性――收益偏离平均收益的程序,常用统计的标准差来表示。
.灵敏度分析方法
灵敏度分析法即为上面所述的第一类度量方法,这是利用金融资产价值对其市场因子的敏感性来度量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的方法,其中市场因子包括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和商品价格等。灵敏度方法在度量金融市场风险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近似性。只有在市场因子的变化范围很小时,这种近似关系才与现实相符,因此它只是一种局部性的度量方法。2对产品类型的高度依赖性。某一种灵敏度概念,只适用于某一类资产、针对某一类市场因子,如Beta只适用于股票类资产,久期只适用于债权类资产。这样一方面无法度量包含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产品的证券组合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无法比较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3对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难理解性。如对于衍生证券,Gamma,Vega等概念很难理解。4相对性。灵敏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比例概念,并没有回答某一证券组合的风险――损失到底是多大。要得到损失的大小,必须知道市场因子的变化量是多大,但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市场因子的变化是随机的。
2.波动性方法
波动性方法是指通过市场数据统计来反映实际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程度,即波动性,用标准差和协方差来表示。波动性描述了收益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度量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程度,它也存在着两个缺点:它只描述了收益的偏离程度,却没有描述偏离的方向;2波动性没有反映证券组合的损失到底是多大,不能给出一定数量的损失发生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或管理者只能根据经验判断每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尽管波动性不适宜直接用来度量组合的市场风险,但市场因子的波动性是VaR方法计算的核心因素之一。
3.VaR方法
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一般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金融工具或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传统的风险测度工具包括方差、下偏矩PM、持续期、凸性convexity、beta、data、gamma、theta、vega、rho等,这些指标难以准确地计量金融机构暴露的整体市场风险,无法解决现代金融风险因子的波动性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风险度量框架,将上述的这些方法统一于该框架下便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市场风险的标准计量方法。
4.压力测试与极值分析
金融市场市场出现极端情形,此时VaR依赖的假定和计算的参数发生巨大变化,导致VaR方法估计的结果出现极大误差。为了度量极端市场状况下的市场风险,人们引入了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作为对正常市场情况下VaR的补充。
压力测试法有时也称为情景分析法,假定风险因素发生极端的变化,并测试这种变化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用过去实际的数据来模拟将来,是一种全值估值法。与压力测试相比,极值分析则是通过对收益的尾部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估计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的损失。
压力测试优点在于它考虑了历史数据可能无法涵盖的极端事件风险。例如992年9月,德国马克对意大利里拉的汇率突然从.760变化到.880。在过去的两年中,里拉汇价是“盯住马克的,并且很稳定。所以,从过去两年的历史波动中无法把握里拉突然贬值的可能性,而采用压力测试法则能弥补这一点。极值分析法则能准确的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具有解析的函数形式,计算简便,能给出极端条件下的VaR与概率水平的准确描述。
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两者在本质上研究的是同一问题,即极端市场条件下资产的风险度量。两者的缺点在于方法过于主观,在测定时,它必须确认出那些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的极端情景或事件,而小概率事件的预测难度很大,从而对市场的判断和经验极为重要。总之,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应被视为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当用于估计风险因素发生较大变动而产生的最坏影响时,它还是很有效的。
四、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框架
随着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衍生品种的交易,或是以资产证券化和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管制,并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也越发显著。这使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尽管《巴塞尔报告》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鉴于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996年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将资本要求扩展到交易帐户中与利率有关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以及整个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补充规定》已经改变了以前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
2004年《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风险的定义扩展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为了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银行能够更敏感地反映自身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新协议针对不同风险改变了原有协议中过于简单的、线性的且大部分为外部模型的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风险衡量方法。在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标准确定上,新协议沿袭并从银行信息披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补充协议提出的两种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一是委员会建议的标准法;二是对交易资产组合采用以Va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分解为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然后对各类风险分别进行计算并加总。内部模型法的推出是一大创新,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
巴塞尔委员会在《补充规定》中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主要提出了以下定量要求:置信水平采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持有期为0个营业日;市场风险要素价格的历史观测期至少为一年;至少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数据。但是,在模型技术方面,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均未做出硬性要求。即使是对VaR模型参数设置做出的定量规定,也仅限于在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遵循,商业银行实施内部风险管理完全可以选用不同的参数值。如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计算监管资本应采用99%的置信水平,而不少银行在内部管理时却选用95%,97.5%的置信水平。此外,考虑到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在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必须将计算出来的风险价值乘以一个乘数因子,使所得出的资本数额足以抵御市场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损失。乘数因子一般由各国监管当局根据其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质量的评估自行确定,巴塞尔委员会规定该值不得低于3。
相比之下,中国在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方面才刚刚起步。顺应巴塞尔监管时间的国际化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式及公司治理机制进行学习,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具体的实施,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定会对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充分了解,达到新巴协议要求。
参考文献:
[1] ecretariat of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upervision200).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 explanatory note. Bank or International ettlements
[2]irotakaideshima2003).Overview of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presented on 2nd Newly Independent tates Policy orum on Microfinance aw and Regulation
[3]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upervision2003).Overview of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Consultative Document presented by Bank or International ettlements
引线框架范文3
1 巴塞尔协议Ⅲ的研究
1.1 巴塞尔协议Ⅲ的解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形势急速下滑,造成了诸如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迟缓、市场资金价格不稳定等经济问题的出现,全球银行业面对这一世界难题,需要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以尽量减少自身受到金融危机的摧残。2010年9月12日,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针对本次金融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管要求、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在巴塞尔协议Ⅱ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Ⅲ强化了资本定义,明确了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提高了损失吸收的能力,同时提出了杠杆率作为资本的补充,扩大了风险覆盖的范围,补充了流动性监管要求,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巴塞尔协议Ⅲ的诞生为金融危机暴露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法,保障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序进行,在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2 巴塞尔协议Ⅲ在全球的实施
目前,巴塞尔协议Ⅲ中资本充足率改革框架已经于2011年,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资本框架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计划从2016年1月开始实施,并在2013年7月,了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更新后的评估方法和对其更高的损失吸收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已于2013年1月6日通过并了最终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并计划在2015年1月开始实施。巴塞尔委员会还在积极推动巴塞尔协议Ⅲ中其他关键指标标准的制定,其中交易账户资本要求和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标准正在制定中,计划于2014年基本完成;杠杆率标准计划于2015年开始披露,并将在2018年纳入第一支柱实施;净稳定资金比例标准正在制定中,计划于2018年正式。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全球各成员国应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并在2019年1月1日之前完成。目前,全球各成员国已经开始了对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各国因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或遇到的某些问题,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进度有所差异。例如在风险资本管理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等11个成员国或地区已经颁布了最终的实施方案并进入了实施阶段;美国、俄罗斯、阿根廷、韩国等14个成员国公布了最终的实施方案却还未实施。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目前仅有瑞士和加拿大已公布最终实施方案并实施;有包括南非和欧盟在内的10个成员国已公布最终实施方案但未完全实施;有15个成员国还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在流动性覆盖率实施方面,截至2013年8月,还没有成员国已公布最终实施方案并实施;但有包括南非、瑞士和欧盟在内的11个成员国或地区已公布最终实施方案但未实施;有澳大利亚、印度、土耳其和中国香港共计4个成员国已实施草案。
整体上来看,全球各个成员国都在努力推进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但仍有国家和地区因为遭受经济危机的创伤过大,危害仍未完全消除,导致巴塞尔协议Ⅲ在该国家的实施进度有所延迟。
1.3 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的启示
由于巴塞尔协议Ⅲ是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制定和实施的,其政策无论在理念、制定、实施和评估方面都更加适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带来了不适应性,甚至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健康发展。尤其是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如果是针对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衍生品交易监管力度和措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发展中国家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大部分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交易政策还处在商议之中,如果过早地被监管起来,便会将衍生品交易扼杀在摇篮中,不利于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因此,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在某些方面实施的较为严厉的监管措施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量。
中国当前的经济还处在崛起阶段的飞速发展过程中,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交叉进行,为了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发展,提高中国金融经济的抗风险性,中国的银行业应当建立在监管引导下的适合国情的差异化竞争上,以发挥监管协议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健发展的最大效用。
2 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2.1 银行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承担的不确定后果,风险管理是对波动性的期望结果进行预测与判断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引导结果向好的方面发展。银行业通过从客户手中募集存款资金而后进行放贷挣取差额盈利的经营方式,进行货币资本的交易,完成资金在各行各业的流通。银行业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使银行的风险涉及面更为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货币资金的行业,银行的风险就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2.2 银行风险的因素
由于银行风险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任何一个行业经济链出现断裂,都有可能加大银行的风险。一般来说,影响银行风险的因素有国家经济形势、市场价格、金融管制、社会信用度等,具体的因素又可分为汇率、股票、商品价格、金融创新等。无论是银行的对外经营还是内部管理,任何可能涉及的因素都会影响到银行的风险存在。当然,银行的风险虽然具有不可预知性,但如果仔细研究与分析影响风险的因素和原因,是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从而保证银行经济的稳定发展。
2.3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银行风险管理是针对存在于银行内部、影响和调控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银行风险管理更加适用于当下的经济社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有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
资产风险管理是银行在发展初期为了避免因外借大量贷款收不回而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对其资产业务需要进行严格看管,避免坏账损失的风险。负债风险管理是在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提倡多出去争取更多的存款业务,为进行更多的放贷储备资金,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是同时并行资产风险管理和负债风险管理两大理论,在保证银行对外放贷的盈利性和揽储的流动性的同时,通过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将银行的风险调控到最小值。金融工程理论是一种创新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发行债券、期货等衍生产品,增加了金融的交易性,使金融制度发挥其内在潜力,保证了银行的盈利。全面风险管理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而逐步在银行业中推广而来,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力争以最少的经营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还需要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 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银行风险管理的改革
3.1 资本管理
有效管理和合理运用银行的资本,不仅可以在银行初创和发展时期提供运营资本,保证银行业务的有序进行,而且在银行盈利或亏损时能够给予客户一定的保障,不至于债权人得不到相应的利息或补偿;同时,对银行的资本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投资可以实现股东盈利的最大化目标,满足银行本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从金融秩序的角度考虑,银行资本管理能有效约束和限制银行的无限膨胀,使银行内部的资产得到控制性的发展,防范或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在巴塞尔协议Ⅲ市场风险监管框架的基础上,2012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了《交易账户基础评价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市场风险监管体系的全面改革方向,并对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的计量体系提出改革方案。在市场风险监管体系的改革方面,首先是重新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边界,在确定账户划分不可取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易证据和基于估值两种可选的重新划分账户属性的方法;二是改革了计量方法,使用预期损失法替换VaR指标;三是全面反映市场流动性风险来调整VaR模型;四是对冲和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处理;五是强化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的联系。在内部模型法计量体系的改进上,通过评估交易账户模型法的适用性、建立与自身组织结构和交易管理等基础条件相匹配的交易柜台、对交易柜台可建模型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三个方面来提高内部模型法的审慎应用。在标准法计量体系的改进问题中,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部分风险因素法和全面风险因素两种新的、与模型法更为有效接轨的改进方案。
3.2 流动性风险监管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正式运营;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修订版的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规则;2013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公布了《流动性覆盖率披露标准(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巴塞尔协议Ⅲ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方面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巴塞尔协议Ⅲ的短期监管指标为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能够从短期内衡量一个机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掌握银行业的流动性覆盖率,确保机构拥有足够的流动性资源来应对短期的流动性风险,并得到迅速的恢复,是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目的。巴塞尔协议Ⅲ的长期监管指标为净稳定资金比例,作为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一个补充,净稳定资金比例要求银行在长期的经济压力环境下仍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用来持续经营和生存1年以上。这个监管指标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让银行找到长久持续发展的融资渠道,确保拥有大于100%的稳定资金比例来应对流动性风险。无论是短期监管指标还是长期监管指标,两者在时间维度、分析角度和监管目标上都存在差异性,但二者互相补充,共同支起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的核心框架。
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监管的新规从实质上来说是降低了监管的标准和要求,使金融机构能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给银行业一个缓冲和休整的机会。修订过的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则有助于减少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政府杠杆和银行杠杆的关联,有助于银行建立更稳健的流动缓冲,促进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完善多元化融资机构,同时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3.3 信用风险的度量
贷款是银行业的主要业务,也是银行获取盈利性收入的重要渠道,贷款业务的存在让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用风险大大增加,这种风险不仅存在于银行账户,也有可能存在于交易账户。信用风险往往与市场的波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防范信用风险,对存在于交易中的风险进行监管和审慎,是巴塞尔协议Ⅲ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2013年,巴塞尔委员会首次采用非内部模型法来计算交易头寸的违约风险暴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期风险暴露法不能区分保证金、不能反映压力条件下的监管附加因子波动水平和处理冲和净额结算过于简单的不足之处。非内部模型法相较于现期风险暴露法和标准法来说,充分考虑了抵押品和保证金的影响,并且采用了更为精密的对冲规则和选择了更为审慎的尺度乘数。为了避免信用风险的出现,应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警惕,采取限额管理和签订主协议、提高抵押品和保证金管理水平、使用交易压缩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的管控。
3.4 资产证券化风险计量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将缺乏流动性却能产生未来收益的资产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资产池,然后以资产池的收益来保证被发行的资产证券。多年来,银行作为证券化运行过程中的发起、投资和承销机构,在面对资产证券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风险。因此,银行需要计提一定的资本来抵御相关风险的爆发。巴塞尔协议Ⅲ采用了单独的框架度量证券化风险暴露,运用评级法、监管公式法、内部评估法、集中度比率法和支撑集中度比率法来计算其资本要求,以防范预期损失和“尾部”风险导致的非预期损失。由于新的证券化监管体系和风险计量方法还在初步的实践运用中,针对模型的不足,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反馈意见,提出修改策略。
3.5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
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并在全球金融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其本身的发展足以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结构变化。这类机构在自身利益的获得上面一般能做出较为明智的抉择,但很少站在全球金融的角度上去考虑,因此,为了机构本身的顺利经营和全球系统的有序发展,需要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建立风险管控,尽可能地遏制危机的出现。金融稳定理事会在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先后公布了《评估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系统重要性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管控重要性机构的文件和制度。2013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与此同时,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也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评估方法和政策措施。2013年新版本的评估方法主要从样本银行的确定方法、指标的变更、可替代性分类设置、标准化银行分数、后续规划、界限分数和分组门槛、分母频率、披露要求等方面来调整。巴塞尔委员会希望这些评估方法能够基于公开可得的信息进行评估,以确保各国在使用评估方法时的应用程序具有一致性。
4 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的展望
引线框架范文4
一、BCBS关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
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文简称BCBS)了第42号文件《操作风险管理》,分别从六个方面概括地指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即管理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可能发挥的作用,怎样计量风险、监控风险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相关的程序和政策等。
2003年2月BCBS公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96号文件《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10项原则,具体包括风险管理的环境、风险管理(含识别、衡量、监督检测和控制及缓释等)、监管者的作用、信息的披露等四个方面,从而完善和丰富了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结构框架,对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6月BCBS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该修订框架针对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定性资格标准的形式,通过高级计量法和标准法简要地指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2006年4月7日,BCBS公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核心原则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2011年7月,全球巴塞尔协议Ⅲ终于敲定了全球金融监管新框架,BCBS明确表示,为避免全球再遭金融海啸冲击的风险,将全球系统重要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至2.5%,且需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内逐步达标。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要素分析
(一)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全面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英国银行家协会在1999年操作风险管理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正在兴起,它包括一套相互结合的过程、工具和降低策略。”该报告总结了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由6层金字塔结构组成,包括策略、政策、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缓解、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为配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而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做法》,其中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七原则被分为两部分,即“构建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控制”。前一类措施包括董事会、内部审计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它和英国银行家协会框架结构中的 “文化”层面的含义实质上相似;后一类措施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步骤和方法。可见,巴塞尔委员会试图通过这份文件推广的操作风险管理良好做法在本质上与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基本框架是一致的。
(二)COSO委员会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公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ERM框架,又被称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从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开始,到实现目标的风险管理流程。它可以概括为:
三个层面:业务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公司的层级;
四个目标:战略性目标、经营性目标、报告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
八个要素: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衡量、事项判断、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
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要素必须为公司的四个目标服务;公司的三个层面要坚持四个同样的目标;每一个层面都必须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进行。
ERM框架认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企业中的各个层面,包括模型坐标表示的企业和它的经营单位,即企业总体层面、部门层面、业务单位、子公司;模型横轴表示的八个模块,即每个层面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八个要素;模型纵轴表示的四个目标层,即每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有助于实现四大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组成了包括四大目标、八个要素和总体层面及各业务层次的三维立体矩阵模型框架结构。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一)操作风险管理环境与文化层 主要表现在:
(1)公司治理:董事会与高层经理的作用。公司治理本质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的关系,核心在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管理公司实务和考虑股东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合理方式和有效激励。公司治理为公司制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和监测目标的实现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所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活动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管理和培育良好风险管理环境和文化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对高层管理人员形成权力制约和监督,从而有效的遏制高层管理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能够直接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2)内部控制:业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内部控制主要突出业务部门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操作风险可以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业务、产品和流程。因此,业务部门自身对其产品和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成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重要一环,业务部门对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操作风险管理负责,确保每一条业务线上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相一致,从而为管理商业银行整体操作风险提供帮助。同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单位,应对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综合监控和审计。审计部门可向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但其自身不能直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也不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
(二)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与政策层
(1)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主要表现在:
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操作风险偏好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改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解决“商业银行愿意接受什么风险”和“在何种程度上去接受这些风险”等基本问题的答案。总体而言,操作风险偏好是操作风险战略的核心内容,原因是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取决于商业银行发展总体战略和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以及外部监管的要求,而操作风险容忍度是操作风险偏好的量化表示。根据国际银行业的通行做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目标相结合,再加上银行的价值导向就可计算出其风险偏好。所以,商业银行应当在确定其操作风险偏好时应注意:不能影响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风险偏好既不能过于激进,也不能过于保守;风险偏好不但要与风险意识水平一致,同时还应当与银行的管理经验与技巧相一致;银行风险偏好不能大于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人员、组织结构、科技系统等)设施所能承受的水平。
(2)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于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单位和银行业务单位而言,风险战略通常表现过于宏观,和日常管理和经验相比,还有很长距离,而且缺乏细化的制度和方法。他们更想了解怎样实现这些风险战略,它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落实这些风险战略。操作风险政策就是对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工具和报告制度等具体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该在商业银行内部创造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所有重大的操作风险都可以被有效的识别、量化和监督,并且适用于量化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工具可以被有效划分,同时能反映业务活动开展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还要不断进行检查和更新。
(三)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 主要表现在:
(1)识别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开始是操作风险识别,同时操作风险识别也是操作风险衡量、应对、检测等环节顺利开展的前提。操作风险评估程序对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及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识别所有主要产品、活动、程序和系统中固有的操作风险,明确回答在商业银行业务运行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操作风险、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是什么、操作风险应该如何描述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操作风险识别必须在银行没有对风险采取任何对策之前进行。只有这样,有关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才能充分了解银行的真实情况,然后采取通过比较前后的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来评估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用。
(2)评估操作风险。操作风险评估程序是在识别出潜在的操作风险之后,对操作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程序,以决定哪些风险是不能接受的,必须规避或转移出去,而哪些操作风险是可以接受的,能够保留或控制。完成这一步骤需要考虑操作风险两个方面的性质:一是可能性,即潜在风险在风险事件作用下转化为实际损失的概率;二是影响力,即如果不对潜在风险实施任何控制措施,风险实际发生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造成损失,更主要的是对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潜在冲击。
(3)操作风险监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监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操作风险诱因、关键风险指标、损失事件、因果模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诱因分析的监测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的易发点、传导机制和发生损失,有利于深入认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用因果模型对风险诱因、风险指标和损失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风险关联度较髙的风险因素,从而为操作风险管理指明方向。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操作风险矩阵或“关键风险指标”(KPI)体系,以保证重要风险的扩大都能立即得到相应力度的控制,减少损失增加的隐患,同时为将来损失增大的风险提供早期预警。
引线框架范文5
【关键词】 龋齿;患病率;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22-0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Dental Caries Among Pupils in Zhangjiakou/SHI Bao-lin*, LI Jian-jun, WU Yan-hua, et al.*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075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valence rate and risk factors of dental caries in pupils aged 7 to 10 years in Zhangjiakou,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or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rom three primary schools in Zhangjiakou, 2 432 primary scholars aged from 7 to 10 years were examined and inquire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Results Prevalence rate of dental caries in primary scholars was 38.69%, the average caries was 0.82 and the average caries of suffers was 2.12. Risk factors of dental caries were eating dessert and birthplace. Protective factors had habit of brushing teeth, mouths examining, fissure sealant and rinsing mouth after meal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龋齿是一种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在我国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为了解张家口市低年级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对张家口市3所小学7~10岁共2 432名小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进一步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张家口市3所小学一~四年级中7~10岁的小学生共2 432名,其中男生1 248名,女生1 184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及内容 被调查者采取坐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口腔医师在自然光线下用口腔专用检查器械(口镜、镊子、探针)进行检查,将被检者口腔分为4个象限,详细记录龋齿数量、位置等情况。同时,采用自行编制的《龋齿患病危险因素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
1.2.2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龋病诊断标准[1],分为无龋、龋齿、龋失牙和已充填牙4种情况。
1.3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患龋情况 共调查2 432人,查出患龋人数941人,总患龋率为38.69%,人群龋均为0.82(1 994/2 432),患者龋均为2.12(1 994/941),龋齿总充填率仅为6.72%(134/1 994),龋齿缺失比例高达11.69%(233/1 994)。龋齿最易发的是第二乳磨牙,占龋齿总数的64.79%(1 292/1 994),其次是第一乳磨牙,占龋齿总数的24.57%(490/1 994)。不同年龄组小学生患龋情况见表1。
2.2 患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在患龋危险因素分析中,性别、出生地、刷牙、定期口腔检查、采用窝沟封闭术、餐后漱口、喜甜食、课间加餐与小学生龋齿发生呈明显相关(P值均0.05)。见表2。
2.3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喜甜食、出生地是小学生患龋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刷牙、定期口腔检查、采用窝沟封闭术、餐后漱口则是保护性因素,且餐后漱口与喜甜食的交互作用显示,前者可有效对抗甜食带来的危害。见表3。
3 讨论
龋齿被WHO列在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后,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卫生部将其列为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重点之一[2]。本研究中,当地7~10岁小学生总患龋率为38.69%,低于国内大多数地区报道的同龄儿童[3-5],但其总充填率仅为6.72%,缺失率高达11.69%,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存在牙科畏惧征[6]和对乳牙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等,其结果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7-8]。
食用糖类食物所形成易于细菌繁殖的口腔环境以及较差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小学生患龋的主要原因[9]。本次调查显示,喜甜食成为患龋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5.399,而餐后漱口是其有效拮抗因素。此外,刷牙、定期口腔检查和采用窝沟封闭术也是龋齿的有效保护因素。但在调查对象中,只有刷牙所占比例较高(93.26%),经常接受口腔检查者仅占15.58%,而采用窝沟封闭术的更是不足4%。出生地在农村的学生患龋率高于城市学生[10]。调查发现,就读于城市学校的农村生源小学生多为农村留守儿童,幼年随祖父母生活在农村,提示婴幼儿期的照看方式可影响其学龄期龋齿的发病[11]。
氟与牙齿抗龋能力密切相关,人体氟摄入量与患龋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U型曲线,当超过一定水平后,患龋率会逐渐升高[12-13]。当地小学生龋齿患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且使用含氟牙膏并未降低患龋率,其原因可能为张家口地处高氟区,经长期改水降氟使当地饮水氟含量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且氟营养充足,局部使用含氟制剂不仅不能改善小学生龋患状况,如果长期过量使用还可能对牙齿产生不良影响[14]。
综合分析认为,改变吃零食、甜食的不良饮食嗜好,从小养成餐后刷牙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是降低小学生患龋率的根本性措施。此外,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卫生宣教,定期接受口腔检查、积极治疗其他口腔疾病,提高龋齿充填率,按适应症推广窝沟封闭术等[15-16],对小学生龋齿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4 参考文献
[1] WHO. 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 4th Edition. Geneva: WHO, 1997:39-47.
[2] 曹若湘,符芸. 北京市中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63-864.
[3] 张维明,刘来成.天津市4440名小学生龋齿调查.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S1):105.
[4] 王慧敏.承德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25-427.
[5] 杨曙民,李素敏,蔡丹棣.某校974例小学生龋患情况及错颌畸形关系的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83-384.
[6] 吴友农,王家良,毛正中.儿童龋病充填中两种预防牙科畏惧症方法的最小成本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87-390.
[7] 王俊丽,侯锁芸,张亚娟.儿童乳龋状况与生长发育关系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9):844-845.
[8] 张迎修,王淑荣. 山东省儿童少年龋病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2):114-115.
[9] BISSAR AR,SCHULTE AG, MUHJAZI G, et al. Caries prevalence in 11 to 14 year old migrant children in Germany. Int J Public Health,2007,52(2):103-108.
[10]徐丽华,全世超,陈素秀,等.温州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常见病患病状况.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27-1128.
[11]OHSUKA K,CHINO N,NAKAGAKI H, et 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dental caries in infa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viron Health Prev Med, 2009,14(2):103-110.
[12]向全永,梁友信,王彩生,等.总摄氟量与儿童龋齿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6):655-658.
[13]WANG BB,ZHENG BS,WANG HY, et al. Dental caries in fluorine exposure areas in China. Environ Geochem Hlth, 2005,27(4):285-288.
[14]彭菲.贵阳市中小学生2005年龋病患病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 58-59.
[15]谢燕妮,莫振飞,赵旭东.佛山市南海区农村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53-154.
引线框架范文6
【关键词】银行监管框架 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 影响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外部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管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监管,即由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做出评估;第三层次是行业自律,一般由银行业协会监管;第四层次是银行的内部监管,即为银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门监管
1.银监会的监管
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国家审计署的监管
国家审计署对商业银行实行外部监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财政部的监管
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会计、财务制度;财政部通过制定和修改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和稳定运行;对财务制度执行予以监督。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银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来操作。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四)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借以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保证银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石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实施的自我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现存的监管体系及问题,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社会监管还比较少,英国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实际中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风险的辨别。美国的银行监管虽然不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接受社会监管,但各大银行都委托社会执业机构进行年度审计,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随着服务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银证转账等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一部与之配套的法律对这些业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不利于银行类机构业务电子化的发展,也加大了相应的经营风险。
(三)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如果说分业监管强调的是对不同金融领域分别监管的话, 那么,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混业监管也是我国银行监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现行监管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对银行业的监管是会越来越严格,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违规现象,对其的处罚肯定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现行监管制度,同时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银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管理体制
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就是单一资本监管是不够的,所以巴塞尔Ⅲ在提高资本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针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率等设置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严峻的同业竞争形势对资本实力的要求,决定了建立在先进管理技术之上的专业化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资本管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要求,更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银行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监管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税务部门审计等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冲审计的要求,并根据外部审计结果,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商业银行合规建设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合规经营的任务始终相生相伴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化。
(四)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趋势的准备
上述已经提及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也论证了我国金融机构可能的混业监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内居民和企业基于金融资产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内证券业的融资困境,银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减,以及保险业的投资渠道狭窄与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业纷纷呼吁对分业“松绑”,为混业放行。市场需求推动了银、证、保三业的合作和渗透,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04).
[2]张丽娟.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J].理论界,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