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范文1

一、树立学生管理的新理念

以往的管理注重的是“管”,如何让学生服从学校的、班级的制度、规定以及管理者个人的意志是管的中心内容,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管理大都停留在学校量管的评比上,表现在管理人员以扣分为原则,对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作调查、不作分析、不作处理,只是把量管成绩第二天反映给班主任了事,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的实效,反而激化了矛盾。

管理,“管”是表象,“理”是实质。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学生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复杂化,促使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化。因此,在管理上应以“理”为主,而这里的“理”是在“管”的前提下关系的理顺:理顺社会发展与学校制度的关系,理顺学校制度与学生思想动态的关系,理顺学生管理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应是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也应是动态的,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适时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管理要搞清楚管理的对象是有思维、有思想的人,要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组织的主体,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因之要人本化、人文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探讨自我管理新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自我意识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中的“自我”,一个是理想中的“自我”。两个自我之间的差别成为一个人心理素质是否健康的指标。两者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从而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进入理想境界。

因此,应积极探讨“自我管理”模式。学生的自我管理既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方式,也是学校管理的延伸。 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省察自己的过失本身就是一个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的过程。

当然,学生的自我管理不是抛开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以其为基础,是在老师指导和督促下的学生自主管理。针对学生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管理自己。

学校把这项任务放给了班主任,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学生健康发展的“自我管理”要求。在自主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参与者,最后才是管理者。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每日每周的评定,每学期评出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进行奖励。这样,班与班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态势。班上日常事务应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变成时时事事有人管、件件事情有人做。 三、注重管理的细枝末节

细节决定成败。管理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而人又是感情细腻的高级动物,因而,管理中不能不注重细节。我们从很多的资料上看到,有很多的学生采取极端的方式(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自杀等)对抗管理,这些悲剧的出现表面上是由于学生不理解学校、班级的管理造成的,实质上是我们在管理中没有注重细节导致的。当今的中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追求新鲜刺激,同时由于受独生子女观念的影响,思想情绪化,感情细腻化, 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所以,管理者不能成为“管”的机器,不能机械地执行各项管理规定,在对学生管理时,既要严肃,更要充满热情;要大胆,更要细心。不能就事论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隐形的行为、微妙的心理变化;之后还要跟踪管理,注重学生思想的动向、信息的反馈,防微杜渐。

四、注重指导、疏导、引导、开导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活跃,认识肤浅,信念淡薄,感情幼稚,如何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善”是管理者所要探索的课题。从现象上看,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学习,破坏了纪律,但问题的症结却不是一般的思想或纪律问题,而是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各种反常表现。如果以通常的谈心、家访或绳之以校规校纪,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只有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了解其中的心理障碍,采用指导、疏导、引导、开导的方法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当前的学习环境不太优越,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非常高,学生学习压力大,考前紧张、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方法不对、成绩老是提不高等,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作为管理者就应该主动去找学生谈心,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减轻压力,缓和紧张的感觉。当学生因同学之间闹矛盾而出现人际别扭时,管理者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或者第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同学间出现的矛盾。同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应该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

学生管理范文2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学生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生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医生”这个重任。

一、做好“心理医生”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辅导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班主任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班主任要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二、把握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班主任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学生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学生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学生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班主任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

三、做好“心灵特困生”的心理工作

地区差异和家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特困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心救助。而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同也使得一部分“心灵上的特困生”在自己求学和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相对经济特困生来说, “心灵上的特困生”更需要得到关爱和抚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为他们撑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

首先是内心的封闭性。家庭的苦难和不幸使他们感到自己矮人一等,生怕受到别人耻笑而内心走向封闭和对外排斥。他们不愿同别人谈论家庭,变得不和群,对人冷漠、无情乃至仇视。寡言少语,对集体生活漠不关心。

其次是心理的脆弱性。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似乎总是面临什么危险与侵害,容易在别人不经意的言行中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变得自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时乃至把别人诚意的关心看作是有意的挖苦,从而表现出一些怪异的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

再次,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也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家庭的不幸,内心的无助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更深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若长期得不到心灵的抚慰就会变得不可收拾甚至走向道德的对立面。这样,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向自己和人们愿望的反方向。因而,他们更需要得到关爱和抚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对他们给予一份特殊的关爱。因为把学生培养成材是学校的成功,让学生远离人生的罪恶与不幸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四、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管理范文3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将对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

(一)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深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事务类的管理较为重视,对育人、服务类的管理则表现的相对来说较为轻视,这与现代学生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不符的。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学生管理理念在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应用的较为广泛,这些高校中的学生管理者认为自身才是管理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自身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都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者只是以训导的方式,简单地告诫学生哪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且采取以惩罚为主的管理手段机械地依照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与平等沟通、交流相反的,以灌输、训导为主的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凝聚力的增强受到了影响。

(二)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学生赖以习惯的生活、学习方式。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网络更像是一把亦正亦邪的双刃剑,在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辟新的途径的同时,也迫使其不得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在社会中的快速化发展以及普及,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虽然包含一些有益的信息,但同时也不乏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这些不良信息在思维上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拟网络随意散发不良信息,使得大学生在被污染的思想教育环境中难以辨别是非,甚至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难以自拔,为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管理队伍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学生规模逐渐扩大,但与此形成矛盾的现实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极为匮乏,难以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最基层的人员,辅导员人数的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使工作难度加大,这使得本就工作紧张的辅导员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顾及每一位学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同感,不安于本职工作,这使得学生管理队伍难以稳定下来。此外,就高校大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来说也表现的参差不齐,虽说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毕业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但真正受到过专业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的人却极少。学生管理队伍实际经验的不足,专业化进修以及培训机会的缺乏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管理,增强学生凝聚力的主要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

为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使学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首先就必须从管理理念上做起,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现代化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样既能够通过强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培养,又能够帮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学校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具体来说,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首先就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对学生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识,以使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学生能够以一个自觉、自愿的姿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与学生融为一体,提高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化,使学生对自我的激励、服务、管理、教育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其次,管理理念的更新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即对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活动的行为进行鼓励,不以单一、死板的管理制度去限制学生,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强化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推进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善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学生管理人员向着更高的职业资格方向努力,以使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的职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强化培训制度,在上岗之前通过对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培训,使学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再次,全面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根据,鼓励学生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对相关管理课题的研究,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最后,要努力为学生管理人员提升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在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学生管理等领域有所发展和提升。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实行进一步的完善,以使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得以稳固,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长远化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长远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总体来说,只有为学生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有效支持,才能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管理范文4

关键词:破旧立新;素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18-02

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广大职校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中职院校的学生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内容、新的挑战。在此,我就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一、观念上破旧立新

1.放下架子,建立新型师生观。时移世易,教师如果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不尊重、关心学生,那么这些中职生就会像弹簧一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学生离自己越来越远,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难以把控。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树立服务意识,视学生为顾客,耐心、细致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放开眼光,树立新型人才观。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所有个体拥有不同程度的,至少十七个领域的且相互独立的智力,即语言、音乐、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和交往智力。正是由于每个个体身上都拥有几种相互独立的智力,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管理工作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要以学生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素质上不断提高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中职教育的成功与否。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否则,“・土赫提”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只有“爱岗”方能“敬业”。

2.加强专业学习。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并不因为“教师”的称呼而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

3.做到博学多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

4.加强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中职学校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而他们又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引导中职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先成人后成才”的职业教育理念。

三、管理上方法得当

1.以爱育人,激励为主。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甚至是自我牺牲。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树立学生良好品质的奠基石。中职学生大多是在家长、教师的呵斥中长大的。在这种成长环境中,他们养成了自我封闭、自卑、自负的不良心理品质,往往对教师的批评置若罔闻,而教师的一句肯定、一句表扬,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优点,就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重新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弥补自身的欠缺,逐步走上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和信任学生,认真聆听每个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尤其要对“特困生”多给予鼓励,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有过特殊家庭变故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特殊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2.抓住先机,打好基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作为中职教育的第一课,入学教育在直接影响中职生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中职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1)入学教育能帮助新生了解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入学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机构设置;(3)通过入学教育,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新环境,融入中职生活。

3.创设氛围,培养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发展智能的催化剂,是开发智能的金钥匙。一切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以兴趣为诱导,兴趣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人的学习、工作质量和效率。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职业学校学生成绩差并不单是智力问题,而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专业技能实训出发,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不断地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4.全体动员,自主管理。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实现自我管理。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落实人本主义管理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积极作用,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育人氛围。

5.实施促进,多元化评价。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从方向上决定了我们学生的未来。要真正履约教育“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承诺,就必须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包括主体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等:主体多元化是指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方式多元化是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等;内容多元化是指学生的发展可以分解为不同阶段,学生的活动可以分解为不同部分,但对学生的评价则应注意整体性;目标多元化是指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总之,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与激励,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

总之,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等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吴式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邹群.教育学原理[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学生管理范文5

但是,我们更应该反思教育本身。在学校,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中心来开展,学生的课程被排得满满的,每天8―10节课,体、音、美等正常教学时间,都被那些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挤占了,就连学生仅有的一点自习,也被“负责任”的老师挤占了,站在课堂滔滔不绝地讲解,而这时,我们眼前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昏昏欲睡,呆若木鸡了,更别说教学效果好坏。

试问:“有什么样的机器能从早到晚不停地高速运转而不得停息?有什么样的牛,能整天端坐,一遍又一遍咀嚼枯燥无味的‘知识’呢?”回到家里,听到的又是父母“作业完成了没有?考试得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这些让孩子听得耳朵生茧子的唠叨。孩子还没放下碗筷,又是“赶快做作业”的声音。

节假日,孩子又得参加补课班、提高班、特长班、奥数班……孩子没有一点休息、玩耍的自由时间。他们远离亲朋好友,远离美好自然,心思开始闭塞,神情变得冷漠,疲劳至极,麻木不仁,但老师家长又极力对孩子求全责备,力求“完善”,在这种高压态势的攻击下,势必会使孩子不堪重负,形成逆反心理,以至于开始厌学逃学,有些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教育的本身是要让学生先学做人,再求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而最终的结果倘若如此大相径庭,岂不是全社会的悲哀吗?为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克服“分数为本”的教育观念。不要忘记学生也是人,而且是心智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更需要休息需要成长。不能只为中考、高考的录取率、优秀率加班加点,透支学生身体,扼杀学生智慧。“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管理范文6

[关键词]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学生管理

一、“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缺陷

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为了实施刚性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严格的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在单位内部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内部人员必须人人遵守,无论谁违反,无论什么原因违反,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相应的处罚。

刚性管理重“管”、重“权”,从而达到管理的统一性。因此,刚性管理的优点在于保证工作秩序井然,行为规范统一,并且有利于对敏感问题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但是,刚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忽视了人的因素,单位管理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有思想、有能力、有各种精神需求,不考虑这些特点,一味地利用权力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控制,将使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单位的发展后劲。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依据单位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以在员工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的为单位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非主流的、反中心的、多元的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说来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增强,赞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国内外形势,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支持各项改革和发展;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强。但同时也体现出消极影响: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不愿吃苦,戒备心强;精神上,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念缺乏,政治敏感性不高;心理上,由于多重价值观和“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等内在原因以及存在着环境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在心理上多数居于一种“浅灰色区域”,易产生情绪障碍等。

三、学生管理提倡“刚柔相济”、重在“柔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只有符合被教育者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才能切实理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来考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保姆式”、“警察式”、“法官式”的刚性管理方式,会使学生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压抑,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而自暴自弃。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强调采取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管理者对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把握不好易导致管理秩序失去控制,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同时柔性管理的实施,客观上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这在现实中是较难做到的。另外柔性管理追求的那种依靠师生间高层次的“情”、自觉的“意”等非理性内在力量和“校园文化场”的无形制约,以激励为动力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较持久努力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管理周期长,短期内不易取得实效。可见,离开刚性管理来谈管理和离开柔性管理来谈管理都有一定问题,应该做到“刚柔相济”。

四、如何切实做到“刚柔相济”、重在“柔性”

1.建立合理、适度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前提

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学生以某种行为规范去完成学业是必要的,这是保证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但是规章制度的管理并不是万能的,控制和惩罚并不能使学生自觉和自愿朝着学校的目标前进,所以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是柔性的。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既要体现出对人的要求,又要尊重人和信任人,当管理制度提升到了人性化的高度,用富有人文关怀的制度来管理人,使人在被管理中体会出温暖和帮助,也就可以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处理手段上,应以“教育为主”当学生违反规章制度时,在量罚上(特别在开除学籍这一定级)应突出“治病救人”,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让学生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照搬制度生硬处罚,要重在提高认识,触及灵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情,使之深切认识到管理者尊重信任、治病教人的良苦用心,从而真诚悔改。当然,利用各种形式和场合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2.以人为本,营造柔性管理氛围是搞好“柔性”管理的保证

(1)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尊重和激励学生是搞好“柔性”管理的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心境下不能用“刚性”的管理手段打击他们的自尊,而应在保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很大的耐心、爱心、信心、恒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怀,以逐渐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评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量化。同时,成长需要鼓励,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