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黄鹤楼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黄鹤楼诗范文1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在这里要代表**旅行社,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是**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司机**,驾驶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赏窗外武汉的美景。

好了,现在我们要开始向今天游览的目的地——黄鹤楼出发了。

刚过了九月九重阳节,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登高抒怀的传统。所以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的山地、湖边以及江边建造的高大楼阁,就成为古代观景吟诗的最佳场所,像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还有就是我们的黄鹤楼,都因为宏伟的规模、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奇特的屋顶造型而著称于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又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

但是黄鹤楼开始建筑时,并不是为了观赏风光用的。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就在长江边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楼用来了望军情,这是黄鹤楼的前身。后来战争过去了,黄鹤楼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时的几位文人,更在黄鹤楼的历史留下了非常特别的痕迹。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几个人?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了,这是崔灏的,大概也是关于黄鹤楼最有名的诗句了。那么还有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

说到他们两个,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据说崔灏在黄鹤楼题诗后不久,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李白是个豪放而又浪漫的诗人,登上黄鹤楼,看滚滚长江东流去,诗兴大发,也准备写首诗,可是正当他要题笔时,突然看见了崔灏的诗。他觉得崔灏的诗写得太好了,自己如果再写,岂不毁了一世英名。所以李白就写了一首打油诗,然后搁笔走了。“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听到这首诗大家也可以知道,面对如此美景,却没有写出好诗,李白的心中肯定是非常惆怅的了。所以总希望有一天可以与崔灏比个高低。

后来,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来到黄鹤楼,分别之际,他依依不舍,满怀激情的写下了一首送别诗,也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将黄鹤楼雄伟壮丽、登高望远的意境描写的非常美妙,一鸣惊人,成为千古绝唱。诗评家评论,在描写黄鹤楼的上千首诗中,崔颢的七律——登黄鹤楼,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称得上是并列第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崔颢题诗,李白搁笔,引来李白同崔颢斗诗,最终赢得并列第一,使黄鹤楼名传千古的一段文坛佳话。后来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就是李白搁笔亭了。

至于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有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两种说法。

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黄鹄山头卖酒度日。有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的生意虽然本小利微,但是他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看见老道很可怜,就慷慨地答应了。酒足饭饱以后,老道非常感谢辛氏。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而辛氏则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老道又来到酒店,辛氏一见,急忙准备酒菜款待老道,老道拦住说:今天我不喝酒,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又说每日饮酒,无以为谢,就给你的酒店画一幅画作纪念吧。说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起来,不一会就画好了一只鹤,由于橘子皮是黄色的,所以这只鹤也是黄色的。画完以后,老道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为酒客跳舞助兴。

辛氏一听,非常高兴,看老道画好的鹤,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转身要向老道表示谢意,感谢老道给他的酒店画了这么好的一幅画,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来了客人,他想起了老道的话,拍手一试,黄鹤竟然真的一跃而下,引颈高鸣,偏偏起舞,舞毕又跳回到墙上。客人看着非常有趣。消息传开后,吸引了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和远近的游人,都来店中看黄鹤起舞。

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现在酒店,问辛氏说:“不知十年来你所赚的钱,还清了我的酒债没有?”辛氏急忙说:“非常感谢,我现在很富有。”老道一听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了一首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随着笛声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见老道跨上黄鹤飞走了。从此以后老道再也没有回来。辛式为了纪念老道和他的黄鹤,于是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在酒店旁盖起了一座高楼,起名黄鹤楼。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国广为传播,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但是经过考证,黄鹤楼因山得名的真实性是最大的。黄鹤楼所在的蛇山,是由东西排列而首尾相连的七座山组成,从西而东依次有黄鹄山,殷家山等,全长二千多米,好象一条伏蛇,所以有蛇山这个名字。黄鹤楼建在其中的黄鹄山山顶。古汉语中,鹄和鹤两个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取名为黄鹤楼。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黄鹤楼。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其实是解放后重修的。之前,由于战乱等原因,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修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这之后近百年没有再重修过。一直到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才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是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技术施工,既不失黄鹤楼窗同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加雄伟。

重建的黄鹤楼因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所以离开了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的西坡上,离江边大约有一千米。虽然相对于它的故址离长江远了许多,但是因为楼的地面标高比江面高出三十多米,加上山高楼更高,气势雄伟,视野开阔,气势实际上更胜于旧楼。黄鹤楼建筑群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等组成,分布在三层平台上,沿中心轴线逐层升高。第一层平台是黄鹤楼公园的西大门,中央是胜象宝塔。第二层平台上的牌坊,就是我刚刚提到过的“三楚一楼”牌坊。两侧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亭间这个巨石上,是一组黄鹤归来的铜雕。

一只伫立远望;一只低头觅食,站在灵龟巨蛇之上,寓意黄鹤回到龟蛇对峙之地。第三层平台的中央耸立着黄鹤楼。飞檐有5层,里面其实有九层,是取长长久久,或者说是天长地久的意思。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和文物等。一会儿我们可以在里面细细地观赏。而登楼远眺,三镇风光尽收眼底,也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怀。

李白黄鹤楼诗范文2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722年)进士,曾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天宝初为太仆寺丞,迁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是李白的同时代人,文学史家多将他归入“边塞诗派”的阵营,因为他许多作品都是咏唱边塞征戍之事,格调豪壮,风骨凛然,如《雁门胡人歌》与《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等即是。但是,他最为传唱人口的,还是七律《行经华阴》《黄鹤楼》以及五绝乐府《长干曲》(二首),它们都被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收入所编的《唐诗三百首》中,其中尤以《黄鹤楼》一诗最具知名度。

黄鹤楼巍然峙立在武汉长江之滨。武昌蛇山之巅。蛇山又名黄鹤山、黄鹄山,从三国时东吴为屯戍之军事需要而于此建楼算起,黄鹤楼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历代诗人对黄鹤楼吟咏不绝,仅以唐宋而论,唐代的宋之问、孟浩然、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和宋代的陆游、范成大等重量级的诗人,都纷纷髓场演出。然而,为什么只有崔颢赢得的掌声最热烈最持久,甚至连目空一切的李白都要说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呢?

崔颢此诗之所以在众多咏黄鹤楼的诗作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原因就在于诗人的生花之笔,抒写了辽阔深远的时空感和苍茫邈远的宇宙感,并且由大及小,对中国诗歌的传统母题“乡愁”作了新颖的表现。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前四句重在虚写。黄鹤楼以黄鹤命名,本来因为此楼建于黄鹄矶上,而“鹄”、“鹤”相通,后人附会有仙人乘鹤过此而得名。南朝梁代萧子显所著《南齐书》称,“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而宋人乐史所编之北宋地理志《太平寰宁记》则说:“昔费神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他将登仙的神话算到三国时蜀国丞相费的名下。崔颢登斯楼也,思接干载,想落天外,便借题发挥。此诗前半首只以第二句写黄鹤楼,其他三句则都是从“昔人”落笔:“昔人已乘黄鹤去”,首句开始即写“昔人”;“黄鹤一去不复返”,第三句明写黄鹤实“想”昔人:“白云千载空悠悠”。第四旬则是“望”昔人了。四句之中叠用三“黄鹤”,而第四句之尾又用叠词“悠悠”,如此更平添了一番抚今追昔之情,回环唱叹之美。总之,四句诗概括的是元尽的时间与无垠的空间,在苍茫阔远的时空意象中寄寓的,是渺小的个体生命在无边无涯的时空中之一种宁宙性的感伤。

诗人乘着想象的翅膀振羽而飞,进入历史的深处,邀游于九天之上,穿行于时间隧道之中,最后终于由云端而大地。由历史而现实。《黄鹤楼》一诗的后半首重在写实。如果说前半首虚写的是“昔人”,那么,后半首实写的则是“今人”,包括抒情主人公作者自己。“汉阳”,位于武昌之西,汉水之北。“鹦鹉洲”,相传是东汉祢衡曾于此作《鹦鹉赋》而得名,洲在武昌蛇山前面的长汀之中,唐宋时泥沙淤积成长约2500米、宽约400米的狭长大洲,时至清代因江水冲刷而淹没。崔颢首先实写登楼所见,“汉阳”为隔江城郭,“鹦鹉洲”为眼底洲渚,“晴川”点明时间,“芳草”点染景色,而“历历”与“萋萋”之叠词,既呼应了前面的“悠悠”,更增强了听觉的音乐美感。诗人于楼头眺望已久,栏杆拍遍,不觉已是日落时分,暮色本来撩人愁思,何况汉末的山东才子王粲避难湖北荆州依附刘表时,去国怀乡,忧时感事,作有名篇《登楼赋》,开篇就是“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崔颢由个人而世间离乡别井的芸芸众生,以“日暮乡关”与“娴波江上”之远近映照的典型情景作结,创造性地抒写了前人曾多次表现过的人所共有的“乡愁”。大约是诗人身处青春奋发的盛唐吧,他笔下的乡愁不像许多诗词中习见的那样低沉悲切,而是大时代中的一种哀愁,其中也可见“盛唐气象”的投影。

李白黄鹤楼诗范文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②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黄鹤矶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②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③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古以来一直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崔颢登上黄鹤楼,即景抒情,题了这首诗。诗人站在暮色苍茫的黄鹤楼头,眺望烟波滚滚的长江,关于黄鹤楼美丽的神话,引起了诗人对悠远过去的深沉凭吊,并且抒发出自己思念乡土的满怀愁绪。短短几行诗里,不仅洋溢着诗人丰富深厚的感情,而且气魄宏大地表现了祖国山川的无限雄伟与瑰丽。

诗从古代传说写起,据说是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一说是费文登仙驾鹤于此。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诗人从楼的命名着想,借传说落笔,以无作有,借虚写实,既境界阔远,又涵蕴空灵,一开头就写出了震撼千古的名句。接着以“一去不复返”绾合前后,生发出岁月流逝而不再来、古人离去而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今无异。人事之变异与自然之永恒,形成鲜明的对照,流露出作者对世事茫茫而无可奈何的感慨。接着由抒情转入写景,阳光照耀着汉阳平原,晴川绿树,格外分明;芳草长满了鹦鹉洲上,极其茂盛。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的长江中,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后渐被江水冲没。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给崔颢这一联的写景之笔涂沫上一层感伤的色调。这时日已渐晚,眺望乡关,渺茫不见,唯有一片雾霭笼罩江面,也给登览者带来深深的忧愁。

诗的主旨是通过仙境与人生的对比,表现出热爱自然的深情,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登上高楼,联想传说中的仙人驾鹤而去,而今空留遗迹,自己却不能随仙远游,故顿生遗憾。但又眺望眼前的世界,汉阳原上,晴川历历,鹦鹉洲头,芳草萋萋,也非常美妙,颇堪留恋。面对如此好景,自己既不能成仙,又不能永驻,而只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而已,不由得北望故乡,愁情满怀。故“愁”字是这首诗集中抒情之笔,也是全诗的诗眼。

李白黄鹤楼诗范文4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黄鹤楼,立在长江岸畔,漫步在云端,听涛鸣波涌,像是在思索,抑或在等待?

江上船影如织,龟蛇静,江水动。

作为凡夫俗子,捧起那些文人骚客的笔墨,不知我的文字,将流落何方?我只能远远地仰望。不敢轻易动笔,只怕我浅薄的文字,弄脏了黄鹤楼诗意飞扬的名字。

黄鹤楼,前世今生,到底有多少人,想做你的一块砖或者一片瓦,随你一起流芳百世?一些人,一些事,却似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心中禁不住思忖:“黄鹤楼,谁的楼?”

【神话的黄鹤楼】

一座楼,一个神话故事,一个名字的由来。黄鹄矶头,门可罗雀的小酒店。店主是一位姓辛的寡妇,正愁生计艰难。衣衫褴褛的道士飘然而来,酒店里白吃白喝。老板娘却不计较,乐善好施。道士颇为感动,画鹤为顾客舞蹈唱歌,略施小计让井水变美酒,“黄鹤楼”的名字声名“鹤”起,从此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怎奈老板娘富而忘本,歧视穷人。 道士云游归来,见此情景,招鹤而去,酒店生意从此一落千丈。

“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这是老道的离别留言,也许老板娘至死都在忏悔?黄鹤楼几度兴废,故事却鲜活不老。神奇的黄鹤,千百年来,依然衔着那剂道德良药!也许这不是黄鹤楼得名的缘由,但我宁愿相信,任凭江水浩荡,管他岁月悠悠……

【孙权的黄鹤楼】

三国的风云,托起伟岸的黄鹤楼。我垒起三国的梯子,登上黄鹤楼,去拜会江东的霸主。孙权“以武治国而昌”,居险筑城,建楼瞭望,扼守烽火硝烟,抵御虎狼之师。战争,权谋,欲望!一座军事瞭望楼,将孙仲谋的雄韬武略,向北伸展 ……多少旌旗招展,轮番上演;多少杀伐决断,逐鹿中原。逐老了青春,逐瘦了国脉,逐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鼎峙之势,猝然崩溃,三国一统归晋。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孙权的霸业,周瑜的倜傥,小乔的美貌,鲁肃的智谋,溅起了大河东去的浪花朵朵……

【书圣的黄鹤楼】

鹅池依旧。羲之爱鹅,众所周知。这里有雄伟气势,也有乡野闲逸;有深厚历史,也有当下风雅。怎么能不来呢?来了,又不舍走了。牧鹅吧,在黄鹤楼下。我仿佛听到王羲之面对一池碧水不由地说。鹤飞走了,鹅姗姗来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一代书圣在此牧鹅、观鹅,多像陶潜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挥毫泼墨,多么陶然啊!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软,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悟!可爱的生灵,道不尽书法奥妙无穷!“鹅”碑亭里那个古朴、儒雅的“鹅”字,仿佛正静待着王羲之的归来……

【崔颢的黄鹤楼】

悠悠的白云,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黄鹤楼华丽转身,已是一个俊采星驰的大唐王朝。黄鹤,也许是乡愁的鸟儿,从崔颢的诗歌中起飞回家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实,黄鹤楼,并不是一座楼,而是一只高飞不肯回头的鹤,一只驼起了浓浓乡愁的鹤 。崔颢路过黄鹤楼的时候,大概是喝了一壶老酒。看着烟波浩淼的大江,想起了失意的人生,想起了家的温暖,他的愁绪蔓延开来,诗句止不住一行行在脸上流。得道成仙、驾鹤飞升又怎么样呢?最终还不是踪销迹渺!还不如做无心的白云,悠游千年,多么自在!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了悟,诗人逐渐从怅然失落中摆脱出来,开始远眺、欣赏……虽然仙人的黄鹤早已逝去,天空中漂浮的未必是从前那朵云彩,但是诗终于留在那里了,乡愁也始终留在那里了。

崔颢走了,带着“乡关何处是”的感慨走了!也许,谁也不知道,他究竟领悟了什么。也许无意中,他一下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幡然醒悟,回家吧,和至爱亲朋叙叙天伦之乐吧!

【李白的黄鹤楼】

李白来了,正欲把酒临风,吟诗酬韵,猛然看到崔颢的题诗,顿感文思枯竭,自愧弗如,搁笔而去,嘴里念叨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如何得不甘和叹服呀,最终是走了,遗憾地走了。

游于斯,宴于斯。在黄鹤楼饮酒聚会,当时一件酒惬意的事了,尤其在风清月明之夜。黄鹤楼有过明媚的相聚,也有过淡然的别离,生命的旅程在风景中流淌,寄情思于天地,化愁绪为江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叶孤帆从唐朝启程,柳絮纷飞,繁花似锦,黄鹤楼上,饯别相送,挥手,孟夫子已成为天际的孤帆远影。醉过,方知酒浓;聚过,亦知情重。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远。不知道这是李白第几次来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太白先生的泣哭,仿佛看见了他在黄鹤楼上踮脚张望。

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义,是一种文人相惜的情义,是被山水风物浸染的情义。遥想在盛唐三月,他们背着诗囊行游天下,在这个叫做黄鹤楼的地方邂逅,把酒言欢,结伴登楼,看尽长江万里,感叹历史风华。拾几片风景装进行囊,裁一段情义写入诗笺,不为千古留名,只想记住这个感动的瞬间。在这里,他们也许怅叹过仕途的坎坷,抱怨过现实的磨砺,可是面对这壮丽河山,风物人情,更多的是滋生心中那份诗意的梦想。我知道,黄鹤楼是他神笔攀登的巨峰,是他情感梦游的瑶台。 从此,诗意和友情,源源不断地倾泻而来。黄鹤楼,当人们念着你的名字,立即就会想起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杜甫的黄鹤楼】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读到诗圣杜甫在黄鹤楼上留下的墨宝,难道他老人家一生没到过黄鹤楼吗?为什么不写一点呢?是不是贫困没有盘缠呢?他的人生太沉重了,他的诗跟他的人生一样沉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不愿意在黄鹤楼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们读到他沉重的心情呢?真是一个谜啊!

【岳飞的黄鹤楼】

背负着母亲“精忠报国”的叮咛,年轻的岳飞,跃马握枪,纵横疆场,襄邓大捷,封侯拜将,屯守武昌。燕雀怎知鸿鹄之志,英雄志在杀敌立功,鹳雀楼上长吟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的繁华景象,如今在胡虏铁骑蹂躏之下满目疮痍。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我似乎看到了壮志难酬的岳飞,正站在黄鹤楼上,眺望故乡,那悲愤的眼神,那握紧的拳头!黄鹤楼啊,你可否知道岳飞的忧重心事?你可否让那黄鹤驮上英雄,早日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伟人的黄鹤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位位文坛名流,宛若一只只黄鹤,杳然而去,飞向历史的深处……

韶山冲那位湘牙子,来了,从大革命的十字路口走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伟人指点江山的激越壮志,铺开了唐诗截然不同的意境。

李白黄鹤楼诗范文5

1、黄鹤楼湖北省市长江南岸的武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2、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3、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黄鹤楼诗范文6

(一) 题目的含义

1. 题:额头

西方人称赞人美丽常标榜“漂亮的额头”,中国旧时的年画中寿星的额头之大则是健康美的象征。冯梦龙“三言”中记载苏轼、苏小妹的一段趣话“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这是关于额头的玩笑。苏州方言表达“幸运”的通俗说法为“额骨头高”。

2. 目:眼睛

中国人更注重一个人的眼睛,称为心灵之窗。

《诗经》中早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说。文学作品中我们接触过不少有关眼睛的描写。《祝福》中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显现她麻木崩溃的状态;《老残游记》中说书艺人王小玉的眼睛则“如寒星,如秋水,如宝珠,如白水银中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双眼睛体现着镇定自若的神情。

额头眼睛可以展示人的整体风貌,而诗歌的题目则恰恰能展示整首诗的精神面貌和基调。

(二) 如何以题目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初读此诗,学生一般会认为诗中含有伤感之情。其实,李白在情感方面并非含蓄之人。其写与汪伦的送别场景,就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思念友人,即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黄河的壮观则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庐山瀑布的姿态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自己的愁苦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自己与权贵势不两立,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句。

由此可见,李白诗中的感情表达一向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的,而本诗中并无任何表达伤感之情的词句,学生有上述伤感之情论正是未看题目所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题目,题目分为三大内容:黄鹤楼、孟浩然、广陵。

(1) 黄鹤楼:送别之地

黄鹤楼自唐代就是长江一线闻名天下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之一,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对于“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来说,黄鹤楼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此次又是故地重游又兼与友人相聚,自然就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了――楼非寻常之楼。

(2) 孟浩然:所送之人

孟浩然是盛唐诗坛的老大哥,诗名早著,人品极佳。李白心中的孟浩然是一个陶醉于山水、风流儒雅的形象。李白有一首《赠孟浩然》的诗,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首联即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尾联更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品格由衷的崇仰之情。能在黄鹤楼与自己心目中无比景仰的诗人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自然是其乐融融――人非等闲之人。

(3) 广陵:前往之处

广陵即扬州,自南朝就是繁荣富庶之地,经隋炀帝苦心经营,到唐代更是盛极一时。扬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海港之一,经济文化繁荣,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当时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腰缠三十万,骑鹤下扬州”等诗句。包括李白在内的唐代人对扬州一直憧憬有加,李诗颇有“你先去,我随后就到”的意味。那么这样的送别诗就是言喜言憧憬了――地非平常之地。

从以上三方面内容来看,李白在天下闻名的非寻常之楼,送风流倜傥的非等闲之人,去当时繁荣富庶的非平常之地,自然不会带有伤感之情,而是在愉快的分手中带着诗人的向往之情。

通过以上对题目的分析,再细读此诗时,学生便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那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情了。

2.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初读这首诗,我们会认为它是一首平常的送别诗,但细细品味“易水”二字就会发现这是一首抒发内心忿懑、渴望建功立业的借古咏今诗。这里的“易水”决不是单指现湖北省西部大清河上源的那股细细的支流,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千百年前在易水之滨上演过的那悲壮的一幕:太子丹等人素服送荆轲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那种视死如归、反抗的精神不正是骆宾王身体力行、孜孜以求的东西吗?骆宾王虽为初唐四杰之一,但人生际遇颇为凄凉。他借易水送别的特定场景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决心有所作为的心愿。

3.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很多学生对其中的“荡胸生层云”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是描写泰山之高的句子,解释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胸前飘着层层的白云。将尾联理解为:站在泰山的绝顶一看,所有的山都变小了。其实,只要仔细看看题目,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题目中的“望”字,说明了作者是在远处观望泰山。所以,“荡胸生层云”是指杜甫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为之荡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的想要攀登泰山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4.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的题目也很有特色。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早”是一个线索,诗文中的首联、颔联、颈联都体现了“早行”的特有景象。早晨起床,旅店外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这时鸡刚鸣,月亮还清晰可见,旅人收拾行装启程,却发现板桥薄霜之上“早”有人迹了。因为天色尚早,枳树的白花就显得非常显眼。这些早行所看到的景色很自然地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景象,既与“客行悲故乡”首尾呼应,又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悲切感受。此外,诗题中的“山”字在诗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茅店”就是山区特有的景物,“槲叶落山路”更是直接地写出了山路上的景色。自始至终,思乡之情都是紧紧围绕题目而抒发的。

此外,《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安西”、《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江南”、《逢入京使》中的“逢”等字都为我们分析诗歌内容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