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1
郑和七下西洋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航海壮举,郑和的宝船长120多米宽20多米,与这同时代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舰仅有20多米长,恰似万吨海轮与千吨江轮之比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明朝船舶建造能力、郑和的航海能力也不是一夜之间造就的。
1987年,人们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沉没的南宋商船,其船体庞大,长约30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制作精良,水密隔舱技术成熟,虽被海水浸泡了近800年,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当当作响。研究发现了一个沉船的“南宋现象”:在此之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帆船不过是百舸争流中的一部分,可到了宋朝,在此丝路之上的沉船几乎全部是中国船舶,且大多船型巨大,技术精良。
陆上的史料亦有相辅相成的记载:南宋之前,与我国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只有20处,到了南宋激增三倍,达60个以上,范围从南海、印度洋扩大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有研究者指出,突飞猛进的海洋贸易给南宋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宋高宗时期仅市舶收入一项便占到了财政收入的15%-20%,成为支撑宋室江山的重要经济支柱。南宋海洋经济比例之高空前绝后了近千年。
国人对宋朝,尤其是南宋有许多偏见,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南宋曾经是“世界上第一海洋强国”。在历代治国君皇里,宋朝的皇帝对海洋是相当“异类”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开启了最早的“招商引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的富国政策有“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第十位皇帝认定“市舶之利最厚”;第十一位皇帝更为激进,不仅有“饶税”政策,还规定凡“招诱舶货”的皆“补官有差”,凡影响航海贸易者则降级查办。朝廷还花费巨资增建和改善大量的港口,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建立灯塔导航系统,形成了万里海岸线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南宋曾创造了高达1.6亿两白银年财政收入,明朝最强盛之时的收入也仅为此数的十分之一,而在人口四五倍于南宋的清朝,岁入也不过三四千万两白银而已。从多个方面来看,南宋创造了一段神秘的经济奇迹,开放和进取的海洋经济的确是几千年的“异数”,进而也创造了帝国经济的“异数”。
不足百年的元朝并没有把海洋的大门关起来,海洋贸易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励。是宋元数百年海洋知识和造船经验积累造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非常遗憾的是,明清的海禁,不但完全销毁了历史知识的积累,更造就了中国近二百年的落后。
宋元朝代的海洋贸易是讲究经济利益,到了明朝的朝贡贸易就大大变味了。朝贡贸易基本失去了贸易上的意义,朝贡成为了政治上对国力的夸耀,成了明朝对海外属国、番夷的恩惠。来贡者不论真假,不但不必缴纳关税,而且贡使和相关人员的花费都可以记在政府的账上,朝廷笑纳贡品,付出的却是数倍乃至数百倍于原价的“赏金”。郑和七下西洋是朝贡贸易的登峰造极之作,精美的财货换取的只是虚幻的称赞和臣服。
在明朝的财政制度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成为了额外的沉重负担,难以为继。朱棣经营边陲,遣使东西洋使脆弱的财政险象环生,其子其孙只得收敛祖父的开拓雄心,永乐中已置府设县的安南(近越南北部)弃之如鸡肋,郑和船队也不得不停止西遣。正是厚往薄来的虚荣,正是不讲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使得明朝这个老大帝国丧失了财政的支撑,从而失去了进取精神,也不得不放弃了南宋以来建立的最为强大的海洋经营。此时欧洲兴起的寻找新大陆的热潮,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正是这一次向海洋的拓展成就了欧洲数百年的强盛。此后的明朝走向了“海禁”,曾经最为强盛的也由此走向了衰落。走向海洋或是拒绝海洋成为了走向强大或走向没落的分水岭。
史书记录了一段时任明朝兵部侍郎刘大夏对死去仅40年的郑和义正词严的批判:“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弊政,大臣锁单切谏者也。旧档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此后,海禁进行得的确非常彻底,1477年,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便离奇地消失了。连同所有造船的技术记录也一同消失了,至今连郑和宝船的大小都没有了历史记录,其大小到底多少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了。此后几百年,官方的航海活动确实是被“连根拔掉”,彻底绝迹了。如果不是郑和有先见之明,在去世两年之前刻下《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也许连郑和都会在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追寻历史的脚步,似乎看到了南宋的“从容”,正是这种“从容”成就了南宋“第一海上强国”的地位,由此,南宋不愧被称为当时“最富有最先进的国家”。也许是赵家皇朝过于追求“从容”和“优雅”,“富民抑兵”,而不是“血性雄起”用无敌财富打造“富国强兵,开疆扩土”的故事,中国的史家并没有把南宋列入“强国”的范畴。
明清是另一种故事,出身低微的朱元璋,被称为“鞑虏”的爱新觉罗家族,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海禁”是无知,更是“不自信”。明朝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宣示天威,郑和七下西洋登封造极留下了千年的航海绝唱、康乾盛世开疆扩土,“盖世武功”曾经天下无敌,而正是明清四百年“海禁”开始了中华百年的屈辱。
海洋还是海洋,千百年的历史已经久远,以古论今并不完全合适,但历史的脉络依然清晰,历史的逻辑并没有断裂。南宋的“从容”已经难以寻觅,明清的“屈辱”与“封闭”还并没有远去。过去你落后,别人可以打你,今天你强大了,并不能去打别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已经不适用于今天,记住这个逻辑可以鼓励自己崛起,但绝不能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用这个逻辑去发展海洋事业并不全面。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2
一.步入神坛的民间女子—天后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沉淀着许多人类文化的精粹。这其中,先祖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神灵,搭起了精神的神坛,而这些神坛上的神灵们几乎都是凭着人类的想像而孕育的。真正从真实的人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只有三位:一个是我们读书人的祖宗——孔圣人,另一个是中国人最敬重的忠义代表——关老爷,还有一位就是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步入神坛的唯一女性——天后。
天后,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地是福建莆田湄洲。
天后出生时正值天下大乱,其实唐朝刚刚灭亡,宋朝刚刚建立,天下群雄纷争,尤其地处海疆的福建更是四分五裂,战火纷飞,老百姓过不上一天安稳日子。传说中,天后是天上下凡的妙行玉女,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下凡人间。《妈祖传》上有诗为证:“天后圣母本在天,坐九霄,理天务;天下乱,怀世民,转女身,下九辽。”
天后的父亲林惟悫其时任都辽检之职,这个职位有点同现在的海关关长相似,专司闽海缉捕走私茶、盐。林惟悫为什么给天后取名“林默”?这里面也有说头。
据说林惟悫的妻子王氏分娩时,左邻右舍都见到湄洲岛上空出现一道红光,直射入林府内室,光辉夺目;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滚动,人们正惊疑间,又闻到从林府内散出阵阵氤氲香气,就在这时,王氏在内室生下一个女婴。奇怪的是,这个女婴自出世到满月,不啼不哭一声,因此,林惟悫夫妇给她取名单字一个“默”。后来长大,人们见她长得十分天真可爱,便都亲切地叫她默娘。
天后一生只度过了短暂的二十八个春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九日天后羽化后,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天后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她通晓天文气象,熟悉驾舟撑舵,水性娴熟,为乡亲排难解忧,引导人们避凶趋吉;她精通医术,治病救人,专心慈善事业。
天后羽化后,天后的事迹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人们把天后作为平安的象征,天后的事迹传到朝廷后,帝王们为顺应百姓祈求安定的愿望,也大力推崇对天后的祭祀。
历史上,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开始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69年)为止,天后受历代皇帝褒封二十六次。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赤湾天后庙
了解赤湾天后庙应从她的地理位置说起。
赤湾天后庙座落于南头半岛西端小南山下的赤湾港,港湾前是浩渺的伶仃洋。赤湾港三面环山,是不怕季风侵袭的天然避风良港。由于港口的地理位置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所以早在南朝至宋时期,就成为广州外港。波斯、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的商人和使节乘船到中国来,不能直接进广州,都在要这里等候通知和传召,或者在这里避风,等候季候风适宜时才离开,因而成为海上交通的中转站。与此同时,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及波斯、印度等国时,也必定停船进香,并以大礼祷神庇佑。这里最值得一书的是,天后护佑郑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突显赤湾天后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神动力。
中国东临太平洋,有着众多的岛屿和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中国人民与海洋打交道是必然的。大海给人们带来益处和财富,同时也带来困难和灾祸。然而,人们依然离不开大海,依然要生活拼搏在海洋上。三代以前,中华先民就有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航海事业形成,秦汉时期得以发展,隋唐之后渐趋繁荣,宋元至明初中国封建社会的航海事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下西洋,住返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涉沧海十万余里”,前后到达三十余国,尽管明代的造船技术已十分发达,航海经验亦较为丰富。然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惊涛骇浪时有发生。于是天后信仰成了郑和船队的精神支柱。“梯航所过,弓影蛇形,皆有一天妃在其意中,在其目中。”在当时航海者的心目中,天后无时不在茫茫大海中,每遇危难,天后就会显灵给予佑护,于是信心大增。这种心理作用,极大地鼓舞着航海者,激励他们去与海洋搏斗,从而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天后如何护佑郑和在海上的航行?据《敕封天后志》载: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出了珠江口在赤湾前的海域“适遇狂飚,精神求庇,遂得全安,归奏上,奉旨差官致祭”。当时郑和许下大愿,若能平安回朝将在此修建天下最大的天后庙。
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平安归来是永乐七年,第二年,郑和的副帅宦官张源出使暹罗(现泰国),行前到赤湾天后庙奉旨祭祀,平安归来后亲自率人重修天后庙。
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已修的赤湾天后庙立下《天妃灵应之记》碑文,碑文详细记载了天妃灵应的故事,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经过。《敕封天后志》亦生动地记载了郑和在今深圳南山赤湾海域遇险,天妃显灵救郑和的故事。
三.沿海最大的天后宫庙
赤湾天后庙鼎盛时期有数十处建筑,一百二十余间房屋,占地九百余亩。其殿宇巍峨靓丽,庙貌气象万千,也是深港地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为新安八景之首。追溯当时的规模,我们可以从《宝安县志》的记载中窥见一斑:有屋大小百余间,里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佛像,计有山门、牌楼、日月池、石桥、钟楼、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偏殿、厢房、长廊、碑亭、角亭等建筑20余处,加上附属建筑、庙产及祀田等。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3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语言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慷慨悲壮的人物命运,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课堂本身不同于其他课堂的魅力,通过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比如在学习“探险者的梦想”一课时,可以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回忆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内容,讨论中西方航行探险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和动机不同)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针对哥伦布探险的动机,西行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宣扬国威和去西洋“取宝”,所以不计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这与在追求黄金和财富动机驱使之下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掠夺活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二、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自主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的高低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基础,如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小组内部展示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时间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必然会白白地浪费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注重点拨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自主的时间里,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巡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学困生和自律性差的同学,在评价上给以鼓励,在学法上加以指导,使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给这些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便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只有把这部分学生管理好,才能使全班的同学都能够逐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逐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发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讨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亲自讲述莱特兄弟的故事和飞机制造、改进的过程,认识到飞机和汽车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验科学精神,增强学习毅力。
三、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效度,所以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来的。首先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反对“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但是也要避免步入一味地用提问来代替讲解的教学误区,经常发现有教师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讲”,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要适时,否则这种课堂提问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比如有的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不该问时也在问,这样会直接导致问题过密,使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回答。当然提问的时候在问题的难度设计方面也要适度,不宜过深,也不要过浅。历史是文字学科,初中生对课文浅层知识能看懂,所以那种“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什么人”等基础性知识的提问,应尽可能的减少,否则的话,课堂表面看似气氛热烈,其实是既浪费了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怎么好。另外过于深奥的提问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起不到提高课堂高效化的作用的,因为初中生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都是很有限的,无法解决深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提问,既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回答正确问题以后的一种成功感,从而达到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4
这是一个写人类文章的单元,由《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四篇课文组成,列举了四位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物。本单元有两个训练重点:一是了解人物故事,通过人物事例感受人物面对不幸仍不屈不挠,向往光明、向往美好,最终取得成功;二是学习通过典型事例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文直通车】
一读:带着问题读读四篇课文,想一想,填一填。
1.文中的主人公分别遭遇了哪些不幸或困难?他们最后获得了怎样的成就?
【设计意图】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篇章意识。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段意,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晰文章的结构安排,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所选用的四位主人公的典型事例。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提出了填“词语或词组”的要求。
【课外照明灯】
1.读读以下资料,相信你会对四位主人公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我们课后有一张海伦的小名片,读一读,你对海伦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泉映月》:阿炳,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卖艺的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阿炳起早贪黑,卖艺度日,尽管如此,还是不能让一家人温饱。阿炳重复着那样的艰苦生活,拼命支撑着,始终坚持着他喜爱的音乐,直到去世。
《郑和远航》: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2.同学们,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这些伟人,老师推荐以下书籍:《我的生活》《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设计意图】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把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向更深更广。由老师提供一定的课外资料,这些内容更聚焦于课文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人物背景,体会人物品质。此外,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或网站,以供有更多阅读需求的学生。
【探究小博士】
同学们,预习了第三单元后,你有哪些问题呢?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5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周末,舅妈地我和妹妹来到博物馆,参加《海峡都市报》举行的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不到九点,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的男女老少都到齐了,于是,开始便开始游览。
博物馆分四个展厅,导游阿姨一一给我们做详细的介绍。
走进第一个展厅——在水一方,里面都是一些关于台湾与我们大陆的故事。第二个展厅标题是——东方第一大港,不言而喻,自然是介绍关于船的故事咯。
走着走着,我看见像枫叶一样的假树,听导游阿姨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树就是刺桐树啊!刺桐树有个特点,就是开花没长叶;长叶没开花。因为泉州有数不胜数的刺桐树,所以又被称为刺桐城。哦,终于解开了我的一个心结。
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宋代泉州的十大名桥吗?瞧,这里就清清楚楚的列举出来:有洛阳桥、安平桥、玉澜桥、苏埭桥、普利大通桥,还有东洋桥、石笋桥、海岸长桥、顺济桥、乌屿桥。
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6
俞伯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 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周 公 ?摇《论语》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礼制方面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周公姓什么?姓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工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
褒 姒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众人皆知,其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姓姒。因其为褒人所献,故名褒姒。《辞海》载:“褒姒,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
鲁 班 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就是指鲁班,鲁班姓什么?姓公输。因为他是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常叫他鲁班。
商 鞅 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郑 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姓什么?姓马。《辞海》载:“郑和,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