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艺术语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1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2
关 键 词:艺术家 个性观点 艺术语言 表达方式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肖像。它们全都是我的孩子”[1],这是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一句话。他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家与他自己作品之间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关系。
认识自我的个性与观点
艺术家的个性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语言方式。绘画原本就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它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产物[2]。艺术家在绘画时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再现外界的事物,所以作品中必然鲜明地带有艺术家自己的个性特点。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感受之前,必须要十分坚定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因为只有找到和面对自我,才能看到自己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个性和语言特点。你的个性就是你,你的绘画语言也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绘画!
创作者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艺术的理解中,必然在思想中经历无数次最为艰巨的痛苦挣扎。而人的每一个时期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变化,自然作品也会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那个不变的真实的自我呢?
笔者的一位沉默寡言的年轻同事办了个展。他希望表现年轻人自己不愿走出的天真心理和童贞被持久坚硬的现实摧毁时的一种伤感的情绪。但是他想表达的内容观点和他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之间是矛盾的。作品风格强悍凌乱看不到他的真实情绪。任何一幅作品他都投入了心思,但是每一张作品都粗糙无比。从中可以看出他十分惧怕这种风格拴牢他,就此给自己定了位。他对自己作品无法操纵的感觉,告诉了观者他对绘画、对他的心灵其实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不得不跟着作品表面的形式走,可是内心深处又十分憎恨和仇视它、想甩掉它。无奈的他总希望在下一张作品中找到自己,讲出他自己的真心真意。然而,由于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所以他对任何一张出自自己双手的作品都极端仇恨和狂躁。悲愤的泪水和鼻涕一股脑儿地洒向画布,使得作品成为他抱怨的工厂。画得越多就越是折磨,越是迷失其中。最后,他的画展变成了一个宣泄自己暴力的万花筒,所有的作品均呈现出爆炸般夺人耳目的效果,使人观后疲惫不堪。由此可见,尽管他年纪轻轻就办了个展,可他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他用粗暴的方式回避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真实地讲出自己的确切感受,更没有采用适合自己的语言。
被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人”的艺术家杜尚就是一位叛逆的代表。他的作品透露出他的智慧。他从来就坚定地用自己惊世骇俗的作品,表现着自己对传统的反叛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然而杜尚也经过许多徘徊的时期,他曾经在野兽派还是立体派之间犹豫不决。他在向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学习的时候,心里却总在寻觅只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直至1917年,他利用现成品,带有“R.Mutt,1917”字样的男用陶瓷小便器来展出的作品《泉》,把一个新观念引入了美术,使高高在上的美术殿堂,能放弃神圣的、特选的、傲慢的姿态,向现实的生活、普通的事物、平凡的爱好,敞开其厚重的大门,使美术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这样的做法,或许包含着种种不尽相同的因素:对传统美德的漠视,对雅俗趣味的一视同仁,对创作活动的游戏态度,对固步自封的反感,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等等,但这一创新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否定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不少美术运动都离不开杜尚的启示[1]。
转贴于
在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旅程中,艺术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每一个阶段的真实自我。对自我的信心,对自我的失落,对自我的一切感受都应有十足的认识。由此,创作的每一阶段的作品语言形式都会“画由心生”,并准确地再现,自然地叙述艺术家自己的个性与观点。
表现自我的语言方式
艺术家的个性,也就是艺术家自己的观点一旦被自己认识到,他就具备了继续前进的基础。时代的变化带动各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的改变,艺术家思想观点的改变自然也会改变他们的艺术作品[3]。
什么又是那个最符合自我的独特的语言呢?带着思考一路坚定地寻找,一旦明了自我,找到那个符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定是豁然开朗的感受!好似我们经过一条深不见头的地下隧道,在黑暗中紧张地摸索,感受到几乎绝望的痛苦。直到在期盼中感到光芒,看到前方浑圆的洞口投入绚烂的光彩,瞬间感受到希望和兴奋,不由得要欢呼,要加快脚步,要喜上眉梢。真正的激动不单是因为你走出了黑暗,重要的是你终于找到了光明。笔者的一位老师非常勤奋,终日与画布交谈。十年来他画了不少作品,但他依旧感觉他的绘画语言不合乎他的本心本性。如何在作品中准确地呈现自己的语言,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一个问题。这其中的困惑致使他经常感到沮丧。终有一日当笔者再次见到他时,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欢乐。可见找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珍贵难求。
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艺术才华是世人公认的。他曾说过:“绘画仅仅是探寻和实验。我从来没有把一幅画当作是艺术品来画。它们的一切都是探寻。我不停地寻找,而在这整个探寻中就有了合乎逻辑的结果。”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分析立体主义阶段和综合立体主义阶段,无一不给美术圈带来新的震撼。如《阿维侬的少女》刚诞生时,毕加索那些前卫的朋友也有些难以接受和适应,可是它的影响还是扩展开去。今天,这幅应和了新的审美要求和趣味的作品,已经是现代主义公认的少数经典之一。美术史书通常把它诞生的时期当作立体派出现的标志。这一切正好凸现了他横溢的才华,只有他才能那么迅速地创造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也只有他才敢那么轻狂地抛却过往,重新寻找再次创造下一个新的独特形式来取代以往的成就。他的这种不断创新的艺术特色就是他个性中永远年轻、敢于挑战的真实反映。所以无论语言形式怎么更换,他作品的精神都永远属于他。
结语
成功总是需要经历全方位的锤炼和长期艰难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样的。艺术家必须通过痛苦的剖析真正认识自己的个性观点,并且需要努力掌握运用最准确的艺术语言方式来讲述和表达自我的感受。经历了以上的过程,艺术家和他的艺术作品才能完全融为一个整体。两者之中相互交融不分彼此,见到作品就好像见到了艺术家本人。最终,艺术作品真正成为了艺术家的心灵之门,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思考。由此看来,寻找自我的个性和观点,寻找属于自我的艺术语言方式,是一个艺术家真正成为自己艺术作品的主人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英.十大美术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数学;提示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51-03
提示性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工具,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示性语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数学课堂中的提示性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交流、数学探究。反思以往的数学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我将从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提示性语言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数学课堂语言存在的若干现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教学片段1:在初一《寻找数据的代表》课上,教师教学语言比较随意,对于自己要讲的语言没有事先认真思考过,遣词造句也不太科学,口语化较强,同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却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学片段2:初二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
师(指着梯形的上底):这叫梯形的
生(全班齐声):底。
师(教师自救):大家再想一想,这应该是上底吧?
生(学生认同):是。
师:那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应该是(上底+下底)×高÷2,对吗?
生:对。
教学片段3:初二《勾股定理》教学:(江苏省青年优秀课观摩及比赛)
师:这是什么?
生:邮票。
师:我们看看这个三角形有几个边?
生:三条。
师:对!我们再看看直角三角形有几个直角?
生:有一个。
片段1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语意模糊、指向不明,学生容易产生歧义。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的领会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学生对选怎样的数据的理解,对怎样选数据的思考,这种“随意游离式”的语言失去了运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教学意义。片段2中问题的正确答案已经明显地隐含在教师的语言中了,学生的思维被纳入教师“强迫认同式”的课堂语言体系,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下意识,没有经过大脑,从而失去了主动思考的欲望。片段3中教师仅满足于“简单问答式”的课堂语言,这样的教学语言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认知、知识的了解这一单一的浅层次上,没有涉及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这样的语言直接对学生思维进行牵引,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浅层化。
在课堂中,教学语言还存在着语言不够科学精确,语言不够简洁条理等问题,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载体,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输工具,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语言自身的特殊性,在数学教学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便是数学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提示的最好阵地。
二、数学课堂运用语言有效提示的策略
(一)把提示性语言作为引导工具,指引学生思考方向,深入浅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提示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一种引导工具、一种教学手段,对思维的发展更具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示性语言更是如此,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推进学生思考进程,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的作用。
[改进策略]对于片段1中《寻找数据的代表》教学可以运用如下语言:
师:既然平均数不能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那在这里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数才能更好地代表普遍的水平呢?
(目的:大部分学生可能答不出,但是凭直觉,他们隐约感觉到应该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中间数,但苦于难以正确的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做提示。)
师:小王自己根据员工工资单得出的一个结论:本超市员工的工资大约为800元,你认为合理吗?
(目的: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使抽象的问题变的比较直观具体,大多数学生可以回答。)
师:你是否有更好的数来代表超市员工工资的普遍的水平呢?
(目的:让学生从这样的教学语言中体会中位数为什么更能代表这一组数据普遍水平。)
[效之所在]这样的系列提示性语言设计不仅过渡显得更自然,而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建构。同时利用这一连串由远及近的“分级问题”也可以达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引导,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的思考,达到探究的过程性目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策略引申]提示性语言是学生思考过程的路标,在课堂中不能直言明示时,学生思维目标和走向常常是用语言暗示的形式加以引导。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能设想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吗?你能否想到一个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题目?一道更为普遍化的题目?一道更为特殊的题目?一道类似的题目?你能解出这道题目的一部分吗?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就算解决了这个问题了?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利用这样的提示性语言暗示学生盯着问题,盯着目标,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二)把提示性语言作为认知工具,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引故纳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课堂教学中,提示性语言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材料入手,能极大地引发、调整和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进程。监控和调整学生的理解过程,使他们不断适应学习新知识的需要,这样有效的迁移学习就能发生,学生的学习的迁移能力才能得到促进,因而教师的提示性语言对促进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进策略]对于片段2中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可以运用如下语言:
师:你知道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
学生一片茫然。
师: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对哪些图形比较熟悉?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回忆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目的: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在自己已有认知的状态下激活自己的相关“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对梯形的整体认知。)
生: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那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你能猜想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
生:底和高。
生:梯形面积和上底、下底,还有高有关。
师:通过对梯形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猜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目的:引导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点明了学生操作的目标。)
生:(上底+下底)×高÷2。
……
[效之所在]此时,学生已通过教师的提示将梯形的面积问题转化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这样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了已有知识和要解决问题间的联系,从而在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特征之间建立了自然的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同时,有意义学习和迁移也就随之产生了。
[策略引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若给予一定的语言提示,建立新旧问题之间的联系,迁移产生了,解答思路也由此接通,如: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你以前见过它吗?它与某个已知的问题有关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见过与它有关的问题吗?是否能转化为一个以前熟悉的问题?……这些具有认知功能的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暗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体现了解决新问题的思考方法。
(三)把提示性语言作为信息工具,激发学生自我意识,拨云见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公冶长》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它以主体及其内部活动为意识对象,对主体的认识活动有着监控和调节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语言的提示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主动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学会自我启发。
[改进策略]对于片段3中《勾股定理》教学引入可以运用如下语言:
师:同学们喜欢集邮吗?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生:喜欢。
师:好,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张著名的邮票。
师:大家知道吗?这是一张1955年希腊发行的邮票,他的图案是由三个棋盘排列而成的,这张邮票是纪念2500年前希腊的一个学派和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立以及它在数学上的贡献。邮票上的图案是对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定理的说明,它是初等几何最精彩,也是最有用和最著名的定理。
师:那究竟这张邮票中隐含着一个什么数学定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张邮票。
师:请仔细观察这张邮票上的图案,你有哪些发现?
(目的:猜测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生1:我发现这张邮票是由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三个正方形是以中间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的三个正方形。
……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根据图案中小方格的个数,你还有哪些发现?
生3:最小的正方形有9个方格,稍大一点的正方形有16个方格,最大的正方形有25个方格。
生4:两个较小的正方形中方格数的和等于一个大正方形中方格数。
[效之所在]这一系列的语言是针对学生自主的观察、探究进行引导和提示,这些语言信息促使学生关注自己观察图形的进程、依据和效果,并思考自身认识图形的特点及认知图形的策略,从而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上述过程实际是学生对自己思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过程。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4
【关键词】视觉调整;建筑造型
如果人对建筑的外形产生欣赏或愉悦感,这就说明建筑的造型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的视觉感知之间达成了共鸣,建筑美感由此生成,这时建筑自身的美学法则才会被人理解并欣赏。建筑在比例协调、稳定性等方面的美学形态是其造型的基础,美学价值高的建筑不仅能给人视觉冲击,还能对人进行视觉调整,进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感受。笔者先对视觉调整及建筑造型进行概述,然后着重分析视觉调整在建筑造型中的应用。
一、视觉调整
建筑造型艺术对人进行的视觉调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心理反应,我们常将这中差异性称为视错觉。视错觉是建筑进行视觉调整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建筑对人进行更加细腻的视觉调整,基于视错觉原理的视觉调整在建筑造型中应用广泛。
视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视力生理条件决定了视错觉的存在。一般人在看事物时双眼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事物在视网膜的成像也具有差别,形成视觉差异。人在观察及思考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经验感受,由此视错觉的程度会相应加深。人在观察建筑时会形成对建筑色彩及造型的视觉判断,其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视错觉,进而在建筑艺术欣赏中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视错觉是客观性存在的,建筑造型与视错觉之间也因此而存在必然联系,基于视错觉进行建筑造型设计是造型设计的重要途径。
而建筑造型中的视觉调整主要是对视错觉进行改变、利用以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比如,建筑色彩中的冷色调可以使人产生收缩后退感,而暖色则使人产生膨胀靠近感;建筑空间内的光线明暗可以使人产生透亮或压抑的感受等。建筑的色彩搭配或艺术造型中都会用到视错觉效应,建筑造型运用视错觉规律,注重视觉调整效果在造型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建筑的美学价值,使人产生完美的心理感受。
二、建筑造型艺术概述
建筑的艺术造型是建筑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外在统一,其中包含很多的构图技巧,而且不同用途的建筑其造型中的比例、主从、韵律、重点、均衡等都存在差别。建筑造型借助其空间比例造型、色彩、质感等构建一定的形象,传达一定的抽象内涵。
总体而言,建筑造型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空间特点,建筑造型不仅注重外部的艺术形态,还要在进行造型设计时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制约;其次是建筑的环境特征,建筑的造型构建要考虑建筑周边的环境,力求建筑造型与环境格调相契合,根据建筑的环境特点需要建筑造型设计时主客观相结合;最后是建筑造型的象征特征,该特征主要是指建筑的造型传达的理念、寓意等,建筑造型要根据内涵盖的各种要素促使人产生某种或某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如建筑宏伟壮丽、小巧玲珑、神秘、高雅等。
建筑造型中包含多样化的元素,作为建筑的语言。欣赏建筑造型时需要结合建筑面、体型、体量、内部空间、外部建筑群、环境艺术等建筑“语言”。建筑造型中的视觉调整应用也离不开这些“语言”。
建筑造型中的“面”、“体型”、“体量”等主要致力于建筑造型的丰富变化,面中的比例、尺寸、线条韵律等可以塑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建筑的内部造型也离不开这些元素;外部建筑群造型也是需要一定的协调性的,其间的顺序、空间变化,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且视觉调整在群体建筑中的应用更能产生艺术感染力。视觉调整在建筑艺术造型中的应用便主要体现在建筑群布局中、单体建筑造型中、室内装修设计中。
三、视觉调整在建筑艺术造型中的应用
1.视觉调整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室内空间造型设计中,视觉调整的手法与表现方式更加多样,而且根据设计人的喜好,造型设计更具有多变性。室内的空间造型中运用色彩、光影、质感等手法按照使用功能要求与心理需求进行设计。比如我国的人民大会堂内部空间设计,处处体现着庄严、神圣、高大的理念,内部充分利用一些手法促使人形成视觉感受或心理反应。此外,室内的空间设计各环节都运用视觉调整的规律给人心理震撼。
2.视觉调整在单一建筑造型艺术中的应用
根据人的视错觉生理现象,视觉调整也广泛应用于单体的建筑艺术造型中。单体的建筑造型主要包括建筑的外形比例尺寸及其空间造型、线条、质感等,这些实际的造型元素使人形成不同的比例感、空间感、质感、线条感等,其中的视觉调整原理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单体建筑的视觉调整在国内、国外的建筑造型艺术中均有应用体现。
国内的北京民族文化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京文化宫作为单体建筑造型的典型,其建筑中间部位采用的塔式造型,塔两侧建筑对称,在造型外观上是一个形似的“山”字形,其中还包含亭式元素、楼阁造型等。北京民族文化宫建筑造型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形成建筑体瘦窄而房顶宏阔的特点,继承了中国古典建筑华美、优雅又不失庄重的造型特点。建筑的中间高层塔楼是审美视觉调整的典型,建筑的主体部分是一座高台基,整个建筑为了配合建筑的台基将塔楼的顶部设置成A字形,以使建筑基于厚重的台基的同时又增添了高耸的视觉效果。文化宫造型中将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等美学理念相融合,有借鉴利用传统建筑中的视觉及心理定势,并加以视觉调整。其造型的视觉效果完全适应民族团结等的综合理念。
国外的典型例子如雅典卫城,这是视觉调整手法与建筑造型结合的早期案例,充分说明了视觉调整与建筑造型艺术之间的渊源。卫城让人产生的最基本的视觉印象便是体重大、建筑的厚重感很强,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理性追求。建筑中的立柱便进行了视觉调整手法,一般的立柱建筑设计会使人对立柱产生中间细两端粗的视错觉,在卫城中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其柱体上下粗细均匀,进而加强建筑的宏伟形象。所以说卫城是视觉调整与建筑造型结合的成果之作。
3.视觉调整在建筑群造型中的应用
视觉调整在建筑群布局中的应用最为普遍。其中融入了单体建筑造型元素,有增加了建筑群的整体视觉调整手法,形成更佳的效果。建筑群中的视觉调整的应用也最为古老。成功典型包括中国的明十三陵神道与国外的圣马可广场。
明十三陵神道地处燕山圈内,需要在建筑群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特征。十三陵建筑中设有东西双阙,而且双阙的比例差别很大,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建筑群的均衡性,于是在建筑群布局中着重从空间角度出发,摒弃了建筑的对称原则,而是进行部分道路距离与布局的调整,以此形成不同道路中不同的仰角视觉效果。
建筑群布局中的圣马可广场注重广场的深远布局,变局促为宽宥,变压抑为尊崇,建筑群布局形成更佳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基于视错觉的视觉调整手法在建筑的艺术造型中应用十分广泛,继续深化建筑造型中的视觉调整应用有利于建筑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5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空间;传统艺术
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相绪合对于传统文化继承这一话题,目前在中国设计界谈论最多,也是引起众多设计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底蕴,有许许多多的智慧支撑着我们的设计事业,只要我去挖掘,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中任何一个智慧都能让我们的设计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存在一些误区。例如一味的挖掘传统图形符号,而不重视传统精神的继承,或者只是简单的把传统图形直接应用到设计中。认为只要有传统符号的存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了,设计就具有传统意味了,往往这种设计最后只能是粗枝烂叶、不得要领。日本一些设计师对于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得比较深,他们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中的图形符号简单地挪用,而是通过线、体块、造型以及肌理色彩,更是通过空间,呈现民族的理念、
精神,审美以及当代技术的文明,呈现设计师对人类文化的思考,从而建立起了以东方哲学为基础的现代设计理论体系。这是对文化深刻领悟的必然结果,更是对未来深刻思考的结果。总之,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传统视觉形象还是传统艺术精神。
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现代设计与传统理想的结合点
中国绘画特别讲究画面中的留白。从战国的人物龙凤帛画到清末民初的写实花鸟,中国绘画并不刻意去描绘固定的场景,对特定场景空间的客观描绘也未发生过兴趣,而是由着作者的心性去安排空间,中国绘画的构图更多地得益于古老的阴阳观,即虚、实的相生互补,它讲究开、和之气,而中国绘画在内容表达上特别讲究意境,即对象外之虚境的追求,有道是:物色尽而情有余。这种虚境是通过隐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而隐的思想根源于玄宗。对于虚境的追求,也可以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它既能丰富了平面视觉空间又提高现代设计的思想内涵。通过平面设计中画面虚境的追求,使有限的二维设计空间能够表现更多深层次的多维空间意识。这种通过画面表层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第二空间,甚至是第三、第四,无穷大的宇宙空间,不正是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审美艺术相吻合吗?自魏晋以来,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审美艺术中讲究意境对文学艺术虚境的追求,是每个文人墨客的目标,同时也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传统艺术精神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理念,能给中国的现代设计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当思维的上升,才能有形式的根本变化,中国的设计才能本土化的同时,最终走向世界。
二、中国民间美术中空间观念的介入
民间美术,产生于劳动者之中,是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因此,民间美术作品的主题通常都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民间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木版年画、剪纸皮影、门神纸马、面塑面花、摊面面具、木雕玩偶、儿童玩具、民间陶瓷、染织刺绣、编织扎制、民居建筑等等。中国民间美术无论色彩还是造型都呈显着中国文化之精神,同时其色彩和造型的运用也表达了人们祈福迎祥、求吉避凶、驱邪镶灾的民俗心理。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来自主体意象,主题创作、画面构图并不拘泥于真实的视点、科学的比例、透视和客观色彩学理论,而是从一开始就排除了时空序列性的制约,根据主观愿望、理想及对大千世界物象的理解,超越表象、跨越时空、在追求契合客观审美原则的同时对物象进行自由的创造和任意的组合。其原始朴素的审美意想、造型规律和艺术原则中渗透了对多维空间艺术元素的独特运用。因此,如果能将民间美术中的空间观念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将会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角,为二维画面增添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
2.1以我为中心的多视角透视观
以我为中心的多视角透视观是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最常用的空间观念。前面说过,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来自主体意象,通常在创作一幅民间作品时,作者的大脑中早以形成了作品的主题和表现的情节,并且这些主题和情节通常又是作者身边发生的事物。而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会将自我融入进去,用自我的多视角来表现周围的事物,因此,画面形成以我为中心的透视空间。这一种空间观念根据作者主观出发点不同,可分为主体视觉中心和主体意象中心。
2.2集时间、空间为一体
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人类所共有的,这种认识也一定会反映到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上。时间是不可逆的,当它在视觉中得到反映时则表现为明确的方向性,也就是说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性质。因此,时间是线性的,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人的时间知觉只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延续性的反映上,这样,时间的表达也总是离不开过去、现在、将来这条时间轴的。与时间特征相比,非线性是空间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对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也存在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一是同一空间中的时间运动可称为顺序式;二是不同时间的空间在同一画面中表现可称为组合式。
2.3一等于二的空间观
民间艺人们通过美术作品表现生活,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描摹生活中的事物,而是用智慧来诊释生活。在表现事物时,注意表现事物的方方面面,注重全方位空间的表现。于是,一等于二的空间观念,便成了表现全方位空间的最佳手法。一等于二指一个事物表现两个或多个方面的形状或意义,民间美术中一等于二的空间观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二是意义上的。
视觉艺术语言范文6
关键词:视觉艺术;版式设计;创新;教学改革
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轴心,在视觉艺术课程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承接了基础课程即设计素描、色彩、构成课程的设计构成方法,另一方面开启了视觉艺术设计的大门,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石,为提高版式设计实用技能并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课程转型改革是关键。
1 教学方法改革
我所致力于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并设计出能够引导受众以设计师思维为导向观察设计作品,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且独具匠心的作品,其改革方法细述如下:
1.1 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机制
由于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多变,国内经济压力日趋加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持续走高,如何改善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各专业竞相争论的热点,针对视觉艺术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是减缓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若从进入大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毕业工作几率较大,相应专业能力则会较强。
1.2 “工作室”教学辅导模式
为了能够推行“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提高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复习并制作艺术作品应配合工作室教学辅导,这样以小规模,小团队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3 自我评述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自我表述能力,无论是就业招聘时的自我介绍亦或是工作中完成任务与上下级部门的汇报与沟通,自我表述能力衡量着一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加入对自己设计作品的介绍、评述、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评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研究
版式设计课程的意义更是总结了人类观看的视觉流程的规律,教会学生如何设计作品,引导受众按视觉流程走向观看设计作品。纵观整个版式设计课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
2.1 第一阶段:观察――从生活到社会文化
“设计知识和设计的产物,通常是某一特定时代和环境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项目和累积成果。”[1]在正式学习设计作品之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在生活中累积设计素材,观察作品的形式、颜色与结构。因此版式设计的第一个阶段课程可设置为对报纸、杂志案例的裁剪拼贴,让学生初步了解报纸杂志排版中骨骼的分布形式、字号的大小、颜色的搭配等设计元素。
2.2 第二阶段:分析――从设计无序到设计有序
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当我们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作品版式形式原则后,不同的版式原则会在其头脑中产生感性概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能够按照所观看的作品进行复制排版行为,但若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还需要培养其理性的认知思维,通过对版式基本原则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而从无序设计渐入有序设计。
2.3 第三阶段:创造――从复制到创新
优秀的设计不仅在于符合设计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其独创性及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则打破一二阶段传统的复制设计作品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创造,通过“联想”及“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活跃个人思维,让学生思维处于被激发的状态,从而初步完成主题创作,形成独立的设计思维。
2.4 第四阶段:模拟――从错误中探寻设计的原则
模拟法是借助某种事物或过程来在线原型或模式的表象、性质、规律、特征,利用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进行设计的学科类比方法。[1]将模拟法应用在版式设计课堂中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的原则,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纠错,模拟设计师及受众双方心理,让学生对版式设计原则、视觉的流程等设计方法理解更为透彻。
2.5 第五阶段:评价――从自身的喜好到用户的体验
用户是设计的体验者,若设计人员的思维是设计的灵魂,那么用户的体验便是设计的躯体,第五个阶段对学生反馈体验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评论自身的设计与其他同学的设计,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让自己思维灵活转变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学会用多重思维多重角度看问题。
2.6 第六阶段:系统――从零散观察到整体设计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独立完成设计作品,但版式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其渗透应用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具体学科,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对不同学科应用的案例的赏析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类别作品,形成整体设计思维,达到系统的、整体的、机构化的设计。
3 考核考评机制创新
考核考评机制的创新能够督促学生进步,培养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前培养学生步入设计工作的状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
3.1 末位淘汰考核机制
末位淘汰其重点在于要有末位,通过对班级同学作品优劣的排序,考核学生的听课状态及学习效率,做到堂堂考核,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督促其学习进步,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工作室辅导机制作为辅助措施,辅导末位学生,提高其设计水平。
3.2 学生互评模式
为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提高学生鉴赏品评作品的能力,课堂开展学生互评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课堂表现、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荣誉意识,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评价中充满干劲,积极进取。
视觉艺术设计是创造、是发明、是革新,作为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授者我们更应该在教授中引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探寻潜藏于日新月异的视觉艺术设计背后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的能力,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