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法

对外贸易法范文1

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 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 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 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 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对外贸易法范文2

[关键词] 外贸经济 法律体系 保护措施

入世五年来,我国忠实地履行入世承诺,逐年按计划降低税率,按入世谈判确定的进度放松对贸易的管制,一些领域的改革速度已经超出了入世承诺。同时,我国成功地渡过了入世的五年过渡期,入世时不少人担心的国内产业大范围受冲击的后果没有出现,国内需重点保护的产业蓬勃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迅速增强。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是一脉相通的。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大部分产品相对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比较优势。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一些行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仍不具备与国外相应产业进行短兵相接地竞争的能力。如果我国放弃适度的贸易保护,我国的一些产业可能将面临灭顶之灾,一些新兴产业或尚未建立起来的产业可能无法正常建立和发展。为了尽快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要对部分幼稚工业加以必要的保护。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尽快修订对外贸易法律

为全面履行入世承诺,适应入世过渡期后面临的新形势,急需迅速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我国的对外贸易。首先应对现行《外贸法》进行必要的修订。现行《外贸法》是我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部基本法律,于1994年颁布。12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营主体和经营市场更加多元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WTO不少规则允许各成员方为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采取适当措施。WTO成员,特别是美、欧、日等均在其外贸立法中以各种形式列明这些措施,以增强其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与此相比,我国外贸法显得过于原则,手段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抵御形形的贸易壁垒。此外,为了应对进口可能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冲击,我国先后颁布了新的《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这些法规中的不少内容已经突破了外贸法,急需修改外贸法,使这些条例有上位法依据。新完善的法律首先应当成为适度的贸易管理法。既要加强政府对外贸发展的宏观调控,维护公平、有序的贸易秩序,又要充分保障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权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充分体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贸易管理制度;要从法律上进一步建立和 完善我国对外贸易促进体系,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应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新形势,建立健全我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防止进口产品对我国造成的市场扰乱或产业损害,以保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利益。同时,我国还应继续抓紧清理涉及对外贸易管理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内部执行的规范性文件。

二、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要通过立、改、废建立和保持一套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当前,政府行为法治化方面的要求突显出来,简言之就是立法要公开、透明,执法要公正、公平。与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有关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我国承诺,所有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实施或执行前,均应对外公布,不公开的不予执行;在执行前应留出一段时间以供向主管机关提出意见;与技术标准和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还要公布草案征求意见,或给成员提供磋商机会;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应在指定刊物上公布,并且应该容易获得。

三、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方面立法无序、执法不严,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仍然存在。为理顺国家对外贸易管理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国家各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避免交叉和重复。只有各部门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处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为做到这一点,要克服“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按商品明确各部门管理范围,由多头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变。由于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许可制度上的优惠已经逐步减少,需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办法进行清理,使之尽快过渡到“国民身份”,进而取消由商务部单独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政策管理的规定,把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按照进出口商品属性,统一纳入进出口许可制度的体系中,不再“独树一帜”。要进一步实现贸易便利化,应通过法律法规的调整, 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形成“政府部门建立平台,执法部门使用平台,第三方运行平台”的模式,实现网上发证和建立许可证件的“电子底账”,实现行政执法的“严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萍屈广清: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J].政法论丛,2005,(02)

[2]段丽娜郭晶:WTO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经济,2005,(02)

对外贸易法范文3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经济全球化一体的世界。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贸易发展越来越融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队伍中,对外贸易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特征。本文正是要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所具有的优势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的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宏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极大的优势,归结如下:

1.贸易市场广,商品需求量大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十多亿人口,不论在贸易市场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领土广阔说明我国贸易市场广而且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人口多意味着商品的需求量大,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消费,所以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国际贸易中没有我国的参与,就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失去了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和消费源,所以外国投资者普遍看好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积极与我国建立各层次各类型的贸易关系。

2.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任何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英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报告《把握全球优势》,认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低成本国家(LCCs)未来仍将保持优势。”而这里的“低成本”指的就是“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了低价优势,凭借这种优势我国的产品可以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可以想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也是以后一定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优势。

3.外贸依存度增大

“外贸依存度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队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更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正处于一个迅速上升的时期。”外贸依存度增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之深,对外贸易发展之快,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日益相融合,这有利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4.经济体制优势

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导,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改变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分工明确。政府对经济的指导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宏观调控为主。企业由此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还制定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保持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商场犹如战场”。不可否认,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由此而自满,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充分地保持、发挥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方面

(1)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给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地扩大。在此基础上,针对对外贸易,我国主要实行了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鉴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使用优惠政策上要规范。

(2)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助推器,我们应根据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贸易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做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可依。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垄断是市场非正当竞争的产物,同时也是市场非正当竞争的中介,它对贸易的正常进行,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均无益处。反对垄断的呼声由来已久,可喜的是,我国已于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经历了13年反复修改的《反垄断法》草案,草案中明确,需对外资并购进行安全审查,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3]这是我们在健全贸易法律法规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对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秩序,消除国内产业及市场发展的阻碍,进而进一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加强环境保护

如前所言,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贸易市场大,贸易需求量大,这是我们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然而要保持这个优势,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否则,环境污染、疾病流行,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反而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首先必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其次,在进口贸易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科技而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危害人及动物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最后,要严格审批和监督外国投资项目,对有害于环保投资的项目,应及时限制或停止运行,以防垃圾项目的产生。

2.企业方面

(1)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大优势,但我国的劳动力综合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发挥,因而必须提高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

就企业来讲,主要是在重视并利用有能力的员工的基础上,对所有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提倡员工的个人学习和进步,为其学习和进修提供条件,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进而增强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2)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品牌战

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升降的关键因素。要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促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主要因素就是质量和品牌,因此,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和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才能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品牌是企业的“门脸”,打品牌战是企业图谋更大发展,占据更大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和产品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正在处于迅速上升期,需要企业多拿出国际性的叫得响的品牌,这不仅仅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为企业本身发展考虑,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优势考虑,同时也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考虑,需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好品牌战。

对外贸易法范文4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

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

(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

它具体包括: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

(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 它具体包括:

(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

(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

(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 它具体包括:

(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

(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

(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 它具体包括:

(1)国际贸易的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

(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 它具体包括:

(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2)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

(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

(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

(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

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 。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

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

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

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

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

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

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

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

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

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

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

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

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革命的最新成就和贸易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第四,经济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自身发展的不适应性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各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所造成的压力;

对外贸易法范文5

“外贸依存度”虚张声势

“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该坚持,不应有任何反复。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的上升期,市场推动发展的力量明显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投资与消费互动的作用逐步显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现在中国对于外资“太多”存在很大的争论,以至于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说“对待外资问题,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开放,大量的外资进来了,我国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金。外资现在的比例占到16%,这个比例已经大到了极限,外资要往下退。”另外,对外贸易方面同样有人认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龙永图在北京大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发表观点认为,我国需要再发展10年到20年的加工贸易,这可以有助于我国解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多是加工贸易,两头都在外面,外资没有真正进入,因此不能算作严格的“外贸依存度”。另外由于中国的规模很大,过分的担心是不需要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两个基本承诺,一个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个过程势必会很痛苦,但一定要做。另一个是承诺开放市场,要改变“出口越多越好”的传统思维方式。龙永图指出,现在中国进出口的增加量还远远不够;再者,发展外贸经济,要按照中国入世承诺的两条,好好遵守国际规则、市场规则;还有,在全国建立全新的战略意识,开放市场,在国际整个贸易界里多承担义务,要提高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龙永图的核心看法在于认为中国还需坚持发展很长时间的加工业。因为,我们正在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发展好了加工工业才能更好的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

FDI与“世界工厂”的中国

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和正在崛起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它国家相比,比如日本、早期的美国,中国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FDI在制造业和出口的份额更大。第二,中国有很高的加工贸易比率。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无论对FDI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都需要承认其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江小娟研究员认为,伴随着FDI大量输入中国,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特别是在制造业中的作用很突出,对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贡献明显。FDI在国内制造业总资产中仅占10%,但在制造业的增加值外资企业占到26%,缴纳的增值税占到27%,利润占到30%。外资企业已经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主要的贡献者之一。江小娟表示,FDI对促进出口和改变出口结构也有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近20%的出口是外资企业,现在这个比率提高到55%;而且出口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出口的平均水平。比如,在电子和机器设备类出口中,外资企业占45%;在高技术产品类中占84%,在个人计算机中占96%。FDI为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中有贡献,同时,外资企业也从中获益颇丰。

对外贸易法范文6

(一)我国对外贸易以环境为代价,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天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从1990年的270.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2年的406.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0297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3年的167800万吨标准煤,我国能源消费系数也从1998年的-0.53上升到2004年的1.60。资源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二)我国现有贸易模式和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外贸模式与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使其缺乏可持续性。从出口贸易方面看,我国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取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对资源严重浪费,对环境严重污染并削弱了贸易发展的后劲。从进口贸易方面看,对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绝对量和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主要是成套设备的引进、飞机、计算机、电子仪器、汽车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进口模式也会阻碍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WTO环境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是影响外贸产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产品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出口还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如果增加环保成本将抵消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出口企业为了申请环境标志来取得销售优势。二是影响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WTO的环境规则,制定过高的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包装标准等,大都是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对我国的农产品、木质包装品、纺织品、机电产品影响极大。

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一)改善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促进绿色企业和产品的发展。一是要积极顺应绿色贸易的潮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二是积极鼓励对国际标准的采用。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只要企业获得相关国际标准认证,就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不受任何非关税的阻拦;三是实施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到营销的绿色一体化;四是要对主要国家、行业和产品的绿色壁垒进行认真研究,积极寻求对策,对于其中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合理要求,要通过提高本国产品品质,尽量满足对方;五是要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使我国出口贸易向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绿色结构型发展。

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强制改变企业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的经营战略,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法律限制外国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来,减少洋垃圾对我国生态的影响。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对外贸易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