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明湖之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明湖之春范文1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1918年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员和校长。在五四中,他开始白话文创作。他著作丰富,一生共写了一千多篇(部)作品,约七八百万字。其中,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还有《老张的哲学》《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有《月牙儿》《断魂枪》,戏剧有《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既真实又有世俗的品位。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语言大师”,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作品展厅一】
北方的春天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里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湖,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选自《宇宙风》,有删节)
阅读赏析
文章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强势推出,先声夺人。仅“北方的春天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七手八脚的刮了走”一句,则足已使我们对北方的春天有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春短风大”。而作者再以自己在济南春天的亲身体验对这一特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并与济南的秋冬作比较,更加深了我们对济南春天的认识。同时,极其自然地点明了题目。
写“大明湖之春”,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对大明湖、对大明湖之春的钟爱与赞美之情。
探究练习
1.有人认为作者开头以大段的文字写北方的春天、济南的春天,远离了“大明湖之春”的题目。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第二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如果将“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一句中的“简直”一词删去,表达效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作者是一代“语言大师”,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在其作品中也往往保留着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风格。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作赏析。
【作品展厅二】
趵突泉的欣赏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的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这又是个中国人征服自然的办法,那就是说,凡是自然的恩赐交到中国人手里就会把它弄得丑陋不堪。这块地方已经成了个市场。南门外是一片喊声,几阵臭气,从卖大碗面条与肉包子的棚子里出来。进了门有个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这里,“一毛钱四块!”和“两毛钱一双!”的喊声,与外面的“吃来”连成一片。一座假山奇丑;穿过山洞,接连不断的棚子与地摊,东洋布,东洋磁,东洋玩具,东洋……加劲地表示着中国人怎样热烈地“不”抵制劣货。这里很不易走过去,乡下人一群跟着一群的来,把路塞住。他们没有例外地买一件东西还三次价,走开又回来摸索四五次。小脚妇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让你痛快地过去。
到了池边,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东三面全是唱鼓书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声“哟”要拉长几分钟,猛听颇像产科医院的病室。除了茶棚还是日货摊子,说点别的吧!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远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流得也很旺,但是我还是爱那原来的三个。
看完了泉,再往北,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选自《华年》,有删节)
阅读赏析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环境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伟大自然的惊叹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人糟蹋、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不满。因为是“欣赏”,所以作者观察得特别细致,笔法也格外细腻,无论是对趵突泉所在市场“脏”“乱”“差”的描写,还是对“乡下人”讨价还价的细节、“小脚女人”让路情形的刻画,都形神毕现;尤其是对“那三个大泉”和“池边小泉”进行描绘的文字,更是形象生动,极富情趣,值得细细品味。
探究练习
1.联系全文,揣摩作者写趵突泉周边环境的目的。
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面对“那三个大泉”,觉出了“自然的伟大”,竟“不敢正眼去看”的原因。
3.第四、五两段分别对“三个大泉”和“小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草原风光
【作品展厅三】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有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赏析
文章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由幼小时对草原旧有的“不太好”“怕到北边去”的印象起笔,引出对草原风光的细致描绘和尽情赞美。作者既抓住“绿”“阔”“静”等特点,描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又浓墨重彩地叙写了草原牧民的热情好客。以辽阔美丽的草原作背景,衬托了广大牧民纯洁、宽阔、美好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探究练习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草原风光”的理解。
2.根据语境,揣摩“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叙写了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摘出一个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本期参考答案
《人民艺术家老舍》
作品展厅一: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里作者采用了“曲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大明湖之春的背景,起到了铺垫和衬托的作用。
2.这段文字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删去“简直”一词,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春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天气现象,再则作者这样写意在交待“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的依据。
3.示例:如“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一句,多用短句,两两相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既保留了北京市民“京味”语言的风格,又具有了民间说唱艺术的语言特征。
作品展厅二:
1.作者写趵突泉周边环境――市场的“脏”“乱”“差”,一是欣赏趵突泉的必然所见,如实写来;二是这样写与下文写泉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自然的伟大和美好,又对国人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的丑陋行为进行了鞭挞。(意思对即可)
2.这是作者惊叹自然伟大的一种心理反应,因为他看到泉水“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远不疲乏,永不退缩”的情形,自然地想到国人把泉的所在地“弄得丑陋不堪”的行为,感到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丑陋。(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不求一律,无论喜欢哪一段,只要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等角度,做出言之有理的赏析即可。从这两段对泉水的精彩描写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必须注意深入观察。
作品展厅三:
1.从全文的内容来看,草原风光,既指草原的自然风光,也指草原牧民的生活。
2.这句话在文中起统领下文的作用。下文尽情描写草原的“绿”而“阔”,就是“一碧千里”的形象再现;而下文铺陈草原上牧民的热情好客,正是“并不茫茫”的最好诠释,正因为草原上有这些热情好客的牧民的存在,才使人感觉到“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