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试题范文1
关键词:中考化学;推断题;呈现形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4
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考试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之一,考题综合性强,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各地的中考化学试卷中都有设置推断题的考查,其中难度、考查知识点、呈现形式等都有所不同,今天就从此类试题的呈现形式上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中考原题的创新呈现形式
2014年南京市中考化学第20题是一道非常经典的推断题,我们先看看原题在呈现形式上的改变。
原题(2014年南京第20题):图1中的甲、乙、丙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甲、乙、丙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乙属于氧化物。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甲,可帮助消化。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甲的化学式 。
(2)①若乙在常温下为液体,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乙的化学式为 ,丙的化学式为 。
②若乙在常温下为气体,且可由甲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则乙的化学式为 ,丙能与①中的丙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一个即可)。
③写出①中的乙和②中的乙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本题从题型的设置上看和正常的推断题差别不大,仔细研究却可以发现其中的呈现形式上是有所创新与突破。题目所给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只有三个物质,但是在题目中只有甲物质可以确定是盐酸,而乙和丙却是不同情况下的两物质,这对于学生答题存在干扰,加大了难度。同时题目中要求学生写出不同情况下的丙和乙互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原本看上去简单易推断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变得不似图形显示的那么简单,展现了本题命制的亮点,对于习惯了常规推断题物质转化关系图的考生有一定难度。
二、试题呈现形式的变化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对本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进行了如下改变,以此来看推断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可以由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变式题目1:图2中的A~E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胃液中含有适量的B ,可帮助消化;常温常压下C是液体,D是气体,C、D都是氧化物;D可由B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通过上图的改变,将原题变换成了比较常规和普通的呈现形式,学生对这类呈现形式的推断题比较熟悉,做起来应该会有比较高的得分率。若是以这种呈现方式与2014年南京第20题的原题相比较就更加凸显出原题命制的新颖性和创意性,让常规化的推断题有了新的呈现形式。
变式题目2:图3中的甲、乙1、乙2、丙1、丙2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甲 ,可帮助消化;丙1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常温常压下乙1是液体,乙2是气体,乙1和乙2都是氧化物;乙2可由甲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原题命制的思路可能源自立体图形。原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只有3个物质,但是根据题意是在此基础上由于乙物质的状态的不同出现两种不同情况,从而形成如上图的物质转化关系,体现出原题由平面化的图像可以抽象为立体图像的思路。虽然初中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思维想象力,但是原题的创新程度和思维想象力却是具有很高水准的。
通过以上两种变式的研究与探讨,可以发现推断题主要以题干和物质转化关系图组合的呈现形式为主,题干主要是呈现题目所给的相关信息,那么物质转化关系图的呈现形式的变化也许是推断题呈现形式变化的方向之一,命题时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创新,让中考化学试题能有一定的新鲜感。当然全国各地也有一些城市在题干信息上或是其他类型的题目进行了创新设置,值得我们今后继续研究。
三、依据原题的思路原创试题
根据原题的创新思路和试题呈现形式,笔者再据此原创编制了一道类似题目以供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题目3:图4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均由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其中甲是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成分,乙俗称消石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D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乙在农业上的一种常见用途: 。
(2)①若甲、乙、丙、丁为不同类别的物质,丁的化学式为 。
②若丁是侯氏制碱法中制得的“碱”,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写出②中的丁转化为①中的丙的化学方程式:
。
本题是依据原题进行的改编试题,根据原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设计了四个物质组成的正方形图形。其中甲、乙两个物质是固定的,依据题意丙、丁两个物质存在不同的情况,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相比原题,本题涉及的物质更多,主要考查物质类别区分,酸碱盐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涉及的化学反应更多,难度相对较大。
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考试中常考查的经典试题,经过众多老师的研究编制,试题的呈现方式和物质转化关系图有了一定的创新变化。虽然在考查的知识点上无法做过大的变动,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突破与改变,让中考化学试题有着自己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在这类试题的创新改变较好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发展其他类型的试题进行多方面的改进,让我们的中考化学试题能越编越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走好学习化学知识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试题范文2
【摘 要】小专题复习是初三化学复习过程当中的有效方式之一。将繁杂的化学知识点以小专题的形式予以归纳和呈现,可以使得知识点清晰化、体系化,为学生们对于整体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提供便利。笔者在实际教学当中多次应用小专题教学模式,均收获了十分理想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 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①水的组成;②水的净化;③硬水的软化;④水资源的保护;⑤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③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 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①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②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专题复习是十分适用于初三化学复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借助专题的设立,原本数量繁多的大小知识点被有机整合,按照专题内容归类的过程中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学生掌握起来更加条理清晰。另外,在小专题内容设计中,教师加入适当的难度,方式上再调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高度。易于操作、效率颇高的小专题复习模式值得每个初三化学教师对之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仇家赛.论初中化学专题复习[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2]蔡宏伟.初三化学专题复习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初中化学试题范文3
一、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若想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须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予以高度重视,以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且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职责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且掌握所学知识点,并灵活应用于日常实际生活中。考虑到不同知识点以及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初中化学传统教学方式,有意识观察学生课堂中的具体反映,以此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并着重讲解教学中难点与重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有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方程式,此类问题为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相关问题,教师可根据其特性设计形式多变的题型。教师可设计为:针对可逆反应3CB(s)+2A,待此反应平衡后,对其加温、加压,观察具体平衡变化情况,提出问题:生成物C与反应物A具体状态是什么?此反应为放热还是吸热反应?教师应先与学生一同回顾达到平衡各类条件和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平衡状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重新认识,然后让其自由分析讨论,待学生基本理解后再予以详细讲解,并依据学生反映进行教学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将教学与评价完美结合,使学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教学评价多元化
要实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须将教学评价融入至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形式,使教学评价向多元化与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向发展,以构建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教学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并改善传统教学评价单一性与片面性,增加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形式与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中科学课程可从科学概念、探究(包括过程与方法、能力)及态度等方面予以全面评价;评价形式可包括前置型评价(新课引入前)、过程型评价(学习期间)及终结型评价(学习后);评价主体应不单是任课教师,还须包括校长、学生与学校外部教研部门,甚至学生家长等,以使教学评价向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若学生于问题回答时出现不自信、犹豫等现象,教师应给予肢体或者语言鼓励,肯定眼神或鼓励式微笑均能作为评价形式激励学生,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化学兴趣。此外,化学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可在其作业后面写一段中肯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自身表现情况,从而改善不足之处并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多元化教学评价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单一性与片面性,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等方面实现多元化,有利于更好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融合教、学、评
初中化学试题范文4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利用新授课前导入,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但真的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或者观看实验、挂图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在溶液浓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录像:利用不同浓度的氨水给相同的农作物施肥,会看到农作物出现了不一样的生长情况.老师再演示一个实验:取相同的两个水杯,将红糖加入水中,一个杯子多加点糖,另一个杯子加很少的糖,然后问学生:你估计哪杯水比较甜?学生在这两个情境中会初步认识到什么叫浓度――本节课需要研究的对象.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明确了探知的方向.
二、创设让学生提问的机会
新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而教,教学生会学习是关键.知识是无限的,有限的学校里的学习时间是无法学完所有知识的,只要让学生会学习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而不是包办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应该让学生尝试判断自己的思路是对还是错,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不合理的问题或者错误的解释问题后,老师要耐心地指导,甚至是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而不是简单地下一个不对的结论,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尊心.
在教学中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某些学生思维很快,语言也很快.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说出自己的想法来,无论他说的对还是错,都干扰了其他同学的思维,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这些“快嘴”的学生,老师不能只用批评的方式对待他们,一味地批评可能收到相反的教学效果,他们可能不再快嘴了,但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了,思维也不再“快”了.解决快嘴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课后时间与这些学生商量一下,既要鼓励他们发言,带动其他不喜欢说话的同学,又要使他们学会周密思考,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从阅读中产生问题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与产生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在阅读教材、报刊、网络信息时,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有些内容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有些信息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从而形成了问题.比如,他们在阅读资料时发现这样的信息:中国人在烧黑色的石头.学生会理解思考:这个黑色的石头是什么物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猜想这个黑色的石头可能是煤炭;当前提倡绿色能源――酒精,他们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酒精为什么能代替汽油?为什么说酒精是绿色能源?
四、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问题意识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能使学生直接地感知到化学的奥秘与神奇,实验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酒精能燃烧,而水为什么就不能燃烧?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放置一段时间后,瓶口为什么能产生白色的粉末?加热固体药品的时候,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实验的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理论的差异,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地设计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产生惊奇、不解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五、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的时候,常常会与自己的化学知识产生矛盾,进而形成问题.比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白色的污染有什么好的办法将其消除?面粉为什么能发酵?酒、醋是怎么酿制的?衣服的油污如何除去?白色的衣服能与褪色的衣服一起洗涤吗?生活是化学学习的力量之源,学生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后,常常用掌握的知识重新审视身边的事,他们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就成为了一种问题的来源.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培养问题意识,使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比如,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预防?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从而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科学探究,让学生寻找问题
初中化学试题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教学实效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例题的讲解是必须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更想在例题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1]。教师要想办法把例题利用起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就如何利用例题教学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生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来获取知识的,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在教学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许多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去开展教学活动。
1.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材中的那些例题主要是为了对原理和概念进行解释,但是教师并没有把这些例题充分利用好,他们只顾着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步骤,让学生把这些例题死记硬背下来,并没有让它们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并没有把这些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迫于升学压力,总是把学生的及格率、学生的分数挂在嘴边,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不要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了[2]。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应用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此看来数学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对于许多中学生而言,他们都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学习如何解题,而对于数学的实用性方面了解得比较少,在学习一些数学概念以及定理的时候,学生不能够灵活地结合相关例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进行例题教学
1.结合实际,因人用法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虽然已经给出了解题方法,但是教师也不能够完全照搬,还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找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比如有这样一道题,a是大于0的,b和c都是小于0的,那么a(b+c)的符号是什么,常规的解法是根据已知条件我们知道b
2.一题多解,自主择法
教材中的许多例题都不止有一种解法,所以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尽量找出题目中的一些潜在条件,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学生可以从多种解法中找出一个自己最容易掌握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它过(-2,0)这个点,并且我们还知道它的顶点坐标为(1,18),试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常规的解法就是既然我们知道了二次函数的顶点,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顶点式列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y=a(x-1)2+18,此外我们还知道函数过(-2,0)这个点,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从而求出a=-2。从而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2+18。这是比较常规的解法,从条件出发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x=1,我们又知道二次函数图象跟x轴的其中一个交点为(-2,0),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另外一个交点是(4,0),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2)(x-4),我们又知道图象过点(1,18),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的解析式可以求得a=-2,由此可见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x-4),这种解题的方法更能体现出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当学生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创新。
3.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采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要由浅入深,先给学生讲一些比较简单的例题,然后逐渐增大难度,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有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需要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它的根与方程6x2+5x-50=0的根呈相反数。学生见到这道题目之后一般会先去求方程6x2+5x-50=0的根,然后把两个根取反就很容易得到所求的方程。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根与导数的关系进行求解,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我们知道所求方程的两根与已知方程的两根呈倒数关系,也就是说所求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x1)+(-x2)= ,(-x1)(-x2)=- 从而求出方程的表达式。这样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教师还可以以这两个题目为契机,让学生分析这两个方程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通过猜想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教材中的例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对例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适用性的原则,并且精心选择例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玲.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要在“多”上做学问[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2(7):36-37.
初中化学试题范文6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配备不足,专业不强。
目前我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依旧欠缺,部分地方教师资源匮乏,这些地方以小城市及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为主。为此,国家对初中化学教师的选拔门槛并不高,这就导致地区教师水平下降,以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依次递减。这些从事初中实验教学工作的老师只能勉强应用一些基本的化学术语进行授课,严重影响当地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外,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城乡教师调配不合理及对初中教育不重视,在中学普遍存在化学教师和化学实验员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与大部分中学教师配备不合理和化学课性质有关,为了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个老师往往带几个班,导致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教师几乎没有时间进行精细的课前准备工作,无暇顾及学生个体差异性,同时减少了各种化学实验活动,化学研究性学习等,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减少了实践机会,受教育人群增加造成了学习资源配给不足,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给中学化学实验教育造成了隐患。
2.实验设备陈旧,药品匮乏。
目前,在个别中学,由于学校经济实力不强,实验经费少之又少,另外,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中学的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在很多时候,药物到位情况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进度,使得教师无法及时为学生演示实验细节,活动探究也无法及时开展,学生更无动手的机会,实验教学质量也不理想,学生探究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差,导致学生实验素质低,学习效率低。
3.教师新课改意识不强,教法单一。
传统观念里老师是高于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做该做的笔记,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老师一直在给予知识方面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在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遏制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不利,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扮演好引路人角色,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步步指引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集体讨论或合力完成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团体分工作业。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1.化学实验是不是化学教学的根本。
很多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平时成绩和升学率,学校不遗余力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需要学生不停记忆基础概念的东西,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在竞争,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逐渐形成了错误的学习模式,走入了学习方式的“死胡同”,把“活”的知识学“死”。许多学生因为走进了这样的学习误区,渐渐对学习化学失去信心,有的甚至开始惧怕考试。其实,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立根之本。然而,在当前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实验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实验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存在。很多老师就异常困惑到底应不应该把化学实验当成化学教学的根本,毕竟化学理论才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2.化学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改变教学模式。
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首先需要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创建良好的教育模式,即体系,老旧的教育观念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学习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忽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中国的中高考制度到底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为了学生的将来,我们应该以能力为重还是应该以考试为重?这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