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革命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革命诗歌

红色革命诗歌范文1

一、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境”与“意象”是一组同义词,其细微区别在于:“意境”可指作品的全部或局部所描绘的图景及所融合的思想感情;“意象”可以只指一个词语或~gL词语。“意象”与“意境”的共同点具体说来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作者通过客观物体或外在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其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分析意境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含的意义;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阳光普照般的母爱。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表面上这首诗句旬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元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二、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

意象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象征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每首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沁园春・长沙》 ()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段文字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等景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烈火,红色象征革命,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比喻,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象征着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的特点之二,就是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这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授课中更应该讲深、讲透,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此处诗人很自然地将“春水”和“闲愁”结合起来,做到了情与景的巧妙交融。

三、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想象去感受体验

红色革命诗歌范文2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利契机。现就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教育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以深化“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突出立德树人,以清明节为契机,以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和抒写感言寄语、网下清明祭扫等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运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一)开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校内实践活动

开展放飞“中国梦”活动系列之“清明祭英烈”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表达对先烈先辈的感恩怀念,培养爱国情感。

1、主题班会

各班级围绕“先烈伴我成长”主题,上一节班队会课,班队会记录表中要附有班会活动照片。

2、各年级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1、2年级:各班级利用中午读书时间举行一次清明经典诗歌朗诵比赛。(4月3日前各班提交2份最优秀的诗歌朗诵稿及2张比赛照片,上传到共享综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

3年级: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制作剪报。(A4竖版,4月7日11:30前,每班挑选5份作品以年级为单位上交综合部)

4年级: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办一份清明为主题的手抄报。(A4竖版,4月7日11:30前,每班挑选5份作品以年级为单位上交综合部)

5年级:各班级举行一次“清明祭英烈”征文比赛,表达对先烈的感恩情怀。(4月3日前各班挑选5份优秀作品上交,并上传2份电子稿至共享综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

(二)开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校外实践活动

各班号召家委会的成员,带领孩子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活动,就近就便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革命战争纪念地、重大战役发生地以及烈士陵园、烈士墓地祭扫、献花和宣誓。强调让家长将祭扫活动的相片上传给班主任。

活动相片于4月7日上午11:30前,每班挑选2张上传至共享综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中。

(三)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等网上祭奠活动,网页将每天刊出精彩寄语,同时实时显示全国各地参与人数。要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学国历史和英模事迹。

网址:登陆__网站链接进入“网上祭英烈”专门网页。

学校德育处将统计各班级学生的参与率,4月7日前将参与的网上截图上传共享德育处—__、2—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

红色革命诗歌范文3

关键词:城市文化定义;作用;原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文化融合;文化传播

注:本文系江西文化厅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与城市文化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YG2012093)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一周年以来,赣南等地各方面得到了一定发展,瑞金也是其中之一,但要使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城市“五位一体”发展,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

1 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全城成员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构成要素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自然文化、建筑文化、娱乐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它包括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也指市民的人文素养及意识。一个城市的文化实力可以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来衡量,所谓文化硬实力指的是城市文化的硬质部分如文化遗产和文化建筑的数量和质量、公共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及市场和文化从业人员的发展状况等。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居民的人文素养、文化制度体系、文化传统与现状,这指的是其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总之,城市文化是复杂的综合整体,是自然与社会文化的相结合,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2 瑞金城市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瑞金是革命老区,但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并不高,这与城市文化发展滞后也有关。其文化落后的原因有:从物质文化来看,红色景区、遗址虽多但经营方式粗放、陈列形式简单、旅游的体验性缺失,导致瑞金旅游名城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游,主要功能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的科研考察游、寻根问祖游等都还不成熟,,所以想打造旅游名城这一文化品牌其核心竞争力不够;从制度文化上来看,国家政策上的资金投入不够。瑞金是被国家政策遗忘的,再加上本身的地理位置不佳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等的影响,致使瑞金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也包括用于开发红色文化产业的资金不够;从建筑文化上来看,瑞金城建与“红色故都”形象不符,首先是建筑布局缺乏完整的城市形象,而且连接各景区的交通设施较落后,再者在心理上没有给去瑞金旅游的人造成一种“红色故都”的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与视觉冲击力,因为大多数的革命遗址、党政军机关旧址在瑞金周围的乡村,而中心城区的建筑及道路、广场、公园、园林等都缺乏红色元素的渗入,而且环卫设施不完善,目前只有1家四星级宾馆和若干三星级饭店,没有形成游、住、行、食、购、娱的配套体系;从精神文化建设上来看,整个瑞金城市居民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有待更好的开发,苏区精神有待更好的外化出来;从观念文化建设上来看,瑞金从革命地位和历史价值而言所应有的“革命圣地”地位并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这导致瑞金城市发展错失了应有的机遇;从管理文化来看,没有实现管理部门的职能融合,同时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缺失,讲解员和导游的讲解水平有待通过培训提高,无线城市的建设有待完善,高层次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培养。

3 瑞金文化重塑的意义

首先,瑞金红色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其一,瑞金文化重塑会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瑞金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等。其二,瑞金红色文化中包含着的精神力量,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激发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干事创业。其次,瑞金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其一,瑞金特色文化对相关产业会有影响。特色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瑞金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资金等的涌入。其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瑞金经济的增长。再次,瑞金红色文化是优化瑞金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瑞金城市的发展环境外在表现为城市形象,内在表现为瑞金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的每个方面如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实现文化重塑,这有利于防止出现千城一面,构建独具特色的瑞金文化形象,打造个性化的城市,展示瑞金风貌和品质,塑造城市精神,明确城市定位。另外,瑞金城市具有强大的文化竞争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等有利于促进其科学可持续发展,它能融合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是现代城市的特征。

4 瑞金城市文化重塑的对策

文化对于城市发展如此重要,而目前来看瑞金文化发展是相对滞后的,所以要进行文化重塑,瑞金文化重塑要通过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文化融合、文化传播来实现,从而突出红色城市形象。

4.1 文化自觉

首先,政府部门要有文化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自觉树立瑞金“红色故都”、“革命圣地”、“共和国的摇篮”的地位,加大投入,发掘本身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人物、事迹、史实加以整理并宣传,自觉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改进旅游的方式,增强旅游的原味性、教育性、体验性,利用有效的艺术形式将苏区精神外化出来,努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名城,自觉开发旅游套餐如“红色生活苏区风情”、“社会生活风情游”,促进区域旅游合作;自觉加快瑞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自觉加大对文化工作人才的培养,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加大文艺创新,促进反映红色文化的戏曲、歌曲、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使之得到广泛传播;自觉加强瑞金红色旅游城市的营销宣传如进高校、进教室、进头脑“三进”教育、策划一些文艺活动等;自觉建立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兴建红色艺术剧院、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发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建立红色培训基地加快文化的传播;从个人而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文素质、精神风貌,把苏区精神发扬体现出来,营造良好城市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城市。

4.2 文化自信与自强

城市文化自信和自强来源于城市文化实力的提升。首先,这就要求对城市文化品位进行重塑,提炼出瑞金城市文化精神如苏区精神并将它外化为富有个性的文化品牌或标识。文化品牌或标识 可以通过城市建筑、雕塑、产品、人物、园林、遗迹等注入红色元素展示出来,使人一看到就重温历史精神备受鼓舞,真正打造出“红色故都”。诸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纽约的“自由女神”、金华的“火腿”、南开的、昆明的“世博园”、南京的“中山陵”、青岛的“海尔”就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典范。所以在城市社区建设规划中要自觉地注入瑞金红色文化元素,运用文学、音乐、绘画、书法、图书馆、学术活动、演出等多方式表现瑞金红色文化,使之转化为文化品牌。其次,重塑城市文化品位要加强对瑞金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形成城市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地位。这不仅要求对城市原有的自然遗迹和文化遗迹即静态文化形态如古老建筑、民居、街道、广场等加以保护和修缮,也要对原有的音乐、戏曲、舞蹈、绘画等动态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再次,城市文化品位的重塑,还得提高和培育市民先进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精神风貌,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展示苏区红色文化,通过居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来体现城市文化品位;最后,结合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特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自强与创新。

4.3 文化融合

首先,实现文化部门的管理融合,如文广局与旅游局和宣传部门的融合,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政府主体行使指导权,避免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实现政府部门管理创新,实现资源和利益归属问题的明确性,各个部门协调运作,提高效率。其次,实现政府部门功能的融合,做到瑞金红色文化产业如红色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促进城镇化的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再者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相融合,运用文化创意将陈列单一、静态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互动体验式的旅游,其中可以有节目表演、活动参与通过再现历史从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还要在旅游中借助高科技的融入增加多媒体信息,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多渠道重现苏区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精神。最后,要实现各种文化的融合,融合其特有的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并结合当代文化加以创新,实现“红”“绿”“古”的结合,各种文化的融合,共筑红色文化名城。其中瑞金红色旅游要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如客家风味小吃,草鞋草

帽等。

4.4 文化的传播

首先,传播的内容上要基于瑞金的历史,发掘其内在的文化精髓。瑞金是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又是共和国的摇篮、的出发地,在第战争时期孕育的苏区红色文化是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在那时涌现的革命人物、革命事迹、苏区精神是值得传承的。其次,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打造智慧城市。不仅要在各大宾馆、商场、办公场所建设无线互联网络、高速wifi构建无线城市,并加强宣传各种先进传播手段的使用方法,积极采用微信、飞信、微博、微电影、微报纸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传播,树立良好的城市声誉与口碑,还要借助书籍、报纸、杂志、手机、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瑞金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在传播方式上可根据瑞金的实际情况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三进”,也可开发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再次,分析传播受众,针对不同层次人群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传播。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需求促使不同人群受到文化的无形的熏陶。针对青少年和高校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用参观革命遗址,参加体验性活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发斗志;针对党政干部公务员可以建立公务员培训基地、开展红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廉政故事廉政文化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针对一般群众可通过红色文化艺术节、建党、建军等节日活动和观看红色影视、戏剧、听红歌、品红色餐饮等使文化在快乐中传播,促使红色文化大众化;对于寻根问祖游可通过回忆、讲述人性化的故事和主题如八子参军、老境子的故事等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人感受亲情、爱情、友情的可贵与温暖,实现文化的传播打造文化名城。

总之,瑞金城市文化重塑要分析其文化滞后的原因,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文化融合、文化传播来凸显红色故都的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名城,实现文化强市。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 学习论坛,2011第一期

[2]任致远.城市文化: 城市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J]城市发展研究 ,19 卷 2012 年 1 期

[3]钟利民.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问题[J]求实,2010(3)

[4]张鸿雁.论特色文化城市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本土化特色文化核心 价值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第8期

[5]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第5期

[6]徐长山.论城市的文化品位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红色革命诗歌范文4

舒伯特还从优秀的民歌、传统的古典音乐和杰出的诗歌等三方面汲取营养。他十分熟悉奥地利民歌,因此他所作的一些民歌风格的艺术歌曲,如,《菩提树》等,都变成了民众的新的民歌。舒伯特从歌德的诗歌中受到很大影响。歌德在1770―1775年间所写的绚烂而情感洋溢的抒情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深远的意境,感人笔触,诗与哲理完美面巧妙的结合,大胆运用色彩丰富的诗歌韵律等特点,这对舒伯特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在舒伯特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中,就有七十三首是用歌德的诗谱曲的。舒伯特年轻时就显露了超凡的音乐才能,十七岁时就写出了名曲《纺车旁的格雷特兴》,十八岁时就写出了杰出的作品《魔王》、《野玫瑰》、《不息的爱情》等,十九岁时写出了深刻动人的《流浪者之歌》和《米侬曲》等。他能够在一天内同时写六七首歌曲,甚至最多的达到一天八首!仅他十八岁那年,就写出了一百四十四首极为优秀的艺术歌曲。

舒伯特为缪勒的诗篇谱写的一部套曲《冬之旅》,完成于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即1827年,是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当时,舒伯特体内的恶疾正在损耗着他的生命,那一年夏天,当他读到缪勒的诗作《冬之旅》时,立刻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诗歌恰好符合舒伯特此时的心境,于是,他很快将它们谱写成一部绝美哀婉的声乐套曲。

《冬之旅》的主题是:“孤独”,描写一个被爱情抛弃的磨房工,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他饮尽漆黑寒夜的北风,渐渐濒临绝望,直至癫狂麻木,他记忆中剩下的仅仅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他面对的只有不复存在的未来。缪勒的这部诗篇不像《美丽的磨坊女》那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是更具有象征性,对主人公种种情绪的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舒伯特在谱曲时紧紧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将主人公从开始时孤独心碎到最后精神失常并麻木之间的各种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菩提树》是这部套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现了磨坊工对昔日的怀恋。这是一首运用多段形式的歌曲,每段前都有引子,引子奏出很富于形象的风吹树叶的形象。第一段是用E大调写的,主题与伴奏结成简单的四部和声;第二段则为主题在e小调上的变奏,伴奏奏出安静而和蔼的菩提树的形象。有意思的是,当歌词中唱到旅行者听见菩提树对他的安慰的语声时,音乐回到了E大调,并且也响起了钢琴的回声。这种大小调的对比强调了画面的内在的对比性;第三段又是一个变奏,伴奏强调了风的形象,旋律则发展了前面的乐思,表示了旅行人去意的坚决。这两种乐思的结合在这里好像形成了一个全曲的展开部;最后主题又在原调上以基本形态出现,伴奏中仍出现了菩提树的形象,并且在音程上较前更为宽广。引子的最后出现,作为全曲的结尾。可以看到,舒伯特不仅运用了变奏方法来形象化地刻画这种多段体的歌曲,并且也运用了奏鸣性原则来构成全曲。他的歌曲好像纯粹来自民间,但同时又运用了最高的音乐手法。因此,可以说他是能够结合民间音乐与古典传统成就最突出的一个人。

《》是《冬之旅》中非常有戏剧性的一首,表现了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之间的矛盾。歌曲在开始时,以清澈的琴音,和轻快的歌声,描绘了一幅梦境画面:美丽的鲜花,绿茵的草地,小鸟的歌唱;突然间,报晓的雄鸡惊醒了美梦,做梦的人又回到了寒冷和阴暗的现实,房顶传来乌鸦的哀啼,歌声也随之变得急促和不安;然后,是对梦境的回味,歌声温情脉脉,也怅然无比。

这首歌曲特别注重对人物感觉的精确描述,最突出的例子是有关梦中人醒来后回味梦境的词句。在梦境中,做梦的人拥有了爱情,与自己所爱的姑娘甜蜜地拥抱和亲吻,幸福的感觉难以言表,然而雄鸡的报晓又将他带回现实中来,也惊醒了他的心,他只有追忆那已逝去的梦幻;这时,歌中描述道:我又合上双眼,我的心仍旧暖意融融跳不停。――真是惟妙惟肖,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一种既甜蜜又伤感的情调活现了出来。

《磨王》与其说是一首艺术歌曲,不如说是一阙短小的戏剧。歌德的原作是一首有着民间气息的叙事歌,而舒伯特创作的歌曲使原诗歌更加形象化。歌曲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父亲抱着病重的儿子在瘴气笼罩的树林里策马狂奔,头戴王冠的魔王紧紧地追赶着他们。魔王用甜言蜜语哄骗孩子跟随他而去,又不时凶恶地进行威胁。孩子十分害怕,向父亲求救;父亲则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将孩子安慰。当父亲筋疲力尽回到家中,发现孩子已经被魔王夺取了生命。

歌曲中明显包含四个角色:父亲、儿子、魔王和叙述者,他们均被配以性格鲜明、特点各异的旋律,以演唱者来加以表现,钢琴则用来描绘周围的环境,并将全曲联系在一起。以女高音表现孩子,男高音表现父亲和叙述者,男低音表现魔王。这样的安排不仅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特点,也使得故事本身给人的感觉更加惊心动魄,孩子的惊惧,父亲的恐慌,魔王的狡诈,都历历在听者的眼前。

具有民歌风格的《野玫瑰》,是最为人熟知的舒伯特艺术歌曲之一。歌中进述一个少年在荒野中见到一朵娇嫩鲜艳的野玫瑰,他对她说:我要将你采摘回去;野玫瑰回答道:我绝不答应,我要刺痛你,让你永远也忘不了;然而少年却不顾刺痛,粗暴地折断了玫瑰,可怜的玫瑰只有徒然悲伤叹息。

红色革命诗歌范文5

关键词:朦胧诗 诗歌实验 第三代诗歌

五四,拉开了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序幕。、郭沫若等人做了最初的尝试。之后,湖畔、新月、象征、现代、九叶等流派的诗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创新,使中国的现代新诗有了一个崭新的发展。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继承延安时期文学的新理念和发展方向,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新时代文学愈来愈进入一个高度极致化写作的红色经典时代。就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主体或个人普遍沉沦的时期,新诗走进了一条单纯为政治服务的死胡同。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78年底,中国的新诗迎来了她的新生。崛起的新诗潮,即所谓“朦胧诗”就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飞入了人们的视野。新时期文学最壮观也是最辉煌的一页无疑是“人的归来”,而作为一只春燕的朦胧诗,显然是最早向人们传布了人的主体性复苏的信念。顾城一语道破了这类新诗所蕴含的新质和内在价值:“是因为它出现了‘自我’。在朦胧诗人这里,人从宏大的叙述中脱胎而出,开始被表述为具有独立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深情感叹的:“一切都令人想起五,四时代。人的启蒙,人的觉醒,人的主义,人性复归……都围绕着感性血肉的个体从作为理性异化的神的践踏蹂躏下要求解放出来的书体旋转。‘人啊,人’的呐喊遍及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终于复归到一个新的主体性时代。

新诗潮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主体性传统,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时代中西文化交汇和撞击的环境下产生的。因而它突出体现了启蒙主义关于普遍主体与自由解放的信念与理念,而“主体性”、“人的自由与解放”、“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形态,更是贯穿了整个诗歌文本的灵魂和命脉。朦胧诗人们就这样,他们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也代表着一种群体行为。早在朦胧诗的发生成长期,他们就回到了个人,并且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人的价值、意义以及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呼唤人性,呼唤人的独立的价值。他们崇尚自我、理性和思考,他们相信,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里,人就是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这种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确认,给新歌创作从思想到艺术的解放和创造,均带来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朦胧诗人是以一代人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在诗中的,他们的主体和自我里,也蕴含着极深厚的历史感、使命感和社会意识。因而当他们在为这一代人,为历史、为民族代言和呐喊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和崇高感。他们的诗既充满了执着的信念和乐观精神,又充满着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

人的主体性的自觉不仅仅在于一个“大写的人”或普通主体的彰显,更重要的是,它愈来愈向着人的内在现实探索、延伸。朦胧诗人们由此转向内面的生活,开始崇尚生活消融在内心世界的秘密。朦胧诗人的内在化和心灵化倾向,不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行势下人的主体性觉醒后的必然选择,也不仅仅是接纳了古老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另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现代性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现代主义思潮,诸如法国的象征主义、英美的意象主义诗歌和意识流小说、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他们的主张是:“文学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因而他们坚持文学的主体性,尤其是内在性,这对朦胧诗的内在性诗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也必然形成了那种内在性的对待自然客体的态度和审美观物方法。朦胧诗人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和审美观物方式,显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内在化趋势。他们把自然事物拿过来,揉碎,变形和重新组构,创新出一种符合内在性逻辑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独特自然。朦胧诗人正是在与自然的对立中争取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看到了主体对自然的征服,从而建构了一个“向我而来”的,依据主体的“内在原则”而重新安排的艺术世界。最为一种“自然向人生成”而整理内在地拥纳着自然事物的主体性诗学,朦胧诗在艺术上呈现为意象修辞形态,朦胧诗大量运用隐喻或象征的意象及其修辞方式,在其本质上也是倾向于象征主义的。

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新时期文化及其文学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的一种复归、矫正和重建。而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所继承和开启的现代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某种经典和范式效应。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是一位情感型女诗人,她那种深厚而又强烈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那份沉入生存处境深处而衍生的深沉的焦虑和思考,使她的诗透露着鲜明的理性光亮和主体性色彩。北岛的诗更具有一种经典的主体性形态和启蒙主义倾向。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代言者,他的怀疑主义和社会批判指向,是一种神圣理性之光,照亮了人们的生存之路。北岛的作品表达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和主体意识,因而撼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顾城的诗展现了纯粹的精神世界和童话王国,那同样是基于主体性的觉醒和理性的彰显。

20世纪80年代初叶,“朦胧诗”达到了它的鼎盛期,但在这之后短短的时期里,作为一个流派,朦胧诗却渐趋式微。而诗歌的实验潮流又悄悄地诞生和崛起,以至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新潮,实现了对朦胧诗的又一次跨越。

朦胧诗之后,首先不能忘记的是以江河、杨炼为源头的后期朦胧诗和文化诗,它是朦胧诗自身内部的一次深刻而自然的延伸,体现了一种历史文化意识。作为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继续,大学生诗歌就成为“第三代”诗产生的温床,它构成了“第三代诗”的直接背景。实验诗在80年代中期以突进的姿态继续前进,呈现出两种生存形态;其一点以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为前锋的后期朦胧诗或文化诗的凸起和变延。其二是以“他们”、“非非主义”为中心的非文化诗的成长,其中包括反崇高、反意象的“莽汉诗”、“大学生诗歌”以及反技巧、重语言及生命的“海上诗群”等,他们共同汇成了实验诗歌的洪流。朦胧诗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诗人的自我,淡化了诗的政治角色;江河、杨炼对历史感的呼唤和史诗性作品的探求,只不过是这种泛化的政治意识向纵深的延展;然而,在第三代诗人看来,这种对诗的现实政治感、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强化,都是企图使诗变为抽象理性的载体。这种非诗的因素,正是使诗长期徘徊在诗之外的主要障碍。一场重建诗的本体的革命,便从这里开始了,而“非文化”便是这次诗学革命最灿烂的标志。“第三代”诗人从非文化开始,企图重建一个本体的世界,使之重现人和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诗派的“归真反朴”,“非非主义”的“前文化还原”,“反诗”的“不变形描述”,都是向着这一目标的跋涉和探索。他们进行诗体实验,淡化消解文化,使人和诗还原到本真的存在状态,呈现出一种“非文化”的“原在”。“非文化”是第三代诗的总体思想基础,其两大基本标志,是与朦胧诗恰恰完全相反的两个特征,即“非崇高”、“非意象”。

红色革命诗歌范文6

然而,“情”与“志”并不能完全分割,它们统一于作者主观层面的表达,“思想”和“情感”皆属于“意”的范畴。惯常的阅读教学要求提炼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诗词教学中,就是品味诗“意”。

我觉得围绕“意”,诗歌作品可从“意象”、“意脉”、“意境”三个维度进行多角度的全面解读。本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主观层面的表达是抽象的,抽象的“意”须有形象的寄托,常见的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体现了诗词创作的形象思维。作者借助客观物象来寄寓、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即是诗词的直接呈现,或日客观呈现。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相互融合,形成诗词的核心元素一“意象”。

欣赏诗词,应从意象人手,它是诗人用来寄托内在情调的,―方面表达的是诗人心中主观之“意”,另―方面却以客观的“象”为寄托,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轮明月道尽了满心的孤独与思念。这里面涉及意象的选取(写什么)、刻画(怎么写)、目的(为了什么)等问题。写月亮,“几回圆”是其本身的特点,亦可看出时间的流逝,用以寄寓思念的真切绵长,是恰当的。同一对象,由于作者的着眼点不同,流露的情思也是千差万别;反过来说,作者为了表露某方面的情思,会故意展示它的某种特点。月有阴晴圆缺,聚散有形,任君索取:“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可爱可恨,相映成趣,如何选取、刻画最终取决于作者是为了表达什么。

所以,象由意统,意由心生,意象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客体,而是要表达主体的情志。分析意象就是分析作者的主观情意如何与客观物象进行融合,以及它们如何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分析意象的两种方法:

(一)主客观的统一

首先,看作者所写的意象客观上展示的特点。其次,品味作者借此特点的展示在主观上流露的情思。

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个画面的意象:客观上,明确选取的是“山”和“林”两个意象,然后看作者如何描绘,其笔下的山林有何特点?它不是一座山,不是一点红;不是一片林,也不是微染。“万”、“遍”、“层”、“尽”四个程度词表明视野的空间是绝对广阔的,目之所及的红是红得彻底的,它呈现的是寒秋时节橘子洲头特有的壮美景象。而主观上,他借此想表露什么情思?红这种颜色给人的固有感觉是热烈、浪漫、充满生命力的,一经作者大肆铺张后,这种美得到了极大的凸显,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到他的心中所思所感――寒秋没有将人的热情浇冷,北去的湘江没有带走人的追求,而是由铺天盖地的红色视觉冲击将胸腔点燃,燃烧起满腔的豪情壮志。红色也是一种血色,若是万山为血所染,这或代表着词人对国人内心隐藏的血性的呼唤,更是对即将到来的抗争岁月的期待。

概括起来,词人描绘了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来寄寓内心的豪情壮志,主客观两方面的特点都十分鲜明,与传统写“草木摇落而变衰”,“秋花惨淡秋草黄”等悲秋之象形成强烈对比,打上了自己独特的烙印。

以此法可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出现的其他意象,如“湘江”、“鹰”、“鱼”、“同学少年”、“浪遏飞舟”等等;亦可分析《雨巷》中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等;《再别康桥》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浮藻”、“青草”、“星辉”、“夏虫”;以及《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一系列的生活意象。需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带有很强的象征性,则其蕴含的情思更不能只从表象上去解读,以《雨巷》为主。

(二)“还原”与“对比”

意象是作者眼中、心中之意象,客观物象会受到主观情思的冲击,所以诗词直接呈现出来的物象总是被作者的情思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的景象会发生“异变”,产生不符合实际,甚至不合理的成分。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一个细微而显眼的异变:“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本无形无色,更不会是紫色,此处的紫色是诗人用心灵的笔墨给她渲染上去的,绘出大堰河某种朴素、低调而不失高贵的美感,同时传递了自己对她的感恩。我们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还原”被异变的客观景象,再拿还原后的本来面目与异变后的成品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把握作者的主观意图。

“异变”有时表现为对客观景象的故意夸大,如上所举例子中对红色的描绘,用四个程度词进行有意的凸显;又如男一首《沁园春》,写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和“万”同样是夸大用语。实际情况是,山林再红不会那么红,冰雪再大不会那么大,这些都是作者用以表现他的大眼界、大心胸、大气魄的。异变有时也直接表现为通过比喻、比拟的手法进行联想,如将雪比喻为柳絮,这是闺中女子的才情;说雪是“残鳞败甲满天飞”,体现的则是沙场气魄;把“河畔的金柳”看成“夕阳中的新娘”,源于作者的浪漫;青荇会招摇,出于作者的心动。夸张和比喻往往结合起来产生更强烈的异变效果,如将瀑布说成是“银河落九天”,将垂柳说成是“万条垂下绿丝绦”。

当然,异变不一定通过显性的修辞格来呈现,更多时候表现为埋藏在意象组合之间深层次的“情”和“理”的“矛盾”。比如,为什么《雨巷》中的“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是一个活泼乐观的、能帮我解除忧愁的姑娘;为什么满怀希望,却让她飘过而消散;为什么最终只“希望飘过”?以这种眼光来审视诗词作品,我们将会发现“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也给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深入的可能。

《沁园春・长沙》的开头,为什么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而不是“独立橘洲,湘江北去,时处寒秋”?“独立寒秋”中已然有不合理的矛盾之处,寒秋是时节,时节是不能用来“立”的,可以站立的应该是地点。然而,不说站立在橘子洲头(地点),而说站在寒秋之中,原因或在于:寒秋是没有界界限的,被萧瑟的秋风笼罩的地方是无边无际的,词人如上帝般俯瞰着万物,先在空间环境上与整个寒秋相融合;而词人站在这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广袤大地与孤身一人形成强烈对比,更凸显了“独”的状态――“独”字犹如―把利刃破空而来,直接写出了当时的孤傲情怀,衬出其勇气。“立”字则写出词人顶天立地的傲然君子形象。孤身―人也要傲然挺立,氛围十分悲壮,好像是一个孤胆英雄被吞没在整个寒秋世界之中可又倔强地与其相对峙。“寒秋”暗示了社会、时代的动乱黑暗,让人心感凄凉萧瑟。――如果按现实场景写成“独立橘洲……时处寒秋”,意味就薄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