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和谁都不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1
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心胸开阔一些,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些,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些,争不起来;功利心稍淡一些,争不起来;为别人考虑略多一些,争不起来……,但欲望,让每一个人像伏在草丛深处的狮子,按捺不住。
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非分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也就是说,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甚至你死我活争到手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不是心安,只是烦恼,痛苦,仇怨,以及疲倦至极的身心。
不争不好吗?哪怕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人心就会一下子变宽,世界就会一下子变大。也因了这少争,笑脸多了,握手多了,礼让多了,真诚多了,热情多了,友谊多了,朋友多了。一句话,情浓了,意厚了,爱多了。喧嚣的人世,刹那间,万噪俱寂,恬静出尘。
常记得,乡下三四月间,一院子春花烂漫,桃李吐芳,鲜花傲放,姹紫嫣红,竞相争奇斗艳。然而,荒凉的一角里,总有一针或几针芥草窝在石板下,独自努力地绿着,尽管它仅有一点鹅黄,显得孤单,弱小,了无生气,但它依然是春天的一部分——渺小而又顶天立地的一部分。
是的,这个世界不会厚此薄彼。你没必要去争什么,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2
钱学森与蒋英,真实版的偶像剧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相识多年,关系十分密切。钱家唯有独子钱学森,便同蒋家抢来聪敏美丽的“三闺女”蒋英,过继到钱家。这一年钱学森14岁,蒋英5岁。从那个时候起,两人便成了终日相随的小伙伴了,时常合唱《燕双飞》。
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一个多月,蒋英独自到了波士顿和钱学森会合。后来为了回国,整整五年的软禁生活,两人一起度过。钱学森多次公开表示,“密斯英,我冷酷岁月中的伴侣。她与我一同承受不幸,是上帝赐予的最为珍贵的礼物!”两人一直相伴62年。
钱钟书与杨绛,“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年华老去之后,钱钟书回归自己一生的爱情,始终未变。
今年9月,103岁高龄的杨绛推出了长篇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洗澡》是她70多岁时的作品,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而今,钱钟书去世已经有16年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女儿钱瑷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她写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详尽地记录着他们仨相处的时光。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弗洛伊德与玛莎,婚姻与分离的完美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与他的理论格格不入。弗洛伊德与妻子玛莎的婚姻维持了53年,期间从未分离。他们拥有过浪漫的爱情,但更多的是平淡的生活。对于他们的婚姻生活,年轻的弗洛伊德曾形容为:“从抒情诗时代进入到叙事诗时代。”
1921年末,追随精神分析之父多年的俄国女作家莎乐美拜访弗洛伊德一家,在日记里写道:“他的家庭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思考人们通常在‘自由’和‘有了家庭牵绊’之间做出的错误区分。想打破自由和社会义务间潜在的平衡,这常常是病态的。”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3
有段时间身体不好,到处都不合适——吃不香,睡不好,人迅速憔悴下去。这样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我的情绪随之一落千丈,感觉到了末世。那是一个恶性循环,恶劣的心情导致身体越发快地差下去。最后,我去医院,找医生,号脉,拿药,楼上楼下地跑,跑出了一身的汗。
医院那等地方,几乎是每个人都拒绝去又不得不光顾的地方。看到那些坐在轮椅上,歪着脑袋流着涎水话也说不利索的人,还有浑身被绑架一样躺在担架床上被推着走的人,几乎就忘记自己还有一身的小毛病。是的,与他们相比,我那点小病小痛算什么呢?能走能跳,能读书写字还能独立思考,在那些人的眼里,我已经是这个世上顶顶幸福的人。
因为这份幸福来得太普通太容易了,所以我们常把它忽略了去。倒揪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的小烦恼,又无限将它们放大。
去驾校练车,认识了很多先前不曾认识的同学。炎炎夏日中午,几个年纪相仿的女子坐在训练场边上的树荫底下聊天。也不过是家长里短那些事。正聊得起劲,手机响,接起,是家中老公和孩子一起打来的。天那么热,在外头别不舍得花钱,买些可口的东西吃,多喝水。同样的话,爸爸讲一遍,孩子再在一边重复一遍。手机的音量很足,他们的声音散出好远。我哼哼哈哈答应着,并不觉得怎么样。挂了电话,扭头却发现几位女友正怔怔地望着我,有一位眼圈儿竟然红了。她对我说:“真的好羡慕你,有这么体贴的老公和孩子。”
那天下午从练车场回家,我几乎一路哼着小曲儿雀跃着回去。到家的时候,上班的已经去上班,上学的已经去上学,客厅里的空调却敞开着。我知道,那是他们特意给我打开的。从热浪滚滚的大太阳底下一下子进入那个清凉世界。深深呼吸一口空气中淡淡的茉莉花香。兀自傻笑了:你还要什么呢?除了这些?
杨绛先生的散文集里,有一首她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曾经广受热捧,被好多朋友摘录了来,挂在那里当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诗歌是这样子的: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清高而又丰盈,为很多人向往。也仅仅是向往,能够效仿做到的可能少之又少。事实上,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比较里——横着比,竖着比,跟人比,跟物比,今跟昨比,是与非比……比来比去,有人在这份比较和鉴别里越来越郁闷,有人却是越比越开心。
原来,比,亦是有个比法的,比较得对路了,心里就顺溜,心情就好,比较反了方向,可不就越比越难过。
向往美好,跟人作个比较,是一份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好不对。只是别老把眼睛盯着上方看,那叫攀比。比一旦跟攀粘到一起了,就沉了,就累了。心向往之,力所不及。身累,心亦累。倒不如把眼光放宽,前后左右看看,上上下下打量,你会发现,芸芸众生里的你,会有多少别人羡慕的幸福理由。看到别人成功时,告诉自己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付出了你所没有付出的努力,那样的比较之后你会少份嫉妒多份踏实。觉得自己不幸时,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远比你更不幸的人——可他们还在努力地活着,那样的比较让你学会珍惜。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4
初夏,院中栀子花盛开,翠绿的枝丫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让人无处逃避。白色的花朵有一种贞静之美,比如白色的荷花,茉莉,铃兰,白百合,梨花,白玉兰。
我自幼就喜欢白色的花朵,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幽梦影》中说:“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我却说,花之素洁者,多香气袭人,一如这淡雅的栀子花。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她清清白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却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洁净有一种清凉的质地,像天上盈盈的月光。
读朱天文的散文集《淡江记》,还没有来得及细细阅读,却被封面上的一帧照片深深吸引了。一树树雪白的梨花盛开,朱天文梳着一对乌黑的麻花辫,与妹妹朱天心站在梨花树下,满树花枝摇曳,她们笑意盈盈,洋溢着青春的纯洁和美好。这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吧,有美一人,宛如清扬。
翻阅民国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文中写道:“手有五指,指端有甲,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是的,母亲教育年幼的我们要勤洗浴,勤剪指甲。人要爱洁净,由外而内,不仅身体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
洁净的东西分外有风骨。
去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站在那幅《残荷》前,久久不忍离去。霜严雪寒时节,满塘的荷花都凋零了,水面上枯枝交错,只留下枯萎的残叶和莲蓬,在寒风中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水中残荷,仿佛一个人的暮年,夏天远去了,枝头的繁花皆已落尽,留下来的,便是一个人的铁骨铮铮,不妥协,不退让,他从容安静,气定神闲,风骨清奇。
心灵洁净的人,周身散发着淡然的芬芳。她超凡脱俗,淡泊天真,比如杨绛。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忍不住笑了。她说得多好!她就是一滴清水,作品和内心一样干净,明澈。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从不随波逐流,也不被俗世所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她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英国诗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字字句句,仿佛都是她的心声,灵魂无比高贵。她还写过,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因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钟书生命里的杨绛。漫漫人生,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相濡以沫,缺一不可,她与钱钟书比翼齐飞,风雨与共。钱先生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盛夏,收到大涵老师从景德镇带回的一件礼物,一枚白瓷的挂件,菱形的白瓷,画着几片淡红的花瓣,是写意的荷花。握在手中,温润如玉,素洁典雅,我穿素色棉质的旗袍就戴着它,仿佛一朵夏荷静静开在心里。
我和老师相识多年了,那时我刚参加工作,第一次给他的报纸副刊投稿,不久,那篇习作发表见报,我们因文字结缘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流年似水,他身上始终洋溢着西北汉子的豪爽刚烈,率真洒脱。他怀揣一颗少年般干净的心灵,博学仁厚,才思敏捷,风趣幽默,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不喜欢的人与事,决不苟同。他和我谈文学、绘画、书法、音乐,一开口就妙语连珠,海阔天空,三言两语,却如万马奔腾。我从没听他说过尘世的苦恼和琐碎,他六十岁了,依然眼神纯净,胸怀磊落,笑容干净,卓尔不群。他常常和妻子自驾去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天涯海角,将万水千山走遍。他说,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行,美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真正的好文字,洁净饱满,一清如水。
读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不少人谈起她的这本遗作,薄有微词,说读不懂。可是,我依然喜欢。小说在比喻和细节之处彰显了语言的独有魅力和张力,宛如水晶一样纯净透明,不染尘埃。她直面自己内心的苍凉,一支笔映照出人性幽微处的悲欣和无奈。她说:“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说得真好,我把这段话一直当做自己写作的座右铭。
翻阅我少年时候的文字,仿佛是繁花盛开的春天,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渐渐年长,文字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舍弃了雕琢和浮华,像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洁净,大概是每个人一生最难的修炼,无论文字,还是人生。
(选自《辽宁青年》)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5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赵建成
1949年生于山东青岛,中国画人物画家。
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青岛画院院长、书记,青岛市终身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赵建成先生部分参展及获奖作品
1984年《铺路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
1987年《祁连英雄》、《沂蒙娃》入选“庆祝中国人民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沂蒙娃》获一等奖
1989年《厚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
1994年《金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最高奖
1999年《魂系雪山――孔繁森》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
2000年《金秋》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
2004年《西部放歌――灵光》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牌奖
2004年《灵光》荣获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最高奖――学术奖
2006年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赴法国参加“中国文化年巴黎美术周――中国当代著名中国画作品展”系列活动,并访问德国、荷兰、比利时
在名家云集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坛,赵建成先生的名字恰如其笔下人物般响亮。他曾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上获奖,这在中国美术界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范曾先生曾如此评价赵建成先生:“方今之世,瓦釜雷鸣,
若赵君人物画之精绝,已寥寥如晨星矣。”
在中国人物画绘画技法上,赵建成先生创造了以湿笔一次性勾出人物面部的独特画法。他巧妙地运用了灰色调和多种笔法去处理形象,同时,他还借用了特写的方法,画人不画“全人”,使观赏者的视线集中于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面部或姿势上,这种布局方式在传统人物画中是非常少见的。显然,画家大胆参照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构图形式,用笔重“金石味”,注重对人物形体的表现。这些人物“造像”格调高雅清新,表情凝练沉静,笔墨丰富而纯静,形式变化而典雅,所蕴涵的素静单纯、庄严肃穆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与纷繁,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迪。
作为继蒋兆和等大师之后第三代中国人物画的领军人物,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当代人心灵,一直是赵建成先生的中国人物画着力表现的主题。在这类作品里,观赏者始终能感受到赵建成先生对东方艺术精神的那种雄浑博大、浑朴自然之象的追寻,画面所传达的意象是那样的撼人心魄,仿佛没有一种形象能包容这“能量”。加之其绘画题材所含蕴的历史特征,则更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意味。
赵建成先生不仅是一位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力的画家,而且更是具有深邃的艺术思想及风格特质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具有英雄主义色彩,而且还具有唯美主义色彩,理性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情怀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其绘画作品同时契合了艺界学术追求和社会精英阶层欣赏两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对当今的“赵建成绘画现象”,美术评论界普遍认为,其绘画诉求极大地影响并推进了当代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发展。
在中西方绘画交流上,赵建成先生这样讲道:通过观看西方绘画原作,我被其伟大的美术成果和艺术成就所感动、震撼。无论是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还是绘画技法,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我又深感到中国绘画的伟大、博深。西方绘画是通过三维手段再现绘画对象的。它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可有、可看、可想的具体画境。而中国绘画是将三维景象通过平面展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它体现的是一个有生命的意境、承载着人的精神、文化的格调和含量,是人的情感的一种符号,一种载体。它蕴涵着一种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文学、东方的诗性。
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的申报和遴选过程后,赵建成先生的作品《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获选。此项文化建设工程意在用艺术的手段展现1840年以来的重大历史史实,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赵建成先生曾对笔者说过:我崇拜先贤大师们的超然境界,但我更崇拜他们的朴素与真实。我想,这就是赵建成先生绘画追求的真谛吧!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6
一、天人合一理念
我认为,古人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生长发育和全部生命历程都要尊崇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天人合一”。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要效法(尊崇)自然法则,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生。《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万物俱备,但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人类。(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人在天地的大气之中,在春夏秋冬的寒来暑往中繁衍生息,无论是至高无尚的君王,还是普通庶民,都是得天地之气生存,没有谁能够例外。古人认为,天气指风、寒、暑、湿、燥五气;地气指酸、苦、甘、辛、咸五味。即将自然界之五气与我们人的五味相对应。但我认为,上面这段话中“天地之气”。将其理解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更好些。这段话告诉我们:养生,首先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顺应自然、根据四时之变化调养身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全面养生理念
《吕氏春秋》说:“修宫室,安床弟,节饭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语言,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之,可谓善养。”这段话,对养身概括得很全面,从养体到养目、养耳、养口、养志,面面俱到。告诉我们养生是全方位的事,不可偏废。首先从居住环境说起,住房要修好,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建房要坐南朝北,通风向阳,冬暖夏凉。因为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床铺也很重要,要睡得安稳、舒服。饮食不可过量,睡得好,吃得好,才能身体棒。要让眼睛看美丽和谐的颜色和绘画(列文章),让耳享受悦耳的音乐。食物不可单一,五谷六畜都要吃,还要烹饪得法,既有营养又很可口。与人交往要和颜悦色,举止文雅得体。做到了这五养,就能健康长寿。
清佚名《养生秘旨》中说:“一年之忌,不可过劳大怒;一月之忌,不可大醉;一日之忌,不可过饱;终身之忌,不可清晨时常受气。”读了这一段话,我好像看到一位年高有德的老者在谆谆告诫他的子孙:身体健康要做到劳逸结合,要制怒,要限酒,要节食,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三、合理膳食理念
《周礼》说:“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黎,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凡君子之食,桓放焉。”我国古代医学将春夏秋冬四季与人的肝心肺肾相对应。认为春天主肝,可以适当多吃点酸甜的东西;夏天主心,夏天暑热,可以多吃点苦味食品降心火;秋大主肺,秋天是收敛的季节,可以多吃点辛辣的东西发一发;冬天主肾,冬天寒冷,可以适当吃咸一点,开胃增进食欲,增强抗寒能力。后面接着说,牛宜,牛肉与糯米()搭配相宜;羊宜黎(藜),羊肉与藜蒿搭配相宜;豕宜稷,猪肉与粟谷搭配相宜;犬宜粱,狗肉与高粱米搭配相宜;雁宜麦,雁肉与麦子搭配相宜;鱼宜,鱼肉与瓜类搭配相宜,大户人家(君子之食),一般(恒)都是仿效(放)这种方法做的。
这只是我从字面上作的一些解释。但我认为,对古人的有些话,不能完全从字面上去理解,更不能完全照搬效仿。你想想,《周礼》的时代至少已远离我们2200多年。在这22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科学在不断的发展,很多东西,在古代没有,现在有了,在古代没有认识到,现在认识到了。所以说,我们不能站在今天,说古人说的一切都对,或者一切都不对。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理解,对古人的话,要领会精神实质。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我们今天不能说它不科学,不合理,也不能完全加以肯定。从《周礼》中的这段话中,我们至少可以得知,我们的祖先,早在2200多年前就已经很注重营养和烹饪了,讲究饮食养生了。
四、心理平衡理念
清郑板桥有一幅字说道:“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亏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即平则安,即福在足矣。”这段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满和亏是相互转化的,这里亏了,而那里则盈了。对于亏和盈都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与人交往要平和处事,保持内心的安静,加起来就是平安,平安即福。即所谓平安二字值千金。
明人吕坤《语》中说:“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事非。”这四个“不争”,对爱比爱争,心气浮燥的现代人来说,不啻是一剂对症的良药。不争,才能不烦,不烦,心理就平衡了,就有益健康。也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所吟咏的:“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英国诗人兰德在他晚年时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你看人家是多么洒脱,多么超脱,多么高尚,可见古今中外之贤人,他们的心灵都是相通的。
五、知足常乐理念
宋人张英《张无尽见雪窦以惜福之说》:“事不可做尽,势不可倚尽,言不可道尽,福不可享尽,凡事不尽处,意味偏长,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积财可以避患,患亦生于多财,以其患生于积财,不若无财亦无患。”
读了上面这段话,再联系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你会觉得他说的确实是至理名言。凡事要留有余地,要适可而止,反之,“过犹不及”,正如老百姓常说的:“大话莫说早了,豆腐莫打老了。”财富可以为人造福,也可以招祸,有时,钱财的确是“下山的猛虎”,莫要贪得无厌,要惜福,要知足常乐。
明代周臣《厚生训篆》中说;“人生世间,自有知道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富贵之人,天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常多于如意之事,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缺陷世界”,连地球都不是一个很规则的圆,幸亏是个椭圆的,不然就没有春夏秋冬了。不要指望什么都十全十美,尽如人意,那是自寻烦恼。懂得了“缺陷世界”的道理,你就会心安了。“心安菜根香,知足茅屋暖”啊!
六、笑口常开理念
《庄子》说:“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盛。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马过隙也,无能悦其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庄子对我们说,希望全方位享受美好生活。健康长寿,是人之所欲也。然而,一个人一生之中,常有疾病缠身,不如意之事困扰,难得开口一笑。在无穷的宇宙中,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要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笑口常开。不能抛掉烦恼,笑口常开的人,就是不懂得养身的道理。笑口常开,有益健康,已成现代人的共识。我在电视上看到海外有“笑”的协会,协会会员们经常聚在一起,放声大笑,祛病保健。”
七、流水不腐理念
明代商濂《延年祛病笺上》说:“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以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故《无道经》曰:‘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开’,人身欲得摇动,则谷气易清,血脉疏利,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就是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气脉流畅,筋骨舒展,不易生病,就像门窗上的枢纽一样,因经常开关活动,所以不生虫子;像流水一样,不易腐臭,保持清洁。
八、陶冶情操理念
宋人倪思《齐斋十乐》说:“读义理书,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种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以上“十乐”,恬淡高雅,充满诗情画意,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愉悦心身,现代人更需要。
九、色空理念
《心经》说:“色即是空,非无色之空,恐人执色为碍耳。空即是色,非有色之色,恐人执空为碍耳。色空双泯,心境如无纤尘可拂,方是了然旷达。”
这一段话,有些玄妙难懂,按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色即是空”,“色”指实实在在的女色,一味贪恋女色,无节制的乱性,会造成伤身丧命。生命都没有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归于零,零就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非无色之空,恐人执色为碍耳”说“色即是空”不是说叫人们绝对不沾女色,正当的健康的女色(夫妻之间)还是要的,不属于“空”,不是说谈色即空,而是告诫人们不要贪恋女色,而妨碍了事业,妨碍了身体,以至丧失生命;落个一场空。“空即是色”,这个“空”指的是臆,心猿意马,胡思乱想,臆也是贪色,所以说“空即是色”。“非色之色”是说这个人不是肉体的,而是思想上的。“恐人执空为碍耳”,圣人之所以提出“空即是色”,是告诫人们在思想上也不能、臆,臆奸也是很不好的,也会伤身、丧命的。如《红楼梦》中的贾瑞就是典型的“空即是色”――因臆而丧命。要做到从行动到思想都不贪色才是一个纯洁的人。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也有这样的话:“贰生者,食也;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贰”指进补,进补靠饮食,过度贪色会损坏身体,所以古之圣人在男女性生活上也是很讲究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正当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