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郑板桥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1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兴化城中,古典式建筑,迎门有大型白石雕塑郑板桥全身像,照壁墙刻有郑板桥代表作品兰、竹、石。陈列室介绍板桥生平遗物遗迹以及字画真迹。并集多种展览厅馆,为兴化市文物博物中心。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4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原县政协桂花楼。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锭等为特色藏品。现有展厅8个。1997年被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兴化市博物馆,馆址牌楼北路。现有建筑面 积4000多平方米,住居全省县级博物馆前列。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000多件,其中,明清字画、文庙祭器、 出土银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2
热爱大自然
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他52岁得一子,爱子之心,可想而知。然而他说:“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人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投身大自然经受各种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孩子出生断奶不久,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机关,直接托付“舍弟”让孩子在农村有个家,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老家,托付勤劳朴实的“郭嫂、饶嫂”管束调教,在自然人和自然物中,潜移默化,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
爱护小动物
对孩子善良教育,郑板桥以童心塑童心。孩子爱玩小动物,是童趣童心最真切之情。在小动物被孩子玩耍时,他及时寓教于乐。本来“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笼中养鸟让孩子乐一乐,无可非议,但郑板桥以此为契机教育:“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拽拉而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心爱念,为的是小动物的生死存亡,为的是与小动物“一起欢喜跳跃”。为了小鸟,他不许笼中养鸟,引导孩子“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以此塑造善良的童心。
同情贫弱者 郑板桥家教始终贯穿“善良教育”,这同他诗画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一脉相承的,他关注孩子善良身心教育,让孩子从小善待疾苦弱势群体。对于身边的“贫家子弟,寡妇之儿”及周边家人儿女,都要一视同仁。“凡鱼飧果饼,宜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对于弱势群体疾苦者,要倾注一份爱心,善待他们,周济贫苦学生纸墨笔砚,缺少钱买纸订仿簿者“当察其无意中与之”,而不是倨傲施舍,让人难堪。如此善良教育是奠定善良美德的坚实基础。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3
竹石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美术 ;导入; 类型 ;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一堂美术课如果导入适度,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活跃。因此,教师要想使一节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的导课艺术水平。这里尝试从不同角度设计几个导入类型并附案例供大家参考。
一、演示类导入法
美术教师运用娴熟的技巧向学生当场示范,很容易感染学生。教师的这一手技能往往令学生折服,这种导入方法能帮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高难度的艺术技巧,使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畏难心理,增强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1:“书法艺术” 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二张裁好的轴条宣纸,四周用磁铁滴贴住,只见老师左右手各拿一枝毛笔,蘸上墨水,右手写“酒渴思呑海”,左手接着写“诗狂欲上天”这是用诗意写出的章草,一时全教室的学生被镇住了,突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接下来,老师自信的说,想不想学习中国书法!
“想!想!想!”学生们响亮地回答。
这时老师把条幅移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中国书法艺术”六字。
二、展示类导入法
美术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通过展示或观摩导入的,比如实物展示,展示美术作品,展示美术作品图片等。在这类导人中应注意:一是所展示的图片、作品要清晰;二是所展示的内容要让全体学生看得到或看得清楚;三是对于操作的过程要局部放大,让学生看得仔细。比如在民间美术欣赏中,以搜集来的民间美术作品来导入,非常顺畅地切入主题,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案例2:(江西美术出版社16册 欣赏)教学片段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古代文明,激发民族自豪感。
导入环节设计:
上课前,老师先出示三种物品:我国天津地区泥人张工作室的制作的《献寿桃》,湖北《蓝印花布》、以及本地的鞋底《岁岁平安》。
学生看了这些似曾相识的物品,有的说,那个我家有,这个我见过,这时老师及时给出版书《民间工艺美术》,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介绍我们身边的传统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
三、语言类导入法
美术学虽然属于视觉艺术课程,但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共性在于离不开语言。导入也是如此,如在讲“中国古代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古代文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中国古代绘画》(江西美术出版社13册 欣赏)
设计思路:
在美术课课程的设计上,一般是讲的少,动手多。但作为欣赏课,必然是讲的多,怎样区别与其它文科的不同,精彩故事的导入,至关重要。
导入设计:
我国古代文人骚客不少,其中唐伯虎的逸事,怪人郑板桥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讲怪人郑板桥的故事。(同学们一听有故事讲个个精神焕发,瞪大眼睛老师讲解)。
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听举人,乾隆年间中的进士,考中进士时是四十四岁,等了五年多,在五十岁那年,才到山东范县当了个七品芝麻官。
且说郑板桥在任上惩恶扬善……
随着故事的推进,老师话锋一转,问同学们郑板桥擅画何物,我国古代近代画家各擅画何物,然后,慢慢转入作品欣赏。
四、游戏类导入法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导人形式。在游戏导入设计中,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游戏的适应性和参与性,二是情境的真实性和感染性,三是游戏的愉悦性和趣味性,四是游戏的审美性,五是游戏的哲理性。游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体验活动,重点是通过体验去感受学习内容的内涵。
案例4“我给同学画张像”教学片段
老师做好“国、目、甲、由、申、田等头部形状,并配以标准、大。小不同的眉、眼、鼻、口、耳等。
导入环节设计:
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准备了不同的脸型与五官,同学们来拼一拼,看谁能把老师的相貌拼的最像。
同学们跃跃欲试,都积极举手想到台前来一展身手。
通过几轮的拼贴,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引导学生按三庭五眼位置),大致的头像出来了
让学生初步了解画头像的大致位置、五官位置,强调人与人的不同,就是以并不标准来构造的,这就是人的个性特征。
出示课题:我给同学画张像!
五、实验类导入法
“实验”一词似乎是理科的专用名词,其实美术教学导人中也常用到实验。比如在认识水粉颜料时,用黄色与蓝色相调和会变成绿色这一实验,使学生懂得千变万化的色彩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智慧调配出来得。
案例5《森林之歌》(江西美术出版社14册)教学片段
设计思路:
这是一堂低年级水粉课。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掌握水粉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我选用黄色与蓝色相调和做了一个小实验
导入环节设计:
1.试验准备:将三个透明玻璃杯摆在讲台上。(开始试验)
2.第一个杯子:用笔从调色盒中取出一些黄色;
3.第二个杯子:用笔从调色盒中取出一些蓝色;
4.第三个杯子:分别从调色盒中取出一些黄色与蓝色,然后,我又用笔杆进行搅动。
学生反应:他们惊喜地发现,随着颜料的调和,杯子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大家非常兴奋。
学生反应: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叫起来:“哇!变成绿色啦!”
引入主题:认识色彩
六、表演类导入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美术课或艺术课中更多地采用表演形式进行导入。有的以舞蹈形式,有的以小品形式,有的以雕塑造型的形式,还有的以课本剧的形式等,这些形式都能提供生动活泼的导人。
案例6 主题策划《皇帝的新衣》表演秀
七年级14册中有一堂欢乐的节日主题策划,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做《皇帝的新衣》主题里的人物进行面具的制作,在面具制作完成后,可以让同学们戴着面具来一场《皇帝的新衣》剧的表演秀。
导入设计:
上堂课同学们做好了《皇帝的新衣》剧中不同人物的面具,老师分别还让部分学生背诵了台词,这一堂课,我们让他们来表演表演。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5
梁楷,活动于13世纪初期,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画史上关于梁楷的史料极少,较早和较详细的是元人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卷四:“梁楷,东平相羲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释道、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由此被人称为“梁疯子”(梁风子)。
梁楷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工细类,如《八高僧故事图》卷;二是工写结合类,如《布袋和尚图》;三是大写意类,如《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等。他的独特贡献在第三类。
梁楷的大写意,包括两种笔法,一是泼墨法,二是减笔法。前者如《泼墨仙人图》,后者如《李白行吟图》。
泼墨法,始创于唐王洽,但王洽真迹未传,能见其真迹者,梁楷是第一位。减笔法,则是梁楷的独创。由此可知,粱楷的泼墨法与减笔法在中国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他的《泼墨仙人图》主要是用墨“刷”出来的,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又诙谐滑稽,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
《李白行吟图》则体现了更为大胆的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画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画中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后人称其为“减笔画”。
提起写意,历史的长河里写意名家出现很多,使后世为之感叹再三的还有另一位大师――徐渭。说起徐渭,心底就会浮起这样一个意象,一个苍老而枯瘦的老人孑然站立在风雨中,仰天长啸,声震云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大概就是那个身负旷世奇才的孤独老人心底最深沉的喟叹吧。潦倒一生,奔走江湖,一生的报负最终未得施展,病死于风雨破屋之中,徒留下“狂涂乱画”的书画辗转人间。
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他处在文人步履维艰的明代后期,终生未能得志于“功名”,还屡遭厄运,常因他事而使清名被辱,以至精神几乎失常,后因误杀妻子而下狱服刑,出狱时已年逾50。饱经沧桑的生涯形成了他吟诗作画的狂放性格,给后世留下许多趣闻,但多半属于附会,未必真实。由于长期贫困潦倒,他极易与下层贫民接近,在画坛上却与众不同。
徐渭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颇有造诣,艺术创作有强烈的表现性。绘画以水墨写意,气势恢宏,又常在画中题诗抒情,将诗画结合,以诗加强绘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诗情画意融浑一体。徐渭喜作水墨葡萄、牡丹,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为后来不少名画家如石涛、山人、郑板桥、吴昌硕等所效法。擅长狂草的徐渭,书法纵横潇洒,气势磅礴;他的画作豪放泼辣,用笔点画似草书飞动,布局潇洒纵恣,这得力于其书法的功力。不管花鸟、山水、人物,其布局都灵活善变,视题材、主题和画幅形式的要求,出奇制胜,“不求形似求生韵”,虽狂涂乱抹却横生意趣,有“大写意”之称。
疯子、杀人狂、神童、大写意、花卉这些词能组成一个模糊的徐渭,但形容徐渭最为贴切的还要属“才华”两个字。不论怎么评价他,最后一定会以“他确实太有才华了”而结尾。以至日后无论郑板桥还是齐白石,凡是大写意这一派的人,无一不对徐渭当年之举推崇之至。郑板桥情愿“青藤门下牛马走”,齐白石则是“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徐渭所创的这种风格,经过石涛、朱耷、郑板桥、吴昌硕等人的发展和丰富,终形成了大写意一派。
综上一看,徐渭的“癫狂”与梁楷的“狂放”有一比。两人皆受禅宗思想影响,除了在艺术表现论和艺术造型论上展现出自己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运用,还在表现技法上作了充分的展示。徐渭在大写意画中表达自己的无奈心绪以及痛苦狂想,梁楷则运用粗阔的笔触与浓淡的水墨来表达自己不羁的个性。两人的艺术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和内心感受,不重形似,“大抵绝无花叶相”,而注重在绘画中挥洒自己的激情。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语文阅读;四步教学模式;学生发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初中语文阅读四步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将该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积极活动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主体状态,使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理解、加强感悟,学会阅读。
一、认识感知
认识感知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探究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但需要注意的是充分预习是前提,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读书动笔圈、点、画、批、注,解决疑难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等一系列的活动。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学养成习惯教育。从而避免字词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如:在教学《胸中之竹》一文时,在欣赏了优美的竹韵Flash短片后,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带着对郑板桥高深造诣的钦佩,聆听朗读录音。然后试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后。再转入对课文的细心专注的默读,并结合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资料及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全班共同探讨解决。并画出难懂句,感知文章作者画竹经历的三个阶段。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尽快进入文本探究打下基础。
二、探究理解
问题探究是认识感知的细化、深化、强化。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难点问题,精心组织互动。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留心观察讨论的动向,及时点拨,凡是学生能理解和感知的一切都应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要善于架设一座连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整体感知斑羚飞渡的壮举后,我让学生谈谈:“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发现点比较多。接着,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第一次成功飞渡的内容。架设一座“入境览胜桥”让学生说说“在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在彼此思想的交流中,体会飞渡情境,感悟震撼人心的壮举。进而探索多次出现的彩虹的意义,并分析了人类在故事中充当的角色,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化、细化了整体
感知。
三、品味鉴赏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品味鉴赏就是在探究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巧、语言艺术、人物形象等进行审美性阅读评价,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力。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提出两个问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怎样看待文章中的舍己为人精神和团队精神?2.生活中,你有过面对困难的情景吗?你是怎样解决的?结合实际品味文章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操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四、拓展延伸