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1

艺术品,是指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

这个南瓜做的非常逼真,真像刚从蔓上摘下来的新鲜的南瓜!玻璃南瓜表面泛着亮光,再不开灯的情况下,把玻璃南瓜放在餐桌上,贪吃的人肯定很想冲上去咬一口。

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2

在这一定义下,装置的创作就是将艺术家的观念以智慧的结构呈现,装置的欣赏是感受(并非接受)一种观念带给人的触动和思考,而装置的收藏首先是感知并认同某个观念。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作品相比,装置的收藏无疑对藏家有着更多要求。

创作者心语

观众欣赏装置作品时,不需要去理解,只要“走过去”。

艺术品跟流行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开始时也许不能强有力地抓住你,但是过后你会带它走很长时间,或者它带你走很长时间。

装置艺术国内收藏家比较少,但是大藏家都在国内。

――装置艺术家朱金石

欣赏:不要理解,只要“走过去”

到达德山艺术园的时候,朱金石在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举办的个展仍在进行中。在他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三只与展览作品中一模一样的盛水的竹筐――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这里的筐里有几条红彤彤的金鱼在游动。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朱金石早期从事抽象绘画创作,80年代远赴德国后开始装置的创作。在他看来,装置艺术是将空间的把握和观念的表达相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视觉模式的一种艺术形态,是人与物体、空间、时间、观念相互寻找联系的过程。

记者:作为装置艺术家,您如何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

朱金石:我认为最好不要以“好”、“坏”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每件艺术品都有它产生的过程、原因、动机,所以评价时也要由人、时间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来构成评判的理由。这时,我们会发现好、坏是具体的、不断转换的,所以不要建立定义性的标准,而应给艺术一个更开阔的空间。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一件装置在观众中的理解差异性?

朱金石:当一件装置展示于公众面前时,观众的想象力相对于创作者而言应该具有优先位置。这是观众的自由(权力)。在我来看,观众欣赏装置时不存在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只有接触或没有接触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给予观众接触作品的机会,所以他们不需要理解,只要“走过去”――这个作品会在接触的瞬间成为他们的感觉、他们的理解、他们的信任或拒绝。装置品需要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由观众的介入而产生。

记者:什么样的装置可以被认为是“好”的作品?

朱金石:一件被认为“好”的装置作品,它的形式应该是简洁清晰的,其背后的工作是看不出来的,能够看出来的往往有问题。比如中国最商业的绘画都是通过复杂的、繁琐的、反复的绘画过程来体现它的社会位置,这点非常可疑。也许对一些观众而言,繁复的东西总是最能打动他们;但是,创作者要努力排除的也正在于此。那种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包含大量劳动和技巧的工作模式,至少构成了好作品的理由――当然,繁琐和简洁本身并非好坏的标准。好的作品能让人感动,观看的时候能被激动,过后能体会到很多背后的东西。

记者:装置是前卫艺术,您如何看待作品的社会美学?

朱金石:艺术的社会美学不一定要直接探讨具体的社会问题,艺术的社会雕塑、艺术的社会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概念,而是思维模式的概念。但艺术更是具体的,而不是靠空泛的理论框架来支撑的。

记者:作为艺术家,您如何看待国内的装置收藏情况?

朱金石:中国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都被误读了。很多画廊只把作品当做投资来看,而专业的画廊应当把艺术当做主体、投资作为附加值;首先对艺术负责,对艺术负责其实就是对收藏和投资负责。虽然这样的做法在国内目前还举步维艰,但成熟的艺术市场需要的是这样的运作。

目前国内的收藏家可以分三类:一类是以收藏主流作品为主,比如学院派艺术和传统绘画;其次是以收藏商业艺术为主,比如通过拍卖会来拍到艺术作品;最后是收藏当代艺术的。装置的国内收藏家目前还比较少,但是大藏家都在中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艺术家会乐于将自己的作品传递到本土收藏家手里;当然,运输、存放等方面的不便也对装置收藏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流通范围自然受到限制。

策展人心语

非常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已经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处于领军地位。

――北京常青画廊(GaneriaContinua)总经理、资深策展人

白飞德(Federica Beltrame)

甄选:触动你感官和思维的,才值得收藏

现在,装置、雕塑和影像作品已经成为国外大型艺术展的主力,装置作品通常占到一个展览的3/5的比例。在欧洲的国家和个人美术馆中,装置作品也占到很大的比重。

位于798的常青画廊是意大利常青画廊在海外的第一家分支画廊。这家意大利画廊拥有十七年的历史。在798,说到装置艺术,人们都会将你支到常青来。白飞德是常青画廊经理和资深策展人,曾担任多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群展和个展的策展人。

记者:作为经验丰富的策展人,您通常如何选择装置艺术作品?

白飞德:对于任何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装置艺术作品)的价值,都要从自己的感觉和思维被触动和吸引的程度来作出评判。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艺术家的经验和知名度,其作品在艺术市场的价格,等等。

记者:如果有一件中国装置艺术作品令您决定收藏它,那它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白飞德:那些与时代有着较强关联性的作品往往更吸引我,因为这些作品会带给我无法忽略的感官和思维的触动。一位我很欣赏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主要运用自然元素,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整个装置会经过不同的变化阶段,而每个阶段都能感受到不同的美。我也很欣赏那些充满情趣的作品,它们总是充满诗意,表达出难以言表的情感,即使有的作品令人回忆起一个人的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装置艺术目前的发展阶段?

白飞德: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在任何地方,艺术都会植根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代,它可以自由地与所有的文化和环境互动。装置艺术对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来讲,都是一种试图调动观众的全部感官体验,这些观众不仅包括本土的也包括国外的观众。现在,有些非常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已经在装置艺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军地位。

记者:装置艺术目前在海外的发展情况如何?

白飞德:西方的装置艺术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当然它的雏形可以在更早期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中发现,

比如马塞尔杜尚和他的“现成品”实验。正是在他的这些作品中,艺术装置展示了其主要特征,其趋势是有意识地使用那些“贫穷”的材料(即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和日常使用的材料,在我们近期举办的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作品展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具体派(Gutai)进行的行为装置,其对美国和欧洲装置艺术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装置艺术是体验艺术的一种奇妙方式,并且,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它在中国与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都表现活跃。

记者:在您的画廊中,中国装置艺术作品被收藏的情况怎样?

白飞德:对于私人收藏家而言,装置作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购买装置作品有现实的条件限制。在这些年的画廊运营中,我们发现,对于私人收藏家而言,收藏装置艺术作品的一个最大限制条件是缺少足够的存放空间――当然,很多时候装置作品是“一次性”制造的,无法长期保存下来。另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很多人“收藏”这些作品是为了经济上的投资,当他们购买时会理性考虑投资的回报。结合这两个因素,通常收藏家们会去选择油画或者较易收藏的艺术形式。

记者:您对装置艺术收藏者有什么样的建议或提醒?

白飞德:开始更多地学习和享受艺术,艺术赋予生活美,为艺术而艺术!

收藏家心语

收藏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那么是不会理解和喜欢装置的。

现在装置没有被广泛关注,正是介入的最好时机。

――艺术收藏家 考云岐

收藏:现在是收藏装置的最好时候

在考云岐位于德山艺术空间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他收藏的部分装置,其中包括朱金石《物的浪》、秦玉芬《无言的风》、王鲁炎《被锯的锯》等。从1995年前后,曾经学习过艺术的考云岐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天地。其中,装置是他收藏的重要部分,而且多是名家的代表作。

记者:您如何开始装置的收藏的?

考云岐:我开始收藏装置作品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在那之前偶尔也会收藏小型装置作品。现在,装置艺术在我的收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门类,其中不少作品都是艺术家的代表作。

记者:是什么吸引您开始收藏装置?

考云岐:架上绘画是平面的艺术,雕塑是原型的东西,而装置则带有更强的观念性。它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隐藏在一件装置背后的是涉及人灵魂的东西,这是我喜欢的。

记者:您的收藏范围非常广泛,在收藏装置时是否会觉得与收藏绘画或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考云岐:首先,收藏家要喜欢装置才会收藏,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那么是不会理解和喜欢装置的。其次,收藏装置对收藏家的最大考验是固定的展示、存放场所。很多装置作品体积庞大,运输和保管都是难题。

记者:您如何选择藏品?

考云岐:我不喜欢那些直接表现风格的作品,它们的可读性不强,因为意蕴一眼就能看出。那些需要你用心去读,背后有深层次的内容的作品则是我喜欢的。

记者:收藏过程中,您如何判断一件装置的价值?

考云岐: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有价值的,只是它目前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会有变化。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不能简单用价格来评判,一些好的艺术品不见得卖得最贵,而最火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当然,现在市场已经习惯用价格来评价。作为收藏家,可以以此作为对所收藏的作品评价的参考。

我喜欢收藏艺术家的代表作。事实上,每个艺术家一生中的创作水平是有变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往往是少数,而这些作品的价值要比其他的作品高出许多。成功的收藏家就要收藏这样的作品。

要判断一件装置在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中的位置,需要你对艺术家本人和他的创作有较深的了解。

记者:您收藏装置的最大乐趣在哪里?

考云岐:我的满足感在于拥有了国内最高水平的装置艺术品。而且,一些作品我收藏了,艺术家们也都感到欣慰,因为西方收藏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再深也无法与本土相比,而且,作品留在国内,艺术家可以常常看到。许多艺术家都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将作品给国内收藏家,而不给外国的收藏家。

记者:目前国内的装置收藏总体情况如何?

考云岐:现在的收藏人数和收藏规模都还不够。收藏装置需要财力投入,而很多财力雄厚的人因为不喜欢或者不理解而没有把钱投到装置收藏上;另一方面,那些喜爱装置艺术的人,希望收藏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不过,因为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国内很多装置精品都留在了国内。

记者:很多人称您是“终极收藏家”,那么您是否也会转让一些藏品呢?

考云岐:现在的当代艺术品,就是未来的古董。古董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时间越长越能体现价值。我的收藏,只要我条件允许,就会一直保留下去。当然,收藏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被证明“不属于”我的藏品,如果有合适的人过来,我会转让。

记者:中国装置收藏的前景如何?

考云岐:目前中国装置艺术的发展现状就像前几年的影像。那时候。影像在国内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关注。所以,我认为,目前是收藏装置的最好时候。因为,随着海外艺术家的回归和七八十年代新人登上创作舞台,装置创作进入一个十分活跃的时期,同时,创作的条件也比以前更好,而且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被广泛关注。现在正是介入的好时机。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3

自那时起她开始注意身边一些唾手可得的材料――她像个拾荒者,经常到垃圾箱和旧货市场淘换。直到有一天,她和一些颜色光鲜的铁板下脚料相遇了,这个穷艺术家,从此拥有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丰富语言。

起初,她仅仅是因为喜欢那些镀锡铁板、镀锌六角铁丝网反射出来的光泽,她将这种制作瓶盖后剩下的铁板下脚料捡回工作室。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她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铁板的新形象: 一个个闪亮、轻盈的人形――用那些废旧材质塑出一个个人形,对她来说,就像唱歌给有故事的人听。

制成的人形中,有的故意被做得体型不成比例,有的保持着人类无法摆出的姿势,有的像是飘浮在空中翩翩起舞。坦布雷受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影响很深,她尤其欣赏昆德拉在剖析简单动作所蕴含的心理背景时所进行的描写。但坦布雷并不刻意向观众说明自己为作品赋予的意义。她更希望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仔细品味她的作品,并做出自己的理解。

S=surface T=坦布雷

S:当你把那些废弃的材料捡回家的时候,看着它们,那是种什么感觉?

T:我能感受到一种发现的乐趣,原来一些你不知道,但能够激发你灵感的东西就在那里。

S:当你把被人丢弃了的东西变成一件件艺术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T:为一件被废弃的东西创造新的意义,赋予新的想法,这也许是其他设计师从未运用过的材料,从未体会到的乐趣。至少可以说,我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没有人做过的。令人兴奋的是这个过程还可以发展新型技术和材料。现有的技术可以为所有的传统材料提供支持,包括土、石、青铜等,但当你与新型的并不常见的材料打交道时,发明一种新的工艺技术就是必须做的事情了。

S:你通常都如何收集这种废弃的材料呢?

T:我不知道到底是我找到了它们还是它们找到了我。我并不是很留心,也并不完全只和废旧材料打交道。我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 “巧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有种近乎神秘的感觉!

S:这关乎环保吗?

T:虽然我的初衷并不是环保,但是它确实衍生出了这样的含义。诚实地说我是出于好奇,才对这种废旧材料如此感兴趣的,但是保护我们的环境对我来说是必须做的事情,所以我并不介意有人这样理解我的工作,就像他们叫我 “回收活动家” 什么的都可以。

S:你认为这些废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内在的活力在哪里?

T:首先,任何人关心的都是一件东西所能创造的象征性意义,我当然也不例外。更具体地说,我所需要的废旧材料都是从人类自身的工业消费“残羹”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当我用这些材料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时就是活生生地展现,这个过程是自发形成的。并且,相比原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具有的魅力,有光泽感的外观能够创造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我想那就是好艺术品的精华所在。在我位于布鲁克林的工作室,我喜欢它们所能呈现的非常工业化的氛围。当然,这些材料的特征都很合我的胃口,所以事实上,对它们我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S:你的工作是把废旧的东西塑造成华美的艺术品,这是一种怎样的反差?

T:正是这种反差,让我把对废旧材料的创作摆在了首位。在工业垃圾上做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让它们变得有光泽,有魅力,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人们首先会被诱人的外观所吸引,我喜欢这种引诱的感觉。我觉得能够吸引观众在艺术创作当中是最重要的一点。之后他们就会想知道,这些美妙的东西到底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许多人也许会以为是纸张,因为无论是从外观还是重量来看,它们都很轻。而当他们真正知道创作材料的时候,就会大吃一惊,更加为之沉迷。而与这些材料工作过程当中产生的另一个反差就是:材料的本质是金属,通常情况下是很沉的,但是在我创造之后,却又如此地轻,这就与传统雕塑工艺之间形成了反差。

S:你如何理解旧的……一切?

T: 对我来说它们就是历史,就是故事。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4

【艺术家】

唐可,画家,1972年生于四川成都,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最早期的作品是街头来往的行人,绘画技法上是粗犷的油画堆积与细腻的喷笔结合。后来画面转向朦胧柔和,更具个人化,反映生活别样的瞬间。曾在北京、新加坡等地举办《复笔》、《金刚鹦鹉》、《半透明》等多个唐可个展。

【艺术“家”】

一些绿植,几只鹦鹉,唐可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充满生命气息的庭院。庭院很大,有鱼池,有自己开垦的菜地,中间是从农民手里买来的饭桌,四脚一锯就成了具有怀旧气息的茶桌。周围都是绿色的植物:爬山虎、紫藤花、迎春花……最引人注意的是各种酒瓶、玻璃瓶里栽培的绿萝,给人一种恍若置身山林的感觉。庭院在注重视觉装饰的同时也不忘住家的实用,水龙头、插座巧妙地隐藏在绿色植物中,这样泡茶待客就方便不少。

唐可家的很多家具、装饰品都是旧货市场淘来的,开放式的饭厅里有一张很具有宜家风格的饭桌,是他自己用一些木材请人加工的,价格不到宜家的一半,但是却充满了简约和怀旧的感觉。客厅黑色的小桌也是在旧货市场淘来的,但是上面放着一支玻璃花瓶,里面插满了刚摘回来的紫藤花,整个黑色被充满生气的紫色衬托出浪漫的感觉。工作室里放画具和画册的书柜就是农民家里普通的储物柜,唐可买来重新刷漆做旧,就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家具。

主人说:家的艺术是感受自然气息

虽然我是一个画家,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家是一个美术馆,我要的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家。现在很多人喜欢刻意去营造一种风格,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保存自然风格基础上让自己住得舒服自在。纯粹单一的风格是最难营造的,所以不要刻意去跟风,要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遵从最自然的内心所向往的。建议人们利用好自己的阳台,用绿色植物、生机活泼的动物来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家。

对于房屋的装饰品,我虽然是一个画家,但是我会用看待艺术的心来看待人们认为的“垃圾”。我喜欢去旧货市场淘宝,淘自己喜欢的“垃圾”,其实我认为变废为宝本身就是一个很艺术的行为。艺术就是生活化,用心思去打造自己的生活氛围,在空间上去做一些改变,再用有特色的装饰品去修饰它。所谓的特色除了高价的艺术品外,自己的手工作品同样有独特的美。充分利用生活中可用的,把他们变成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

专家说:艺术要凸显生命力

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你自己居住在里面能感受到舒适自在,并且你的家并不是由奢华却冰冷没有情感的艺术品构成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的本质,有时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艺术。当你的家充满生命力和生活气息时,你的家就是艺术的。应该多选取绿色植物和一些木质家具、藤编家具来凸显家的生命力,可以买鱼缸养一些鱼,买一些具有生命力的画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布景,把艺术和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小贴士:艺术活力庭院速成法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5

误撞收藏门:选择20世纪油画

“那是1996年的时候,本来和朋友约好在一个书店见面,结果他迟到了。为打发我,说那里有一个拍卖公司(苏富比)正好在做拍卖预展。他知道我喜欢看艺术品,就推荐我去看。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艺术品收藏的概念,不知道艺术品居然是可以买回家的。预展看完的第二天,我就拍回了我的第件藏品——一件台湾艺术家的作品。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艺术品是可以带回家的!不是概念上的那种只能在美术馆才能欣赏或者去艺术家的家里欣赏。当然我也清楚,很多画廊也有艺术品买卖,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画廊只做当代艺术家,帮他们推广,你愿意支持那些青年艺术家你就去买画。后我就常去画廊了解,也更多地接触拍卖是怎么回事。那次拍卖之后,我就会经常去画廊,了解艺术买卖以及拍卖是怎么回事。”

姚谦收藏起步的时候,恰逢一个很好的年代——大陆刚向台湾开放。他是第二代台湾人,祖籍在浙江。小时的美术教育仍然受到中国美术史的影响,而且他很愿意了解,觉得与自己是有关系的。在大陆他看到了20世纪的油画,觉得非常有意思。那个时候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对油画缺少研究。“以前对西画的理解都停留在印象派上,可是后来发觉,也许因为殖民、也许因为战争、也许因为其他原因,中国开始把西方的媒材带回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收藏。到了大陆,才发现原来徐悲鸿还有油画,以前只知道他画马。那个时候大家都不重视油画,只喜欢水墨,所以油画的价格是水墨的千分之一。另外一个契机就是,当时台湾的艺术品气氛刚刚兴起,很像前几年的大陆,所以在台湾可以通过画廊买到20世纪初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但那个时候价格已经不菲。”于是姚谦选择20世纪中国以及亚洲西画作为自己的收藏定位。

姚谦早期的收藏一直追寻第一代寻求中西结合的艺术家的作品,像林风眠、吴作人、徐悲鸿、常玉、潘玉良等,以后还有程抱一、关紫兰、周碧初以及庞薰琹。那个时候画价都不贵。同时,姚谦开始关注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寻求这一地区开始受西画影响的第一代创作者的作品。在姚谦看来“非常有趣,因为从美术史来观察历史事件非常有趣,因为亚洲经济的兴起、艺术市场兴起,后来又发觉当代艺术也跟着兴起。”

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时,姚谦初次接触到了一批年轻艺术家。“第一次看到他们就在圆明园特别辛苦地画画。当时他们的画鲜有人问津,也没有画廊。我并没有想到收藏,纯粹是支持,就是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愿意!”姚谦还饶有兴致地光顾了嘉德为大学生举办的一个名为“大学时代”的展览,他意识到,新生代开始启动的时候,进行独立创作,是最需要支持的。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想到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更没有投资的想法,只是强烈地感到整个当代艺术的兴起。在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始料不及:一段时间,开始做音乐和办演唱会,没有那么多现金。就有人劝他卖出刘小东的画。他不以为然:那画儿不值钱啊。然而别人报出的价格吓了他一跳!怎么可能?后来拍卖公司来跟他沟通,整整20倍的价钱卖掉了。“我都吓傻了,我都觉得我有一种骗钱的感觉!”姚谦不无幽默地说。在无心插柳下,当代艺术在恰当的时候帮了他大忙。

时至今日,姚谦还是会常常去艺术院校,看重一两件作品,觉得合适就买下,重不在收藏而是支持青年艺术家。有次,是一个女孩在绢上创作的当代水墨,那脸的轮廓就是墨的深浅,感觉特别好,他就买了。隔了一年之后,有一天被别人告知说那个女孩要谢谢他。原来是那个女孩子看到了拍卖公司拍出了她的那张画,她感到高兴,就委托拍卖公司转达谢意。这更坚定了她要继续创作的决心。这样一个回馈,激励姚谦一直持续力捧新人,“我买的时候都不忌讳,如果是很知名的我就不买了,如果是学生我就不忌讳告诉他怎么样。有的时候媒体一宣传我收了谁的作品,可能有帮助宣传的作用,我觉得应该要支持。”

绘画审美标准:青睐抒情作品

其实和音乐人的本质是分不开的,你要问姚谦选择绘画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画作能够打动他,最概括的答案就是抒情。他比较着迷一些女性画家的作品,“我特别喜欢潘玉良、丘堤一些女性。女性在绘画中能够打动我的是情感。当时男性艺术家还是有一些社会责任感,革命精神,要为这个时代做点儿什么,从徐悲鸿身上可以看到。而像丘堤不画就不画,去养孩子去了,她越是小家的时候,越是那个情感她才会画,我觉得她们的画比较抒情,这个是会打动我的。可是后来发觉太难受了,丘堤就二十几张画,我已经收了两张,再也买不起了。”

姚谦特别喜欢巴黎画派,他认为他们线条和用色奔放,又跳跃着印象派的光影。如果让姚谦只选出一个画家会是谁?他说如果不能选夏加尔,他就选常玉,因为常玉是忠于抒情的,作品里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比较抒情。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6

可能她称不上著名画家,也算不上是个著名收藏家。但在我心里她的分量,却比这两种大家都重。

吸引我的是她的美丽吗?仿佛不是。

伊薇特非常美丽,似为优雅和品味而生,无论身材还是脸庞都完美得难以挑得出一点点瑕疵。如不是事先知道她的年龄,眼前的她完全是个极具魅力的40岁左右。举手投足,轻盈灵活,完全无法想象她已70多岁。

俗话说女人的美丽,40岁以前靠父母生养,以后靠自身修养,这句话在伊薇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吸引我的是她的智慧吗?仿佛也不是。

伊薇特?斯特吉斯,美国密西西比州人。她是我妹妹达丽在国外几十年的好友,很早在与达丽的越洋电话上,我就已认识了这位具有完美修养又有才华和品位的女人,包括她的画、她的收藏、她著名的艺术别墅。

伊薇特的家,由美国著名的设计师HaysTown设计,对现代的美国人来说,拥有一个由他设计的住宅,是一种特殊荣幸,因Town是个生性高傲的人,从不愿意为自己不喜欢的人设计。当然,伊薇特这座住宅独特而舒适的设计,更重要的还是反映了女主人独有的品味和对艺术及古董的广博知识。

整座别墅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设计师用年代久远的柏木和砖块组建而成。它有着弧形的入口通道、门廊、凉廊、露台和带有喷泉的庭院,以便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文化。整个建筑更是巧妙而自然地容纳了周边的风景。

而它的内部陈设,却更让人赞叹。

伊薇特常年周游在法国、意大利、俄国和美国广大地区,收藏17、18世纪早期的古董和印象派艺术品。她家里的每一件家具及陈设都是精心挑选而来,并经她独具艺术天分的设计和布置,使你无论走在别墅的哪个角落,眼前都呈现一幅完美的画景,而画中的任意一个部件都是珍贵艺术品或古董,都能让你得到美的体会和艺术的至高享受。另外,这里每年举行的艺术家和收藏家们的聚会,更是这栋别墅真正神秘诱人的地方。

吸引我的是她的才华吗?仿佛也不是。

与她见面,是在前年,那是伊薇特第一次到中国,为她的油画制作画册。当我打开她带来的文件--哦,这么多漂亮的作品呈现眼前!当时饱览这些艺术品的兴奋心情,至今都难以忘怀。当然,无论是她的画还是她的收藏,并不是我见过最好的,但当所有这些都出于眼前这位美丽的女人之手,才让我感到惊讶!

欣赏她的这些作品,享受她的智慧成果,我仿佛被她带入一个完美的梦境,亲历她为实现梦想而走过的多彩人生……

伊薇特出生于巴拿马,富有的家庭使她在年少时就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伊薇特的德国父亲从小培养她沉浸于美的氛围,支持她学习艺术。虽然她在美国拿到了微生物学的研究生学位,但最终伊薇特还是放弃,去追寻从小对绘画及艺术的梦想。

伊薇特的绘画一直都受着法国印象派画家的激励。因而她花很长时间待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阿维尼翁(Avignon)、VilleFranche及蓝色海岸地区。伊薇特能说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在那里,她如鱼得水地感受当地文化,每次回来都会被自己的新作品所鼓舞。

和伊薇特在深圳相处了三天,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如沐春风,心情特别愉悦。她品味高雅,鉴赏独特,又为人随和易处,处事落落大方。一起去逛街,无论买衣服还是艺术品,我们须斟酌再三,而她往往一眼就能品判其佳劣,并热忱地给你很多建议。

美丽的容貌、智慧的头脑、高贵的灵魂,正是这三者合一形成的魅力,造就了她高雅的品味,才使得我不由自主地喜爱她吧。

是人类对生活品味的高低,促进了社会文明今天的进步?

作为一个女人,我想无论在少女时、期,甚至到老妇连行走都困难时,我都会保留着对做一个完美女性理想的梦境,希望成为一个像天使般被众人爱戴的女性。然而我们从小生长的生活,让我们接受的便是躲避真实,面对缺血的现实,这种教育根深蒂固地种在思想中。

于是,我们身边出现了另一种相对极端的人,那就是放弃对完美梦想的努力。你可以每天蓬头垢面,行乞街头,你也可以将生命过程中的破损疤痕,硬生生地揭开,让里面肮脏的脓血摆出来,让大家体会你的痛苦,怨天尤人。

遗憾我们从小身处的环境,确实也没有条件,为你创造一个能真正实现理想的梦境,也难以让你了解什么是高贵的灵魂?更何况那时也没有经济基础,能让你去追求成为一个完美女人的梦想。

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

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智慧和梦想,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

梦想,难以确定我们的努力是否成功,但至少追求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所得吧。

是对人生态度的不同,形成了我们人类的不同人生?是对生活的品位高低,形成了我们社会的不同格调?

我喜欢像伊薇特一样的人生态度,将非凡的才气,把自身对美的感悟,注入其生命中。一生孜孜不倦地将西欧早期的古典艺术和印象派艺术的生命精神,通过艺术形式和自身的再创造,留存给社会,呈现给周围的朋友和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