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英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话题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话题英文

话题英文范文1

英语听、说、读、写教学中,写一直是学生感觉最难的部分。学生英语写作中常出现词汇贫乏、句型单一、结构松散等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不足,很难把心中所想准确表达出来。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结合课本上的新知识,给予学生一个中心,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材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话题,并且要求学生用已有的单词和句型把这个题材的话题通过英语叙述出来。教师通过话题写作,不仅可以把散乱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学生不再抵触英语写作,而是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时,就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话题写作设计要点

英语话题作文写作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保证话题设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1.贴近生活。教师在设计作文话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写作才可以使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Friend”“Sportsmeeting”“Shopping”等话题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对于此类话题有话可说,很容易激发写作欲望。2.难度适中。英语教师设计的写作话题不可以太简单,太简单的话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水平,写作话题也不可以太难,太难的话题学生难于入手,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话题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选题难度设计要适中。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英语程度,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3.内容实用。当英语教师设计话题写作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话题写作常用的单词和句式。这样,学生在话题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或者不会表达。例如,写作“Traveling(旅行)”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先让学生掌握“baggage”“beautifully”“reservation”等单词。

三、话题写作教学策略

话题英文范文2

1、见面时的问候方式;

2、对赞美的回答方式;

3、接收礼物时的回应方式;

4、餐宴礼节。

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要求学生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英语简练地介绍我国社交习俗中与英语国家有明显差别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才能实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教学目标。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具有鲜明的文化渗透特点,每个单元都以话题为主线展开,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下面我就本道高考题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易造成学生语言交际障碍的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英语交际文化知识

根据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功能特点,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可能引起偏差或误差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

1、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见面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2、介绍

"What's your name?"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没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工作业绩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4、致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餐宴礼节

中国菜注重菜肴的美味,西方饮食比较讲究营养。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热闹,西方人一般是分餐制,喜欢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中国以左为尊,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

二、在课内外有意识地渗透英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文化渗透必须在课堂内外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

1、课前让学生主动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在每一单元学习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媒体(书籍、报刊、网络等)收集与本单元有关的文化知识资料。学习Warming up和Speaking两个部分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共享资源,模拟情景进行语言交际。教师最后把本单元的相关文化知识系统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做好学习和心理准备。

2、阅读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交际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充分借助图片、音乐、视频、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传递文化信息。如学习有关电影Cast Away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原版片段播放,学习Music这个单元时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欣赏精彩影音的同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索。

3、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时,应提示英语国家文化对词汇、语法的影响。

教师可结合单元话题收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习语、谚语,如关于动物、颜色、食品等词汇和习语在中英文化中含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语法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英语在组词成句、组句成篇中非常注意“形合”,而汉语则注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汉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若将此句译成英语则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4、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同类语篇的英汉结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在逻辑思维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教师在写作时应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而不是单纯从语言和写作技巧上训练学生,这样学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5、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积累和实践。

话题英文范文3

关键词: 中学生 英语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只有了解了文化情景背景的深刻内涵,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真正意义。所以外语教学的实质是借助语言表达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和文化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加强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

不同的语言包含不同的文化,了解该国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所涵盖的文化,这才能达到得体地运用语言,表达要表达的内容。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甚至闹出笑话。因此英语教师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能力培养,又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并让学生正确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加强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一)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渗透文化意识。

教师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让学生置身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中,让他们听到、看到、感受到英语文化,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影等音响设备营造听觉及视觉氛围,利用黑板报、英语报纸等营造视觉氛围,利用英语标识、广告等营造环境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渗透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

(二)通过对中西文化比较,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西方文化比较,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等。比如在日常交谈中,英美国家女士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她们总是回答:“It is a secret.”英美的国家的人还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工资待遇等,他们认为那是个人的私事。见面也不像中国人那样打招呼,问:“你吃饭了吗?”而是讨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天气话题。这反映了中外的生活习惯。再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的一日三餐的食品和英美人的一日三餐也不同。中国人早餐:porridge,dumpling,eggs,noodles;午餐:rice,meat,vegetables;晚餐:pork,rice,porridge,fish。西方人早餐:toast or milk,bread;午餐:sandwich,hotdog,chip,tomatoes,pie;晚餐:steak,peas,stow,bread。这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再比如在打电话方面,西方人不用“Who are you?”和“I am...”,而是问别人用“Is that ...?”说自己用“This is...”。因此只有了解一些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表达得体、到位,否则会引起尴尬的场面,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例如有一个年轻人去美国不久,在一个餐馆打工,给一对美国夫妇上菜, 美国夫妇问他为什么上这么快,他说他尊敬老人,结果这对美国夫妇很不高兴。在中国说人“老”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而在美国,人们不喜欢“老”,他们认为“老”就是没有用,特别是女士更不喜欢人们说自己老,“老”就是不年轻、不漂亮。所以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三)通过介绍背景知识、组织活动,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在牛津教材中涉及一些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并进行扩充。比如在学习圣诞节时,在复活节人们有吃彩蛋的习俗;等老师可以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由来,以及英美人是如何度过圣诞节的。在学习万圣节时,也可以介绍万圣节的由来,以及孩子们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

教师可针对背景知识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活动。孩子们善于表演,喜欢参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表演。比如,在学到万圣节时,让学生装成各种各样的鬼怪,戴上面具,在班与班之间挨个敲门要糖果,让他们练习对小主人说:“Trick or treat?”小主人们可以把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送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异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在学习圣诞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Slight Nights”,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宁静和祥和,教师扮成圣诞老人,偷偷地把礼物送到住校生的袜子里,让学生感受圣诞节的快乐,真正体验西方的文化。

(四)通过不断总结,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新教材涉及许多西方文化。比如一些建筑古迹,如美国自由女神像,英国的大本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等。 学生对这些都比较感兴趣,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平时要让学生注意收集这些图片,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的艺术、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教师要有计划、系统地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的教育和英语教材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文学作品及英文报刊,扩大他们的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总之,文化意识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不断地感悟,学生才能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切实提高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2003.

话题英文范文4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secretis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the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the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Disneyland这一单元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将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彩色模型图,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可以作如下介绍: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时,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兴奋点强的有利时机,创设“辐射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这一系列问题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课介绍了柬埔寨通过对吴哥窟的开发与保护,使其成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保护和开发这一话题。让学生针对当前就圆明园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展开讨论,即部分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房地产开发商欲将圆明园开发成一个集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园林,变废为宝。同时,圆明园的开发还可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另一种是以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为代表的意见,即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要让它保持一片废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段屈辱史。根据这一话题背景,教师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现存圆明园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主体部分开发成一个中国人了解近代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还可以划出园中一部分把它开辟成一个民俗村和拍摄古装戏的影视基地;还可以在园内建一个古玩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圆明园,做到以园养园。

三、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学时,学生不禁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此时,教师如能拿出《中华英才》画册,向学生展现一幅朴素农民的彩照,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何伟大成就?这一情景一定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经教师提示,学生能够猜出那位农民是被世人称为“当代农业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过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参与了言语实践活动,而且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动近体原则

智力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去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和回味。因此,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把枯燥的语言课变成谈经验和谈体会等的交流会。

例如,教学TheSummerHolidays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报社记者采访来自农村的学生,谈谈他们假日是怎样帮助父母进行夏收的;也可采访来自城市的学生,谈谈他们在父母上班时是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这时的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再如,在教学Travel一课时,教师可在黑板前挂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他们的旅游经历。这时,有的学生描述了去广州和深圳的经历,其中包括怎样去的,跟谁去的,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买了什么纪念品等内容;有的学生谈了旅途中的见闻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个个争先恐后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不但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话题英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意识;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6-02

一、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鉴于小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范围,对于他们来说,“文化差异”这个概念一定很模糊。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生动具体地介绍中西文化的背景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切入,教材中有许多话题都是围绕节日展开的,如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对于介绍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是极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或是传说,以及西方人是怎么过这些节日的。比如在介绍“圣诞节”时,教师可以拿之与中国的新年相比较,让学生们看看我们和西方人在庆祝新年时的不同方式,从而让孩子们从侧面了解西方文化,让他们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庆祝节日上的迥异。

二、创设语言文化氛围,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

当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要想提高交际能力,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也相当重要。而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文化氛围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具体实施中,我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布置英语长廊。校园里的走廊是创设文化氛围的一个绝佳地点。墙壁上、窗户上都可以贴上英语俚语、日常会话或是名人名言;还可以在走廊里挂上印有不同国家国旗、国徽和国名的展板。让孩子们一进入校园或是在课间活动时就被这种环境所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语言文化的积累。

2.建立学生英语图书角。书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若是在图书角放置一些简单易懂(可以是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书籍,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书籍走向世界,了解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度人情。另外,图书角还可以提供一个让孩子相互交流的机会。

三、了解语言表达差异,提高交际用语的得体性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相互交流的一个载体和工具。不同文化下就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若是忽略了文化差异,就会出现交流时用语的不得体。轻者会表现得不礼貌,重者还会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还非常广,包括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比如,以我们的习惯,问别人名字和年龄是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对于不少国家的人来说这都是不礼貌的。特别是在问别人名字时,我们在课堂上通常教学生们“What's your name”的表达。事实上,英美国家的人习惯说“May I know your name”,在他们看来,“What's your name”给人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觉得特别不自在。再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见面打招呼时习惯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lunch?”而当英美国家的人在听到这句话时,不会简单地认为别人是在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会直接理解为有人要请他们吃饭。像这样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看似很让人无奈,但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设置真实交流情景,培养交际中的英语思维习惯

我们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碰到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语速慢,应答慢,回答一句话要组织老半天。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容易受母语的干扰,使得我们的大脑在我们张口之前需要先把要表达的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多了这一步骤后,我们表达的流利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英语思维习惯,省去翻译的环节,就能在交流时做到“脱口而出”。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为孩子多设计些真实的交流情景,让孩子多说多练,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课堂上各种口头练习的机会。如每节课安排的free talk,教授新句型时组织的pair work,或是讨论话题时的group work。这些活动都能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景进行相互交流。所谓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练习多了孩子们的语感就会增强,说英语时的思维习惯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2.组织英语角。考虑到小学生掌握的词汇和句型有限,教师可以定一个符合孩子们实际生活又容易讨论的话题,并可以采用高、低年级搭配交流,教师在旁作及时指导的形式。这样的交流是最真实、最能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

话题英文范文6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

上一篇司机简历

下一篇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