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卡夫卡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卡夫卡名言

卡夫卡名言范文1

【关键词】 耳鸣;氟桂利嗪;卡马西平

耳鸣的病因及影响因素较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我科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中,男57例,女40例,年龄18~68岁。患者均以耳鸣为主要症状就诊。专科查体未见中耳及外耳病变。全部病例均经纯音电测听检查,其中感音神经性聋60例,听力正常37例。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对照组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20~68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盐酸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批号061015765)10 mg,每晚口服,有效后改为每晚口服5 mg,维持2个月。卡马西平(上海三维药业,批号060516)每次口服100 mg,2次/d,第2周始每次口服100 mg,3次/d,维持2个月。对照组:谷维素(临汾奇林药业,批号0602142),每次口服10 mg,3次/d。复方丹参片(北京大恒倍生制药,批号060612)每次口服3片,3次/d。卡马西平用法同治疗组。

1.3

疗效评定

根据耳鸣变化的自我判断评定疗效标准[1]

(1)治愈:耳鸣完全消失;(2)有效:耳鸣从持续性改为间断性,或耳鸣程度明显减轻;(3)无效:耳鸣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愈8例,有效36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48.6%。两组相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有8例于服药第2天或数天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嗜睡4例,口干2例,恶心、乏力2例,症状均较轻微。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盐酸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止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引起血管扩张,改善耳蜗微循环。盐酸氟桂利嗪可抑制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组织,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阻断皮层细胞的异常同步性放电,从而衰减或消除耳蜗的病理刺激,使耳鸣症状减轻或消失[2]。卡马西平通过阻滞钠通道稳定过度兴奋的细胞膜,抑制反复的神经放电,并减少突触对兴奋的传递,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本组结果提示,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耳鸣,疗效确切。但本研究疗效评价采取患者自觉耳鸣变化为依据,因此,不免存在心理因素、耳鸣耐受等对疗效评价结果的影响,加之本研究观察的例数较少,时间较短。所以,更客观的疗效评价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卡夫卡名言范文2

小区门口有一对中年夫妇,他们以卖水果为生,他们的车上每次只有一种水果,什么草莓啦,苹果啦,西瓜啦,桃子啦,都是满满一车。可能都是依着时令的新鲜水果的原因吧,顾客很多,生意自然做的也不错。

这次经过,我也就买了一些桃子。那女主人热情的告诉我,说是南部山区的桃子,又大又甜,然后教给我如何选择。我报以感谢,然后和她攀谈起来。

原来,他们的老家都在南部山区,为了儿子上更好一些的大学,就在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能放下两张床,屋子太小,自然也有些黑暗。可是为了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

我予以理解,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是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就该值得敬佩。我问:“为什么你的桃子这么受欢迎?”女主人笑了,告诉我,每天夜里两点,他们就出发去山区里摘桃子,收购桃子,每天的桃子都不会留存到第二天,所以顾客每一天吃的都是最新鲜的桃子。

“夜里两点?山区没有路灯,一定很黑,你们不害怕吗?”我有些吃惊,深夜两点,很多人都沉浸在梦中呢。她又笑了,笑得很真:我们趁着黑夜出发,心里想着太阳很快就升起来了,于是,黑就不可怕了。更何况,为了孩子上大学,我们吃点苦算得了什么呢,儿子就是我们心中的光明啊。

我惊讶于只有小学水平的她能说出这些话,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似乎看到凄凄黑夜里,他们开着那辆二手的货车,奔波在山路上,只是车灯一闪一闪,告诉我们,黑暗只是暂时的,心中有光明,第二天的太阳一定会照样升起。

2.

那是一个洞,很黑,很暗。

我们需要坐船,才能顺利游览。那条船,一共四排,每一排能坐四人,上船的时候,灯还亮着,等我们都上了船,灯一下子就灭了。于是,女儿感到害怕,紧紧拉着我的手。

那样的黑暗,我们什么也看不清,但是越是黑暗里,船桨滑动水流的声音,却分外清晰。

“小心两边的石壁,不要碰了头。”船夫提醒我们。船行速度很慢,于是,我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极不规则的石壁,就在我的左边,在我的头顶,好像我一小心就一定会碰个头破血流。我赶紧让女儿坐好,怕真的会掉进水里。船上的人也默不做声,似乎能听到大家并不均匀的呼吸声。

“仰头,看天。”又是船夫温和的声音。我赶紧抬起头,起初还是一片黑暗,真是伸手不见五指,让我们看什么呢?

忽然,一点光映入眼帘,“看,萤火虫。”不知是谁的声音。

那光,仅仅一点光,却感觉到心豁然亮了些。船继续前进,几点光出现,继而是点点光,闪烁,朦胧,让人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这就是萤光洞,一个个萤火虫,有的静止在石壁上,有的来回飞翔,发出点点闪烁的光,却如同天上的星星,让我们惊喜无比。这些在黑暗里生存的小小生命,在黑暗里,却不惧怕黑暗,依然自得其乐,依然惬意地飞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多么美好。

看过萤火虫之后,便是豁然开朗的一个大洞,那里灯光闪烁,特别是那些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等,在七彩灯光的照射下,扑朔迷离,而又让人叹为观止。

地下大峡谷的行走早已成为过去,但是那黑暗里萤火虫的光,常常在记忆里闪现。或许,每一处黑暗的罅隙里,都缝合着生命的奇迹。如同小小的萤火虫,发着微弱的光,却可以唤醒心灵,温暖生命。

3.

“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这是中国作家阎连科在布拉格领取2014年卡夫卡奖的时候的演讲所说的。

阎连科说自己是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曾经那缺衣少食的岁月里,他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任由幕布般的黑暗,将自己包裹。于是,他领悟了:煎熬,就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曾经在那个艾滋病村,看着备受疾病折磨的艾滋病患者,看着那个死亡像日落一样的村庄。他感觉: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失了一样。曾经在黑夜里看着盲人拿着手电筒,那天色愈黑,手电筒的光亮愈发明亮。他感悟到:有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愈为温暖。

太多的曾经,让他感受到,他就是一个黑暗的人。既然无法躲避黑暗,那么何不和它温柔相处呢?于是,他在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温暖,寻找爱、善和永远跳动的心灵,那就是写作――他试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如今,他做到了,获得了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的卡夫卡奖。

4.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于是,黑暗一半,光明一半。

卡夫卡名言范文3

心是一扇无形的窗,有的人紧紧关闭,有的人半虚半掩,有的人全然敞开,于是心灵世界就有了不同的色彩,人生的舞台上便演绎出了各不相同的故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有以下两个特点:一、鼓励创造性思维。作文材料表述的三类人的心灵,包括“紧紧关闭”“半虚半掩”“全然敞开”,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群,而且并没有作出价值判断,所以不管立什么样的观点、选何种角度,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可以,不管是议论还是抒情都可以,关键是你的表述是不是体现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二、引导说真话、抒真情。题目定得比较宽泛,唯一的指向性要求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其中隐含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实的文章。

[实用素材]

1. 名言警句

(1)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进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锺书)

(2)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

(3)别人站得远,我们就站得近,距离便会缩小;别人冷漠,我们就热情,就会逐渐热络。唯有主动付出,才有丰盛的果实得以收获。

2. 打开心窗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郁闷不语。

师傅看出其中玄机,自也不语,微笑着引领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师傅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之上。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能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窥师傅,师傅正安详地打坐于半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和尚有些纳闷,不知师傅的葫芦里到底闷着什么药。

过了上午,师傅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回到寺内。

刚入寺门,师傅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了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了寺门外。

小和尚不明白师傅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岗、树林,鸟语、水声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傅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进去后,师傅问:“外面怎么样了呢?”慧能答:“全黑了。”“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师傅说,“外面还是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还在。”

慧能突然顿悟,明白了师傅的苦心,所有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

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暗淡,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春光,而是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所有朝向春光的窗户悄然关上。

[佳作示范]

春天在敲门

王晓敏

四月的太阳总是醒得那么早,春光肆无忌惮地四处弥漫。可是,微弱的晨光却被那扇关得严丝合缝的铝合金窗所拒绝,外面鲜活的空气渗透不进那厚厚的玻璃。他一如既往地躲在自己阴暗的小屋中,谁也不能打扰。

“咚咚咚”,阳光来敲门,那是春天的使者,但他拒绝了;

“咚咚咚”,热闹来敲门,那是春天的脚步,但他躲避了;

“咚咚咚”,欢乐来敲门,那是春天的生命,但他退却了……

他的心扉已经不会再向外界敞开了,他只是永不停歇地去回忆那逝去的岁月,那消失的春天……

消失的春天

五年前的春天里,他是多么幸福呀,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穿梭在满是红花绿叶的乡间小道。他采一朵桃花送给妈妈,妈妈笑了。他采一朵月季送给爸爸,爸爸也笑了……不对,笑脸渐渐地模糊了,无情的爸爸牵着别人的手走了,他看见,月季花谢了,片片花瓣散落在他身上。而不幸的妈妈,年纪轻轻就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旅程,也带走了那朵桃花。他没有流泪,他不知道命运为什么要如此捉弄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知道:春天,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与春天抗争

从此,他疯狂地崇拜起卡夫卡,那个同阳光作斗争的伟大的作家。他几乎可以把卡夫卡的《城堡》倒背如流,从那里,他好像获得了一种力量,他看到一个用痛苦磨砺出来的灵魂执著地与孤独为伴,永远地反对阳光,拒绝光明。于是他学会了用作茧自缚来保护自己,他逃避着每一个春天,惧怕着每一个试图打开他心扉的人。他的老师、同学、邻居,每一个人都尽着最大的努力来开导他,帮助他,他们坚信,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还有着一丝丝的活力,一定可以重新唤起他对春天的热爱。

春天的苏醒

他依旧孤独地生活着。诚然,偶尔他也会被执著的敲门声引起一丝悸动,但仅仅限于悸动,他永远也不会打开门。他翻看着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为这又是一个孤独的人同世界上所谓的光明抗争的故事。然而,当他看到最后一页,那令人尊敬的基督山伯爵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等待和希望”。那一刻,他苦苦筑起的心灵防御之门轰然倒下,他听到了自己内心对春天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久违的春天

“咚咚咚”,他再一次听到了敲门声。这一次他跑去开了门――虽然只是一丝门缝,他看到地上有张字条,上面写着:“走出来吧,美好的春光在等着你,你的朋友和老师在等着你,打开门,你会发现,外面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一刻,他感到一丝久违了的温暖在他的身上洋溢起来,小时候的天真活泼仿佛一下子又有了感觉。他觉得自己的屋子亮了许多,尽管那只是从一丝门缝传来的光明啊!

“咚咚咚”,又有人在敲门。这一次不知是谁,是清风,还是阳光?他再也不会犹豫了,猛地推开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感到春天又一次向他张开了双臂,他笑着,跑着,融入那可爱而美好的春光中去了。

[点评]

卡夫卡名言范文4

“找对象要找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这是《新结婚时代》中一句发人深省的醒世箴言。这部当代婚姻题材的小说首发于2006年第4期《当代》杂志,10月间出版了单行本,迅速占据了畅销书榜小说类的冠军位置。同名电视剧11月起在中国各地电视台热播。由此,“中国婚姻第一”的桂冠落在了作者王海头上,《新结婚时代》与此前的《牵手》《中国式离婚》一起构成了王海创作生涯中的“婚姻三部曲”。

事实上,与其说是“婚姻三部曲”,毋宁说是“离婚三部曲”――三部作品都为婚姻画上了“离婚”的句号。评论界普遍认为,三部作品步步为营,深入刻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脉络。他们之间形成的递进关系勾勒了中国人这些年婚姻观念的革命进程。尤其是《新结婚时代》,大胆对已经被“打破”的“门当户对”观念进行了重新反思――《新结婚时代》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导致观念错位、最终黯然分手的故事。

显然,王海的三个文本部镌刻在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上,尤其是《新结婚时代》,还原生活已经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故事中诸如“找对象要找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这样的“绝句”,有的是坊间流传已久的民间语句,有的是王海人的真切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王海也是一个为婚姻付出了极大代价的人。

在文本遭遇异化的今天,坚守现实主义的写法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显然,王海“固执”地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现在看来,她的故事讲得相当不错,毕竟,畅销书榜和收视率的数字要比“下半身”的誓言实在许多。王海也坦承“还是现实文学的作品比较让我喜欢,像钱钟书、张爱玲、鲁迅的文字”。她说:“但是我不喜欢卡夫卡的小说,曾经在不是特别自信的时候喜欢过,但现在觉得不用在乎一些写意化的描写了。”

《新结婚时代》是先有剧本,然后改编成小说。“改编成小说之前我还把剧本重新看了一遍,同时看了一些喜欢作家的作品,汲取足够的营养,才敢开始动笔。”王海说。对她而言,在剧本和小说之间,“写小说更加困难一些,因为中间涉及―个语境转换的问题。剧本可以和演员互动,让演员来表现痛苦、快乐,小说得把这些心理活动或者场景统统用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部24集的电视连续剧播出之后,观众的热情反馈与当年的《牵手》《中国式离婚》如出一辙。赞扬之余,也有大批观众对电视剧中女一号的扮演者刘若英的口音问题提出了异议。刘若英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位北方女孩,浓重的台湾腔让部分观众大为不满。百度贴吧里有关“刘若英口音问题”的帖子点击率一直高居不下。一位观众这样评价:“北京话说不好就说普通话,但她一口一个‘我们社儿’,的确很不自然,学了还不如不学,其实也没必要学北京话。”对此,王海认为:“评价一个演员关键在于她演技好不好,而不是去看她说的什么话。在演技上,谁能跟刘若英比呢?当然,如果她能说好北京话,就更好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琳娜》的开篇有一句流传百世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拥有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显然,与这句放在当代社会显得有些老套的话相比,王海在《新结婚时代》中的警句更容易引起当代中国人的激赏。天涯社区里,有观众倡议评选《新结婚时代》里最切中要害的话,获得广泛赞同的三句话是:“找对象要找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如果他没有把你介绍给他的家人,那就是给自己还留有余地。”“你可以不爱江山爱美人,但是告诉你,没有一个美人是不爱江山的。”

100多年前,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娜拉出走”为结局预示了娜拉摆脱家庭桎梏的抉择。今天,王海用生动的故事为当代中国的婚姻变迁做了生动的注解,难怪美国知名媒体报道中国婚姻现状时,都要采访这位“中国婚姻第一”。

摇啊摇,《云水谣》

卓别灵

《云水谣》有足够感人的故事和足够丰满的人物,但尹力还是不够有信心

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点映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这句话让《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变得有价值。

他说,经历过前几次商业大片的尝试,终于认识到拍摄商业片是需要做减法的。“黄金甲”减法做得好不好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是他的这点感悟适用于每一位致力商业片的导演。

《云水谣》是一部在创作上攒足了激情的主旋律商业片,故事精彩,制作精良,气势滂沱和浪漫细腻兼具,自始至终体现着导演的实力和真诚。只是,一个攒足了激情的导演是不可能做减法的,手段和目的之间,他不会走一条简单、恰当的直线,总有一些多余的东西会跳出来干扰你,在不知不觉中把你本该得到的感动冲淡。

40年代的台湾,陈秋水和王碧云相恋,政局动荡中,秋水不得已逃亡到大陆,两人从此天各一方。50年代的大陆,上海姑娘王金娣爱上了秋水,为了这份爱,她追随秋水来到,还将名字改为“王碧云”。串起这两段旷世恋情的是王碧云的侄女,她一直在寻找这段爱情的归宿,由于这个人物的出现,影片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中跳进跳出,结构相当精巧。

影片结尾,终生未嫁的王碧云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秋水和金娣的儿子昆仑。昆仑对她说:“阿姨,我是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儿子”。那一刻,碧云无语落泪,两段铭心刻骨的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得以结合和延续。

《云水谣》表现最出色的演员是李冰冰,她扮演的王金娣有着少见的直率和坦白,而且还有一种内在的幽默感,一出场就立刻打动人心。相比之下,陈坤和徐若暄的演技还停留在偶像剧水平,人物的年龄跨度也不明显。众多配角中最见功力的是扮演陈坤母亲的杨贵媚,她的表演节奏相对其他演员要慢上半拍,然而就是这一慢,将角色性格和情感的味道充分体现出来。

敢于慢下来,静下来,这是心中有数的表现,而这也是导演尹力在整部影片中缺失的东西。《云水谣》有足够感人的故事和足够丰满的人物,但尹力还是不够有信心,他很怕画面一旦静止下来观众会觉得闷,于是在配乐尽量煽情的同时,镜头也尽量富有动感。《云水谣》没能做减法的地方主要是运动镜头的使用,除了少数几幅风景,大部分没有对白的段落中摄影机都在动,角度还变化多端,左右平移的,上下浮动的,360度角旋转的,俯视前行的,有必要的,没必要的。很多报道和评论都提到了影片开始时那段表现台湾40年代市井风隋的长镜头,那个长达几分钟的运动镜头用得的确恰如其分,既有想象力,又尽显导演调动场面和营造真实氛围的能力,是精彩一笔。但是再好的手法也怕用滥,在观众需要跟片中人物建立关系,需要踏实下来细细品味的时候,镜头不合时宜的运动大大影响了情感的投入。

卡夫卡名言范文5

计算机与艺术世界

       对作家而言,计算机已不仅仅是写作工具,还是作家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信息的捷径。多媒体光盘成为大容量艺术资料库。通过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查询和分类查询,作者可以在因特网上得到创作所需的各种图文资料,可以与同行、读者、出版界进行双向交流,还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寻求出版合作意向。

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计算机给文学研究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和一些新的角度。如,在文学作品风格、语言特征的测定,作家、作品真伪的考证,作家作品辞典的编写,文学研究资料的自动检索,文学作品的模仿等。

       计算机已经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许多计算机软件具有绘图、三维动画、数据统计、资料检索功能,一些特殊软件甚至能进行文学创作、谱曲、虚拟现实。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部分作家艺术家离不开的创作帮手和伙伴。明天,它可能成为传统作家艺术家的竞争对手。甚至计算机本身成为创作者。同时,计算机给文艺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新载体

       作为一种新载体,光盘成为大容量艺术资料库。

       电子出版物的主要形态有: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图文交盘(CD-G),照片光盘(PHOTO-CD),集成电路卡(IC  CARD),以及网络出版物等。只读光盘是目前实用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目前,一片只读光盘有650兆位存储容量,相当于几万张印刷品或数百张软盘的存储量。1000本30万字小说,起码要占用满满的几大书架。今天,满满几大书架的内容可以装在一张薄薄的、成本不到2元人民币的光盘中。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正使一张光盘的容量进一步加大。明天的一张光盘,就是一座图书馆。要不了多久,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传统图书三足鼎立的格局就将形成。

       1993年出版的洋洋12卷的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汉语辞书《汉语大词典》,1998年9月被浓缩于一张光盘中。光盘收入了29万多条汉字、34万多条复词、23万多条成语、51万多项释义、40多万项汉字信息、1万多张关联字表、500多幅图片等。光盘采用23种查询方法,男女声标准普通话发音。一张《中国大百科全书》只读光盘收入12亿字,10万幅照片,不到100元,同样内容的印刷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套76本16开的书,重达几十公斤,字数达6千万,却装入了巴掌大的只读光盘上。一张光盘可以容纳一部大英百科全书、一年的报纸或一个大城市所有用户的电话和地址。

       人类上规模最大、资格最老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收书3492种、79300余卷、约8亿字,荟萃了我国清乾隆以前有史以来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经典论著。全书是3800多位文人历时十年誊缮出7部,连同底本共8部。200多年来,它主要靠手抄本流传,本世纪30年代开始有影印本,但直到80年代才有全套影印本。这套影印本多达1500余册,重达两吨半。正在开发、将于2000年出齐的电子版《四库全书》压缩在160余张光盘之中,具有浏览打印、联机字典、检索等多种功能。由于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篇章、作者、朝代、地域间的检索变得轻而易举。

1        998年9月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是一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和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这项工程拟从传世的大约13万种古籍中,筛选出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堪称中国文化基干的历代典籍1万余种,每种确定1个通行版本和1至3个重要版本,经过整理,将通行版本全文录入制成汉字光盘,将其余重要版本原版扫描附于其后。再编制解读和检索系统。拥有这套光盘,就等于拥有1座收藏1万余种基本古籍、3万余种珍贵版本的中文图书馆。整个工程预计5至8年时间完成。

       电子出版物使书、刊、报纸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创刊于188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目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倘若爱好者要收藏它,难度非常大,长达110年的出版历史,使该杂志要占据庞大的空间。而现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将从1888年到1996年总共109年《国家地理》的图文内容制成4张DVD光盘。世界各地的读者便能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或家里的电脑上方便地查阅杂志的全部内容。

       一部分光盘已经成为大容量的艺术资料库。《当代中国美术家》光盘就收录了4000位美术家的图文资料,计150万字,8000幅美术作品,10分钟录像;《中国摄影家》光盘收录了近5000位摄影家的图文资料,计300万字,15000幅作品,10分钟录像。比起传统的印刷读物,电子出版物容量大、功能全、检索快,更便于保存与携带。一个小小的名为《中国现代散文精品》光盘,就收录中国现代100余位作家的精美散文作品1000多篇,作家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400多幅,新文图志100多幅,现代作家著名格言200多则以及与之相配的戴逸如的漫画作品200多幅。

       西方一些公司正在把某些作家,如弗吉尼亚·沃尔芙、查尔斯·狄更斯、弗朗兹·卡夫卡、格特鲁德·斯坦因等的作品全集全部录制到光盘上。弗吉尼亚·沃尔芙作品的一套光盘已经上市,内容包括所有第一版出版的原文,加上现有的日记、书信、手稿、速写、绘画、照片,甚至还有录音。几张光盘,使经典作品和作者本人立体地展现在读者和研究者的眼前。

       以木石竹铜为文字载体的时代,数十上百册藏书就能够汗牛充栋;以印刷纸张为文字载体的时代,一位作家、学者勤奋写作,著述甚多,能够获取著作等身的赞誉。而今天,一位作家毕其一生写作,其全部作品只能占据一张薄薄的5寸光盘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籍从兽骨、竹简、树皮、羊皮、到布帛再发展到纸张,从镌刻、手书、雕刻版、活字版、铅字再发展到计算机排版。

       电子出版物的产生,使传统的印刷出版物经历着一场革命。一方面,电子出版物在容量上数百上千倍于印刷出版物,另一方面,电子出版物的功能要丰富得多,印刷出版物,可以阅读、抄写,如果是个人的,可以划线、折痕,而电子出版物,则可以阅读、摘录、存储、检索,有的可以查阅背景材料,浏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在线的进而可以参加读者评论和论论,甚至直接与作者交谈。这样,电子出版物使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印刷成一卷一卷的百科全书,现在可以制成光盘,数十卷的百科全书,只要几张光盘就可以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传媒实验室(Media  Lab)正由物理学家乔·雅各宾领导一个小组,进行一项名为最后一本书的研究项目,试图将书籍的优点与先进的微电子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能够储存成千上万种书籍的万能的电子书籍。

       这种书外观与普通书籍差别不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每一页纸都是由两层透明的电极构成,中间埋有千百万颗装在微囊体(microcapsules)中的微粒,微粒呈现白色或黑色,在两侧电极作用下显露出不同的黑白比例,就象电子墨粉一样,组成纸页上的字母。每个微囊体约40微米大小,比人的头发丝的一半还要细。这种电子图书书脊中装有调制解调器、电池、微处理器及其它元件,书脊的显示屏幕上设有各种功能按键,读者可以从它储存的成千上万书籍中任选阅读,还可调节字体大小,甚至可以只需按一个钮,从互联网上下载新书。下载一本新小说目前大约只需一分钟。这种电子图书不仅携带方便,还可进行各种处理,因为信息是以数字方式存储的。如字体可大可小,可用电子笔在页边作注释,把自己的评论存放在书脊中可插拔的新存储卡上。

       1998年这种可以删改、可以擦写的电子书已经在美国上市,售价在500至600美元左右。由NuvoMedia公司推出的这种重约06公斤的火箭牌电子书(Electronic  RocketeBook),能够从网络上下载、存储多达4000页的材料,本身还包含有一本字典并允许电子标记划线、摘要笔记、字词查询以及更改字体。当读者读完时,可以把这些材料删除,或者传回到计算机硬盘内储存。〖ZW(〗网址:nuvomedia.com和barnesandnoble.com〖ZW)〗SortBook公司也推出了内置有336Kbps调制解调器的电子书。〖ZW(〗网址:softbook.com〖ZW)〗这种装有计算机芯片的电子图书包含有巨大的信息库,囊括当今所有畅销书的内容,并可用新的图书不断进行替换。

       据研究者估计,未来这样一本书内可以储存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1700万册藏书的内容,真可谓读者要买的最后一本书了。这本特殊的书可以随身携带,带上它意味着带上一个流动的图书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书还可以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能够显示活动的插图。

新工具

       作家艺术家纷纷换笔,使用计算机这一新的创作工具,导致手稿的消失。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笔是用芦苇杆制成的。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古埃及人把芦苇杆的一端削尖,在芦苇杆里注入一种由颜料和水调成的稠状物。书写时,只要挤压芦苇杆,墨水就会流下来。古希腊人则使用一种针形铁笔,在一种涂了蜡的书写板上刻字。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开始用毛笔和墨在竹木简上书写。公元6世纪羽毛笔出现,是笔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尽管一只羽毛笔使用寿命只有一周左右,它却在西方被人们使用了1200年之久。1870年,英格兰伯明翰出现了钢质笔尖的蘸水笔,为自来水笔的出现打下基础。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寿保险商瓦特曼从物理学的毛细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自来水笔。这种笔的墨水由一个胶囊贮存。圆珠笔则是1944年阿根廷的拉兹·比罗发明的。比罗发明的这种圆珠笔笔尖是一个磨光了的小钢球,直径只有1/25英寸。

       早在时期,中国作家就体验了一次换笔经历。那时是用钢笔取代毛笔。今天的作家,又体验了一次新的换笔经历,这次是用电脑键盘取代钢笔。1997年5月28日,电脑报社和清华紫光扫描仪销售中心在中国作协向马识途、王蒙、陈建功、邓友梅等作家赠送了紫光小旋风系列5A彩色扫描仪和文字识别软件。受赠的几位作家用电脑写作已经多年。由于早年的作品都是手写铅印的,他们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不得不先在原作上用笔勾勾划划,再全部重新敲入电脑,既费时又费力。而用扫描仪可以把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自动输入电脑,再用相关软件把输入的文字自动识别并存储进电脑,能够极大地改善作家的写作、编辑、收集资料。  

       显而易见的是,电脑并不能帮助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而只能减轻一些作家伏案握笔、修改涂写之苦。一种观点认为,作家手中的电脑没有’脑’字可言,电脑对于作家来说,只意味着打字机的功用而已。今天的电脑甚至能够做到你说我写,给作家带来更大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这类软件问世,如1998年6月台湾听写王公司推出的集语音识别与手写识别为一体的听写王汉字语音输入软件。如果一台电脑拥有这一软件,那么一个会说标准普通话的中国人可以用每秒3个字的速度阅读文章,计算机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0%。该软件还有自动修复功能,能够适应某个用户的语音和词汇,用户的经常使用可以增加识别准确率。

       还有一些计算机写作软件,能够为写作提供一些便利。如一种名为写作之星(WDS98)的软件,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通过主题词可以快速浏览或摘取中外名著、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文字量达1000多万。还有一种联想功能,用鼠标任点一字、词或成语,便能立即联想出丰富多彩的近义词或同义词。

       计算机的推广,导致手稿逐渐消失。人们可以轻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东西,使创作过程逐渐变得模糊、没有个性。而只有手稿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性情,只有手稿才渗透着作者的精神和智慧,并能引起手稿读者的共鸣。

       那些创造历史、改写历史的珍贵文献,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智慧的象征。1987年,小说家卡夫卡写给未婚妻的亲笔信件以6050万美元拍卖出售。1994年11月,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代价,购得达·芬奇的一本笔记手稿。1998年,只有6页的阿蒂尔·兰波的名诗《地狱里的一季》手稿被法国国家图书馆以290万法郎购得。

       与打印稿相比,手稿更真实,更原始,更厚重,也更有保存、收藏的价值。换笔给许多作家带来方便,但手稿的消失也使不少文人徒生一丝悲伤。有的作家说,用笔写作时,下笔更慎重、更聚精会神。

       但手稿也有一些局限。手稿的不易保存、抄写中的错讹,往往使一部著作品出现不同的版本。例如,英国文学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最初诞生于中世纪,当时书籍均是手写形式。由于作者乔叟每页修改很多,导致出现了许多内容不尽相同的版本,使研究者们争论不休。而现在,由牛津大学等5所英、美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运用一种能够追溯物种起源的电脑软件,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各种版本输入电脑比较异同,再与仅存的84卷原著相对照,最后确定出一个完整而权威的版本。

       全体作家换笔以后,手稿将同书法手迹一起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书法艺术是重要的表现之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经历了由象形而抽象的审美嬗变,其枯润疾涩、点画结合、韵律力度,非手写不能体验。现以已经出现了中文手写输入系统,如一种手写画笔,由一个练习本大小的画板和一支书写笔组成。插到计算机的串口上,这种手写画笔就能够方便地实现鼠标的所有功能。也能够起到铅笔、毛笔、水彩画笔、油画笔、圆头笔、方头笔、斜纹笔,甚至雕刻刀和橡皮的功能。这种手写输入系统给电脑配上了一支笔,但毕竟不能像书法那样挥洒自如,体现个性气质修养,有很深的文化内蕴。

       在西方,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使那些抄写经卷的书法家在15世纪从欧洲绝迹。今天的中国作家从老到少的换笔,是否意味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将日渐远离现实文化,成为博物馆艺术?从毛笔到钢笔圆珠笔再到键盘,书写方式的更新换代,使制作过程更加便捷、清晰、干净、整洁,给作家带来极大便利。尽管电脑中也输入了楷隶行宋等十几种书体的简体和繁体,然而经过打印的这些书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整齐划一的新型美术字。今天报刊上常见的舒同体,就是用电脑集取了著名书法家舒同字体的特点,加以组合形成的一种新字体。通过电脑排版,字体除了传统的宋、仿、楷、黑外,有许多是铅字排版根本没有的,如准圆、综艺、水柱、隶书、琥珀、彩云、海报、秀丽等等。字号则可随意设置大小。此外,排版软件提供的几十种网纹、花边也使传统书刊版面呈现崭新面貌。

明天的书法艺术,大概将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

        新角度  

       计算机给文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更新了文艺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计算机能够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单词、句子、整篇文章、整卷书、一些著作,同一作者所有著作,同一代或同一学派作者的所有著作……它的数据库更功能强大,能够自动编译、归纳,为文学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1996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现代语言协会年会上,专家们展示了一些电脑化文学作品,有录在光盘上的文献全文图书馆,有学术论文和报刊资料的在线检索,有集发音、教学和训练于一体的3-T有声词典,还有包含1650首英文诗歌的电子诗集。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功能,使得在含有1650首诗歌的电子诗集中寻找、读取、打印和评注每一首诗变得轻而易举。

卡夫卡名言范文6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多元共生、色彩纷呈的时代,也是语文学习自觉的时代。

鲁迅先生曾说文学能够“涵养人的神思”,使“人生意义,致之深邃”。语文学习纯然是一种精神活动,其重要作用就在于对人的个体精神的“涵养”,以最轻柔的方式呈示自如、广阔而人性的世界。这里,有对生活的照拂和尊崇,有对理想的寻索和奋进,有对人性辉光的敬重与激赏,有对纯真情感的珍视与守候,即使是历史旧景,也会在册页的品咂摩挲中真切感受现实的温度。语文学习可算是一个奇妙的旅程,有心步入,即可自在地安享独属于自己的精神风光,探幽览胜,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更为宁静的想象空间,诠解那些使内心无限丰盈的思维乐趣。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说:“没有经过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重新审度自己的语文学习历程并一吐积悃的愿望,有必要在工作中反思中学语文教育规行矩步的学习方式与不容置辩的传授理念。

1.好读书,不求甚解――做真正的读书人

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在老师的督促指引下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漫天的“有用信息”,接受可贵的人文熏陶,汲取丰盛的精神营养,并通过封闭式的绿色教育,幻想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生命质量。

然而面临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不禁心中凄惶。丝毫感受不到古人的安谧与悠然,沉浸郁,目不暇接,既不能品其言而察其妙,又不能析其章而悟其道,如置身于寂落荒原四顾茫然而无所得,徒让寸阴付水流,却依然终日喟叹精神生活匿乏的沉重压力。

其实,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师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真正的读书人,并非执迷于书本“量”的占有,依附别人信念而生活的人往往会造成自我心灵的幽闭,更何况过于餍饱的读书,也会淡化你品味思想的生命志趣,导致内心的疲顿与不安,其结果正如泰戈尔的那句名言:“疲乏的尽头即是死亡,而完美的尽头却是无穷。”语文的根本魅力还是来自心灵的,根植于人的情感和性灵。一切睿智的言辞皆为心灵的花蕾。语文是精神苗圃中最丰灿的花园,当馥郁的清香徐徐地吹送,引动人的情怀,人们的心智自会怡然的开启,宛若在花前月下畅饮芳洌琼浆的快意,从容地提升自身精神的含量而不费虚功。

昔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九渊则言:“读书切戒太慌张,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幸福的事,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甚至认为,阅读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然而阅读总须沙里淘金,钟情语文应钟情经典,经典记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情感追求和人性的辉光,涵纳着不能沦丧的生命尊严,和不能沉湮的艺术情怀,是一个民族生机勃郁的精神土壤。美国作家凯里・赖克在其《洛克菲勒的忠告》一书中说:“读书的量即使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只会读小说,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人生得到宽慰……想到这一点,你就会自然觉得阅读谁谁谁的白日梦是何等的浪费时间。” 赖克的话深刻地表现出对经典的认同感,经典像温润的玉富有灵性,我们只能听从“感性的召唤”,长久地阅读、对话、品味,而切不可从教育者笔下的先验“观念”和凝定的答案出发。而像梭罗在瓦尔登湖心横舟畅游,不作任何思索地畅读,领略全书的神韵风致以及富用理性的博大和精神的气象,受享文本中最细微的美好情愫与激情迸溅的奇伟创造力。只有自觉自在的阅读,才能感受生命中诗意的相随,在甚嚣尘上的物化现实面前,依然存有追寻纯净艺术生活的内心律令。

自然,并非每一部经典都会令你沉醉向往,爱不释卷。施蛰存在《我的爱读书》一文中坦言:“在我个人,‘爱读书’与‘爱的书’之间,我的感情还是特别爱好着那些‘爱的书’。”品读自己内心悦纳的经典,不仅有厚重的精神凭,且不会徒增心灵的负累。读一本智慧的书是与伟大的人物进行交流,大师的性情绝非一时之悲喜,而是深切的生命思索。纯然性情的悦读,而非急功近利的跃读,会使你体味到人情、人性与爱的真纯濡染的人生况味。

2.我思故我在――做冷静的思考者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苇草。生命的形态诚然卑微脆弱,却有着顽强的思力。夫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是相得益彰的思维过程,死读书而不勤于思考,知识就易胎死腹中,无法活泛起来。这正如郭沫若所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做冷峻的思考者,思考使我们的内心愈为通透、敞亮,在圆和清寂中冷静思索。

鲁迅有篇杂文叫作《随便翻翻》,但他并非走马看花随便看看,而是有思考的翻检。他说,即便翻一些陈年老帐,也可以了解当时人的生活:青菜几文一斤,豆腐几文一块。同样是文质兼美的华章,因思考层次与深度有别而领略与品味的理趣之美殊异,思力深刻地表现出阅读品味的魅力和心灵的洞察力。在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苏菡玲《生命的滋味》、申力雯《经营生命》等篇什中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回归自然,饱览沈从文的《昆明冬季》、朱自清《扬州的夏日》以及杨澜的《向往希腊》的景致,不一样的风景沉淀着不一样的文化,领略着迥异而旖旎的自然风情,并且了悟“任何一种文明原本都是值得敬重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拿来与自家的文化比个山高水低。正如美国有句谚语:‘苹果是苹果,橘子是橘子’。”还可以远古追梦,思考古圣先贤的智哲睿语。在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的呼号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明史・周新传》中思考“冷面寒铁”周新的“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的浩然正气和刚毅之风作为的悲凉;在孔融的《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中感悟“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的真谛,在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中领受偃蹇孤恃、不谐于俗的志趣。以往的咏叹在沉思自省中铸就多姿而丰富的生活画面。“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品其文辞,悟得妙谛。拨开尘世的烟云,可以发见文字间有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对自我的严正解剖,对人生的痛苦追索,对亲情的不舍依恋,对未来的翘首企望……这些皆为人类心灵的向度。

思想者的书是智慧的灵光,心灵的交流存在着情感和思维的冲撞,我们的思力往往有所拘囿、闭抑,自然我们也不臆想非要与大师同席论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在读精神大师的作品时,我们的姿态不应是茫然的尊崇甚至顶礼膜拜,而是静心潜沉的涵泳。鲁迅研究学者靳新来先生曾说:“读鲁迅时,要感觉鲁迅就像邻家大伯一样的蔼然亲切。”鲁迅文辞朴实刚健,为何一定要在无限深刻中茫然若失呢?纪德也说:“崇拜上帝如果没有分神的时候,那么灵魂也会疲惫不堪”。世间本没有所谓“圣人”,过分庄严、崇高、神圣的氛围,让人真切的感受不是人格之伟岸与崇高,乃是心灵的囚困与压抑,执迷于一端,终日枯坐,悒郁烦闷,失去了理趣的盎然。故我们应为经典祛魅,汰去那些神秘不清的暧昧成分,方可切实窥其至深之精妙和真理的质朴。

一个思力很强的人不会因知识的芜杂而失去自身鲜明而独立的是非判断,并有勇气批判,坚守真理的立场。余秋雨在《书海茫茫》中说:“文化是社会的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分寸。”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le, SedMag is Amicus Veritas”(这是拉丁文,其中文意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坚持真理追求,批判继承,黄钟大吕、八音和鸣,仍有不谐的音符存在,我们不能仅仅品读赏心悦目的文字,还有努力接触搅动灵魂的语言,那些让人心头凝重的哲思。诸如赵丽宏的《在柏林散布》、路翎的《英雄的舞蹈》、毛姆的《江上歌声》……人非尺蠖,志当存高远,故士不可不弘毅,他们的思考、眼光皆对历史的人性的热忱的注目。

3.笔补造化天无功――做冷峻的书写者

柏拉图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

好学深思者,往往一旦发言,便能遮住他人的声音。然而承纳语文的滋养,以及古圣先贤的精神砥砺,却“大音无声”,惜墨如金,竟至于枯槁无力,思而难述,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心力。

走进语文,万不可思而不述,在创作的激情盈溢心胸,须用笔墨挥洒自己的思想灵光。美国“交替性的诗人”弗罗斯特在其《谈诗艺》中认为:“一首诗就是在心有所悟之瞬间被抓住的一缕思绪”。稍纵即逝,迅如电闪。往往就是这不经意的灵感的袭击,激发内心书写的激情。当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去翱翔时,你是不应该爬行的。读书与思想,最终只有通过书写和陈述才能获得合度的存在与非凡的表现。冯骥才在《无书的日子》中说:“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书写,纯然是个人的声音,是真正属于自己智慧。梁衡在《书与人的随想》一文中认为:“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迁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后出新,是大智慧。”平时或率性点染、或深思熟虑,皆出自生命个体的经验感受,有感而发,诉诸言语,并藉语言交流、自审、度势、忖人。郁达夫说:“书即是人”(《人与书》),品其文而悟其人,验之于书写者,可知其思想之驽骏。

高行健说:“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把著书立说视为写作的旨归,把出版热销奉为经典的圭臬,是很难写出可贵的文字的。而且文学是条羊肠小道,须有孜孜的韧性品质。天才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即便是现代小说的发端者卡夫卡和二十世纪最深沉的诗人费尔南多・毕索瓦,他们投入的毕生的精力去挥洒,也没获得在生前受享文豪殊荣的机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茅盾曾在写作的矛盾中遭遇挫败彷徨不安;鲁迅的写作不过是自己精神的思缕牵着已逝的光阴,麻醉自己深刻的绝望;现代作家成书最多的沈从文先生自1923年寻至北京,在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作为笔名进行创作,直至三十年代开始书写心中萦绕的“湘西世界”才走向成熟。有好事者问他成功的根由,沈从文先生仅仅回答了六个字:“端起来,放不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写作、写日记,皆为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自足。一番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都能书写出风采绰约的生命现象,只有不甘于冷清和孤寂而坚持的行动,才会收获充实。

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做会心的倾听者

言为心声,聆听智者贤达的声音,才能避免夸夸其谈、坐井观天的危险。

然而当你的阅历不足以通晓他的脾性,便无动于衷,这时可以去倾听别人阅读的方法和体验。吉定老师曾这样指导学生的阅读,她说,名词具有唯一性,有时为了记忆的深刻,我会将一些具有鲜明标示意味的名字概念标注整理出来。如读《左传》中的卅吁、子文、申舟,《论语》中的子羔、言偃、宰予。他们的名字跟他们的思想一样重要。与这些真正的读书人聊天,是纯然精神上的交流,一种心态的表达,兼以思考的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