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遗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1

这接二连三的地震不仅让尼泊尔人民措手不及,也让对尼泊尔憧憬已久的背包客和摄影师们感觉恐惧失落、扼腕不已。这场灾难截止到5月13日13时,已经夺去了8216人的生命,也给了加德满都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古城一次毁灭性的劫难。

达拉哈拉塔,是尼泊尔主要地标之一,始建于1832年,塔楼高达52米,1934年曾遭到大地震破坏,此次地震过后,它已完全坍塌,同时还掩埋了数百名游客。

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博达哈大佛塔,又称四眼天神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圆形佛塔。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曾到此讲经,并收下1500名弟子。叫它“四眼天神庙”是因为佛塔拥有高耸的金色塔身和四双巨大的佛眼,那是释迦牟尼的眼睛,正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世人。这里往日是五彩经幡随风飘扬,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而今,它的风采已然不在。

受损最严重的可能是位于巴德岗古城的杜巴广场,该广场有50多座寺庙和宫殿,这里浓缩了尼泊尔16世纪至19世纪建筑精华,地震过后,目之所及都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已有2/3的寺庙和宫殿已完全毁坏,那样悠久的美丽文明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巴德岗,尼泊尔语中的“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巴德岗,据说从14世纪开始就已成为当时马拉王朝的都城,前后经历了12个马拉王朝国王的统治。宗教、种姓和皇权是马拉王朝最强烈的印记。如果能行走在巴德岗,最好能无目的地闲逛,虽然可能不懂得那么多神像代表了什么,但你不得不惊叹那些几百年前能工巧匠的杰作。那些雕刻,可能现代人也无法再现,最主要的是无法再有那种超人的想象力。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2

关键词:丽江;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

近年来,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重要领域,对于一些价值显著的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人们不再为它们的生死命运争论,而是将它们看作构成地域文化的独特资源和珍贵财富。原真性因此成为近年来历史保护的关键概念,这表明,保护的进程已经需要我们在理念与实践上向着更深层的目标迈进[1]。

1 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由来以久,而从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也不断的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对其全方位的“真实性”保护[2]。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

2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为三个层次: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古城―历史文化名城。

2.1 在“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增加“历史建筑”或“近代优秀建筑”的名目,保护有继续使用的要求,又不适合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的建筑遗产。

2.2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后增加“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名目,保护那些不够“历史文化街区”标准,却又不应放弃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性自然景观。

2.3 在实际工作中,仔细地认定保护层次。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轻易拆掉或仅保留外观,可称“原物保护”;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要保护外观整体的风貌,不必强求所有建筑的“原汁原味”,可称“原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非文物古迹、非历史地段的大片地方,只求延续风貌特色,不必再提过高要求,可称“风貌保护”。

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错误理解城市现代化。贪大求洋,搞高层建筑、欧陆风,甚至追求怪异,破坏古城格局和风貌,破坏文物环境。

(2)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片面认为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急功近利,只重近期效益,竭泽而渔,过度开发,破坏了永续利用。

(3)为旅游效果,不顾历史真实盲目复建,造假古董,仿古一条街依然不衰。

(4)“保护性的破坏”,出于好心而方法不对,清理文物周边环境则开大广场,却丢了文物的历史环境气氛,或者追求华丽,整饰一新,损害了历史信息,损害了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

(5)将历史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权整体出让给企业谋利,违反文物法原则,损害文物价值,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6)关于出让经营权:①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价值取源于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名镇历代祖先创造的,也是现在全体居民的共同财富。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其无形资产的价值巨升,如何使这些能对当地居民有利,目前作法对此考虑不够。②协议的项目投资不少,但都是为旅游自身及其旅游环境,与古镇基础设施(如排水)建设无关,对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无所助益。③授权独家授权一家公司拥有“保护性开发权和旅游经营管理权”会防碍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无益于古镇的整体繁荣。

4、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4.1历史文化名城丽江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古城面积3.8km,海拔2400m,人口2.53万(1997),其中,纳西族1.69万人[3]。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极具纳西族独特风采。我国政府于1986年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2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开始市场经济改革,面对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丽江制造业的能力逐步下降。1999年云南省做出森林禁伐的决定并叫停了污染大、规模小的小化工产业后,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旅游业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古城既要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也要保护当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护当地古建民居。当地政府虽然出台了许多对古城的保护措施和硬性规定,仍然难以阻止这百年建筑文化遗产的逐渐流失:其一:越来越多的纳西人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古城而转租给外来经营者。古城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自从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其二:政府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法规(如《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和较详细的维修规范(如《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但是外来经营者往往以自己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房屋进行改造,无视相关法规,对建筑本身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当地居民的房屋建设,也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开始自发地对传统样式进行改造,选用现代的、先进的材料,或者直接搬用外来的、当今通用的样式。因为在普通大众眼中,“传统的”可以直接等同于“旧的”,而“旧的”也就是“过时的”。因而,居民自发建造的房屋在逐渐地对“传统样式”和“现代风格”进行整合、重组,并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倾向于“现代风格”。旅游业给丽江古城的“原真性”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与古城保护成为一对矛盾体。

4.3对于形成民居再生价值与传统文化“原真性”的思考

原真性对于遗产旅游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作为推力对于个人的遗产消费决策很重要;作为拉力,对于遗产目的地的吸引力很重要。原真性对于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体现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本质属性。1964年《威尼斯》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这明确强调了原真性对于遗产的重要性。丽江古城应将中国民族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丽江古城的传统民居并不是属于哪一种民居的特色。单一的保护性改造是不够的,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情况下,原有建筑格局和室内装修对现今不适合的地方应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符合当地情况的创新设计会慢慢融入当地的文化,成为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既保护和延续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同时好的创新设计也会给经营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丽江遵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意见,在1996年“2.3”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中,拆除了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8000多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建筑,最大限度保护和重现了古城的原貌。

“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这是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奖的加拿大建筑师P・M・歌德史密斯所强调的观点。老建筑新用途,使之既能得到妥善的维修和保护、延续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让游客在此地更好的感受文化和休息。要尊重传统和历史,采取措施保护民居建筑的文化遗产,延续整个古城的风貌和特色,注重周边环境,保持风格的延续性和环境的协调性及古城的整体发展。坚持近期与远期效益的统一,自然、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开发中要从古城功能的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解决改造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发的方式可以多样,应能充分发挥民居建筑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潜能。

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讨论事实上是现代人诠释历史建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修复就是这种诠释的实践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恐怕一直都难以找到一个理想的、适合所有历史建筑的保护准则,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待我们的作为,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在我们的每一步实践中,我们膜拜什么,留存了什么,丢弃了什么。

参考文献

[1]卢永毅.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J].同济大学学报.2006,(10):24-29

[2]杨世光.丽江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5):1-5

作者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3

在即将离开北京的最后一个早上,我们迈着急切的步伐又来到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一

颐和园面积为两百九十公顷。我们从东边,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一见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可是现在的昆明湖被层层叠冰块给覆盖了。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乐寿堂的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导游先生和我们说道,美丽的颐和园不仅仅展现给了我们一副美丽的景色画卷,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讲述了启迪人心的历史故事。慈禧太后闭关锁国,在国内修颐和园,大兴土木,这也惊醒了我们不要重复历史的错误。

最后我原路返回,卖出了沉重的门槛,我真的还有些留念,留念这园中的美景,留念这园子里发生的太多的历史上的故事。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二

今年暑假我去了不少地方,有园明园、香山公园、天坛公园……但最令我流连忘返还是颐和园。

我和妈妈刚进了颐和园,便看见了奇形怪状的巨大立在道路两旁,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道路四周挺立着一棵棵大树,走过这条羊肠小道,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十里长廊。

走进十里长廊,我仰头一看:“哇!好多漂亮的画呀!”妈妈不失时机地向我介绍道:“瑶瑶,这些画都是古代一些有名的画家画的,为了这个画廊他们可花了不少心思呢!”画廊里的画可真多,有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有姜太公钓鱼,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黛玉焚稿。只见林黛玉坐在床边,满脸忧愁,脸上挂满了泪珠。看着这幅画,我仿佛听见了林黛玉低沉忧伤的哭声。她一手拿着一张稿子,再看看她面前的铁盆,里面燃烧着跳跃的火焰。林黛玉焚稿这幅画栩栩如生,让我好像身临其境。

我们看完了十里长廊,来到了美丽的昆明湖。昆明湖上吹着缕缕凉风,我和妈妈满心喜悦地坐在昆明湖旁的小靠椅上观看风景。啊,真美啊!碧绿的湖面上有着几丝微波,阳光照在十七孔桥桥洞的光滑洞壁上,洞壁上映出了水里的粼粼波光,那些跳跃的波光就像无数金色的.小精灵。嗖,一条金色的小鱼一下了蹦出了水面,引起了圈圈波纹,再加上金色的阳光撒在小鱼身上,使小鱼更加楚楚动人,真是美不胜收。

美丽的颐和园,你的湖光山色,你的长廊石桥,在今后的夜晚要占据我许多的梦乡呢!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三

哈哈!终于盼到星期六了,你问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告诉你:“爸爸说星期天带我去颐和园玩儿,你说我能不高兴吗?”对!去找爸爸,爸爸说:“明早5点半起床,不要误了早班车呦!”“知道了!”我爽快的地答应了。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和爸妈准时坐上了公交车出发了,到了天桥车站又倒了趟车,终于来到了颐和园大门。爸爸买了票,一进大门,首先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殿前有个大铜缸,听说人们以前在这里投币,是乞求幸福安康的。

饶过大殿,来到长亭,真不愧叫十里长亭,长亭的横槛上画着五彩斑斓的'壁画:山、水、鸟、虫、鱼、人物……数不胜数,美极了!坐在长亭的栏杆上尽情地欣赏这一幅幅画卷时,一阵凉爽的风吹拂而来,真舒服!爸爸说:“你看,南面的昆明湖波光粼粼,多美呀”!“儿子!看——远处的十七孔桥!”妈妈大声喊到。我迫不及待地边跑边喊:“爸妈,快,我们去划船”!

来到湖边,清澈见底的湖水,宛如一块天然的翡翠;湖水泛起层层鱼鳞般的波纹。我买了鱼食,爸爸划着船,水中有许多色彩斑斓的金鱼,互相追逐、嬉戏,好不自在。我连忙把鱼食撒在水中,鱼儿们尽情地抢食吃,一种既温柔恬静又愉快的感觉由然而生。

不知不觉来到了十七孔桥,桥身真长啊!有十七个桥洞,怪不得叫十七孔桥呢!桥面两侧有许多望柱,柱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狮子:有的低着头好象在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偎依在母狮子怀里,好象正在睡觉;有的藏在大狮子后面,好象在做有趣的游戏……。又登上了万寿山,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尽收眼底,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更加耀眼。真不愧是名不虚传的皇家园林啊!

“不早了!该回家了!”爸爸提醒到。

今天在颐和园中神游一番,美不胜收的景观真使我心旷神怡、留恋往返!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四

颐和园,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它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这片土地集帝王将相万千宠爱一生。

颐和园规模宏大,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水的面积占3/4.陆地面积占1/4,远远望去,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无愧于其“皇家园林博物馆”。

未进颐和园,就以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所感染。大门两侧傲然挺立的两座大狮子,公狮右爪握球,象征着一统江山;母狮左爪扶幼,象征母仪天下。走入第二道门,万寿山映入眼帘。万寿山下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昆明湖,昆明湖上架着两座石桥——十七孔桥和拱桥。最具有特色的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为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神态自若的石雕异兽,十分生动。西边的'那座石桥取名清宴舫,有“河清海晏”之意。在整个颐和园中,它是唯一一个带有西洋风格的一处建筑。之前作为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彩画长廊是中国园林中长廊的代表。它像一条飘带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有机地联缀成为整体。长廊共有273间,全长728米。长廊随山势起伏,依湖岸变化,气势恢宏,精巧绝伦。

每当人们踏出颐和园的门槛,总是会不由得回眸。世事无常,风雨变幻,虽然历经百年沧桑,颐和园依旧屹立在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五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五一这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颐和园。我们进了颐和园的大门,过了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00多米,上面画着五彩的画,有花鸟虫鱼、人物、风景,每一幅画都栩栩如生。漫步其间,使人心旷神怡。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我抬头望去,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佛香阁掩映在树丛中,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我们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水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湖水绿得像一块碧玉,湖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昆明湖上有一座石桥,我们上了石桥,爸爸告诉我,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许多石柱,上面雕刻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可有趣了!昆明湖周围栽满了垂柳,柳枝随风飘动,柳絮像无数调皮的小娃娃,一会儿飞到人们的脸上,一会儿沾在衣服上,一会儿钻进脖子里,一会儿藏到脚下,让你抓不着。龙舟、游船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我和爸爸妈妈上了龙舟到了对岸。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你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2020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六

大家好,我是张硕。今天由我带大家游览我国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此次的游览目的地有三处,分别是“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古迹是国家历史的写照,我们大家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并爱护它。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乱涂乱画,垃圾入箱,保持游览地的环境。我希望能和大家度过快乐的一天。

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我们将到达的一个目的地——长廊。它很有名,据说还是“世界第一大长廊”。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凋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第二个目的地——万寿山。请大家抬头看,耸立在半山腰的那座八角宝塔型的三层建筑就是佛香阁了。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放眼望去,颐和园的`大部分景色尽收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也是第三个目的地。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许多式样不同的石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桥。因为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站在桥上,就可以更清楚地欣赏昆明湖了。看,昆明湖静的就像一面镜子,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滑过,几乎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它不光静还绿得像块碧玉呢。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大家有空能常来细细游赏。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4

[关键词]锁阳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G9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05-03

锁阳城是我国现存州郡一级城址中规模庞大、历史和科学价值最高的古城址之一,是悠久的丝路文明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标本,能够为古丝路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历史见证。这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第三条标准。

其一,笔者考得锁阳城始筑于西晋元康五年(295),晋置晋昌郡,唐、五代、西夏、元代设瓜州,约废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①从公元3世纪始建延至公元16世纪,该城跨时达1200多年,见证了古丝路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历程,与古丝路的盛衰相伴生,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到发展、繁荣,直到衰落千余年的生动缩影。

瓜州位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与敦煌一样,同为由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同为丝路襟喉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吐纳口,同样深受丝绸之路之惠,可得以长时期地吸纳、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和发展壮大自己。特别是自东汉中期至唐代,随着玉门关东移至今瓜州双塔堡一带和伊吾道(唐代又名莫贺延碛道、第五道,由瓜州经由玉门关向西北径趋伊吾,今哈密)的开辟,瓜州作为该道的起点,在丝路交通中的地位更显重要。①其东通肃州(酒泉)以趋中原,西接沙州(敦煌),西北达伊吾以赴西域,向南沿榆林河谷经石包城(唐雍归镇)又可连通青海高原,瓜州实处于丝绸之路河西主干道西端座中四联的枢纽之地。

其二,锁阳城向北略偏东约30公里的双塔堡一带为著名的东汉中期至唐代玉门关的所在地。玉门关于东汉永平十七年(74)从敦煌西北东移至今瓜州双塔堡一带,一直延及五代初年又移往今嘉峪关市石关峡,③该关在瓜州县境内设立长达 800余年。唐诗人王之涣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实际上正是今瓜州双塔堡的这座玉门关。双塔堡一地控扼疏勒河渡口,为汉长城“昆仑塞”之地,又位处通往西域的伊吾路起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东汉这里就是向西域进发大军的集结点和出发地。据《后汉书》记载,永平十七年(74)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率军出敦煌昆仑塞,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今新疆巴里坤湖);延光元年(123)又以酒泉属国吏士2000人集昆仑塞,赴西域击匈奴呼衍王;阳嘉四年(135)令敦煌太守发兵6300余骑再次出昆仑塞击呼延王。唐贞观三年(629),唐僧亦从这里渡河前往西域。双塔堡一带山上山下今仍存古烽燧12座,恰如唐诗人王昌龄所吟“山南山北总是烽”,其地位置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双塔水库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为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用水库,也是西北地区最为壮观的沙漠水库之一。

其三,不仅如此,连接锁阳城与玉门关之间的唐代道路遗迹今天仍然留存,这是整个古丝路中今天仍得到较好保存的十分罕见的路段实物遗迹。这段道路从锁阳城向北略偏东沿疏勒河洪积冲积扇缘穿行,经兔葫芦村直达双塔堡,今仍大段相连,尤以兔葫芦遗址沙丘北部草滩、青山子胡杨林至吴家沙窝(长约14公里)等路段保存较好。部分路段今仍作为乡间道路使用,当地乡亲们仍管此道叫作“唐道”,说“这是唐家手里老先人走过的路”。该道遗迹宽3~6米,较今地面低1~1.4米,为防止湿陷翻浆,一些路基用芦苇、柽柳等物垫压。唐道沿线景色秀丽,泊泽成片,湖光潋滟,胡杨俊拔,红柳争艳,水鸟嬉戏,野兔奔窜……一幅迷人的塞外画卷。

丝路枢纽重镇锁阳城、丝路上最重要的关隘玉门关、丝路上罕见的唐代道路遗迹,三位一体,这样完整的组合和完美的构建,是迄今整个丝路沿线其他任何地方所找不到的,由此锁阳城一带构成了万里古丝路上最具代表性、最有权威性、内涵最丰富、遗存最完整的实物见证。

锁阳城及其周围的古建筑群、古遗址群,作为我国古代城邑等建筑的杰出范例,展示了丝绸之路历史的重

要阶段和丝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第四条标准。

其一,锁阳城规模庞大,总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今天仍保存较好,颇为壮观。

其二,该城延续时代长,由西晋至明代,跨时1200多年,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

其三,最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州郡一级城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军事防御系统。该城城池结构复杂,可分为内、外二城,其中内城又分为东、西二城(子城和罗城),其功能区区分明显,功能完善,空间比例尺度适中。这是我国古代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多样、日益完善的实物证据。城内各种建筑遗迹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较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池布局的整体性与和谐美。不仅整体布局如此,该城细部微观结构亦颇可称道。如内城西北角墩下发现部分夯木及墙体残留洞穴遗迹,为研究古代城垣夯土版筑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实物佐证。锁阳城墙垣高大厚实,马面、角墩、望楼、龙尾、弩台、羊马城、护城壕以及城周围烽燧、小城堡等军防设施一应俱全,结构严整,防御性能强,这在全国同类其他城址中是不多见的。

其四,锁阳城周围一带是我国和丝路沿线十分罕见的各类古城址、遗址密集分布的区域,是集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丝绸路上独特的古文化集中遗存地,汇聚了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战场、古渠道、古垦区等遗迹,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如锁阳城东北 3公里许有转台庄子古城,为瓜州城一处典型的唐代军事城堡,宋元时仍在使用。锁阳城东北4.5公里有南岔大坑古城,其长、宽各约550米,为一座典型的汉代县城遗址(笔者考得为敦煌郡冥安县城,西晋元康五年增设晋昌郡[郡治冥安]时迁址今锁阳城,该城遂废④)锁阳城东1.7公里处存一所典型的唐至元代寺院遗址,俗称塔尔寺,唐名阿育王寺,残存大塔一座、小塔九塔座。锁阳城周围还有众多的古代房宅遗址,如城南0.7公里、1.2公里、1.5公里,城西南1公里等处均遗存宅址。城周还发现古窑址8处。同时锁阳城一地又位处四路汉唐烽燧线的辐合之地,城外南面数公里的戈壁滩上还分布着8000余座汉唐时期墓葬。

其五,锁阳城周围相当完好地保存了古战场遗迹。该城本身就具备典型的军防特色,且石遍地,城周古垒、烽燧辐凑,仿佛当年的硝烟仍未散尽。据史书记载,这一带原本战事就多,如唐开元时吐蕃与唐军在瓜州一带激战,并曾一度攻陷州城;唐大历十一年(776)瓜州城又陷于吐蕃;明代中后期瓜州一带又成了吐鲁番、哈密、蒙古等部族角逐、争夺的场所。今天锁阳城内存留的21座圆形土台,即应与这些战事有关。

其六,不仅如此,除锁阳城及其周围众多的古城址、遗址外,整个瓜州县亦是我国古代城址保存数量最多、类型最复杂,时代序列最齐全、出土物相当丰富的地区。瓜州境内留存有汉至清代的各类古城址近50座,其中大多为汉唐时期城址,它们同样是我国古代文明和悠久的丝路文化具有权威性的历史见证。就其类型来说,既有州郡城、县城,又有乡城、村堡、驿站,既有军城、守捉城,又有折冲府城、戍所、障城、坞壁,可以构成一列完整的古代行政、军事、交通城址系列。就其时代来说,始自西汉以迄近代,未有间断,时代序列相当完整。就其规模来看,有的十分壮观雄伟,高垣崇墉,气势磅礴,周长达几公里,如锁阳城周长超过 4公里;有的则较为小巧,周长仅百十米,如老师兔城(唐黄谷驿)周长约 150米,新沟古城(汉)、半个城(汉)规模更小。就其形制而言,有的结构复杂,城垣设置齐备,有瓮城、马面、雉堞、龙尾(马道)、弩台,城周还有羊马城、护城壕等,有的则仅存四壁,形制单调;有的城中有城,垣内套垣,构成二重、三重墙垣,形同算盘、“回”字形、刀把形等,有的则构筑简单。就其平面形状来看,有的方方正正,十分规整,有的则多有变化,呈现出三角形、折角形、梯形等,如六工破城(曹魏宜禾县、西凉凉兴郡、北魏常乐郡、隋常乐镇、唐常乐县城)东南角向内三次折角弯曲,形状独特,可谓变幻无穷,丰姿丰色。瓜州县犹如古丝路上一座巨大的光彩夺目的城址造型艺术博览馆,可以充分满足人们觅奇猎古的心理需求,又能使人获得许多古城址建筑方面的有益知识。瓜州的这一特点不仅在全国是罕有其匹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突出的。

其七,锁阳城周围相当完好地保存了古代农田灌溉网系。废弃的古绿洲上渠道、堤堰遗迹历历在目,并有明显的大河母(干渠)、子渠、斗渠之分,各级渠道纵横交织,排布有序,密如蛛网。城址东南 8~10公里,还分别残存长约1500米和残长约400米的古拦水坝址各一道。这是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水平和成就的实物标本,弥足珍贵。

其八,锁阳城周围废弃的大片古绿洲,是历史上绿洲发生沙漠化的最直观、最典型的实例。我曾实地查得这片古绿洲位处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西缘,总面积约 500平方公里,晚唐以后逐渐荒弃,延及元代中期大部地段已经沙漠化,明代正德以后完全废弃沙化。⑤昔日的富庶繁华与今天的荒芜恰成鲜明对比。置身其间足以观沧海桑田的变迁,发思古之幽情,同时又可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动教育。

其九,需特别指出的是,锁阳城垣残存的羊马城和弩台,在我国古城遗址中保存极少,实为宝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羊马城是我国古代城邑建筑有的军防设施,筑于主垣与护城壕之间,虽较主垣矮小,但可与主垣和城壕一起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起到独特的防护作用。就目前所见羊马城遗迹仅在锁阳城、瓜州巴州古城、高台骆驼城等少数几座城址留存,其中又以锁阳城保存最好。锁阳城外西北约40米处,遗存小型土堡两座,保存完好。但令人生奇的是二堡均未设门,不知人员如何出入,堡作何用?我考得这种土堡实际上是唐代的弩台。它们筑于城外近侧,均不设门,地下有暗道与主城相通,堡内安软梯以供上下。弩台是城邑防御系统向城外延伸的部分,不仅为城垣增加一道屏障,而且还能变消极防御为积极进攻,城中兵卒可通过暗道升至台上,出其不意地与城邑守军共同夹击敌军。⑥

迄今为止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单位已有37处,其中自然遗产7处,文化遗产25处,自然、文化双遗产5处。文化遗产中只有两处古城,即云南丽江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其入选理由分别是:丽江古城建筑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洗礼,它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平遥古城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锁阳城遗址与它们相比,应该说在突出价值和影响方面均可相互媲美,而双方又各具千秋。锁阳城同样经历了千余年历史风烟的洗礼,饱经沧桑,内涵丰富,同样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社会、经济、军事、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并显现了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非同寻常的历史风貌,此不赘言。尤可注意的是,丽江、平遥二城均为迄今保存完好或仍在使用的县城,而锁阳城则为已废弃的州郡城,属于遗址型古城,而遗址型古城目前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尚付阙如,自有予以补充的必要。锁阳城恰是此类古城的典型代表,是填此空缺的最佳选择之一。

[注释]

①李并成:《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第24~31页。

②李并成:《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0~25页。

③李并成:《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第89~93页。

④李并成:《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再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第41~44页。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5

摘要:论文从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华侨影响和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开平市青少年对于当地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认知状况,进而提出几点加强青少年认知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开平市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认知状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郑孝燮曾说:“我国世界遗产事业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从现在开始就下大力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也是一个认识问题。”至2007年底,开平市总共有青少年[1]62000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9%〔1〕。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开平青少年为案例,论文拟就当代青少年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多维度解析。

一、开平青少年的认识及思想状况

当地青少年对碉楼的认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电视新闻媒体中获知,如开平台定期播放的开平碉楼节目、报纸和新闻节目等;二是从学校派发的有关碉楼的书籍中了解(其中有进行碉楼知识考试的学生对碉楼基本知识认识较深);三是从碉楼申遗时的各种宣传标志中认知;四是从祖辈的口述中得知(此种情况较少)。

多数青少年对碉楼认识较偏重于感观形态方面,对多数碉楼的名字没有特别留意,一般是认为碉楼较旧较黑,是中西建筑特色结合的产物,并设有枪口,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身在开平、长在开平的他们对这些碉楼熟视无睹,因此对于碉楼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而对碉楼的来源、历史、意义以及碉楼文化中所包含的岭南文化、稻耕文化等基本上没有深入的认识。

对碉楼了解较深的青少年或认为碉楼具有欣赏价值,很美,像城堡;或认为碉楼很坚固、结实、有特色、作用多、功能强,体现了华侨对家乡的爱和建筑师的睿智。总的来说,感性认识的成分较多,而文化艺术、赏识认知和结构特色等层面则相对缺乏。“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精神文化符号层面上的认识还有待广泛宣传。

多数青少年认为碉楼可以代表开平文化,心中对碉楼存有感情,但缺乏进一步了解碉楼的兴趣。由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有限,本地人们收入偏低,多数留守家乡的青年忙于家务活或学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偏重于娱乐方面的爱好,认为历史文化较枯燥,因此对碉楼文化兴趣不大。

二、影响青少年认识碉楼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从对外联系来看,水陆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与325国道横贯全境地,三埠港每天有2艘豪华客轮往返香港〔2〕,但市内交通和旅游指南方面,尤其是景区之间的来往存在较大问题,景点班车的设置没能把分散的碉楼群与游客的时间安排统一起来,大部分的景点缺乏关于碉楼的全面细致的交通指引和正规的出租车服务,给游客,尤其是自助型旅游的游客,带来不便。

交通不便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由于碉楼大多位于开平的乡镇,而这些地区难以有经济实力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统。

申遗时,电视广播、报纸媒体对大众获取碉楼知识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然而,申遗过后,这种作用便大打折扣。现有的相关电视节目缺乏趣味性,内容重复,对碉楼的介绍方式单一,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更注重时事的报纸媒体较少刊载关于碉楼或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碉楼更具有自主性,但目前官方碉楼网一般只有简单的介绍和相关的旅游信息。可以说,各种媒体对于碉楼与村落的宣传和教育明显不足,更谈不上对青少年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的培养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

除了这些,由于民间没有自发性地举行以碉楼与村落为主题的团体活动,使得碉楼文化对当地风俗的影响渐趋减弱。而青少年本身对碉楼的认识较少,所以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这一方面的话题。另外,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有限,相关馆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不如人意,未能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

(二)政府政策

当地政府先后颁布了保护碉楼的相关规章,如《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和《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碉楼与旅游业的结合是当地政府的重点政策之一,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传统文化优势,使碉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而创造一个适宜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目前政府在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二者的协调上所做的工作比较欠缺。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关键在于政府决策者的工作重点和开发的度之间是如何控制。由旅游部门和保护部门单独做规划都不利于地方遗产保护的发展,必须由政府控制开发。搞保护的人要懂经济,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搞旅游的人要懂得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是通过旅游的发展而实现的。

就官方宣传方面来说,对碉楼的宣传与教育基本上出现在申遗时期,当时的社会气氛极为浓厚,但申遗成功后却变淡甚至没有。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市区里都有关于碉楼的文化展览会,但是影响力不大,没能深入其它乡镇。宣传的不足,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市政府在宣传时只注重市区而忽视了其它较偏远的地方;另一方面,其它地方的镇政府过于依赖上级市政府的指示,没能在宣传工作上有足够的主动性。

(三)学校教育

当地各所学校多曾组织过碉楼参观游览等活动。学生亦以画画、写作、手抄报或黑板报等形式加深对碉楼的认识。然而在学校教育这一块,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没有乡土教学系统,缺乏明确的教学指标、计划等。目前中国教育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主,在应试教育上下的功夫较多,尤其是高中,所以会出现学校只在班会课讲授碉楼知识,而高中甚至连课堂讲授也没有了;其次,初、高中的外地老师占有一半之多。这些老师对碉楼没有天然的感情基础,较少重视碉楼知识的讲授。同时,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外地老师对碉楼基本知识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第三,碉楼专业研究人员不多,教材的编写人员缺乏,严重影响教材的内容质量;第四,碉楼教材、宣传手册种类缺乏,在开平仅有两本碉楼的乡土教材,而其它宣传手册多为旅游所用,为旅游而编写的手册并不能给予当地青少年进一步了解碉楼较大的帮助。

(四)家庭教育

父辈的生活已离土匪猖獗的时代久远,加上文化水平不高,与祖辈相比,他们对碉楼的认识很少,因此,当代开平青少年很难从家庭教育中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文化的隔代流失实在令人揪心。一方面,父辈对碉楼的感情已不如祖辈,代际承传问题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代沟使青少年一代不愿经常与父辈聊天,父辈忙于工作,也没有跟孩子们过多讲碉楼的事。家庭教育方面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另外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所居住的村落有没有碉楼;第二,有没有亲戚是在碉楼里面居住过或从事相关工作。虽然开平有一句话:无碉楼不成村,但是随着人口的迁移,很多新村都没有碉楼。因此这部分的家庭教育是相当缺乏的。

(五)华侨影响

作为侨乡的开平,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开平籍同胞有75万人〔3〕,华侨对当地的影响举足轻重。当华侨回乡时,他们对碉楼的深情自然能感染当地的青少年。然而,当时建造碉楼的一辈华侨多已归西,新一代的华裔对碉楼的感情也没有祖父辈深厚。再加上现在的华裔也很少回乡,华侨的影响力渐渐减弱。

(六)青少年自身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新事物大量涌现,加之受国外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英超、NBA、卡通动漫……充斥着青少年的世界,绝大部分青少年对于古老的建筑并没有多大兴趣。如何培养青少年对碉楼的兴趣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此外,文化程度对青少年理解碉楼的价值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地虽不发达但安逸的生活条件导致部分青少年形成安于现状的性情,读书不努力,故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下。

三、加强青少年遗产认知与保护意识的建议

“遗产保护是第一性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而遗产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同于其它的旅游对象与产品,只有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发展旅游。”〔4〕因此,开平要积极推动公众教育事业,形成“明瞭的共识,积极的参与,真诚的归属感”,达到一种官民互动、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

要大力普及、加强青少年、市民对开平历史,尤其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认识,可以尝试与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和潮州市等城市文化局或文物局建立区域合作文化交流平台;制定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方针并有效长期实施贯彻,形成一个具有开平特色的乡土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应该采取多元化、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措施,包括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街道宣传栏及互联网等硬件设施、旅游专线及交通指引的完善等等。

其次,普遍提高青少年、市民的文物遗产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要加大学校教育,制定开平乡土教材与开放性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在推广方面,有计划、富针对性地出版开平文物书籍,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业界与学界研讨会,就特定项目撰写兼具知识性和专业性的专题书籍;孕育“开平文化大使培训计划”,培养具有专业文物导游知识与技能的青年学生,以此普及开平文物常识,加强社会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开展图书馆流动车计划,宣传普及“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相关书籍。图书馆流动车分为大众型和学校型两类形式。图书馆流动车以村落为单位,可以节约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普及率。其次,对于学校型方面,流动车可以走进校园,让学生借阅图书,流动周期可设置为两周。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紧迫感。

当然,还要充分利用侨乡优势,与民间团体、高等院校和个人互相合作支持。在地区合作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的艺文合作。除了进行信息交流、文物考古合作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图书馆方面的合作,希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和修复技术。

四、结语

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市民推广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的好处在于运用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使传统意义上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范畴由政府官员、专业人员扩大到普通公众,并且由于将对象定位于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广大青少年,从而保证了“世界遗产教育”成为世界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和重要动力。一方面,从教育趋势来看,青少年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尽早接受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将有助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交广泛,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经过他们的传播,会很容易产生类似“触媒效应”的由点到面的积极影响。总之,机制、法律、科技、资金等,都是保障世界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则是贯穿于其中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2007[M].2007,(23):125.

〔2〕开平碉楼网.[2008-08-28].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6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海拔从沟谷的940米至1324米,距遵义市中心14km,与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一线,包含在娄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遵义府志》中这样记载海龙屯:“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保垒,始建于宋宝v五年(公园1257年)。其因山而建,规模宏大,包括沿自然天险建造的城墙、关口等和山顶平坦处的土司行政、生活建筑。整个城堡被众山簇拥,山涧峡谷中有方圆约5公里的白沙水,壁垒森严,形成一派军事要塞。 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三十六步天梯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还有“新王宫”与“老王宫”2处衙署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对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效保护的作用

随着“申遗”的成功,海龙屯遗址历经了七百多年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重生。对海龙屯遗产地的保护作用不只是让少数专家、学者做有限的欣赏和研究,遗产地真正有效的保护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使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丰富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发展,遗产地才能持续发展,否者只能封闭不前。

(二)通过发展旅游可增加遗产地的保护费用

目前海龙屯土司遗址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缮,但是因为时间较久远,很多建筑和挖掘出的文物都需要精心的保护,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可增加收入,用于文物的保管和遗产地景区运作的开支。同时,随着海龙屯知名度的提高,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的兴起。这种带动效应能提高社区的地位,使资金投入渠道增加,从而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有助于解决遗产地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遗产地旅游的开发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经济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通过发展当地餐饮、住宿等农家乐的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增加就业和提供创收机会,以补偿景区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缓解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对景区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缓解遗产地当地居民和景区的关系,形成新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海龙屯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囤旅游发展的硬件,对于游客的招揽,旅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龙囤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森林、峡谷、溪流、瀑布等景观,虽然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打造,旅游业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是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依然不完善,旅游容纳量还比较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景区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海龙屯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二)旅游业人才缺乏

旅游开发首要的条件之一是有技术人才的支持,海龙屯地处遵义偏僻山区,旅游业人才及其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着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是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旅游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海龙囤旅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和开发本身是矛盾的。世界遗产的提出的初衷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做铺垫。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申遗”,遗产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使得“申遗”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重申遗”而“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因为自然风化原因或者人类难以抵挡的问题造成的建筑的破坏或文化的丢失,我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力量尽力补救,但是如果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或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破坏则是我们难以原谅的。四百多年前海龙屯在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役”中,被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的关隘、城墙、屯道和出土上万件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是异常珍贵的。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游客会慕名而来的,需要修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旅游交通线路等,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海龙屯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遗产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是景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快景区的综合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加大遗产地旅游建设资金的比重和额度。应积极引入外来资金,对旅游开发商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合理的降低旅游开发项目的税收。相关部门应对开发项目严格管控,避免胡乱开发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可能会产生的腐败问题。旅游开发商在海龙屯内景区项目开发前应该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深度调研,同时也要避免酒店、餐馆等制造的生活垃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考虑景区现在和未来的接待量时,还应该合理布局使景区做到合理开发,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容量合理,既要满足景区的接待量又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大量项目开发了却闲置的风险。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海龙囤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应该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海龙囤旅游发展乃至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要靠政府的政策,还需要旅游经营商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遵义经济的腾飞,所以从财政收入、旅游营业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是合理可行的。同时旅游经营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应该合理考量,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难题,就遵义本土来说,旅游专业的学校有遵义师范学院、航天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合理的薪资结构是解决旅游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经营商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能力层次来划分薪资等级,同时应考虑行业淡旺季薪资的差距,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稳定。

(三)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投身旅游开发事业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了社区的积极参与,部分旅游收入就可以成为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这不仅会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而且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海龙屯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差,对于旅游参与的意识不强,总是持有等政府、等开发的观望态度,不能积极的展开旅游新产业的建设。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改变以往光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模式。当地居民的思想转变对遗产地旅游的开发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当地居民自己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意义,才能使旅游业真正的被搞活,发挥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起到对世界遗产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海龙屯可以结合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发展。海龙屯周边的景区如娄山关、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打造海龙屯遗产地旅游的同时应当结合流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突出遗产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些的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即能饱览山川秀美,历史遗留,又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将遗产地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旅游种类、又深化了旅游内涵。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