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井底之蛙续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井底之蛙续写范文1
初次来到东海的青蛙很兴奋,它看到了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水轻轻拍打着它的身体,它觉得很惬意,好像妈妈在推着摇篮,海鸟的叫声,好像催眠曲。
井底之蛙感受完这些,又一跃潜入海底,它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珊瑚和高大的礁石,还有一些美丽的海洋生物和凶猛的大白鲨……,这些动物都很欢迎青蛙的到来,围着它游来游去。青蛙走马观花地看了大半天,觉得这个美丽的海底世界比天堂还要美。在海底深处青蛙遇见了鳖,鳖惊喜万分,立刻牵着它的手,给它介绍了许多朋友。
青蛙决定要洗掉自己身上的孤陋寡闻,要做一只见多识广的青蛙。
五年级:王嘉文
井底之蛙续写范文2
一、参文本骨骼,模仿文本
文本的骨骼就是文本的格式,决定着文本的类别及面貌。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和模仿参照的样本。我们要有意识地以教材为依据,从教材中选择借鉴点,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正如薛法根老师说:“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习。有简单的直接模仿,也有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这样的写作练习,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而对于孩子来说,对于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多多仿写文本,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多多提炼课文中简单、基础的文本格式,引导孩子进行模仿性的写话训练,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二、引文本血肉,充盈文本
小学低段的课文大多直白而纯粹,故事通俗易懂,但很多地方欲说又止,等待着我们教师、学生去发现去品味去阐释。如何引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真正感受文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内涵呢?笔者觉得教师应潜入教材,细细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写话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1、于语言描写空白处写话——化无声为有声。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但有时作者因叙事需要或为增强艺术效果,课文中经常会出现“无声”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悟去充实文本中的语言描写空白点。
2、于心理描写空白处写话——促无感为有感。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就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就是心理描写。但低段的很多课文里却留下了心理描写的“空白点”,教师如抓住这个契机设计写话环节,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也能顺理成章地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文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主旨。
3、于意化物描写空白处写话——赋无意为有意。所谓意化物,就是给某件物品赋予特定的意义或作用,它们往往是文章的线索或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东西。抓住这些物品的描写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对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有着不可小视的帮助。
三、沿文本思维,续写文本
好的文本拓展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升华文本主题,又可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续写是比较常见的“小练笔”型文本拓展方式。
如二上的《坐井观天》。在学习课文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会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写话,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只有放眼世界才能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写道:“它跳出井口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有红红的花、绿绿的草,还有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有的学生写道:“外面的世界太大了,青蛙惊呆了。它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在一片很大很大的草原上。”通过这样的续写,学生对井底之蛙的见识短浅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我要的是葫芦》,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写话练习:要是明年这个人还种葫芦,叶子上有蚜虫的话他会怎么做呢?还有《动手做做看》中伊琳娜听懂了郎志万的话会说些什么?《两只小狮子》中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怎么做呢?
井底之蛙续写范文3
【关键词】想象 创新
教育部新近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由此可见,在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创新改革。
语言的训练与思维的培养是同步的。笔者以为在作文训练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写作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使学生能充分张扬个性,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翱翔,以适应“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丰富生活实践,培养想象情趣
过去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凭积累靠记忆作文,这就忽略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现在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尽可能的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形象、光色、声音等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唤起学生脑中储蓄的生活实践画面,诱发学生丰富的、大胆的想象。作文时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景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例如要求学生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我就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了课件“公园一角”: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湖面点缀着几页小舟,远方青山连绵,近处垂柳依依,群花争艳,蝶舞蜂飞,悠扬的民乐中,游人在悠闲地观赏着湖光山色……学生欣赏着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就仿佛置身于如花似锦的明媚春光里,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时,我轻轻地对学生说:“想象一下,垂柳在说什么悄悄话?花儿是怎么比美的?假如你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蜜蜂,你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浮想联翩,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组织学生开展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脑中储存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就越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想象、思考。记得在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组织班上学生去郊游。学生来到郊外,看到了平时很少看到的景象:蓝天下,一望无际的田野铺满了金色的稻子,菜地里,遍地都是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想象它们的形状像什么,你有什么感想,然后自拟题目,有创意地表达出来。结果在我的启发下,回去后,大家都写出了自己当时身临其境的感受。有的学生写到:“我从窗外望去,一望无际的田野铺满了金色的稻子,它们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整个田野此起彼伏,穗浪翻滚,好似金色的海洋。”有的学生写到:“瓜架下,结满了丰硕的果实,有南瓜、冬瓜、丝瓜、豆角和辣椒等。它们形状各异,南瓜圆圆的像灯笼,冬瓜又长又圆很像胖娃娃,豆角又细又长宛如维吾尔族小姑娘的辫子。”有的学生写到:“我们来到一片树林,只见一片片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像蝴蝶一样,纷纷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水边的垂柳婀娜多姿,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而松树、柏树仍然郁郁葱葱,好像不知秋天的到来。”学生身在大自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表达的欲望得以诱发,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利用课文范例,展开想象训练
结合课文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形式,它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大家都知道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作文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授之以渔”。
因为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故事熟悉,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展合理的想象,合情合理地补充情节,丰富内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使教材中的人物“活”起来。例如学习《小摄影师》一文,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小摄影师还会不会回来,他是否完成了任务,要求学生续写结尾;可以鼓励学生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可以就《小珊迪》一文,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这部分内容写出来,对学生进行组合性想象训练和逆向性想象训练:再比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阅读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结尾。我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
另外,在我们的单元写作训练中开展了想象性作文训练,如六年制第七册第五单元习作,就是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书上提供了三组词语①铅笔、橡皮、转笔刀:②小溪、河流、大海:③眼睛、耳朵、鼻子、嘴。看了第一组词语,有人把它们编成是一家人,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看了第二组词语,有人就认为小溪是居功自傲,鼠目寸光的典型,河流也不过是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看了第三组词语,有人马上联想到了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我让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编一个五官相互谦让,密切配合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更有意义。如果对以上三组词语都不感兴趣,可以自己确定题材,例如小动物啦,几件联系密切的物体呀,这些都是编故事的好话题。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同学马上心领神会,想象的翅膀立刻展开了,于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涌上心头,流入笔端。如有个学生在《粉笔与刷子》一文中写到:“……粉笔指着空中纷纷扬扬的粉末,对刷子说:你瞧,这些粉屑子都是我变的,你以为是废料吗?不,那是知识的奶粉。花朵儿盼我去浇灌,孩子们等我去哺育,为了这,我和兄弟姐妹们都在黑板上跳个不停,即使磨掉整个生命,也没半句怨言。……说得对!刷子听了粉笔的话,也激动地跳了起来:来,让我替你开路!说完,蹬地跃上黑板,刷刷刷地擦起来。粉末轻轻地洒下来,变成了一簇簇花朵,一张张笑脸……”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新颖的创意,多么华美的语言,它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三、创设情境,科学命题,拓开想象空间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一幅有趣的漫画,一段动听的音乐,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都能
成为成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创造欲望,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我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第一乐章,听过几遍后我叫他们把听音乐时想到的东西写下来,结果,每个学生“听”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写得比较好的几段: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空中快乐地飞翔,眼下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海面上有一艘美丽的游轮在移动。偶尔,几个白点飞快地掠过,那是海鸥。”
“我坐在秋千上一边轻轻晃动,一边读自己喜欢的书。有时,我抬头看看西边,太阳下山了,空中布满了火烧云,真是美极了!”
“我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归来,外面刚下过一场大雨,周围寂静无声。偶尔听见雨滴落在石板上的声音,让人感到有一点害怕。”
由此可见,音乐给人的感受是直接而强烈的。人们在聆听优美的音乐时,往往会浮想联翩。所以,“写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训练途径。
想象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其想象思维,使学生在写想象作文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近年来,我以图形为写作材料,给学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让学生把这些图形任意组合,想象成不同的物体,允许选择适当的陪衬物,构成画面,写成作文。学生围绕着这些组合图形,展开想象的彩翼,在神奇的世界里漫游,写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爱拼才会赢,敢想才会有创造。从古到今,哪一种发明,不是从最初的、看来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敢于想象,正是创新能力的不竭之源。因此,我注重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品质。如,我在一堂作文课中以“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学生们畅谈了自己的幻想:“我要长出翅膀”、“地球上要是没有树”、“人如果能长生不老”、“我是一只青蛙”、“我是一片云”等等,学生们迈出了敢于想象的第一步。我乘机因势利导:“假如长出了翅膀,你想干什么?地球上怎么会没有树,没有树以后将会怎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一位学生在《我是一只青蛙》中写到:“我是一只小蝌蚪,离开了爸爸、妈妈和朋友们在水中生活”……现在我已经变成了一只小青蛙,本来我有许多姐妹……由于人们喜欢捉我们上餐桌,田里又经常打农药,我的朋友死的死、走的走,现在我多孤单……”多么有灵气、有想象力的文章,它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出一些有创意的题目。如:《假如……》、《2028年的一天》、《未来的学校》、《金色的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激活学生自身的潜力,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生动新颖并富有独创性的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