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科学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1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是理科的基础也是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来培养。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还要教给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科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学纲,钻研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活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进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滩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也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或小黑板。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自然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级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
初中新生“自然科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气体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生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尝试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加强实验教学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2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3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7
学本课堂是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的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发展,每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释放出无限的正能量。
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说:如今的教学太浮华,几乎见不到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了。基础教育教学,只是些最基本最浅显内容的教学,它不必太精致,不必过分包装,不必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夸张,循教学之自然,方能轻松与和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笔者认识到化学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因此,教育就是静等花开的声音。
探究式学本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自然的思维发展为序,充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方法递进性地展开学与教的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包含三个环节:
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循思维之根
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促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思维之花
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助学生自我发展,升思维之质
下面就以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设计为例谈一谈我对此的理解。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学习目标确立
“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在学习了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第一个学习的典型金属元素,通过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其他金属元素的方法,以期达到无为之教。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确立如下:感悟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物质的方法来探究钠的性质、保存、制备等基础知识;通过问题探究来感受化学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增强思维的全面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文本知识更具活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己有的经验、已有的方法基础上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学生己有的认知:初中化学已经初步接触了金属镁、铜及铁的部分性质;己有的经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与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观念;己有的方法:分类研究法、原子结构研究法、比较法及实验研究法等。基于这点,本节课适合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三、学习过程设计
1. 教学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
[教师活动]:展示镁条、铁片、铝片、铜片等几种金属,并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本节课准备研究的物质--钠。
自主回顾:从前面学过的专题一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质的方法?
[学生回答]物质分类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微观结构研究的方法。
类比预测:根据上述方法,请对钠的性质作出合理预测,填入表中(表略)。
实验探究、基础认知:根据你的预测,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参照提供试剂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预测进行评价。
[学生实验]完成金属钠的切割及观察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刚才是直接切开看的,是在常温下迅速就被氧气氧化了。那么我们在学这个(举起一根镁条)的时候,是点燃的,好我们也来试试。用镊子从瓶中取出一小块钠,放在自制的易拉罐底部。准备点燃酒精灯(此时老师突然提出:我忘带火柴了,有办法吗?)
接着用滴管里的水滴在包有一小块钠的酒精灯焰心上,酒精灯就立即点燃起来了!
学生兴奋地观察实验过程,此时顺势引出过氧化钠:2Na+O2[=]Na2O2(淡黄色)。
设计意图:一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常见金属引入课堂,能适度引起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对专题一中研究物质的方法回忆,引领学生能经物质分类的观念来认知物质;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进一步认知物质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有了新的研究点,同时也以“滴水生火”的小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出化学变化的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教学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
[过渡]同学们还预测了其能与酸、盐溶液反应,请同学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完成金属钠与盐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过渡]刚才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有没有生成红色的铜生成?这与预测是不符合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钠先和水发生了反应。
[过渡]那怎么想到钠肯定和水反应了呢?你怎么知道它活泼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回答]钾、钙、钠、镁、铝、锌、铁、锡……
[教师讲解]对,这就是他的经验。因为钠还排在镁前面呢。同样,你再看看,生成了氢氧化铜,从元素的角度是否你也能说明钠肯定跟水反应了?否则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呢?
[学生实验]学生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实验的认识并归纳总结钠的性质。
[教师引领]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钠漂浮在水面;游来游去;反应完后加入指示剂指示剂,变成了红色;钠反应得非常剧烈;烧杯内温度有变化;钠熔化了(师:看见融化了,然后贴到烧杯内壁上了);听到放鞭炮的声音;上层先是红色,下层还是无色等等。
[师生总结]浮(说明什么?密度比水小);熔(说明什么?熔点低,师追问:同时还说明什么?熔点低就能熔吗?产生了热量);响(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气体,也有热量,我们看到了气泡,其实是推着它(钠)在动);红(说明了?有碱生成)。
[教师引领]你知道刚才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判断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你的推测呢?
[教师演示]在针筒中里放了一小块钠,然后用针尖抽点水进来,推动针筒,点燃气体。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判断该气体是氢气。
[过渡]刚才实验那说明了钠能与水剧烈反应,那么现在还能说说刚才的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不符合?
[学生活动]2Na+CuSO4+2H2O[=]Cu (OH)2+Na2SO4+H2。
[教师引领]根据这么多,我们要完善一下对它的认识?它的性质?微观结构解释:大家知道钠这么活泼,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回忆一下钠的原子结构?钠最外层有多少电子?易怎么样?失电子表现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过渡]但是你看,它和硫酸铜没能在水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并不是它能力不够,而是这个环境问题,反而说明它能力太强,不能存在有水的体系里。假如,不是在有水的体系里,在熔融状态下,可能吧?
事实上这一点也就是钠可以和四氯化钛等反应,用于制备一些金属,那就要在熔化状态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预设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事实与预测有冲突,打破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就发生置换反应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创设一个较为适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验中面对各种可能的实验现象产生探索的渴望,使学生形成一种踏实刻苦的科学作风。
3. 教学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
[问题思考1]你能揭秘老师刚才滴水点灯的原理吗?
[问题思考2]根据今天刚才做的、讲的、看到的,我刚才就这么拿出来的,你觉得钠的保存合理吗?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影响它,你觉得钠应该怎样保存呢?
[问题思考3]钠元素离我们远吗?我们天天接触吗?那钠单质离我们远吗?而事实上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钠单质,都是化合物。那钠元素的含量很丰富的。
青铜器、铁器都好多年了。钠含量很丰富,它在元素里排在第六位的,但它用的时间才不过200年,为什么?
[问题思考4]现在你对钠的性质又多了一些(了解)了,从钠的性质你能预测钠有什么用途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验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对物质认识的思维品质。
四、对学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在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当作学生看待,尊重学生特有的个性,提供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宽容,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无为之教”(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1.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学生教育的课堂中,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如何联想、想象并解决问题。
2. 让学生会学
一个会学习的人,绝对不会去机械地记忆一些课本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台只能记忆的机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有机地融合,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才称得上是会学。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首先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3. 发展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力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在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内化,转化为适合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学生团结合作、紧张有序的探究和思辨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质恰当地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感觉学本课堂十分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上,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新发现、新认识和新快乐。同时,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心若有学生,处处皆从容,只要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不断去尝试创新,学本课堂必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葵花宝典”,届时,我们的课堂就会达到真正的高效。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4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5
一、构建自然的情景资源环境
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源,是师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媒介,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依托,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教师应努力追求教学资源的自然生成,以努力体现教学资源的自然性,真正构建自然的教学资源环境。
案例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背景:播放《海上日出》的课文朗读片段,伴着舒缓的音乐,播放海上日出的美丽画面。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跳出海平面。再从海上日出的场景中抽象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听着自己熟悉的美文,看着让人能充满朝气的景色,学生的心里自然而然的都是满怀的热情,学习的热情也油然而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学生能够自然的接受理解,也更能让学生在内在情感的有效体验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环境。
案例2:《生活中的轴对称》
背景:展示(实物)风筝、中国节、雷锋塔模型
(课件)京剧脸谱、八卦图、风景倒影照
师:这几个图形给我们什么感觉?师:正因为有了对称,我们的世界才这样和谐、这样美丽。你能把上述对称图形分类吗?
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对称的美,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自然的课堂氛围。这种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与同伴的自然交流中进入教学主题,有效体现了生态课堂这一特色。
二、构建自然的生成资源环境
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发现或真实体会,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自然表达,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教学因素。作为教师就是要追求这种生成资源的自然利用,在教学的自然发展中体验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真正构建自然的课堂环境。
案例3:《生活中的轴对称》
背景:学生欣赏了一些生活的美丽的对称图形之后,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分类。
师:面对这么美的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生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2: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现象?生3:轴对称的对称轴只有一条?生4:学轴对称有什么用?……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创造力中最主要的能力,也是课堂教学最难实施的环节,本节让学生在内在美的不断冲击下自发地提出问题。在有效情景激发下,学生的内心产生一种冲动,教师的有效提问让学生的这种内在冲动加以激发,使教学成为一种学生的自然流露、教师的自然把握、课堂的自然呈现。
案例4:《证明的再认识》
背景: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个定理证明过程的教学中。学生自行设计的证明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一个学生做了一边上的高线后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为依据证明,出现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师:这是一个同学的证明过程,你觉得有问题嘛?(投影片展示)学生们首先有轻微的笑声。生:这个好象不能作为依据。师:为什么?生:他的依据就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个定理证明的。师:大家觉得这样可行嘛?师:那么在以后的证明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抓住教学中自然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利用这种“活”资源,是教学自然进行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教师就是要能抓住教学中出现的这种生成性资源,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才能使教学更加灵“活”,真正体现生态课堂价值。
三、构建自然的知识整合环境
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种自然状态,是学生对知识整理的一种自然需求,教师应努力追求知识整合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自然整合,实现学生与数学的生命对话,真正实现生态课堂的和谐性。
案例5:《生活中的轴对称》
背景:学生欣赏了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图形之后,对轴对称有了初步的体验,根据学生自己对轴对称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对称美。动手制作了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请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回答所提问题。
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评价标准是是否让学生满意地解决他想要解决的问题或疑惑,是否让学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否让学生感到心情愉悦、体验到数学的美。这样的教学反思为提问者提供了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和谐性。这种自然、真切的反思,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自然性,更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在解决问题中产生新的思考。
案例6:《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背景:学生欣赏了各种简单几何图形经过变换后形成的各种漂亮的图案,感受了图形的变换带给生活的美。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6
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让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活水何处寻,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重视发掘“学生”本身的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展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有效地去开发近在眼前的“学生”这一教学资源。
在《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到残疾人的难处,很多老师都设计了体验活动这一环节。这是其中一位老师的设计。
单手穿衣:现在,请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我们把一只手背在背后,现在,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不能用你的这只手臂,因为此时此刻,你已经失去了这只手臂。
师:请一个同学说说,用两只手和用一只手穿衣服的不同感受。
盲人倒水:是呀,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多么幸福呀!假如,我们失去了眼睛,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一位同学到这里体验一下。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位同学蒙上眼睛到教室后面,摸到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水壶水杯倒水,再送到老师手里)
师:请大家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通过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残疾人的艰难,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充分发掘“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就能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懂得帮助残疾人,向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2.认真筛选教材以外的资源
在筛选材料时首先考虑的是本土化的资源。《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中有的老师选择了启东单腿大学生刘凯健的故事,他用单腿学会了生活自理还夹起了画笔……2013年他做客中央电视台,参加了《向幸福出发》的节目。张老师采用了通州无臂书法家王剑华的故事。如皋的老师直接把如皋残疾人书法家石晓华请到课堂中来,直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每位老师各出奇招,优先考虑本土化资源,因为本土所以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筛选教学资源时还应考虑资源的典型性。注意学习材料要与所学习的道德观点密切相关,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这样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比如这一堂课上很多老师都用到了霍金、张海迪等家喻户晓的事迹材料。
在筛选教学资源时重视捕捉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关注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发现他们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如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以及学生身边的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例,把它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这样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能增强教学实效。如陆老师他们学校有个残疾女孩,其家长想在学校安装升降梯。陆老师便就地取材,就是否同意这件事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二、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
渠清几许,活水几多,虽有活水,不见进渠,一样是教学无澜。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活水怎么用,又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1.恰当运用,激感
如果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忽视情感的引发,为教学而教学,课堂只成为简单知识传递的场所,会使学生成为道德认识上的不倒翁,生活实践中的变色龙。还是以《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为例,根据这一课第一板块的要求,学生要体验到盲人的难处。宋老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更深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照搬书上的扮演盲姑娘这样的方法,而是去特殊学校拍摄了盲姑娘田婕妤的生活视频,录制了她的心声。恰当地用好教学资源,不仅带领学生走进田婕妤的生活,更让学生直接走进盲姑娘的内心,真切地感受到盲姑娘来自身与心的艰难。“……春天来了,我闻到了花的芬芳,可是我却看不到它,什么是红,什么是绿,我不知道……听说大路很宽,可是我却不敢大步往前,东西就在眼前,可我的手却不知伸向何方……我害怕,害怕听到‘瞎子’的叫嚷,害怕别人瞧不起或者是可怜……”这段盲姑娘的心声一定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不是单纯地同情残疾人,而是从内心深处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2.充分利用,指导行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那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只有在生活中践行,才能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激活他们已有的相关的生活经验,让教学资源成为对儿童生活的有效引导,去实现课程内容与儿童经验的整合,真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增进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生动性。?一位老师这样给《想想他们的难处》这堂课结尾:面对残疾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行动起来吧,这里有一张“爱心存单”,课后请用你的实际行动在这张存单上记下你爱的点滴,(板书:爱)我们到下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