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的谚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的谚语

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1

一担塘泥一担粮,既积肥来又修塘。

五黄六月不要困,三挑塘泥当挑粪。

今年积下来年粪,来年粮食装满囤。

六畜兴旺肥源广,五谷丰登粮满仓。

只要勤动手,肥料处处有。

冬季积堆草,来年就是宝。

冬闲多积肥,来年粮成堆。

奶多孩儿胖,人多力量强;春积千担肥,秋收万斤粮。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庄稼旺。

早垫圈,晚起粪,地里粮食打满囤。

多养六畜多积肥,畜旺地壮粮成堆。

好肥还数猪踩泥。

若要收成好,积肥莫辞劳。

肥料来路广,办法在你想。

暴雨不防,一冲三光。

靠山吃山需养山,保肥保土先保水。

一分肥力,一分产量。

人靠地养,苗靠肥长。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人缺食,面皮黄;地缺肥,少打粮。土地无肥不长,牲口无料不壮。千担肥下地,万担粮归仓。

不怕地薄,就怕肥少。

长嘴的要吃,长根的要肥。

地是铁,肥是钢,粪堆就是粮食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

灯里无油灯不亮,田里缺肥苗不长。肥是农家宝,种地离不了。

肥料不下,稻子不大。

肥满田,粮满仓,田里无肥仓里无粮。鱼靠水活,苗靠肥长。

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2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68-04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不仅可以反映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体现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途径,制定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界定以及评价指标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界定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品牌,与一般的农产品品牌相比,农产品区域品牌更为强调农产品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资源要素优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涵义,目前仅有学者沈鹏熠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拥有区别于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农产品品牌的一种综合竞争力能力,涵盖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生长和运营环境、企业营销行为和产品市场表现等要素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二)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

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学者们往往会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去选择不同的指标。将不同研究者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产业集群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影响因素,足见学者们都很重视产业集群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笔者将产业集群这一指标细分为:集群内农业科研院所、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业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这四个一级指标,而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相应的二级指标,具体来说农业科研院所涵盖农业科研院所的数量、科研人员业务能力、科研人员学历结构等二级指标;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农业产业政策及制度体系和行政部门的组织能力等二级指标;农业服务机构涵盖农业服务机构的数量、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领域等二级指标;农业龙头企业包括龙头企业数量、企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和研究与开发能力等二级指标。上述各指标共同构成了从产业集群视角评价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二、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理分析

(一)农业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企业的区域聚集为特征,从而达到规模效应的一种重要区域发展方式,它是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现象,也是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组织特征。所谓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在一定区域内同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大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在区域上集中,并形成产业竞争力强势的现象。

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延伸,是组织形态运用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新模式。由于农业产业集群是以某一区域具有的农业资源禀赋为基础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根植性。一般来说,企业在选址时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选择资源富集靠近市场、运输成本较低的地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往往会选择三者距离最短、运费最低的区位,此时只要集聚的效益高于集聚的成本,集聚现象必然会发生。而这样的集聚无疑也会拥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活动为中心,在产业集群内部不仅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除此之外,还有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相应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南其共生性与互补性在空间上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又一显著特征。另外,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以独特自然资源及长期的种植、养殖、采伐方式与加工工艺等生产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区域内特殊的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他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而易于形成竞争优势。而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地域性的公共品牌由此导致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从而使品牌难以逃脱“公地悲剧”的厄运。此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的从众行为,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去购买同一品牌的农产品,即产生“羊群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区域资源。

(三)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关系

1.两者具有相似的形成基础。从上述对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阐述来看,两者的形成具有相似的基础,即都是依托于区域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及农产品加工工艺。这说明两者中的一个一旦形成,另一个的形成就会较为容易。从本文的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更有利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2.农业产业集群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区域的无形资产,其自身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要依靠其所依托的有形资产来实现。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最佳载体。农业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不仅能够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而且会致使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人力流、知识流在空间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但可以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加速传播。同时,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总是伴随着管理机构的产生,这些管理机构总会制定一套有效的规则制度来惩治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最大限度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象和声誉;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农户和各种机构之间在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和业务往来,能够有效地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所以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

3.农业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农业产业集群尤其是发达的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的创造。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强化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价值,并使得品牌价值能够以较快速度转移到产品上去,进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些明显的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专业化产业支撑体系构建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发达的专业市场体系、专业化的运输服务体系以及高效的知识扩散系统和合作创新的网络等等,这些竞争优势最终会成为品牌竞争优势的来源集中体现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理分析

如前文所述,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机理。

1.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为涉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而言,其产品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或是依赖地域拥有的丰富农牧业资源而形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新品种的培育势在必行。新品种的培育不仅可以保留原有产品的优良特性,同时也能够在口感、营养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如此,新品种的形成也是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2.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服务机构。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农业活动服务机构主要是指为一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从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如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以及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相关部门。这些机构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问接的方式来实现的即通过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企业提供如资金支持等的服务,来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后通过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来增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竞争力。

3.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监督者。农业管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应该认真履行其作为监督者的职能。具体表现在:监督企业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使用情况,一旦企业发生有损品牌形象的行为应给予及时纠正,必要时要进行行政处罚;监督企业的区域品牌产品的生产过程,以确保品牌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对品牌未来的发展负责。第二,作为服务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商业软环境,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障企业的合法收益;为品牌的长久发展保驾护航,实施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做好品牌后续的运行及管理工作,争取确立一个品牌就保住一个品牌。

4.与农业相关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集群中聚集着大量与涉农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又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不仅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对品牌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区域品牌产品大多是以初级产品或以原生态产品的形态进入消费市场,因而其所能占有的市场份额极其有限,如果能够对这些产品进行进一步的精深加工,就可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可以借助自身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产品的传统生产加工工艺进行改良,使得区域品牌产品既能保留传统生产工艺带给其的特性又能融入现代元素,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广为接受和信任。再次,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区域品牌首选的营销主体。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自身拥有专业的策划团队,能够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作出快捷有效的反应。因此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营销来说,企业是最合适的营销主体。

三、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策略

(一)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维护提升其竞争力

由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产权界定较为模糊。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由此导致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主体缺失问题严重,“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品牌无人维护而逐渐走向衰亡,即“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农产品区域品牌转化为企业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化为企业品牌,企业就成了这一品牌的经营管理主体,并承担起品牌的维护和发展的责任。由于农业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农业竞争优势,必然会推动这一企业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建立“政、产、学、研”互动机制,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健康、良性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中以农业活动为中心的大量企业和相关部门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度集中。从而为“政、产、学、研”互动机制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处于一种联合互动的状态,并围绕着区域品牌农产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共同制定有利于区域品牌农产品未来发展的规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谋求这一产品品牌的稳定长久的发展。

(三)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价值,提升品牌竞争力

借助于农业产业集群内农业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可以为大量的农业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从而为品牌农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良以及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了保障。进而可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品牌的资产价值,最终达到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目的。随着各地区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会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品牌,这也就意味着这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要在这一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只能在产品上下工夫。不仅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更要在产品形式、口味、包装等方面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口味、不同阶层、不同消费者生产适应其日常消费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的资产价值,进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3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大家发言积极,提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特别是春林同志的报告,讲得很全面,很有深度,我完全同意。

对农村、农业、农民,我是有感情的;对农村专业协会,我是有兴趣的。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与生俱在永远割不断的缘份。担任市长后,我最担心的还是农村,最关心的还是农业,最叫我放心不下的还是广大农民兄弟。最近,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各级都在强调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如何帮助?俗话说,助人先助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毫无疑问,也要先帮助农民解决好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政府帮助显然是不行的,实事求是地说,政府也没有这样的本事与能力。那靠谁呢?我认为主要靠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专业协会。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一、必须站在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专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回答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问题

农村专业协会的出现与发展是有必然性的。

首先,从发达国家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过程看,专业协会是随着市场经济而产生、发展的,市场经济水平越高,农村专业协会就越普遍。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地区早在世纪初期,刚出现市场经济萌芽时,就有了农业协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相当普遍了,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各种不同的协会。在法国,全国万个农场中的绝大多数农场主,都参加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协会。在德国,几乎所有农户都是协会会员。绝大多数荷兰农民至少是—个协会的成员。与我们近邻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民也普遍加入了各种协会。去过美国和西欧的同志曾向我介绍,他们在美国访问了几个牧场主,问这些牧场主为什么参加协会?他们说入会后牛奶卖美分一磅,否则只能卖美分。原因是组织起来能提高谈判地位,抵制超市老板和奶酪厂各个击破式的价格盘剥。这些农场主还说,虽然他们的经营规模已达几百、上千公顷,但毕竟一家农场的产量上不了期货市场,更达不到出口贸易的批量。同业协会先按一个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年终再将获利按各户交易量返还,大家受益。在法国问几位养猪的农户为什么参加协会?他们回答夫妻二人养猪,只能养头,如果还要自己搞配合饲料、进行防疫、联系销售、运送市场,根本忙不了,雇人又划不来;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做这些服务工作,所以受欢迎。至于日本,不仅全体农民都参加农协,有些不是农民的也申请加入农协,担任“准会员”,享受农协提供的服务。我们的宝岛台湾也是,带协会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有产销班、合作社、农会三种形式。如其中的一家柑桔产销班,个农户,每家生产的柑桔,由班里派的三个人,分别押运到台北、台中、高雄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去拍卖,各计其价,收点服务费。这就比家家都派人外出拍卖,省心省力又省钱。他们的羊奶合作社,饲养、挤奶分户进行,合作社进行消毒、保鲜、加工、统一销售,送到超市或直接送给订户,利润按实际产量返还给各饲养户。台湾的农会与日本的农协一样,除上面讲的统一服务外,还提供金融和医疗服务。用存贷差的利润,给农民以公益性帮助,农民入会非但不交钱,还享受医疗保健优惠。因此,可以说农村专业协会是各国各地农民长期实践形成的共同体制,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成果。

其次,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农业迫切呼唤着农村专业协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搞市场农业,就得要有专业协会。这是一条规律。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但是专业协会很不发达,暂时代替专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统分结合为特点的双层经营组织。这种组织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既有统与分的内在矛盾,又与其他经济组织存在着外在矛盾,行使不了专业协会的职责。再加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农业通过组织正在逐步与国际农业接轨,农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经济实践证明,参加现代农业竞争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农民要有一个与自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完全属于自己的组织,一个是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这两个条件现在都不成熟,如我们的双层经营组织根本没有能力把已经进入市场的农民组织起来;我们的农业生产规模的确太小,像法国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的土地就在亩以上,谷物经营户的面积在亩以上,美国、澳大利亚的农户拥有的耕地近万亩,而我国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亩。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通过农村专业协会这种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紧紧地组织起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有机地联结成一个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促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提高农民、农业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

再从我们的初步实践看,凡是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地方,农村工作就比较主动,凡是农村专业协会发展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就活跃,农业效益相对就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协会家,拥有会员万户,带动农户万多户。这些组织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像石门县的柑桔产业就得益于柑桔协会。石门县现有柑桔多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早熟柑桔生产基地。全县柑桔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仅皂石柑桔协会,就有多个大户参与,每年柑桔销售量占了全县柑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销售价格比其他地方高五分之一左右。这样的例子,春林同志已举了不少,再不重复了。

上面说了许多为什么要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理由,究竟农村专业协会是什么样的组织,有什么样的作用?我的看法,农村专业协会的定义应该是,农民为达到共同目标按行业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民团体。其作用,最重要的有五条: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是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可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五是可以推动农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分析了。现在完全可以结论,农村专业协会将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组织,他的作用将随着市场农业的深度发展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有经济上的敏感性,切实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版权所有

二、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农村专业协会的运作与发展——也是回答农村专业协会应该怎么发展的问题

什么叫与时俱进?我的理解就是要积极发现与顺应时展的内在要求,时代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要学会怎么做,努力去做好,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新的农村专业协会是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产物,过去发展农民组织的许多观念与搞法都已经过时了,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爆发出来的创造力,积极探索,用新的理念构筑新的发展思路,用新的办法构筑新的发展主体,用新的原则构筑新的发展机制,用新的坐标构筑新的发展后劲。

⒈要用新的理念构筑新的发展思路。理念是创新的先导。在当今时代,发展农村专业协会,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理念:

一是农民自愿加入的理念。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民自发的组织,农民参不参加这个协会,完全由农民自主决定,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强迫农民加入。

二是专业协会自主决策的理念。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这个组织由谁负责,必须由全体会员选举产生,各级党政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不能委派,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派人兼任。协会事务必须完全由会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运作。非协会组织和人员顶多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只有服务权,没有干预权。

三是自强的理念。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各协会要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做大做强,特别是碰到困难、受到暂时的挫折以后,更要迎难而上,克难奋进。

四是效益优先的理念。一切经济组织都应该是有效益的组织。农村专业协会直接关系到协会会员的利益,更要讲求效益。因此,我们说效益既是农村专业协会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有没有吸引力的关键,更是检验协会组织运作得好与不好的重要尺度。

⒉要用新的办法构筑新的发展主体。现在,农村经济社会阶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谁为主组建各种专业协会,需要继续探索。从前期的实践来看,由龙头企业、各种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部分基层干部离岗参与经济组织为核心力量,组建农村专业协会的办法值得肯定,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发展。

第一,继续鼓励以大户为核心组成的农村专业协会。这种专业协会组织有以下特点:一是大户直接来之于农民,相互知根知底,协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高;二是大户都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经验比较多,市场应变能力比较强;三是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紧密。象珍珠养殖大户李政军发起组织的鼎城区珍珠养殖协会,带动联合养殖户户,安排劳动就业多人,珍珠养殖面积达万亩,每年珍珠产值在万元以上。去年又由他牵头成立了全市珍珠养殖协会,对于保持珍珠市场有序、价格稳定、销售成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后,这类大户协会组织除了要继续发挥优势外,还要注意增强社会责任感,依法纳税,合理经营,共同致富,决不能为富不仁。

第二,继续鼓励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成的农村专业协会。这种专业协会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和加工实力,有较大的市场订单作后盾,有产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象汉寿县依托国珍木业、洞庭木业等杨木加工企业建立的杨木加工协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这种类型的专业协会,今后要注意诚信经营,互相守合同;要不断开拓市场,壮大发展规模;要加强成本核算,注重效益,增强带动能力。版权所有

第三,继续鼓励发展以各类中介组织为核心组成的农村专业协会。这类组织有市场信息广,与市场联系紧密,反映灵敏的特点。象安乡县由水产购销经纪人邹清华、周平安等发起成立的水产品营销协会,去年经手销售出去的鲜活水产品达到万多吨,占了全县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现在,这类组织的确是太少了,必须加快发展,不然我们就会受制于人。比如珍珠,虽然全市有一定的基地规模,也有协会和大户,但就是缺乏经纪人,导致市场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外地客商手中。听说安乡县有一个珍珠大户养了几百亩珍珠,最近准备出售,他提出的卖价是块多,而浙江老板出的买价只有块多,二人僵持不下,最后浙江老板说,看你不卖给我,你又能卖给谁。由此可见,全市的珍珠价格至今仍然控制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出什么价就只能是什么价。对此,我们要警醒。今后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扶持各种经纪人,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他们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水平,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营销知识的经纪人队伍。

第四,继续鼓励发展以各类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协会。这实际上是一种农民协会内部小团体的联合生产经营。这类协会组织具有经营机制优化,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独立、经营灵活的特点。比如安乡下渔口的水产养殖联合体和澧县君安农庄就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了较好发展。这类协会组织今后要注意相互渗透,相互联合,不断做大做强。

第五,继续鼓励以基层干部离岗参与经济活动为核心的农村专业协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目前还是新鲜事物,处于摸索状态,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由于这些人经济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各种经济社会关系比较多,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效果很明显。比如桃源县去今两年就有多名干部离岗直接参与了农业开发。但是基层干部离岗参与经济活动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打算,坚定信心,扎实发展,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⒊要用新的原则构筑新的发展机制。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原则是:“自发组织、民主决策、自我管理、盈亏自负、入会自愿、退会自由”。根据这一原则,当前要突出建立健全五种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机制。正确处理好协会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利益联结,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壮大。

二是要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多方位开辟投资渠道,增加投入。要注意投入效益分析,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三是要建立健全风险机制。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有条件的,应建立协会风险积累资金,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国内市场的竞争,又要看到国外市场的竞争,千方百计抢占市场的主动权。

五是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协会内部事务必须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提高透明度,防止“协会腐败”。

⒋要用新的坐标构筑新的发展后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立足长远,瞄准新的坐标,不断增强专业协会的发展后劲。

要在联合中增后劲。要加强专业协会行业内部的联合,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入手,对协会成员的生产经营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协调产品销售价格,以获取协会成员的最大利润。要加强协会之间的联合,做到互通有无,相互渗透,有序竞争,追求行业效益的最大化。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行业效益的提高,他们的联合不管是跨县、跨市,还是跨协会,跨行业,都应当鼓励。要加强产业联合,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整体联动和优化组合,打造我市农业新的“航母”。力争用—年时间,通过协会的运作,在全市再催生十几家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为农业,同时也为全市协会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要在提高协会成员素质中增后劲。要加强对协会成员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向协会成员传授最新的经营理念,传达最新的市场信息,传播最实用的农业科技,同时要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增强信用意识,尽快培育出一大批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协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必须始终坚持用强有力的领导来推进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回答各级党委、政府在协会发展中干什么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来势很好,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创造,既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多样化发展,又要坚持规范化建设的原则,防止一哄而上,确保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⒈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指导,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不断加快发展。兴办农村专业协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均可发起成立农村专业协会;凡从事同一专业的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自愿加入,但其成员一般不得少于个。二是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农村专业协会要围绕农产品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发展起来,从购销、加工、储运、信息,技术等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开展互助合作,确定适宜的项目作为合作载体,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成员的共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三是要有比较规范的协会章程。要注意培养提高广大会员遵守章程的自觉性,严格按章程办事。各级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协会的业务指导,选派最得力的业务骨干去帮助、指导、规范协会的业务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部分业务骨干直接担任协会会员。要加强对协会会员的培训,并把此项工作纳入考核部门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⒉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监管,坚持在监管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加强监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监管力量,完善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责任。市县两级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为农村专业协会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为农村专业协会的主管部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为农村专业协会的协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摸清情况,不断总结对农村专业协会的监管经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使各种协会在监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⒊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扶持,坚持在扶持中壮大,在壮大中争取更多的扶持。农村专业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千万不能等同于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看待,他们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关心协会就是关心农业,支持协会就是支持农民。要充分利用框架内的“绿箱政策”,支持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对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村专业协会,可以考虑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农业政策性贷款,帮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被选派到协会工作的部门业务骨干,可以视同在职干部职工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C-D生产函数;模型

一、互联网农业概念及概况

经济学是处理资源配置、解决资源稀缺性和需求的学问,而农业经济学也是在解决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农业资源、要素、取得更大农业产值,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互联网+农业也是在传统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要素和互联网经济的营销演化出的新的农业经济模式。

1.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被认为低效,但在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传统农业是被认为要素是被充分配置了的,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是资本的不足和现代技术使用的欠缺,以及销售渠道的不通畅和抽成。农业的获利空间和发展被压制了,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和农产品的原料化,与市场的脱节。由于这类原因,农业产品多根据生产者自己的少量信息与主观判断实施自己的生产计划,结果只能取得市场的平均收益,这种局面容易往复循环,风险来临时没有防范能力,再次返贫,影响农业农村发展。

2.互联网农业及现状

互联网推动农产品销售模式升级,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度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2)使营销入口变得便利与高效;(3)突出了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品牌形象;(4)优化提升了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农产品电商平台已有3000家。2013年底截止,中国农村地区网民数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增长率13.5%。预计2015年底时,我国互联网总人口会突破7亿,比例近50%,农村市场占26%。大规模的农村网民数量将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保障。

二、相关理论依据

1.微观经济学理论依据

蛛网效应的迟滞作用。一般来说,农业在生产形式和生产组织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低效、松散和落后的。依靠荒地的开垦和增加人力的投入来实现产量的增长,而在市场这端,由于销路的不畅,生产个体的孤立,收购商的强势压价,很难取得高收益,而且由于蛛网效应,价格反馈的迟滞,往往会出现需求和供应的脱节。从互联网+农业很多取得较好收益的产品来看,不仅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线上线下分析消解了蛛网效应,而且新的产品及业态能够满足消费者心理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价值,即抓住消费者偏好这一因素,使得生产者获得了高出甚至远高于平均收益的溢价。

2.C-D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的变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了改进,加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此函数的一般形式为:。用于描述生产过程中产量和投入品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农业也是依赖要素投入的经济形态,其中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均在其要素投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产出效率相比工业而言较低,然而其基本产出模式与工业用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依然类似,可以加以修改后借用。

三、模型构建

1.适用假设及前提

(1)变量和要素选择

当我们准备建立这么一个模型时,我们需要筛选出合适的因素来组成表达式,作为一般和显而易见的考虑,劳动力,资本,土地都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管理作用如何,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作者曾将耕地面积作为内生变量参与模型检验,但因为P值远高于0.05而不符合检验标准,为了简化起见,只保留资本变量,因为他们的效应可以说是成正比的,土地作为不动产,本身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互联网农业区别于其他农业形式的关键因素中,信息化水平应当是一个可以用来衡量的变量。互联网+农业的互联网因素涉及面广,为了衡量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水平,这里以可以被测度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来代表。

(2)假设与函数选择

为了得到可靠的论证,提高模型的验证效果,互联网农业的柯布道格拉斯模型需要以下假设支持:

①时间平稳性:假设消除了该模型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于时间(年份)的异常波动性(突发事件、重大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引起的)。

②农业信息化水平短中期稳定:假设在3-5年的时间内一个地区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程度和服务水平保持稳定,变化可以忽略。

③为方便研究,技术和管理水平变化引起的总产值的变化以原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常数项A的函数化形式A(t,g)表达,α,β保持恒定。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式中,Q为总产出,L为投资,K为劳动投入,A,α,β为模型参数,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问。因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非线性模型,求解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用变量代换,将非线性模型转化成线性模型,再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得各个模型参数。为此,将模型两侧取对数,生产函数则变为,用最小二乘法便可求得各参数。

2.确定模型变量和参数

根据具体的经济关系,并充分考虑各变量历史资料的可获取性、确定模型的变量。

(1)内生变量

Q-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2)外生变量

3.模型推演

推导过程如下:

4.模型的系数估计与检验

(1)模型结构方程式

根据上一部分关于农业生产因素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数据支持问题,我们对农业经济增长构建如下模型:

方程一反映农业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流动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有关;

可用此计量模型求出各个要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c(1),c(2),c(3),c(4)为待估计的参数。

(2)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①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面板数据,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农业信息化水平评分来自于袁晓庆,李奇峰,李琳等人所做的《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一文。其评分依据的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为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涉及价值量的数据均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K1,农业流动资产投资K1(以化肥施用量为代表);农业劳动力L均由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可直接得到。

②数据处理与模型

计算采用的是Exce12003和Eviews6.0软件。经过Eviews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式:

③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和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8;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能够通过参数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对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hausman检验,p值远小于0.05,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时间序列只有3年跨度,不满足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条件,不需要做单位根与序列相关检验,只能建立混合效应模型。

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四、结论与建议

1.基于模型对数据的分析

(1)农业固定资本投入

2010年-2012年各省市农业固定资本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规模效用为正值,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弹性系数为0.09,即其它要素不变,以对数化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以对数化的农业总产值增加0.09,表明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农业投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投资必不可少,作用突出。

(2)化肥施用量

2010年-2012年各省市农业化肥施用量规模效用为正值。其弹性系数为0.56,即其它要素不变,以对数化的化肥投入量每增加1,以对数化的农业总产值增加0.56,说明农业流动资金的效益较高,农业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的投入。农业投资中的流动资金如化肥施用量等,可消除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起到替代土地资源的作用。

(3)农业劳动力

2010年-2012年各省市以对数化的农业劳动力对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28,说明其它要素不变,以对数化的劳动力每增加1,以对数化的农业产值增加0.28,说明劳动力并不是促成农业产出值增加的关键因素,若要提高农业的产值,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或是说提高劳动力的教育程度,而不是单纯靠提高农业从事人员的数量。

(4)农业信息化水平

2010年-2012年我国各省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业总产值的规模效用为正值,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弹性系数为0.16,即其它要素不变,农业信息化水平每增加1以对数化的农业总产值增加0.16,介于农业信息化水平是以指数形式表达的,这个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使农产品产销模式升级,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这在农业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数据中体现的较为显著。

2.对互联网+农业模型的经济学解释与产业分析

(1)互联网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及新特点

传统农业生产分散,农业生产率低,生产方式粗放,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低。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农业,是一个具有各环节强关联的生产体系,将农产品作为加工品最终产品看待,定位于高附加值,把各个环节作为为一个完整链条对待,技术支持品质,管理降低成本,营销提高认知度,最大化获取消费者信任与选择,满足消费者心理与需求,实现溢出效应。

互联网+农业得以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①完成产业链纵向合并,压缩中间链条,降低流通成本,提升规模效应;②解决信息不对称;③形成可追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④解决供应链上的融资难题,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为产业链上的融资降低违约风险,交易信息的积累可以便于资金供给方进行风险评价。

(2)互联网农业要素特征分析归纳

①劳动力

立法,政府经费扶持培训项目、社区协会参与、电商信息搜集与提供这几块的合力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信息化素质,促成了农业劳动力对于互联网+农业的有效参与并发挥作用。

拿发达国家做说明,财政预算很大比例会用于农业生产者的技能培训,并且在预算法中有明文规定。借助政府种子基金的引导,社会资金和个人共同参与对农业生产者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国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以及社区等进行生产者的培训,比如德国、瑞士这些国家开始的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计划,发达国家普遍接受并采用,CSA组织培训相关农民及从业者,农民也易于接受,在培训农业生产者互联网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资本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众筹当今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模式。手段是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募集资金。有关人士认为,对于众筹农业,发展前景是大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如果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创新农业发展形式,就要勇于突破,学习借助互联网平台寻求突破口。然而农业众筹的发展也要经历困难的市场培育阶段。目前流行的众筹模式,对于农产品营销,适合走高端小众路线,客户一起凑钱买平时市场里难以窥见的产品,或是特别的优质蔬菜水果等。至于公众参与的众筹农业,未来要想进一步拓展,需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模式。

③技术

规模经济报酬不变,即生产效率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在提高技术水平的情况下,才会提高经济效益。由大数据科学,实时分析,物联网,现代育种技术,和研发及供应链领域持续创新带来的改变能够为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实际应用中,控制中心会实时收集并处理数据,在田间的传感器测量土壤、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卫星图像与无人机拍摄田地的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像可以显示作物成熟,应用48小时的精准天气预测模型,就可以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然后预测未来的情况,帮助农民做出前瞻性的决策。

④组织管理

管理方式,至少可以和技术要素一道,作为一种指数型参数影响最后的产出,好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生产效率,减少中间环节配合的不畅与损失。一般来说,在低效、僵化、迟钝、不负责任的管理模式下,劳动者原有的生产能力不仅难以提升,还可能被压制,进而影响整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而先进和具有活力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有效工作量极大提升,然后带来的是生产部门产值的飞跃。这种优秀的管理与协作模式(紧抓市场需求,不被传统和经验制约--互联网思维,营销手段的大量使用,管理的体系化与效率化)本身就是经营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3.优势与风险

(1)优势

互联网农业的规模化不会造成低价倾销。以往农产品往往出现高产低价赔本的现象,这其实是由于农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互联网农业在避免这个倾向方面是有先天优势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模型总结了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运用合适的算法和模型可以预测出市场的需求情况,避免了盲目投资和增产。对消费者有针对性的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改进农产品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同时可以以类似于苹果手机的品牌营销、粉丝营销来促进规模化生产下的高溢价。

(2)风险

互联网农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本炒作,人才吸收不足,盲目扩张,配套断链,市场风险,与农民的协调问题,政策支持。互联网农业往往会遵循大企业大工厂模式,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资金信贷,成本负担,高素质劳动力,技术复杂性,市场风险,真正能担负这些要素压力的经营者,也只能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却不一定非得是农业企业,农业现代化越升级,其经营模式就与传统农业越缺少关联。

五、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各地区农业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计量经济模型,经过参数估计表明,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较强的可信度。经过模拟检验,各项检验结果都非常理想,表明此模型能比较准确地模拟各省市“互联网+农业”要素投入与产出在样本期间的动态变化。可以说,该模型系统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2]蒋融.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金融经济,2015(20):40-41.

[3]王林.利用C-D函数对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的测度与评价[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39-41.

[4]林玉贞.我国农业投入与产出计量经济模型[J].现代经济信息,2008(9):38-40.

[5]袁晓庆,李奇峰,李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398-402.

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5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6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第三产业

1 经验事实与研究假设

笔者在对河南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注意到了如下两个基本事实:

其一,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河南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虽然1990年代以来河南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幅达到了1.2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却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河南城市化进程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目前,河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546,远远低于该值的合理范围。

其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与产值比重不协调,就业容量显著偏小、就业比重严重偏低。河南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85-2004年,河南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均呈缩小趋势,其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全国水平的平均离差为3.30个百分点,就业比重的平均离差为3.94个百分点,二者相差不大,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其产值比重基本相适应,二者处于相对协调状态。同期,河南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全国水平的平均离差为2.89个百分点,差距较小且呈下降趋势,但其就业比重与全国水平的平均离差高达7.24个百分点,差距较大且仍有扩大的态势。可见,与全国平均状态相比,相对于自身的产值比重,河南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一个假设: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此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借助适当的方法进行验证。

2 假设检验

上述假设成立,必须满足两项条件:其一,影响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第三产业;其二,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显著偏小、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原因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

2.1 检验方法:构建劳动力转移模型

一般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劳动力的转移动力和转移能力越强。此外,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越大以及转移的制度越小,就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笔者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因素应当包括: ①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②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③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④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⑤制度因素。本文设定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市场化指数、非国有化率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度作为测定制度因素的指标。据此,可以建立如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

其中Y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P表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W表示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I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H表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E表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T表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F表示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S表示制度因素。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用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近似表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用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采用GDP中由市场分配的比重近似地反映,其计算式为:(GDP-省财政收入)/GDP。市场化指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其他投资”三项指标的比重来近似衡量。根据以上处理方式,采集全部因素1985―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2.3 检验结果分析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所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变量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2个最大特征值所占比例达到了96.35%,这说明用2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来8个因素的96.35%的信息,即: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影响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按弹性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制度因素、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其中,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三个指标的弹性系数都比较大,分别为0.680、0.437和0.306,也就意味着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每增加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将分别增加0.680%、0.437%和0.306%。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弹性系数比较小,只有0.064,这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起的作用不大,也说明目前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足的。从事非农劳动预期收入的弹性系数最小,只有0.020,这种情况最合理地解释是:虽然渴望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动力,但是,这种动机能否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能否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由于受到第二、三产业有限的就业容量、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城市政府对农民的歧视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在转移决策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是工作机会而不是预期收入。此外,由于年均增长率不同,各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贡献率也有所差异。各因素按影响率大小排序依次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制度因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可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转移空间(三个要素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0.86%),其中,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最大,达到了31.15%。由此可见,影响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因素是第三产业。河南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显著偏小、就业比重严重偏低,导致第三产业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

3 结论

本文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个“纽带”将河南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关联起来,在考察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影响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第三产业是影响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最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河南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显著偏小、比重严重偏低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从而,验证了文章第一部分中提出的假设。由此可以获得如下关于科学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启示。

(1)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目标要从单一的促进产值增长,逐步过渡到实现产值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上来。换言之,作为人口和劳动力大省,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和效率,还应当有助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依据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更要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以实现产值与就业的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3).

[5]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