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爱意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达爱意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达爱意的诗句

表达爱意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 in carcinoma of gastric and in normal gastric mucosa tissue and to find if a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MIF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Methods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F in thirty carcinoma of gastric specimens and normal gastric mucosa tissue specimen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Results MIF was overexpressed in carcinoma of gastric specimens sections, the expression of MIF close correlated with both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tumor TNM staging in normal gastric mucosa tissue. Conclusion MIF contribu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carcinoma of gastric, and MIF can be conductd as one potential index to pretest the prognosis and early diagnosis of carcinoma of gastric.

【Key words】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 Immunohistochemistry Gastric carcinoma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和不断上升的趋势,其致死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1]。胃癌出现症状的时间偏晚,且无特异性,当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时,病变已经发展为进展期,治疗的效果不理想,5年生存率不足50%,目前早期诊断是提高胃癌病人5年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对病人预后的评估则有助于医生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方案。MIF的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22q11.2),其序列由三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单个mRNA相对分子量约12.5kD,近年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人体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存在过度的表达[2,3],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来检测MI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胃癌组织标本来源于武警总队乐山医院消化内科2004年9月到2009年3月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平均年龄约50岁,按胃癌Borrman大体分型分为:溃疡型9例,包块型21例,弥漫型0例,每例标本取癌块和距离癌边缘约10cm的胃粘膜组织各2块,经固定、包埋并作连续石蜡切片。

1.2 实验方法

1.2.1 组化染色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兔抗人MIF多抗(购于美国Santa-Cruz公司),切片进行抗原热修复,95℃加热20分钟,显微镜下控制DAB显色反应,MIF抗体的工作浓度为1∶400。

1.2.2 结果判定 显色部位在细胞质,为棕黄色,图像分析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分析软件,阳性细胞

1.2.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以及列联表分析的方法。

2 结果

2.1 MIF蛋白的表达 30例胃癌组织标本均进行HE染色,其中1级2例,2级23例,3级5例。在正常的胃粘膜组织细胞中,MIF的表达主要在粘膜的基底层,阳性物质位于细胞质,在成熟的上皮细胞中基本不表达。在胃癌组织中MIF蛋白广泛的表达,弥漫性分布,部位也主要在细胞质。

2.2 MIF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见表1),经统计发现MI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P

3 讨论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因它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游走,引起巨噬细胞在迟发性超敏反应中的聚集而得名[4]。近年来对MIF的进一步医学研究发现MIF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过量表达[5,6]的现象,通过本实验我们证实MI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MIF通过对Cox-2以及PGE2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激活来拮抗P53基因介导的细胞凋亡,使NO诱导的巨噬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而NO分子能促使细胞内的P53蛋白聚集,增加细胞的凋亡[7],而另一方面MIF介导的激活MAPK途径、激活细胞周期素D1,以及促使Rb基因的失活等途径均可加速野生型P53基因的失活,出现细胞生长周期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8]。而胃癌的发生基本遵循了从慢性胃粘膜炎症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性癌的过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都可能加速胃癌的发生[9],其中HP感染是最重要一环。胃粘膜的HP感染可能导致胃粘膜出现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胃粘膜细胞上调MIF蛋白的表达,Xia等[10]的研究发现人食道鳞癌细胞表达的Cox-2等炎症介质有明显的增加,服用非甾体的抗炎药物可以使Cox-2的表达明显减少,诱导细胞的凋亡,可减少食管癌的发病。

Mitchell等人的研究发现MIF对ERK/MAPK激酶系统的持续性激活可以增加cydlinD1与CDKs的结合,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MIF参与了对细胞周期的调控,起着促进细胞周期的作用,其蛋白表达的量可能是促使细胞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在癌细胞分化程度低、TNM分期为3期及以上的胃癌组织中MIF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比例明显提高,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才能揭晓。

MIF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而TNM分期以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极有价值。MIF蛋白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结合目前临床血清MIF浓度的测定在相关肿瘤早期诊断研究上的进展,MIF将来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预测预后的潜在指标之一。

注:本文胃癌的TNM分期采用的是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2003年的分期法。

参 考 文 献

[1]Parkin DM, Pisani P, Ferlay J.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1999,49 (1):33-64.

[2]Mitchell RA, Metz CN, Peng T, Bucala R. J Bio Chem,1999,274(25):18100-6.

[3]Fingerle-RowsonG,Petrenko O,Metz CN,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16):93549-9.

[4]David JR(1966)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in vitro:its mediation by cell-free substances formed by lymphoid cell-antigen interaction.Pro Natl Acad Sci USA,56:72-77.

[5]Meyer-Siegler K, Fattor RA, Hudson PB. Diagn Mol Pathol,1998,7(1):44-55.

[6]Bando H, Matsumoto G, Bando M, et al. Jpn J Cancer Res.2002,93(4):389-396.

[7]Hudson JD, Shoaibi MA, Maestro R, Carnero A, Hannon GJ.Beach DH(1999).J Exp Med,190,1375-1382.

[8]Liao H, Bucala R, Mitchell RA. J Biol Chem,2003,278(1):76-81.

表达爱意的诗句范文2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听惯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呀,爱得疯狂”等当代爱情歌曲,回头读一读古人写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样深情直白而厚重的爱情诗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再读一下《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相信你定会为这首诗作的爱情刻画之美而拍案叫绝。

一、“露”与“藏”的含蓄美

诗歌创作重委婉、含蓄,忌直白、外露。诗作的含蓄美,就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人刘大也曾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含蓄的诗当在最少的诗句中包含更为广阔的艺术画面、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和最深厚的情感熏陶,让读者通过各自的主观感受去领会诗人未及言明的更深更广的内涵,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种“藏”与“露”的艺术。

《邶风・静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艺术,诗作名为“静女”,女主人公却一直没有正面出场,对她的描写刻画都是借助男主人公“我”的口吻叙述、回忆展现的。诗作“露”与“藏”有机的结合让读者借助直接出场的“我”的口吻一点一点地想象未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最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诗作第一章这样描写女主人公“静女其姝”,“静”是娴静,“姝”是美好,这一“静”一“姝”把“我”眼中那个娴静、美丽的姑娘用一种平静而又骄傲自豪的口气介绍了出来。“俟我于城隅”写“我”正美美地想到姑娘在城墙角落等着与“我”相见,读者还可以设想“我”还在激动不已地设想自己和姑娘约会的美好场景。正在男主人公兴奋不已之时,情节来了一个大转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情的姑娘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爱”(通“”,躲藏)字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美丽、多情的姑娘其实早早地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待的恋人却迟迟没有出现,调皮可爱的姑娘为了惩罚恋人玩了一个小花招,悄悄地躲了起来,让恋人也着急着急,这才出现了诗作中“搔首踟蹰”的生动情景;因为有了姑娘的“爱而不见”,“我”的着急无奈全都暴露无遗,“我”越是抓耳挠腮,焦急难耐,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姑娘就越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数不多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姑娘调皮、天真、活泼的性格,刻画出一个美丽聪明、调皮天真、充满浪漫情趣的多情少女形象,让读者在想象之后顿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余光中曾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邶风・静女》就是这样一首让人百读不厌、含蓄深情的优秀诗作,可谓情到深处诗含蓄。诗作没有让姑娘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小伙子的视角再现姑娘的美、姑娘的情,通过小伙子的几个片断性的叙述、回忆,让读者尽情想象姑娘的形象、姑娘的深情,于是经过读者的想象加工――一个天真可爱、美丽调皮、情深似海的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邶风・静女》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正好体现了一种“露”与“藏”的艺术,这种“露”与“藏”的艺术如海面的冰山,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在那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二、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爱情是一个动人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爱情常成为诗人的吟诵对象。诗人笔下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情;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生死离别情;也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独立平等情……但如果读者把这些诗作与《邶风・静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其他诗作基本上是一个视角(或男性视角或女性视角)写一种感情(单一地表现男性对女性的感情或女性对男性的感情)。如《诗经・卫风・氓》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视角叙述了自己“恋爱――婚变――决绝”的整个人生经历。通过“我”被遗弃的遭遇,单向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对“他”――“氓”婚前的深情、婚变后的委屈、最后的坚定,而极少写到爱情中的另一半“氓”对女主人公“我”的深厚感情。

《邶风・静女》是一首与众不同的诗作,是一首描写理想爱情的优秀诗作。它用男主人公的自叙角度通过回忆体现爱人对“我”的深情,又用这一角度更为直接地体现“我”对爱人的真情,它写的不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单相思也不是有主次之别的爱情,而是两个人的爱情,是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情深意浓的两厢情愿的深情叙述,可谓“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三、浪漫真诚的爱情模式

《邶风・静女》以男性“我”的口吻叙述了相恋男女你情我愿的双向的美好的爱情片断,借这一片断展现了男女双方高度和谐的美好的爱情模式,演绎出了一幕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故事。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浪漫的爱情,但并不是所有相爱的人都懂得爱的艺术;两情相悦是让人向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充满喜悦和幸福。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爱情诗作,但这些爱情故事大多以愁为基调,常是喜剧上场、悲剧结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为超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经典爱情诗句不都是充满了忧伤和遗憾吗?这些诗句让读者阅读之后不由为这些有情人最终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一洒同情之泪,在同情之余也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和遗憾:爱情是那么的令人向往,相爱的人儿应当是幸福的,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却常见悲剧极少喜剧,充满了沉重的气息?

《邶风・静女》则不然,诗中这对平凡的男女却给后世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充满快乐与活力的爱情情景。“窥一斑可见全豹”,诗人只写了三个爱情片断,但通过“三”个小小片断,读者可以想象出更多的片断和瞬间。第一章写男主人公焦急的等待,而这一次的等待可以推想过去无数次的相约――等待――相见的情节。因为有过去约会中女孩的天真调皮的“爱而不见”,才有今日“我”“搔首踟蹰”之时的自我安慰――不是姑娘没来,而是躲藏起来,那只好耐心地等她出现。二、三章描写也是后世诗作中很少读到的相见的甜蜜情景。为何“我”会这样焦急万分却又痴情等待?原来这姑娘是一个懂爱会爱并能大胆表达爱意的多情女子、理想伴侣。传统的爱情往往是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处于被动地位。《邶风・静女》中则不然,在整首诗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姑娘大胆的爱情表达,“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中“俟”“爱”字告诉我们提出约会并确定约会地点而且早早地来到约会地点的不是憨厚老实的男性――“我”,而是可爱的静女;“贻我彤管”“美人之贻”中的“贻”字告诉赠送爱情信物的也不是应该采取主动的男性,而是那个深情调皮的静女。在“我”面前,静女永远是先表达深情和浪漫的那一个,而“我”一直是默默接受静女的深情和浪漫的,明明心中已似烈火,表现出来的却永远是静静的湖水。《邶风・静女》无愁无悲,只有等待的紧急和回忆的甜蜜,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诗作,让你感受到满眼的青春气息、满心的清新淡雅,更主要的是它描写了一个极富生命力和朝气的幸福爱情故事。

什么样的爱情最迷人?两情相悦,朝朝暮暮相见,时时刻刻相恋。也许这浓浓的情多年后也会淡去最初的浓烈,但有过辉煌的一瞬,未来平淡又有何怨?因为不能大胆地爱,黛玉才会躲在人后终日以泪洗面;因为不能朝朝暮暮在一起,秦观才会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因为可以大胆地爱也可以时刻相见,静女才会这样任性率直地表达自己的爱。

姑娘美丽、娴静、调皮、浪漫,充满爱的想象,小伙子真诚、纯朴,是值得依赖的伴侣。这是一对真诚相爱的、懂得爱的真谛的、会表达爱的男女,这不正是恋爱中的人所希望的理想的爱情模式吗?

《邶风・静女》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记叙了相恋男女的一次还未真正见面的约会。读了这首诗,我们无不为之打动,为男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为女孩子的天真浪漫,为相恋双方的深情。这是一首难得的同时表现相恋男女深情的叙事爱情诗作,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事事关情,字字含情。情到深处诗含蓄,可谓“无一爱字,字字含情”。

表达爱意的诗句范文3

花本作华,繁体字写作“”,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朵枝叶繁茂含苞盛放的鲜花。后起的“花”和简化的“华”都是形声字,“化”是声符,形符“艹”和“十”都是草的象形。关于“华”字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考证,以及它又怎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指称出现的,都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陶文里,它就被绘制成一朵花(见左图):甲骨文的“”字,就像一棵树上繁花盛开的样子(见下图)。古时候,称树上开的花为“华”,称草开的花为“荣”。后来“”才泛指草木之花。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桃树长得又鲜又润,红的花儿绽放光芒。”“华”用作动词时,表示“开花”,如《诗经・小雅・出车》:“昔我往兮,黍稷方华。”这里的“华”表示“开花”。到了魏晋,才出现“花”字,这时候“华”和“花”才正式有了分工。“花”字用来表示花朵和具体的比喻义,“华”字则用来表示抽象的引申义,指光彩、光辉等。

“华”为什么成为汉民族的古称呢?原来古中原地区生活着众多民族的族群和部落,其中有三支最大的,那就是来自古羌族黄帝部落、古苗族蚩尤部落和古夏族炎帝部落,炎帝和黄帝的联合大军在中原与蚩尤交战,后来蚩尤大败被杀,其部落或被俘虏,或被杀戮,其余部分就四散逃亡到南方或西南方,成为后世南方侗台、苗瑶等各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就成为中原主体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主宰中原后自称“华族”或叫“华夏族”,以表示跟苗族的区别,更显示自己的强大和繁荣。后来“华夏”,也引申为“中国”。唐朝孔颖达曾在经文的注释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大约形成于5000年前。

汉朝以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如果从文字学角度追溯,“中华民族”形成之初有三皇五帝,五帝时代的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就叫“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实现大联盟的时代。五帝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帝”字就是后来“蒂”的本字,即花萼或花蕾的象形字。在古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解释。如:“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可见“帝”是“华”(花)的母体,是植物繁殖的根本。因此“帝”在上古主要指生育之功、生物之主。后来它的两个孳乳词“蒂”和“缔”分化了“帝”的功能,“帝”就专指上帝和皇帝了。甲骨文的“帝”作花蒂形,由八卦的“风”、天地的分界符号和象征生殖的“”三部分组成(见右图)。在甲骨文时代,“华”“帝”是同源字,都是原始生殖崇拜的象征。具体说,它们代表了女性社会,代表母系氏族制度下女性的特定权威地位。至今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还能经常见到这样的描写,把“花”(华)看作女性的象征,用来表现女性温柔缠绵明净之美。

魏晋之后产生“花”字,自此“花”“华”二字有了分工。“华”除了表示华夏民族和中华的意义外,还表示华贵、华丽和光华的含义,在一些成语中“华”仍然保留着鲜花、开花的本义,如“春华秋实”“华而不实”等;而“花”除了表示鲜花外,多表示美丽、花纹、色彩、花俏等义。魏晋后“花”的使用越来越泛化,例如“花费”“花白”“花点子”“花边新闻”等更是新生的用法;种花、养花和花艺也成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关于花的传说和故事也不断丰富了起来。相传古代皇帝舜的妻子娥皇、女英,与舜的感情甚笃,后来舜帝南巡殁于苍梧之野,姐妹俩得知后,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她们至诚的爱,将她们的魂魄化为江边的水仙花。这个美丽凄婉的故事,为水仙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传说我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酒后醉言,下令百花于降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违抗,唯独牡丹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谪洛阳。牡丹却因此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赞赏。至今,洛阳的牡丹仍极富盛名。牡丹花也就有了高贵的象征,被喻为“花王”。相传古代有一群海盗,劫持了许多妇女和儿童,囚禁在一个孤岛上。后来岛上的食物吃光了,人们四处寻找食物,发现一种蒜头一样的草根,煮后很好吃,而且还能使身体恢复健康。这种既可食用又可润肺止咳的花,其鳞茎状的根好像百片组合成的,像一朵白莲花,因此,人们称它为百合。在我国,百合花就具有了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家语》中说:“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娇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传说古蜀国国君望帝杜宇苦恋上了一位功臣的妻子,但又碍于道德约束,难以如愿,于是禅让离开了蜀国,但仍苦恋不断,后相思而死,死后化为杜鹃鸟,不断啼叫:“不如归!不如归!”叫声凄苦,动人心魄,以致啼出血来,把漫山遍野的花也染红了。这种被染红的花就叫杜鹃花。杜鹃花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诗人李商隐曾作《锦瑟》留下不朽的诗句,专门歌颂了这段传说。这些传说或故事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花文化。

【中西文化漫谈】

西方人对“华”字和中华花文化了解甚少,但是对“花”的推崇和迷恋并不逊色于中国人,尤其在花的礼仪方面极具创造力,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在西方文学中,花的传说很多,对花的描写也特别动人。

爱花,是人类爱美天性的突出表现。每年逢春,百花齐放,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花节。中国的花节叫花朝节(简称花朝),传说是百花生日,也是花神的生日。具体日期各地不一,中原和西南地区是农历二月初二,江南一般是二月十五。那段日子,正逢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青年男女春情萌发,是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好时光。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690~705)。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

在西方也有花节,但各国时间各不同(一般定在五月一日),名称不一。至于花神,叫flora(芙洛拉)。在古希腊神话里,宇宙之神所在的奥林匹斯山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花海,由花神flora掌管。花神是意大利远古时所崇拜的司花女神,常作为青春的象征,早在古罗马时就被萨宾人作为农业神来崇拜。后来意大利人把每年4月28日至5月3日定为花神节,节日期间人民有非常放纵的竞技会,常用玫瑰花来装饰自己和动物。花神这个形象从此也一直以年轻美女手持花束的姿态出现。人们对芙洛拉的赞美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她是女性祥和、青春、健康,一切美好的代名词。历来画家都喜爱借用神话中的花神来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传达人性、人情和人爱的思想感情。

正如汉字的“”跟风有关,西方的花神是风神的妻子。说明“花”跟传达爱情的风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美崇拜的共通性。传说风神爱上了一位凡间女子,便强行将她作为妻子,后来那女子便成了花神。下图就是风神艾俄罗斯抢走农神之女芙洛拉的画面。后来演化出许多优美的故事,也生发出无数动人的富有情思遐想的花语。各种花具有非常独特的美和象征意义。在希腊神话中,爱神为了救她的情人,急速奔跑,手上、脚上、腿上都被玫瑰的刺划破了,血滴在花上,白玫瑰变成了红玫瑰,因此红玫瑰成了爱情的象征。在情人节这天,送给情人一枝红玫瑰以表达爱意。相传在古欧洲,有一名骑士带着心爱的恋人在海滨游览,他的恋人看见水中有一束花挺立,想采下插戴,骑士为博得她的欢心,涉水去采,不料被汹涌的潮水卷去。在他被卷走之前,还不忘将花抛在岸上,对着他的爱人喊:“不要忘记我!”此后,这花便得名勿忘我,成为相爱的信物,深受情侣们的钟爱。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俊美王子叫纳西萨斯,深得少女们倾慕,但谁都无法获得他的爱心。后来,有一天纳西萨斯在湖畔喝水,从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十分得意,竟天天在水边徘徊,顾影自怜,终于蹈水而死。有一位爱慕他的少女对他的死感到很悲伤,到处寻找他的灵魂,在他溺水的地方,看到一株美丽的花,总不断向水中的影子含笑点头,那就是水仙花。一品红在圣诞来临时开放,火红耀目。在欧美,一品红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应时花卉,象征了基督诞生的喜悦。其花鲜红的色彩,长时间不褪色,象征永恒的生命。而那似火焰般燃烧的颜色,又似在诉说:“我的心在燃烧。”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则关于风信子的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宇斯的外孙许阿辛托斯很要好,西风神很妒忌,在一次阿波罗投掷铁饼时,西风神把铁饼吹向了许阿辛托斯的头部,血液从许阿辛托斯的头上流出,长出了一株鲜花,就是风信子。郁金香色彩艳丽、高雅、端庄而略带矜持。在“鲜花之国”荷兰,随处可见郁金香。在大仲马的名著《黑郁金香》中,那历经千种磨难培育出的黑郁金香被视为胜利和美好的象征,也使得郁金香更为世人瞩目和喜爱。

显而易见,东西方的花文化有同也有异,可是对美的欣赏和赞美是一致的,不过在具体的象征意义上又有不少差别。

西方花文化中体现的象征意义――

汉语花名 英语花名象征意义

水仙 narcissus 自尊/单恋

石榴 pomegranate 相思/永生

月桂 victor's laurel 胜利/不诚实

报春花 polyanthus 初恋/自作多情

木棉 bombax 热情

紫丁香 lilac 青春的回忆

紫荆 chinese redbud 故情/手足情

百合 lily 纯净/神圣

紫罗兰 violet 信任/爱的羁绊

桃花 peach blossom 被你俘虏

杜鹃 azalea 爱的快乐/节制

铃兰 lily-of-the-valley 纤细/希望/纯洁

牡丹 tree peony 富贵/羞怯

银杏 ginkgo 长寿

芍药 peony 害羞

蝴蝶兰 moth orchid 幸福/纯洁/吉祥

蟹爪仙人掌 christmas cactus锦上添花

郁金香 tulip 名誉/慈善/美丽

茶花 common camellia 美德/谦逊

千日红 common globe-amaranth 永恒的爱/不朽

栀子花 cape jasmine 喜悦/纯洁

木槿 hibiscus 劝告/短暂的美

风信子 hyacinyh 悲哀/永远怀念

百子莲 african lily 爱的来临

牵牛花 morning glory 爱情/依赖

君子兰 kaffir lily 宝贵/高贵

含笑花 banana shrub 矜持/含蓄

非洲菊 african daisy 神秘/兴奋

含羞草 sensitive plant 敏感

茉莉 jasmine 你属于我/亲切

猪笼草 pitcher plant 财源广进

凌霄花 trumpet creeper 好高骛远

康乃馨 carnation 温馨/慈祥

鸡冠花 cockscomb 永生/爱美/痴情

荷花 lotus 神圣/纯洁

大理花 dahlia 移情别恋/优雅

圣诞百合 christmas bell 温暖的心

一串红 scarlet sage 热切的思念

紫薇 crape myrtle 圣洁/喜悦/长寿

睡莲 water lily 信仰/纯洁的心

吊兰 spider plan 无奈/还有希望

向日葵 sunflower 爱慕/光辉/高傲

矢车菊 cornflower 纤细/优雅/幸福

金鱼草 snapdragon 傲慢/好管闲事

夹竹桃 oleander 深刻友情/谨慎

金盏花 pot marigold 离别之痛/迷恋

扶桑 china rose 体贴之美/纤细

金银花 honeysuckle 真诚的爱/羁绊

金莲花 canary-creeper 爱国心

秋海棠 begonia 亲切/诚恳/单恋

美人蕉 canna 妄想/猜疑

曼陀罗 angel's trumpet 恐怖/敬爱

晚香玉 tuberose 危险边缘的快乐

野姜花 ginger lily 无聊

圣诞红 common poinsettia 祝福你/付出

chrysanthemum 清廉/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