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游记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游记续

西游记续范文1

到了开学典礼那天,八戒校大走向讲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天取经时谁的攻劳最大吗?”

下面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唐僧、有的说是悟空、有的则说是悟净,可就是没有说八戒的!

“够了!功劳最大的是我!”八戒气冲冲地说。

可你们应该知道八戒缺点就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小朋友们相信他比我们相信中国足球队能赢球一样难!自然有一大堆小朋友提出质疑,“校长,可你偷过别人西瓜呀!”一位朋友不屑一顾地说(他显然瞧不起八戒)

“不,不,不!只要没把别人东西弄坏之前还回去就不偷!”八戒厚颜地说

“可你好色呀。”又一位小朋友说

“子日:食色,性也。所以好色没有不好。”八戒脸不红气不喘地说。看来八戒久经撒场。(我可没写错字是撒谎的撒)

……

就这样八戒以三寸不烂之舌和强词夺理之技让小朋友们“恍然大悟”不过后来可出事了,大唐成了一个贼窝,早恋现象如春雨过后的竹笋不断涌出来就这样唐亡了。

八戒追悔莫及,最后写下《忏悔录》便与上帝去喝下午茶了(死了)

西游记续范文2

关键词:影视艺术;经典翻拍;程力栋;《西游记》;原著内涵;回归经典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

自从杨洁导演、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之后,《西游记》的影视翻拍持续不断,正说戏说、风格纷呈,观众也各有所爱。2010年春节期间,由浙江永乐影视集团投资、程力栋导演、费振翔等主演的52集连续剧《西游记》(以下简称“程版《西游记》”)在浙江、山东、安徽、福建四大卫视黄金档播出,再次引发关注与热议。

上网稍作浏览,便会发现观众谈论最多的是该剧背离原著情节给唐僧师徒都编排了情感戏的问题,对此,有人认可,有人批评,有人反感。更有甚者,辽宁电视台则以片段呈现的方式加以嘲讽,但逐集看过之后,才发现那些片段剪辑颇有断章取义之嫌。对于情感戏的问题,导演程力栋回应说,新时代要有新风格,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分别时的满眼泪水是“慈悲大爱的泪,不是儿女情长的泪”。对于这样的剧情与解释,我个人基本赞同也能够接受,观看时,也未觉得唐突与荒诞,对此不拟发表过多的看法。我更想提出来与大家讨论的是,这个新版《西游记》的主题问题。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有关《西游记》以及其他经典名著的改编或翻拍能否成功之荦荦大端者。

自对《西游记》予以考证之后,学术界大致承认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有关这部小说的主题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游戏说、反抗说、讽刺说、寓言说(如所批判的金丹妙诀说、禅门心法说、正心诚意说等)、励志说、还乡说等等。如此多样的主题概括,意味着这部作品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回顾近20年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影视作品(包括动画片),上述好几类主题都得到了表现,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杨洁版《西游记》,可谓是励志说与反抗说的结合,当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游戏性质。这使得该剧既能给人以激励与鼓舞,也能让人在滑稽与幽默中获得快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境界。但该剧也存在诸多遗憾,其中最大的一点,我以为并不是所谓特技的拙劣,而是没有充分顾及小说《西游记》复杂的宗教内涵,或者说没能容纳原著的寓言主题①。从这一角度而言,杨洁版《西游记》还只能算是一个少年版。正因为其整体上的少年特征,六小龄童塑造的栩栩如生、猴性十足的孙悟空,才显得恰到好处,并反过来掩盖了少年版欠缺思想深度的不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决不能认定六小龄童的表演是最经典的表演、杨洁版《西游记》是对原著最理想的改编,更不能以此去衡量后出的各种版本。

众所周知,小说《西游记》的历史依据是唐代玄奘和尚西去印度学习、取经的佛学历程。尽管唐僧师徒所遭遇的八十一难与历史上玄奘的佛学经历相去十万八千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缺乏宗教精神。实际上,据多年研究,学者们发现,吴承恩本人对儒释道都有精深的理解,而且他的宗教思想很具个性,那就是明确主张“仙佛同源”甚至“三教归一”②,而且小说中玉帝的灵霄宝殿、如来佛祖的兜率宫、唐王的皇都以及阎罗王的地府、大小妖怪所处的魔界,都因唐僧师徒的取经行程勾连在一起。人间、阴间、仙界、魔界、佛界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神奇世界,生活其中的人佛仙妖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与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的离奇与丰富,小说《西游记》才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的阅读与赞赏。

但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西游记》被搬上了银幕、屏幕之后,读者变成了观众,“阅读”自然被“观看”所取代。而小说复杂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只能获得相对单纯的表现,这自然会削减甚至原著的思想内涵。比如,杨洁版《西游记》的反复播放,几乎将迂腐呆板的唐僧、机灵勇敢的悟空、贪吃懒惰的八戒、老实木讷的沙僧深深地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正是由于这样的印象太过深刻,刚刚播完的程版《西游记》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如果从经典改编的角度看,不能被大众认可并不等于说没有价值、完全失败。因为,大众很可能长时间地疏于“阅读”原著,遗忘了经典本身的内涵,他们所据以评判的标准,不是原著本身而是对原著的翻拍或者说就是杨洁版《西游记》。因此,笔者个人以为,当观众在逐步走出杨洁版的影响之后,会冷静地发现程版《西游记》仍有不少值得咀嚼、回味与肯定的地方。

除了特技制作具有长足进步之外,程版《西游记》在人物形象的造型、语言等方面也不乏大胆的创新。比如,孙悟空的烟熏妆、戴美瞳就很惹眼,猪八戒新潮时髦的语言也很搞笑。不过,这些细节与喜剧元素,用在对本来就具有游戏、滑稽性质的《西游记》的改编上,有其合理性,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是可以被接受的。

笔者想指出的是,程版《西游记》被大家忽视但却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该剧注意到原著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力图呈现小说所包涵的儒释道各家的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以前的版本,即使是杨洁版相比,此次改编与翻拍或许更加接近原著。

毫无疑问,除了慈悲、果报、修炼、解脱、自度、度人等佛教思想之外,小说《西游记》还表现了仁慈、孝、忠诚乃至于明德、正心等儒家的精神内涵,还隐喻了道教有关精、气、神(“三藏”的道教说法)的内丹修炼之法。③影视版《西游记》要将如此纠缠交结的思想内涵都充分表现出来,是相当困难的,弄得不好,会因为晦涩难懂、画蛇添足甚至缠夹不清,将观众拒之门外。程版《西游记》的编导演职人员,能够知难而进,结果也还差强人意,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首先,陈司翰扮演的唐僧形象比以前显得丰满,其原因就在于加强了人物内心情感与精神的表现力度。以前的唐僧人妖不分,动辄念紧箍咒,但为何要念咒,却交代得不够清楚。程版同样是念咒,但理由较充足,唐僧明白地告诫悟空:“即使是毫无人性的妖精、盗贼,也是有生命的,不能任凭你随便打杀!”此外,面对蜘蛛精掌杀女儿的血腥场面,不是面无表情地口念阿弥陀佛,而是声嘶力竭地喝斥、痛不欲生地哀嚎;同样,面对女儿国国王的真挚情感,也不再是冷面闪躲、无情拒绝,而是眼含热泪、依依惜别。通过这些“情劫”的演绎,让我们感觉到尚未修成正果的唐僧毕竟是一个血肉之躯,对待具体感情,他必须“入乎其内”,但作为一个执着的僧人,他又不能沉迷其中,还须“出乎其外”;在人与僧的纠结中,他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成为既“凡”且“圣”的“人间大爱”!只有这种“人间大爱”,才能够超越三界、贯通三教。否则,正如唐僧所说,取经还有什么用?

其次,费振翔扮演的孙悟空,也如在小说中一样,是一个逐步丰满、成熟的形象,他的顽劣使他难免心猿意马、好勇斗狠,甚至杀气腾腾,但他也通过逐步修炼最终悟道成佛。在展示这一过程时,编导显然注意到了其中应该具有的宗教寓言性质。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的经历,正如剧中佛祖所说,是悟空“迷失本性”的结果;跟随唐僧之后,无情地棒杀“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强盗,也具有除掉“六根”(佛教亦称“六贼”),方能修成大道的涵义;真假美猴王的凶狠打斗,也通过如来点明乃是“二心竞斗”,所谓假悟空(六耳猕猴)只是真悟空(灵明石猴)顽劣、凶残、愤怒等恶念的化身,除掉了它,悟空变得更加“一心向佛”,离最终修成正果也就更近了一步。还有,也如小说中表现的那样,悟空并不只是唐僧的徒弟,更多的时候,他反而充当了“肉眼凡胎”(悟空常用语)的师父的精神导师。悟空每一次降妖除怪,对执迷不悟的唐僧而言,无疑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因为妖怪往往是某种欲望的化身,除掉它们,也就意味着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是修炼成佛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不仅使得人物形象层次丰满,还充分揭示了九九八十一难所蕴含的人生与宗教意义。

编导通过改编,有意识地表现佛教哲理的地方还有多处。比如,唐僧经常明白念出《心经》的经文以求解除灾厄,有时还用它来教导八戒、沙僧,这与小说有相通之处④,而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也并非完全想象的结果,其根据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自述:西行途中于一老僧处得到梵文本《心经》,并于遭灾时默诵且最终化险为夷,回国后玄奘将其翻译成中文本的历史事实。⑤又比如,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被唐僧赶走,途经蒙师菩提老祖住地,按下云头,找到师父,求他指点迷津,师父问了他三个问题:“灵台方寸山在哪里?”、“斜月三星洞在哪里?”、“菩提老祖是谁?”悟空答不上来,师父让他用石头磨镜子,在镜子中去寻找,悟空反复打磨,终于磨成,并在镜中照见了自己,最终明白了师父的用意。⑥显然,这样的编排,不仅关涉了佛教、禅宗之渐修、顿悟、明心见性等根本教义问题,而且对表现悟空由魔成佛的思想转变也有巨大帮助。编导的用意是好的,只是没能处理得更加清楚与透彻,普通观众可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但从另一角度而言,那些颇为玄妙、只可意会的教义,若被直接道破,也可能会大煞风景。

再次,正如一些观众发现的那样,程版《西游记》也有明显的人性化倾向,这种倾向虽与成仙成佛会发生冲突,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但另一方面却有利于表现儒家的伦理精神,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是降伏玉兔精。编导将天竺公主(月宫中素娥仙子投胎所生)塑造成任性、刁蛮、不孝的形象,而掳走她的玉兔精(月宫中捣药的玉兔仙子,与素娥有冤仇)所变的假公主却善良、孝顺、善解人意,其结果是真公主被救回来之后,连父皇、母后都不愿相认,这使得真公主彻底悔悟,而玉兔精也因放弃前仇、舍命救助跳楼自杀的公主而获得救赎。这样的改编,无疑有助于诠释儒家仁孝、佛教因果等教义。而玉兔精、真公主的仙子身份、道教背景,又使得这一故事将三教之精神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我们也毋须讳言,程版《西游记》有些剧情改动较大,离原著颇远,如白骨精(前身是修炼成人形的白鸟翩翩)对悟空因爱成恨以及最后被观音菩萨带走并修成正果,猪八戒与高小姐情谊绵绵、难分难舍,沙和尚与盘丝洞中的一个蜘蛛精产生情缘等,都是原著没有的情节。尽管编导希望每个故事都能表现某种人生法则并给人以某种启迪,但能否改编得更加智慧一些,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杨洁版《西游记》自开播以来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其续集也播出有十年了。该版的产生与走红,首先是由于编导演职人员对经典著作抱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无疑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1980年代,在经过的文化虚无主义之后,人们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热情异常高涨,中外经典著作尤其具有吸引力;而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一部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往往会形成强烈的轰动效应。正是这些方面所产生的合力作用,使得杨洁版《西游记》能够被观众认可,并被视为对经典名著的成功翻拍。

时间过去二十多年,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今日的观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其艺术鉴赏能力也远非当年可比。这无疑与电视媒体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的观众往往会因为电视媒体不能达到他们的艺术期望与文化品位而批判它,甚至摒弃它,转而青睐内容更加丰富的网络媒体。这种状况,自然给影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就经典翻拍而言,虽然可以相当程度地依赖经典自身的感召力,但要想真正抓住观众,编导还需做多方面的努力。稍作分析,我们发现大体有向外与向内两大努力方向,前者追求“耐看”,后者实现“可思”。向外主要指注重场面的宏大、特技的高超、演员的漂亮、服装的华丽等看得见的诸多方面。这些视觉上的效果自然可以吸引眼球,设计合理、处理得当既能反映经典著作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也能增强翻拍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但如果只追求视觉冲击力,甚至以奢侈、离奇为目的,与经典本身的思想内涵关系不大,即使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或经济效益,仍然只能算作失败的改编与翻拍。所谓向内努力,是指仔细领会经典著作的思想、精神等文化内涵,尽可能地将它们表现出来。就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来说,它们各自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复杂的思想与内容。对此,学术界已经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可供借鉴。在把握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之后,我以为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在情节与台词方面做一定程度的改编,以促成经典的现代化转换,但要充分考虑当前观众的承受限度。那些认为翻拍必须完全忠实原著、不允许丝毫改动的观点,显然是强人所难,因为影视翻拍的作品毕竟不能等同文学原著,它有自己的媒介特征与艺术规律,这些特征与规律必须得到尊重。

2008年以来,四大经典名著的翻拍驶上了快速通道,各大剧组正紧锣密鼓、南征北战。就《西游记》而言,张纪中执导的突出魔幻特征的翻拍也即将封镜,进入后期制作。从媒体透露出来的诸如演员选择、情节设计、角色造型等些许信息来看,其播出后肯定也会是褒贬不一,这应属正常情况。只要经典翻拍能够在带给我们视听愉悦的同时,还能注重对文学经典的回归,哪怕只是部分的回归,都应予以宽容与鼓励。只有这样,才可能冀望经典的影视翻拍在当前文化复兴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观众以情感的洗涤与艺术的享受,新的影视经典也才可能在竞争中产生。其结果,或许可以借用《西游记》第八十五回中唐僧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①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曾指出:“几乎凡有批评本传世的传统评注家全都赞同《西游记》应作为一部寓言来读。在这些评注家们的序跋眉批和行间批注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片段明言该书的寓言基础。”([美]浦安迪(著)、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9-200页。)

② 《西游记》开头几回即具有“仙佛同源”以及“三教归一”的思想特征;第四十七回,孙悟空告诫车迟国国王时,更是明确指出:“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91页。)

③ 夏志清、余国藩、浦安迪等人的相关论述。

④ 《西游记》第19-20回、第32回、第58回、第80回、第85回、第93回。

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7个(亦说8个或9个)汉文译本,玄奘之前有姚秦鸠摩罗什的译本,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心经”之译名始于玄奘。

⑥ 悟空磨石成镜的情节,横跨程版《西游记》第15-17集,足以说明编导对此一剧情重视有加。

Thousands of Classics, only Self-cultivation

-From "Journey to the West" directed by Cheng Li-dong to comment on remake of classics

XIANG Tian-yuan

(Chinese Poetics Research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西游记续范文3

从6月28日到7月8日,由著名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歌剧版《猴子・西游记》在英国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亮相。演出12天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这部改编自中国四大名著的音乐剧,表演形式丰富,场面恢弘惊艳,被当地评论认为“融合了《狮子王》、《卧虎藏龙》和‘太阳马戏’于一身”。

而该剧强大的演出和制作阵容汇聚了中、英、法、德四国的顶尖艺术人才,由法国巴黎的查特莱剧院制作,德国国家歌剧院与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联手打造。创作方面,该剧邀请华裔导演陈士争担纲总导演,由英国流行摇滚乐坛顶级鬼才戴蒙・阿尔本(Damon Albarn)作曲,英国著名漫画家杰米・休略特(Jamie Hewlett)担任舞美和形象设计。

英国主要媒体对该剧有很高评价。《泰晤士报》艺术专栏作家莫里森给制作和表演打了五星满分,他认为《西游记》与其说是西方意义上的歌剧,不如说是马戏、舞蹈、喜剧以及功夫电影的集合体。《观察家报》的剧评人凯蒂做了这样的比喻:想象一下,中国国家杂技团用《十面埋伏》的方式表演《指环王》,这显然是一只能抓住你所有注意力的“猴子”。

《猴子・西游记》宣传力度也令人印象深刻,除高密度广告轰炸之外,英国维京铁路公司甚至推出了一列长217米、往返伦敦与曼城之间的列车,用剧中人物的动漫造型重新包装车厢外部,吸引伦敦观众前往观赏这部超大制作。

结束在曼彻斯特的表演,《猴子・西游记》剧组将转赴巴黎、柏林、纽约、雅典和东京巡回演出。

擅长改编中国古典文学的导演

该剧导演陈士争,一向以擅长将中国古典艺术题材与西方表现形式结合著称。

1999年,由他执导的全本昆曲《牡丹亭》上演于美国林肯中心,陈士争由此一炮而红。在那之后,他陆续推出《赵氏孤儿》、《六月雪》、《桃花扇》,步步为营地巩固自己在欧美戏剧界的地位。其中《赵氏孤儿》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的音乐采用元曲;而《六月雪》中,只保留了一段元曲;到了2004年的《桃花扇》,舞台配乐完全是西方音乐,以音乐剧形式演出。

3年前,法国巴黎著名的夏特莱剧院院长邀请陈士争导演一部中国题材作品参加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游记》。“8岁那年,我在床底下发现了一个涂漆的珠宝盒,里面装有多部经典明清小说,其中之一就是《西游记》。1987年,我赴美留学,不忘将《西游记》带在身边,之后每年都会趁空闲期重读一遍。”陈士争如是说。

通过《猴子・西游记》,人们可以发现,陈士争“让西方观众接受东方故事”的本事已经修炼得炉火纯青。在这出音乐剧的一开始,主人公“猴子”站在一片竹林前。他刚从石头里蹦出来,在最初的兴奋与狂喜过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伤心地哭泣。一只猩猩走过来问他怎么了。“我为我有一天会死去而伤心。”猴子哽咽着回答。接下去的故事,便是猴子苦苦追寻“长生不老”的历程。孙悟空因为害怕死亡而出门学艺――这确实是《西游记》原著中的内容,很难说陈士争是“歪曲”了原著;但那从来就不是中国人在《西游记》中关注的重点,而陈士争对它的抽离与强调,恰恰让西方观众比较方便地接受了这个故事。音乐剧的最后,师徒四人抵达了西方乐土,在那里,罗汉打扮的演员表演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印度瑜伽,天女们踩在彼此的肩膀上玩着转盘的杂技。

在陈士争看来,要让西方观众接受中国古典故事,首先要用吸引的方式将其引进门。而音乐、动画、服装等视觉形象和国际语言都为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提供了较为宽泛的切入点,让他们在欣赏异域文化时没有陌生感和语言障碍,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接受这部中国传奇。

摇滚音乐鬼才为《西游记》作曲

世界最著名虚拟动画乐队“街头霸王”(Gorillaz)的核心主创人物――英国流行摇滚乐坛顶级鬼才戴蒙・阿尔本(Damon Albarn)担纲作曲,英国著名漫画家杰米・休略特(Jamie Hewlett)负责该剧舞美和形象设计合作,为《猴子・西游记》增色甚多。

西方乐坛评价戴蒙・阿尔本是继“披头士”以后英国最好的词曲作者之一。他1968年3月23日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英国上层家庭,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接触现代戏剧、音乐与艺术。学校里的阿尔本与其他孩子相比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他漂亮、沉着、自信、拉小提琴、读马克思、戴耳环和妈妈做的玻璃珠项链、对戏剧尤其狂热。

1989年,阿尔本和其他3位成员在英国科尔切斯特组建了“模糊”乐队,仅短短两年时间就横扫英国流行乐界,成为英式摇滚的首席代表。

到了2000年,乐队成绩停滞不前,生性自由的阿尔本从人们对“模糊”那种固定的期待模式中摆脱出来,另辟蹊径,与漫画家休利特一拍即合成立“街头霸王”Gorillaz。

这个由4个鼻孔外翻、充满未来感的卡通人物的虚拟乐队横扫流行乐坛,由阿尔本创作的变化多端的风格令整个乐坛震惊――嘻哈、另类摇滚、另类说唱被大量运用,某些曲子还糅合了牙买加雷鬼、古巴传统情歌以及英伦朋克摇滚。

三次中国行寻找灵感

在此次《猴子・西游记》的作曲中,阿尔本同样采用了糅合多种风格的做法:受东方影响的极简主义、铜管乐部分大篇幅的即兴重复段落、童声般的合唱,还有偶尔融入其中的悦耳旋律。整个歌剧用中文普通话演唱,乐队是古典音乐的弦乐、管乐与现代电子打击乐、中国民乐的琵琶、古筝、中阮等乐器的全新组合。

阿尔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Gorillaz在接到陈士争的合作邀请时,他和休略特对《西游记》的了解仅仅是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由日本拍摄的《西游记》。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也为了让该歌剧体现出21世纪的中国新貌,2005年,陈士争3次带他们去中国,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看地方戏,听侗族大歌和古筝、琵琶等民乐演奏,还去峨眉山朝佛,让他们加深对佛的印象,重新想象古代的故事,努力使传统名著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

西游记续范文4

[关键词]小说考证 同名交错 三国演义 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10-0147-05

古代小说考证中的同名交错之误,是指因为人名或书名相同而造成的误判。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很多,但带来的危害不小;其误判不难发现,但纠正起来极不容易,所以不可轻忽,也不可放过。《三国演义》、《西游记》考证中这一现象最为突出,试以之为例就此种致误及其对策论说如下。

一、古代有关同名交错之误的记载与描写

我国自古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物同名异实的现象层出不穷。很早并极著名的例子是《战国策・秦策二》“曾母投杼”故事: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出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战国策》记这个故事的本意是为了说明流言可畏。但也显然可见的是,流言的源头却在于那杀人者确系曾参,只是他“与曾子同名族”而实非曾子罢了。

这个故事迹近小说,但其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无可置疑。而在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中,也很早就有关于人物因同姓名而交错致误现象的描写。如一般认为与通俗小说源头有密切关系的唐五代变文中,《目连变文》叙目连成为阿罗汉以后,作为“圣者”赴冥问救母云:

圣者来于幽径,行至奈河边,见八九个男子女人,逍遥取性无事。其人遥见尊者,礼拜相谒再三。和尚近就其前,便即问其所以:

善男善女是何人,共行幽径没灾迪。

闲闲夏泰礼贫道,欲说当本修低因。

诸人见和尚问着,共白情怀,启言和尚:

同姓同名有千,煞鬼交错枉追来。

勘点已经三五日,无事得放却归回。

早被妻儿送坟冢,独卧荒郊孤土堆。其中说到由于人世间“同姓同名有千嫉”,地狱煞鬼勾人生魂有不少搞错了的,等“勘点”明白,无罪放还,却已经是尸葬坟冢,无身可附,不得复生,只好在奈河边徘徊。大约同时又同题材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也有类似的描写。

如果说变文的时代,这种同名交错的现象还仅是作为推动情节的因素被提及,那么到了明代“四大奇书”及其以后的清代小说中,这一现象作为构造小说情节的成分与作用就更加突出了。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写王矮虎、燕顺、郑天寿等误捉了宋江,将动刀取其心肝:

宋江叹口气道:“可惜宋江死在这里!”……燕顺便起身来道:“兀那汉子,你认得宋江?”宋江道:“只我便是宋江。”燕顺走近前又问道:“你是那里的宋江?”宋江答道:

“我是济州郓城县做押司的宋江。”燕顺道:“你莫不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杀了阎婆惜,逃出在江湖上的宋江么?”宋江道:“你怎得知?我正是宋三郎。”

这里燕顺虽然知道了眼看被杀的人叫做宋江,但仍要问明是否“……逃出在江湖上的宋江”,以避免同名交错的误判。又,第四十三回写李达自述因兄弟李逵“见在梁山泊做了强盗”,被捉“到官比捕”,有财主替他“官司分理”,说:

他兄弟已自十来年不知去向,亦不曾回家。莫不是同名同姓的人,冒供乡贯?又,《西游记》第三回写孙悟空醉酒后被地狱使者错到阴间,仗金箍棒责问阎王:

十王道:“上仙息怒。普天下同名同姓者多,敢是那勾死人错走了也?”悟空道:“胡说,胡说!常言道:‘官差吏差,来人不差。’你快取生死簿子来我看!”

又,《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写牛浦郎冒名牛布衣招摇撞骗,后被牛布衣的遗孀牛奶奶揭穿责问,牛浦郎答日“天下同名同姓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向知县问案,竞也因此准了牛浦的辩护:

向知县叫上牛奶奶去问。牛奶奶悉把如此这般,从浙江寻到芜湖,从芜湖寻到安东:“他现挂着我丈夫招牌,我丈夫不问他要,问谁要!”向知县道:“这也怎么见得?”向知县问牛浦道:“牛生员,你一向可认得这个人?”牛浦道:“生员岂但认不得这妇人,并认不得他丈夫,他忽然走到生员家要起丈夫来,真是天上飞下来的一件大冤枉事!”向知县向牛奶奶道:“眼见得这牛生员叫做牛布衣,你丈夫也叫做牛布衣。天下同名同姓的多,他自然不知道你丈夫踪迹。你到别处去寻访你丈夫去罢。”

如此等等,都是借了同名交错之误构造情节的例子。这在古代小说中并不少见。其作用是在为小说别增一番情趣的同时,也启发无论从古代小说的里里外外所做的研究,都要顾及这一生活的常识,认真对待每一个可能发生名实错位的情形,循名责实,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为同名交错之误的可能

《三国志通俗演义》(本文以下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有大量明刊《三国演义》、《水浒传》或其他小说的署名,以及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作者其人为“东原罗贯中”,但自1931年明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罗贯中”条资料发现以后,却突然有了一个罗贯中籍贯“太原说”,并几乎完全排斥了有《三国演义》古版本为据的罗贯中籍贯“东原说”,长期成为通行中国文学史教材的定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原说”与“太原说”虽然屡有争论,但多不得要领。近年来笔者重新审视,发现罗贯中籍贯“太原说”的产生,其实源于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主张者诸君未能就资料所称“罗贯中”之名是否符合《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之实,做出应有的判断。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仍引该资料如下: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

这条资料是记载“罗贯中”生平当然是不错的。但其所记载的罗贯中是一位戏曲家,而不是一位小说家,也是明摆着的事实。研究者倘能顾及我国古今同姓名现象大量存在的社会实际,特别是作为古代小说学者,对于以上引证《水浒传》、《西游记》等书中由同名交错生发出的故事有所了解和注意的话,就绝不会轻易地把《录鬼簿续编》“罗贯中”条当作研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可靠资料,而一定会取存疑的态度与做法,也就不会发生治丝益棼的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了。

对《录鬼簿续编》“罗贯中”条采取存疑的态度与做法,并非简单否定这条资料对于《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研究的价值,而是说在没有建立起这条资料所称“罗贯中,太原人”与《三国演义》版本所署名“东原罗贯中”是同一个人,或从其他渠道建立起与《三国演义》小说的确切联系之前,它对《三国演义》作者研究至多有潜在的价值,而不能作为否定乃至代替“东原罗贯中说”的根据。这个道理,对于有大量明本为据的“东原罗贯中说”来说是“信以传信”,而对于仅与《三国演义》的作者同姓名的“太原人”罗贯中来说则是“疑以传疑”。《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的错误,不在于罗贯中一定不是太原人,而在于持论者仅凭这位“太原人”与《三国演义》作者都使用“罗贯中”之名,就判定《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定是“太原人”,而完全不考虑这位“太原人”罗贯中有可能是与“东原罗贯中”同姓名的另一人,甚至连明刊多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白纸黑字“东原罗贯中”的记载也一点不顾,岂非过犹不及了!

这也就是说,《三国演义》罗贯中籍贯“太原说”固然是个学术性的错误结论,但这一谬误的产生,却是由于有关学者发现心切,而忘掉了中国社会多同姓名人的社会常识,有似于办案仅凭同姓名就抓人判刑一样的荒唐与危险,是肯定要不得的。

三、《淮安府志》“《西游记》”认定同名交错之误的可能与作者“吴承恩说”

《西游记》的作者被确定为吴承恩,虽然前后有学者提出了诸如书中有淮安方言、吴做过荆府纪善、诗文中可见其对释道了解的痕迹等等的证据,但那些并不具排他性的资料与得出淮安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结论,即使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关系甚微。《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说”提出的真正根据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下载:

吴承恩《射阳集》四卷口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吴承恩说”的持论者就是从上引记载中“《西游记》”的题名判定吴承恩为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的。对此,且不说同是记吴承恩《西游记》的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把它归入“舆地类”,认为它是一部地理纪行的游记类作品,已经使《淮安府志》所载“《西游记》”属于哪一类作品的天平偏重于地理纪行的游记类作品一端了,即使单从《淮安府志》的记载看,怎么就能够判定其一定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进而把这位吴承恩说成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呢?

笔者有如上质疑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古代不乏同名异书的先例。如《世说》有汉代刘向的《世说》早佚,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本名《世说》(取鲁迅说);元人有《子不语》已佚,而袁枚《新齐谐》初名《子不语》,后改今名;查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题作《见闻录》的自五代至清有四种,题作《传载》的宋代有两种,题作《说林》的自晋至清有五种,题作《异林》的自晋至明有四种。如此等等,可证《(天启)淮安府志》吴承恩名下“《西游记》”这样一个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地理纪行的游记类作品的书名,并非不经证明就可以认定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定认为它就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那就要拿出直接相关的证据来。而至今持论者所举出的证据,都至多不过表明吴承恩很像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而已,但因此说他是《西游记》的作者,岂非一分材料说十分话了吗?

事实上,在“吴承恩说”出现之前,形成《西游记》作者的“长春真人邱处机说”的误判。就是由于“处机固尝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凡二卷,今尚存《道藏》中,惟因同名,世遂以为一书”。所以清人焦循《剧说》卷五辨日:“按:邱长春,登州栖霞人。元太祖自奈蛮国遣使臣刘仲禄召诣行在,自东而西,故有《西游记》,非演义之《西游记》。”以此对照持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说”论者仅仅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名下“《西游记》”的著录立论,岂不是很有可能重复以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为邱处机所作的错误吗?在同一部书作者的认定上先后出现同样性质的误判,如果第一次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重蹈覆辙,就太不应该了!至于有的学者在并无旁证的情况下,一面以《(天启)淮安府志》著录之“《西游记》”一定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一面又以周弘祖《古今书刻》著录之所谓鲁府本和登州府本“《西游记》”一定不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就完全是意为进退,信口而谈了。

以上我们是就《(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吴承恩《西游记》书名无误而论。但《(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吴承恩《西游记》却未必无误。近读沈承庆《话说吴承恩》一书,其论《(天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吴承恩“《西游记》”当为吴作“《西湖记》”,“游”字系“湖”字草书的误抄,很有道理。倘果是如此,那么近百年来研究《西游记》作者的学者,真是被这一个字的抄误给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四、古代小说考证同名交错致误的对策

第一,古代小说考证要重视史料真伪及其证据力的考核。古代小说考证属史学的范畴,一切要凭史料说话。一方面没有史料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史料本身也存在真伪与证据力有无或强弱的问题,使用前必须做出合乎实际的认定。这正如冯友兰所说:“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料,没有不加以审查而即直信其票面价值。”本文所论古代小说考证同名交错致误的原因,根本就在于相关学者忽略了对所用材料证据力的审查,以其“票面价值”为实际价值,而直信其所载一定是自己意中所求之结果,从而得出了没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二,古代小说考证要充分顾及作者、作品同名现象的严重性,把不能仅凭同名下判断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近世许多学者正是在这样做的,如王国维《曲录》、《宋元戏曲史》,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等都曾考证曲家同姓名、同姓字者。而叶德均《元代曲家同姓名考》文末《补记》合诸家所考计之,得“曲家二十八人,与其同姓名或同姓字者三十六人至三十八人,共六十六或六十四人。此为今日所知至少之数,未知者则尚有待于资料发现也”。因此他特别提醒:“元代曲家同姓名或同姓字者极伙,为历代稀有之事……苟误同姓名者为一人,则史籍难明矣。”这个提醒对于各时代小说考证的类似情况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古代小说考证既充分利用资料,又要“阙疑”能“缓”。在小说乃至一切学术考证中,任何资料都是可宝贵的。对于诸如《录鬼簿续编》“罗贯中”条、《(天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吴承恩“《西游记》”条一类资料,虽不能据以做出可靠的结论,但毕竟其名与所考有相关处,所以不应遽然摒弃;却又毕竟不能据以判断其与所考罗贯中或《西游记》是一是二,所以又决不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所谓“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在这种情况下,学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为政》),也就是能“缓”,即“悬而不断”(语)。

当然,一方面“悬而不断”不等于最终放弃,而是等待后来有了新的资料,充足了,再得出答案。古代小说考证中同名交错致误的情况就大都发生在不能“缓”上。例如鲁迅是相信《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的,他写于1935年的《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

此十年中,研究小说者日多,新知灼见,洞烛幽隐……历来滞碍,一旦豁然;自《续录鬼簿》

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然皆不录……其详则自有马廉、郑振铎二君之作在也。

其所谓“自《续录鬼簿》出”显然指的是书中“罗贯中,太原人”那条资料。他可能是受了马、郑二位学者的影响,遂信之不疑,以为那位“太原人”罗贯中,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三国演义》的作者了。而全没有想到他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人还是二人的问题,岂不是太急于下结论了吗?

另一方面“悬而不断”也不等于无可置喙,而可以并且应当说明悬而不能断的原因,客观上有可能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指示方向,有时甚至可以做出阶段性的结论,即有几分资料说几分话。如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水浒人物虚实云:

此篇所列十有四人,除宋江外,考其平生事迹,可确定为梁山泊降将者,杨志、史斌(疑即史进)二人而已。龚圣与赞大刀关胜,胜称其义勇,亦可信其即济南死节之关胜。其余诸人,虽见于史传,姓名时代亦复相合。然人之同时同姓名者正复不少。宋时武人,多喜名“胜”、名“顺”、名“俊”、名“平”、名“横”、名“青”,而名“进”者尤多。裒各书所见,可得数百人。其名既如是之同,若其姓又为张、王、李、赵,则名氏皆易同,无由别其为一人二人也。今于显有可疑者,附著案语,余但条举事迹,以俟论定。盖与其过而废也,宁过而存之耳。

西游记续范文5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读《西游记》主要是看古人们为了追求人生信念而如何克服千难万险、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游记》最新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游记》最新读后感1《西游记》我相信大家都看过或读过,它主要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求经的经过。在这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个人的特点。

孙悟空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忠心地保护着师父去西天拜佛求经。他的头脑很机灵,而且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非常冲动,就因为如此,唐僧就常常念紧箍咒,使得他疼痛难忍。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不受任何诱惑和阻力。不管是金钱还是美色,他都当作一堆泥土。就算前方有一大堆妖魔鬼怪,他也毫不恐惧,一心只想取得真经。他的这种精神实在让人佩服。可他有时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别人。

猪八戒就是好吃懒惰,贪图荣华富贵和美色。但他对师父也是很忠心的。

沙僧忠厚老实,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对师父更是忠心耿耿,他可以拼了命地保护师父。

吴承恩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主要体现了四个字“勇者无惧”。

做每件事都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达成我们的梦想。

这个学期,我读了吴承恩写的小说《西游记》,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主人公,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他虽然有大英雄的气度,但还是喜欢听恭维的话。他机智勇敢,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敢和三界之主————玉皇大帝斗。

再说猪八戒,他可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气度,又好吃,好女色,好占便宜,爱偷懒,经常是心里惦记着高老庄的老婆,还有时不停的让师傅念紧箍咒,伺机报复一下孙悟空。虽然他这样,但人们还是很喜欢他。

沙悟净心地善良,任劳任怨且忠心耿耿,但沙悟净有个缺点就是不敢反抗。

最后是师傅唐僧,他既没有孙悟空的本领,也不像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一样。虽然他只会念经但他心地善良,慈悲宽厚。唐僧曾经被人们说成软弱迂腐,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一直坚持不懈。最后终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西行取经的惊险故事令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再读一遍。

《西游记》最新读后感2一天,我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西游记》这本书,我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使我入了迷。于是我把它买回家,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小说。它取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去天竺(古代印度)取经的事迹,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集合民间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艰苦的再创作改写而成。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向人们展示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并取得真经的故事。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诚心向佛、顽固执着的唐僧;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的孙悟空;贪财好色、但又不乏爱心的猪八戒;心地善良、安于天命的沙僧。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车迟国斗法、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深受大家喜爱。

当我看到“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的时候,我是又难过又生气。唐僧自己肉眼凡胎不识妖怪,连续错怪悟空三次,还要把悟空赶走。悟空一心保护唐僧,却被误解,得不到大家的信任。猪八戒见师傅赶走师兄不但不帮忙不劝说,反而搬弄是非、落井下石、不断挑拨。最后,悟空只好含悲忍痛,纵起筋斗云,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功德圆满成正果》师徒四人终于到了西方佛地,来到了灵山脚下的玉真观,金顶大仙让唐三藏沐浴,准备明日登山拜佛。次日清晨,唐僧师徒拜别了金顶大仙,随后,来到了雷音寺,拜见了佛祖,求得了真经。最后,佛祖加升唐三藏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悟净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师徒一走十四年,克服了无数困难,取得真经后,回到东土大唐,把真经送给唐王,终修成正果。

《西游记》处处充满奇思妙想,呈现出一个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神话世界。作者吴承恩把书中每个人物都描写的活灵活现。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西游记》最新读后感3一本好书,一轮太阳”——曹文轩曾说过。中国历史悠久,优秀作家人才辈出;经典好书层出不穷。其中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深受我的喜爱。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在我心中,它是一本活泼的书,也是一本深沉的书。活泼在于故事的轻松有趣,深沉在于它潜移默化间向我们传播的道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用“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斩妖除魔,最终取经成功。”的故事启迪我们:世界上没有爬不过的大山,只要努力,一切事在人为!在小时候,我常常缠着妈妈讲“西天取经”的故事。妈妈自然讲得眉飞色舞,我听了,却在一旁疑惑起来:“妈,为什么唐僧与徒儿们遇到妖精不溜呢?省得被煮成肉汤,给妖精炖补!”妈妈告诉我:“因为他们很勇敢,勇往直前嘛!”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而今,当我在学习上、生活中一次次感悟其中的道理的时候,我倍觉作者写作艺术的高妙。我记忆犹新的是《三打白骨精》。白骨精茶饭不思,时刻想着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唐僧肉。好不容易盼来了唐僧,变老爷爷,搬山压悟空;变老奶奶、小姑娘,迷惑唐僧师徒,但是呢?最后,还是逃不脱死在悟空金箍棒下的命运。谁知,到最后,八戒和唐僧“不识好人心”,认为悟空滥杀无辜,与悟空断绝关系。这样的纠结,在《西游记》中也有不少。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单一的情感写成的,它是作者的一种复杂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思考的结晶。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受益终身。走进《西游记》,魅力无穷尽!

《西游记》最新读后感4《西游记》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好书。它充满了离奇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故事。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电视上接触到它,每次看电视或看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并且每每读《西游记》,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沉浸在那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中……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一路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的故事。这本书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认为最吸引我的是猪八戒。虽然有很多人都不喜欢猪八戒,认为他好色、贪吃、懒惰、爱贪小便宜等,并且没有优点。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尽管他有很多缺点,然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因此我要在这儿为他正名。

我认为猪八戒有能吃苦、强硬、勇敢、单纯、心直口快等优点。

且说猪八戒在高老庄时,文中描写到:“他的模样高高壮壮的,浑身都是力气,干活从来不费力,挑水劈柴扛粮食各种活都能,一人当三人使,而且干活很勤快,没有父母兄弟,没有家庭负担,除了食量很大,一顿要吃百十来个馒头,其他都挺让人满意的。”这里详细刻画出一个勤快、力气足、食量大、吃苦耐劳的优秀人物形象,丈人也称他为:“倒也勤劳,耕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这难道不是他的优点吗?

在降妖途中,猪八戒尽管被捉走也往往是骂不离口,从不低三下四地向妖怪求情。他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屈不挠,勇于斗争,对妖怪毫不畏惧。他也常常和悟空协力合作,打得妖怪纷纷逃走。

他心直口快,从不隐藏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它的豪爽、大大咧咧。

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也值得我为它正名。听了我对他的描述后,你们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西游记》最新读后感5记得小时候爱读“西游”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孙悟空”。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他会七十二变、会翻一个三千六百米远的跟斗,还有一个神奇的金箍棒……现在,我依旧喜欢孙悟空,但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才喜欢它,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还有就是他的聪明勇敢。

他勇敢、他不畏强权。在花果山时,孙悟空纵身一跃,跳如瀑布之中,率先发现了瀑布之后别有洞天。给自己和那些猴子们一个安身的好去处,因为自己的勇敢,是群猴推举他为大王。在天宫中,他偷吃了蟠桃、惹恼了王母娘娘,还三番四次的扰乱了天庭的秩序,但他毫不畏惧,依然我行我素。玉皇大帝、诸位神仙都怕他、烦他;即使到了如来的面前,他也是敢赌、敢玩,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是突显在文中。也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他聪明,在“三打白骨精”中,当白骨精第二次变成一位年有八旬的老婆婆来到师徒四人的面前是,除悟空外,其他三人都认为是来寻女儿的,担心又害怕。但悟空认定这位老婆婆是妖精,靠的不是火眼金睛,而是他的聪明。他对大家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便上前,取棒照头便打。在过火焰山时,更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一调,铁扇公主不借,无空又敌不过芭蕉扇,他便智区取,借来定风丹,真是“悟空用了定风丹,任凭那铁扇扇”,的确借到了扇子,不料却借来了把假扇子,把火焰山的火月扇越大,就只好再借;二调,悟空化作牛魔王,铁扇身边骗走扇;三调,大圣唤来众神仙,牛魔吓得便交扇……

西游记续范文6

真经后,便分散了,时间似飞箭,不知不觉中,一晃,几千年了,如今以是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不知五人如何呢?

来到高老庄,哇!如今的高老庄,人多了,以前的高老庄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夏,耸入云霄。定睛一看,前面一位西装笔挺,戴着美国高级墨镜的人,要不是那猪鼻子,还真认不出那是当年取经的猪八戒。原来啊!猪八戒成佛后,不满佛门生活,来到凡间,办起了养殖场,不久就发了。现在住豪华别墅,比当神仙好多了。

去看看孙悟空。来到花果山,这依然山清水秀,但不同的是,花果山里到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孙悟空呢?啊!他正在水帘洞里数钱呢。原来,一次孙悟空下山访友,见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做起了海鲜生意,连土地公都开了房地产公司……孙悟空看得心痒痒的,心想:别人大把大把的赚钱,不如自己也动手赚上一把,但要怎么赚呢?想着想着还是去调查一下,经调查,发现人类现在在提倡回归大自然,于是他想到了花果山这块宝地,孙悟空立马决定对人类开放,消息传出后,各地人士前来参观,可把孙悟空乐坏了。

再看看唐僧吧!他迷上炒股,把自己的财产都买了股票,整日围着股票转,还在邮局订《一周投资》、《上海证券》等相关报纸杂志。每日去看大盘,涨了,眉飞色舞;跌了,咬咬牙,分析得失,来日再战。一年来,他的投票狂涨,被誉为股坛的“炒股王子”。如今,他的财产多得数不清咯。

看看沙僧,他已是全世界知名探险家,他探索过S星球,发现了黑洞的秘密,还利用黑洞穿越时空……并多次获得“太空探索奖”,许多人士出高价,让沙僧带领他们进行穿越时空一日游。现在,沙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解开了被人们视为一级危险的SOT星的秘密,破解了几十年来许多探险家在SOT星的失踪之迷。现在,地球与SOT星建立了贸易关系,互通有无,沙僧在其中功不可没啊,

上一篇小零件

下一篇三维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