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1
关键词: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育技术;以老带新
何谓远程教育呢?翁朱华(2012)认为[1]:“远程教育是对师生时空分离的各类教学与学习的总称.”范如永(2013)认为[2]:“远程教育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本文所指的远程教育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网络教育.进入21世纪之后,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愈发兴盛[3].远程教育和传统的校园教育有很大不同,它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并不是一种面对面的面授教育.在远程教育中教师需要运用到很多教育技术,这些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有效提高远程教育成效.本课题主要以清远电大为例,针对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现状与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及发展.
1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现状分析
清远电大作为一所广播电视大学,在远程教育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也不断提升.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现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表现良好的一面
由于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有效运用,近年来在远程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表现良好的一面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1.1.1掌握的教育技术丰富清远电大的远程教育教师均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远程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掌握着较为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在如下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表现的极为突出:(1)CAI课件的设计、选用和评价;(2)CD-Rom;(3)双向视频会议系统;(4)BBS讨论;(5)电子信箱等[4].上述教育技术均是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教育技术.正是因为远程教育教师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才让清远电大的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1.1.2产生的教育成效良好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有效教育技术运用产生的教育成效也是较为良好的.通过对清远电大210名远程教育学员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9.12%的远程教育学员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表现出极大满意,认为产生的教育成效良好.10.88%的远程教育学员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情况一般,产生的教育成效一般.无远程教育学员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情况不满意,认为产生的教育成效较差.由此可见,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成效总体来说是良好的[5].1.1.3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实地调查中还了解到,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针对教师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总体表现较为高涨.很多远程教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均会自主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远程教育教师也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聚集在一起,讨论相关教研活动,研讨相关教育技术.除此之外,清远电大还定期组织远程教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4].总体而言,目前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积极性较为高涨,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1.2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表现较差的一面
虽然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存在诸多表现良好的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仍存在表现较差的一面,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1.2.1年老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普遍较差清远电大传统的远程教育主要是以函授的形式实现,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陈旧的远程教育模式逐步被淘汰,由网络远程教育替代.虽然远程教育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也因此遗留下来很多年老的远程教育教师.这部分远程教育教师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远程教育经验,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却普遍较差.由于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表现的较为欠缺,因此所产生的远程教育成效也往往不尽人意.1.2.2清远电大以老带新的情况也表现的不尽人意在清远电大的远程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必然会不断纳入一些新的、较为年轻的远程教育教师.这部分远程教育教师在相关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往往会表现的较为欠缺.此种情况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清远电大的远程教育质量[5].但极为令人遗憾的是,清远电大并未安排以老带新活动,并未让一些远程教育技术较好的教师带领新教师学习.以至于让很多新远程教育教师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方能全方位掌握相关教育技术.1.2.3清远电大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投入精力不够虽然清远电大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远程教育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但是总体而言,培训的频率仍然较少,每次培训的时间也不够长.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也往往偏向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6].除此之外,在校本培训方面亦未从校外聘请知名远程教育技术专家来校培训.于此同时,清远电大派遣远程教育教师去校外学习相关教育技术的频率也极少.这样的培训质量可想而知,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
2促进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效率提升的相关建议
为促进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效率提升,特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
2.1适时淘汰部分年老教师
在上述论述中已然提及到,清远电大的部分远程教育教师已然较老,且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表现的较为欠缺.这部分年老的远程教育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很难迅速、有效的掌握相关教育技术.基于此种情况,清远电大为促进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适时淘汰部分年老教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年老教师并不是无任何用武之地,他们在以往的远程教育过程中掌握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校可以对其继续委以重任,让其将自身丰富的远程教育经验传授给新一代远程教育教师,帮助清远电大的远程教育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继续发挥好余热[7].这对于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整体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2.2构建完善的师徒制模式
清远电大并未安排以老带新活动,并未让一些远程教育技术较好的教师带领新教师学习.以至于让很多新远程教育教师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方能全方位掌握相关教育技术.基于此种情况,建议清远电大尽快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师徒制模式,让一些教育技术掌握较为扎实、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师带领新教师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尽快扎实掌握相关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践行这一做法,建议清远电大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并给予带徒的教师一定的工作津贴,更好的刺激他们带徒的积极性.
2.3加强教育技术相关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清远电大应加强对远程教育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建议每个季度均安排一次教育技术培训,且每次培训的时间不低于两天.在校本培训的过程当中,清远电大应尽可能从校外聘请一些教育技术运用经验较为丰富的专家来校培训,帮助本校远程教育教师尽快掌握更为先进的、最新的教育技术.除此之外,清远电大对于一些教育教学表现优异的远程教育教师,还应给予其除外接受培训的机会,帮助其更好的实现教育技术发展.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刺激其它远程教育教师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教育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整体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水平.
3结语
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关乎清远电大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总体而言,清远电大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掌握现状良好,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仍不可小觑.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加深对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现状研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发展对策,不断促进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朱华.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1):98-105.
[2]范如永.终身学习理念下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34-37.
[3]李建锋.网络课程建设及对教学改革的影响[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31(01).
[4]金丽霞.实践研究与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1(05):68-71.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2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做了新的定位:教师要成为导师、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育实践中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者以及终身发展的学习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更新知识对自己正确定位。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角色
古时候,教师的职业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近代教师的职业定位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攀高,加上新课程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对人类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式影响深远,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和学生的时代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也应对自身角色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的时代变化。
一、现代教师角色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习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知识传授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发展。
2.制度因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养成自我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的习惯与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不仅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3.观念因素: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观念的熏陶下,在教师之间,教师和课程专家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可以推动学校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发展。
4.教师自身因素:随着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教师心理问题的流行率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教育方式上应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
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特征
1.导师。在网络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因特网信息搜索工具,会很容易的从因特网数据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学生在选择其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难度,学习方式及学习进度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要职能已经从传统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和“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从专制武断的权威形象变成循循善诱的导师形象。具体表现为“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等方面。
2.合作者。在信息时代,因特网联合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一个全球化课堂。处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教师们在准备同一课程的时候,可以互相探讨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设计,彼此交换意见,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此外,教师还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因特网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软件。
3.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选择者或设计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将以跨学科小组联合合作的形式工作,规划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方式。
4.研究者、反思者。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不再是“夫子”,而成为钻研学生、钻研教材、钻研教育技术的研究者。由专业教学者变成精通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的通才。因此,教师应把自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从事教育科研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
5.欣赏者。在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唯一的个体,每个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给予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欣赏者的角色享受课堂,评价学生的作品,关爱和呵护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
6.学习者。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继续教育,定期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以适应学生的时代变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定位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师不得不对自身教育观念重新思考并作出相应调整,正确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网络基本操作技能,既要能快速准确使用恰当的网络工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合法下载使用网络信息,又要能利用email、qq、facebook、微信等网络通信平台与学生在线交流,及时沟通。同时,还应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基本的文本数据处理工具使用技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教学课件。最后,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就必须有常流水。”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应不断更新与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事业,是国力兴盛的战略,是人类文明的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更迭,教师必须根据时代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尽快地适应这个角色,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
作者:姚苏玶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邵泽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
[3]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林振华.社会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5]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3
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动态、联系地来开展培养活动,培养途径单一,缺乏对职前教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内容凌乱,缺乏与前期课程学习和职后工作的衔接;力量单一,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从而导致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失衡。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力量等方法弥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生态缺失,使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促进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接和整合。
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缺失;对策
一、引言
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如何快速地习得并创新这些科技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站在世界制高点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正是要教给学生这项技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从多角度、深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今教师孜孜追求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一项核心能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分别通过制定标准、设置课程、开展培训等方式来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也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分步逐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求通过培训、考试、认证等途径提升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职前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职后教师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那么对于入职后教师的教学实践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尝试将生态学的理念融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分析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生态缺失问题,并寻求应对策略,力求解决当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缺失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的主力。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者都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然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教师还是无法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理论、技术与教学实践两张皮,无法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途径单一,缺乏对职前教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
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来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这些课程多为理论讲授课程,实践性课程严重缺乏,这种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并未考虑到职前教师学习风格、学科背景和学习基础等的差异。而且,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无法实现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的目标。这就造成了职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仅仅满足于拿到学分,或者仅限于背会一项教育理论、学会一项操作技能,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知之甚少,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
2.培养内容凌乱,缺乏与前期课程学习和职后工作的衔接
作为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媒体选择和使用、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教学设计等内容。然而,正是这些被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理所当然必须讲授的内容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在前期的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课程教学论等课程中已经讲过,再讲无疑是重复,也会使得职前教师产生厌倦感。而且,这些内容很多都是静态、封闭的理论性知识,欠缺智慧性知识的传授和应用技能的训练,没有考虑到教师职后工作的需要,与职后工作完全脱离,这就造成很多职前教师进入实际工作后,不得不在教学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3.培养力量单一,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
对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基本上由高等师范院校来承担。然而,培养的执行者,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过中小学教学的高校教师,而真正站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一线的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并没有加入培养的行列,这直接导致了职前教师所学的内容显得曲高和寡、脱离教学实际,或者陈旧老化、跟不上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知识在其职后的工作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总之,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动态、联系地来开展培养活动,从而导致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失衡。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求能够解决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生态缺失的策略,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基于生态学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策
1.生态学基本观点
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1]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其构成一个系统。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的系统才是一个稳定、具有活力、不断发展的系统。
2.基于生态学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借鉴生态学系统、动态、平衡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拓宽培养途径
充分考虑职前教师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科专业等差异,为每位职前教师建立学习档案,将其分为不同学习层次,有针对性地采用中小学实地听课、名师讲座、利用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步观摩重点中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微格教学、课程内小实践、中小学大实践等培养方式,通过MOOC、微课、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意识,提升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水平,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创新能力,保证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2]
(2)整合培养内容
综合考虑大学课程总体安排,从整体上规划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剔除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课程教学论重合内容,如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操作、教学媒体基本理论等。充分考虑中小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和职后教师教学工作的需求,加强智慧性知识的讲授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媒体和资源,利用工具对学生学习进行诊断和评价等,从而真正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3]
(3)丰富培养力量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只与教师自身相关的简单输入和输出的直线过程,而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外界支持和文化培育。[4]因此,我们应从宏观上考虑,将地方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电教馆等机构纳入培养力量中,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环境带给职前教师,让他们参与到培养中,担任培养者或者实践指导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进行全程培养、指导和跟踪,保证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结语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5]在进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中小学的发展动态、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其职后工作的需要,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力量等方式弥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缺失,从而使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促进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接和整合。
作者:刘艳丽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2]刘艳丽.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3]刘艳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9-04
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将技术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等问题。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的实施等方面问题受到了较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对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本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和回顾,以期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适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国际上,也有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称作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为CNKI 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TPACK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词,检索从2004年到 2014 年6月之间的核心期刊或 CSSCI 来源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 96条文献记录,并利用Note Express3.0和Excel 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在2004年由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10年由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后,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关于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数量从2010年到2013年也快速增长。从文献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政策性强自主性差,教师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今后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可持继开展下去是我们急需研究问题。
2.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利用Note Express的题录统计功能对文献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到如图 2 所示的主题词列表。从图2可看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现频次最高,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高等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前期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TPACK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很少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3.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发表文献的频次、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何克抗、沈书生、祝智庭、张一春、马宁、罗永平等人。他们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与建设、国外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等多个角度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研究。
4.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这 96 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前7名的期刊,结果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相关主题的研究仍以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为主。对这 96 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发现,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师范院校、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从作者单位分析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多由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来实施,这些作者分析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和对策。师范院校发挥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更多的参与了教育技术标准或指南的研制,并对国外教师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解读,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二、结果述评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在标准研究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国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起步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ICT―CFT》),该标准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三种教学方式,及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法、课程与评估、组织与管理、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六大教育热点领域,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8年推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T 2008),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师培训考核认定的依据,该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数字化环境的创建等。新加坡于1997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规划第一期(1997-2002)”简称MP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第二期MP2(2003-2008)和第三期MP3(2009-2014),其中第一期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第三期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促进学生IT能力[5]。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上都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因此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由高教司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并委托该委员会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有关培训标准和政策,如2005年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广东省制定颁布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等。 2010年9月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简称NETG.THE),该标准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的能力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并经过多次的调研修改和意见征询,适用于高校全体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6]。
在实施方面,美国的 NETS.T 标准依托“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简称PT3)教师培训项目,日本则依托 IT 改革策略下的“教师使用 ICT 实际情况”新项目,英国则依托 ICT 国家计划中的基金培训项目。我国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NETG・THE指南,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部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国都比较注重应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培训,如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为教师教学和学习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环境和渠道[7]。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6月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随后55个省级分中心相继成立,来开展高校教师的网络培训工作,网络培训从不同角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8]。
比较而言, 美国NETS-T2008标准要求教师要“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ICT―CFT》标准,明确教师的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新加坡的MP3计划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我国的相关标准颁布已有多年,但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推出新的版本。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已经建立了职前到职后的培训体系[9],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注重校本培训。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文献综合分析来看,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相关的研究不少。综合这些研究者的调查来分析,在态度和意识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对教育技术和重要性有认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作用不大[9];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却认识不够。高校教师培训大多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培训阶段,缺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应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与方法[10];在教学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对教育技术的作用及概念有所认识,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也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时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开展科研,如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处于简单使用状态。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从文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没有随着时展而发展;二是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培训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层面,不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理念理论方面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11];三是在培训模式上仍以集中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的多元学习需求;四是培训实施后,效果评价与后期管理缺失,较少关注教师将标准充分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指导,能力建设始于培训、止于培训,未能将初步体验层面推进到课堂实践层面;五是学习资源不足,培训课程资源是培训实施的重要保障和途径[12]。
在培训策略方面,①完善培训标准、管理和保障体系。培训标准要与时俱进,随着发展来修订和完善;高校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必要时应用行政政策干预,如将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案例和精品课程评审大赛等方式,并结合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②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终身化[7]。③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层面,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④积极建设网上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有效应用现有开放的培训资源,包括大规模网络课程MOOCs中有许多课程都可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对国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译及技术应用的本地化,这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12]。⑤改革培训形式,健全培训组织。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培训。同时,高校教师培训应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创建教师学习社区,形成实践共同体[13]。
三、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相比几十年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须具有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要达到有效技术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关联的,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能力标准版本的演变来看,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基本都指向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培训模式。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出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基于MOOCs的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平台、师资和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_760603.shtml.2012-03-30.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0-21.
[3]朱书慧.2002-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回顾[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4-7.
[4]马宁,崔京菁.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57-64.
[5]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6]马宁.《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8]王欣瑜.我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模式之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6).
[9]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方,杜学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6-99.
[1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68―04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迫 切需要社会成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多方面的适 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承担着为社 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重任,其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 力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在国家强调教学质量的大 背景下,教育部把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 内容,提出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因此,教师的教育 技术能力如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与中 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提高教 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特点与现状
1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对技术素养是这样解释的:技术 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 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 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它包括: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情意要 素等内容。与此同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还对教师教育技 术素养给出了解释: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 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 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1]。
在实际研究当中,顾富民等[2]提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 素养包括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四个方 面。王铟等人[3]则认为,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完善 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用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上述研究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教育部于 2004年 12 月 25 日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标准》[4]就是这一 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然而,国家对站在科技前沿的高 校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并不 完全适合于高校教师。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育技术素养的解释实质上 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素养的核心。然而, 从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可操作性角度来考虑,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定义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理论 素养,意识素养,技术素养,能力素养。即教师的教育技术 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育技术意识和理论水平,信息 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包含教学设计能力)。
从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考核制度来看,高校教师 的工作实际上是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来促进教学,教学 促进发展”。因此,探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必须从教 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除了必需的教学设计能 力,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检索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也是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现状调查
为了解普通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现状,笔者专门对河南省许昌市的普通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学校 职能部门提供的管理数据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实 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教师的主观认识(调查问卷的答 卷数据)、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职能部门的客观数据)两 个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普遍比较薄弱,对 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把信息 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处于初级水平,显得机械操作;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薄 弱,缺乏利用网络资源和 Internet 技术开展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对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正确 认识,对自己当前的教育技术能力过高估计,没有认识到自 己教育技术素养的匮乏。因此,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 素养的策略对于改进高校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 一蹴而就的,需要得到师范院校、信息化环境、在职教师培 训和高校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以“教师教育技 术素养”为关键词在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精确匹配 检索,共检索到论文 10 篇,关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的文 献 6 篇,主要从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运用方面进行了研究。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 养,培训是重要手段,但更需要鼓励教师在实际运用中逐步 提升;从实现提升的必备条件看,则主要有学校信息化环境 的建设、合适的教学资源支持以及相关制度、激励政策的支 持和保障。因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校教育信息 化建设的实践,我们提出了一个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 的模式图。如图 1 所示。
1加强对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完善培训体系
(1) 职前教育:加大和改革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课程 的开设力度和内容
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 力与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加 大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力度迫在眉睫。
首先,尽快建立统一的“教育技术”公修课教学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 在校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传授师范生教育技术 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他们 的教育技术素养。因此必须形成一个学体系,对课程 的开设时间、开设内容、学时数、教材和考核做出指导和监 督,使各类院校在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达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的最终目的。如果能够建立 一个师范生教育技术资格认证考核制度,将会产生很大的推 动和激励作用。既能推动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热情,又规范了教育技术公修课的课程设置,无疑对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改革教育技术公修课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多年教育技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以任务驱动式理论为 指导,重视采用案例式教学,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觉学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方式实现跟 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学习支持,并把过程性评价和总结 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 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形式使学生在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第三,适当开设教育技术领域选修课,拓宽学生的教育 技术知识。教育技术庞大的教学内容跟有限的学习时数的矛 盾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教学效果的不佳,对于教育技术有限 教学时数内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分 组实现知识分享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承与共享。
(2) 职后: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对在职教 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
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一个及时 有效的途径,也是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来支撑 和指导,形成层次性、递进性和连续性的培训模式。应避免 把教育技术的培训变成纯技术的信息技术培训,更要避免内 容重复的、旅游式培训。事实上,当前一些重复性的培训已 经导致一线教师在理解和行动上的模糊不清,并不能很好地 指导教师的教学,致使部分教师对培训有抵触情绪。为此,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设计系统的培训方案。由于在职教师的学习牵涉 到工作、家庭及时间的安排。因此,需要在每一期培训之前, 公示培训的时间、内容构成与深度及学习者的层次。教师可 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参加合适的培训群体,从而 保证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还需要在网上通过教育 技术论坛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跟踪研究培训效果,从而为 后续培训提供经验,使一线教师真正地得到发展。
其次要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何克抗教授[5]在《正确理解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教育 技术素也与信息技术素养不同。组织培训内容时既要注重培 训其信息技术能力,更要注重培训其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 结合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使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一,应用计算机和Internet 搜索和组织信息资源的能力;其二,应用现有信息资源整合 和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其三,利用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指 导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6]。
最后还要采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形式和评价方 式。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策略和模式都是抽象的理论,填 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受训者真正地得到提高。因此,应该 根据在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以教育技 术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策略,以 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习等模式开展培训,使受训者能够在 讨论和辩论中理解概念,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策略。自 然,过程性评价也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2 加大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为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提 供条件
高校信息环境的状态和可用资源的数量,是教师开展教 育技术实践的必备条件。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则刻不容缓。
(1) 加大设备投资力度,优化校园的信息化环境
这里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环境、计算机机房和校园网。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 房的投资,保证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的联网,方便教师 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另外,还要规范后期管理,确保多媒 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的正常运转。
要改善这些硬件环境,则要求教育主管领导能够充分认 识到信息化环境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大信息化设备 的投资和建设的力度。从设备投入、加强对信息技术支持人 员的管理两个角度保障学校信息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校园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的关键是校园网软件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其 核心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仿照兄弟院校的经验, 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购置成熟的商业 资源库,丰富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积极构建校本资源 库;对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源进行移植改造;全方位获取网上 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7]。
3 创设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跟踪评价平台对教师实施跟踪 评价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目的是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主 动使用教育技术来促进教学和改革,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 落实和应用情况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把评价延伸到培训之 外。即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效果不仅要在培训过程中检查, 还要在培训后的2-3年内继续考察[8],对他们在教学实际中运用 教育技术促进教学和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形成培训效果 的综合性评价,来全面衡量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并督促和激 励教师进一步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养。
跟踪评价平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政策平台, 一个是网络平台。所谓的政策平台就是由教务处牵头组成 “教育技术运用”教学督导组,贯彻执行“教育技术运用” 听课政策。依据教育技术素养的能力指标制定可行的评价指 标,并进行量化,分批对受训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评价,对教 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并将结果 反馈给授课教师,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给予指导,督促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所谓的网络平台主要是对教师运 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个跟踪评价,很多学校都有网上教 学系统(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网络平台),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教 师运用网上教学系统进行备课、授课、收交作业的情况进行 记录,每学期末进行汇总反馈给个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排 名评比来激励教师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跟 踪评价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也激发了教师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提高。
4 从政策上激励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并设立专项经费奖优罚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激情需要单位领导的 鼓励。如果没有必要的激励措施,很多教师可能会因为畏难 或者怕麻烦而很快丧失热情。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把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评价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和教师的评优评奖及职务晋升挂钩。
(2) 在重点课程建设中把教育技术运用作为一项重要 指标加以考核与评估。对于那些在带动本系、部,本教研室 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或有重要贡献 的个人或教师群体,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 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形成一些稳定的政策,鼓 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比如网上发放课表、文件,要求教师网 上提交成绩等,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养。
(4) 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 等,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实际,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 神奖励,激励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
5建立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的长效保障机制在构建良好的信息化
环境(硬件、软件、潜件―信息化氛围)的基础上,还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一个网上教育技术学习社区
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技术与信息部老师)为负责人,全校教师参与,构建一个网上教育技术学习社区。在社 区内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和问 题,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 推动教师之间的协作和直接交流
教务处要建立健全的听课、评课监管制度,确保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能够落到实处,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各院系要 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有条件 的话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教师的联系,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加强他们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
三 总结与反思
显然,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 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必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个信息化环境欠 发达地区,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升不能采取“一刀切”, 而是要立足现实,分级分批的开展。
除此之外,如果能有一个合适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评价标准,来激励和督促老师的学习,可以时时刻刻提醒老 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地步才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那么 提升策略的实施效果自然会更好。我们可以参考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合高校教学、科研并重的特点,对高 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做出评价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资格 认证,督促和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JJB101-2004,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
[2]顾富民,孙勇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及其结构[J].南京 晓庄学院学报,2001,17(12):99.
[3]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23.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电 化教育,2005,(4):37.
[5]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 意义及内涵 [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1.
[6]马秀麟,李葆萍.探究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J].教育信息化,2006,(3):9.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6
1.1概念认知
幼儿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及认知状况.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前提之一.1)公办园从概念的了解程度来看.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大概了解的占比为100%。也就是公办园全员对此概念都有所了解这一良好状况得益于郑州市自2006年至2010年整整五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f含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考核2)民办园郑州市民办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相对公办园而言.明显处于认识不足状态。民办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大概了解的仅占到51%.听说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为22%.完全不知道此概念的人数占比为27%。
1.2学科认知
幼儿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认知.影响着教师在日常活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各项活动中.郑州市幼儿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情况。1)公办园郑州市公办幼儿园有46%的教师.即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与学科的整合。26%的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应用.1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另有10%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教学软件开发2)民办园郑州市民办幼儿园82%的老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现代教育理论实践民办园有五成以上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是很令人鼓舞的。有22%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计算机与学科整合.13%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另有8%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侧重于软件开发。
2数据分析
2.1概念认知
1)幼儿园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仅限于浅表层次河南省郑州市自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按照地理位置分片区、分批次进行了强制培训与考核.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认知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教师的认知仅停留在浅表层次。
2)公办园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民办园教师从师资来源上分析.民办园大多数教师为河南本省的幼JUJili范学校毕业生.本省的幼儿师范学校均未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处于无知状态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相关部门强制幼儿园必须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故民办园教师认知水平较弱。
2.2学科认知
1)大部分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应用依照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郑州市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提到现代教育技术一定是对计算机某方面的应用。不难理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日益普及.使得计算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专业以外的人员从表面看.很容易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等同起来。
2)大部分教师重视技术学习.轻视理论指导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在授课中使用计算机就认为自己已经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极大地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的指导作用。电视的用途就是用来为幼儿收看各个频道的动画片,与教学无关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非常重视教学课件的制作,但在实际应用中纯属课件搬家.很少关注教育教学规律。
3对策研究
3.1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强调认知的系统性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学>-JN论各有所好,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却走向了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似乎成为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幼儿园教师只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指导之下,才能有效发挥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