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1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搞笑?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忙,我今后做事必须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最近大家读书了吗?我可是没有偷懒,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古生的一些故事,在故事中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成语,还帮我们懂得更多的道理,学到更多的知识,书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我觉得最有趣的故事是班门弄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巧匠,姓公输名般,世称“鲁班”。

  鲁班发明很多东西,像钩拒、攻城使的云梯等等,连鲁班自己的家也是自己设计出来的。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小木匠拿着一把小斧子从鲁班家的门前路过,对门前的老人们说:“别看我这把斧子不起眼,但是,无论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子这么一敲,就能敲出非常好看的花型!”老人们根本不相信,觉得他太能吹牛。回答道:“就凭你这一个人,恐怕不行吧?”“有什么不可以的,我可是鲁班的徒弟呢!”老人们哈哈大笑,笑眯眯地说:“这就是鲁班的家呀!”小木匠听了,红着脸惭愧的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生活中我要做个谦虚的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就要向别人虚心请教,不要不懂装懂,大家也不要像书中的小木匠那样呀!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激发 反思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倡导全民族读书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做的是完善自我,完善学生。阅读是解决语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灵丹妙药。当一个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之后,那他的语文素养日积月累,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我对五年级三班进行了激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在研究中有许多收获,现作如下反思:

1.注重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是如何培养兴趣呢?这并不是喊几句口号、逼着看几本书就能培养的。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很多方面的知识。

对老师来说,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就要做好他们阅读情况的摸底工作,制定相关的措施,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兴趣。设立名字牌立在每个孩子的座位上,让他们自己学着读同学的名字与他人交流是第一课。由于这是实实在在的在身边的的事,孩子们会有兴趣读。接下去的日子,老师要尽量讲些有趣的故事给孩子听或读些优美的文章,并告诉他们这是哪本书上得来的,由于故事好听、文章好听,孩子很容易发生兴趣的迁移,觉得书本还是美的,还是有趣的,培养了最初的一些阅读兴趣。还有两条原则需要遵循:①低段学生刚开始阅读,不宜规定太多、限制太多,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会造成压力,影响阅读兴趣,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随便翻翻中爱上书;②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对他们稍微好点的行为、有进步的地方都要善于发现、善于表扬,多些表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孩子们觉得不读书是不对的,应该爱读书,从而保护少数爱书者的阅读自尊心,扩大他们的队伍。

对家长来说,虽然有的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缺陷,不能陪着孩子一起看书,但起码要关注他们的阅读情况,从言语上鼓励表扬孩子,从行动上尽可能的多买书,买各类的书,不应把目标只盯着分数,给孩子一片自由轻松的阅读空间。

2.尽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学校首先开设大量的语文活动课,尽量保证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还把每年的四月份当做"读书月",在这一个月里要求能有大量的集中时间来进行阅读,力求给全校师生一种信息、一种观念:读书是重要的,我们要抓紧时间读一切好书。其次要求各教师把课外阅读做为一项家庭作业提上日程,让学生回家每天读点书,先强制实施,再力求习惯成自然,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家里,家长也尽可能地监督孩子的阅读,做好饭后睡前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有条件的家庭每个星期还尽量抽出一天做为家庭读书日,全家人一起读书看报,交流检查。尽量给孩子大量的、充分的阅读时间,避免在电视和玩上投入太多的时间。

3.策略指导

读书想事半功倍是需要方法的。而事实上许多学生看书效率不好是由于方法不对,而方法不对,效果不好也会影响读书兴趣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和学校有责任给小学生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四月读书月"倡议书中,学校对读书方法和培养读书习惯提出了许多意见,如读书勤动笔墨,札记要经常翻阅;做笔记、写批语、写读后感、眉批间注,加强交流切磋;加强略读、精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指导。这些要求落实到个人,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3.1 赏析片断,学习方法。在班级的语文活动课上,除了自由看书,我还常常会在黑板上摘抄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片断,如白居易的一些关于江南的诗词,如女作家冰心的一些散文片断等,对于这些他们可以有感情朗读,可以交流自己的情感体会,也可以诉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可以仿写练写,只要他们能说出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而不管内容、方法。文章美、方式活、气氛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体面的、斯文的、活泼的,因此也是最开心和最喜欢的,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许多关于精读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感情朗读增强理解、可以仿写练写、也可以写批注摘录。而对于自己泛读的一些书籍,我则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只要求摘抄好词好句,还要求摘整节整段,甚至整篇的文章,然后在上面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字、词、句,力求达到完整,避免字、词、句与文章割裂,从而打破整体语境。这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敏感度。

3.2 遵循阅读规律,循序渐进。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进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就是说,在阅读时,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译等心智技能,以及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各种意向活动,都是具有调节促进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它们交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成为决定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能够准确地把握多种阅读心理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阅读认知心理过程,对于提高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改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状况,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年段有各年段的阅读规律和阅读心理特点,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生活情况、生活经历等情况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外阅读。比如社会交往广、语言能力好的学生可以推荐读点比较深沉的含有一定人文意义的文章,写些相关的读后感和做些摘录。而一些理解能力差、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则推荐一些写景的美文或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先慢慢培养兴趣,再养成习惯,切不可拔苗助长,把他们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4.家校互动,共同关注

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3

一、丰润源“头”――顶层设计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很多教育者都认同。但具体操作起来,对此却又摇摆不定。

学校德育工作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题。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在于确定好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这都指向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更表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结构性和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学术语”。有专家指出:“其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高层次上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这自然要求以关注“人”本身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层次性和各环节的综合性,对德育工作有方向的前瞻把握和系统的思考。

学生在哪个年龄段要达到什么目标,不能一概而论,但必须有清晰而具体的设想。比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等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应该有具体化的表述(尽管每个孩子有着不一样的个性特点),且有恰当地实施策略。

没有顶层设计,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呈现巨大的随意性,就会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样,自然会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二、铸好车“头”――师者榜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这些言论,无不道出了教师作为榜样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不注重自身建设,还乐于指手画脚,无法让学生信服。

开展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做大做强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成长(某几方面的特长),为学生树立可供学习标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这会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自身的这些优秀品质。”要求学生所做的事情,教师必须首先做在前面,且要做好。否则,学生没有可效仿的对象,他们会显得无所适从。一直要求学生读课外书,却始终是纸上谈兵。后来,班主任一有空,就在班级的图书角读书,然后在课前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天过去了,没变化;一个月过去了,没变化;两月过去了,有几个孩子在行动了……渐渐地,孩子们加入了读课外书的行列,班级呈现出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后,教师又把自己写的读书感受在班上的“学习园地”展出供大家学习。渐渐地学生又试着写读后感,两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能时时刻刻地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解答“是”什么――德育的关键

关于德育工作“为什么”,大家的回答可能都八九不离十。那么,德育工作“是”什么呢?恐怕我们很多人都能道出自己的答案,表面看,似乎这些都能往“德育”这框里装。事实上,这要么是将德育内容扩大化,让自己对工作无所适从,且疲于应付;要么就是降低德育目标,连起码的教育底线都没有了。

我们总认为德育就是“品德课”。似乎上好了“品德课”,德育工作就开展到位了。这肯定是误解。除了品德课在德育工作还有许多更加隐性的课程。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是“法制教育课”。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责任,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师者用责任滋养责任的工作;德育是关爱,是源于心灵并直面心灵的工作;德育是细节,学生的品德、心灵的成长、习惯的养成、行为的良善,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关注细节,德育工作才是最“真”的工作;德育是期望,给予学生希望,教育过程对他们充满希望,他们才会向着希望去努力,去前行,去成长;德育是养成,师者用自己的行动去打造一个有温度、有阳光、有水分、有沃土的良好环境,学生自会在其中慢慢地成长。

四、德育载“道”――遵循规律

德育一门科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一直以来的追求,但其实效性彰显的前提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遵循学生成长的科学规律,不遵循学生品行提高、行为习惯养成等规律,我们可能会拔苗助长,也可能会贻误学生,甚至可能会残害学生。

如,从“知、情、意、行”的内在联系中进行“知、情、意、行”教育。因为这四个方面往往协同作用,相互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有的学生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缺乏爱憎的情感,就可能无法产生正确的行动,自然其道德意志便无法助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无视这个规律,我们的德育工作便是残缺不全的。

我们一味地注重教师单边的教育活动,却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没有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自我教育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更别说促成学生的成长;而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工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忽视这个规律,就极有可能是劳而无功。

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小窗幽记》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品行养成,是他们慢慢去体验,慢慢去认识,慢慢去形成的过程。而且很多时候,还具有反复性。我们要有信心、耐心和恒心,要持续地引导。相信他们能在不断地试误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

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4

在《先知》中,纪伯伦很喜欢用一种“定义式”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例如,他说“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朋友是“有回答的需求”“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田地”;“美是永生揽镜自照”;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等等。所有这些“定义”,都很新颖,且能触到事物的本质。

特别是纪伯伦《先知》中的孩子篇,对于孩子和父母间关系的阐述,可以说是精辟和独到的。

孩子实际上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只是经你们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中国的家长往往容易认为,孩子是他们自己的,是属于他们的。这样的观念导致他们总想摆布和支配孩子的现在及将来。由此,长辈的那些缺失和遗憾容易转嫁到下一代孩子们的身上,再加上现代社会中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家长们总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总觉得那是“他们的”宝贝,他们如何才能让他成为最闪亮的星?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面子,为自己没有做到的事,而希望孩子去做到。于是就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顾及孩子心灵的成长;他们更关注孩子是否成功,而不管他是否幸福。其实,中国的家长们应该清醒地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们的孩子,他只是他自己,你们不能霸道地要求他按照你们的意志成为你们“雕塑”的“理想”的人,他只要成为身心健康、正直、有责任心的他自己,就是最为丰满和欣慰的人生。

你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所能荫庇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地去模仿他们,但是,不要企图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很遗憾,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给予孩子爱,他们都坚定不移地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在中国,家长好像是不可违背的绝对权威。也正是中国这一千百年来“顺乃孝也”的思想,不知道束缚了多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家长在为孩子的身心加上沉重的镣铐之后,却又天真地以为只要给孩子赚更多的钱就对得起他们了。所以,他们离开孩子,把孩子交给老人,甚至是陌生的保姆。他们一边束缚他们的思想,一方面用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作为交换条件。这样的教育根本不配称之为教育,这样的爱则更不配被称之为爱。其实,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们应该把孩子视为这个世界上一个个独立自由的个体,他们是属于自我的,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你们是弓,而孩子就像弦上向前射出的、有生命的箭。

射箭者看见了苍茫路途中的目标便用力将你弯曲一拉满弓,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应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而欢欣喜悦;

因为他不仅爱那射出的飞箭,也爱手中握着的、稳固的弓。

那是不是说家长要给孩子自由,还要向孩子学习,所以家长对孩子就没有作用了?当然不是,射得又远又准的箭离不开弓,父母就是弓,是给箭助力的。就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起的是辅导、帮助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举例来说,孩子喜好绘画,就全力支持他,并与他一起分享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如果孩子不喜欢的话,也不要拔苗助长,而是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到底在什么方面,再加以引导。该放手时,请放开你们充满爱的手,放飞孩子们,让他们的灵魂自由地成长。这样他们才能展开柔软的翅膀,学会在天空中翱翔。

21世纪的中国孩子,往往出生不久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在家里,家长要求他们乐器、舞蹈、绘画样样精通;到了学校,教师又变本加厉地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喋喋不休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却很少去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我们拿考试那把唯一的尺子去衡量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生命个体,于是我们内心深处把他们分成了三六九等,而自以为是因材施教。我们把孩子圈到叫做“学校”的加工厂里,准备等我们的合格产品出世,我们常常忘了他们是孩子。其实,孩子的世界,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永远不能包办替代。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已经存在太久了,孩子们的头脑已经被这种教育方式束缚得麻木了,呆板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们将完全失去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变成只会学习的“废物”。如果,当他们学有所成,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丰富的,但是他们应对社会和人生的能力却是欠缺的,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

为了防患于未然,教育者应该开始反思,并行动起来。素质教育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依然根深蒂固,这固然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但也与每一位教师守旧的教育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要做到“素质教育”,谈何容易? 首先,每一位教育者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倡导一种教学民主的精神,要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友爱与互相依靠和合作的气氛中得到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气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和谐人际关系,是滋养学生主体个性的最必须的营养。应该将教学中“猫”和“老鼠”的关系转变为朋友般的平等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另外,还应该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要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现在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很大,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据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的阅读量却越发少得可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来,他们除了课本、外语词汇和各种各样的作文大全、习题集,就再无时间和精力去看其他东西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因为课余时间看“闲书”被父母和老师责骂。由此,他们的知识荒芜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地去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学生走出这片知识的荒漠。好的方法不是列书单写读后感,而是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给他们讲一些作品,让他们产生兴趣,从知其然到乐于知其所以然。然后再推荐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中外名著给他们阅读,并开展一些评论讨论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和反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电影,将电影与文学联系起来,开阔他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要多鼓励学生写一些成长中的经历和领悟,写他们眼中的新鲜事物;同时我们俯下身,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来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而我们也不会仅仅用应试作文的要求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