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自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闭关自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闭关自守范文1

首先,让我们在手机页面选择快手软件并对它进行点击。

然后,我们一起在出现的页面中选择左上角的三道横并进行点击。

其次,我们来找到左面出现的页面中的右下角的设置并点击。

紧接着,我们在设置页面中就能够找到隐私设置并进行点击。

最后,让我们一起找到隐私用户并打开即可完成设置。

闭关自守范文2

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成祖朱棣,结束于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

(来源:文章屋网 )

闭关自守范文3

1、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2、汉·刘向《说苑》:“一噎之故;绝谷不食。”

3、不能因为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走闭关自守的老路。

(来源:文章屋网 )

闭关自守范文4

因为苹果公司的手机系统是ios系统,而很多安卓系统支持的功能,苹果手机是不支持的,其中就包括了桌面图标手动排序,也就是说苹果手机的自动排列是无法关闭的。

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苹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会上公布这个系统,最初是设计给iPhone使用的,后来陆续套用到iPodtouch、iPad上。iOS与苹果的macOS操作系统一样,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

(来源:文章屋网 )

闭关自守范文5

演示品牌型号:华为p40pro;系统:emui11。

1、关闭手机杂志锁屏选项就可以了,打开手机上的设置,进入设置页面。

2、点击桌面和壁纸,然后点击杂志锁屏选项。

3、把杂志锁屏后边的开关关闭就可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闭关自守范文6

摘要:中日首都圈分别以北京和东京为中心,两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有着诸多相似和差异,其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对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现状、水资源管理、供排水和地下水管理等对比研究,以及奥运会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得出北京在污水处理、地下水综合管理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仍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

关键词:首都圈;水资源管理;供排水;地下水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2)01-0060-05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Capital Area of China and Japan――A Case Study of Beijing and Tokyo

XIN Da1a,XU Xin-yi1a,3,YU Song1a,3,MA Dong-chun2,3,SHI Qiu-yang1b

(1.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a.College of Water Sciences,b.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75,China;

2.Bei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48,China;

3.Beijing Water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As the key of the capital area in China and Japan respectively,Beijing and Tokyo have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areas,and the experience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both capital areas can also be compared.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water supply and sewer,and groundwater management for both capital areas,and the effects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due to the Olympic Games,Beijing shows a certain gap 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and systematic and technological reforms are necessary to be enhanced.

Key words:capital area;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water supply and sewer;groundwater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着越来越广泛的交流,而中日首都圈之间的多领域合作也愈加频繁,通过对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管理现状的对比,不仅可以为缺水的北京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同时也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1 中日首都圈的划分

首都圈是都市圈的一种特殊类型,首都圈是以首都为中心,可以为全国提供政治功能服务的特殊的都市圈,与都市圈一样,首都圈也以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为划分标准,从城市规模、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研[1]。显然,其政治服务功能是其区别于普通都市圈的特征。

1.1 中国首都圈的划分

根据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中国的首都圈以北京为核心,包括天津、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8市[2]。北京的城市发展与首都圈的其他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北京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对周边省市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作为首都,北京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拥有较为完善的体制和丰富的经验,鉴于北京水情的严峻性和北京的特殊地位,本文将北京市作为中国首都圈水资源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

1.2 日本首都圈的划分

日本首都圈包括1都7县,即东京、神奈川、千叶、玉、群马、枥木、茨城和山梨,地域面积36 000多km2[3]。作为亚洲最早发展都市圈的国家,日本非常重视首都圈的规划和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对首都圈规划进行了5次重大调整,东京作为日本首都圈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4]。东京水资源管理也与周边城市有着紧密联系,东京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与北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综合考虑,将东京作为日本首都圈水资源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有助于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管理对比研究。

2 中日首都圈基本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2.1 北京城市基本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中国首都圈地区地形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总体来说,其覆盖的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年际变化大,加之水资源天然不足且用水量不断增加,其水资源短缺形势异常严峻。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东距渤海150 km,面积16 400 km2,多年平均降雨量585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200 mm。北京地处海河流域,境内大小河流200多条,由西向东分布有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5大水系。2009年北京GDP突破02万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倍,全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北京天然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天然水资源的主要来源70%~80%是靠本地区的降水产生的,还有20%~30%是从上游入境水量,是从河北省和山西省入境的水量。北京平均水资源量是38亿m3,是特大型缺水城市,北京降雨不均匀,丰水年比较少,旱年比较多,还有连续干旱的情况。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 m3,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 m3的缺水警戒线,成为中国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2.2 东京基本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东京是亚洲第一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东京面积2 200 km2,人口约1 299万,大东京圈人口达3 67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东京经济发达,2009年东京GDP达18 771亿美元,是北京的10倍左右。

如表1所示东京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600 mm,是全球平均数的2倍,是北京的3倍。东京的过境河流有利根川等,由于日本列岛细长狭窄,有一个中央山脉,与我国相比,其河流和水系虽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最大的利根川水系,其流域面积仅有16 000 km2。

3 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管理概况

3.1 北京水资源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水务管理以国家水利部统筹,地方负责实施的方式开展。2004年,北京市成立水务局,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全面管理和统一调配。如今,北京市已逐步建立起“四级水务”管理体制,即北京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流域水务站、农村用水协会和农民管水员。四级管理体制是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四级管理实现了从源头到末端的管理,通过用水人的自身管理从而实现了人尽其责,完善了管理体制。

法律法规方面,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与水相关的法律[5],地方性法规、省级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有很多。北京市在水资源与水环境、节水节能、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法规和条例。2010年,《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出台,将再生水纳入管理办法,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也是北京市水务管理的重要革新。

3.2 东京水资源管理

在日本国家层面上,有5个部门涉及水资源管理,为国土交通省、环境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其具体的职责分工见表2[6]。

除中央政府部门外,省、市也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其中省级有47个,市级达1 700多个,省以下的部门称为地方自治体。此外还有独立法人和财团等水资源开发的相关机构,负责制定水资源开发的基本规划等。

较完善的法制和严格法治是日本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在日本,每一部法律之下,都有一些配套的政令、规则和告示作为法律实施中具体操作规则,成为日本依法执政的法律保障。相关法律包括《河川法》、《供水法》、《污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7]。

作为日本首都,东京的水资源管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东京都有一套综合的治水对策,对河流水质也有严格标准予以执行。此外,在节水宣传、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价政策等方面也都有成熟的运作。

4 中日首都圈供排水管理体系

4.1 北京供排水管理体系

北京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系统与自备井供水系统。全市共有水厂119座,日供水能力424万 m3,2009年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104亿 m3。中心城供水系统由市政管网供水系统和若干独立供水系统组成。供水水质方面主要利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每半年对各供水企业的水质进行一次检测,由此掌握城市供水水质状况并进行有效的水质监督管理。“十二五”规划中对北京的供水目标也做出了相关指示,未来北京供水将在供水能力、管网漏失率和供水水质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

北京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河道、市政排水管线、排水泵站等,按照排水性质可分为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按照四大河系划分流域,由干渠和雨水干管承担收集和排除任务[8]。污水排水系统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从1989年开始,北京以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实现从传统排水向现代排水的转变。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从无到有,排水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到65亿 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8%,已超过地表水用量。

北京的排水设施建设与东京、纽约等世界城市相比,在污水处理能力、管网覆盖率与完好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北京排水管理工作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2 东京供排水管理体系

东京通过引水管、送水管和配水管供水。送水管和配水管未分离,若发生事故,供水就会终止,现在正在逐步引进送水和配水分离的方式,即采用两个系统来确保供水的安全性。东京水道局概况见表3。

东京是目前国际上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1945年二战后高达80%,由图1和图2可知,2007年东京供水管网漏损率仅为33%[9],2009年降至3%。采取的防漏措施有对水道管线进行计划性更换、提高管材的材质、应用漏水的发现技术对漏水实现早期修理及提高日常的维护管理水平等,这些对北京供水管网的完善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排水管理方面,在东京人口密集地区,有82%采用合流式下水道,其污水处理量是北京的一倍左右。东京下水道系统包括管渠、抽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经过110多年的建设,1995年市区下水道普及率达100%,多摩地区自1986年起建设区域下水道,1999年末普及率达91%[10]。

东京都合流式下水道也面临着流量不足带来的积水问题,将通过改造网线,加大宣传等途径加以改善。北京与东京的供排水指标对此见表4。

5 中日首都圈地下水管理

5.1 北京地下水管理

作为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已经多年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位也大幅度下降,到2009年末全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达到2407 m,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水位降落漏斗,也引起了5个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区。这些都为北京的地下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北京水务管理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缓解地下水危机,实施供水设施改造、加大节水力度、积极争取外援、加强地下水营养与回补、完善地下水回灌技术方案和论证等措施将起到积极作用,在南水北调引江水到京之前,北京的地下水形势仍不乐观。

5.2 东京地下水管理

历史上东京曾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引发地下水水质的恶化。城市化使得下垫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妨碍了雨水的下渗,地下水的补给量随之减少,这也是东京地下水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问题。而当前地下水开采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地下水在日本是私有的,依附于土地。由于地下水在水循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地下水超采会带来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东京对地下水的综合治理尤为重视。

为了更好的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开采,专家学者建议把地下水作为公共用水、公共的财物来考虑,建议不要抽取承压地下水,东京都应在充分利用河流水的基础上,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利用。

6 奥运会对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现代奥运会对于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影响显而易见,它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奥运会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尽管东京和北京奥运会相隔半个世纪,但其举办前后水资源管理的诸多变化也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对北京的水资源管理和世界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水资源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奥运成败。东京第三次水道扩张计划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奥运影响的结果。东京当时面临着严峻的缺水局面,有很多限制用水,出现过每天只有4 h供水的情况。特别是在1961年前后,东京举办奥运会,以前每天只供水4 h的限制,随着奥运会召开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因此中央政府通过武藏水路,建设了很多水库,从根本上解决了东京的一些水源问题。

1955年到1970年间,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各地水厂相继新建、扩建。自来水普及率从25%上升到80%,还建立了各种自来水研究开发机构和提供大量优质饮用水的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东京供水管网漏水率从1945年的80%降到了60年代的20%左右,这些成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奥运的开展密不可分。奥运对东京水质的变化也具有重要影响,奥运会之前,东京水质较差,BOD在40 mg/L以上,经过40多年的努力,河流水质已经改善到平均在5 mg/L以下。

奥运会对人民意识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由于奥运的影响,人民也逐渐意识到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摒弃了水是无偿资源的认识。1973年以来,东京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开发和普及节水器具、推进防漏水措施和强化水的高效利用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奥运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维护北京和全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倡导的“绿色奥运”也同样深入人心,作为水资源短缺的城市,“绿色奥运”这一理念的推广为北京的水资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连续干旱,年均降水量450 mm,比多年平均减少了1/4,年均形成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26亿m3。不仅如此,水质恶化的状况也相当严重。为了治理污染,奥运会给北京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北京市下决心对整个水环境进行根治。大部分的水体要达到Ⅳ类标准,下游河道达到Ⅴ类水质标准。

供水方面,北京积极扩大供水水源,2008年从河北省的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四个水库调水43亿m3,实际收水33亿 m3,为奥运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保障。而高耗水的首钢搬迁也进一步优化了北京市的用水结构。

北京在排水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奥运之前污水管道进行了分流。污水处理厂在奥运前建设了14个,城市污水管网把过去的合流式尽量变成分流式。1999年以前北京有三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到2008年已经发展为9个,50%的水得到了循环利用。

奥运公园雨水利用也是成功的典范,奥运中心区有地下集雨池26个,透水铺装面积25万 m3,园区绿化全部建成下凹式绿地,雨水可以直接入渗[11]。

奥运会后,北京继续采取多项措施开源节流,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快速发展,北京的水资源形势仍旧不乐观。奥运给北京和东京的水资源管理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在供排水管网完善、供水渠道拓宽、污水处理厂扩建、水环境改善和人民节水意识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奥运无疑给北京和东京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变,也为东京成为世界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北京也应当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北京市长郭金龙表示,实践表明,筹办奥运会的7年,是北京经济增长最快、质量效益最优、持续稳定性最好的一个时期。同时,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服务保障能力和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特别是收获了丰富的奥运财富。通过举办奥运会,北京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条件获得全面改善,缩小了北京与世界同等规模城市之间的差距。

当然,北京与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从水资源的角度讲,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表5是北京和东京水资源效率类指标数据对比,除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较高外,北京其他的水资源效率与东京有着明显差距,因此北京水资源管理工作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7 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管理对比分析

通过对中日首都圈水资源现状及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水资源管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值得进一步思考,其水资源管理情况对比如下。

① 管理体制。在中央层面,我国主要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而北京成立水务局,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全面管理和统一调配,并逐步建立“四级水务”管理体制;日本国家层面有5个部门负责水资源管理,各司其职,地方上也有自治团体和其他相关机构。

② 法律法规。北京在水资源与水环境、节水节能、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再生水利用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法规和条例;东京在治水对策、节水宣传、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价政策等方面也都有成熟的运作,在政策执行方面有具体的操作规则且贯彻力度较大。

③ 供水。北京以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东京则以地表水为主。相比而言,北京在供水能力、管网漏失率和供水水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④ 排水管理。北京与东京相比,在污水处理能力、管网覆盖率与完好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⑤ 地下水管理。北京地下水多年处于超采状态,已经出现大面积的水位降落漏斗;东京地下水依附于土地私有,对地下水的综合管理尤为重视。

⑥ 奥运会的举办给北京和东京的水资源管理都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北京积极扩大供水水源、修建污水处理厂、改造污水管网,奥运会后继续采取措施进行开源节流;东京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奥运会后进一步采取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开发和普及节水器具、推进防漏水措施和强化水的高效利用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东京的很多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① 完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加大执行力度。

② 东京先进的供水管网防漏举措,提高日常的维护管理水平,从而完善供水管网系统。

③ 充分认识地下水在水循环方面的重要意义,加大开源节流,实现对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北京在污水处理、节水宣传教育、节水器具普及等方面也有许多工作需要借鉴东京的经验。

8 结语

北京和东京的水资源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如今正在逐步完善。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也有所不同。通过北京和东京的水资源现状、供排水管理、地下水管理和奥运影响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北京和东京水资源管理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技术方面都经历着从落后到逐步发展的过程。由于气候等条件差异,北京先天不足的劣势更加明显,需要做的工作也更多。而奥运的成功举办给两大城市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北京也应当继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学习东京及其他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从而改变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才能在推动首都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迈向世界城市的道路上更加稳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谭成文,杨开忠,谭遂.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4):1-7.(TAN Cheng-wen,YANG Kai-zhong,TAN Sui.Concept and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China’s Capital Circle[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I Research,2000,(4):1-7.(in Chinese))

[2] 谭成文,李国平,杨开忠.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J].地理科学,2001,(1):12-18.(TAN Cheng-wen,LI Guo-ping,YANG Kai-zhong.Thre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a Capital Area[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1,(1):12-18.(in Chinese))

[3] 赵儒煜,冯建超,邵昱晔.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与空间组织结构[J].现代日本经济,2009,(4):25-35.(ZHAO Ru-yu,FENG Jian-chao,SHAO Yu-ye.Th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Japan’s Capital Megapolis[J].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2009,(4):25-35.(in Chinese))

[4] 冯建超,朱显平.日本首都圈规划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6):76-83.(FENG Jian-chao,ZHU Xian-ping.Adjustment of Japan’s Capital City Group Plann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s for China[J].Northeast Asia Forum,2009,(6):76-83.(in Chinese))

[5] 王渊,马治国.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3-45.(WANG Yuan,MA Zhi-guo.Reformation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8,(6):43-45.(in Chinese))

[6] 戴明龙,叶莉莉.日本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J].水资源保护,2010,(1):87-90.(DAI Ming-long,YE Li-li.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Japan[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0,(1):87-90.(in Chinese))

[7] 日本国土交通省.日本の水资源[M].2007版.东京:佐伯印刷株式会社,2007:55-63.

[8] 马丰斌.北京城市防汛排水系统问题与对策[J].北京水务,2009,(5):6-8.(MA Feng-bin.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of Flood Prevention in Beijing[J].Beijing Water,2009,(5):6-8.(in Chinese))

[9] 钟丽锦,傅涛,孔德艳.日本东京供水管网的漏损预防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2):1-4.(ZHONG Li-jin,FU Tao,KONG De-yan.Prevention Management of Water Leakage in Tokyo[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0,(2):1-4.(in Chinese))

[10] 娄鹏,刘建.东京下水道的可持续管理[J].水利发展研究,2007,(5):51-54.(LOU Peng,LIU Jian.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ewerage System in Tokyo[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2007,(5):51-54.(in Chinese))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