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都二本院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都二本院校范文1
考生至少应从高三年级开始,就对自己有个基本的入学定位。这个基本定位主要依据自己的学习状态、高考成绩预期、学科优势或特长、家庭经济条件、深造或就业前景等等方面做出,由此反映出自己的基本升学目标或选项。随着高考结束,特别是高考成绩的揭晓,这个选项或目标应该是越来越明晰。如果到了填报志愿甚至交表在即的时候才来临时应对,肯定会手忙脚乱。
基本定位差异从层次上说,有本科、专科、预科;从地区上说,有中心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西部欠发达城市;从院校上说,有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从专业上说,则有优势专业、名牌专业和所谓冷、热门专业;类型上则有公办、民办、中外合作等。这诸多的差别反映在院校投档线上就是分值差,就是不同的台阶。
高考志愿定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定位是志愿填报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都没有迈出,何谈第二步、第三步呢?定位准确与否,导致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或者顺利升学,或者升学了却不如意,或者掉了一个层次甚至落榜。所以,考生要认真进行定位,以期进入理想的高校或者专业。
一、对自身竞争力全方位定位
高考竞争力由几个要素构成,但主要表现在高考分数及由分数决定的位次上。由于有些地方是考前猜分填报或考后估分填报,故而只能够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预估定位。有些地方是考后知分填报,也一样面临定位问题。首先,看所在中学在全省处在什么位置,是省重点中学、市级重点中学还是一般中学,所在中学近三年各批次录取率大体在什么水平等等。其次,看考生本人在学校全体考生中是什么位置,是优等生、较好生还是一般生等。上述情况弄清后,考生的位置大体就清楚了。再次,结合高考前猜分、高考后估分或高考后知分的情况,判断是比平时好,好多少,还是比平时差,差多少;再进行综合分析,就可加以修正确定了。合理定位就是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文科院校和理工院校的定位
关于如何进行文科院校和理工院校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个实例中得到启发。
重庆理科考生夏辉,去年高考考了530分,高于二本线(488分)42分。他提了两个条件:如选择文科特色的财经类院校,无论省内省外都行;如选择理工院校,则只读本地院校。夏辉的这两个条件,实际上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位,并等于是给定位附加了限制条件。他没管是否理性和科学,是仅凭自己的意愿提出的。
重庆市内,没有专门的财经类院校,只能考虑省外的。查看省外南北两所二本财经类院校2007年录取情况,云南财经大学录取平均分高于二本线60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录取平均分竟高于二本线99分,这样的院校他都进不去。有些财经院校虽然勉强能进,但要么是他本人不愿去,要么是即使进去了,也读不了他想读的财经主干专业。这样,文科特色的财经类院校只能放弃了。
再根据夏辉的第二个条件选择省内二本院校,师范、医学、工商、邮电院校他都不愿意去,这样就只剩下了三所院校: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学院。经查,这三所院校2007年录取的平均分分别高于二本线61分、26分、32分。显然,重庆交大不能填报。重庆科技学院和重庆工学院都不收第二志愿考生,这两所之中只能选一所。经过上述分析,他终于定位于重庆科技学院。
夏辉最后被重庆科技学院的冶金工程专业录取了。重庆电视台后来公布了高校录取情况,重庆科技学院录取的最低分和最高分分别是502分和573分,高于二本线14分和85分,而该校的冶金工程、石油工程等优势专业,录取平均分已经接近或者超过重点线(544分)了。这时的夏辉,真是兴奋异常。
三、高校地域定位
理科考生荣哲,2007年高考考了548分,高于重点线(505)43分。他不听劝阻,将重庆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结果落榜复读。去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考了634分,高于重点线(544)90分。我将他盼望就读的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结果不但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而且读的是他喜爱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是巧妙地探索了高校大小年规律在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准确定位的结果。
重庆大学因考生志愿内倾,录取分攀高,不能填报。而在成都的电子科大连续几年高分考生扎堆,居高不下,吓得不少考生不敢填报该校了。我们判断该校当年录取分必定不高,正可以填报,只是必须离开家乡重庆。结果2008年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录取的最低分545分,录取的最高分(不是平均分)645分,仅分别高于重点线(544)1分和101分,所以荣哲能够毫无悬念地考入电子科技大学,他终于迎来了迟到的微笑。
四、高校与专业定位
成都二本院校范文2
关键词:三本院校;电路;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38-02
一、引言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着重讨论集中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因而它也是电气专业考研的唯一初试专业基础科目。
省内外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对于电路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已取得许多成果。由于三本院校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对于适用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为主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电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研究等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作为一名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二、修订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由于三本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适当增加工程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修订教学大纲,促进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是电路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协调好知识和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的关系。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三相交流电路分析、双端口网络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互感耦合电路分析、一阶动态电路分析、二阶动态电路分析、非正弦周期性电路分析以及均匀传输线。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工程实例来更新和扩充课堂内容,体现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突出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理论和工程意义,实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了解一些较前沿的新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情感。(2)教材内容合理编排。由于本院校电路课程授课对象是三本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因此,教材内容应侧重于强电方面,增加工程应用中的强电知识,适当删减弱电知识,保证教材内容要深入浅出,适当减少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包括工程应用很少的定理、某些计算方法的原理推导等,同时,与理论相配套的例题解析要足够。(3)教学内容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可增加大量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例题和习题。这些扩充的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给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自学留下足够的空间,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本学院的电路实验单独设置1.5个学分。对于电路课程,应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的地位,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加强设计性实验内容,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课程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训练动手操作技能,而且在接触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原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修订《电路实验指导》书。取消一些纯验证性的内容,增加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不给出具体电路或参数,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和参数,通过实验结果,体会电路定理。它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使学生变被动地机械操作为积极主动地研究、设计和创新。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在学习了动态元件的内容之后,有的学生从运放可以构成加法电路,联想到应该也可以构成积分电路,于是不仅设计出了积分电路,而且悟出了验证的实验方案,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电路的正确性。
2.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授课和黑板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但缺点是学生难以记笔记。因此电子教案应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用板书补充必要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3.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化。以硬件实验为主,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电路,有效地将虚拟实验与实际硬件设备相结合。各种仿真软件如Multisim等引入实验教学,强调理论、模拟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学会正确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原理及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加深他们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对于一些不容易的电路输出特性,通过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得出直观的输出曲线,根据我们所学的经典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否正确,学生可以在软件上进行仿真。对于电路的演示主要应用于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中,比如对于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形式,学生一般不容易搞清楚几种阻尼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软件上显示RLC电路的输出波形,根据电阻阻值不同引起响应形式改变的特点,实时改变电阻阻值,使得响应形式发生变化,进一步掌握过阻尼、欠阻尼和临界阻尼三种响应规律。再比如在正弦稳态电路功率和能量求解中,可以直观地查看R、L、C元件功率和能量波形,理解L、C元件在电路中不耗能只储能而R元件在电路中不储能只耗能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后续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等电类课程中对复杂电路的分析、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也使实验室设备损坏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新编《电路学习指导》讲义
针对三本院校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完成课外习题困难等特点,本专业特编写一本补充教材《电路学习指导》讲义,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路教材各章重点总结,各章难点分析,列举几道经典例题,各章习题解答,借助于这些资料,学生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的学习理解更加透彻。便于学生自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现在湖北省三本院校较多,工科专业院校大多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专门为此类学生编写的电路课程学习辅助教材。《电路学习指导》讲义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后,经修订改编即可正式出版,可推广到同类学校同专业学生使用。
五、结束语
由于三本院校的电路课程教学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改革的同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可操作性、连续性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需要。论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等方面,对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对电路原理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取得一些成效,探索了一种既能达到电路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够使工科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裕能,夏.电路[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邓碧玲.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8):62-63.
[4]侯文,李玉凤.“电路原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101-102.
[5]丁西明.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3):63-65.
成都二本院校范文3
全球化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但仅仅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跨文化意识、相关文化知识缺乏最终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除了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外,“社会文化能力相比以前没有显著改善”[1]。1990-2010年间,我国学者王振亚[2](1990),钟华[3]、樊葳葳、秦傲松(2001),高永晨[4](2006),李清源[5]、魏晓红、陈洪特(2007),何常丽[6](2010)等对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生的非语言能力显著低于语言能力,且其社会文化能力的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即对普通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掌握好于高级文化(社会文化知识)。此外,针对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付永钢、李天行(2003)对大学生、研究生(含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行为、文化意蕴浓厚的词语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7]。以上研究均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状况堪忧。在对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刘宝权(2008)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本语言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社会文化能力与TEM-4成绩相关性研究,显示文化测试成绩与TEM-4听力部分有较高相关度,高于词汇、写作、翻译等其他部分[8]。但这些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于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却很少涉及众多三本独立院校的学生。因此,本研究结合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特点,改编利用付永钢、李天行(2003)《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王振亚(1990)《社会文化测试卷》[2],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例,调查研究独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其社会文化能力的相关性,以期对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五、结论及教学启示
成都二本院校范文4
摘要:调查统计42所在蓉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因此,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所在地区与高校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同时,高校要注重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1-0001-08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 Graduates
―Discovery from data of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YAN Yueqina, DENG Fayunb
(a.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Librar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job destination; employment rat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bstract: We investigated and surveyed college graduates from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in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duates from disciplines of Engineering are the ones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f employment and those of liberal arts the lowest. Among them, graduates of movies, TV and performance art have the lowest rate of employment. The higher ranking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more opportunities their graduates would secure to work 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in the sectors of education, technologies and medical services, and in firsttier cities. Most of the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hools find their positions in enterprises and sta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graduates choose to work in the cities of thei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highest rate in terms of job destination. Therefor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of the cities wher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should on the one hand design favourable policies to facilita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n the other hand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 to their setting of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graduates so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lleges can collaborate and coope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respectively. In the mean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as a whole.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包括政策吸引力、经济吸引力等。为了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去向,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各用人单位特别是用人省市提供决策依据,本课题组接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于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对在蓉56所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共收集到42所高校数据,其余14所高校有10所未填报数据(全部为高职高专院校),另外4所本年度没有本科或专科毕业生。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现状与特点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口径,就业去向共有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升学(不含留学)、出国留学、自由职业或其他形式就业、未就业5种主要形式。统计42所高校提供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果(见图1)。
图1毕业生就业去向及比例
1.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
在蓉高校未就业的学生比例为5.46%,参考往年同期情况,属于正常范围。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67.54%,在2015年已出炉的各地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中属于中等水平。自由职业和其他形式就业的学生比例达15.88%,大部分高校统计的这个比例都有所提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和环境影响下,这一比例的提升证明了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激励已经初显成果。
2.人数最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毕业人数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前10位,由多到少依次为:艺术设计、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学、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电子商务、土木工程。其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程造价。艺术设计和广播电视编导这两个专业,毕业人数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六,毕业人数排在前列,但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比例却比较低,艺术设计为5533%,广播电视编导为2980%。具体情况见表1。
3.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最高、最低专业
签约率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发掘出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中签约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考生选择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从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除会计学外,全部为工科专业,并且专业性强。签约率最低的10大专业,除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外,全部为文科专业,专业性也比较强。具体情况见表2、表3。
从高职高专签约率来看,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这三个专业毕业人数少,不过签约率高;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毕业人数多,超过千人,但签约率也高;签约率低的全部为文科,并且主要集中在媒体及演艺行业。具体情况见表4、表5。
总体来看,签约率高的专业针对性都比较强,且该专业毕业人数都比较少,7个签约率高的专业毕业人数都在200人以下。签约率低的专业针对性同样也比较强,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演艺行业,这种结果值得教育管理者、学校和学生本人思考。具体情况见表6、表7。
从总排名看,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的重视:
第一,在蓉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但这些毕业人数多的专业却不是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而是正相反。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这些专业却不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一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反思,即我们的专业设置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我们的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种状况需要怎样纠正?
第二,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大部分为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被文科专业囊括,这一点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同,不同的是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也是工科专业,签约率也最高,没有出现像本科研究生专业那样的毕业生人数与签约率的完全背离情况。
第三,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中,本科以上专业和高职高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研专业签约率最高的十大专业均为传统的工科专业,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虽然大部分也是工科专业,但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几乎占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排前4位的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物流管理。这些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严格说应该算是复合专业。为什么这类专业毕业生大受人才市场欢迎?
第四,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一致是影视演艺类专业,为什么这些专业受到人才市场的冷落乃至抛弃?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类别
统计挖掘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可以得出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以及每个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见表8。
从毕业生行业的类别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三个行业吸纳毕业生最多,而到军队、国际组织、资源类领域的毕业生最少。这与成都市产业结构基本吻合,成都的支柱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行业,而吸纳毕业生少的行业也不是成都市的支柱产业,比如农林牧副渔、资源类、军队、国际组织。
三、毕业生就业行业性质
掌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可以掌握各类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从而分析各个行业领域在吸纳人才过程中政策方法的优劣,便于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决策、人才培养中参考。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见表9。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比例
从表9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等,人数合计达到130025人,比例达到78.20%,可见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单位。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经济发展的载体。这个结果揭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在蓉高等学校看,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是在蓉高校的光荣使命,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四川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了适应四川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蓉高校还要主动超前预测四川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对人才结构、标准、规模的需求,及时调整那些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受企业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就业率,以高就业率带来优秀生源,带来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第二,从毕业生角度看,企业就业与自己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更受企业欢迎,在学校就要更加主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打好专业基础,达到企业要求的能力素质;第三,从企业看,高校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力支持的单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在蓉企业要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来支持,积极主动为在容高校提供实践条件,提供可能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事业发展环境,使之愉快工作、发展顺利,给在校生以良好示范,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到自己企业。
上述统计显示,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含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总人数为15510人,总共占比9.33%,这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和单位需要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强的毕业生,需要高素质、高学历,这些单位也深受具备这样素质的毕业生青睐。
基层就业含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总人数为171人,比例为0.10%。蓉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科学技术进步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农村的生活环境、事业发展条件还不足以吸引高校毕业生甚至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破解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出台更好更优惠的政策、更加特殊的政策,鼓励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机关就业人数为3287,占比为1.98%。
2.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比较
将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进行比较,可以发掘各个就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偏好以及需求人才层次。本次比较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四所211院校与14所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含教育厅属13所+西南民族大学,即原来的二本院校)进行比较,二是对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四所211工程建设院校进入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机关的比例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
从图2看出,本科院校国企就业比例相对比较高,其中最高的5所高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比例为59.26%)、西南石油大学(比例为38.96%)、西南财经大学(比例为30.62%)、西华大学(比例为26.65%)、四川大学(比例为26.55%)。
图2国企就业比例最高的学校
国企是国家主流企业、经济支柱,在蓉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去国企的毕业生最多是正常的,其他14所高校进入国企的毕业生率远低于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出路中几乎没有国企,甚至95%以上进入其他企业,三类学校进入国企的比率呈现鲜明的阶梯状。表面看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主观认知是相同的,似乎合情合理。这种现状也促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国企和高校深思:是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国企的需要?国企是否在人才使用中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3.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
其他企业是指因为历史或者统计的原因的非主流的企业,去其他企业人数的高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就业质量。在蓉高校毕业生去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2.48%,排名在前10位的高校都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最低的高校则仅有3所高职高专学校,西南交通大学最低20.81%。基本上,这个数据呈现明显阶梯状态,即学校层次越高到其他企业就业率越低。
从统计数据看,去其他企业的比例整体都比较高,最高的达到95.29%,最低的也有20.81%。可能以后的统计方式需要改变,能更真实的反映毕业生的去向。
另一方面,教育文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深入调研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特点
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可以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所在,可以分析总结毕业生所以选择就业地的原因,促进就业地在吸纳人才时取长补短,更好更多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毕业生省内、省外分布状况
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本校所在地(四川省)和外地(除四川省以外的省份),统计分析各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结果见图3。
图3省内外就业人数分布概况
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在四川省本地的比例为61.32%,外地就业的比例为38.68%。
2.全国主要城市就业人数分布
通过对成都市相邻的西部大城市以及北上广深的就业地域分区域对比,可以发现上述城市对成都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吸引与吸纳能力。结果见表1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占总毕业人数的6.04%。留在成都的毕业生人数为60218人,占总人数之比为36.22%,为各个省会城市之最,其次是重庆市,人数为5219,占比3.14%。
3.成都市高校招生及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成都籍学生以及成都地区高校留向成都的学生数量对比(见表12),可以观察成都市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成都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23620,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421%。成都就业人数合计为60218,占总毕业人数的36.22%,说明成都市具有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人才流入大于人才流出。
4.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去一线城市对比
通过对4所211高校和14所普通院校(含13所教育厅属院校+西南民族大学)去往发达一线城市就业情况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竞争力。对比结果见表13。
上述统计发现虽然可喜可贺,地方政府还应该在此基础上:(1)制定更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川大、交大、电子科大、财大这些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蓉城就业发展的政策,使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尽可能多地留在蓉城发展;(2)在人力物力和环境政策方面更加支持在蓉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主动同高校沟通蓉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求,使高校能够针对性培养更多适应蓉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在蓉高职高专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在蓉城,一方面可能因为生源原因,毕业生大多来自本省不愿意离开四川,另一方面也可能到外省就业更加艰难。不管何种原因,面对在蓉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大面积留在蓉城的客观存在,市教育主管部门多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职高专办学进行常态化评价,促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紧密结合蓉城经济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需要,特别是蓉城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劳动者。
五、主要发现与建议
(1)在蓉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
(2)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率越高。
(3)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就业蓝皮书: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资料是一致的,该资料显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1〕。
(4)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
(5)到国际组织、农村基层就业人数偏低。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2〕,鉴于上述主要发现,建议如下:
(1)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支持所在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高校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2)高校及时了解所在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国际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高等学校要积极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国际组织性质、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培养输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工作。
(4)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全社会从政府到高校都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并且能留下来长期工作的政策。
(5)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等学校、政府和大学生,都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打造成与现有“就业”、“升学”并列的重要就业途径。
(7)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本研究揭示,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到一线城市、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越高,这说明毕业生就业重点还是以一线城市或者说大中城市、国有企业为主。在北京大学的五次调查中,毕业生去大中城市所占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2005年比例最低,为70.7 % , 2009年最高,为83.7%,最近三次调查的比例都在八成以上〔4〕。这一现象准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主、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小城市比城镇基层好的现状。因此,政府、高校特别是政府要制定更多更好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8)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其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从调查看,高职高专就业主要去向是其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加大对那些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的扶持,改善其发展环境,使之提高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制度,维护和提高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的利益”〔4〕。
参考文献:〔1〕
徐向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及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9-82.
〔2〕曾燕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46-51.
成都二本院校范文5
关键词:学科建设;内涵;问题;规划;组织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28-04
Study on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in sport colleges
GAO Ya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China)
Abstract:Sport universities nowadays should have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which based on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The essay uses the summary from practice, social interviews, and inductive conclusions to dwell on the detonative meaning of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in sport colleg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lanning of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hope that we can have deeper study with our colleagues into the issues of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in sport colleges, focus in the symbolic project of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port colleges.
Key words: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detonative meaning;issues;planning; to carry out,;countermeasures
当今体育院校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学科是体育院校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学科建设是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体育院校都将学科建设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问题在于一些院校在具体实施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内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把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三大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1当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院校都将学科建设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问题在于一些体育院校在具体实施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学科建设上的急功近利违背了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严重制约和扭曲学科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后患无穷。
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对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内涵理解不够准确或深入,在学科建设中有急功近利倾向,表现为目标上急于求成,方法上偏重外延拓展,手段上偏重物质投入。具体说有八重八轻,即从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上看,重追赶,轻前瞻,轻规划;从学科建设出发点上看,重攀比,轻可能;从学科建设目标上看,重规模,轻结构;从学科建设目的上看,重名分,轻应用;从学科建设手段上看,重外在投入,轻内涵发展;从学科建设的重点上,重物质,轻人文;从学科建设方式上看,重增量,轻存量;从学科队伍建设上看,重引进,轻培养。而且是这种倾向在院校、学科点和学者三个层次上都有体现。体育院校主要求学科之全,即学科点数量和门类的增加,相对忽视学科结构与特色;学科点求高,即求学科点上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完整,相对忽视特色与学术方向的凝聚;学者求快,即求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相对忽视科研成果质量和原创性学术贡献。
我国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和制度背景的,我们的学科发展总体上是赶超型发展,学科发展又处在转型阶段,大学等级制度往往与学科规模和结构挂钩,大学评估指标也偏重学科规模,大学资源配置机制也主要以学科数量为基本标准等等。
学科建设上的急功近利对于学科建设、院校的发展乃至整个体育科学发展事业都有严重的危害。它会导致我国体育院校学科的宏观布局出现低水平重复,导致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低位“均衡陷阱”,这种低位均衡一方面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学科结构,制约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掩盖各个学科点水平与质量上的缺陷,制约我国体育院校整体学科水平提高。如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本科新专业设置情况表所示,近几年我国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的专业设置出现了布局失控,在较低水平上不断地进行重复建设(表1)。
表1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本科新专业设置情况
因此,在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重大误区和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有的已经开始意识到或正在纠正,有的还在影响我们的实践。
一是认为学科门类齐全就是学科布局合理。较多的院校在学科布局上贪多求全,盲目追求学科设置的多门类、齐全性,争办体育大学,抬高办学层次。从传统模式多年运行的结果来看,各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由“小而全”变为“大而全”,盲目追求全面优势,扩展弱势学科,致使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千人一面”。
二是认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等于学科发展水平。在学科建设中走捷径,搞短平快,只重视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不重视或轻视自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术梯队的形成、学科基础设施的改善、学科氛围的营造和学科环境的构建,因而一个院校的学科整体水平仍然上不去。
三是认为科学研究水平等于学科发展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学科的发展是通过知识创新、知识发现的,科学研究是知识创新、知识发现的主要手段。因此,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就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因而缺乏对学科发展水平的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四是认为有钱就能搞好学科建设。
2体育院校学科建设规划
2.1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按照国家有关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各体育院校的办学实际,研究生、本科生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而定。
学科建设的目标要依据体育院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定位是有层次的,不同的院校定位,有不同的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定位决定着学科建设的目标。因此院校定位在学科建设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须根据社会评价与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给予恰当的定位。
2.2学科建设的体系结构
1) 主干学科――这是学科总体框架的支柱,一般由反映和表征体育院校学科水平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组成。主干学科要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成长。是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学科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基地。2) 基础学科――由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等学科组成。这些学科既有其自身的学科特色,又对主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学科总体框架的基石。3) 相关学科――是由主干学科延伸出的一些学科,及其它有关的如一些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育经济管理类学科。这些学科有自身的特色,也有一定的基础,是支持主干学科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不可缺少的部分,应适度加快发展。4) 生长学科――这类学科是指已萌发出的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它们虽然基础较差,甚至还构不成学科,但对体育院校的学科结构调整有着重要影响。
上述学科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学科体系结构框架的基本板块和支柱。每个体育院校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尽管可以不同,但其构架应大致相同。
2.3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而学术梯队建设的核心是选聘学科带头人。要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一支素质良好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要赋予学科带头人相应的职权,明确学术带头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2.4搞好体育院校学科调研是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础
一个好的学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于学科调研的基础上,实践中学科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要进行学术论证。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3~5个);本学科的学术队伍与发展趋势;本学科各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与在研项目;本学科的支撑条件与自我发展潜力;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特色;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对本学科的支撑与合作情况。
在学科调研的基础上,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体育院校自己的特点和性质理顺各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具体的整改和发展措施,提出进行学科调整,合并或撤消的方案,确定体育院校的主干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等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2.5体育院系学科建设规划实证
2.5.1成都体育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2003-2005年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特别强调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总体目标为围绕把学院建成国内一流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将把学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倾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更加注重学科的内涵结构,并本着“以体为本,医体结合,文理渗透、多科发展,整体优化”的学科发展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使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体现在继续做好申请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应博士学位授予点工作,完善学位授权层次体系;在抓好现有硕士授权点建设的基础上,争取获得新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注重打造精品学科,力争在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取得突破;强化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科发展。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实施“136”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以科学研究为载体,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学科建设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2005年成都体院申请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虽然最终未成功,但在四川省以全票通过进入国家评审,为再次申请博士单位奠定了良好基础。新闻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2.5.2武汉体育学院学科建设规划特点与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武汉体育学院在认真思考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两个问题,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科研发展规划、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两翼、管理服务作保障”的整体发展布局,确立了“两大步三小步”(21世纪头15年、30年的两大步发展,2002至2020年分3年、6年、9年的三小步推进)战略布局规划,提出了“五项战略、四个工程”(人才强校、学科带动、质量品牌、科研攻坚、高水平竞技5项战略和新校区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服务、文化形象4个工程),对学院全局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举措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发展速度超常规。
2.5.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管理系学科建设规划与实施特色
体育管理系按学院“十五”规划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体育产业经营特色明显,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一定学科优势”的目标,制定了系2003-2005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和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规划主要包括由学生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目标、师资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科研工作目标组成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主要工作与措施等。其中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是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做高做强为目标,实现学科与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的。体育管理系紧紧依靠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博士授权点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上海建设亚洲体育产业中心的资源优势,根据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二个本科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确定学科建设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全面落实系学科规划与建设工作,并确定了由博士导师胡爱本教授担任顾问,体育赛事管理与推广方向、体育休闲与健身经营管理方向、体育经纪与体育管理彩票经营管理方向分别由李南筑、钟天朗、刘炜与潘肖珏为牵头人的目标责任制。通过学科建设力争获得体育学下的“体育赛事运作”、“教育经济学管理”两个硕士点,新办一个专业,建成两个研究中心,本科重点办好市场营销专业,争取达到听天国内领先水平。
3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
3.1健全学科建设领导管理体制
必须健全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领导管理体制,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需要建立院校、系两级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院校、系的学科建设工作。
3.2强化竞争意识,建立激励机制
学科建设应当采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建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对学科建设执行人和带头人亦应根据学科评估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与处罚。
3.3强化过程管理,实施立项建设
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建设。在资金、设备投入、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配套政策方面,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级管理,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分期分批滚动实施的方法。学科建设要强化过程管理,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
3.4积极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道路
大力推进教学、训练、科研的横向联合,改变封闭、自我循环的学科建设模式,是当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4加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
4.1充分认识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防止急功近利
加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必须明确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内涵,明确学科建设不同于学科发展,明确学科建设主要是对学科的知识生产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建设,明确学科建设实际上是指对本院校相关学科点和全院校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4.2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创建一流学科作为推进体育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学科整合,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树立科学人才观,强化学科发展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4.3实施学科高原发展战略,注重学科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和协同性
构建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是增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体育院校应大力实施“造峰填谷”的学科高原发展战略,在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时,还要为后起学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提升体育院校的学科整体水平,使优势学科获得更多学科的有力支撑。
4.4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避免三种倾向,充分发挥院校、系两级学术组织的作用
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避免三种不良倾向:学科建设管理的行政化、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学科评估的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系级学术组织的积极性,科学论证设置学科专业,学科评估需要保持连续性。
4.5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4.5.1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遵循五项原则
1) 学科建设要着眼于知识经济与全球性体育竞争的目标。2) 学科建设要考虑我国四化建设的实际需要。3) 学科建设应立足于各院校的学科基础,体现自身的特色,不要求全求新搞小而全。4) 学科建设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与体育院校的深化改革相衔接。5) 学科建设要与体育院校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结合。
4.5.2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性、技术性学科的关系。2) 注意各学科间的交叉、协同和互补共进。3) 正确处理好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的关系,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4) 正确处理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关系,坚持教学训练与科研并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原则。
4.6体育院校要加大管理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的作用
要实现高水平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应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要大力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探索重心下移、分权管理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学科建设的重心在系的思路。重心下移并没有减轻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相反使院校在如何找到突破一些难点的解决思路和机制;如何依法治校、宏观协调评价等方面面临着考验。
4.7加强体育院校学科点建设的策略
1) 要对每个学科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科点建设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和逻辑,建立各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组织,使学科点在课题评审、成果评奖、成立学科组织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和平等机会。2) 要注重凝炼学科点的研究方向。要根据每个学科点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瞄准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在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出具有学科特色、反映学科发展需要、代表学科发展趋势的学术研究方向。3) 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强重点课题攻关。要围绕每个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和课题,盘点和整合现有的学科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力量,加强各学科点的横向联系,实行共同攻关、形成合力,力争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代表本学科学术研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4) 要提高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塑造一大批满足体育院校发展需要和其他社会经济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5) 要加强每个学科学术梯队建设。6) 要加强学科间的“联姻”,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 高扬.体育院校学科建设问题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22-25.
[2] 高扬.对体育院校科研所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D].2000年8月成都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
[3] 成都体育学院2003-2005年学科建设规划,2003.1.
[4] 高扬.体育软科学问题探讨[J].体育文史,2000,23(6):37-38.
[5] 四川省学科建设研讨会交流资料,2002年4月成都体育学院.
[6] 四川省级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规划,1999.10.
[7] 成都体院经济管理系.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全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交流材料[J].上海体育学院,2006.4.
[8] 全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暨学位授权点建设研讨会交流资料[J].上海体育学院,2000.7.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07-18
基金项目:成都体育学院社科基地重点资助课题。
成都二本院校范文6
“冷”专业:能否枯木逢春?
2011年浙江大学哲学系仅有三名本科生毕业,这就意味着在浙大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三人,而且仅为往年哲学系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武汉某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原计划招生120人,结果只招到16人,堪称2011年高职院校的最冷专业。
点睛:由于考生对专业属性和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很多专业被冷落。但专业的冷或热,与其好或不好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冷与热取决于考生的认识角度,不可一味地相信外界所谓的冷与热,要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以及自身的发展意愿来权衡专业与自身的契合度。
台湾高校:首次亮相,即遭冷遇
今年台湾高校首次面向广东、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六地招生。相关数据显示,共有1500多名大陆学生在网上报考台湾高校,但最终录取的人数为1015人,经确认有200多人放弃。获录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广东,有261人获得录取,但却有79人最终放弃,约占了全部人数的1/3。而在六省市录取的本科生为742人(其中福建省最终录取199人),台湾高校原定录取本科生名额为1613人,最终录取人数不到一半。
点睛:有三个原因“绑住”了学生赴台脚步:一是考生对台湾高校的首次招生缺乏了解,仅是雾里看花,诸多考虑影响了填报意向;二是这些台湾高校招收本科生只限私立高校,公立高校只招收研究生;三是台湾教育部门制定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不允许大陆生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提供奖学金等措施,都影响了大陆生赴台的积极性。
艺考:雄赳赳,气昂昂
中国美术学院报考人数约10万人,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计划不足500人却引来2万多人网上报考……艺考持续升温,意味着报考难度也持续加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初试淘汰率将近60%,而表演专业正式录取的淘汰率超过99%。最热门的五大艺术专业中,播音主持居首位,此外还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表演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导演专业。
点睛:多年来各方一直都在指责艺考“虚热”,但艺考热度依然不减。想要艺考的考生,一定要有正确的报考意向,不要为了出名或是模仿明星,忽视自身在艺术表演方面的优势或劣势而盲目报考,或是为了躲避高考而参加艺考。艺考是条艰辛的路,要付出很多辛劳的汗水才会有收获的。
港校:实力+地利=人气
自从向内地考生敞开大门后,香港高校以高额的奖学金和一流的教育水平,对内地高考考生尤其是少数拔尖考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今年港校不仅持续走热,而且竞争更为激烈。逾万内地考生申请香港大学,40名高考状元仅有17人被录取,湖南五个高考第一名就有两个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选择香港大学。今年在京招生的所有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调档线门槛最高,香港大学还以45万的高额奖学金挖走了广东省的状元。
点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多元化的城市环境、高额的优生入学奖学金等,都是港校在内地抢夺生源的重磅筹码,高分考生竞相追逐也算合情合理。香港高校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英语,这对内地考生而言是个挑战,且港校的国际学生众多,竞争压力也大,有意报考的考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北上广:依然招得钵满盆满
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珠三角等地的高校生源比较理想,绝大多数高校不仅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还追加了招生计划。如复旦大学在广东省的文理科计划分别从16名和36名,增加到20名和41名;原本在山西省的招生计划是15名,后来也追加了30名。但地处西北、西南等稍微偏远一点的高校却无人问津,如在山东,贵阳中医学院计划招收理科生6人,遵义师范学院计划招收理科生12人,结果都无人报考,等等。
点睛:北上广等区域因地缘优势一直都人才济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入不断提高,国务院就提出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对西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将眼光放宽些,除了北上广,还可以考虑其他地区的高校。如兰州大学,虽然所处的地理位置没有优势,但它拥有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力。
金融、财经专业:光环不减,风采依旧
今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北京招生专业中,其与法国高等兰斯管理学院合作培养的工商管理(中法兰斯)专业最热门,录取的最高分达到653分;理科最热专业为金融工程专业,最高分达到660分。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比例(即考生报考专业的人数比专业计划招录人数)统计情况中,会计(ACCA方向)为9.8:1,金融学(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为9.7:1,金融学(金融数学方向)为6:1,审计学为4.7:1。
点睛:金融财会类专业一直都是高温不降,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基数大,竞争也十分激烈,但这仍然阻止不了考生的报考热情。在填报志愿时,欲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一定要分析自己的分数优势,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冒险,最好服从调剂,因为可能会只因一两分的差距就被拒之门外。
工科专业:备受青睐的“金饭碗”
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河南依旧最为热门,上线人数和招生计划数比例超过25∶1。在四川一些行业性突出的院校,如航空类、交通类等院校表现强劲,生源相对较好。成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核工程与核技术四个专业一志愿录取率为100%,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录取线高一本线16分。在上海与往年类似,海事类专业、院校依然雄踞二本院校投档线的前列。
点睛:由于行业性质、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应用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海事等专业成为报考的热门。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不愁没工作,很多都是单位主动上门要人。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类专业的本科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实习作业也很多,且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大多数是偏远的艰苦地区,若考生吃不了苦,就很难坚持下来。
高职专科院校:孤芳无人赏,事出必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