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稿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品稿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品稿子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 贫困生 自我实现

一、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现今高校贫困生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孤僻;因生长环境闭塞而容易抑郁、焦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他们大多数不敢和别人交流,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甚至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实际上就是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是一种病态的自尊心作祟。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种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怜悯。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1.家庭生活拮据。在当前条件下,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占绝大部分,而且这些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有些贫困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的一代只喜欢享受,不愿接受磨难,大学贫困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是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3.“一切向钱看”社会潮流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惟一目标,人际关系随之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

4. 资助方式不当伤害自尊。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实施不当、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5.就业分配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6.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学校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却了解、关注得很少。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功能和价值

1.提供心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渗透大量的心理知识,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等。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形成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积极而乐观的心态等非智力心理素质。

3.锻炼与发展多方面能力。受教育者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潜能被极大程度上挖掘出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适应力、承受力、自制力等多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与发展。

4.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而且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它利用心理学的原理,使受教育者可以逐步掌握思维法、心理平衡法、心理调节法、心理暗示法、心理激励法等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1.经济资助提供坚实基础。在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下,贫富差距也同样冲击校园。生活拮据导致贫困生的交际范围受到严重的限制,没有能力经常进行一些比如请客等交际活动,这种情况影响一些贫困生很好地与人沟通交往。还有一部分贫困生接受企业或社会人士的资助,却又因此而遭受困扰,顶着社会压力努力要做给他人看,却不是从自己的爱好、能力出发。在这种情况下资助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失去了它真正应有的意义。

2.健康地融入现代文明生活。城市中的生活习惯也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生活,因而得到社会的推崇。这就迫使贫困生要接受被认为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习惯,而这种生活习惯必定要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这使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能否融入“现代文明”,结果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们往往无法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常常产生自卑心理。

五、就业指导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就业,贫困生遇到相对较多的困难与障碍。众所周知,近年来毕业生的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各个方面都需要钱的支持,准备材料、交通、塑造自身形象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费用,然而,即便是这些最基本的准备费用对于贫困生来讲也是很大的负担。

贫困与非贫困的同学之间,在就业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拿考研来讲,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选择直接就业。而关于就业城市,贫困生也较少选择大中城市,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使他们无法过于看重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承受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也承受着来自心理的压力。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全社会各方面都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帮助他们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体系,积极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在政府和学校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以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促进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桂阳:《请关注:心理脱贫――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2.10.11。

小品稿子范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双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47-02

一、引言

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一大批莘莘学子,其中不乏家境贫困的孩子,最终跨进大学校门,圆了上大学之梦。然而,面对上大学“不菲”的学费和日后生活花费,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烦恼随之而来,“贫困生”问题也日益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纵然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各高校也开设了面向贫困生的绿色通道,但不论资助的额度和范围如何扩大,这些关注仍主要体现在经济资助方面。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身负生活的重担,同时还承受着因物质贫困所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往往会出现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现象。具体表现为较为严重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孤僻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二、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小刘,2013级男生,家庭贫困,入学之初通过办理绿色通道入学。军训期间体检查出气胸住院治疗,并因此错过军训的集体生活。该生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同时因为是英语调剂生,对所录专业存在很大焦虑,总害怕自己学不好。入学一段时间以来,经济上的贫困和对学业的担忧双重压力使得该生精神恍惚、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有鉴于此,我除了生活上给予他关心之外,在资助方面,我帮助他办理了国家一等助学金、校内助学贷款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军训结束后,在委任班委时,我根据该生办事认真、细腻等特点,指定他担当班级的学习&生活委员,并将相关工作交给他处理。一学期结束后我发现他从起初的内向寡语慢慢变得开朗健谈,性格也变得活泼不少。小刘爸爸还专门打来电话,向我谈起得知孩子当了班干部的事,说孩子比以前自信多了,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案例二:小徐,2013级男生,入学报到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困难学生一样办理绿色通道。学校多次分发助学金和组织助学贷款时小徐也没提交过申请,班里同学都不知道他家庭贫困。直到第二学期开学后我通过他的同村亲戚了解到,原来小徐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家庭无可靠收入来源,经济情况很困难。然而就平时的表现来看,小徐性格开朗活泼,并没有焦虑抑郁的表现。经过我的再次深入了解后得知,小徐家里早早都为他办理好了贫困证明,希望他能够向学校寻求资金援助,然而入学大半年以来他从来都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些。得知以上情况后我得出他心理上的主要问题:

1.由于自幼父母离异,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使得他性格变得敏感,体现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不愿接受公开资助。

2.从小徐的表现来看,潜意识里他很缺乏安全感,过度自我保护,难以与人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影响了其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针对以上两点,我找来小徐谈心,为他争取到勤工助学的机会,并提出为其保密。同时暗中让班长及宿舍长主动与其交流,为他营造和谐友善地学习和生活环境,助其慢慢打开心扉。并且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他谈心,了解他的近况给予关心。在逐步取得他的信任后,劝解他不要封闭自己的内心,而应该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空间,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小徐表示如果家里经济状况持续困难会考虑申请下次的助学补助,同时会努力取得好成绩争取以奖学金的方式缓解家庭困难。

以上两个案例,虽属个案,却很具代表性。即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只看表面,只考虑经济上扶贫,而应更多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活动。

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要强的学生,辅导员除了在经济方面给予关注外,如何从精神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呢?

2.是否活泼开朗就一定表示没问题呢?对于这种光靠表象极难排查出的心理个案,是否说明自己的学生信息情况掌控工作仍然存在疏漏呢?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

1.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以后,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途径得到帮助,这让很多原本上不起学的贫困学子上了大学,让多数寒门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除了以上国家方面奖、助、贷之外,学校自身还有一些贫困资助项目,如勤工俭学、学校的各项奖学金等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个贫困生都能与这些资助项目接触。虽然这些资助项目还不足以支持贫困生衣食无忧地完成学业,但是每个贫困生都能受到资助这是事实,只不过受到资助的程度不同而已。

虽然这些都给大多数贫困生带来福音,但也存在百密一疏的情况。这就是贫困生的认定方式以及认定过程简单机械会产出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改进。例如案例二中的小徐同学因为自卑而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困难的事实,从而导致其在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很可能会引发种种负面不利后果。产生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信息资料收集的不齐全所致。又如案例一中的小刘同学,其内向自卑的性格并不仅仅是经济状况导致,如果只是简单通过经济援助恐怕无法使其走出开学之初的负面情绪,这提醒我们在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时更应照顾到学生的精神感受。

2.问题对策。针对以上两个个案展现出的问题,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观察生活中每个贫困学生的生活细节,做到对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十分了解。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以便梳理学生详细生活情况,以免出现案例二的疏漏。也有一些高校将一卡通的消费金额作为评定贫困生的依据。我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学生一卡通的消费金额,确实可以据此推断贫困生的消费情况,从而得出不同的贫困等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有部分学生没有消费记录,一般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跟其他同学合用一张卡,这样可以更加节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天天“下馆子”,这些学生就不算是真正贫困的学生。②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自己的不良习惯,平时花费不会计划且“大手大脚”,但是这些学生的家庭确实比较困难。这就对根据消费记录来判定贫困生等级带来了困难。

(2)资助工作除了经济援助以外,应该更着力于努力促进学生心理调适以及强化其进取思想。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加大,一方面,学生的物质需要的实现越来越有保证,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变得日益强烈。所以,我们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还要注意人文关怀。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贫困生入校后,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解决,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意志消沉,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我们要注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在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短”的思想,要接纳贫困,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而应悦纳自我,找到自信的立足点,进而开展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教育,积极树立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3)资助工作中应把物质资助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通过入学通知书积极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然后,再以学院为单位通过民主评议界定贫困生,并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不同的资助,使学生体验到教育的公平,感受到国家、学校的温暖,必将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信任感和感激之情。

(4)资助工作要与班级廉风建设相结合,通过营造节俭之风,杜绝虚荣与攀比现象。班级如同社会,学生们的家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年轻人都喜欢追求时尚,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在学生之间产生虚荣攀比的不良现象。对此,我们应当警惕,应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倡导节约节俭,就餐“光盘”做起,杜绝学生之间的虚荣与攀比,加强班级廉风建设。良好的班风,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德,能够激起学生抵制丑恶的勇气,还能够给班级贫困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班级氛围。

(5)开展感恩教育,塑造和谐人格。近年来,随着高校奖助学金的覆盖面逐渐扩大,某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笔资金受之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从而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对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借助奖助学金的发放来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应当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国家集体的扶助之恩,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恩心与报恩情,并将自己所得到的恩情转换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以德报德的和谐人格教育,而且还推动了班级、社会的和谐氛围的建设,从长远的角度实现了对学生的真正的教育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芳,黄木长,梅清华.经济资助与精神“扶贫”不可或缺――对高校贫困生“双贫”问题的思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小品稿子范文3

【关键词】精品课程;净现值;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22-06

一 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揭开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幕,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11年5月,全国已评审出38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与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构与培育,有力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国外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或E-learning课程建设模式类似于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课程的发展、建设情况及其评价。如Marshall认为网络学习的质量改进缺少严谨的实验依据,仍需进一步的探索;Harteis等人研究发现,拥有更完善的认识信念体系的内容更便于被学习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投资效益。国外对于开放课程等模式的教学效益研究较早,Cukier在1997年提出影响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就读学生数量、课程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英国JISC协会在2007年总结归纳了E-Learning给高校带来的效益包括工作(如改卷等)的效率提高所节省的费用、学习便利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等。

但是,国外与投资效益有关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有关投资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研究项目。相比而言,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经验总结上,具体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学校关心的投资效益问题尚缺乏翔实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以某财经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该校的校级、市级、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多年来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对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资源共享的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精品课程的各种投入与效益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估算,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用以说明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期望能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其中,精品课程的净现值估算方法参考文献。

除非特别注明,文中所指课程级别均指该课程的最高级。

2、研究基础数据

(1)精品课程的立项年份、负责人和所属学院等信息。

(2)精品课程对应的本科课程及其近几年开课情况。

(3)精品课程的经费资助情况。

二 精品课程立项及受益师生情况

1、精品课程立项情况

根据某财经大学的精品课程立项情况,按学院进行归类(见图1)。其中国际商学院的精品课程总数最多,共有17门,包括7门校级、6门市级和4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研部、保险学院和WTO研究院的精品课程都只有一门。

将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按照年份进行归类整理(见图2、图3),可以看出,在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后,该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也开始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当年就新立项了18门校级精品课程,另有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到2010年,该财经大学累计有3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师生情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各精品课程每年的共享教师数和学生数根据开课的数据汇总取平均值。限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考虑了本校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和授课的相关教师,而不是访问课程网站的学生数、教师数。汇总时每门课程一年中的同一任课老师只计一次,每门精品课程的数据为对应的本科课程数据总和,如学分不同进行分类统计。为避免随意性,以相关年份的数据平均值估算精品课程从立项到2011年期间的年均共享师生数。2008年之前立项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2008年之后(包括2008年)立项的取立项年份前两年到2011年的数据的平均值,没有开课的年份以O计算(见图4)。

三 以货币计量的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分析

1、精品课程投资净现值估算方法

本文以净现值来估算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净现值的计算方法借鉴参考文献[9]中提出的精品课程网站投资效益分析方法,根据某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文献[9]所涉及的分析方法,仅介绍有关的调整情况,有兴趣者请参考原文。调整如下:

小品稿子范文4

关键词:高校;高学费、高补助政策;贫困学子;证伪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38-02

中国在1997年开始建立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自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政府财政补贴相对不足,学费出现快速上涨的势头,截至2006年,中国公办本科院校的收费标准均值已达到4 343.2元/年。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0 493元,农民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 175元。可见,中国当前高校学费水平已处于高位,家庭承担难度在不断加大,高学费把很多本应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子拒之门外。但目前国内有少数学者认为“穷人上不起学是因为学费太低”,提倡继续增加高校学费,按一定比例将学费用于助学金,这样就能解决穷人上不起学的问题。这种思想与西方的“高学费、高补助”政策如出一辙, 但在西方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政策能否适用于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事实上,在现今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不断凸出,“高学费、高补助”政策有益于贫困学子的论断无论在经济理论上,还是现实实践中都是不能成立的,能使所有穷人上得起学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的结果只能剥夺穷人受教育的权利致使其最终丧失脱贫致富的动力,中国的社会问题将会更加严重,社会发展将会更加不公平。

一、“高学费、高补助”政策不益于贫困学子的理论分析

1.无法达到“怕累托改进”的效果

提高学费是高校改革的一个方面,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而不是怕累托最优,我们不可能不触动所有人的利益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都变好,我们要做的只能是使少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而使大多数人的境况得到改善。但现在来看,提高学费触动的却是大多数人的利益。Carolyn

P. Griwold &Ginger Minton Marine[1999]认为,“高学费、高补助”政策有益于低收入学生是以牺牲中等收入学生为代价的。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无疑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况且“高补助”能否覆盖所有贫困学生仍是不定之论,可见,提高学费除了不会影响高收入家庭学生之外,会触动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甚至使他们的境况变得更糟。

2.“马太效应”抵消了“滴流效应”的作用

“提高学费,然后规定学费多少比例必须用于助学金,这样就能解决穷人上不起学的问题”这无疑体现了“劫富济贫”的思想,把富人的钱拿出来救助穷人,把这个思想扩大一下就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滴流效应”,是指经济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的存在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和经济的增长。因为只要经济增长中直接受益的富有阶层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就会扩大就业,增加贫困者对生产要素所需的提供,这样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会滴落到穷人身上。但“马太效应”即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同样作用于分配领域,并且在现阶段中它的作用明显大于“滴流效应”。如果提高学费后,能使富人的钱全部用于资助所有的贫困学生,而且使他们的状况比不增加学费时还要好,那“滴流效应”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还有更大的可能出现,那就是因为高昂学费把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拒之门外,他们没有机会享受“高补助”的待遇,不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摆脱贫穷的命运,而有能力支付高昂学费的富人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收入。这时“马太效应”就抵消了“滴流效应”。

3.“价格歧视”下增加的福利流入高校而非受助学生

“高学费、高补助”政策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中可视为一种“价格歧视”,富有的学生对享受高等教育的支付意愿高于贫困学生。通过收取高学费并有选择的提供助学金,高校实际上是根据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对享受教育的评价来向他们收取费用,这种行为与价格歧视的垄断者的行为如出一辙。而且目前,高等教育产业是一个垄断产业,并非所有学校都可介入,其需求弹性相对较低,消费者不具备对教育消费讨价还价的能力。垄断者通过实行价格歧视,可剥夺所有消费者剩余,虽然价格歧视可以增加经济福利,但表现的是生产者剩余更高而非消费额者剩余更高。可见,“高学费、高补助”政策的真正受益方并非贫困学子而是高校本身,此政策只是高校成本补偿的有利方式,不能有效解决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4.从“斯勒茨基方程”看“高学费、高补助”政策的效果――使所有学生的境况都变坏

“斯勒茨基方程”表明需求的总变动等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和。高等教育可视为一种正常商品,即收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那么,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方向就会相同,价格上升意味着需求会因替代效应而下降,同时也意味着收入相对减少,需求也会下降,这两种效应相互加强,共同作用于总需求的下降。高校提高学费,学生会选择其他教育方式,这种替代效应使高等教育需求减少,同时学费的提高也意味着家庭收入的相对减少,产生的收入效应同样影响需求。那么,如果高校实行高补助政策,能否挽回需求减少的状况并改善受助学生的境况呢?以下将以“斯勒茨基方程”为基础,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变化情况。为简化起见,假设所有增收的学费都用于资助所有的学生,假设高等教育收费价格从p上升至p′(p′= p+ t),受教育者由x减为x′,高校提高学费得到的收益是R = t x′= (p′- p)x′,y表示受教育者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并规定价格为1,那么最初预算约束为px+y=m,而提高学费并接收到补助后的预算约束将为(p+t)x′+ y′= m+t x′,消去方程两边的t x′,得到 p x′+y′=m,可见,(x′,y′)在最初的预算约束下是可以支付的起的,但消费者却最终选择了(x,y),所以事实一定是对(x,y)的偏好超过对(x′,y′)的偏好,即“高学费、高补助”政策实施后,受教育者的境况变坏了。

二、“高学费、高补助”政策有益于贫困学子证伪的现实分析

1.“三座大山”抑制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座大山是促使中国居民储蓄率不断增加,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中国现在正在积极寻求稳定房价,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措施,这时再增加学费无疑是有悖于国家政策的初衷。三座大山的日益沉重加大了居民的支出预期,致使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呈明显下降趋势,社会需求将明显不足,而中国现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出口优势会逐渐弱化,唯有打开内需才是应对人民币升值下经济增长的关键。

2.教育是个特殊的产业,不能市场化

在中国渐进改革的今天,如果教育等同于其他产业,改革也围绕市场化进行,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离公平民主越来越远。增加学费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水平,日益高昂的学费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不能享受高等教育,丧失了摆脱贫困命运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加深认识。市场经济的建立不是把所有的领域都交给市场,这是对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解。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定位问题是一个关键,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才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并消除因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分配不公,而不是使这种分配不公愈演愈烈。教育改革的最终就是使教育成为准公共产品,使大多数学生有能力支付学费,承担部分高校成本补偿,而不是市场经济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3.“高学费、高补助”政策实施难度很大

如果增加学费,增加多少?拿出多少用于助学金?能保证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收到资助吗?如何监督这部分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怎样确定学生家庭是否贫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会使这项政策实施难度加大,可见它不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即使这一切都落实到位,那么实施成本会是多少?据了解,吉利控股集团向社会捐助5 000万用于贫困学生上学,为了监督这笔资金落实到位,后期监督成本就高达200万。高校能够在较低的监督成本下加强政策的实施到位,还是最终利益都流向了别处,一切皆是不确定性。

4.只能加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平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丰富劳动者的知识,提高劳动者谋生的能力。据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是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的2.1倍,是初中毕业劳动者的1.4倍,是高中毕业劳动者的1.2倍。所受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如下表所示:

知识水平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联合国一项调查,转引自 郝铁川《人才强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30日。

使所有不同收入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衡量社会公平与否的重要标准。提高学费,使众多贫困学子无法通过享受教育摆脱贫困,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却可以尽享教育带来的高素质、高收入。这样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局面只能深化社会矛盾,加大贫富差距。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5年6月30日报道,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最近也表示,解决美国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收富豪的游艇,而是提高教育水平。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名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十一五”规划》的文章中,也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穷人致富”。而穷人致富的根本途径是享受高等教育,让更多的穷人接受教育,不会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丧失受教育和摆脱贫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Psacharopoulos,G. Return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Global Update , World Development. Vol.22,No.9.1994:1328.

[2] 谢作栩,陈小伟.中国大陆高校学费对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影响――实证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3):12-15

[3] Carolyn P.Griwold and Ginger Minton Marine:Political Influences on State Policy:Higher-Tuition, Higher -Aid,and the Real World[A].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C].New York, American,1999:287―293.

[4] N.Gregory 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s[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7.

[5] [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6.

[6]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小品稿子范文5

父母跪在了儿子面前。这一刻,儿子竟仰天大笑。他觉得自己被所有人踩在脚下,可他把导致屈辱的罪魁祸首――父母踩在了脚下,这让他有一种不可言状的。

高考后,精神崩溃的“小皇帝”选择了自杀……

望子成龙,少年学习优秀成家中“小皇帝”

韩建生、蔡玉莹结婚的新房就在辽宁省沈阳市青年公园北的一间13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那是1991年的春天。当天傍晚,韩建生看着新房,面露愧色:“玉莹,让你住这么小这么差的房子,对不起!”

蔡玉莹微笑着面对丈夫:“别这么说,我喜欢你这个人,我愿意!你的父母也尽力了。”

韩建生的眼里突然闪着光:“玉莹,你看我们单位的大学生,都当官了,都住好房子。我们住这样的房子,就因为我们没有文化,就因为我们是工人。我们有了孩子,一定不让他当工人,就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莱,也得供他上大学。”

蔡玉莹看着丈夫,内心涌起强烈的共鸣:“我就不相信,我俩培养不出一个大学生来!”

1992年秋,他们的儿子降生了,取名韩天浩。这时,韩正明、蔡玉莹夫妻俩都在一家国有机械加工厂工作。单位效益不好,只发60%的工资。

为了一家人能吃上饭,韩建生每天下班后走街串巷卖冰果,这样一家人才能勉强吃饱饭。

而这时,夫妻俩的理想可不是吃饱饭,他们要让儿子读大学。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开始拼命赚钱,为的是赚够让儿子进一流幼儿园的钱。蔡玉莹让婆婆帮着照看儿子,下班后她开始“拼八分”,就是从街道小工厂取回很脏的旧布,先洗净晾干再用缝纫机拼成一块块大小一样的方布。这是最脏最苦的活儿,可为了儿子的前程,她认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3岁时,他们把儿子送进了最好的幼儿园,建园费就是5000元,每月托费就是480元。而那时,他们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500元。也就是说,他们辛苦赚了几年的钱,还不够交幼儿园的建园费,他们只好向亲友借了1000元钱。而他俩的工资刚刚够儿子的托费。要想吃饭穿衣,就得晚上拼命挣钱。

儿子花的钱,不仅是托费。来这个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多数是有钱人,孩子们吃穿玩用,都是一流的。他们又把4岁的儿子送进了少儿英语班、唐诗宋词班、少儿数学班……

一个周末的傍晚,小天浩从学习班下课回家,看到妈妈在洗旧布,浑身脏兮兮的。他走过去帮妈妈,被妈妈喊住:“不许你碰那些脏东西,学习去。”这时,韩建生背着冰果箱子回家取冰果,看到了眼前的一幕,冲过来:“儿子,我告诉你,你这双手,就是拿笔的!这辈子都不许干这样的活。我和你妈干这些苦累又让人瞧不起的活儿,就是为了让你一辈子不干这样的活儿。你要读大学要有出息要出人头地。爸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小天浩半懂不懂地听着父母的训话,但他明白,学习是他唯一应该做的事,而让父母开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好。这时的小天浩,已经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而每次在那些学习班考试,成绩好时,父母都会给他买好吃的好穿的。要是考得不好,就会挨训甚至挨打。

等小天浩读小学一年级时,第一次期中考试就是全班第一名。韩建生、蔡玉莹高兴地请来亲友。

从小学一年级起,小天浩的成绩总是班级第一名,这样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

慢慢地,生活全部内容只有枯燥学习的小天浩,成了“小皇帝”。他成了这个家名符其实的“皇帝”,父母得看他的眼色行事。

一次,父母给他包了他爱吃的茴香馅饺子,他们算好了时间,等他一进门,妈妈就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他面前:“儿子,快吃吧I可香了!”可天浩一听竟气呼呼说:“茴香茴香又是茴香,不能换个口味吗?今天,我想吃青椒馅的。我饿了,快点!”父母一听儿子点了青椒饴,不敢怠慢,尽管他们又饿又累,还是顺从儿子的意思,赶紧又包了青椒馅的饺子。那天,两口子忙到很晚,他们累得一个饺子也没吃。

可他们却心甘情愿接受“小皇帝”的奴役,理由是孩子学习压力大,拿父母出气也认了,只要儿子学习好就行。

其实,初二时的天浩,就开始挣扎在自尊和自卑交织纠缠的一张无形的网中。他知道同学们有许多生活乐趣,有业余爱好,而他只有学习。为了掩饰自卑,他用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你们那些玩意,没什么用!有本事,学习成绩超过我,那我就服你们了。”

为了这份自尊,天浩拼命学习。

2008年夏,韩天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辽宁省一所重点高中。韩建生、蔡玉莹又一次大宴亲朋:“天浩考上了最好的省重点高中。这所学校,最差的学生都能考上一本大学。也就是说咱儿子肯定能考上大学了,他将来可以扬眉吐气地生活……”

别无所长,假自尊真自卑仇恨父母

2008年9月1日,韩天浩走进了省重点高中的大门。他很自豪,因为他是以所在学校第一名的身份考进这所全省最好的重点高中的。可这种喜悦没能持续多久,他就忐忑不安起来,因为他的成绩只在新班级里排第二十七名。他原来就读的初中是所一般学校。这时,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争第一。

很快,韩天浩就明白了,在这些极其优秀的学子间争第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还是不行。2008年10月底,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期中考试,他只考了第二十四名,只比入学成绩进步一点点。而更让他觉得可怕的是,他几乎用尽了全部能量,而那些考前十名的同学却都非常轻松。他非常沮丧,整日低头不语。

回到家,却拿出“小皇帝”作风,他冲父母发泄“知道为什么我考不过他们呢?因为他们家里有车,车接车送,每天比我省近两个小时,我得坐公交车呀!他们的父母都懂得营养配餐,他们吃的东西都会让大脑聪明……我从来没这样掉价过,我要争第一,否则连头都抬不起来。”

无奈,韩建生夫妻俩决定让儿子每天坐出租车上下学,每天车费就得28元。他们买来许多书,研究如何让儿子能吃得更聪明。

这时,一家三口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普通楼房里,两口子的收入加起来只有1400元。韩建生愁得白了头,这点钱还不够儿子一个人花,怎么办?很少求人的夫妻,开口向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友借钱。

吃上营养配餐和坐出租车上下学,并没有让韩天浩的学习成绩赶上来。2009年1月初,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只考了全班第二十六名。

回到家,“小皇帝”又发威了,他把全部的不痛快都发泄到父母身上。2009年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韩天浩让父母一起给他洗脚。母亲像

个仆人似地低眉顺眼给倒好了洗脚水,洗完后,父亲给他擦脚。韩天浩把脚几乎举到了父亲的鼻子尖上,父亲隐忍着。就这样,他还嫌父亲擦得太慢,一脚踹在父亲的脸上。韩建生跌坐在地,他的鼻子顿时流出血来,站在一旁的蔡玉莹马上把丈夫扶起来,夫妇俩的心在流血。他们知道儿子心里苦,却帮不上儿子的忙,就让儿子拿自己当出气筒吧。只要他好,做父母的什么都认了。这样一想,夫妻俩的心里就释然了。

整个寒假,韩天浩躲在家里拼命学习,每天学习都超过18小时。很快,他就累瘦了,一个月后,他的精神都有点恍惚了,但他仍坚持着。心里不痛快时,就拿父母出气。

可是,2009年3月初,刚刚开学,学校就组织一次考试。本来雄心勃勃的韩天浩,只考了班级第三十一名,比原来的还差。当听到这个名次时,他傻了!

回到家,破天荒的,韩天浩没打没闹,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韩建生夫妻知道了儿子的成绩。蔡玉莹担心儿子出问题,站在门外小声央求:“好儿子,开开门,出来吃点东西。你要是心里不痛快,就是打妈妈一顿都行,你千万别憋出病桌……”

几天的时间,韩天浩就弄明白了落后的原因,许多成绩比他差的同学,整个寒假,都请沈阳市最好的老师补课。一个小时的费用高达300-500元。那些被名师专门调教的学生,成绩突飞猛进。

回到家,韩天浩没有逼父母给他花钱请名师,他知道父母是没办法办到的。可是,“小皇帝”的作风,让他得发泄:“你们没有本事,生儿子干什么?你们生我就是为了让我出丑?!”

现在,不可能再拿出钱来了。韩建生突然双膝跪地:“儿子呀,爸爸无能,爸爸是废物,你就打爸爸一顿出出气吧。”

当所有的自尊都被剥去了,韩天浩就只剩下自卑。他生活在自卑中,越是自卑就越恨父母。因为他认为,所有的这一切不幸,都是父母给他的。如果父母有钱,如果父母把他生得更聪明些……

精神崩溃,高考结束自杀未遂

韩天浩还是拼尽全力学习,2009年7月初的期末考试,考了班级第二十八名。2009年10月底的期中考试,成绩是班级第二十一名。2010年1月初期末考试,班级第三十名。2010年7月初的期末考试,班级第三十五名。他整日低着头,不和同学说话,也不和老师说话,只是整天捧着书本学习。在家里,仍是和父母喊叫,发火……

而彻底打败韩天浩的,却是一次郊游。那是2010年9月底,班主任组织学生去世博园游玩。前一年秋天的郊游,韩天浩借口感冒没去,这一次班主任老师特意找他谈话,让他一定去,放松放松心情。他答应了。

到了世博园的湖边,同学们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韩天浩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十名的同学身上。他就是不服气,想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本事。

他们开始击鼓传花,既是班级第一名又是全年级第一名的男生王勇,在同学们的期待下边弹吉它边唱歌边跳劲舞,惹得男生女生吹着口哨大喊大叫。第二名的女生郑艳拉起第五名的男生郑虎,这对孪生兄妹一板一眼地给大家演唱起京剧《沙家浜》那个名段《智斗》。郑虎竟一人扮演胡传魁和刁德一两个角色,两人表演得惟妙惟肖,珠联璧合,引起一片掌声。第十名的女生赵茹佳,拉起小提琴,那天籁般美妙的琴声让同学们如醉如痴,许多游客也驻足聆听。那一刻,仿佛整个大自然都被她的琴声打动了……

这时,当花传到韩天浩手上时,鼓声戛然而止。韩天浩的脸腾地红了,他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可是,同学们不依不饶,他们善意地起着哄:“韩天浩来一个,韩天浩来一个!”他们想让这个孤独的同学融进他们的欢乐中。他知道躲不过去了。他想:“无论如何也要应付过去,不能丢了面子。”他选择了王菲的《传奇》,他只在家哼过这首歌,只能临时抱佛脚了。他太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得好一点,可越这样他就越紧张,以致于他的声音都颤抖着从嗓子里挤出来,他跑调了。连他自己都觉得他的声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跑得太远了。他只看见,原来同学们围成的一个圆圈断成了虚线,那些家伙们乐得东倒西歪,连文静的班主任韩老师都笑岔了气。他觉得自己被逼上了悬崖,又从悬崖上坠入了万丈深渊……

就在大家笑得一塌糊涂时,韩天浩偷偷地离开同学,躲到小树林里躺下来,不争气的泪水流了满脸。他彻底被这些同学打败了,原来他们各方面都那么优秀。他的自卑在这一刻野草般地恣意蔓延,将他脆弱的心覆盖了:“原来我一无是处,拼命学习也无法学好!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我就是个傻子!”他的自言自语后来变成歇斯底里的喊叫。

过了一会儿,韩天浩的同桌郑虎走到了他的身边。郑虎好心地劝说:“天浩,其实,拼命学习可能会适得其反,经常让自己放松一下,可能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千万别让自己有太大的压力……”

还没等郑虎说完,韩天浩霍地站起来,脸色铁青:“别说好听的话。我替你把话说白了,韩天浩是个笨蛋,再刻苦也无法赶上你。韩天浩是个没有教养的穷小子,一点高雅的东西都不会。韩天浩是个……”

好心相劝的郑虎被气走了。韩天浩的心中充满了仇恨,那仇恨的对象就是父母!“小时候,你们只知道让我学习,却不懂得开发我的智力,琴棋书画都能开发智力呀。我现在这么笨,就怪你们!你们只知道逼我学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同学们把我当成,其实我真的是个!没有钱,生什么孩子?不会养育,生什么孩子?难道你们生下我就是为了让我受人白眼让人瞧不起的吗?”他越想越气愤,没和老师同学打招呼,就一个人坐车回家了。

韩天浩脸色铁青地回到家,父母被他吓得不敢说话。他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嚎叫着:“我杀了你们,再自杀!为什么要生下我……”

蔡玉莹冲过去抢下儿子手里的菜刀,跪在儿子面前:“儿呀,爸爸妈妈活得没出息,才把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爸爸妈妈吃苦受累,就是想让你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呀。”

韩天浩冷笑道:“为了我?是为你们自己!自己活不出人样来,把担子压在我身上。可你们给我高智商了吗?你们给我好的遗传了吗?你们给我一流的教育了吗?没有!没有!你们弄得我一无所长,丢人现眼,像个小丑……”

韩建生也跪在了儿子面前。这一刻,韩天浩竟是仰天大笑。他觉得自己被所有人踩在脚下,可他把导致屈辱的罪魁祸首――父母踩在了脚下,这让他有一种不可言状的。

此后,韩天浩仍是拼命学习,他认为如果不学习就更没有活着的价值了。可他不再和老师同学说一句话。只要是苦闷到了极点,就回家大喊大叫大骂,逼父母给自己下跪,然后就是大哭大笑。

韩建生、蔡玉莹夫妇也没有任何办法,他们也不想受这样的委屈,可儿子快高考了,吃了十多年苦,只能忍下去。他们梦想着,儿子考上大学,就一切都会好了。

韩天浩的学习成绩还在下降。高考前的三次模拟考试,他在班级的排名竟是五十多名,也就是倒数五名之内。

2011年6月7日至8日,韩天浩参加了高考。考砸了的他给自己估的分是460分。这样的分数,连一批本科都进不去。他痛苦得不吃不喝,像一具僵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

蔡玉莹在门外喊着儿子:“你出来吧,妈给你跪下了。你再不出来,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走出房间的韩天浩,对跪在门前的母亲视而不见,一个人扬长而去,到了深夜才回家。

2011年6月11日上午,害怕儿子出事的蔡玉莹,撞开门冲进房间,儿子已不省人事。

经总医院抢救,服用大量安眠药的韩天浩苏醒了。医生提醒蔡玉莹,得让孩子看看精神科医生,这孩子肯定患有抑郁症。

经沈阳精神卫生中心确诊,韩天浩患有抑郁症和燥狂症,得住院治疗。医生说,即使二三个月出院后,仍需至少一年的心理疏导与治疗……

小品稿子范文6

关键词: 听障学生 困难认定 贫困生资助工作

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我国听力障碍者共2004万人,约占残疾总人口的24.16%。近年来我国对残疾人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招收听障学生的学校和人数逐年增加,更多的听障学生步入高职院校。听障学生家庭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的花费要比健康学生家庭高10倍以上,进入高校后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无疑对听障学生家庭是一种负担。国家在资助上有“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因此针对听障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在高职院校中听障学生资助情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我院近几年听障学生受资助的具体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总结了在听障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听障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院听障学生招收属自主招生,但受地域的限制,生源主要来自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等周边省份及地区,且现在本科院校也招收听障学生,部分成绩优异、家庭富裕的学生大多流失,因此我院的生源中贫困和特困学生较多。招收的听障学生中存在多重残疾、父母一方或双方均残疾的情况,加重了贫困程度。

二、我院听障贫困生的受资助现状

1.国家对高等学校贫困学生资助。

2007年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系列配套实施方法,建立起了“奖、贷、助、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逐渐完善实施。听障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群体,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的双重特征。在国家政府尚未出台关于听障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之前,我院一直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7]94号),听障学生同等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近年来,党和国家及社会非常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从资助覆盖面来说,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比例由每年在校生的0.3%提高到3%,提高了10倍;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由每年在校生的3%提高到20%,提高了6.6倍。从资助强度看,国家奖学金由每生每年4000元增加到8000元;新增加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增加到3000元。

近四年来,我院听障大学生生均所受助学金资助情况如表1所示,资助金额从2009年284元增加到2012年698元,增加了近2.5倍,近四年来国家和政府对资助投入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切实解决了听障贫困生的家庭实际困难。

表1 2009—2012年我院听障大学生生均助学金资助情况近四年助学金生均资助统计

2.地方政府对残疾贫困学生资助。

2011年5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各地区针对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的覆盖面逐年增加,资助力度逐年大幅提高,减轻了学校资助压力。以安徽省为例,在2009年《安徽省救助贫困残疾大学生暂行办法》中救助标准为“考取大学专科的中度以上贫困残疾大学生一次性救助1000元,从第二学年起,每学年救助500元”;在2012年《安徽省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办法》中资助标准为“全日制在校残疾大学生(含大专生、本科生)每人每学年1500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补助资金,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其他省市地区针对当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的政策不同,资助方式存在差异,资助覆盖面和力度同样存在差异,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3.社会和慈善机构等对我院贫困学生的资助。

(1)南京市网监支队对我院贫困学生的资助。从2007年起南京市网监支队在我院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活动。为了帮助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受助学生更上一层楼,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回报社会,贫困听障学生享受同等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受助学生凡考核合格,均连续资助至毕业。

(2)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对我院贫困学生的资助。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从2011年9月起在我院设立陶欣伯助学金,其宗旨是“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资助名额从2011年的20名增加到40名,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4000元,受助学生凡考核合格,均资助3年。陶欣伯助学金基金会为了资助真正实现困难学生享受良好学习环境,更好地成长成才,规定所资助金额一定要求用于学生在校生活,不用于学生缴纳学费,并成立陶欣伯受助学生社团“欣欣社”,鼓励受助生积极参与互助和公益活动,感恩回报社会。

(3)江苏省慈善总会超市助学项目对我院贫困学生的资助。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江苏省慈善总会下发了《关于开展超市助学项目的通知》(苏教助[2012]6号)文件,根据项目文件精神,江苏省教育厅与省慈善总会联合开展超市助学项目。超市助学项目是以发放“爱心助学券”的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我院2012年度江苏省慈善总会超市助学项目分配助学券面额为5万元,以“爱心助学券”形式发放,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名额为50人,只可到学院“教育超市”购买与面额等值的生活、学习用品。

近几年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慈善和公益活动,捐资助学颇多。在捐资助学的同时非常关注在校贫困残疾学生各方面建设,不仅在物质上给予资助,还非常重视困难学生学业、能力、融入等各方面发展,帮助贫困学生正视贫困,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摆脱对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依靠,建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和意志。

三、贫困资助在听障学生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针对听障学生困难认定和资助的政策缺失,致使贫困认定无章可循。

2007年5月,《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颁布,各地方根据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其中我院贫困生认定条件要求优先考虑残疾学生。听障班级所有学生均为残疾,而贫困生人数和资助名额是按系科、班级人数平均分配,与普通班级相同,无法实现“优先考虑残疾学生”条件要求,致使听障学生困难认定无章可循,给困难认定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健全学生可通过勤、贷等途径缓解经济困难,但现今社会对听障学生仍存在歧视,助学贷款办理非常困难,接收听障学生勤工俭学或兼职的单位寥若晨星,因此为听障学生量身定做困难认定和资助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2.听障贫困学生存在不良消费观,增加了困难认定难度。

首先,听障学生因听力的缺失,不懂得金钱来之不易,不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家庭的承受能力消费。在消费时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助长了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风气。

其次,家庭消费教育不当,部分家庭对听障学生的要求有求必应,无疑造成听障学生树立不良的消费观。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不能正视听障学生的消费教育,把造成听障学生听力缺失的情感补偿演变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听障学生的经济需要,加剧了听障学生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听障学生的不良消费观无疑让部分经济困难家庭雪上加霜,这部分学生存在高消费现象,按规定应取消参加贫困认定的资格,但家庭经济确实存在困难,着实给困难认定造成一定难度。

3.听障贫困学生生源地差异,影响困难认定的准确性。

听障贫困生的准确认定直接影响资助效果,生源地差异对贫困生认定的影响非同小可。首先,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各生源地开具的贫困生证明会因当地经济状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例如由上海、浙江等开出的贫困证明与安徽、山东等地开出的贫困证明虽然内容一样,但其所代表的困难程度却大不一样。其次,由于生源地不同,各生源地负责开具贫困证明的部门对开具的证明准确度不同,部分地方负责开具贫困证明的单位,不调查就随意开具证明,甚至存在人情关系等不负责的现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源地差异对听障贫困学生的认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贫困认定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对比各地经济状况,准确认定贫困生。

对于听障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尚需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听障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听障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需要建立听障大学生困难认定和资助政策体系;需要建立更加细致的操作流程;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源地信息库;需要良好的消费观引导和心理疏导。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听障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保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