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肾脏纤维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肾脏纤维化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115—02
何立群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上海中医药研究院肾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躬身临床近30年,总结出治疗慢性肾病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药,尤其擅长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肾纤维化。笔者跟随何教授临证以来,深切体会到中医药在治疗肾脏纤维化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现将何教授研制抗纤灵系列方治疗肾脏纤维化经验介绍如下: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肾脏纤维化(包括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也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1—2]。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有面色黧黑晦暗,水肿,肌肤甲错,腰部、两胁固定疼痛或刺痛,足趾关节肿痛,舌暗红、青紫、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粗张及瘀紫,脉沉、细、涩、弦等。中医学根据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肾脏纤维化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瘀血、湿浊、湿热、毒邪、风邪为标,就瘀血而言,可因虚致瘀、因实致瘀。根据以上理论,何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做了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发现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各个阶段,血瘀证在慢性肾脏病中所占比例约为67. 5%[3]。因此,何师提出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即使没有血瘀证的典型表现,也要给予活血化瘀抗纤维化的治疗。
1 抗纤灵方的研制和应用
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何师创制抗纤灵颗粒方,该方由活血化瘀的丹参、制大黄、当归、牛膝、桃仁组成,方中丹参益气补血活血,性微寒;桃仁祛瘀活血,性平;牛膝补肾活血,性平;制大黄清热泻浊活血,性寒;全当归活血补血,性温。综观全方,以活血为特征,兼以扶正泻浊,攻补兼施,温凉并用,使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促进胶原降解,桃仁有改善肾脏纤维化,促进肾内的胶原分解,减少肾内的胶原含量,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大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大黄蒽酮葡萄糖甙有抑制系膜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抗纤灵方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脂和24 h尿蛋白定量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4]。抗纤灵方亦通过上调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的一氧化氮含量,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的一氧化氮含量,引起TGF—β1表达下调,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延缓肾小球硬化,从而对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5]。抗纤灵方能显著降低组织内TGF—β1、Smad2、Smad3、NF—κB、TNF—α、PDGFmRNA、IL—6mRNA、ATⅡ、AT1RmRNA水平,有效诱导CTGF基因表达下调,抑制性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调节TGF—β1/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减轻ECM的沉积,抑制肾纤维化的发生[6—11]。临床研究表明,抗纤灵方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尤其对于早中期有血瘀兼证的CRF患者疗效显著[12]。抗纤灵方可明显改善肾衰患者的肾功能、蛋白尿,临床总有效率为80%,并有降低血管紧张素Ⅰ和Ⅱ、层粘连蛋白、Ⅲ型胶原Ⅳ型胶原、TNF—α和升高纤维连结蛋白(FN)的作用[13—14]。
2 抗纤灵二号方的研制和应用
何师认为慢性肾脏疾病迁延日久,脏腑虚衰,最终将导致脾肾阳气虚衰,瘀血浊毒内阻而发诸证,故提出脾肾阳(气)虚兼血瘀证是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代表证型,在抗纤灵方的基础上创制了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抗纤灵二号方。抗纤灵二号方的组成为抗纤灵方减去当归加黄芪、仙灵脾,该方以黄芪、仙灵脾为君药,黄芪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生津;仙灵脾性温,温肾壮阳、强健腰膝;二者相合,补肾健脾、益气温阳以求其本;再以丹参、桃仁、怀牛膝三药为臣,丹参善于活血祛瘀、凉血散结,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为活血化瘀要药,桃仁功能破血行瘀、润燥滑肠,善泄血分之壅滞,牛膝性善下行,有活血通经之能,又善补益肝肾、利尿通淋,三药相济,共谋活血祛瘀、消积通络以求其标。制大黄力猛善行,有斩关夺将之力,功效攻破积滞、活血祛瘀、凉血止血、泻热解毒、通泄祛浊,为中医治疗关格证的要药,为本方佐药。抗纤灵二号方共达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之意,以活血为主,兼以扶正泻浊,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使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邪。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抗纤灵二号方通过改善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减少胶原纤维积聚,下调α— SMA、TGF—β1、FN及PAI—1表达,诱导HGF的高表达,抑制ECM沉积,促进ECM降解,抑制肾小管EMT,达到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15—16]。笔者观察了52例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发现抗纤灵二号方能显著改善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的脾肾阳(气)虚兼血瘀证候,能减少患者尿α1—MG、尿β2—MG、24 hUPro的排泄,该方配合常规治疗能取得76.92%的总有效率。
肾脏纤维化范文2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据报道,在HBV携带率高的国家,HBV-GN的发病率较高[1]。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HBV的携带率在15%左右,HBV-GN的发病率升高,占肾炎发病率的16.6%~32%。
临床资料表明,我国HBV感染伴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在6.8%~20%。乙型肝炎引起的膜性肾病(MGN)中,儿童患者常可自然康复,成年患者则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2]。目前研究认为,HBV相关性肾炎存在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如肾组织HBV阳性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远比非阳性组强[3]。
笔者既往研究表明,临床表现为肾失气化的慢性肾病患者存在肾小管轻-中度的病变及间质的纤维化[4]。另外,笔者2005年肾脏穿刺病理发现,乙型肝炎患者其肾小管可见HBsAg沉积,支持乙肝病毒直接感染肾脏、损伤肾小管的可能性存在;并观察到7例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伤[5]。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是其纤维化进程的重要机理,补肾中药理论上能对该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有干预作用,可以提供中医药延缓HBV-GN向肾纤维化进展的新方法。
目前研究表明,在部分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常可检测出HBsAg、抗HBs等免疫复合物(CIC)。这些C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小血管,激活补体释放活性物质,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出现肾小球肾炎[1]。病毒感染的一个关键点,即复制往往局限在固定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中。HBV感染(以大量释放病毒进入血浆为特点)的另一种免疫致病方式,是病毒抗原和抗体组成的CIC的沉积引起肾脏损害。迄今为止,人类其他病毒并无类似的致病机制[2]。
1971年,Combes[6]第一次报道1例男性患者具有持续性的HBsAg血症,16个月后发生了膜性肾病,并出现肾小球内有HBsAG沉积,从而引发了各国学者对HBV感染与肾脏病变关系的研究。
动物实验表明,感染HBV鸭的肾组织中有病毒复制的中间体和病毒抗原。给狒狒接种HBsAg制成免疫复合物肾炎模型,并在肾组织中发现HBsAg。所以,目前认为HBV感染引起的肾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
1989年,我国确定了诊断标准,开始重视其诊治,但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物。激素治疗可延缓中和抗体产生并促进HBV复制而加重病情。α-干扰素、阿糖腺苷等用药后某些病例肾病也随之好转,但例数尚少。
总之,HBV-GN有不同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如下特点:①其发病率非常高(16.6%~32%),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②治疗困难。目前国内肾脏病学界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且由于其病理类型多为膜型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等,因此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亟待开发有效的中药制剂。③肾小管-间质损伤明显。目前研究认为,HBV直接能感染肾脏致病。由此可以看出,HBV-GN存在着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如有学者研究认为,肾组织HBV阳性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远比非阳性组强。HBV感染与原发性膜性肾病发病密切相关。④研究相对滞后。由于该病的临床确诊需通过肾穿刺活检,由于肾穿刺活检技术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在基层单位尚难普及;同时又由于该病的治疗涉及肾脏病和肝病两个专业,因此,较之一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相对滞后。截至目前有肾穿临床报道的前瞻性论著较少,动物实验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肾纤维化、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HBV-GN能导致肾纤维化的发生,逐渐进入ESRD,即便是儿童患者亦并非均为良性过程。
Rajendra Bhimma等[7]报道,25%的成年HBV-GN患者逐渐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Lai KN[8]在对HBV-GN患者为期40个月的观察中发现,14%的患者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并观察了21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成人患者60个月,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是围产期感染的乙肝病毒,并且肾活检中有HBeAg证据。16名未治疗的患者有持续蛋白尿,29%发展为肾功能衰竭,10%最终发展成为血液透析患者。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乙肝流行地区成人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的过程不是良性的,若忽视治疗,大约1/3患者的病情将发生缓慢但严重的进展[9]。
相同的结论也见于儿童患者的资料。台湾的Lin CY[10]对1981年4月-1987年11月间34名HBV-GN儿童患者进行了研究。对其中32名儿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他们对强的松治疗反应较弱,有持续而严重的蛋白尿(32.4%)或有较高的复发率(38.2%),仅有1例患儿对激素有早期应答。4名随访患者的二次肾穿结果显示患者均发生了进行性的肾脏损害。Ozdamar SO等[11]调查了14名儿童HBV-GN患者的临床及免疫组织学特征(这些儿童年龄在2.5岁到16岁不等,平均10岁),其中9名患者是肾病综合征,8名患者是肾炎,其中5个儿童是两者皆有。14名儿童中有4例(28%)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因此,可以认为儿童HBV-GN并非是一个良性病理过程。
2 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角度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现状
目前研究认为,HBV-GN存在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如肾组织HBV阳性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远比非阳性组织强[3];肾小管间质损伤决定患者预后,可以加速肾纤维化进程。
现代医学抗肾纤维化的研究和应用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肾纤维化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霉酚酸(MMF)、螺内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延缓肾间制纤维化的发展[12-13]。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最新机制之一,目前研究认为它是在多种损伤因子长期刺激发生的细胞表型改变。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上皮间质表型转化,参与肾间质中成纤维细胞的积聚,进而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转贴于
肾纤维化是肾病进展的标志,且以细胞外基质合成细胞在肾小球和小管间质中累积为特征。类肌成纤维细胞是异质性的,实验表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够改变其表型成为类肌成纤维细胞,这一过程称为上皮间质转分化[14]。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来自受损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能转分化为含有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肌成纤维样细胞(MFLC)[15]。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使肌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减少,抑制纤维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和发生。黄芪、当归能抑制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转型[16]。器官纤维化的形成涉及到间质效应细胞的增殖、活化、表型转化,治疗可用益气补血通络法[17]。
尽管目前肾脏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肾纤维化的起源仍然是有争议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至少是肾纤维化的机制之一,各种肾损伤都有可能诱导肾小管细胞进入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并发生肾纤维化,该观点已经实验动物模型、试管内试验和肾活检穿刺证实。这意味着,如果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肾纤维化共同的过程,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和这一过程的进一步探索将引导我们思考用特殊的治疗法对抗肾病进展[18]。而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研究尚未见诸于HBV-GN的研究中,属于国内外研究的空白领域。
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纤维化研究思路初探
HBV-GN隶属中医“尿浊”、“虚损”、“水肿”等范畴。中医认为是本虚标实之证,正虚主要责之脾肾阳虚,外因是湿热疫毒。现代医学认为,HBV感染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脾肾亏虚。在本病的发展中,目前更强调脾肾阳虚的重要性,肾的气化功能失司,影响到“肾主水”和“肾主藏精”功能,临床出现尿少、水肿、尿蛋白漏泄、乏力、腰酸、尿酶学明显异常等表现。目前,肾间质纤维化中医药研究多为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复方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尚缺乏,并且中医药干预HBV-GN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
因此,有必要开展中医药干预HBV-GN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发掘中医药在治疗肝病、肾病领域的优势。目前,国内已有中药抗肾纤维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思路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肾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肾主气化”的功能,该阶段治疗主要应恢复肾的气化功能[19]。该学术论点为从“肾主气化”角度研究思路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氏等[20]研究认为,慢性肾脏疾病(肾纤维化)的病理基础是脾肾亏虚,痰瘀互结。青风藤能阻抑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存在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21]。此研究为温肾化气治疗HBV-GN的肾间质纤维化、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从恢复肾的气化功能入手研究温肾化气法中药(巩隄丸)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有效治疗HBV-GN肾间质纤维化、延缓其向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最终目的。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是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机制,国内外尚无HBV-GN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报道。笔者在肾主气化理论的指导下,提出HBV-GN的病理重点为“肾失气化”,并提出肾失气化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相关;上述表型转化是HBV-GN肾失气化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改善肾的气化可能对肾纤维化进程有抑制作用的假说。温肾化气中药可改善肾失气化临床症状。研究可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肾纤维化模型和家鸭HBV-GN模型,证实在上述两个模型中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特征,用补肾中药可对该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由此证实,补肾中药系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而达到抗肾纤维化的作用,论证从改善肾的气化入手,对HBV-GN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有阻抑作用。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通路,是各种肾脏疾病慢性化的主要病理学表现之一。目前认为其更密切相关于肾小球疾病的肾功能损伤和预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主要与肾间质的固有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纤维细胞及其功能有关,局部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和肾小管细胞转分化可能也部分参与这一过程。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上皮-间质表型转化,参与肾间质中肌成纤维的积聚,进而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HBV具有泛嗜性,它可直接感染肾组织,进而引起持续性免疫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着,导致HBV-GN。HBV-GN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时有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以及中药能否对其进行干预?目前尚未见有研究报道。从理论上可以推断,HBV-GN与其他肾小球肾炎一样,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表型转化现象,因为HBV-GN有明显的蛋白尿。而目前研究认为,蛋白尿可通过介导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小管间质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等作用,促进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加速肾脏病的进展。
现代医学抗肾纤维化的研究和应用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数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肾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在治疗肾脏疾病、改善肾脏疾病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未来中医药抗肾纤维化,尤其是抑制HBV-GN存在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对HBV-GN肾纤维化的治疗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 Okada H, Daonoff TM, kalluri R, et al. Eurly role of FSPI in epltholtal-mesenchymal eransfom-neion[J].Am J physiol,1997, 273:563-574.
[2] 美?Robert W.Schrier.肾脏与电解质紊乱[M].第6版.胡维诚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23.
[3] 黄萍萍,刘华锋,唐德葵.等.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对照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21(2):121-124.
[4] 王耀光,张 琳,邵凤珍,等.肾失气化与肾小管病理损伤相关性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5,(2):20.
[5] 王耀光,林雍川,邵凤珍,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改变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总结[A].2006天津肾脏病学会年会论文汇编[C].2006.10.
[6] 黄耀煊.肝病分子生物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1.
[7] Bhimma R.Coovadia HM: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nephropathy[J]. Am J Nephrol,2004,24(2):198-211.
[8] Lai KN,Lai FM,Chan KW,et al.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J].Q J Med,1987,63:323-333.
[9] Lai KN,Li PK,Lui SF,et al.Membranous nephropathy related to hepatitis B virus in adults[J].N Engl J Med 1991,324:1457-1463.
[10] Lin CY.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membraneous nephropathy: clinical features,immunological profiles and outcome[J].Nephron, 1990,55(1):37-44.
[11] Ozdamar SO,Gucer S,Tinaztepe K.Hepatitis-B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ies: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in 14 children[J].
Pediatr Nephrol,2003,18(1):23-28.
[12] 朱忠华,张 春,邓安国,等.霉酚酸酯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4):295-297.
[13] 方 展,朱忠华,张 春,等,螺内酯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1):50-52.
[14] M Sommer,J Gerth,G Stein,et al.Transdifferentiation of endothelial and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nto myofibroblast- like cells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A morphological analysis[J]. Cells Tissues Organs,2005,180(4):204-214.
[15] Hay E.An overview of epithelio-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s[J].Acta Anat,1995,154:8-20.
[16] 赵建荣,屈 磊,李晓玫.黄芩当归合剂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19-123.
[17] 李 梢.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学术思想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43-45.
[18] Rastaldi MP.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J].J Nephrol,2006,19(4):407-412.
[19] 皮持衡,王茂泓,贺支支.肾主气化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2,20(5):562-563.
[20] 王永均,张敏欧.痰瘀互结与肾病微型癥结[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3.
肾脏纤维化范文3
摘 要: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 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组(IRB组) 和红花黄色素组(SY组) 。大鼠肾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计算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对面积。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型胶原(Col I)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Y治疗组和IRB治疗组能有效改善UUO大鼠的肾脏间质纤维化,SY组和IRB组中各时间点Col I和FN蛋白的表达均低于UUO组(P< 0.05),但高于SO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减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延缓肾脏间质纤维化。
关键词:红花黄色素;肾间质纤维化;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10)04-0891-03
Effect of Safflor Yellow Injection on the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SUN Shihua1, YAN Fuhua1, JIANG Jianjun2,MAO Xingmei3
(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Jiangshan, Jiangshan, 324100, Zhejiang,China;
2.Jiangshan People's Hospital,Jiangshan 324100,Zhejiang,China;3.Jiangshan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Jiangshan 3241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fibrotic effect of safflor yellow on renal intersititium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 rats.Methods:40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operated group (SO group),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model group (UUO group), irbesartan group (IRB group) and safflor yellow group (SY group). The area of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was calculated by HE and Masson staining,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I (Col I) and fibronectin (FN)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IRB group and SY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ol I and F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IRB and SY group compared with UUO group, notwithstanding the lowest in the SO group. Conclusion:Safflor yellow could ameliorate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which might be realized by reducing the exressio n of Col I and FN, it could delay the progress of renal interstital fibrosis in UUO rat model.
Key words:safflor yellow; renal intersttitial fibrosis; collagen I; fibronectin
收稿日期:2009-11-27
作者简介:孙时华(1971-),女,浙江江山人,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物的临床研究。
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是红花中多种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混合物,属酮类化合物。多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作用。对于肝硬化等慢性纤维化性病变也有一定疗效。本研究将红花黄色素应用于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这一典型的慢性肾脏纤维化模型,通过检测肾组织中胶原I(Collagen I, Col I)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变化,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购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体重(200±25)g。于温度23℃、相对湿度(55±2)%,定时日光灯照射12h/天的房间内,保持通风、恒温,自由饮食、饮水。
1.2药品与试剂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为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702114),厄贝沙坦为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601339),I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生物素化羊抗兔IgG(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动物模型建立和分组
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取右侧卧位,背部左肋下备皮,常规消毒,选左侧背部肋下5mm做切口,打开腹腔,游离左肾及左侧输尿管,将左输尿管用组织钳托起,取中上段,用止血钳夹住,在两端以1号丝线结扎后剪断,然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假手术组在打开腹腔、游离出左输尿管后即关闭缝合切口。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厄贝沙坦组和红花黄色素组。每组10只,组间大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前2天开始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均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10mg•kg-1•d-1、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0mg•kg-1•d-1剂量分别灌胃治疗。
1.4观察指标和方法
1.4.1肾功能测定同上麻醉大鼠后由颈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后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由医院生化室测定。
1.4.2肾组织病理光镜检查取左肾组织,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切成3μm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HE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及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在400倍镜随机选取10个不重叠视野,拍照,对肾脏间质纤维化程度行半定量分析。
1.4.3免疫组化法检测Col I和FN的表达 按S-P法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测定Col I和FN的表达水平。采用Image Pro Plus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第一作者采用SPSS 11.0(SPSS,Chicago)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以P
[BW(D(Y,1,2)MD2]
[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
2结 果
2.1肾功能检测
表1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情况
组别nBUNScr
假手术组107.15±0.5747.25±3.41
UUO组1012.04±0.71*57.02±2.19*
厄贝沙坦组1011.79±0.96*55.46±2.77*
红花黄色素组1010.57±1.14*55.29±2.53*注: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
造模成功后UUO组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肾组织病理改变
假手术组HE染色无明显变化;UUO组与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肾小管细胞肿胀,肾小管局灶性萎缩,肾小管间质变宽,其中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第14天时则表现为肾小管的严重破坏,肾小管和集合管扩张,管腔塌陷,小管间质显著增宽,间质内大量弥漫分布的单核巨噬细胞,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分布。IRB组和SY组病理改变与UUO组相类似,但程度明显减轻。Masson染色提示假手术组的肾脏胶原主要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区和小管周围毛细血管;UUO组可见肾组织间质胶原沉积显著增加,在14天时病变更为显著。IRB组和SY组与同期的UUO组相比,间质增宽程度和胶原沉积程度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表2各组大鼠的肾脏间质纤维化相对面积(%)
组别n第7天第14天
假手术组102.13±0.362.17±0.41
UUO组1018.03±3.91*27.13±2.97*
厄贝沙坦组1013.38±1.59*17.31±1.72*
红花黄色素组1012.48±1.36*15.45±1.51*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P
2.3免疫组化
Col I在假手术组中仅有少量表达,肾小球和肾小管中无阳性表达,而在UUO组中则大量表达于肾脏间质;FN在假手术组中仅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少量表达,而在UUO组中,在萎缩的肾小管周围及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等处均可见强烈的表达。上述指标在IRB组和SY组中,虽表达部位与UUO组相同,但表达程度显著减轻(P0.05)。见表3。
表3各组大鼠的肾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组别n型胶原(Col I)第7天第14天
纤维连接蛋白(FN)
第7天第14天
假手术组107.15±1.897.21±1.233.99±0.754.21±1.13
UUO组1092.15±8.32*159.37±29.5*83.06±12.55*155.46±11.48*
厄贝沙坦组1057.83±11.25*78.29±15.32*43.67±5.41*75.26±7.15*
红花黄色素组1063.19±15.76*94.37±14.33*41.57±5.72*73.92±7.22*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P
3讨 论
肾脏间质纤维化是由各种原因的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脏功能进行性恶化的过程,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细胞外基质堆积和在间质的积聚。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在于: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细胞的浸润,激活成纤维细胞和各种纤维化相关的生长因子如TGF、PDGF等的活化,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转分化,向着成纤维细胞的方向发展;另外,调控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的一系列酶系统在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功能紊乱,是的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从而促进肾脏纤维化的进程。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厄贝沙坦等可以减轻上述过程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纤维化的进程。寻找更多的抗纤维化药物是目前肾脏病学的主要任务之一[1-2]。
红花黄色素是从红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水溶性黄酮中的查尔酮类分子,研究发现其具有扩血管、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等多重药理学效应,在心血管疾病中已开始系列临床观察[3-4]。
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是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成熟的动物模型。在本实验中,观察到大鼠肾脏体积增大、皮质变薄,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坏死,肾间质面积增宽,胶原堆积,间质纤维化等系列病理改变,符合慢性进展性肾纤维化的特点,提示该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UUO模型,予以红花黄色素进行干预治疗,并采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作为对照,进一步观察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UUO组肾脏病理见肾小管破坏明显,间质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Masson染色见间质胶原堆积增多,间质纤维化成灶性分布;厄贝沙坦组和红花黄色素组的病理改变虽然与UUO组类似,但程度明显减轻。
如前所述,细胞外基质的堆积与纤维连接蛋白(FN)密切相关,F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可与多种基质成分结合,促进细胞外胶原I(Col I)-IV和蛋白多糖成分的沉积,FN在肾脏纤维化病变中表达较早,同时FN还是成纤维细胞的趋化剂[5]。因此,降低FN合成和表达对于防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至关重要的。多项研究显示,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的刺激下,肾脏近曲小管可产生FN和Col I等基质成分[6]。本研究显示,UUO组大鼠在第7天、第14天肾组织中FN和Col I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而予以厄贝沙坦、红花黄色素治疗的,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上说明,红花黄色素可改善大鼠肾组织病变,减少肾脏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面积。
综上,红花黄色素可明显减轻大鼠UUO术后的肾脏病变,降低肾组织FN和Col I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的堆积,延缓肾小管损伤及肾纤维化的进展。本研究为临床开发新的有效的抗肾脏纤维化治疗药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Grande MT, López-Novoa JM. Fibroblast activation and myofibroblast generation in obstructive nephropathy [J]. Nat Rev Nephrol,2009,5(6): 319-328.
[2] Vilayur E, Harris DC. Emerging therapi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hat is their role[J]. Nat Rev Nephrol,2009,5(7): 375-383.
[3] Yang Z, Yang J, Jia Y, et al,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in healthy Chinese female volunteers [J]. J Ethnopharmacol,2009,124(3): 635-638.
[4] Wang C, Zhang D, Li G,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safflor yellow B on brain ischemic injury[J]. Exp Brain Res,2007,177(4): 533-539.
肾脏纤维化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肾间质损伤;干预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91-01
DN在DM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在1型DM患者中可达40%,2型DM患者中也有10%左右。在临床上,其最早可检测的异常情况是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的进展,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临床蛋白尿,而蛋白尿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聚集、肾小球硬化及进展性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1]。本文首先分析了DN足细胞及肾间质损伤的可能机制,再简单探讨了其干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足细胞损伤机制
DN足细胞损伤及其蛋白分子表达异常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活性氧基团、高糖刺激、非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聚集、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II及高血压所致的机械应力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在PAN、Heyman肾炎等模型中均可发现活性氧基团(ROS)表达增加,预防性给予抗氧化剂可阻止足突融合和蛋白尿发生;而血管紧张素II的影响在于两方面,即对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和其屏障作用的干扰,当给予大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后可阻止蛋白尿的发生;若患者患有高血压时,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袢压力增加,牵拉刺激可损伤足细胞,最终也会导致肾单位减少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2肾间质损伤机制
对于本机制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综合目前的资料发现,肾间质纤维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包含四个阶段:①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②细胞外基质的异常积聚;③细胞异常增殖及表型转化;④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尤其重要,其作用包括促纤维化和抑制纤维化,伴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机体正常时,这两种拮抗效果处于平衡,使得肾脏能正常地发挥生理功能,显然,一旦抑制作用减弱,促纤维化作用就会占据优势,纤维化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在众多的细胞因子中,最重要的几类包括OPN、TGF-β1、CTGF以及BMP-7,这些细胞因子之间平衡的紊乱在DN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OPN在肾脏中含量很高,主要发现于肾小管及一些集合管上皮中。2型糖尿病模型OLETF大鼠诱导DN后,其肾脏可发生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等。OPN及TGF-β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同时发现OPN mRNA及其产物在病变处大量存在,并且与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评分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标志物ED-1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这提示OPN表达增加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从而促进DN中肾间质病变的发生[2]。
3干预治疗研究
BMP-7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在人体内广泛存在,肾脏是其主要表达器官之一。它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在肾脏的形成、发育阶段十分重要;同时,肾脏成熟后其表达依然很活跃。这就提示我们,BMP-7可能是肾脏维持和发挥其生理功能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近些年的研究资料也发现其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肾功能异常时,BMP-7在肾脏内的表达量大大降低,使用BMP-7后,肾损伤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肾功能也逐渐恢复,而且疗效比依那普利更好。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BMP-7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缓肾功能丧失的进程。这些资料说明BMP-7能延缓和阻止梗阻性肾病肾纤维化的发生。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积聚等功能,其在多种组织纤维化疾病中起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CTGF水平较高,且与蛋白尿紧密相关,血和尿CTGF水平升高比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要早。这提示我们在DN的早期可将CTGF的水平作为诊断指标,也从侧面说明CTGF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抑制CTGF的表达便有望达到治疗的目的[3]。
很多中药也可进行干预治疗,如黄芪,冬虫夏草等。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等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蛋白尿的常用药材,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有关。冬虫夏草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等作用。有研究证实,冬虫夏草能减轻脂质过氧化物损伤,加快肾小管修复。此外,其对免疫的影响也可能是其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原因[4]。
4小结
综上所述,DN是DM逐渐发展的一类严重慢性并发症,足细胞损伤及肾纤维化是其两大病理性特征。尽管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确定,但可以针对部分可能的机制采取来进行干预治疗。如调控血糖及血压、给予抗氧化剂等,这些均可对疾病有缓解作用。此外,抑制CTGF也可特异的对抗DN所引起肾纤维化,从而延缓DN患者的病程进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梅,钟清,王辉,等.IgA肾病CD68、AngII表达及尿蛋白与肾间质损伤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9):5865-5868.
[2]王惠,何方方,张春.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1):1018-1021.
肾脏纤维化范文5
【关键词】水飞蓟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这个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机制涉及许多方面。近年来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TIF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本文旨在探讨应用水飞蓟素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可能机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及分组 选用3月龄SD大鼠56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梗阻组(24只)、治疗组(24只)、假手术组(8只)。大鼠行氯胺酮50 mg/kg麻醉,取左旁正中切口剪开腹壁,以4号手术线将左输尿管近端两处结扎。假手术组同样处理但不结扎。其中于术前30 min治疗组开始给予水飞蓟素30 mg/kg灌胃,1次/d;假手术组和梗阻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处理。UUO大鼠于术后第7天、14 d、21 d随机收获8只,假手术组于第21天一次处死。取肾脏,10%多聚甲醛固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TGF-β1的表达情况和RT-PCR法检测各组肾组织TGF-β1mRNA表达水平。实验过程中梗阻组第14天、21 d时间点各死亡大鼠1只。
1.2 免疫组化 采用SABC法检测肾组织中的TGF-β1,操作步骤按SABC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高倍镜(×200)下在每张不包含肾小球和血管的肾小管间质区域随机选取10个不重叠的视野,应用IDA-2000高清晰度数码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采集,经灰度变换将阳性染色区域面积与该视野总面积百分比,计算平均值作为该样本的百分比值。
1.3 RT-PCR PCR 引物合成:上海申工生物工程公司。引物序列及产物如下。
作者单位:453000 新乡市中心医院儿一科(王成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儿二科(韩子明) 采用凝胶成像摄片及分析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SYNGENE公司)在紫外光下采集图像并分析,分析时TGF-β1与β-actin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比值作为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达,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由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肾组织免疫组化变化 假手术组肾组织微量表达TGF-β1,主要位于肾小球系膜和上皮细胞,小管主要表达于远曲小管;梗阻组和治疗组肾组织表达TGF-β1逐渐增强,遍布皮髄质损伤的肾小管,除肾小管上皮细胞有阳性表达外,增殖的单核巨噬细胞TGF-β1亦有表达。各观察时间点治疗组较梗阻组减少(P
2.2 RT-PCR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肾脏存在少量TGF-β1mRNA表达。UUO大鼠各组随着病情进展,肾组织表达TGF-β1mRNA逐渐增强,高峰持续至21 d实验结束。治疗组肾脏组织表达TGF-β较梗阻组减少(P均
3 讨论
水飞蓟素是从水飞蓟植物提取的混合物,是一种黄酮醇类化合物,主要含水飞蓟宾、水飞蓟宁、水飞蓟醇等。水飞蓟素作为一种传统药物曾广泛用于防治肝脏纤维化。它主要通过下调TGF-β1在肝内的表达,改变肝枯否细胞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效阻止肝纤维化[3]。韩子明等[4]应用水飞蓟素治疗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明显延缓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GF-β1表达增加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密切。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梗阻组、治疗组肾组织表达TGF-β1逐渐增强,遍布皮髄质损伤的肾小管,除肾小管上皮细胞有阳性表达外,增殖的单核巨噬细胞TGF-β1亦有表达。RT-PCR结果显示TGF-β1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在UUO大鼠术侧肾脏渐进性增加的情况,反映了相似的分布变化规律。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经水飞蓟素治疗的治疗组肾脏组织各观察时间点TGF-β1mRNA与蛋白表达均较梗阻组减少(P
参 考 文 献
[1] Li M.X, Liu B.C.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the progression of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7, 120, 1925–1930.
[2] Wynn T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ibrosis. J Pathol.2008,214:199-210.
肾脏纤维化范文6
慢性肾脏病近年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成人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大致在9.4%~13.6%,而且发病率仍然在增加,每年达到7%以上[1]。同全世界一样,我国CKD也已开始呈现流行病学特点,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卫生问题。如未能积极控制,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都将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从而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根据2007年国际肾脏病学会最新资料,全世界有超过5亿人患有不同的肾脏疾病,每年超过百万人死于慢性肾脏疾病及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子CT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等为促纤维化因子,近年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但研究最多的和作用最明显的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本文主要对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肾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TGF-β的生物学特性
哺乳动物中TGF-β只存在TGF-β1,2,3 3种形式。分别由不同的基因所编码。这三者的基因有80%的同源性[2]。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血小板合成的TGF-β1主要是无活性的TGF-β1,需经内皮细胞可能通过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将其结构中的LAP裂解,使其转为由二硫键相连的两条各含112个相同氨基酸亚单位、分子量为25KD的活性TGF-β1,具有活性的TGF-β1能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